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作家作品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六上语文作家作品

六上语文作家作品 篇1

寒假里,我经历了许多的事.有伤心事,有新鲜事……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还是那件事了。

那是一个大晴天,妈妈突然提起了我那个向往以久的心愿:“我去给你买自行车,好吗?”“太棒了!太棒了!你真是好妈妈!”我情不自禁地又蹦又跳.过了一会儿,我和妈妈便来到了自行车行,我一进车行,第一眼就看中了那辆紫红色的自行车。“妈妈,就要这辆,就要这辆……”妈妈也拗不过我,便买下了。

嘿!还别说,这辆真漂亮。是紫红色的,使它显的格外的秀气。还没有等我高兴完,新的问题又来了,我还不会骑呢!不然买了可是浪费!这可怎么办呀?现在唯一的选择:“学呗!”可我从来就胆小怕死,不过这回我看在自行车的份上,咬咬牙,学吧!

我小心翼翼地在座板上坐好了,心中像有很多的水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不一会便摇晃起来;晃呀,晃呀地摔倒了,我强行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心中埋怨道:“我是学不会的了!”妈妈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语重心长的对我说:“继续,再来。做什么事都没有那么简单的,你要记住: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你一定能行的!”妈妈这番话,使我增加了信心。我扶起车子又坐上去,妈妈在前面帮我撑稳龙头,我用脚踩着踏板。妈妈边扶边给我讲骑自行车的三个要点:“第一,不能看车底下,要看前方;第二,不要把龙头转来转去的,这样容易摔跤,只有在又障碍物的时候才转一点;第三,脚要不停的踩,不能停下。”我按照妈妈的话去做,过了一会儿,妈妈把手松开,我竟然自己骑起来了。而且一直把车骑回了家,我简直不敢相信,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六上语文作家作品 篇2

关键词:鲁迅作品,阅读教学,体验

一、现状及原因

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被选编九篇。从教材的编写来看,鲁迅作品得到了高度重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篇章大都已经被编入教材,理应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但北大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我观中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做过一个调查,“中学时对鲁迅的整体感觉为不喜欢的占了91%”,多数学生认为一提起鲁迅,就想到“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只要讲到鲁迅作品,最后都会归结为“反封建”或者“国民性批判”,反正“一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往‘深刻批判’的模子里套。”可见,学生对于鲁迅的理解,是从教材教辅或者教师教学的概念化结论而来,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不是通过阅读体验,而是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被片面化、符号化。

二、理念与方法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谓体验,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而处于学习成长初期的初中生,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阅读鲁迅作品时在语言和感情的理解上存在很大障碍。连鲁迅自己也曾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因此,笔者试从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念出发,创造情境,“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捕捉感觉,走近鲁迅,体验文章中的语言和情感。

(一)激发想象,体味语言

九年级上册第9课《故乡》,开篇就呈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后作者说“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那么“二十年前的故乡”是怎样的?在课前预习时,笔者让学生带着“以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两个问题进入课文,请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将两个故乡及故乡中的人物呈现出来。绘图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力,而学生的作图过程,其实也是对文章语言的仔细体味。

不论绘画水平如何,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故乡图,是通过文本细读得来的。“为什么这么画?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能够自然地找出“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的故乡,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闰土。再细看学生依据文本所画的二十年后的故乡和闰土,灰黄色的故乡,灰黄色如木偶般的闰土。从语言体验而发的强烈画面对比让学生很容易抓住巨大的“变”,再引导学生体会画面“变”所引发的情感变化以及造成“变”深层原因,学生便能够读懂鲁迅的浓烈感情和深远寓意。

(二)角色体验,品味情感

八年级上册第6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当中的“两个鲁迅”,即儿时鲁迅和写作时的鲁迅。“鲁迅用儿童的眼睛和心理去发现世界,描述世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儿童世界的复原。”在理解儿时鲁迅的问题上,笔者尝试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建造精神的通道。“你们家有没有保姆?她是怎样的?你们之间有什么故事?”引导学生站在了儿童鲁迅的立场去看待阿长,看待“我”与阿长故事,体会“我”对阿长的感情。

而在理解写作时鲁迅的问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环节,假设写作时的鲁迅回到儿童时代,再次与阿长相处,再次和阿长对话,进行一个“中年鲁迅”的采访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采访者是中年时的鲁迅,而被采访者是长妈妈,向长妈妈提出儿时不敢问或没想到要问的问题。

“阿妈,你为什么那么在乎元旦那些古怪的繁琐的仪式?”

——“一定要遵守的!祈求神灵保佑,这样才能够顺顺溜溜。”

“阿妈,你为什么睡觉时老是摆‘大’字?”

——“舒坦呗,白天干活那么累,晚上睡觉就怎么舒服怎么睡了。”

“阿妈,你明明自己都没见过‘长毛’,为什么还说得像真的一样,还一心想让我害怕?”

——“你本来就不怕阿妈,对我不大佩服,又嫌我烦。不用这样的办法,哪能震慑住你?”

这样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阿长这个不幸的热切盼望平安的劳动妇女形象,理解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又心地善良,关心爱护“我”的复杂的人物品格。同时,学生也能够体会鲁迅对于阿长的同情、理解、感激和怀念之情,能够体会文章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还礼永安她的魂灵!”这个寄托全部情思的深情祝福。

鲁迅的作品不论是其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语言,还是丰富、深沉的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都值得中学生仔细品味,探讨思考。而教师“就是要给学生一种开阔的视野,让他们有更为深切的体验。”让初中语文的鲁迅作品教学,成为一个学生与文本、学生与鲁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己的多方位对话过程。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

[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26).

神箭六上太空 篇3

据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介绍,与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那枚火箭相比,用于这次发射的火箭有75项技术改动,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科研人员对我国航天员的真挚情感,改进的唯一目的就是使航天员在乘坐火箭的10多分钟的飞行中,感觉更加舒适,并使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拥有了更多的功能,飞行更加安全、更加可靠。

那么,六上太空的这枚火箭与它的兄长相比,究竟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呢?

一样的大力士和多面手

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保持了与它的兄长们一样的“身材和体格”。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79.8吨,该火箭由箭体结构系统、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和附加系统及地面设备系统共10个系统组成。它可以将比神舟五号更重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力士。

助推器、芯级第一级、芯级第二级、整流罩、逃逸塔等箭体结构组成了火箭的“身体”。助推发动机、一级发动机、二级发动机是火箭的“动力和心脏”。控制系统是火箭的“大脑和神经”。为了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火箭装载的燃料,火箭上还设计了推进剂利用系统,能够保证二级火箭的氧化剂和燃烧剂同时燃烧完毕。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保证火箭在突发的意外情况下能够将航天员顺利地救生,脱离危险的故障火箭,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同它的兄长一样设置了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用于参数检测、判断,在火箭出现重大故障的情况下发出逃逸指令,并按逃逸模式执行逃逸指令。火箭的逃逸系统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的执行机构,我们在火箭的最前端看到的带尖的就是逃逸塔了。

为了测量火箭的弹道,接收地面逃逸指令和安全控制指令,火箭设置了自己的安全系统。为了了解火箭飞行过程中的工作情况,火箭上还设置了遥测系统,它能够测量、记录、发送火箭在飞行中的所有工作参数和环境参数,为故障检测处理系统提供检测参数,为地面故障判断实时提供遥测参数,这两个系统都需要同地面的测量设备协同工作,也就是需要我们的地面测控站和远在太平洋的“远望号”测量船来接收火箭传回的信号,并给火箭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

同样,这一枚火箭还需要主要由耗尽关机信号系统、加注液位测量、推进剂测温、垂直度调整以及地面总体综合测试网组成的附加系统和由地面发射平台、推进剂加注设备、转运车、吊装设备、各系统地面测试设备等组成的地面支持系统来共同完成火箭在发射场的组装、测试、转场等一系列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独具的“千里眼”

在以往的飞行中,火箭的关机、分离等动作,地面控制中心都是靠相应的遥测参数来获知的,但是,这些参数具有间接性,不直观。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遥测系统中首次设置了图像测量系统,用于监视助推器分离、级间分离、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的过程,使地面控制中心人员能够直接“观看”到分离过程,这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一次装上了“千里眼”。

我们日常在地面上的监视设施相对都比较简单,如电脑的摄像头,连接好之后通过网络就可以传输图像信息了。但让火箭也装上“千里眼”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面临着许多困难。

首先,由于图像信息相比较原来的参数信息,需要占用的数据频带较宽,原来分配给遥测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就不够用了,需要从总体上调整遥测参数,为图像信息数据调整出所需要的频带。同时增加图像压缩处理器,尽量压缩图像信息的数据量。

其次,需要上天飞行的CCD摄像装置、图像压缩处理器、图像综合控制器等一系列设备还要经历严酷的火箭飞行环境的考验,包括高过载、振动、高温、真空等。因此,这些设备的设计标准和历经的试验都需要通过高标准的考核。

需要解决的还有这些仪器,尤其是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如何才能保证收集到的图像信息更加清晰、更加丰富,如何才能减少太阳光对镜头的影响,让镜头适应快速的明暗变化,如何让这些新设备的工作环境更好,也是让设计人员费尽了心思。通过周密分析,一个摄像头被安装在了二级箱间段外侧,镜头朝向火箭尾部,观测助推器分离和一二级级间分离。另一个则安装在飞船支架外侧中下部,镜头向侧上,观测整流罩分离和船箭分离。

还有,图像测量系统供电问题、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问题、地面的接收解码和显示问题等,都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被一一解决了。图像测量系统还通过了电气试验,光强影响试验,无线接收干扰试验,压缩算法和处理格式比对试验,箭上、地面设备联合试验,温度、振动、冲击、低气压等环境试验等一系列试验,这只火箭的“千里眼”把地面控制中心人员的视野第一次带入太空。

更舒适的承载环境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由于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发动机频率与火箭结构耦合振动、火箭的高速飞行与空气的摩擦等都会产生很大的振动和噪音,这些对于我们的航天员都是很不利的。为了给航天员们创造更舒适的飞行环境,火箭和飞船的研制人员进行了共同的努力,其中改善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的力学振动、冲击和噪声环境是重要的方向。火箭的科研人员在改善火箭乘坐舒适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努力,进行了助推器氧化剂管路的水介质和模拟介质振动试验、船罩组合体振动试验和全箭振动试验,找到了改善火箭振动环境的方法,并在试验中进行了验证。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飞行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乘坐神舟六号飞船的航天员可以感觉到,他的“坐骑”更加柔韧和舒适。

更安全的运载器

载人运载火箭最重要的就是可靠安全,为了不断提高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火箭的科研人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第六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进行了一些设计改进,使得可靠性和安全性本已经相当高的这种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又达到了更高的新水准。

首先,为了保证逃逸系统固体发动机发射场操作的安全性,在这些固体火箭发动机上采用安全机构。安全机构对这些固体发动机起保险作用,在安全机构没有转换到点火状态的情况下,如果出现误点火信号以及各种干扰信号等情况,都无法点燃固体发动机。而在航天员进入飞船,火箭已经准备起飞的时候,将安全机构转换到点火状态,把点火通路接通。这样在出现危险情况的条件下,正确的点火信号就可以把逃逸固体发动机点燃,把航天员迅速带离危险的故障火箭。

其次,对火箭全身进行了一次系统的体检,对体检中所发现的薄弱环节和单故障点都进行了改进。例如对于二级尾舱发动机附近的所有仪器设备和电缆管路都进行了细致的绝热材料包裹,彻底杜绝了火箭发动机工作时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对这些设备的影响。

续写辉煌

六上趣味语文1 篇4

一、每日一句

友谊是一束心灵的火花;友谊是一曲优美的交响乐。读书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二、照样子写词语

戛然而()

逆流而()

顺流而()

迎刃而()随风而()

满载而()

油然而()揭竿而()

三思而()

从天而()应运而()

擦肩而()

蜂拥而()

三、手拉手

百灵

搏击长空

春蚕

任劳任怨 海鸥

恩爱夫妻

黄牛

报春使者 鸳鸯

任重道远

喜鹊

吉祥如意 骆驼

友谊使者

春燕

希望之光 鸽子

聪明伶俐

萤火虫

兢兢业业

四、各种各样的笑

脉脉含情()心照不宣()眉飞色舞(转悲为喜()忍俊不禁()前仰后合(五、趣谈对联

马尾菜()比目鱼(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年年月圆逢月半(无山秀似巫山秀,(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六、熟背精思

高高在上,大人先生。谦谦君子,好好先生。与虎谋皮,东郭先生。滥竽充数,冬烘先生。

接踵而()喷薄而()从一而())手舞足蹈()曲意逢迎())))))

趣味语文2

一、每日一句

把思考交给别人,就不会走自己的路。——培根 知识是领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二、照样子写词

代人受过之人()粗心大意之人()思想陈旧之人()目不识丁之人()随声附和之人()没有原则之人()外强中干之人()一毛不拔之人()

三、接对联

笔下留有余地步,()好书不厌看还读()板凳要坐十年冷()未须自事必如意()古今来多少角色()

四、我会填

五行()五伦()五谷()五经()五毒()五带()五金()五香()五脏()五湖()五彩()五霸()

五、熟背精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趣味语文3

一、每日一句

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支柱,他就要受世界的束缚。——高尔基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从别人的愚蠢中获得好处。

二、填客名

地位高贵的客人()素不相识的客人()远到而来的客人()不经常来的客人()游山玩水的客人()购买东西的人()搞政治投机的人()到处游说的人()流落他乡的人()专门搞暗杀的人()在茶馆喝茶的人()去寺院烧香的人()

三、写出下列表示年岁的别称

童年()青少年()男子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六十岁()七十岁()百岁()

四、写出含有花名的诗句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开。2 人闲()落,夜静春山空。3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始盛开。4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5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6 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

五、小知识

诗仙()

诗圣()

诗鬼()李杜()

小李杜()

六、把对联连起来

洞帘水挂水帘洞

地满红香花送风 雾锁山头山锁雾

鱼傍水活水傍鱼 我爱邻居邻爱我 山果花开花果山 风送花香红满地

天连水尾水连天

七、熟背精思

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刀丛剑树,险象环生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生杀予夺,吉凶福祸。

转危为安,绝处逢生。盛衰荣辱,是非动过。

大难不死,劫后余生。

趣味语文4

一、每日一句

天才不经教育。就好比银矿没有开采。——富兰克林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朱熹

二、照样子写词

不可相比叫()

没有差错叫()没有希望叫()

不取报酬叫()没有理由叫()

没有关系叫()没有罪过叫()

无根无据叫()没有边际叫()

没人帮助叫()无缘无故叫()

豪无办法叫()安然无事叫()

满不在乎叫()不用怀疑叫()

不管怎样叫()

三、连线

登门

比喻不正之风 热门

有事求上门 豪门

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后门

做事的方法 窍门

比喻有钱人家

四、用一个字表示时间

日出时间()

三个月的时间()24小时()

很短的时间()黄昏时间()

7天时间()15分钟()

白天的时间()过去的时间()

表示10天()

五、熟背精思:

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风华正茂,血气方刚。

去年今日此门中,四海为家,志在四方。

人面桃花相映红。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人面不知何处去,励精图治,发愤图强。

桃花依旧笑春风。

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任重道远,山高水长。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西湖花神庙对联 历尽坎坷,饱经风霜。

趣味语文5

一、每日一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法拉第

二、填写姓

口天()

木易()

子小()

木子()耳东()

言午()

古月()

雨田()三横()

草头()

双口()

关耳()

三、将格言补充完整

书山有路勤为径,()

忠言逆耳利于行()虚心使人进步()

()日久见人心 良言一句三冬暖,()

前事不忘()()曲不离口。

()不进则退。天时不如地利,()

三个臭皮匠()三人行()

四、歇后语

秃子打伞——

老鼠钻进风箱里—— 老虎挂念珠——

墙上挂帘子—— 茶壶里煮饺子——

四两棉花—— 前人栽树——

庄稼一枝花——

五、动物园里成语多

()争()斗

()死()悲

()假()威

()丝()迹()鸣()盗

()吞()咽

()飞()舞

()头()尾()毛()角

()心()肺

()立()群

()歌()舞()朋()友

()()无声

指()为()()()为奸

六、熟背精思

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赴汤蹈火,披荆斩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忠贞不渝,坚贞不屈。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白居易)坚忍不拔,坚定不移。

丈夫之志,穷当益壮,老当益壮。(马援)

趣味语文6

一、每日一句

工作勤奋是最值得崇拜的。——卡莱尔

二、成语趣猜

7086()

0+0=0()一百分之一()

3322()3.5()

2468()23456789()

15分钟=1000元()

三、巧填成语

()不舍

()有条

想入()()无闻

()相印

千里()()玉立

()动听

风尘()四、补充成语,并猜谜,以所填字为谜面猜一字

知无不()

古往今()

肃然起()

不速之()旁若无()

分秒必()

继往开()适得其()络绎不()

鸦雀无()

光天化()

水落石()热火朝()

凶多吉()

壮志凌()

一衣带()面面俱()

弄假成()

外强中()

一干二()谜底()五、熟背精思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趣味语文7

一、每日一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二、对对子

弱对()

排山对()

倒海对()

送落日对()暗淡对()铁肩担道义对()

周末对()

火热对()

图书角对()

扫操场对(草舍对()松梢对()暮色对(清晨教室书声琅,()又是一年芳草绿,((),日照神州百业兴。

三、写有关“天地”的成语

心情愉快,非常高兴。()

冰天雪地,非常寒冷。(形象高大,气概豪迈。()

天色昏暗,方向不辨。(变化辽大,改变彻底。()

四、填名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湖光秋色两相和,()。

每一食,();每一衣,()。

五、猜字谜

啄木鸟()

喜上眉梢(池里没有水()

一只黑狗,不叫不吼(二小二小,头上长草()

六、熟背精思

夸文逐日

女娲补天

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古人学问无遗力,气吞山河

力挽狂澜

少壮工夫老始成。浩气英风

世代相传

六上语文反思(15个) 篇5

1《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这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课件,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收获:学习了这一课,我们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

2,《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充满了童趣的文章,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记叙了一次游历草虫村落的过程。

虽然这篇文章学生很感兴趣,所以我索性引导孩子围绕他们喜欢的场景展开了学习。孩子们最喜欢的场景是虫子开演奏会的场景。我就从这个自然段入手带着孩子们学习。从三个方面体会了虫子演奏的音韵美和背景美。“优美的音韵”“灵泉”“优于”“只有”这些词语为我们描绘了音韵的美。并且,我还引导孩子们体会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力。“紫红”“烘烤”这些词写了那丛灌木的美丽,并且我让孩子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当时演奏的场景,孩子们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补充。最后,让孩子们用情朗读。每个场景我抓住了不同的重点让孩子们去学习去体味。

比如,虫子搬动食物的场景里,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孩子们的想象也非常有创造性。

欢迎远客的场景中我让孩子们体会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友好好客。小圆虫吸引了黑甲虫的场景里同样我让孩子们体味了虫子和人一样,有人的感情,爱好美好的事物。通过这几个片段的学习,孩子们对虫子普遍有了好感,认为虫子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和人一样,有情有义。

在教学中,我也和孩子们一样,情绪非常兴奋。我觉得自己不是老师,而是一个孩子,对虫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期待。渴望走进虫子世界,去了解虫子的更多方面。

3,《詹天佑》教学反思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认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开始我让大家概括收集的资料,让学生从整体初略地了解詹天佑这个人。接着出示京张铁路100周年的时搞的活动的报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什么这条铁路如此重要?带着问题走进课文。通过快速读文,了解文中重点介绍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的三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教学时直奔重点段落4~6自然段。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4~6自然段,把感动自己的细节画下来,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印象深?

在交流中我重点抓住了这句话反复品读:“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话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这句话更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教学时我抓住这句话四次品读,通过层层深入地学习,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我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法来,弄懂课文内容。开凿隧道、设计线路两部分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我又采用由扶到放的形式,逐步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之后,我陷入了沉思,由于课文长,课堂的容量大,为了实施教案,深深感到有很的地方只是匆匆而过,引导的还不到位,留下很多的遗憾。接下来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4,《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中心切入法”直接进入季羡林的内心世界。本想使学生的情绪马上进入一种沉痛忧伤的氛围当中。可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的情绪却离文章表达的内容的氛围越来越远。我想这是因为自已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不到位去引导学生朗读去解析文章,所以不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

纵观整堂课,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没有做好。在精读课文时,我采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但是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却不够深入。这也许是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5,《穷人》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一、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突出主体性,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本课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俗学习,自得学习”,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个词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二、语言和精神统一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心不穷。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精神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三、朗读训练,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穷人》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让学生自读,比赛读,评读。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读,使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6,《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教学之后感受颇多,纵观整节课有以下几方面可谈: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质疑,这一形式比较亲切自然。

根据课题的特点,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自然的进入课堂,由学生是听众而引出课题。由学生对课题质疑,一方面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质疑课题来进行阅读的方法训练。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成功之处,例如:

1、在处理老人与“我”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一问题时出现故障,课后分析原因应该是教师问题设计不准确,如果提问“我是在怎样的情绪下与老人相遇的?”然后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对课文有一个了解之后就很容易回答了。

2、课结尾处,表达方法的总结效果不好,我觉得原因在于教师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点拨的不及时,强调得不明显,也可能这个总结放在这一环节就不合理?

7、《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文,全文以“总起——分述——总结”的结构,列举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说明了人们只有精心保护地球,地球才能更好地造福我们的的子孙后代。我设想让学生以自渎自悟、交流学习心得的方法来读懂课文,还学生课堂的主权,他们能自己学懂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一,大胆设想,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本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学习。揭题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全世界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这一道理。然后我追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是你,你打算怎么来说明这个观点?学生大胆设想:可以举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让大家从他的事例中明白“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运用一些名言警句,从中感悟“只有一个地球”,使说理更充分。

二、感情朗读,感受精心保护地球是每个地球人责任。

本篇课文例举了三项保护地球的事例,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的活动范围很小,地球被破坏没有其它星球可去”。怎样让学生感悟地球急需人类保护呢?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激发学生对爱护地球之情。从而懂得: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相信学生,还他们课堂的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读一读、悟一悟,说不定能收获一份惊喜。

8、《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 我本原的教学设计构建主题课堂教学,分六步:

① 分析题目,介绍背景导入。② 整体把握框架(为什么神圣--怎样善待河水、照顾空气、照管动物--无限眷恋嘱告美国白人教育孩子)③ 重点突破并指导朗读。(哪些语句体现印第安人的依依不舍?)④ 写作方法点评(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反复手法一咏三叹的运用‘比喻拟人体现的感情)⑤ 拓展 ⑥ 小练笔。

“看花容易绣花难”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问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问题,弄明白这个地方是哪里,“神圣”的意思是什么,介绍文章题材和背景,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第二步,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第三步,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

遗憾的是,课堂环节前松后紧,没来得及充分感悟第三环节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构建的主题课堂变成了资料的穿插利用,课的最后,在对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时,我处理得比较仓促 如果能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拓展进去就能更深刻的唤起环保意识了。

9、《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是按全新的教学理念来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主动、探究、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敢于在读中开放语文课程,展开探究式语言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二、从人文精神出发,敢于重新审视课文的文本价值。《少年闰土》算是一篇老课文,以前我们总狭隘地理解少年鲁迅和那一批“少爷”们一个个都在“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里过着压抑的生活,他们知识狭窄,殊不知,鲁迅在这“四角的天空”里,经过先生严格的教诲,以及他自身刻苦的学习,汲取了书本中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从《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我们也读了,正是闰土那“许多的新鲜事”,使他又超越了那“四角的天空”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而闰土,心中虽然有“许多新鲜事,有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但因社会残酷、家境贫苦等原因,人生就黯淡了。理解这一点还是不够,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感悟到在我们课堂这“四角的天空”里,要有如鲁迅当年在“四角的天空”里的自主和刻苦,又能对“四角天空”外的如同闰土所知道的那“许多的新鲜事”做深入的探究,这样就会有个绚丽多彩的人生。由此也带出了很多问题。

1、并非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优生表现积极,差生则显得无所事事。

2、每一个小组完成组内任务,对其他组内容研究很少,在他组汇报完后,很难提出自己的意见

3、课文知识只落实到组,学生难以全面把握课文内容以完成课程目标。诸多问题都还待解决。如何保留传统教育的精髓,再揉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学习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创设一种现代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目标。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质疑答题”,强调教师的点拨、点化

对于学生学习探索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首先应组织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尽可能使大多数学生的尝试实践取得成功。在教学“谈‘碰壁’”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先同桌商量一下,解决不了的,再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发扬协作学习的精神,做到思维互补。教师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点拨不够,还需点破、点化。《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理解这个句子是很困难的,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句子中的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当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我及时地向学生介绍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坚持斗争的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说这句话的社会背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思路,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感受鲁迅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品格。

今后,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多引导学生根据阅读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学生之间最大限度地开展互说互评。答案模式也可多样化,拓宽多样化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本上的答案。

11、《诗海拾贝》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伊始,我根据每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按照学校、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活动计划。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整个活动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语文课和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诗歌,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这次综合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另外,本次综合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我注意及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适当指导的关系,既重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又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我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明确要求,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例如,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组教材的导语和活动建议,使学生明白这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可以搜集哪些诗歌,可以怎样给诗歌分类等,为深入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12、《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纵观本课教学过程,体现了哪些预设理念,达到了怎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留下了多少经验教训,课下我细细品味反思。我认为,主要还是紧紧抓住了“情”这一点,充分挖掘了文本的情感。

一、蓄情,奠定情感氛围

我想到了一首令人感动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首歌不也正是诉说着人和动物的深情吗?课前我将歌曲深情的导入,一下子就奠定了进入文本的情感基调。

二、入情,体会和谐之美

课文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昵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教学这部分,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老人与海鸥的和谐画面,然后让学生来描述画面,并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有声有色地齐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使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那份和谐快乐,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

三、激情,产生情感共鸣

备课时,我查阅了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报道和资料,被老人那份痴迷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把资料整理成一篇短文,让学生拓展阅读,并用音乐烘托,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空间。

四、悟情,感受震撼场面

课文的后部分,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感人画面,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产生同感,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五、抒情,赞美海鸥老人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较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被人物精神所感染,会产生急于抒发的动机,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抒发情感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的途径。

这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显得有些仓促,未能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教学时间把握不准,前松后紧,导致拓展延伸没有到位。

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但是我会不断学习、思考、进步。

1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概括出“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场面.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进而揣摩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重披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 通过读一读,画一画,找出最能表现对象鞍有深情厚意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描写嘎羧动作和神态的关键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一个英雄的高尚情怀。同时,我也及时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依托这种学习方法自学其他的内容。

14、《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文言文学习方法很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学法。

一、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文言的音韵之美。教学过程中,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 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一是读准音。二是停顿。三是节奏和轻重。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深情品读,领悟意境之美。

1、拓展延伸,体会“知音”。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拓展延伸: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2、联系生活,寻求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人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

四、升华文心,发展个性。“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

课堂教学中总有一些不如愿的地方。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关注度还不完全,发言的机会还是给予少了点,这也是我急切完成教学任务所导致的。另外,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中,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完全进入角色,还未能渲染出那种“痛美”的气氛,感染学生情绪。

15、《月光曲》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文中的词句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篇6

西师版六上语文第19课教案

《韦德的心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学会课文中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中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3.学习课文运用比较、先抑后扬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韦德的心愿,从重点词句、段落中去感悟韦德纯洁、善良的品质。 难点:理解当中两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领悟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全班交流,了解圣诞节。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不少圣诞节的资料,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圣诞节”的故事呢?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你们在圣诞节想得到什么样的礼物?有一个孩子与你们的心愿都不相同,很特别,他就是韦德。学完这篇课文,相信大家再得到礼物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3.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会读的字词自己想办法解决。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理清文章的顺序)。 3.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韦德的.心愿是什么? 三、细读质疑,合作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在课文的空白处,同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③你有什么收获?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上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然后认真思考。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内合作解决。 (2)交流探究结果。 ①韦德和同学们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同学们感情的变化:争先恐后哄笑安静认真 韦德感情的变化: 静静地忧伤兴奋 ②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韦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 我觉得韦德是一个善良真挚、充满爱心、天真憨厚的孩子。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准备怎么做? 五、板书设计: 韦德的心愿 争先恐后 孩子们 哄笑 认真 静静地 纯洁真挚的爱 韦德 忧伤 兴奋 六作业布置:字词句段篇:1、2

教出文学作品的语文味 篇7

在语文课本中, 汇集了数量众多的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这些文学作品, 大多出自名家之手, 文质兼美, 感情真挚, 情节感人, 语言优美, 是经过时间洗礼考验的好作品。那么, 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作品, 与作者坦诚相见, 促膝谈心, 幸福着作者的幸福, 悲伤着作者的悲伤。与名家同呼吸。语文教学, 就是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说得直白一点, 就是要教出语文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那么如何让学生尽快的走进作品, 走进作者的心灵?

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多些朗读。

朗读的方法可谓多矣。一方面, 老师可以尝试范读。可以像鲁迅笔下的寿镜吾读得摇头晃脑, 也可以像于漪笔下的老师那样“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总之, 能感染自己, 然后感染学生就行。

但是, 说句老实话, 这个时候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仍停留在肤浅的初步的感知之中。然而就是这个初步的感知, 却能够让学生牢固的掌握一些语文的基础知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实际上是多种感官在协同工作, 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情感熏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求读正确, 能够读懂, 读得流畅, 进而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入到文本意境之中。当然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轻声读与默读相结合, 精读与粗读相结合, 单个读与齐读相结合, 还可以进行男女生分别读或分角色朗读。不过, 任何形式的朗读必须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本课的教学目的来确定。

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多些批注。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一定要多给学生自己独立地去玩味课文的时间和空间。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在课文空白处加标记和评语。这样的勾、画、圈、点, 让学生把课文的段落内容、思想感情、文章特点、个性语言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学生的自学成果也就显现出来了。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把读、思、写很好地糅合在一起。

为了尽快让学生学会批注读书的方法, 我们要多些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 及时捕捉学生在阅读中的闪光点, 批注的精彩之处。比如, 抓住学生在批注中那些独到的见解, 那些深刻的感悟, 那些在无疑处的有疑, 等等, 都是有价值的表扬素材。要让学生及时获得继续感悟、继续享受的动力和热情。至于批注的对象, 可以是文中的关键语句, 也可以是在自己有疑惑的地方, 可以是自己有“心领神会”的地方, 也可以是自己有“奇思妙想”的地方。可以是写出自己的一份体会, 可以写出自己的一份疑难, 可以写出自己的一份欣赏, 可以是一份点评。总之, 可以写的地方都能写, 想写的地方都可以写。让学生学会批注, 运用批注, 这是学生一生都会受用不尽的一种能力和习惯。

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多些咀嚼。

我们知道,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 而在于相机诱导”。因而, 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些咀嚼回味, 多些想象空间, 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 让学生自由放飞心绪。

一位老师为了学生细细品味《最后一课》中的那份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 出示了一首小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生难忘的经历

他先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再让学生配上题目, 并谈谈从诗句中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品味课文中那些感人的细节:“哪些语句能够表现这种情感?”

同学们找出了很多相关的语句。然后,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了“最后一课”打动人心的原因。

当然, 教出经典文学作品的语文味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不断努力, 语文课的语文味会越来越浓。

摘要: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 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特色, 都值得引导学生去玩味。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 从朗读、批注、咀嚼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引领学生感悟作品语文味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探讨 篇8

关键词:古代作品;语文教材;选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4-01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课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语文教材质量的高低。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古代作品凭借其自身独特的语文功能和价值,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工作自身在不断发展,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对于古代作品的选文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作用。

一、古代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价值功能

1、古代作品凝聚民族精神。经典的古代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文化精神纽带,是民族情感智慧的重要结晶。透过初中教材中的古代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形成民族自豪感。例如,《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古代文人志士建功立业,忠心报国的强烈情怀,这种民族气节与精神在当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2、古代作品传承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指的古代作品,实际上指的是广义上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绵延千年的文化中,各个年代都有独领风骚的古代作品被后人传送,同时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上来看,应该涵盖广泛,海纳百川。这些古代作品无不积淀和传承这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本质精神,在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传承文化。因此通过古代作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古代作品蕴含审美价值。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国古代作品蕴含丰富的善美价值,这种善美价值一方面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作品的情感内容上,通过阅读古达作品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古代作品韵味十足的审美特征,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二、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需遵循的原则

1、文本价值原则。区别于一般的古代作品读物,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用于满足教学需要的特殊读物,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需要有文本价值。它需要根据教学宗旨与计划,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编写。也就是说,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文本必须满足课程标准要求,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一方面要保证教材内容具有规定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使其能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可靠的“案例”;另一方面要保证教材文本内容适合学生学习,即方便教师开展语文教学工作。

2、教育价值原则。教材是提供教育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中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首先,语文教材的内涵指向要求教材负载的信息是有原则的、宏观的,即要具备语文学和品德学价值意义。如新课程标准中的“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内容。其次,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特点,它在基础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为教学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是为初中生而定制,所以要适宜教学,还要能被学生接受。

3、文化内涵原则。教材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对人类文化传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进行选文时,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会对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认知产生深远影响。一般来说,教材中的古代作品都是有定论的具典范性的名家名篇,这些教材内容应该具有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涵,是文化的载体与传递工具,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的古代作品选文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三、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的思考建议

1、明确古代作品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师在对古代作品进行教学时,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在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诸多方面上下功夫,摆脱以往对古代作品教学的狭隘认知。本文认为,当前初中语文学科的古代作品教学应着重从两个薄弱环节入手,一是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二是追求作品的审美性。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就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人文情怀,并学会感受桃花源中的美,体会自然万物下的深刻内涵。

2、选文要考虑初中生特点及时代特征。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择古代作品时,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难易适当,适合初中生理解阅读的古代作品,避免因作品难度过大而增加教学难度。此外,还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来选择古代作品内容,使那些经典的作品内容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作为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科目在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与课程优势。在古代作品中,选文时要注重内容的人文情怀,要能够挖掘古代作品中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实现完满和谐的人的发展。例如,《愚公移山》就是古代作品中一个具有榜样力量的内容,学生能从中培养起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实现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对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的选文工作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内容。要深入认识到古代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上的功能价值,遵循作品选文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上加强对古代作品的深入研究,提高对古代作品的教学投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马 燕.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上教版)古代作品比较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近现代红色经典散文下一篇:网络教育大专毕业生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