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共12篇)
摘要:
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生态文明
正文: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一方面,人类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
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 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亨利·戴维·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一所私立学校以教书为业。梭罗是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 深受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 而且是这一思想忠实的追随者。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 在得到爱默生的同意后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 优美的瓦尔登湖畔旁, 在爱默生的私有土地上建了一座小木屋, 开始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这种生活其实是将爱默生的理论化为了实践。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
梭罗生活的时代, 正值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的时期。当时, 在欧美各国, 物质财富迅速地积累起来, 人们陶醉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可能带来的美好前景之中。然而在《瓦尔登湖》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和弊端, 意识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如何日益地剥夺了个人的自由, 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近年这本书在西方世界更加获得重视的原因, 严重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从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 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 表现了崇尚实践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2. 生态中心主义理论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文学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派别, 它首次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生态批评理论既被用于关注传统文学中的生态或自然意义, 从而汲取文学作品中的智慧来改变人类生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 又被用来作为新型文学——生态文学产生的理论基础。
生态批评理论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并且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思想, 这个思想主要是反对只关心人类短期利益而忽视生态整体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最早来自于美国生物学家A.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 在“大地伦理”中最为核心的环境伦理观点有:人类与大地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应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大到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大地的景观审视与伦理审视应当是一致的。利奥波德认为:“大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该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它包括对每个成员的尊重, 也包括对共同体本身的尊重。”[1]在他看来, 保护自然环境的关键是道德觉悟, 保护必须来自对土地的尊重, 必须靠谦卑和责任感, 他批判了征服自然的传统:一个孤立的以个人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保护主义体系是绝对片面性的。美国哲学家H.罗尔斯顿三世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 他提出的自然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为:“强调自然价值的客观性和客体性, 反对传统哲学的价值的主观性和主体性;自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造性, 即各类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依赖、竞争和发展并使自然界本身得以进化;自然的价值是由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结构决定的, 其全面的协调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3]他强调了自然不依赖于人类而自为存在的客观性, 以及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的依赖。“以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思想赋予自然生态系统极高的道德意义, 他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观念与国际现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相吻合, 为人类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环境伦理学依据”。[7]
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许多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 自然被人崇拜, 为人所向往, 但是也有少数作品体现出人与自然对抗的关系, 表现出人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欲望。在文学作品中, 人与自然的主题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久不衰的主题, 也是因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总是跟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们取之于自然, 用之于自然, 但是由于自然被人类大量地掠取, 破坏了原有的生态规律, 失去了生态平衡, 面对如此的情况人们应该怎么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按照客观的自然规律来美化自然还是按照人的主观愿望来改造自然, 这无疑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应该说, 生态批评家并不反对改造自然, 但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从文学的环境伦理学视角来看, 文学应当讴歌前者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对大自然的美化, 鞭笞任意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做法”。[6]
3.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3.1 简化物质生活, 提高精神生活。
梭罗生活在美国物质主义迅速膨胀的时代, 人们拼命追求物质享受, 贪婪成性, 而梭罗却提出回归自然, 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他在瓦尔登湖畔居住期间, 通过双手的劳作来满足基本物质需要, 他发现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有四个: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他每年工作六个星期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 除此以外的时间他都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读书、思考、与大自然对话。梭罗在书中呼吁:“简单, 简单, 简单吧!……简单些吧, 再简单些吧!”[4]梭罗简单生活观相对于当代人追求名誉和财富的生活方式而言是多么的不容易, 又多么的具有前瞻性。“如果我们愿意生活得简单而明智, 那么, 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就非但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乐事。”[4]“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 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 倒是更穷了, 因为房屋占有了他。”[5]“他们所积累的财富, 被飞蛾和锈霉再腐蚀掉, 并且招来了胠箧的盗贼。”[5]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多, 对于精神的牺牲就越多, 而物质的财富最终带来的并不是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充足, 而是心灵的荒芜, 与物质资料的匮乏相比, 人类往往更难以忍受精神的荒芜。“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 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古哲学家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 外表生活再穷没有, 而内心生活再富不过”。[5]
3.2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日子里, 他经常停下脚步欣赏那里的自然风光, 他把那里的花草鸟兽, 以及瓦尔登湖看作是自己亲密的朋友或者是友好的邻居。“因为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 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一只笼子里。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树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 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5]“八月里, 在轻柔的斜风细雨暂停的时候, 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 最为珍贵。”他不仅觉得身边的自然之物与他很亲密, 而且看到“矮橡树丛生的高原升起在对岸, 一直向西去的大平原和鞑靼式的草原伸展开去, 给所有的流浪人家一个广阔的天地”。[5]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清楚地表述了他对自然与人这一关系的认识:“自然, 难以形容的纯朴与仁爱。——太阳、风、雨, 还有夏季和冬季——永远提供如此健康而快乐的生活。所有这些都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 并影响到大自然的一切。只要有人为正义的事业悲伤时, 太阳就会褪去它的光亮, 风就会像人一样轻声地叹息, 云就会落泪, 树就会落叶, 并在盛夏披上哀妆。难道我不具有大地的灵性吗?难道我自己不要把自己消融在树叶与植物之中吗?”[5]他热爱大自然, 在他看来, 自然中的一切是平等的, 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瓦尔登湖》中, 他勾画了一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融洽相处的美丽图画, 人不仅徜徉于山水之中观察自然, 而且已和自然融为一体。梭罗把大自然比作我们的“曾祖母”, 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是“大自然曾祖母”的子孙后代, 与我们人类情同手足。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两年多时间里, 他选择与禽兽为邻, 与飞鸟为伴, 彼此相处得十分和谐融洽。
他呼吁人们简朴地生活, 因为正是人类对奢侈生活的欲望才导致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人类只有改弦更张, 最大限度地消解欲望, 即不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向大自然过度索取, 才能尽快修复与自然的关系, 才会真正地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保护自然, 人类亦才能保持与自然的和谐。
4. 结语
美国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芒福德早在1926年就给予梭罗的简单生活以高度评价, 他指出:“梭罗也许是惟一的停下来并写出他的丰富体验的人。在人们四处奔波的时代, 他保持着平静;在人们拼命挣钱的时代, 他坚守着简朴。”“简单化没有使梭罗走向头脑简单的狂热, 却使他走向了更高的文明。”“梭罗或许将成为一个预言般的人物, 新时代也许将给他的思想和人性以崇高的评价。”[2]如今, 芒福德的预言成为了现实。梭罗不仅被誉为美国的绿色圣徒和文化偶像, 而且成为现代各种生态思潮和生态理论的先驱。从生态学上说,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生活对我们当代人意义重大。
“人与自然是一种温柔的人际关系”这一思想是梭罗独有的, 它把自然视为人类同等的存在主体, 否定了自古希腊以来“人是万物尺度”的观念, 是真正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是一种极富人性关怀的人与自然关系论。把自然界万物视为兄弟朋友, 把整个大自然当作祖母, 珍爱各种生命, 回归大自然怀抱, 过简朴高尚的生活, 梭罗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观念的价值。这种人与自然关系论是梭罗对现代社会的最大贡献之一, 他启示着现代的人们善待自然, 珍爱生命, 因为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 珍爱其它生命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的生命, 他召唤人们回归自然。
摘要:在《瓦尔登湖》中, 梭罗通过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揭示了人类应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选择一种更加简单的生活, 简化物质需要, 提高精神文明, 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两者的和谐。本文通过生态中心论的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梭罗所要表达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生态中心主义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美]A.利奥波德.沙乡年鉴[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2]David Mazel (ed) :A Century of Early Eeocriticism[C].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2001.
[3][美]H.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自然界的价值和对自然界的义务”[J].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 1991.
[4]Henry DThoreau.Walde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5][美]亨利·戴维·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6]王宁.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J].武汉:外国文学研究, 2005.1.
目前,对草原“游牧”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是社会的议论热点,也是学术界争论较为激烈的问题。长期以来,“游牧”背负着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名,是一种“原始的”、“落后的”生计方式。然而,人类学、生态学的仔细研究表明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游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骆驼与草原生态的关系》一文将“游牧”对草原的影响与农耕对土壤的影响对照起来讨论,论述了“游牧”中存在的生态学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论文中应用了进化生态学中的“协同进化理论”阐释了牲畜与草原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而得出“游牧”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计方式的结论。另外,文中反复讲到的“适度放牧”对草场的保护作用,其实就是生态学中的“中度干扰理论”在草原维护中的具体体现。“中度干扰理论”指出,在一个没有外界干扰,或干扰很大的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会下降;而在个有着中度干扰的生态系统中,其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具体到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实行完全“禁牧”或“过渡放牧”,都会引起草原的退化:“禁牧”(没有干扰)会使草原的植物多样性下降,导致那些不适合于牲畜食用的草种疯涨;“过渡放牧”(重度干扰)则引起草原荒漠化。该论文的田野资料为“中度干扰理论”提供了又一佐证。
《兰坪玉狮场普米族半耕半牧生计模式的生态人类学解读》应用生态学的系统论和整体观,把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的一个普米族村落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村民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通过生计方式与自然发生关系,使得生计方式成为人与生态环境联系的纽带。村民们通过其充满着生计智慧的半耕半牧生计实践,良性持续地利用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这种和谐关系的建构,对于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以及生态建设的艰巨任务,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黄土高原上的发奋之作——甘肃省庄浪县梯土建设技术的历史考察》以西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县的梯土建设中的技术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总结了在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即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上梯土建设的历程。研究表明,庄浪县梯土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县的干部群众经过对建设技术的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生态环境的改造之路,建设成了规格较高水平的梯土,优化了人地关系。同时,文章在结尾部分对梯土的建设进行了反思,指出在脆弱生态环境条件下,梯土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隐患,并提出了调整人地关系的另一种思路,即不必强行实施固定农田耕作,或调整水土资源的利用方式,或选用作为经济林基地,或选择作为畜牧基地加以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梯土工程的维护费用,还可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的切割。可以说,这是作者在考察梯土建设技术发展历史基础上提出的具有预见性的建议。
《藏族传统青稞收割模式与人际交往和谐关系探究——以西藏昌都县俄洛镜小沙贡村为例》是一篇探讨村民之间心灵生态关系的论文。文章通过西藏昌都县澜沧江支流昂曲河边的一个小村庄的青稞收割这一很小的农活现象,向人们展示了藏区村素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图景:藏族村民轮流做庄、挨家挨户的互助传统青稞收割模式是一种自发但有序的收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在劳作,更像是在休闲娱乐,在过节,在进行心灵的沟通,享受着劳动中构建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这或许是所有生态关系中最美好,也是现代社会中最令人向往的和谐关系之一。但愿这一藏民小村庄中和谐的人际生态关系能够永存,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和谐心灵生态关系的榜样。
最近几年,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春天的沙尘天气少多了。据统计,近年我国沙尘暴发生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由的13次下降到的6次。
生态专家认为,这既得益于“天帮忙”,更是“政策好”、“人努力”的结果。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把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把防沙治沙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不断加大治理力度,防沙治沙工作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双改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多管齐下
5月5日,是全国治沙劳动模范白春兰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胡锦涛专门来到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沙边子村看望白春兰,高度评价了她的艰苦创业精神,称赞她既是勤劳致富的模范,也是防沙治沙的功臣,希望她更好地带领周围群众走联合治理沙漠的路子。
胡锦涛的亲切关怀和鼓励,成为白春兰和乡亲们继续投身防沙治沙事业的巨大动力。五年来,他们在巩固原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适宜地区大规模植树种草,为毛乌素沙地边缘再添新绿。这个早先叫“一棵树”的地方,现在已经有几千亩林草覆盖。
此外,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心系沙区群众,多次深入沙区视察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说,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效,首先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年度计划。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在法律保障、工程实施、科学技术、政策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防沙治沙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DDD《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防沙治沙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
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等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启动,实现了大工程带动防沙治沙大发展。这两大工程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沙化土地,自启动实施到20底,累计完成治理任务747万亩。
一系列有效的防沙治沙政策机制出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近几年来,我国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投入防沙治沙事业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治沙的局面初步形成。
初步遏制沙化扩展,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近几年在我国主要风沙源地内蒙古地区开始重现。内蒙古全区荒漠化土地约占总面积的60%。为遏制生态恶化,以来,国家先后在这里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工程。几年来内蒙古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化土地由过去年扩展3215平方公里扭转为现在年均减少976平方公里。
内蒙古只是新世纪里全国土地沙化形势有所好转的27个省(区)之一。刚刚公布的全国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止到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第二次相同监测范围内的沙化土地面积相比,5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1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为年均减少1283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由“破坏大于治理”转变为“治理与破坏相持”。
沙区的群众更是从生态状况的好转中尝到了甜头。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20,公约组织授予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这是该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对一个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颁奖。
沙化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艰巨紧迫
我国防沙治沙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紧迫。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12%,广泛分布于30个省、889个县(旗、区)。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国现有的沙化土地中,目前具备治理条件的有50多万平方公里,按现在的治理速度,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治理任务。
为此,我国防沙治沙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扩展趋势,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沙化危害有所减轻;到,使50%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使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
一、土地遭到破坏;
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四、森林面积的减少;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六、化学污染;
七、混乱的城市化;
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
九、空气污染;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除了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外,(一)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实践已充分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是典型的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不负责任的愚蠢行为,教训极其惨痛,代价极其昂贵。在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在再走过去的老路,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胜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我们并不反对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但认为这种利用应以承认、尊重环境和资源的价值为前提,并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发展,而不能超出自然的限度。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方面。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我国,由于贫穷落后,为了生存和发家致富,一些群众往往就地砍伐森林或廉价出售当地的自然资源。因此,政府必须统筹安排,切实担负起开发与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同时,在生产方式上也存在着问题。现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大都是以消耗自然资源或是污染环境的运作模式, 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的过程。因此,要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产方式,争取零消耗或是低消耗,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
(三)全民动员,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其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观念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即必须认识到:人既是自然的主人,又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既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小结: 当前,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正从冲突走向和谐,环境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对此应报以谨慎的乐观态度,相信人类自身的智慧。在未来社会里,我们应选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人生天地间,和谐相处是终极目的。在未来社会里,人类应该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因为人也只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终究不是“人定胜天”的。人类可以充分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努力按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但永远不能征服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摘要: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环境界研究的热点.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根据生态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及表现,提出生态文明是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 者:段海静 阮心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期 刊:广西轻工业 Journal:GUANGXI JOURNAL OF LIGHT INDUSTRY年,卷(期):,26(3)分类号:X313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 生态危机 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全会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 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 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 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 从理论层面上看, 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 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实践表明, 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 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总之, 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人与自然和谐的历史演变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 再到新的和谐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1.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从广义上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 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它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言的。当生态文明因子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导因素时, 人类文明也就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对生态文明的选择, 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 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来说,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 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枯竭, 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 人类要尊重自身, 首先要尊重自然, 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2) 价值观的革命。生态文明的提出, 是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 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 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 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与幸福。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3) 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 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人类其它的一切行为, 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 生态先于一切, 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 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 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4) 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 建立起“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因为优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2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 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 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 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 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 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和价值低的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 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 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 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 “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 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 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 就不能算是完善的的伦理理论。因此, 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 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作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
3 确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 我们必须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得失, 避免传统工业文明发展中出现的弊病,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1 转变传统观念,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 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
其次, 在社会发展观方面, 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把对自然的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许多环境问题正是由于科技和经济不发达所造成的, 只有积极致力于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
3.2 全民动员, 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同时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 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
3.3 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
建立生态文明, 就必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尊重自然, 按照自然规律来办事, 改变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消费之路;就必须在全社会培养环境伦理和道德, 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形成善待自然, 爱护自然的社会风尚。我们要把生态文明观贯穿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 推进社会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工业道路。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 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我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变革、创新, 这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在新世纪, 我们要把这种理想作为指引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不断推陈出新, 实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飞跃。
构建和谐规划宏伟蓝图
生态广西建设启动两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各项工作正在扎实开展和推进。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生态广西建设动员大会,出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决定》,对生态广西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成立了生态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组织编制了《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2025年)》,并经专家论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颁发实施,纳入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实现生态广西建设目标的法制、政策、技术、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及强制性、引导性的行政措施。各市、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对重大事项综合决策,统筹组织和协调,形成部门协调配合,上下良性互动的推进机制,开展了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工作。分层次举办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广西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广西建设的内涵、目标任务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建设生态广西的良好社会氛围。
根据《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生态广西建设期为20年,分三个阶段建设。近期(2006-2010年)为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中期(2011-2020年)为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远期(2020-2025年)为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生态广西建设包括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的目标,相关目标、指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一致。生态广西建设主要任务包括六大方面:一是要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建设生态广西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循环经济型工业、生态效益型农林牧渔业和生态友好型服务业三大领域;工作重点是以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壮大生态型产业,转变增长方式,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二是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重要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其工作重点包括强化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强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减排,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确保我区生态安全。四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重点是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优化和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五是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其重点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发展生态文化事业,树立和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六是建设科学、高效、稳定的能力保障体系,重点是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加强公共服务等。经论证、筛选,规划提出了八大类重点建设工程共68个项目,静态总投资2751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投资824.4亿元。
发挥优势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因此,在当前,要将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有序发展。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示范,来宾市河西循环经济园区、贵糖国家级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工业园区等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初步成型,起到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为其他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提供范本;在行业领域,重点开展了制糖、建材、有色、冶金行业的生态创建,特别是甘蔗制糖行业的全行业生态建设工作,极大地推进了广西制糖企业的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使行业企业丰富了产品线,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企业层面,依靠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通过综合性地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活动,组织了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初步成效,贵港糖业集团有限公司、河池南方有色冶炼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还列入了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得到了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以生态为纽带,增加生态环,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促进产品升级;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示范推广了“猪—沼—鱼—果(菜、茶)—灯”、“果—灯—鸡”、“猪—沼—菌—果(菜)”等优良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多元立体生态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积极创造条件,扶持和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推进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指导创建了一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促进了生态旅游尤其是农村和乡村区域的经济活跃和农民增收。此外,还要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近年来,我们加强了生态示范区、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等基础性工作,武鸣、阳朔等十余个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生态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生态县建设实施工作将在生态示范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推进。
加强治污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根据产业结构和污染物排放特点,我区采取技术改造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切实加大投入,着力推进制糖、造纸和火电、钢铁、有色冶炼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减排工程建设,提升企业治污能力。
近年来,我们多方面、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经统计,全区实施各类节能减排项目299项,总投资约为168亿元,获得各级财政资金支持1.8亿元,重点在冶金、有色、电力、制糖、建材、造纸等行业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完成国电永福电厂现役机组烟气脱硫等二氧化硫减排工程项目83项;完成包括50家糖厂废水生化处理设施和南宁、桂林等城市5座污水处理厂等化学需氧量减排工程项目200项。各地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特别是电力、钢铁、水泥、化工、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落后产能;全区共关闭排放二氧化硫的落后工业项目312项,关闭排放化学需氧量的落后企业1028家,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区削减二氧化硫12.28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26.30万吨。
与此同时,我们还深入开展了“城乡清洁工程”。使城乡清洁工程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开展村镇人居环境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改善乡村环境的基础工作。加快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各市和各部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步伐,配套管网,提升环保治理能力,将河池、百色等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列为重大建设项目给予统筹推进,规划项目共65项总投资92.54亿元。2007年10月,南宁市还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这是对我区人居环境建设成绩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态广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初步估算,2007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5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人均生产总值达12363元,财政收入703.9亿元,增长23.7%,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4.1%,城镇化率36.2%,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4.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88万人次,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总体良好,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为92%,市级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5.7%,11个城市达到国家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按功能区达标率稳定在6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保持较好水平;全区森林覆盖率增加到52.7%。总体来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17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材料】
2017年8月,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解析】
塞罕坝林场建设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是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的生动体现。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着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和过程,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也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健全有关。有的地方在发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相关法律、政策和考核体系还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不断优化。
首先,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坚定不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践行“三严三实”,慎始慎终、慎独慎微,涵养操守、端正品行,正确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得失、进退去留,切实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坦荡做人、谨慎用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其次,要坚定必胜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永不懈怠、永不退缩,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要永葆拼搏状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百折不挠、锐意进取,凝神聚力、干事创业,以奋发有为的天津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事业单位招聘和事业单位考试资讯、真题资料
http:///tianjin/
精神状态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最后,要坚持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摘要:人与自然的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给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重新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渐深入,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适应当前人类发展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回顾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史,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存在和发展[1]。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单一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713年德国的卡洛维茨(Carfowitz)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1867年哈根(Hartig)提出了森林多效永续经营理论。这两个理论认为木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实际上就是木材采伐单一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此后,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当代可持续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强调这种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2)回归自然观,人类只能放弃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界的普通一员”,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3)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包括自然、经济、社会在内的系统整体的全面、协调、持续性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发展观”。4)社会发展观,他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持续发展,包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改善。5)协调发展观,不少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坚持“五个统筹”之本,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对我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把我国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生产力不仅是开发、利用自然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能力,而且是保护、修复自然,协调向自然索取与馈赠平衡的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新生产力观,是对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传统生产力观的消解[4]。
传统产业已经耗费了自然界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急剧膨胀的人口压力迫使整个大陆被开垦、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可持续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为中心,把自然界放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地位,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倡导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应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科学、全面理解现代生产力内涵的要旨在于:生产力不仅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人们协调自然、保护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及人们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能力。这就是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现代生产力内涵的创新性理解。
当今社会己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基础上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对知识再认识,进行编码、软件开发、创造出知识产品是“知识生产力”的主要特点,这是人类由“实物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新生产力,是对劳动对象只是自然,生产力只是物质生产力观点的突破[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从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要求看,人与自然从来就不是和谐的,早期是自然奴役人类,后来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的和谐既应理解为人适应自然,亦应理解为自然适应并满足于人,是这两者的统一[6]。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适应于人内在地包含着人也应适应自然的要求,因为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发展,才能使自然满足其自身的需要。生产力内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味地改造征服,不是单纯地顺应自然,也不应是为了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而应以合理地改造自然为基础,使自然造福于人类。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尤其对于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函待提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实行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积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做到保护自然与发展经济的统一,才能通过可持续发展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面对当前现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7]。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环保理念贯彻于企业的管理与经营之中
芬欧汇川集团总部位于芬兰,在世界14个国家拥有生产企业和超过170个销售分部。核心产品主要包括纸张、标签材料及木制品。不仅在杂志纸和印刷用纸领域居于世界翘楚地位,芬欧汇川还是欧洲最大的胶合板以及建筑模板生产商,公司生产的不干胶标签材料和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系统标签产品在欧洲及世界也同样拥有领先优势。作为连续多年的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和道琼斯STOXX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成分股,芬欧汇川更于2006年度成为道琼斯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数同行业企业之首。获得如此的殊荣完全是与芬欧汇川一直以来切实将环保理念贯彻于集团管理与经营之中,实现持续的环境影响监测并不断提升环境表现所分不开的。这正如芬欧汇川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松宁先生所说:“一个完全依赖自然资源的企业,一定要更加保护自然。”
作为集团管理和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工作被纳入到所有芬欧汇川工厂的管理体系之中,与质量管理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并举。从原料的获取,芬欧汇川要求所有的木材原料都必须来自于可持续发展的林地并经由合法且科学的方式进行采伐。纸浆的供应同样必须严格地符合环保的原则,只有经过无元素氯和全无氯工艺漂白的纸浆才可以在芬欧汇川的纸厂使用。凭借由森林认证认可计划或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产销监管链,芬欧汇川已实现了对原料产地的追踪。除原生纤维外,芬欧汇川还是世界第二大再生纤维的使用者,2006年再生纤维的使用量高达300万吨。
在生产环节,芬欧汇川同样对其环境影响状况实现了严密地监控并将此作为长期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加以完善。先进的生产和环保设施不但将生产耗水、耗电量一直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废水、废气均得到了严格地处理,固体废物实现了充分地回收和再利用。此外,芬欧汇川还三管齐下致力于从能源的生产,到获取,再到使用各环节减少对环境造成的负载。对电力的高度自给自足确保了芬欧汇川可以系统地推进对生物能源等燃料的利用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生成和排放。
——卓越的环保作为成就中国环境友好企业
2005年,芬欧汇川集团在华的全资子公司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了“环境友好企业”称号。作为拥有年生产能力达80万吨的中国最大全化学木浆胶版纸和复印纸的生产企业,获得这一国家级的环保荣誉确是实至名归。
位于扬子江畔的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是芬兰在华的最大单项投资项目。自投产以来,公司就一直通过高品质的产品、优美的生产环境以及对社会对自然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向中国公众展示着现代造纸企业的健康形象。采用经第三方认证的进口全化学木浆为原料,并投资近3600万美元由国外引进一整套包括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噪音防治、固废回收等完善的环保系统,确保了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的废水及废气排放一直显著优于国家的A级最佳标准,固体废料得到了全部的回收。不仅如此,公司的平均吨纸耗水、耗气、耗电量也堪与欧美先进企业媲美,并且在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环保表现还在继续地提升。芬欧汇川(常熟)纸业有限公司已先后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OHSAS18001职工健康和安全体系认证,并陆续获得了“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江苏省环境友好企业”等来自于国家、江苏省和地方政府的多方面肯定。
积极务实的环境观,使芬欧汇川集团在华业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芬欧汇川目前已在江苏省常熟沿江经济开发区正式建立亚洲级生产基地,除纸厂外,还建有标签材料的生产设施以及研发机构,总投资12亿美元。此外,芬欧汇川的销售网络更是覆盖全中国。值得一提的是,芬欧汇川集团并没有将眼光停留于自身,他还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改变对发展与环保的看法,并通过与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对包括麦秆、竹子、芦苇本地制浆造纸纤维在现代造纸工业中应用等课题的研究。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反映出原始的、朴素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要求人们要遵守自然客观规律, 遵守“天道”。
西方学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神学的束缚, 宣扬人本主义理论。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理念, 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人是万物至尊, 人可以支配自然。这种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所信奉并坚持, 而人类中心主义也因工业时代的繁荣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主流思想。后工业时代, 人们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危及到生存环境, 于是有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 反对以人为中心, 而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在整个世界中的平等地位, 强调人类必须终止一切影响自然的活动。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还是近代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是存在论层次、使用价值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统一体。在存在论层次上, 马克思认为, 自然是基础, 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支撑人类生存的根源。自然先于人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明确提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论点。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环境下,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此, 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因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尚未暴露。因此,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观没有对此深入研究。但上述观点足以证明, 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 即双方应当“合理调节”, 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 是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在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曾这样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句话中, 已经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的较完整的表达。可见, 人与自然和谐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形成上, 一直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求人类的发展要做到与客观自然情况相适应。一方面,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古以来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固有法则。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荣共生的平衡状态。
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还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特征。
(一) 经济发展是生产发展的重要范畴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经济建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现共同富裕, 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各国之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因此, 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没有生产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 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二)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生活富裕, 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也包括精神生活等其他方面, 但经济富裕是其他富裕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即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倘若社会生产不能得到发展, 人民就不可能富裕,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无法满足,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难以解决。
要实现生活富裕,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 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让人民富起来。经济的发展导向, 应当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联系, 要让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物资的生产得以丰富, 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 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中, 生产发展是基础, 生态良好是条件, 生活富裕是目的。经济得不到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发展, 生活富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三、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一) 良好的环境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的涵义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充足, 还包括人民拥有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富裕的生活要有经济基础, 但更需要优秀的文化、良好的环境。
最近一百年以来, 工业革命的浪潮改变了人类历史, 改变了自然界,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 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被打破, 转而大规模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于此同时, 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工业化的破坏和污染, 引发了资源枯竭, 水资源被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其国内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和灾害层出不穷, 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国民生活质量却因此下降。
由此可见, 如果人们仅仅是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 而居住在一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 随时可能受到环境恶劣所带来的灾害, 无法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不是实现了生活富裕。而当人的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同时, 如果以牺牲良好的环境为代价, 那么人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法实现。
(二) 环境保护是生态良好的实现方法
生态伦理学认为, 从本质意义上讲, 人与自然同为价值主体。在共同生存的环境中, 人享有生存的权利, 一切人以外的生命和整个自然界同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在人类诞生以前, 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于地球上持续多年, 自然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但人的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自然, 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于巨大的循环圈中, 人与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历史已经证明,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而做世界的中心, 是有悖于自然规律且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在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维持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状态。
环境的涵义是广泛的,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这一定义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对环境所做的定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要发展, 就要从自然界中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 对原始的自然产生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给自然带来的影响, 也会反馈到人类身上。当人的行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并维持在合适的限度时, 自然就会报以慷慨的赠与;当人的行为违背客观规律, 对自然进行过渡索取时, 自然也必将予以“报复”。正如恩格斯说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生态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通常不会很快发生, 却可以长期影响人的生活。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 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在一定限度内, 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容纳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但目前人类的许多行为已经远超出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毫无疑问地处于强势地位, 但这种强势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进步, 人类对强势地位的滥用已经使自己尝到苦果。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决定了我们身旁的水、森林、草原等物质, 并不会主动适应人的生存而改变自己的固有形态。因此, 要实现生态良好, 只有人类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人与自然和谐语境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经济发展, 也需要保护环境。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是物质富裕的基础, 没有经济的良好发展,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问题就无法解决。生活贫穷的状态下, 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可能去关心其他问题, 环境的保护更无从谈及。所以, 经济发展是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最主要手段。
然而,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有害物质, 曾给人带来难以治愈的疾病,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在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之后, 这些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 付出极大的代价后才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 疯狂掘取自然资源, 在生产中排放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一些官员为了政绩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环境问题, 但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方法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做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适应。例如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用先进的、绿色的技术进行生产, 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实现生态良好, 不仅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让人的生活, 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
五、总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 二者分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手段。生产发展是基础, 离开生产发展, 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 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只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3
[2]、唐德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张仁玲.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J].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2010
[5]、刘小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2008
【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推荐阅读:
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06-14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持续发展06-15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09-20
营造和谐的同事关系01-11
论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05-26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07-1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09-30
构建新型和谐的城乡关系12-09
科学发展观论述09-12
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筑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