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精选9篇)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1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然测量”的内容,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自然测量”一词,想想“自然测量”会用到哪些基本量具,测量时该注意哪些基本方法以及量具的演变历史等问题。随着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教师对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衡量幼儿的年龄与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由于年龄不同,认知经验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经验与感悟。例如,“1和许多”是小班幼儿可以接受的学习内容;“10以内的减法运算”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难度过大,对中大班幼儿却比较合适;“物体的弹性与哪些属性有关”这一话题不太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但是大班幼儿或许可以试着探究“如何使球弹得更高”这一操作性更强的感性问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合理判断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什么年龄的幼儿学习,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再次,教师要考虑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思考哪些“生活事件”既富有“数学意义”又是幼儿熟悉的内容外,还应思考怎样呈现这些“生活事件”中的操作材料才能进一步激起幼儿的求知欲,用怎样的策略和手段才能引导幼儿更好地自主学习等。以上三方面内容是教师对数学教学活动中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的整合性思考。有了这样的思考,教师才能确切地表述幼儿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问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才不会偏离“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

查看教师日常的教案,笔者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教案中目标部分的文字表述存在欠缺。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只是形式上的、符合语法逻辑的静态文字,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差与教学过程展示的质量高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活动过程形式丰富、场景热烈,教学效果就好。这种想法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一般来说,评价教学目标表述的好坏往往有两个指标:一是针对性,二是精确性。前者与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是否透彻有关。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透彻,就不可能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如有的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普遍适合任何一种数学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个案特征,不写也罢。后者与教师的文字修养有关。如某个数学教学活动有这样两个教学目标:(1)(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事序的变化。(2)(幼儿)学习对事序进行排列。由于主语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不符合教学目标撰写的基本规范。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能反映出执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文字功底,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

“教学就是要通过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的兴奋,产生认知的冲突,形成思维的爆炸,进而引发学生的认知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模拟生活中的游戏情境和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创设了游戏化的教学情境,幼儿就会在趣味情境中开展有效学习;只要给予幼儿操作材料的机会,幼儿就能主动探究问题。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有些教学情境单纯追求游戏的娱乐价值而淡化了数学探究活动的核心价值;有些操作材料看似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却不能“与幼儿有效对话”,幼儿在热闹地摆弄操作材料时既没有思考也没有发现。如何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这是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每一种自然材料都蕴含着一定的外观属性。对“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而言,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生活中原生态的材料本身的形、色等外观属性或在材料上添加一些特殊的图形、符号等信息,将“数学问题”和“操作要求”有效地“物化”在材料上,促使幼儿在感知当前的认知情境和接触当前的操作材料时产生“知觉唤醒”,从而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按照劳伦斯的说法,教师要事先思考自己设计的活动情境能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奋,产生认知冲突,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冲突,幼儿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教师要避免因为事前对材料缺乏合理的挖掘和加工,导致幼儿“能感知到的东西却不一定能理解”。例如,将一堆色彩鲜艳的积木放在小班幼儿面前,倘若没有特殊的信息提示,幼儿只会随意地进行积木构建游戏,不会意识到“我应该如何来‘玩’这些积木”。此时,倘若教师能够提供不同颜色的分类槽,并提供简单的提示或暗示,幼儿一般能主动按积木颜色进行分类活动;如果教师能在分类槽盒底画上相应的点子或数字,幼儿就可能根据标记开展按数取物的游戏。这些“数学问题”或“教学目标”并不是在直接的语言传递过程中灌输给幼儿的,而是以“信息符号”的形式“物化”在材料上,再由材料向幼儿发起“知觉的挑战”,从而提升操作材料的数学探究意义,引导幼儿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在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优秀教师对幼儿出其不意的表现经常会感到无比的惊喜并紧接着发起新的互动,进一步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笔者曾经听过一次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展示活动——“分数的初步知识”,其中有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先请学生将手中的一张纸对折,寻找纸张的1/2部分,感受平均分成两部分的含义;接着再请学生将纸平均折,看看折出的每一部分是原来纸张的几分之一。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不断有学生向教师报告新的发现:1/

4、1/

8、1/16„„然而,这些学生的思维始终没能超越“对折”的常规。这时教师发现有个学生折出了1/3,马上请他站起来,问:“你将纸平均折了几份,折出的每一份是原来纸的几分之一?”该学生的回答触动了其他学生的创新意识,1/

5、1/9,甚至1/27纷纷出现。教师随机进一步引导:“请用笔在纸上作记号,说说记号部分是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纷纷给出了新的答案:2/

3、3/

5、4/16„„尽管这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正是教师的慧眼捕捉到了学生的新知识“生长点”,课堂因此变得生动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非常规地折纸”时,意识到并抓住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至此,学习“分数的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紧接着“用笔在纸上作出几分之几的记号”的活动又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如此看来,教师眼里装着幼儿的“非常规”表现,这才是真正的开放式教学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在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幼儿在学习时不仅外在的言行与所学的内容高度相关,其主观的态度也是投入的,积极主动的。“生命的课堂,不一定看到小手如林的热闹,却有身心全部投入的愉悦,有生命蓬勃的成长;也不是教师讲几分钟学生练几分钟的技术操作,而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情境的对话,情境与生活的对话。”当幼儿的主体感受与课堂、与情境同呼吸时,这样的课堂就不仅仅是教师驾驭之下的课堂,而是幼儿思维自由驰骋的天空。

三、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

对幼儿园课堂文化的关注,促使教师对教学评价语言进行多元化革新,但是目前幼儿园数学教学评价中仍然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评价的文化含量不高,缺乏人文内涵;二是评价的技术含量不高,缺乏专业底蕴。

“嗯,不错。”“好,真快。”“大家一起拍手表扬他。”在幼儿园课堂中,这类应答式评价语言或者摸摸幼儿脑袋、拍拍幼儿肩膀等辅助性肢体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同一类评价语言,反映出教师文化底蕴相对欠缺,教师的评价语言相对贫乏。在一次大班数学活动“和时间赛跑”中,教师问幼儿:“请你们回忆一下,你用一分钟时间做过哪些事情?”有的幼儿说:“我吃中饭用了一分钟。”有的幼儿说:“我起床用一分钟时间。”也有的幼儿说:“爸爸一分钟走一步。”幼儿的回答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其间,教师时而平和地微笑,时而习惯地应和,时而默许表示鼓励和认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怎么做呢?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中,当意识到幼儿不知道一分钟时间长短的时候,教师最好能马上反问一句:“每个人一分钟时间里做的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教师也不妨用一分钟时间让幼儿直接感受一下一分钟里能做什么。这比微笑和点头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更能让幼儿急于去探究“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久”,而不是将师幼双方逼进无话可说的死胡同。有的教师觉得,数学教学评价应当精练扼要。笔者以为,评价时注意语言的内涵与追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并不矛盾,更何况幼儿的语言是在不断模仿他人与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单一的语言活动就能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人文化的数学活动评价倡导教师用教育智慧判断幼儿的“即时”言行,分析幼儿的回答代表着怎样的经验,幼儿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怎样回应才能让幼儿豁然开朗,以此作为有效推进教学的依据,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动态化、人文化,而不是用机械的应答来反馈幼儿。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2

一、重视对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的科学评估

1.定期测查。幼儿数学概念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同一班级的幼儿其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就大不相同, 采用测查的方法可以使教师对幼儿的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测查的时间和次数, 教师可根据教育需要灵活掌握, 如幼儿刚入园或刚升班后, 或学期中都可以。

2.随时观察。在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时, 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分析了解幼儿数学能力发展水平。测查的方式其特点是定期定时, 而观察的方式却是落实在每一次数学活动中。

二、重视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数学操作材料

1.材料数量要充足。数学概念需要幼儿进行个体建构。在教育实践中, 有的幼儿园数学操作材料少, 教师为了省去准备材料的时间, 在进行数学活动时, 只准备几套操作材料, 大部分幼儿没有操作机会, 这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掌握。数学操作材料应人手一套, 不能以个别幼儿的操作取代全体幼儿的操作。

2.材料需隐含一定的数学概念和属性。提供给幼儿的数学操作材料应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 使材料隐含数学概念和属性, 这样才能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建构数学知识。例如, 给幼儿提供的数棒这一操作材料, 就渗透了计数、数序等概念, 数棒排序中蕴含着很多数量关系, 如互逆关系、传递关系、相对关系等, 通过操作数棒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逻辑关系。在教育实践中, 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过多考虑了外形的美观和有趣, 而忽视了材料的教育价值, 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

3.材料要体现层次性。材料的层次性, 指的是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难度不同。教师应根据数学活动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水平提供有层次的材料, 以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形式可以和幼儿数概念形成的三阶段相适应, 即实物—动作表征、图片—表象表征、符号-符号表征, 从而引导和促进幼儿数概念的抽象进程。

三、重视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过程进行指导

1.给予幼儿充足的操作时间。在教育实践中, 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有的教师在幼儿刚开始操作时, 就很想看到自己期望的结果, 不断给幼儿提要求, 干扰了幼儿的思路;有的教师看到个别幼儿操作成功, 就马上表扬, 忽略了大部分幼儿的操作方式;还有的教师一看到幼儿遇到困难, 就马上提醒暗示, 剥夺了幼儿思考的机会。教师应明确幼儿从摆弄材料到发现结果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等待, 给予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时间。同时, 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并分析, 如:大部分幼儿采取哪些操作方式? 哪些幼儿不会操作?原因是什么? ……为之后进行有效指导做好准备。

2.采取适当的指导方式。在幼儿操作时,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指导方式。其一,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指导幼儿。教师的语言介入对幼儿操作影响很大, 它可以指明操作方向, 改变幼儿操作方式。提问时注意不要把答案告诉幼儿, 要启发幼儿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其二, 通过引发同伴间的互动进行指导。对于幼儿来说, 同伴就是很好的老师。教师要利用这一点, 在幼儿操作时, 让幼儿之间相互检查、相互模仿。

四、重视对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结果的评价归纳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区域活动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09-01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教师依据幼儿教育的目标,结合幼儿的智力水平,参照幼儿自己的意愿,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活动环境和区域,并在区域内放置活动的材料,使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进行操作和摆弄的一种幼儿自主性活动形式。区域活动属于教育游戏活动,游戏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个孩子,区域活动也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孩子在放松、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区域活动同样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

但是随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不断开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活动区域太小,不同区域之间容易产生干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过多对孩子进行干预,造成孩子主动性缺乏;活动区域材料的选择和放置无法吸引孩子等。这些问题影响到区域活动的开展,无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因此,急需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不断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活动区域的设置存在形式主义

幼儿园活动区域的设置往往形式非常固定,大多是教师根据自己意愿进行设计,而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幼儿的意愿和真实需要,而很多幼儿园的活动区域完全成为摆设、装饰,而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很多幼儿园搞的是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完全照搬其他园的设计,并没有实际的特色,也没有发挥实际的用处,造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差。

(二)活动区域的材料放置单调不足

活动区域内的材料放置不足,缺乏童趣,例如,在阅读区只放置了单调的纸质图书,在美工区放置了彩笔等,这样使幼儿的选择性小,也会影响到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而活动区域里材料的放置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吸引幼儿,儿童也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其次,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幼儿园教师只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或者成品活动材料,而缺乏对自然物、废旧物的利用,从而造成区域活动缺乏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也不能满足幼儿区域活动时的各种需要。另外,活动区域的材料一成不变、缺乏更新,很多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材料一放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常年不变,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枯燥心理,从而造成幼儿对区域活动缺乏兴趣。

(三)活动区域中教师指导欠缺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表现发现并了解幼儿的需要,然后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幼儿以正确的应答,从而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但是很多老师没有正确把握自己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只是看着幼儿去摆弄物品,不知道幼儿在想什么,也没有给幼儿以正确的指导,使区域活动的指导流于形式。

三、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对策

(一)合理布局和规划幼儿园活动区域

要对幼儿园活动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规划,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发动幼儿进行区域的布置,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同时,教师要观察活动时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喜好,根据学生喜好进行活动区域的规划。另外,要树立“全方位放开活动区域”的思想,充分开发活动区域:可以利用桌椅、柜箱等进行空间的区隔;也可以利用墙面和地面的兼容,进行立体化活动;还可以利用过道、活动室、阳台或平台的室内外兼容,进行动静交替的活动;以及利用不同的过道、楼层、教学楼的兼容,进行跨班、跨年龄的公共区域活动。

(二)开设主题活动区

幼儿园内开设不同主题的活动区:

开设数学区,在数学区内放置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材料,并设计相关的游戏,如玩转盘、拼图、台历翻翻翻(就是20以内的加减法,边翻边念着计算题目)等游戏;开设语言区,进入语言区域的孩子,可以编创故事进行玩木偶表演,还可以玩“拼出自己的名字”的游戏,把所有小朋友的名字都拿到桌子上,每拼出一位小朋友的名字就大叫一声,实在找不到的会求助旁边小朋友一起找。

开设制作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废旧纸盒、饮料罐子等拼搭火箭、飞机等,可以通过折、贴、剪美化一个盒子等,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相互帮助,也促进了幼儿的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区域活动开展时,教师与幼儿是一个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幼儿产生对话、交流。教师不是控制幼儿学习,而是在此过程中共同学习。由于区域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开放、内容丰富,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幼儿的区域活动内容选择是自主选择的,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表现发现并了解幼儿的需要,然后以合适的方式给予幼儿以正确的应答,从而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总而言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幼儿园可以创设适宜、有效的环境,投放适宜、有效的材料以及运用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来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应该不断地探讨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各种方法,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晖燕.从一个区域讲评案例的剖析谈幼儿园区域讲评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08)

[2]蒋海清.幼儿园小班教学活动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0)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篇4

教师:冯推珊

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它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从刚开始断断续续的口语表达不清楚慢慢地成长,到能用清晰的语言来沟通,能用清晰的语言与老师间互动。这个期间孩子的语言发展相当快,模仿能力也比较强,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用各种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技能。除了在语言上的培养外,教师还要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户外活动,幼儿安全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幼儿在园的生活,让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感受到开心、快乐。同时,老师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一、幼儿语言教育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期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应该以言语教育为手段,以一日生活为途径,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和机会,灵活、随机地引导幼儿的语言活动。使他们乐意地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听说能力以及交往技能,进而使幼儿在品德和思维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幼儿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才能表达思想,吸收知识,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的孩子的语言正在发展中,教师要用一切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幼儿胆子小,特别是上课时面对老师的提问就说不出话来,那么教师应该给予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大胆的发言,同时,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师授课方式,传统教育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的口语表达,这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是个大大的阻碍。还有些教师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把教学重心放在教幼儿识字方面。另外,在口语表达方面也只注意到简单的对话与重要或模仿,体现不出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的能力,用爱贯穿到与幼儿的接触中,让幼儿快乐无忧的成长,这样幼儿才会大胆的与老师、小朋友之间的沟通,勇敢的发言,从而提供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首先,我们教师必须先丰富幼儿的生活,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谈话氛围;在日常谈话中、在家庭中时刻注意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教师必须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其次,幼儿的语言学习仅靠语言课及相应的语言活动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参透到各种活动之中,比如,在美术教育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在音乐教师中、在数学教育中如何发展幼儿的语言,通过个学科语言参透其中,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更为优势。

二、幼儿户外活动的重要性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新《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是以游戏为主的。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迸发的激情。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有学者指出,幼儿园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引向户外,让孩子接触户外自然,充分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

户外活动是由儿童自发自主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能带给儿童快乐,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流动,而不是由教师死死规定的,不是所有的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只有按照他们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游戏情感才能得释放能,梦想变成了“现实”能力得到了锻炼„„伴随着游戏活动,让他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户外活动的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却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照搬。孩子们往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反映生活,因此活动游戏只是一种假想的非真实的装扮行为,完成不必苛责游戏物为与生活原型是否一致。随着孩子经验丰富和认知的发展,这种一致性会自然加强。教师在安排户外体育活动时应注意户外体育游戏的挑选和统筹安排,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还要合理地安排幼儿的活动量,这才不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幼儿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安全工作计划中永远是安全第一。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意外伤害。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必不可少,因为看护、爱护不如自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和巩固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

(三)、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家长工作的重要性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信任、支持、与宣传。一所幼儿园办得好不好光靠幼儿园自己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带动及宣传也很关键,那么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幼儿园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支持、才能得到好的效果,然而要让家长自觉自愿、乐意和老师合作,共同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

首先,在孩子入园时,就要热情接待每一位幼儿,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就能让家长感受到你对孩子的关爱。

其次,教师必须要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来对待家长,在园家交流中,老师很多时候处于主动地位,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我们必须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做到“三心两意”,即耐心、虚心、诚心、真心真意、一心一意。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

再次,对家长交待的事一定要尽力解决,不能言而无信,对家长交待的事情,一定要及时反馈。如家长早晨来园交代:“我家欣欣身体不好,今天提醒他多喝水,”“有的说,今天我们家天天有点感冒,拿药来了,中午你给他吃上,并多注意孩子”面对这些家长,我们首先要很肯定地对家长说:“您放心,我会特别留意的”,同时把家长交代的事情,全写在家长放心记事本上,以来我们工作忙的时候确实会忘记,另一方面让家长真正放心。下午离园时,主动向家长说说,也可把反馈情况及在记事本上,让家长阅览使家长真正信任。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5

一、内容提要:

为了揭示适合中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及相应的有效策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多方面的整体提高,促进幼儿园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①。我通过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遵循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的规律,帮助幼儿有效搭建数学知识建构的平台;实施幼儿园已有数学教材,完善幼儿园数学教学进度安排;分析教师评价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了解幼儿家庭中的数学教育现状,引导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终身教育”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其他幼儿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形成了有价值的预期报告一份。

二、课题界定:

1、课题中的有效是具有效果、具有成效。

2、有效策略是提升效益的方法。

3、幼儿园数学活动是指幼儿园阶段所进行的数学活动及游戏等。

4、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就是为促进幼儿园教学效益的提升而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三、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研究有效教学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有效教学系统结构,协调有效教学各要素关系,使有效教学系统的要素、环境、目的达到最优化。

3、其他相关政策理论。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①。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发生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

(2)心理学知识。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幼儿在3-6岁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

儿童学习心理学指出:幼儿学习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

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儿童是学习活动主体,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理历程,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发展他们的个性,发挥自己的选择和创造能力。②人本主义思想还强调学习中的情感作用,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不是教学的控制者,而是儿童活动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

(3)专家观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必须深入儿童的精神世界”,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在教学中关注个别差异,营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地促进幼儿的在自身水平上的提高。

美国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 arel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学生一个人在数理逻辑上智能领域有多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开发学生优势智能领域,要在教育中彰显学生个性,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使拥有不同天资和禀赋的学生在实施个别差异教育中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条件: 研究者现任区数学教研组组长一职,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数学教学领域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多项研究成果在市区获奖。幼儿园内有良好的教科研氛围,老师之间经常能分享、交流教育经验。

五、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拉开了幼儿园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序幕。《纲要》强调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新思想,比如:终身教育的理念、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双主体的理念、环境育人的理念、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等。《纲要》将幼儿园教育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数学涵盖在科学领域之中,幼儿园数学的教育目标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部分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它带来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变革,使幼儿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途径等方方面面。我认真研读了《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深深感受到幼儿在数学知识上有一定的准备,智力准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③。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需要改进。从重机械记忆和训练,转变到重理解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重活动中的教学内容渗透到活动的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熏陶。我查阅了《学前教育》近些年的资料进行分析,觉得近年来幼儿园在数学教育方面虽然有些研究,但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上认识不足,研究仍停在表层,幼儿数学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前瞻性急待解决。因此我确定“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围绕“中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揭示适合不同年龄班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及相应策略,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幼儿园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程,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运用中班幼儿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随着教育新观念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关键在于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所掌握的知识对今后学习、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幼儿园阶段,家长特别关注孩子对加减法掌握了多少,为了达到一定的知识量,很多时候要求幼儿死记硬背以达到记住的效果。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仅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并不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不关注幼儿的知识建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要促进教师的思考:解决教材教法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问题,解决教师策略对促进幼儿发展所产生影响的问题。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提升认识,学会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和结果。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在生活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三)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活、游戏(活动区)、专门的数学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教育途径的选择有所侧重。小班——以一日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途径为主;中大班——以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途径为主。

2、操作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数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3、课题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表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是教育研究取得成功的保证,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随着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教师们树立了大的课程观,认识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都是教育,在生活活动、游戏区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数学教育的途径绝不仅限于数学课,改变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忽视年龄特点以单一的数学课的途径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现状。另外,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的想法,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师的共识。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幼儿园有效的数学教育。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参与科研研究,课题研究的水平较低,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六、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研究内容:探索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知识的规律,帮助幼儿有效搭建数学知识建构的平台;探寻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研究适合幼儿数学培养规律的有效教学。完善幼儿园数学教学进度科学安排;分析教师评价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了解幼儿家庭中的数学教育现状,引导家长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初步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幼儿园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游戏性教育”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的运用——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教师既是研究者更是实践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幼儿数学思维形成的情景启发,并注意观察发现问题,调整对策,从而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研究法的运用——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3、实例分析法的运用——通过对班级幼儿数学发展情况的观察,并进行分析,寻找解决的途径,在各种个案中探求规律,为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调查分析阶段、实践研究阶段、研究积累阶段、经验总结阶段。主要目的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更新教师观念、确定课题指导思想、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探究适合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第一阶段:调查分析阶段

1、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儿数学教育现状。

首先,教师已逐步向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支持者、合作者的方向发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对幼儿早期的教育情况,探究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从而结合教育理论和幼儿成长规律改进教学策略。

其次,教师的回答往往只浮现在自己原有的、日常的操作模式上,没有仔细的去挖掘、去思考。她们把对孩子的支持停留在只是对孩子一种简单的帮助,一个简单的举动、一个单向的互动和一个摆饰的环境。

在次,通过对近年来幼儿相关文献的查阅结合目前幼儿教学现状使我感受到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传授,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中班“按数序排卡片”教学活动的目标是:①练习1—10的数数;②巩固10以内的数的认识。从中不难看出,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它目标。操作材料乏味。

(二)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1、利用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启发性材料。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加上怕麻烦等原因,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片面依靠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如几支铅笔、几个苹果的演示就讲一节课。再是,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教学效果不理想④。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硬往幼儿的小脑子里灌死知识,死灌知识,造成幼儿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不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而且整个活动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激发不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数学教育方法亟待改进。

2、、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研讨更新教育观念,理解课题的理论依据,梳理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确定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参加专题讲座。听取专家对《纲要》新理念的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参加“幼儿园数学教育”专题培训。走出去感知先进学习经验,参加各级机构举办的数学活动的观摩。

3、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利用有效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的准备策略:(1)有效的教学目标策略。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题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例如:在中班数学活动“到5家做客”中,某教师的目标表述为:“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显然,该教师的目标是过于单一的,仅仅只重视了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结合有效教育目标的标准,我们可以将目标做一定的改动:“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理解数字5的实际意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的乐趣;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⑤。”

(2)准备合适的数学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这需要以作用于事物动作的足够经验和体验为基础,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正规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材料的多样性。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应力求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等等,可以说幼儿生活中的任何物品都可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材料。材料的丰富性。要想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功能,就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如果操作材料有限,幼儿就不能尽情地与之接触,操作材料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摆设。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材料的操作性。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⑤。材料的多功能性。虽然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正规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①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等等,激活数学课堂的气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②组织形式生活化。幼儿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周围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③教学手段现代化。

2.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课堂教学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行为,二是教学行为。3.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⑥。

(三)、第三阶段,研究积累阶段。根据数学教育途径与指导策略研究方案要点进行教育实践研究,验证假设,积累经验。研究积累阶段分两步走。

1、主要探讨“发现式”教学法在专门的数学活动中的运用。主要研究工作有:

①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根据课题指导思想重新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标准”及细则,组织业务园长、幼教专干认真学习并以此为依据指导教师的数学教育活动,引导教师运用“发现式”教学法。

②骨干教师深入幼儿园指导教师数学教育活动。

③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研讨、评优活动。开展数学教育活动评优,幼儿园业务园长及课题组成员为评委,在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和评委就下列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a操作材料如何物化目标?b什么样的操作是儿童的主动学习?c幼儿操作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d怎样引导幼儿交流总结经验?e如何评价幼儿的表现?等。

④幼儿园教师数学教育活动研讨、展示活动(评优获奖教师活动展示)。⑤幼儿园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⑥将“发现式”教学法强调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向美术、音乐、常识等领域迁移。如:美术教学用观察积累感性经验代替了教师的范例;用师生研讨概括特征代替了教师的示范;用幼儿自由大胆创作代替了按统一要求作画;用同伴间相互欣赏代替了教师点评。探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区中的数学教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区中的数学教育的案例。

(四)、第四阶段:经验总结阶段。现在结题准备。做了以下工作:填写结题鉴定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报告、研究资料的整理归档、鉴定会的准备。

七、研究的成果:通过研究,形成了课题研究报告一份。使我们幼儿园形成了有自己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学模式,成功构建了“幼儿主体性教育”、“幼儿创造教育”、“幼儿养成教育”、“幼儿愉快教育”、“幼儿健康教育”、“幼儿未来教育”、“幼儿艺术教育”、“幼儿园游戏”等教育。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1教师在幼儿数学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发展。

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幼儿数学教育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施《纲要》所必须的观察能力、设计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生成教育内容的能力、与幼儿互动的能力、活动环境创设的能力、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得到大大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在研究中成长起来。

2、形成了合作研究的良好氛围。

研究中,建立起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以实施《纲要》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加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抓住难点——合作探讨——叙事研究”的活动方式;采取了“主题式研究论坛、共享式信息交流、互动式讲座讨论、菜单式自主学习、沙龙式读书分享”等活动方式,采取了“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问题、定——拟订合适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探——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思——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教育行为、促——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策略⑦。

3、通过研究,整体提高了幼儿教育工作质量。

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推进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彻实施,促进了各类型幼儿园的整体发展和提高。

4、通过研究,形成了家庭、幼儿园、社区教育的同步发展。

本次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幼儿园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家庭、社区 教育的同步发展。家长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八、研究反思:由于第一次参与科研研究,课题研究的水平较低,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科研水平有待提高,要加强学习。

(二)、科研课题的管理不规范,课题研究资料积累不全面。

(三)、课题研究的参与面过大。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欠缺测量工具的运用,对儿童的反映不能提供定量化的分析结论。

(五)、课题在生活及游戏中的数学教育研究不够深入。今后工作设想:、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除继续研究生活及游戏中的数学教育外,研究数学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另外,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推动我县幼儿园课程改革

九、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②《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虞莉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刘占兰,北京师大出版社2003年

④《幼儿教育案例》朱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⑤《走向方案教学——幼儿园方案教学探索及案例》(毛美娟,华培主编,朱家雄主审:百家出版社,2001年版)

⑥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6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整合课程中的生成活动

钟丽花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虻诙幼儿园(528311)

【摘要】幼儿园整合课程是目前国内幼儿教育课程主要课程之一,而生成活动是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热门话题,也是整合课程的关键。为了提高幼儿园整合课程中生成活动的有效性,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捕捉生成活动的契机;注重师幼互动,在互动讨论中确定生成活动内容;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生成活动;扩展阅读范围,巧妙结合优秀读本深入开展生成活动。同时,以整合活动的预设课程部为基础,最大化地实现整合课程核心价值,促进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关键词】幼儿园;整合课程;生成活动;兴趣;资源整合

幼儿园整合课程是目前国内幼儿教育课程主要课程之一,而生成活动是幼儿园整合课程的热门话题,也是整合课程的关键。整合课程是一种将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活动。它既给老师提供了预设课程的内容,又给予充分的生成课程空间,为教师自主开发园本课程,根据儿童兴趣自主设置课程提供了余地。而生成活动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它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并及时介入进行随机教育或对该活动加以充实和扩展。

人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证明了:儿童大脑中的突触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得到锻炼,孩子只有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所学的内容,生成活动能够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孩子学习的主体性,可见,要真正落实幼儿园整合课程目标,生活活动显得非常关键。为了有效地开展幼儿园整合课程中的生成活动,可以有以下做法:

1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捕捉生成活动契机

《幼儿园教育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教师要有教育机智,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又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计划。在整合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抓住生成活动契机的慧眼。

在《动物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正当孩子们讨论谁是照顾动物的人的时候,课室墙壁上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一条壁虎,眼尖的烨烨率先叫起来:“快看,墙壁上有条‘蛇’”。这时,见多识广的伶伶立马接话:“那不是蛇,是壁虎”。这一叫,全班小朋友的注意力很快发生了转移,纷纷讨论起来:

“哇,真的是壁虎哦”。

“我家也有壁虎,妈妈说壁虎会吃蚊子”。

“这只壁虎是从哪里来的?它的妈妈呢”?

… …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7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 先有需要, 然后明了目标, 最后才会将潜在的“行为倾向”转化为实际的“具体行动”。即能够满足孩子合理需要的活动, 他们自然趋向之。幼儿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需求是相关联的。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寓教于乐, 可以提升幼儿歌唱活动的有效性。

下面以大班歌唱教学活动“喂鸡”为例, 浅析如何以游戏方式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喂鸡”是大班的一个歌唱活动, 我们修改了原歌曲的歌词。改编后的歌词是:我们家有一只鸡呀, 什么鸡什么鸡? 喔喔喔喔大公鸡呀, 大公鸡大公鸡。大公鸡啊真有趣呀, 真有趣真有趣。我们大家都爱它呀, 我们大家都爱它都爱它。最初幼儿通过匹配图片, 学习歌曲。在学会的基础上发散思维, 由动物鸡, 拓展到生活中的各种“机”。替换的是原歌曲中的第二句“喔喔喔喔大公鸡呀, 大公鸡大公鸡”, 把象声词和名词换掉, 例如“呼啦啦啦洗衣机呀, 洗衣机洗衣机”。

对于这样一个活动, 我们设计的游戏有以下特点:

一、给游戏赋予“任务意识”

教学活动中的游戏不同于扮演游戏, 它有一定任务意识, 孩子们在参与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时, 就好像在进行通关挑战, 老师需要的是设置关卡, 提供帮助, 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关。

1.任务提出精准到位。

新授活动开始, 我首先范唱。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我在每一次范唱前都提出任务, 要求幼儿有目的地主动去听。

我在提出任务时力求准确清晰, 让孩子能够迅速明白老师需要他做什么。繁杂的啰嗦只会让孩子疲惫, 甚至造成混乱。

2.任务完成及时验证。

游戏中每一次任务是否完成, 要及时给予孩子反馈和验证。通常这种验证都是教师亲自完成。有时是教师公布答案, 有时是教师在幼儿获胜后带领他们鼓掌喝彩。其实,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自我验证。让孩子们学会问问自己:“到底对不对呢? 我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

在第二遍范唱后, 孩子根据我的范唱内容和自己的判断, 匹配了空缺的图片, 我问他们正确与否, 大部分孩子都说“对”, 但是有几个说“不对”。孩子们意识到意见不统一, 就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 想获得一些信息。我做出一副无奈的表情, 并且反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几秒的寂静后, 有一个孩子对我提出了要求:“你再唱一遍吧, 我们不记得了。”

于是我放慢了速度, 再次范唱, 还特别在错的地方多停留了几秒。唱完之后孩子们都举手喊着:“错了, 错了, 我知道了! ”我调整后,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了! ”我再次反问:“真的全对了吗? ”孩子们的声音弱了很多。于是我抛出问题:“怎么验证? ”这回更多的孩子提出:“你再唱一次吧。”这时, 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验证歌唱。

纠错游戏, 对孩子来说充满了挑战, 促使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活动。在设计游戏时把验证的悬念留给孩子, 引导他们有验证的意识, 掌握验证的方法。此时他们学会的不仅是一首歌, 更是专注学习的习惯和热情。

二、给游戏添加“娱乐精神”

游戏是一种娱乐, 所以设计的游戏要让孩子们喜欢玩, 愿意参与。一般来说, 追逐、合作、猜测、推理等都会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1.设置“全游戏”的情境。

这里提到的“全游戏”特指整个集体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下完成的, 而不是在某一个环节用某种游戏的口吻说说就算了。在“喂鸡”的歌唱活动中, 教师始终都是“饲养宠物鸡的人”, 不论是范唱、提问或是与孩子的回应, 都是以这个角色的身份进行的。

倾听感受阶段:了解我的宠物大公鸡 (出示玩具大公鸡) 。

模仿学习阶段:认识大公鸡的朋友 (小公鸡和花公鸡) 。

模仿创编阶段:参观我家的鸡舍 (拓展其他的“机”) 。

2.设置“探秘”的情境。

要吸引幼儿的注意, 就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设置一些问题情境, 等待孩子去探秘, 也是提高专注度的有效方法。

在学唱的阶段, 我用“我的宠物是什么?我缺了哪些照片?这些是什么意思?大公鸡的朋友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导入, 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学, 一边思考。每一次的唱歌, 都成了他们期待下一个挑战的开始。

3.设置“意外”的情境。

当孩子们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内容中寻找到线索, 并按照线索进行推理时, 我们的游戏就要更新升级了, 因为这已经不足以激发他们的挑战热情了。

在歌唱中我们一直都是以动物鸡在演唱。从大公鸡到小公鸡, 再到花公鸡。当教师提出去鸡舍时, 孩子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动物上。当第一张卡片“肯德基”被一个孩子翻出时, 他们都大笑起来, 因为这是一只意料之外的“鸡”。离开一楼餐厅的肯德基, 后面又会出现什么惊喜的鸡?因为有了期待, 学习的动机就不再依赖外在的调控, 而是内在的需求。

三、给游戏融入“成功体验”

1.挑战的难易要适度。

游戏应该是自由与轻松愉快的体验, 所以给孩子提出的挑战任务要注意难度适中。难度过高, 会造成幼儿的认知负担。

一般来说, 在学习歌曲的初期, 每一次只能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 让幼儿能够快速解决。在慢慢熟悉的基础上, 教师的提问开始复杂, 不仅数量可以增加, 内容也可以拓展。

2.游戏的设计要有层次。

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设计的游戏是一个载体, 以此激发孩子参与热情和挑战兴趣, 所以我们的游戏设计要有层次、有递进, 帮助幼儿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

游戏化的学习会帮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更为投入、专注, 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附: 大班歌唱活动“喂鸡”

活动目标

1. 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

2. 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 替换歌词演唱。

3. 享受唱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歌曲歌词匹配的图谱。

2.仿编教具图:肯德基、照相机、直升机。

3.仿编歌词小图。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动物猜谜歌》

二、倾听范唱, 初步感受歌曲

1.初次倾听范唱, 引发关注。

师:我家也有一只小动物, 请你听一听是什么呢?

2.再次倾听, 了解歌词大意。

(1) 师:图示是不完整的, 请听听少掉的部分唱了什么。

(2) 幼儿贴图, 完善图谱。

3.教师范唱, 引导幼儿初步跟唱。

根据幼儿的图片排列顺序进行讨论, 视情况进行调整。

三、幼儿学唱歌曲

1.游戏中练习演唱。

出示玩具鸡, 老师在幼儿间一边传递一边演唱。唱完抽取一张纸条。

2.改编歌词进行演唱

(1) 师:大公鸡要向你们介绍它的朋友, 是谁? (出示小公鸡的图片)

(2) 改编“小公鸡”歌词演唱。

(3) 改编“花公鸡”歌词演唱。

四、仿编歌曲

1.看图集体仿编新歌词。

(1) 创编吃肯德基的声音, 完善歌词并演唱。

(2) 创编“咔嚓咔嚓照相机”。

(3) 创编“轰隆轰隆直升机”。

2.幼儿每人拿自己的小图演唱。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8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先有需要,然后明了目标,最后才会将潜在的“行为倾向”转化为实际的“具体行动”。即能够满足孩子合理需要的活动,他们自然趋向之。幼儿的学习态度与他们的需求是相关联的。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可以提升幼儿歌唱活动的有效性。

下面以大班歌唱教学活动“喂鸡”为例,浅析如何以游戏方式来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喂鸡”是大班的一个歌唱活动,我们修改了原歌曲的歌词。改编后的歌词是:我们家有一只鸡呀,什么鸡什么鸡?喔喔喔喔大公鸡呀,大公鸡大公鸡。大公鸡啊真有趣呀,真有趣真有趣。我们大家都爱它呀,我们大家都爱它都爱它。最初幼儿通过匹配图片,学习歌曲。在学会的基础上发散思维,由动物鸡,拓展到生活中的各种“机”。替换的是原歌曲中的第二句“喔喔喔喔大公鸡呀,大公鸡大公鸡”,把象声词和名词换掉,例如“呼啦啦啦洗衣机呀,洗衣机洗衣机”。

对于这样一个活动,我们设计的游戏有以下特点:

一、给游戏赋予“任务意识”

教学活动中的游戏不同于扮演游戏,它有一定任务意识,孩子们在参与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时,就好像在进行通关挑战,老师需要的是设置关卡,提供帮助,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关。

1.任务提出精准到位。

新授活动开始,我首先范唱。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我在每一次范唱前都提出任务,要求幼儿有目的地主动去听。

我在提出任务时力求准确清晰,让孩子能够迅速明白老师需要他做什么。繁杂的啰嗦只会让孩子疲惫,甚至造成混乱。

2.任务完成及时验证。

游戏中每一次任务是否完成,要及时给予孩子反馈和验证。通常这种验证都是教师亲自完成。有时是教师公布答案,有时是教师在幼儿获胜后带领他们鼓掌喝彩。其实,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自我验证。让孩子们学会问问自己:“到底对不对呢?我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在第二遍范唱后,孩子根据我的范唱内容和自己的判断,匹配了空缺的图片,我问他们正确与否,大部分孩子都说“对”,但是有几个说“不对”。孩子们意识到意见不统一,就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想获得一些信息。我做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并且反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到底对还是不对呢?”几秒的寂静后,有一个孩子对我提出了要求:“你再唱一遍吧,我们不记得了。”

于是我放慢了速度,再次范唱,还特别在错的地方多停留了几秒。唱完之后孩子们都举手喊着:“错了,错了,我知道了!”我调整后,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对了!”我再次反问:“真的全对了吗?”孩子们的声音弱了很多。于是我抛出问题:“怎么验证?”这回更多的孩子提出:“你再唱一次吧。”这时,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验证歌唱。

纠错游戏,对孩子来说充满了挑战,促使他们专心致志地进行活动。在设计游戏时把验证的悬念留给孩子,引导他们有验证的意识,掌握验证的方法。此时他们学会的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专注学习的习惯和热情。

二、给游戏添加“娱乐精神”

游戏是一种娱乐,所以设计的游戏要让孩子们喜欢玩,愿意参与。一般来说,追逐、合作、猜测、推理等都会赢得孩子们的喜欢。

1.设置“全游戏”的情境。

这里提到的“全游戏”特指整个集体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下完成的,而不是在某一个环节用某种游戏的口吻说说就算了。在“喂鸡”的歌唱活动中,教师始终都是“饲养宠物鸡的人”,不论是范唱、提问或是与孩子的回应,都是以这个角色的身份进行的。

倾听感受阶段:了解我的宠物大公鸡(出示玩具大公鸡)。

模仿学习阶段:认识大公鸡的朋友(小公鸡和花公鸡)。

模仿创编阶段:参观我家的鸡舍(拓展其他的“机”)。

2.设置“探秘”的情境。

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就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设置一些问题情境,等待孩子去探秘,也是提高专注度的有效方法。

在学唱的阶段,我用“我的宠物是什么?我缺了哪些照片?这些是什么意思?大公鸡的朋友是谁”等一系列的问题导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学,一边思考。每一次的唱歌,都成了他们期待下一个挑战的开始。

3.设置“意外”的情境。

当孩子们能够在教师提供的内容中寻找到线索,并按照线索进行推理时,我们的游戏就要更新升级了,因为这已经不足以激发他们的挑战热情了。

在歌唱中我们一直都是以动物鸡在演唱。从大公鸡到小公鸡,再到花公鸡。当教师提出去鸡舍时,孩子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动物上。当第一张卡片“肯德基”被一个孩子翻出时,他们都大笑起来,因为这是一只意料之外的“鸡”。离开一楼餐厅的肯德基,后面又会出现什么惊喜的鸡?因为有了期待,学习的动机就不再依赖外在的调控,而是内在的需求。

三、给游戏融入“成功体验”

1.挑战的难易要适度。

游戏应该是自由与轻松愉快的体验,所以给孩子提出的挑战任务要注意难度适中。难度过高,会造成幼儿的认知负担。

一般来说,在学习歌曲的初期,每一次只能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让幼儿能够快速解决。在慢慢熟悉的基础上,教师的提问开始复杂,不仅数量可以增加,内容也可以拓展。

2.游戏的设计要有层次。

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设计的游戏是一个载体,以此激发孩子参与热情和挑战兴趣,所以我们的游戏设计要有层次、有递进,帮助幼儿逐一解决遇到的问题。

游戏化的学习会帮助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更为投入、专注,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附: 大班歌唱活动 “喂鸡”

活动目标

1. 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

2. 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替换歌词演唱。

3. 享受唱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与歌曲歌词匹配的图谱。

2.仿编教具图:肯德基、照相机、直升机。

3.仿编歌词小图。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歌曲《动物猜谜歌》

二、倾听范唱,初步感受歌曲

1.初次倾听范唱,引发关注。

师:我家也有一只小动物,请你听一听是什么呢?

2.再次倾听,了解歌词大意。

(1)师:图示是不完整的,请听听少掉的部分唱了什么。

(2)幼儿贴图,完善图谱。

3.教师范唱,引导幼儿初步跟唱。

根据幼儿的图片排列顺序进行讨论,视情况进行调整。

三、幼儿学唱歌曲

1.游戏中练习演唱。

出示玩具鸡,老师在幼儿间一边传递一边演唱。唱完抽取一张纸条。

2.改编歌词进行演唱

(1) 师:大公鸡要向你们介绍它的朋友,是谁?(出示小公鸡的图片)

(2) 改编“小公鸡”歌词演唱。

(3) 改编“花公鸡”歌词演唱。

四、仿编歌曲

1.看图集体仿编新歌词。

(1)创编吃肯德基的声音,完善歌词并演唱。

(2)创编“咔嚓咔嚓照相机”。

(3)创编“轰隆轰隆直升机”。

2.幼儿每人拿自己的小图演唱。

如何提升幼儿园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篇9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是近年来在我国幼儿教育中得到广泛实践的一种幼儿教育形式,它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达到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区域活动做为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弥补了集中教育活动的面向全体有余而个别教育不足的缺陷,能从材料上和操作方法上给予幼儿不同的选择余地。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

在农村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通常普遍存在以下情况:1.没有按时开展区域活动。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没有选择的余地,都是被指定安排在某个区域。3.幼儿积极性不高。4.区域材料得不到及时添置,更新不力,跟不上活动发展的需要。5.家长对区域活动的不了解。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农村幼儿园由于地理环境较特殊,班级幼儿的人数比较多,而且师资人员不足,有些班级甚至是只有一个教师,要兼做保教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区域活动相对来说会有些困难。因此,我们要挖掘农村资源、坚持合作的原则,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园区角活动。以下谈谈农村幼儿园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里是否能够获得个体自主的发展等。农村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目标及结合本地实际创设。

1.对于农村幼儿园而言,区域的创设应针对相对薄弱方面,尤其是音乐区、表演区、语言区、图书区更是必不可少,应充分发挥这几个区域的教育功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2.首先,教师、家长、幼儿可以共同收集废旧材料如:纸盒、布条等:其次,师幼可以共同设计和制作区域标志图,如:用彩色挂历的精美图案、糖果纸或装饰带等制作各区域的标志;也可以让幼儿画一些喜欢的图案,涂上漂亮的颜色来用作区域的标志。再将标志图粘上透明胶布以代替过胶,这样区域标志图就不易损坏。家园合作、师幼合作,让家长和幼儿都有自豪的成就感,又体现了幼儿参与的主动性,让幼儿做主、成为区域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

3.区域场地的设置要善于利用班级的位置因素,师幼共同商量来设置各区域的场地,尽量做到方便幼儿活动。一般,区域的场地应尽量往墙面或角落靠拢,便于区域内幼儿可较自由地活动。

二、区域活动时间的安排

农村幼儿园多数没有开办餐点,因此,幼儿的活动时间相对而言会比较充足,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在园的时间组织开展区域活动。可利用晨间、午间入园的时间或是上午集中活动之后来开展。但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只有一个教师来带班组织活动,因此利用入园时间开展区域活动相对而言会比较好些,原因是:第一,幼儿入园的时间有间隔,此时的幼儿人数少,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第二,可以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既可以一边等待其他幼儿入园,又可以参与区域活动而获得发展。

三、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区域活动材料的准备可以采用家园合作、师幼合作、幼幼合作的办法来进行,有了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参与,不但可以节省一半的人力资源,而且帮助家长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更进一步地了解,也能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成就感。首先,我们要善于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通过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配合,共同收集自然物和废旧物品,如:小石头、小树枝、落叶、小草、纸盒、布条、轮胎等。其次是区域玩具的制作。

四、区域活动的组织

区域活动实际上就是分组活动。农村幼儿园只有一个教师带班上课,相对来说,组织、指导区域活动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教师的小助手,我们可以称之为小组长,幼儿参与哪个区域,该区域就要选一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小组长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其他幼儿、维持活动秩序等。有些农村混合班幼儿园可以让大年龄组的幼儿来当小组长,通过大带小的方式,让大年龄组幼儿帮助小年龄组幼儿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有了小组长的参与,教师就可以全面巡视整个区域活动的开展,又可以重点指导一些区域,将区域活动真正发挥了其特有的教育功效。

五、区域活动的宣传

农村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点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即:不了解幼儿教育,认为上学就一定要学会认字、写字、计算等,懂得写字算数才算是学到知识本领,有的家长甚至向教师提议换教材,改教幼儿学拼音学写字等。因此,区域活动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向家长的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是事在必得,这样家园共育才能真正地达到一致,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课文知识点下一篇:六年级作文: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