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共9篇)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1

摘要:城镇化建设中,城镇园林绿化起着关键的作用,代表着城镇的发展水平。但是,目前的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进程。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希望能为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1-15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保障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的作用,使城镇更加的整洁、美观和舒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政府要加强对城镇园林绿化的精心养护,最终实现园林绿化的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

1目前我国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园林绿化设计不规范

在城镇园林绿化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盲目模范、追求档次,将城镇园林建设成宏达、豪华为目标,而不根据地域的环境特点、植物的生长习性进行设计。园林景观的建设目的是提高城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部分设计人员为了迎合领导层进行设计,不惜花费巨资建设高端大气的园林景观,这种错误的设计思维不仅无法体现地域景观效果,还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1.2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

一项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后,能否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与园林绿化的建设是否成功有直接关系,但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三分靠种,七分靠养”,如果养护管理做的不到位,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园林绿化的功能。目前,很多城镇的园林绿化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养护人员每天只是简单的“修剪树枝,除杂草”,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

1.3养护人员养护技术不规范

城镇园林绿养护人员没有定期进行养护技术培训,专业技术普遍较低,养护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工作效率低,对特殊树木的养护技术不到位,造成园林的景观效果较差。另外,我国的城镇园林绿化的养护技术手段落后,很多沉重的工作仍然靠体力劳动,先进的养护技术和设备没有被引进养护管理中。养护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仍然是粗放型管理模式,养护技术落后。

1.4城镇居民保护环境意识差

部分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差,随意践踏草坪,任凭孩子在草地上随意的玩耍,更有甚者放任自己家的宠物在草地上大小便,给园林的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还需要提高城镇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2提高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2.1规范养护技术

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要严格的规范管理工作的养护技术,从以上两个方面去提高养护技术:一是灌溉技术,灌溉是园林绿化最主要的工作之一,所以养护人员要注意对水分的管理。坚持“见干见湿”的浇水原则,还要注意节约水资源,减少浇水的成本,注意春天浇好反清水,秋天提前控制浇水,在结冰的前一周灌溉封冻水等措施;二是施肥技术,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中施肥经常被大家忽视,园林中为了美观,经常把一些枯叶及时的清扫,导致土壤不断的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要及时的给土壤施肥,改良土质,补充营养,而施肥也要注意时间段,在栽种时要上足肥料,春季返青时要施肥,晚秋时则要上秋肥,要选择利于土壤疏松的有机肥。通过养护技术的不断提高,促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逐渐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2.2制定完善的养护制度

制定完善的养护管理制度,将园林的花木分类管理,根据植物的习性,环境要求等要素制作养护方案,提前做好植物在每个季节的养护措施。另外,要求养护人员每日写好工作记载。城镇园林绿化中的植物一般都是根据地域特点种植适合本地环境的植物,但是也有个别的城镇为了追求高档次,种植不容易养护的植物,经常是好景不长。因此,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要充分的了解每种植物的特性,重点抓好浇水、施肥、修剪、除病虫害五个方面的养护工作,全面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2.3加强对草地的养护管理

草地的养护管理应该保持纯洁没有杂草,平均分歧,四季常绿。养护管理可以按照草皮生长时间对草地进行管理,比如将台湾草分为四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是长满期,在这个阶段管理工作主要是施肥和浇水,一般一周早晚喷一次水,并且要查看草根是否紧贴净土;2周之后每两天喷一次水,保持地面湿润为主。第二阶段是旺长期,在种植后1-5年,这个阶段的管理主要是保绿,保持草地的湿度,每年的4―9月份修剪;在旺长季,要控制对草地的浇水和施肥,修剪每年控制在7-9次为宜。第三阶段是缓长期,种植后的5-10年,在这个时期草皮的生长速度缓慢,出现很多枯叶枯茎,在夏季容易引起病虫害,所以养护管理的重点是防治病虫害的发生。第四阶段退化期,草地种植10年后,草地开始退化,水分严重缺失,枯枝烂叶也逐渐的增多,在这期间,养护管理的工作除了正常的浇水、施肥、检查病虫害之外,还要注意定期修剪,才能保证草皮正常生长。

2.4加强宣传教育

城镇园林中经常出现个别的居民和小孩损害花木的现象,所以,要加强对居民的环保宣传。要使用各种宣传手段,比如,贴宣传语、居民委员会开展保护环境的劳动竞赛,逐渐的提高居民的爱护环境的意识。让大家一起团结起来,保护花草树木,维护我们生活的环境,鼓励每位居民争做保护环境的监护人。同时,呼吁各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办组建一个爱护环境协会,宣传保护绿色,一旦发现有损害花草树木的行为,及时向上级报告处置。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规范养护技术、制定完善的养护制度、加强对草地的养护管理、加强宣传教育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提高城镇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保证城镇园林绿化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廖伟国,杨世翠.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4(08)

[2]尹龙运,曾义翔.阳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现状与改进措施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9)

[3]赵兰,范义荣,陈楚文,田君,高美珠.义乌市佛堂镇园林绿化现状调查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3(04)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2

1.1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 村民基本上都解决了温饱问题, 有些村民已经发家致富, 走上小康之路。但是, 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经济生活富足, 这并不代表已经实现了农村城镇化。城镇化既是个经济目标, 更是一个社会综合整体发展目标, 广大农民不仅要求生活富足殷实, 更要求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气健康向上。这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众所周知,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大。因此, 农村发展的好坏、乡风正不正气, 村民的素质高不高, 这些因素都是衡量国家是否安定的重要标准。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政治稳定、人心安定, 与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分不开的。我们要牢牢把握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这个契机, 为农村城镇化的顺利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为我国农村的和平稳定保驾护航。

2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缺失

目前, 我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成就斐然, 大部分村民基本上都已解决了温饱问题, 有些村民甚至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有些村民由于文化知识薄弱, 仅靠种庄稼已满足不了其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因此, 就只能鼓足勇气离开已经生活几十年的家乡, 进城打工。随着打工潮的出现, 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流失。这将动摇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石, 最终使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这座大厦摇摇欲坠。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

基础设施是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石, 俗话说, “要致富, 先修路”就是这个道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 我们要想建设好文明乡风, 前提是我们要建设好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 这样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来建设乡风文明才会更加顺利, 才能让村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建设文明乡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土壤也更加肥沃。

2.3 乡村农民的法制思想观念薄弱

长期以来, 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相对不强, 尤其是在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法律条文时更是一头雾水。有些村镇都会在一些地方摆放展板, 用来向本村的村民展示党和国家新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和法律条文等。但由于村民固有的特性, 他们不仅理解能力弱而且接受能力并不强。所以, 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在于村民自身, 还有就是当地负责人没有采取更易于村民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这样一来, 村民的法制观念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地提升, 而且也浪费了国家的资源。

3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作用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人才培养, 弥补建设主体缺失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 那么作为国家发展基础的村镇建设更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农民。基层党政机关要经常走访群众, 定期对村民进行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是要引进人才。我们要鼓励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师范生走到农村, 发挥其聪明才智, 向农村播散新的希望, 与当地村民一起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3.2 建设基础设施, 开展多彩乡村活动

基础设施是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的硬件设备, 是开展丰富文化活动的良好载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满足于足不出户的状态, 更愿意走出家门, 结交朋友。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就给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人们聚在一起交流感情、邻里和谐, 共同积极开展多彩乡村活动,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3 强化法制, 为乡风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能否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也标志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 要想建设文明的乡风, 加快城镇化进程, 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由于村民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 仅靠文字化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积极创新法制宣传方式, 比如举办法律讲座、法治案例展板和与法制有关的文艺演出等方式, 这样村民更容易消化, 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毕云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都学坛, 2011 (9) :99-100.

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对策意见 篇3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现状;对策和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经济现在有了极大的发展,要想我国经济能够有再进一步的飞越,必须加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使农村城镇化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正确认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概述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积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也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分为狭义农村城镇化和广义农村城镇化。狭义农村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这个概念是人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概念,它包括乡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广义上的农村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市场、人力、非农业产业等社会要素和社会资源,从分散的农村不断向现代城市集中并逐渐增长,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城市性的大变革,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全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以工业为主的非农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要素向城镇要素转化的过程,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城镇化的现状

我国的农村城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镇化率也有了重大突破,农村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农村城镇化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进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是过于缓慢,土地、户籍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规制等等。因此必须准确认清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从而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我国的富强。

(一)对城镇化的理解上有偏差

在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晰透彻,具体表现为将农村城镇化误解为农村工业化和只浅层次地理解农村城镇化概念。浅层次地理解农村城镇化概念,主要体现为只在数量上、表层上进行建设,没有进行本质上、深层次上的发展。真正的农村城镇化应该表现为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向城市性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而浅层次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只体现为农村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不进行改变,这是不深入的农村城镇化,不是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我国的农村城镇化不是只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进行建设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还要求在本质上和质量上对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我国的城镇化要实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思想上也要进行建设。

对农村城镇化的误解还有一种,就是将农村城镇化误解为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指在农村发展工业经济,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不惜一切代价地发展工业。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农村城镇化包含着在农村发展工业经济,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农村的现实情况,既发展农村农业经济,也发展工业经济和农村第三产业,全面实现农村的发展,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严重脱节

我国提倡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进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一致统一。目前一些城市在发展之初,不注重生态的保护,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现在生活环境的恶化,人民生活质量的降低,而且在恢复生态建设上,付出比所赚取的经济利益更大的代价。这给予我们在农村城镇化上以启示。但是还是有一大部分农村在进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只顾眼前利益,看不见长远利益,用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导致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变差,农村城镇化进程受到阻碍。

(三)投资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发展方式主要是靠乡镇企业来发展,投资主体主要为乡镇政府,个人和社会等投资并不多。农村最大的资源在于土地,但是农村土地转让制度不完善,导致外来投资不敢轻易尝试。另外,农村存在着一种传统因素,那就是地方性保护,对于外来投资进入市场,会设置多重阻碍和条件,对本地投资不断开绿灯,给予过度优惠,导致外来投资与本地投资处于不同的起跑线,妨碍压制外来投资。另外一方面,企业所有权制度改革后,乡镇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于乡镇政府,不再归属于乡镇政府所有,这也大大降低了乡镇政府投资的热度和力度。

(四)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良好的城镇基础设施为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增强城镇的外在吸引力,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但是,我国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已有的设施严重滞后,一些应有的设施还未建设。如道路路面过于狭窄,路面自身遭到严重毁坏,承载力滞后于城市地区。大多数农村没有排水系统,也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生活生产的废料依然以自然净化为主,环境隐患大。城镇基础设施的不足,会严重阻碍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一些对策意见

(一)走出理解误区

理论指导实践,错误的理论会错误地指导实践。我国农村城镇化认识上存在理论偏差,我们要抛弃浅层次意义上的农村城镇化,也要抛弃农村工业化,要坚持正确的农村城镇化内涵。正确的农村城镇化内涵要求我们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合理布局。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必须遵循城镇发展规律,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分考虑农村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水平,合理全面地发展农村,逐步实现农村城镇化。要注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使农村居民的价值观向着城市性价值观转变;要注重发展工业经济时,发展农村经济及农村第三产业,做到工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共同进步发展,做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农村投资机制过于单一,导致农村无法得到充分发展。要想实现农村城镇化,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行国家投资、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并存的投资模式。国家作为最大的投资者,应带头发展农村经济,给予农村产业和建设以资金,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给予投资者以各种投资优惠,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其次,社会也应发挥其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中长期贷款,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最后,鼓励个人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进行投资,采取给予其股份的方式,使个人资本也积极参与农村城镇化的建设。

(三)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国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城镇化要注重突出生态保护,在城乡面貌改变、人民生活改善的同时,把碧水青山保留给城市,把村庄原始风貌保留给农村。因此,我们在进行农村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要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道路进行重新铺设,保证铺设道路的高质量,便利外来资源进入農村。加强农村的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机制,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建设。

四、结语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实现从山上到山下的转移,富裕起来的农民也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镇的搬迁,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也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国家及有关省市,区县都制订了一系列发展小城镇的优惠政策。据权威部门统计,截止96年底全国农村小城镇已发展到58000多,其中建制镇6992个。建制镇自来水受益率达8199%,人均享有公共绿地23平方米。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构筑起农村工业的基石,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小城镇建设兴起的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是对小城镇建设规划不够重视。有的根本就没有规划,以行政领导讲话为准;有的有规划,但停留在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一些建制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功能分区不尽合理,混杂现象普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致使企业和人口难以集聚,造成了农村第三产业没能随着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发展。更有甚者小城镇建房一哄而上,街道,巷道、消防道极不规范,建筑风格杂乱无章,特别是以路为镇几乎成了通病。

二是小城镇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城镇经济功能低下,难以发挥“桥梁”作用。据统计,1997年小城镇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8∶12∶10,显然,小城镇仍然是以农业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结构,没有体现出“城镇”风格和特点,而且第三产业总量过小与结构失调矛盾并存。

三是小城镇资源浪费严重。据资料表明,小城镇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相当于2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3%。小城镇建设中还存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农业人口过多,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小城镇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末,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接受城市辐射,增强农村田园聚集的功能,既有城市化的文明程度,又有田园化的特点。我们一定站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来抓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作为舞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位置,构造农村工业化,市场化载体。经过几年抓小城镇建设的实践,认为要搞好“小城镇大战略”,应着力在处理好五种关系,解决五大问题上下功夫。

处理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解决规划滞后和不按规划执行的问题。规划是龙头。规划好,建设好,则流芳百世,否则将遗憾千古。作规划观念要新,思路要宽,眼光要远。规划可以区县为单位制定,由一位领导负责,成立有规划专业人才参与的相结合的有严格责任制的班子进行。具体要做到三“性”:一是超前性。整个规划必经确立“高起点一步到位,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生产与生活,经济发展与环保土管等方面关系,使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连片发展和工业小区合理开发结合起来,与市场流通,社会

设施,住宅区域及公用事业等建设兼顾起来,做到三十年不落后,五十年不拆迁。二是连续性。规划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完善,但大的思路不能变化,不能半途而废。朝令夕改,更不能出现规划一套,实施一套。特别是党政领导要带头执行规划,做到不开口子,不批条子,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连续性。三是可操作性。整个规划既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好高鹜远,也不能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消极等等,必须处理好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合理规律,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有紧迫感,创造条件,不丧失任何一个发展机遇。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解决支撑点贫乏的问题。小城镇的支撑是经济发展,绝不能为搞小城镇建设而搞小城镇建设,不能把小城镇建设当着一种“展品”,搞小城镇建设应是以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小城镇的建设不应是建几幢房子这样简单的概念,而是一定要有优势企业,拳头产品,特色经济。也就是要有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小城镇发展的支撑点在哪里,据专家认为,乡镇企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是引起农村经济质变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点,因此,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发展乡镇企业上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在发展方向上向高科技延伸。适时推进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大力引进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高投入效益好的项目,进行高起点,大跨度,集中投入,逐步使乡镇企业由资源加工型的单一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的多元结构发展。避免以浪费丰富资源作代价的“高效益”企业再度产生。二是在投资主体上向多元化转变。政府应在引导发展个体私营工业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个一起上:即在企业规模上,坚持大中小一起上;在产品形态上坚持零件,整件和终端产品一起上;在产品档次上,坚持高、精、低、一起上,努力把农村劳动力优势传化为发展个体工业的价格优势,竞争优势。三是在保障措施上向市场化转轨。乡镇政府应顺应政企分开的改革大潮,充分运用市场手段,解决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强化调整,努力把资金、人才等向优势行业、规模企业、畅销产品集聚。要加强引导,促使企业狠抓新产品开发,加大技改投入,要优化服务,帮助企业融通资金,开拓市场,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多元制投资的关系,着力解决硬件不硬的问题。小城镇建设要转变观念,广开门路、依靠民力,借助外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多元筹资融资,调动各方建设积极性。力改过去政府修路建房,农民“树下”剩凉的弊端。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筹资,一是股份筹集一点。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以参股的形式,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收益部份分配给投资者,已有的基础设施,可以进行有偿转让,可以作为股份参股。二是政策用足一点。国家规划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如城镇建设维护费等应主要用于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场收费管理,严格执行市场收费管理办法,保证该收的经费全部收,足额用于小城镇建设。三是各方扶持一点。乡镇财政从预算外资金中挤出一些资金;金融部门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横联拆借等手段,融通一些资金,动员和鼓励有经营实力的企业和部分专业大户以及社会各届人士帮助一些资金。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5

时间:2010-3-25 9:06:48 存款业务是信用社的主要负债业务,也是金融同业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盂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深化改革带来的品牌机遇,积极开拓创新,使存款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通过对该社存款的现状进行分析,存款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突出。为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想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硬件不足的方面:

1、品牌劣势。目前农村信用社主要以县联社为法人,没有“国有商业银行”、“邮政银行”全国一级法人响亮。

2、网络劣势。农村信用社尚未实现全国联网,即使是信用社之间的通存通兑,也要受金额的限制,而其他专业银行拥有全国网点面广、交易额多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站。

3、资产劣势。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原因,背着历史包袱,而竞争对手有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及低风险信贷资产,没有历史包袱。

二、存款营销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1、优化服务,赢得客户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提供更优、更好的服务,谁就将赢得客户,赢得市场。作为信用社要站稳脚跟,赢得胜利,抢占市场,唯一有效的“杀手锏”就是服务,唯一有吸引力的“金字招牌”也是服务。服务出客户,服务出形象,服务出效益,服务出竞争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的需要为第一信号,根据客户的需要改进工作。树立“以我心灵美,换来信合美;以我诚信情,赢来客户情;视顾客为上帝,为客户谋幸福”的服务理念。树立信用社“小窗口、大银行”的服务品牌和服务风范。要努力在微笑服务、细节服务中提升经营与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市场是最公正的,客户是心里最有数的,只要付出真诚的服务,就必然获得可观的回报。

2、强化宣传,提高形象

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自身在支持地方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人都知道信用社是当前县域经济的主力军,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突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雄厚、网点遍布城乡的优势,增强社会公信力,为存款工作开创良好的经营环境。

3、发挥优势,“以贷引存”

农村信用社拥有规模庞大的客户资源,特别是在贷款客户上具有绝对的优势;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有一支长期从事农村金融工作,且经验丰富的员工队伍;有较完善的支农措施。因此,应推行立体筹资,夯实发展根基。实行站稳农村、主攻城镇及城区的策略,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摸底,做过细的工作寻找黄金客户放贷,加大对个体户、种养加工专业户、外出打工人员及涉农领域的支持力度,全方位开拓和创新,依托农村,以农户为主形成自己的基本客户群体,开拓城镇,培植一批创利大户,牢牢占领县域市场,最大程度地做到“以贷引存”。

4、突出重点,推出特色营销

目前,县域内所在的存款客户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类客户、行业垄断性客户,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电信、教育、电力、保险等;第二层是企业类客户和个体工商户,主要包括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批发市场客户;第三层是公务员、城乡居民。由于各信用社所处位置不同,周围客户市场状况、资金情况和客户群体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信用社可根据所在乡、镇的地域特色,认真分析自身所处环境的优劣势,找准切入点,创新营销措施和服务项目、内容,突出特色化。

5、开辟渠道,动态管理客户信息

敏锐和准确地捕捉客户信息是组织资金至关重要的因素,可以说,谁先得到信息,谁就抢占了存款工作的制高点和制胜权。为此,信用社一是可以在当地选择有较好地缘、人缘优势,有较强攻关协调能力的村干部组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客户信息,把握市场机遇;二是动态管理客户信息。确定专门客户经理对客户市场的调查和细分,根据客户质量及发展趋势,确定短期和长期营销目标,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实行定期分析制度。定期召开营销分析例会,认真分析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客户潜力及需求,及时查找不足,总结交流营销工作经验,研究进一步拓宽市场营销的对策,制定阶段性市场营销计划;四是适时开展营销回访。通过对存款客户定期走访,及时维护,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客户对信用社服务的满意度和金融需求,以此密切客户与信用社的关系,加强感情沟通。

6、有效激励,调动全员积极性

为建立一个“人人都使劲,个个都出力”的资金组织氛围,首先信用社一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办法,让每个人都明确自身的目标任务,重点加大对市场份额占有率、存款日均额和余额的考核,督促责任人对存款日均额和存款余额“两头抓”,工作进度天天公布,天天见成效;二是实行绩效挂钩。打破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使能干者多得、不干者不得,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所创效益及单位利益捆在一起,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发动全员行动起来,借工作之便或工作之余走亲访友,尽力扩大范围扎实地做好存款营销工作,并持之以恒;三是带活一个团队。社主任要经常关注和观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及时协调各岗位员工相处中的不和谐因素,按照一切有利于业务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原则,促进全员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和积极的工作心态。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6

为了制定全国农村饮用水保护政策,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为例,对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进行了现状分析;在赣榆县18个镇设置了264个监测点,对18项理化、生物指标,分别针对不同水源类型进行了监测;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同时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对饮用水源水质进行研究,并针对不同水源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政策建议.

作 者:李丽 张震宇 杨金田 LI Li ZHANG Zhen-yu YANG Jin-tian 作者单位:李丽,LI Li(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张震宇,杨金田,ZHANG Zhen-yu,YANG Jin-tian(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7

1 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农村的缺水状况更加严峻。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农村8 000万人饮水困难,农业平均每年缺水逾300亿m3,60%耕地无水灌溉,因缺水而导致粮食减产达350亿~400亿t。据《中国21世纪议程》估计,2010年全国人口为14亿人,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全国水资源将短缺1 40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将大量由农村向城镇或工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水资源的缺口将更大。

1.2 水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共有耕地13 003.92万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为5 424.94万hm2,年灌溉用水量为4 190亿m3左右,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以上,占农村用水量的85%以上。长期以来,传统的粗放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农村灌溉渠道2/3是土渠,渗漏大、蒸发严重,水利用系数约为0.45。200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5 263.7万t,由此看来,1m3水的效益平均为1.08 kg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现代科技1 m3水效益在2 kg以上[2]。

1.3 水资源需求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占绝大部分,工业和生活用水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和城镇用水将大幅度增加,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结构将发生变化,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必然会影响粮食生产,三者之间的矛盾将会明显体现出来。农村水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地下水开采过度

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地表水资源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目光投到了地下,从而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目前,农村已有区域性漏斗60多处,涉及面积达10万km2,很多地方原有水利设施因地下水位下降或因之产生地面下沉而被迫报废,农业成本成倍上升,农村用水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另外,过度开采地下水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枯竭、耕地渍化等诸多环境问题。

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水资源问题

2.1 水污染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城镇水体污染。水环境的恶化,一方面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对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用水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被污染,使原本可以被利用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随着我国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水质恶化的势头有所抑制,但从总体上判断,水质恶化的趋势依然存在,水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扩展。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资金短缺,市政建设落后,排水体制不健全,大多数没有污水处理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有的人甚至直接向水体倾倒生活、生产垃圾,同时大量的生活、生产废水随自然地势流入坑河,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2.2 水资源管理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现行农村水资源管理体系跟不上其发展,以前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管水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的管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极为不利,也是造成农村水资源利用低效、污染严重和开采过度等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因此,必须彻底打破“多龙管水”的格局,将现有水资源管理部门统筹起来,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把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实现水资源管理在空间与时间的统一、质与量的统一、开发与治理的统一、节约与保护的统一,并实行从供水、用水、排水到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水资源保护的全过程管理体制。

3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发展高效灌溉农业

节水灌溉的核心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把水利工程措施及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通过灌区改造和整治以及输水渠道的防渗措施,努力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推广节水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节水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综合学科、交叉学科,研究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二是切实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状况,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定和完善科学的用水定额及指标评价体系;三是采用有效的科技和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构建合理、节水、高产、高效以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3,4]。

3.2 提高节水和环保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节水课堂、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开展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水资源缺乏的严重性、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开展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逐步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并使其自觉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还要逐步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现状,并彻底根除水资源保护即水污染防治的陈旧思想观念,确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只有农民自发地去节水,无论是灌溉还是保护农村水环境,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是确保城市生活、生产和环境用水的重要保障。因此,职能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准确的数据与信息,提高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使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实行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综合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更新节水器具,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耗水型工农业生产项目,引导和鼓励节水型产业的发展。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更好地配置水资源,以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3.4 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为了减少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水资源问题,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既要合理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生产布局,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城镇发展应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培育节水型产业,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坚持高起点,运用新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管理,将规划调控范围从建成区或总体规划控制区,扩大到总体规划区和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内的建制镇。

参考文献

[1]邢福俊.加强城市水资源需求管理的现实分析与对策[J].当代财经,2001(2):34-38.

[2]黄海斌.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636,3653.

[3]王晓云.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问题[J].河北工业科技,2006(2):131-133.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8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是指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有效监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逐渐成为农村发展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经常会发生诸如村民为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发生纠纷事件;村民为高速征地发生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纠纷问题;村民为承包山林纠纷发生群体事件等等,这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因此,深刻剖析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是农村集体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關键。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集体“三资”,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农村集体资金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货币资金,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资产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新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工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材料物资、债权等其他资产;资源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岭、草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根据县农经站的调查、统计数据,截止2013年12月底,全县7个乡镇86个行政村集体“三资”现状是: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294万亩(含家庭经营承包面积),集体总资产15223.39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376.06万元,固定资产8732.56万元。

农村集体资源管理缺乏规范性与全面性。农村建设中的集体资产属全体村民共同享有,近年来,鉴于对农村财务工作进行的良好整合与协调,在管理层面突显了对集体账款、账物等严格的把控,失误率基本为零。但是,对于集体资源的监管却明显不足。例如,在对四荒、土地、山林等资源的综合登记过程中,极易产生资源监督漏洞,也极易出现集体资源性所有权界定的混乱与模糊问题,有的归村所有,有的归村民小组所有,还有的被部分村民无偿占有使用。这不仅会引起村民与村委之间的矛盾,严重的话也将影响农村集体资本监管的滞后性,也是农村的热点问题。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缺乏民主性。一般来说,大部分村集体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实行“决策一言堂、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用人一句话、审批一支笔”原则,在集体沙石、矿山、山林、土地、果园、房屋设施等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不按照民主程序,甚至不公开、不进行招投标,也不召开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直接进行暗箱操作,一切事宜由村委会全权决定。这十分不利于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公平、公正与公开。

农村集体“三资”组织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随着农村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村的各方面事业也有了显而易见的提升。但是,就农村集体“三资”组织机构监管层面来说,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方面,乡镇经管部门人员缺少,存在在编不在岗现象,不能很好地开展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第二方面,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议事组织不健全不完善。部分村对资产、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存在低价承包、无偿占用、产权不清等现象。

二、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建议及改进对策

构建健全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若想建立稳定、和谐的农村工作环境,从而保障村民最基本的利益,必须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的三方面,科学有效、合理有序的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例如,针对村内部的财务问题不仅需要规范、严肃的管理,更需要有力、有效的监督,因此可以确立财务工作责任制,将村内各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以不同区域的形式进行划分,某一区域出现问题,就由这区域的负责人进行解决并承担。而对于资源与资产监管,则必须优化对台账的管理,从而从根本上界定产权,这对理清农村资源、资产的消耗、损坏等情况是十分有利的。

规范“三资”监管程序,合法履行民主权益。为切实保障群众的利益与权利,无论村部召开的一切有关集体“三资”内容的活动或会议,必须给予村民合法、合理的民主权。不仅要让群众深入到活动或会议中,让群众了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要让群众真正参与到监管中来,这既有利于农村经济活动的大公开,使群众了解村里的经济状况,也有利于借助广大群众的力量,保障“三资”监管程序顺利进行,进而从根本上维护了村民的利益。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组织机构建设与监管。构建健全的组织机构,配齐人员。对农村集体资产出让、租赁、承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实行公开竞价和招标投标,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增加透明度,提高群众知情权,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可以将责任制应用在此,不同领域的集体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监管人员,如若这个区域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有人承担责任并妥善解决,这也是有效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工作效率。其次,在管理力度上可以运用松紧结合的办法,对于村内关系到民生大计或者重大利益的层面,必须加强管理力度。而对于村内一些与其他村民相比下生活更为艰难的人,监管则可以适当的倾斜,例如可以增加这些困难户的公共资源分配面积等等,从而有效提升村民综合生活水平。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是维护和谐、健康农村工作环境的保障,不仅有利于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集体资金监管原则,从而有效提升村民整体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运作的真实与安全,从而高效保障村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也是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根本,不仅有利于切实根据村民的具体需求与实际利益,构建更有意义的集体经济机制,也有利于为未来农村向上、向前发展铺垫坚实基础。

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建议 篇9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

摘要: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逐渐深入,在建设的过程中及城市正常运转时会产生各种类型的污水,污水处理厂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状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介绍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现有收集方法和处理技术方法,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法律制度、认知意识、资金投入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建议

前言

对于污水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践中的治理活动中需要管理人员全盘把握各项因素,包括污水处理厂的性质、规模、特点、环境条件等,综合把握,并兼顾经济效益,合理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控制治理成本,提高除臭效率,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保护环境并提高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1我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及收集方法

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经过调查,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洗浴、厨房以及冲厕等,其污水组分、数量以及污染物浓度与农民的经济水平、生活环境、用水量等因素有关。通常而言,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相对简单、水量排放不规则、有机物含量较高,但生化处理效果较好、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较低。

2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2.1当前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分类

和城市相比,因为农村的社会组织结构、生活水平、经济水平与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不同,水质、水量、处理设施选择及建设规模等均有较大差别,应在处理工艺、工程建设投资和运行管理模式等方面因地制宜。当前,较为成熟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地下好氧处理池技术、地下厌氧处理池及人工湿地技术、生物稳定塘技术、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无动力、分散式厌氧沼气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等。

地下好氧处理池技术是将经化粪池预处理的粪便污水,与其他预处理过的污水一起经位于地下的好氧处理池多单元协作处理达标排放。

地下厌氧处理池及人工湿地技术是有机污染物先经地下厌氧处理、再经人工湿地进一步降解,最终达标排放的处理技术。

无动力、分散式厌氧沼气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是指利用生物处理技术如兼性生物过滤或大气消化等净化生活污水,使其达标排放。

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是指好氧、厌氧生化设施均位于地下,同时地面种植景观植物用于吸收异味的处理技术。

生物稳定塘技术是通过种植水体植物,利用植物上附着的微生物及植物本身降解有机污染物、吸收N、P等污染物,以净化水质的处理技术。

2.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比较

以上几种生物处理工艺,由于造价低、运行维护费用低、处理效果较好等特点,比较适合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实际需要,具体比较见下表。当然,由于各种工艺均有其局限性,在工艺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运用地区的污水排放特点、财政能力、技术水平、发展规划等因素。

3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3.1法律制度问题

当前,虽然某些地方政府颁布了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相关政策、指南等文件,如《上海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等,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法律体系中缺少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系统法律法规,即便偶有涉及,也仅限于原则性规定,并未将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机统一,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是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在法律制度方面,亟待建立如《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系统性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强力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3.2认知和意识问题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大多会陷入投入高、收入少的尴尬境地,对其建设情况的考核,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例也微乎其微。因此,部分乡镇和村干部重视程度可能不够,农村污水的处理系统配置速度相对缓慢,系统后续管理、运行、维护尚不健全。大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较为薄弱,存在对取得好的治理效果信心不足,持怀疑态度的情况。

综上所述,必须加强宣传,提高认知。一方面调动建设部门、行政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健全管理机构和队伍,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提高普通村民对生活污水处理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在基层环保部门中按需增设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各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各项环保工作,制订并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考核目标要求、加大环保考核比重,确保工作推进效果。此外,应大力做好农户宣传工作,积极探索自主管理模式,在完成全员管护体系建设后,通过减免处理费用等奖励措施,吸引受益群众自觉加入污水处理的建设中来,提高节约用水、积极处理的环保意识。

3.3资金投入和日常管理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较高,如按100 户(约350人)需要100m3计算,一个700人的村庄就需投入约25万元,而这其中还不包含成本更高的收集管网建设及入户改造等费用。上述费用,政府下拨资金只能解决一部分,当地乡镇或村庄集体经济必须共同承担。一般来说,除个别经济基础较好外,多数乡镇、村庄无力负担,农户更不愿投入。此外,如系统后续运行、维修等费用在预算时未考虑,则必然导致后期资金落实困难。

就这种情况,建议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主体,将建设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同时鼓励并支持集体经济、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以投资、捐助、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参与建设。在设施日常维护、管理方面,建议派专人负责治理设施的日常保养和后排水水质监测工作,加强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逐步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

4结语

上一篇:最熟悉的陌生人高三作文1000字下一篇:强化部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