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讲解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讲解(精选8篇)

古诗讲解 篇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其一)》《题乌江亭》。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特点历史事件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归纳、演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之前我们学了李白、杜甫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小李杜”的诗。大家知道“小李杜”是谁 吗?

生:(……)

师:非常好,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这首《过华清宫》

二、课前预习

1.文学知识小测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诗人。因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区别(李白)(杜甫)。著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诗作

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谕、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咏史诗成就最高,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称为“二十八字史论”,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

三、明确教学目标。

四、学习《过华清宫》(其一)

1.写作背景介绍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是唐代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这三首七绝。

2.请你描绘一下诗人“过”华清宫时看到和想到了什么情景?

历史事件:杨贵妃吃荔枝。

3.诗人通过怎样的写作技巧来展现其对看到的景象的态度、目的?明确诗人的态度和目的。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诗人目的:

借古讽今,反映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古诗讲解 篇2

1. 语文诗词难度加大

古诗词和初中古诗词截然不同, 难度大, 句子长, 语意难懂。不像初中古诗词语意简单明了, 清晰易懂, 易诵读, 只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 就能拿高分, 甚至拿满分。许多学生难以适应这个变化。高中语文古诗词改革之后, 难度也大幅度提升, 古诗词难度的加大也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老师在台上唾沫横飞, 板书密密麻麻写了一整黑板, 学生则云里雾里。学生并不能真正领略古诗词之瑰丽之精华, 和内在魅力。例如屈原所著《离骚》, 是我国古典诗词浪漫主义的源头, 但一句诗词中可能就有三四个字意难辨的字, 想要通篇理解更为不易。

2. 学生鉴赏能力下降

快餐文化下暗流涌动, 导致学生鉴赏品味下降。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人们接受知识的渠道不再只来源于书本, 在电视, 网络, 报刊的多重夹击之下, 学生花在古诗词的时间少之又少, 宁愿去看通俗易懂的漫画小说, 也不愿意在古诗词上下功夫。有的学生则认为古诗词年代久远, 在当今社会没有实际用处, 学了也是白学, 该摒弃才是。古诗词的价值诠释不只是什么音律的佳对与孤芳自赏, 古代的大诗人就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与现状, 经常思考并在诗里作具体的探索和回答。而是应重视其凝聚的生命力量与智慧的光芒。所谓“昭烛三才, 辉丽万有”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二、常见题型举例分析

1. 古诗词考察类题型

通常考察古诗词的表达情感、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艺术风格包括记叙、议论、描写;描写又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由远及近、由浅及深、;抒情分为接景抒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结构形式上分为先总后分、首尾呼应、开门见山、铺垫、逐层递近、层层深入等。

思想感情有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2. 答题常见表达程式

古诗词考察也有一定的表达程式, 例如本首诗采用了某种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技巧, 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种特点, 表现了某种感情。烘托举例分析: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可烘托物, 如“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

虚实举例分析:如李煜的《虞美人》, 前六句一实一虚, 即“春花秋月何时了 (实) , 往事知多少 (虚) 。小楼昨夜又东风 (实)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虚) 。雕栏玉砌应犹在 (实) , 只是朱颜改 (虚) ”, 虚实相济, 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

三、古诗词讲解新思路

1. 注重侧重诵读过程

诵读虽然是传统学习方法, 看似循规蹈矩, 实则是最好的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古人学习会不厌其烦地诵读文章, 直到完全领略其中意思。高中语文古诗词大多数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内, 所以其韵味得如品茗般细细体味。现在诵读往往会被忽略掉, 眼过一遍就分析字句, 无法感受到意境所在。反复诵读可捕捉作者隐藏意思, 计划好每一次诵读的侧重点, 力求每次解决一个问题。如此一来, 随着诵读的深入对古诗词的理解也就更上一层楼了。

2. 注重诗词修辞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 不难发现许多古诗词意境优美, 作者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式, 使语言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 也使得韵律更优美。如果忽略了古诗词中的修辞方式。一心只扑在诗词的词意句意上, 日复一日, 学习上就会慢慢出现欠缺和漏洞。学生既不能得到能力上的提高, 学过就忘, 效率低下。注重修辞方式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动态的画面, 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内容, 让古诗词在脑中活起来, 营造意境, 让记忆层面更深层次理解。例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 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

四、结语

孔子曰:“不学诗, 无以言”。古诗词不仅考察学生字面理解能力和背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化底蕴基础。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掌握好了常见题型是关键。

摘要:在高中语文考试题型中, 古诗词是最具有特色的题型, 富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气息, 但由于古诗词考察内容灵活, 并不像选择题型有统一标准化答案, 切题即可得分。开放性强, 考研学生思维能力。本文正是以高中语文古诗词考察常见题型的教学讲解, 说明要想在语文古诗词考察题型中拿高分, 就必须从分理解古诗词意思, 抓住核心, 拓宽答题思路, 培养对古诗词题型的敏锐度, 做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

关键词:高中语文,常见题型,教学讲解

参考文献

[1]白素云.高中文学作品鉴赏课探究[M].语文出版社, 200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古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古诗讲解 篇3

为了配合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要求,较大规模科普场馆配备外语讲解员,已经司空见惯。但纵观各大科普场馆,在外语讲解人员的配备上,往往只有个别人员可以胜任,甚至有些是其他工作岗位的翻译或者外籍志愿者,而他们的讲解仅仅是语言上的辅助解释,这就为场馆的综合接待能力埋下了隐患。如何真正发挥外语讲解在外事接待和引导国际友人参观游览中的作用,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提升科普场馆讲解员外语讲解能力。这就需要从讲解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入手。

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包括内在文化修养和外在仪容仪表两方面。专业素养则包括讲解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及讲解能力技巧。②

外语讲解能力的提升,应当属于专业素养中的业务知识水平及讲解能力技巧部分,但不仅限于这两者,它还与讲解员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

基于目前中国英语教学的深入,一般具备高职以上学历水平的人员,普遍拥有日常英语会话的能力,而其他小语种中比较主流的如日语、韩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也有不少人才。但会话和讲解毕竟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术语应用、逻辑缜密性、语系礼仪等方面。

以英语为例,一个英语水平在CET6等级的学生,将1个小时体量的英语讲解词(约12000个单词)全部背诵记忆完成,大概需要5-10天时间;熟练复述至少需要增加2-3天时间;实地操练,在运动中结合展品复述,再根据个人的表现力、胆量等心因性因素的不同,练习3周至1个月是必须的。这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掌握了英语讲解,还要结合对真人的模拟操练、遗忘、反复记忆、循环、展品更改、路线变更、观众提问等主客观因素。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则更加复杂,可能找遍全馆,无人可做模拟,其他人员也很难了解讲解员真实的小语种讲解水平……因此外语讲解是一个任务艰巨的课题。

要真正做好外语讲解,需要对讲解员队伍进行循序渐进式的统一提升。同样,需要结合业务知识水平、讲解能力技巧以及文化素养三个层面。

首先,业务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元认知”的影响,即在成为讲解员之前已经具备的相应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简单的说,一个讲解员对展品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因人而异的,而对外语的熟练运用能力也是其成为讲解员以前就已经基本定型的。对这一特性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可以将其运用在外语讲解员队伍组建中。比如场馆中有三大主题馆,讲解员甲在中文讲解上更擅长主题馆A,乙擅长B,丙擅长C,那么三人可以有的放矢的分展馆进行外语讲解练习,各自掌握不同区域的外语讲解内容。待临时需要接待外国参观者时,可以由甲乙丙组成讲解团队,分别介绍各自所擅长的区域。这种相互协作的外语讲解方式,难度小、效率高,即使所有讲解员的外语水平都不出众,只要具备了如英语CET4-6程度(或其它语种的相应水平),也可以胜任日常的外事接待。从自己最擅长的区域着手,再逐步扩大外语讲解范围,提高水平,正是循序渐进式的第一要点。

其次,从讲解能力技巧的角度而言,在非母语交流的情况下,辅助的肢体语言更有利于对方的理解,也方便对方通过类似方式进行反馈和提問。③通过经验的积累,熟悉外国友人的肢体语言表达习惯,也可以帮助讲解员提升外语交流能力和讲解的水平,从动作到表情最后到语言,也是符合人类交流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循序渐进式提升外语讲解水平的原则。

除了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的把握也是外语讲解能力技巧的体现。有些讲解员运用母语讲解流畅通达,但外语表达总是磕磕绊绊。这是因为对自身外语交流能力缺乏信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相互帮助协作,反复模拟演练,使其达到对讲解内容的熟练和面对观众不怯场,由此就能够消除心理压力,树立信心。另一种压力也不可避免,有些外事接待为场馆领导所重视,进场有大大小小的领导相伴,讲解员害怕在领导面前失误,越害怕犯错就越容易语音走样,语调扭曲,难以呈现应有的水准。所以在外语讲解的过程中,随行人员应当态度亲切,注意倾听,可以与讲解员之间适当进行交流探讨,使其摒除心理压力,放松心态。

最后,从文化修养的角度来看,语言与礼仪息息相关,这也是循序渐进式提升外语讲解水平的最高层面。讲解员在提供外语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讲解的基本礼仪,还要关注语言背后所投射的文化现象,以及这种文化现象所派生的民族、宗教的礼仪规范。科普场馆陈展的某些文物以及相关文化内容,可能会直接影响外籍参观者的民族感情。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徐福东渡主题区域的徐福像与纪念石碑就经常被日本参观者跪拜,对于日本人民而言,徐福很有可能是神武天皇的原型,是日本国民的先祖,此时讲解员可以改变中文讲解中对徐福的普通介绍,适当尊称“徐福殿”,以示尊重他们的民族感情,更能拉近与外籍观众的距离。尊重游客贵宾的习惯和记忆,在语言上体现尊重,就能事半功倍,完成一场出色的涉外讲解服务,这与讲解员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观察能力、经验等都密不可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场馆的管理者对讲解员的能力提升有充分的认知,在不同阶段以不同能力的提升为目标,针对性进行培训,减少重复劳动,增加效率,更要求讲解员的水平是阶梯式的团队式的同步提高,不能参差不齐差异太大,否则只会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讲解员的外语水平提高,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首先场馆层面要在构建讲解员团队的过程中储备足够的人员,在训练方式上不能要求讲解员一气呵成或者一枝独秀,要面广、切入点小,从擅长和喜欢的区域开始,从兴趣出发,逐步突破,优化组合;其次要加强肢体、表情的表现力,丰富语言的辅助手段,其他场馆人员应当注意对讲解员工作的尊重和礼遇,互帮互助,加强外语讲解过程中的信心;最后在文化修养角度更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循序渐进原则,帮助讲解员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真正提升服务质量和档次。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使得讲解员人人能涉外,提升全行业的水准,但路漫漫其修远兮,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平庸主义,只会导致讲解员行业的混乱、停滞甚至倒退,行业跟不上科普场馆的发展速度,那么以后美丽端庄、礼貌大方的讲解员工作只会被黝黑冰冷、平铺直叙的导览器取代,机械是无法代替人类的服务的,因为感情流淌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勤.提升博物馆讲解员业务水平的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1,(05).

[2]卢翠梅.关于基层博物馆讲解员综合素质修养的几点看法和建议[J].大众文艺,2009,(05).

古诗讲解 篇4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 “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

(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

(2)由于其叫声古人认为有“不如归去”的意象,又与思乡念家的情感相连。

5、酒——促人亢奋,引人抒怀——富于想象,借酒抒情——豪放洒脱,借酒浇愁

6、夕阳(斜阳、落日)——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古 唐·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则多给人予凄凉、沮丧和失落之感。古代游子 思妇们就特别善用夕阳来抒发他们的情思。

7、流水——流水不返,延绵不绝——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1)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2)悠悠流水,延绵不绝,千年未变,诗人常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

8、秋:秋——万物凋零——英雄美人迟暮——英雄、美人 秋——满目苍凉——思乡怀人——游子、思妇 秋——天高云淡一心胸壮阔——壮士、良臣

(1)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古人常借秋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2)满目苍凉的秋色:秋风、秋月、秋花、秋天的梧桐、雁声乃至夕阳的楼台常常勾起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的情思,故古人常借秋抒发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9、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10、骊歌、“阳关三叠”、劳歌、离歌、笛声

四、送别诗中的情感: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2、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3、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4、表明自己的心志;

5、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五、送别诗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寓情、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想象、虚实相生)、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注意】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

六、【注意提示语】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

七、答题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 【小结】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项练习

《送魏二》

【唐】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使船上的人感到了凉意。好像看到了友人远远的在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声而感到夜长难眠。1.这首诗的用字凝练而含蓄。请指出“江风引雨入舟凉”中“凉”的含义。(2分)

答:“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身体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将情景融合在一起。

2.诗歌的三、四两句非写实景,颇有意蕴。请作简要赏析。(3分)

答:三四两句是虚写,运用想象的手法,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在不久的将来,魏二夜泊潇湘,孤月高照,梦里听见猿啼,难以成眠。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2分)

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喻,用“浮云”比喻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不肯离开大地比喻自己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3分)

答:

三、四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诗人揣度友人杜十四的行踪,表现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译文】在丹江外城边上送别行舟,今天一别我知道两地悲愁。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

1.“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的“秋”字有什么含义?

答:“秋”字表面是写时令,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是秋季,实际是表达诗人凄凉愁苦的情绪。诗人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诗人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2.请细细品味诗的后两句,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讲解 篇5

(一)分段讲解法

所谓“分段讲解法”,就是将一处大景点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部分来讲解。也就是说,在参观一个大的、重要的游览点之前,先概括地介绍此游览点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沿革、占地面积、欣赏价值等,使游客对即将游览的景点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导游人员再带团顺次参观,边看边讲,将旅游者导入审美对象的意境。如介绍杭州西湖时,一般先从其概况、传说、成因开始讲起,继而带出“一山、二堤、三岛”、“西湖新旧十景”等具体景点的讲解,旅游者边欣赏沿途美景,边倾听导游员有声有色、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讲解,定会心旷神怡,获得美的享受。

(二)突出重点法

突出重点法就是导游讲解时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着重介绍参观游览点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的方法。一处景点,往往内容很多,导游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时空条件和对象区别对待。做到轻重搭配,详略得当,必要时出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其脉络。

1、突出大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景观

大的游览景点,导游人员必须根据这些景点的特征,进行重点讲解。如去花港观鱼的游览,主要是参观红鱼池和牡丹园,并加以重点介绍,不仅能让旅游者了解景点全貌,还能使他们领略公园的园林艺术和花卉知识,从中得美的享受。

2、突出景点的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

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会发觉很多同类的东西,如同样的园林建筑,同样的佛教寺院,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即使是同一佛教宗派的寺院,其历史、规模、结构、建筑艺术、供奉的佛像也各不相同,导游人员在讲解时必须讲清其特征及与众不同之处,才能使游客避免枯燥乏味的游览,增加知识情趣,提高旅游兴趣。

3、突出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

旅游者来自各个层面,兴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家出来旅游都是为了寻找快乐,如导游人员能对他们背景有所了解,认真研究游客的喜好,努力做到投其所好,便能博得大多数游客的青睐。

突出旅游者感兴趣的内容就是要提高讲解层次,吸引旅游者注意力,如介绍建筑,仅仅讲其布局、特征往往觉得很抽象。如果能引经据典加以比较,就会显得层次丰富,内容厚实,因为建筑的外表不仅是房屋或办公场所而已。一幢漂亮的建筑其造型本来就是“凝固的音乐”,反之,不讲设计的幢幢高楼就会变成“水泥森林”。导游员只有将其丰富内涵介绍给游客,才能使游客叹服。

4、突出“„„之最”

对于某一景点,导游人员只要根据实际情况,介绍这是世界(中国、某省、某市、某地)最大(最长、最古老、最高、甚至可以说明最小)的„„因为这也可以说是景点的特征,就能加深旅游者的兴致,有时在讲解一个景点时也要避轻就重,如杭州飞来峰,洞窟岩壁上分布着五代到宋、元时期的石窟造像338尊,导游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择其重点,将“最大,最早,雕刻最细赋”的三处佛像细述,其余概述即可。

(三)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就是见物生情、借题发挥的导游讲解方法。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不能就事论事地介绍景物,而是要借题发挥,利用所见景物制造意境,引人入胜,使旅游者产

生联想,从而领略其中之妙趣。如旅游者到西安旅游,当下飞机从咸阳国际机场前往市区的时候,途中,看到一座座陵墓,导游人员便即景生情地讲道:“中国的景观各有特色,北京看墙头,桂林看山头,上海看人头,到了西安大伙儿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坟头”,一席话说得非常形象,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触景生情法的第二个含义是导游讲解的内容要与所见景物和谐统一,使其情景交融,让旅游者感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如当旅游团在参观海南三亚亚龙湾景区时,导游人员结合电影《一声叹息》的场景,给他们作了生动的描绘,旅游者望着无垠的海滩,蔚蓝的天空,从影片中的人生感悟生活中的人生,发出了很多的联想。

触景生情贵在发挥,要自然、正确、切题地发挥。导游人员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有趣而感人的语言,赋予没有生命的景物以活力,注入情感,引导旅游者进入审美对象的特定意境,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四)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就是在导游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即编织故事情节的导游手法。就是说,导游讲解要故事化,以求产生艺术感染力,努力避免平淡的、枯燥乏味的、就事论事的讲解方法。

虚实结合法中的“实”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而“虚”则指与景观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等。“虚”与“实”必须有机结合,但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为“实”服务,以“虚”烘托情节,以“虚”加深“实”的存在,努力将无情的景物变成有情的导游讲解。如讲解杭州断桥时,结合白娘子和许仙在断桥上“千年等一回”的故事,一定会显得更加风趣生动。再如一座雷峰塔本来显得很平常,由于民间故事的介入,白娘子、许仙、法海等人物穿插其中,导游人员一加喧染,就会激起旅游者的极大兴趣。当然,导游人员在讲解时选择“虚”的内容要“精”、要“活”。所谓“精”,就是所选传说是精华,与讲解的景观密切相关;所谓“活”,就是使用时要活,见景而用,即兴而发。

总之,讲解每一个景点,导游人员应编织故事情节,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穿插什么典故、传说,心中都应有数。加上形象风趣的语言、起伏变化的语调,导游讲解就会产生艺术吸引力,受到旅游者的欢迎。

(五)问答法

问答法就是在导游讲解时,导游人员向旅游者提问题或启发他们提问题的导游方法。使用问答法的目的是为了活跃游览气氛,激发旅游者的想象思维,促使旅游者与导游人员之间产生思想交流,使旅游者获得参与感或自我成就感;也可避免导游人员唱独角戏的灌输式讲解。

1、自问自答法

导游人员自己提出问题,并作适当停顿,让旅游者猜想,但并不期等他们回答,只是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思考,激起兴趣,然后做简洁明了的回答或做生动形象的介绍,还可借题发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导游人员在讲解六和塔时,讲到塔的高度、外观层数时就可用自问自答法,这样定会大大加强导游效果。

2、我问客答法

导游人员要善于提问题,但要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希望旅游者回答的问题要提得恰当,估计他们不会毫无所知,也要估计到会有不同答案。导游人员要诱导旅游者回答,但不要强迫他们回答,以免使其感到尴尬。客人的回答不论对还是错,导游人员都不应打断,更不能笑话,而要给予鼓励。最后由导游人员讲解,并引出更多、更广的话题。

3、客问我答法

导游人员要善于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和想象思维,欢迎他们提问题。旅游者提出问题,证明他们对某一景物产生了兴趣,进入了审美角色。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即使幼稚可笑的,导游人员也绝不能置若罔闻,千万不要笑话他们,更不能表示出不耐烦,而是要善于有选择地将回答和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过,对客人的提问,导游人员不要他们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一般只回答一些与景点有关的问题,注意不要让他们的提问冲击你的讲解,打乱你的安排。在长期的导游实践中,导游人员要学会认真倾听旅游者的提问,善于思考,掌握他们提问的一般规律,并总结出一套相应的“客问我答”的导游技巧,以求随时满足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六)制造悬念法

导游人员在导游讲解时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引而不发,激起旅游者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的方法即为制造悬念法,俗称“吊胃口”、“卖关子”。

制造悬念是常用的一种导游手法。通常是导游人员先提起话题或提出问题,激起旅游者的兴趣,但不告知下文或暂不回答,让他们去思考、去琢磨、去判断,最后才讲出结果。这是一种“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引而不发”的手法,一旦“发(讲)”出来,会给旅游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而且导游人员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旅游者的注意中心。

制造悬念的方法很多,例如引而不发法、引人入胜法等都可能激起旅游者对某一景物的兴趣,激发遐想,使他们急于知道结果,从而制造出悬念。如游览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只见三个石塔矗立在盈盈碧水之间,塔高2米,每个石塔中间各有5个小孔,导游人员讲道:每到农历八月中秋,人们在塔中点上蜡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倒映在湖中,形成了“天上月一轮,水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可以看见32个月亮(也有说33个月亮)。当旅游者在思索三潭五孔倒映水面总共也只有30个月亮,此时导游人员再点破: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手中还有一个月饼),不就成了32(33)个月亮?旅游者在恍然大悟之余,一定会赞叹前人构思之妙趣。

制造悬念是导游讲解的重要手法,在活跃气氛、制造意境、提高旅游者游兴、提高导游讲解效果诸方面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导游人员都比较喜欢用这一手法。但是,再好的导游方法都不能滥用,“悬念”不能乱造,以免起反作用,使旅游者以为你在故意卖弄。

(七)类比法

所谓“类比法”,就是以熟喻生,达到类比旁通的导游手法。导游人员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与眼前景物比较,便于他们理解,使他们感到亲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

类比法分为同类相似类比和同类相异类比两种,不仅可在物与物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作时间上的比较。

1、同类相似类比

将相似的两物进行比较,便于旅游者理解并使其产生亲切感。如将北京的王府井比作日本东京的银座、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参观苏州时,可将其称作“东方威尼斯”;讲到梁山伯和祝英台或《白蛇传》中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时,可以将其称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等。

2、同类相异类比

这种类比法可将两种风物比出规模、质量、风格、水平、价值等方面的不同。例如,在规模上将唐代长安城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相比;在价值上将秦始皇陵地宫宝藏同古埃及第十八朝法老图但卡蒙陵墓的宝藏相比;在宫殿建筑和皇家园林风格与艺术上,将北京故宫和巴黎附近的凡尔赛宫相比,将颐和园与凡尔赛宫花园相比等,不仅使游客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较深的了解,而且对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有进一步的认识。

3、时代之比

在游览故宫时,导游人员若说故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不会有几个外国旅游者知道这究竟是哪一年,如果说故宫建成于公元1420年,就会给人以历史久远的印象。但如果说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72年、莎士比亚诞生前144年中国人就建成了面前的宏伟宫殿建筑群,这不

仅便于旅游者记住中国故宫的修建年代,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还会使外国旅游者产生中国人了不起、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的感觉。又如,导游故宫,导游人员一般都会讲到康熙皇帝,但游客大都不知道他是哪个时代的中国皇帝,如果导游人员对法国人说康熙与路易十四同一时代,对俄国人说他与彼得大帝同代,还可加上一句,他们在本国历史上都是很有作为的君主。这样介绍便于游客认识康熙,他们也会感到高兴。

要正确、熟练地使用类比法,要求导游人员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客源国,对相比较的事物有比较深刻的了解。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要将他们知道的风物与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切忌作胡乱、不相宜的比较。正确运用类比法,可提高导游讲解的层次,加强导游效果,反之,则会惹游客耻笑。

(八)画龙点睛法

用凝炼的词句概括所游览景点的独特之处,给旅游者留下突出印象的导游手法称之为“画龙点睛法”。导游人员在讲解中以简练的语言,点出景物精华之所在,帮助旅游者进一步领略其奥妙,让他们获得更多更高的精神享受。如,旅游团游览海南后,导游人员则可用“椰风海韵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来赞美海南风光;游览丝绸之路时,可用“西风古道,沙漠情韵”来概括,游览青岛时又可以“蓝天、绿树、红瓦、沙滩、碧海”五种景观来叙述。讲解山水时,又可以‘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来赞赏,这种画龙点睛的介绍方法,使游客在游览中得到了知识的启迪,获得了美感欣赏。

(九)知识渗透法

导游员在讲解景物或事件时,可以介绍一些对游客理解讲解对象有帮助的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如导游员在苏州带旅游者参观拙政园前,可先进行中国园林的分类背景知识介绍:“在中国,园林分为三大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拙政园属于私家园林。中国园林一般包括水、植物、建筑和假山4个要素。大多数的私家园林在江南是因为江南多水和适宜造假山的湖石。”

(十)科学成因介绍法

导游员对景观的认识从地理、环境、气象、水文等科学的角度进行讲解。可以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对景观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如,从地质角度解释西湖的形成;从光学原理解释海市蜃楼应光线折射所致。

(十一)引用法

引用法就是引用旅游者本国本土的谚语、俗语、格言等进行讲解。这不仅能增强讲解的生动性,而且能起到以一挡十的作用。分为明引、意引、暗引。

古诗讲解 篇6

1、字典是最好的教辅书

为什么我喜欢查字典?首先,可靠。英语是非常客观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字典告诉你的要比你去问老师同学来得更可靠些;其次,全面。遇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问别人可能只能知道它的意思,但如果你查字典,从读音,到它的各个意思,以及例句,它所引导的短语,就全都知道了。当然,仅限于知道是不够的,还需要记在笔记本上,反复的去记忆。

比起抱一本词汇书去背,这种方式虽然看上去慢一点,但自主性更强一些,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一些。

2、查什么单词?

在平时做题中,你会接触到大量的单词,尤其是阅读题,完形填空题。有的单词,你明显不会,这肯定要查;有的单词,模模糊糊,似懂非懂,这也要查;还有的单词,你明明知道啥意思,但就是放到这个句子里你翻译不出来,这说明你对它的掌握还是不全面,更要查。

比如我们举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

I think that that that that that stud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

这个句子几乎没什么生词吧,但要正确翻译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实就是对that这个单词各种用法的一个考察。

I think that-1 that-2 that-3 that-4 that-5 stud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

为了看的方便,把5个that都依次编上号,下面进行拆

1.I think (that-1) that-2 that-3 was wrong (that-1,连接词,后接宾语从句,自身无意义,可省略;that-2,指示代词,那个;that-3,指的是写在黑板上的单词that)

2.that-2 that-3 that-4 that-5 students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was wrong (that-4,连接代词,引导定语从句,代替写在黑板上的单词that做定语从句(that stud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中wrote的宾语)

3.that-5 student wrote on the blackboard (that-5,指示代词,那个学生)

全句意为:我认为那个学生在黑板上写的那个单词(that)是错误的.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平时也很少能碰上这样的句子。用意很明显,就是提醒大家一个单词往往有很多用法,通过查单词把他的常见用法都掌握才算是学会一个单词。

3、记忆模糊怎么办?

任何一个单词在最初发明的时候,绝对有一个原始的意思,而不是直接就有词典上的各种意思,而这多种意思一定不会是凭空冒出来的,一定与原始含义有关联。一词多义的掌握和近义词的差别分析,是单词学习的最高水准。

比如这个句子

The band booked the studio to record their record.

record: ① v. 录制 ② n. 唱片

古诗讲解 篇7

一、扭转局面、积极进取。

博物馆以前都存在着 , 讲与不讲一个样,讲长讲短一个样,讲好讲坏一个样的局面。原来讲解员讲什么,观众听什么,现在观众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问,这对讲解员的要求更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打破这样的一个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讲解员在工作中一定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诚相待、以礼相待、不出差错、取消差错,追求完美的服务,亲切语言, 周到服务,让观众心里有种温暖的感觉,同时赢得观众的赞誉,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发挥了传播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

二、热爱本职工作、提高业务水平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讲解工作,才能谈到做好讲解工作。成功地讲解是通过真实准确形象生动,有感染力,有逻辑性的讲解,把“文物这个静止的东西”讲活使观众听了上句,想听下句,并且要有好的讲稿,讲解稿是讲解员从事讲解的基本依据,只要有条件,自己应尽量参加编写讲稿或直接自己编写,经过专家和领导的审定后定稿。一定要对陈列和讲解有所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讲解员重视背景资料的应用,收集能够反映主题的史料,才能真正了解陈列的内容,力求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讲解内容里, 这样讲解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有的放矢。

三、要拓宽讲解视野,丰富讲解内容

讲解时必须对陈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代表性文物的来龙去脉研究得一清二楚,同时对陈列以外有争议和和史实等进行考证,对陈列相关的史料进行选择,求真求实,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去加工讲解词,根据不同观众的需求合理介绍。 因为博物馆主要是文物,所以对所有文物要有所研究,才能提升讲解水平。

四、要把悠久的历史传递给观众

在全面了解和把握陈列内容之后,不仅要使观众配合, 而且要启发他们,营造一个教与乐的氛围,充分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让观众学有所成,思有所悟。

五、善于和观众进行交流沟通

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要善于和观众交流沟通。如本人在做讲解工作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区。有许多观众和一些学者前来参观,他们的知识面较为丰富,在讲解过程中与他们进行和蔼愉快的交流,从中学到了以前曾经没有学到的知识,同时在讲解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了自己。

六、要有夯实的专业知识

因为博物馆讲解不同与其它景点的导游,所以讲解员一定要博览群书,博学多才,知识涵盖着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要做到因人施讲(如领导、学生、专家等)做到讲解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 , 只有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七、提高对外宾讲解的水平

讲解员能够增加外语讲解,以扩大对外的宣传力度,虽然前来我们馆参观的外宾不太多,但是某一天真的来了外宾,虽然有时随身带了导游可以达到翻译的作用,但是由于他们对有些知识与专业不了解,翻译结果不太理想,使参观的外宾不明不白,缺乏特色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陈列的效果,如果我们的讲解员能用外宾们的国语或熟悉的语言来讲解他们不熟悉的历史知识,使他们会感到亲切感,那样的效应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的讲解员要加强对外宾讲解水平, 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我国国民文化水平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入博物馆进行学习和休闲,这就要求讲解员在具备深厚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运用灵活多变的讲解需求,除此之外, 讲解员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并向观众宣传新的信息及研究成果,做好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沟通工作,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做好讲解接待工作的同时,为使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而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前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作为博物馆它是“窗口行业”,而讲解员又是“窗口”的形象,因此他们是“窗口”的窗口,那么一个讲解员的服务态度好坏,讲解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的形象。讲解员如何在讲解工作中有所创新呢?那么要从语言、艺术、表情艺术、讲解观念等方面多下功夫。因此怎样做好讲解接待工作是每个讲解员都应好好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接待

参考文献

[1]王治秋局长在1965年,全国地光博物馆会议上的讲话

对话与讲解 篇8

一、对讲解的新定位

讲解,是“教师用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的一种讲授方式”。讲解不仅是传统的,也是今天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

讲解法之始初是对私塾式的死读的一次革命,其产生最初就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经过历代的沿用与发展,似乎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胡适就曾主张把讲解和预习、讨论、质疑等方式结合起来,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刘半农亦提出讲解应着重“艰深之字义”、“费解之典故”、“古奥之文字”等。

事实上,讲解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古板、那样不通情理。而在高呼“对话”教学的今天,把讲解看成是“满堂灌”或讲解即“压抑学生自由”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讲解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强化学生认知

教师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快学习进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点、难点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讲解中强调重点,科学点拨,能够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于难点,教师精练生动的讲解往往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

3有利于教师传达感情,加强学生与课文的沟通,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

讲解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可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涵养学生的心灵,健全学生的人格,以使他们和谐地发展。

二、对话教学需要讲解

对话教学,是一种时下主流的理念,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尤其作为一线教师更要认真探究这一理念的真实内核,把握它的实质要求,切实把对话落到实处。

“对话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模式。”即对话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所以,现在提倡的是理念的对话教学,而非形式上的“对话”。对话需要达到双方心灵、精神上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有声语言的交际。理解这一点,是使对话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

讲解则不同,它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基本的讲授方法。讲解和对话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讲解是方法,对话是理念或目的,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恰是相互依赖的关系。手段用得好,可以更好地达到目的;没有了手段,目的又何以达成?所以,讲解与对话相辅相成。对话的实现,离不开讲解法的实施。

就阅读教学而言,尤其需要教师的讲解。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出现或者说是流行的教师不讲或少讲,而主要由学生来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做法,是否科学呢?长期这样下去,“阅读对话”就会滑向读者的独白,而“教学对话”由于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也会失落“知识构建”的原本意义。“讲解是作为一种‘中介语言增进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在解构知识内容,建立经验知识与新知识的课题联系、点化认知误区、分析教学材料原理等方面,不可或缺地成为学生认知的依据和范例”。

对话并不排斥讲解,反而需要讲解。正如王荣生先生所说:“‘对话与否,不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交谈式的教学,也未必产生有意义的‘对话。”所以,要实现对话教学,还必须借助于有效的讲解。

三、对话教学中应该如何讲解

1要把握讲解的基本要求

(1)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这是保证讲解质量的首要条件。教师对事实的描述、描绘,或对概念、规律的解释、论证,都必须确实可靠,正确无误,而且要挖掘教材内在思想教育因素,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从而逐渐使学生与文本所内蕴的美好情感品质沟通,涵养自己的精神和心灵。

(2)讲解要有启发性。这是讲解成败的关键。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设疑、激疑、释疑,并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对话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养成。但这不是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就可以的,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化。创造始于问题,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其健康发展。

(3)讲解要注意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这是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只有及时准确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才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法或进度,以保证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

(4)讲解要注意语言的精练。课堂时间非常宝贵,讲解的语言如果过于罗嗦既浪费了时间,又不利于学生把握重点、核心。所以,教师在平时要注意不断锤炼自己的讲课语言。

(5)抓住重点内容精讲,而不面面俱到。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内容或非常简单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否则又陷入了“满堂灌”或“填鸭式”教学的泥淖。

2要把握讲解的时机

(1)关键之处。讲解决不是要面面俱到,而应着眼于关键之处。对一篇课文来说,关键之处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关节点,讲解重点,对学生有效把握文本、提高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拿哲学上的话来说,就是要抓主要矛盾。难点,即超出学生当前认识、理解水平或范围的内容,是学生接受和理解的难点。比如,有的课文蕴含非常深刻,缺乏一定文化历史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淀的学生难以透彻领悟,而讲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难点,从而对文本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有思维价值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甚至人物的一个细微的心理变化,都包涵着作者的匠心。教师针对这些地方适当讲解,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锤炼的追求,对人物感情的体验,进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有些课文中,作者反复运用同一个字眼或词语就值得仔细品味。

(3)看似矛盾处。当学生遇到自己经验之外的事情或与原来的经验不能建立联系而产生疑惑且经过思考仍不能解决时,需要教师的讲解。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产生心灵感悟和情感共鸣,实现和文本真正对话。比如《背影》中描写父亲对待橘子的两个动作,表面看是矛盾的。“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这里描写了父亲对橘子的小心翼翼,担心橘子会被碰伤。后来,又写到“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这两个动作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蕴含了父亲对“我”的那份深沉的爱。适当讲解点拨此处,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上一篇: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300字下一篇:海棠美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