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应用题三教案(精选11篇)
百分数应用题(三)教案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三)教材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决百分数方面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 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 由说一说)。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三) 二.新知探究 1。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出示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 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 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下表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 年份 1985年 1995年 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65% 58% 50% 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 35% 42% 50% 1、 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2、 根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3、 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吗? 4、 你准备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 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为什么? 5、 展示解答过程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 65% X - 35% X = 210 30% X = 210 X = 700 6、如果20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 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 学生独立解决 ※ 教师评价 7、教师介绍《恩格尔系数》的有关知识: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阐明了一个规律:随着家庭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百分比将逐渐减小,反映这一规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为: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消费支出总额×100%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三.练习提高 完成练一练的第1至5题 在完成第5题时为学生提供有关《空气质量的标准》的`资料。让学生对空气质量有所了解。同时渗入有关环保教育。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本课呈现的是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活中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提出的“各项支出与总支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生活的关系。从数据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恩格尔系数》,会用恩格尔系数公式来衡量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因为学生己有了百分数的知识基础,对于解答这题我让学生自己讨论,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百分数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了,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节课中让学生从表中发现数据的变化,并从中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完成习题5时,为学生提供《空气质量标准》的资料,同时也渗入环保教育,让学生也明白珍惜环保多么重要。不足之处:(1)由于对班级学生不够了解,师生配合不够完美。(2)学生对列出等量关系,用方程来解答百分数问题的方法掌握得还不到位,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凸显对单位“1”的判断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学段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体现了对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视。
课程实验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混合运算 (二) ”的问题 (插图略) :第一天成交量:65辆, 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教材中标注:你能用图来表示吗?
学生不管用什么图来表示, 总是要理解一个关键问题, 即单位“1”的量是谁, 也就是“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 这个是“谁”的。这样, 画图时才有依据, 才能确定先画出表示什么数量的图, 再画出表示什么数量的图。教学时, 可以在弄清题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画图并交流是怎样画的, 为什么要先画表示第一天的成交量, 进而让学生感受判断单位“1”在解决分数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这样就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二、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凸显数量关系式
这里所指的数量关系式, 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情境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和恰当处理来形成和建立的。虽然新课程不把应用题分类, 以避免教学的“扣题型, 套框框”, 但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仍然有它独特的结构及数量关系: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独特的结构及数量关系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也许老师们看到这一句话时, 就想到这是传统的做法。我认为这正如“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法一样, 要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为除数是整数来计算, 关键在于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 (三) ”的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 比八月份节约了, 八月份用水多少吨?”先估一估再计算。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估一估, 并画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写数量关系式, 主要有:
1:九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
2:九月份用水量=八月份用水量× (1-)
3:八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 (7-1) ×7
还有个别学生写出:八月份用水量÷7=九月份用水量÷6。这是利用每份数相等来写关系式。这些都是学生列式或方程解答的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再进一步细化, 标出已知与未知的数量。则:
九月份用水量 (12吨) =八月份用水量 (?) -八月份用水量× (?)
式中九月份用水量12吨是已知量, 八月份用水量以及八月份的用水量乘的积都是未知量。
这些关系式都是学生采用画图分析的策略, 并用自己的数学语言写出的。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算法, 是用算术方法还是用列方程方法等来进行解答, 而不是依靠记忆题型和套用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时, 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往的教材里, 往往把谁是单位“1”及数量关系式直接呈现在教材中, 如, 一条裤子的价钱是75元, 是一件上衣的。一件上衣多少元?
想:裤子价钱是上衣的, 是把上衣的单价看作单位“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写成下面的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上衣的单价×=裤子的单价。这样直接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告诉学生, 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字:百分数;自主探究;深度理解
G623.5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教材上这样给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在教学前,我陷入了思考:对于这样一个概念,我要怎样教学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学生真的通过一节课就可以完全理解它的本质了吗?怎样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初探:
……
学生根据例题的情境,知道了“要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分数的大小”的解题思路。
学生尝试解决。
生1: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生2:先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
师:其实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样或许会快一点。
生:一起把分数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生:依次说出“第一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四、第二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五、第三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一百分之六十”。
师:原来这三个分数是表示投中次数与投篮次数之间的关系,而且它们的分母都是100,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
……
二探 :
……
练习题: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
生5: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时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表示具体多少的时候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师:可是它们都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呀?
生6:并不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只有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表示具体多少的时候是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的。
……
再探:
……
生3:因为这里表示的是这袋糖的重量。
生4:我发现,只能表示两个量关系时才可以转化成百分数。
生5:一个分数,不管分母是多少,只要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就可以转化成百分数。如果表示的是具体多少,就算分母是100,也不可以转化成百分数。
(教室里想起了掌声)
……
教后所思 :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还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话生成等多元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深度理解概念的本质意义,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一、密切联系生活,引发概念学习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本节课在教学时,就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产生学习概念的需求: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分数的大小,通分和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可以把这些分数化成分母是100分数。
二、巧妙制造冲突,设计概念理解支架
大量的教学也表明:在认识掌握一个新的概念之前,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已经有一个前概念,所谓前概念就是指个体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生活实践,对周围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与现象产生非本质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教师在课堂当中应该合理地研究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地制造冲突,设计概念理解的“支架”,促使学生将已经学习到了概念的从“表面”向“本质”理解。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本节课,我安排学生比较、探讨“算出每场比赛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再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厘清: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时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表示具体多少的时候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并不是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只有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表示具体多少的时候是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的……
三、师生密切互动,凝聚概念构建网络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主张:“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概念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链”,构建概念“网络”,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在本节课里,我安排了第三次探索过程,只为了利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学生再一次思考百分数的意义,并将“百分数”放入一个知识系统中,自觉地将百分数与分母不是100的分数建立联系。当然,“百分数意义”的探究并没有到此结束,以后我还将它放入一个更完整的网络中:与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联系,构建更完整的知识网络。
哈佛教育研究生院为主的一些机构,首先提出了“为理解而教”项目,强调理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我想说:不仅要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更要为学生的深度理解而教,为学生形成“我想学、我乐学、我会学”的积极情感和卓越能力而教!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兴浦路16号孙莉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3、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同学们每两个人分成一组来分食品。小强和小红他们俩准备了哪些食品?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能让他们俩都满意呢?(板书: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问:你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
3、指名分食品,并贴出相应图画。
4、分蛋糕: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几个?
5、师:要表示“半个”,就要学习新的数,就是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⑴谈话:我们先来看看半个蛋糕师什么羊的?(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现在我们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个,这半个用分数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写呢?看老师写出这个分数,先写中间的横线,再在横线的下面写2,表示把这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横线的上面写1,表示半个是其中的一份。这个数就是分数。
问:你能完整地说说老师是怎么写出分数二分之一的吗?
⑵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把数学书打开到P98,自己找一找,读一读,认一认。
学生自学课本。
问:中间的横线叫什么?分数线上面的数叫什么?分数线下面的数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谁在上,谁在下?
⑶谈话:你会读出这个分数吗?先读什么?再读什么?
⑷问:这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个蛋糕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⑸谈话: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折纸、涂色。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还可以涂哪部分?
还有谁的折法跟他不一样?
2、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出示第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3、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谈话: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张长方形纸,与同组小伙伴比较一
下它们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后,涂上颜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最后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两幅作品贴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3、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认识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P101--10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平面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折一折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你们还能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来表示分数吗?
请大家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小的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
2、请一位涂1/4的学生到前面展示。
问:你涂了几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这一份为什么可以用1/4表示?
3、拿出一份涂3/4的正方形纸,问: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有几个1/4?用哪个分数表示?(学生尝试回答)
讲述: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3份是3个1/4,可以用3/4表示。(板书:3/4)
4、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你涂了4份中的几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5、全班交流,把不同分法、涂色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用分数表示。
6、教师选择部分学生作品展示、比较。
问:这几位同学的分法及涂色的方法都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2/4表示呢?
二、试一试
1、学习“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说说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几,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先由学生自己观察、判断,再和同桌说说涂色部分表示几分之几,然后填在书上。
2、“想想做做”2
学生自己在书上涂色,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比一比
谈话:上节课我们比较过1/2和1/4的大小,还记得吗?那么你能想办法比较出3/5和2/5的大小吗?
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个组想出的办法好。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不同方法的学生展示比较的过程和结果。
四、做一做
1、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做题,在书上填写,全班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5
独立完成,指名说出理由。
五、读一读
谈话:分数是谁发明的呢?自由阅读P104“你知道吗?”
六、全课总结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105--106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司机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圣诞节到了,妈妈为丁丁烤制了一个大蛋糕丁丁非常高兴。丁丁急着要吃蛋糕,妈妈说:“今天一定要给你蛋糕吃,不过要先回答出妈妈问题。”丁丁说:“没问题!”妈妈把大蛋糕切成了8块,其中的 2块抹上了草莓酱,3块抹上了巧克力,问丁丁:“两次抹酱的蛋糕一共有多少块?”“5块!”丁丁快速地说。“你能计算出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吗?”这个问题可把丁丁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丁丁吗?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过程
1、简单的分数加法
问:求两次抹酱的部分一共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谈话:等于多少呢?同学们可以借助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先把它的2/8涂上红色,再把它的3/8涂上绿色,仔细观察,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自己算一算。
学生独立操作、思考、探究。
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评讲:你是怎么算出得数的?
小结:观察算式,计算时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没变?
2、简单的分数减法
问:观察你们涂好的长方形的红色部分和绿色部分,你能提出一个减法问题吗?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
组内交流算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让学生一起列式并算出结果。
2、想想做做2
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校正,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想想做做3
独立读题完成,指名说出题意。
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出题意。
在小组内一人提出问题,其他人共同解答。
5、挑卡片组成加法算式。
四、拓展延伸
P106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填一填,再比一比,然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不必揭示分数基本性质的名称及其抽象的内容。)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习。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西游记里的故事吗?教师讲故事:有一天,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饿又渴。这时刚好路过一个苹果园地,“哇,好大的苹果呀!”八戒见了直流口水说:“师傅可以吃苹果吗?”唐僧说:“吃苹果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
唐僧说:“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很快就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
唐僧又说:“有2瓶水,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瓶?请写下这个数。”猪八戒想了想,又写下了这个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数是什么吗?)唐僧见猪八戒回答得这么快就说:“很好,那么1个月饼,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几个?该怎么写?”这可把八戒难住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可能有的说每人分一半,有的说每人得半个。)半个月饼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停顿片刻,学生无言以对。)看来同学们想不出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关系,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难题。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初步认识。(出示课题)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
投影月饼图
学生回答:悟空和八戒各分得月饼的一半,教师指出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同时在其中一半月饼图上标出分数。)(教师板书)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学生各自发表见解,说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教师先给予肯定:其实同学们说的那些字词都重要,那究竟哪些更重要呢?
演示不平均分的圆。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分数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两个字?(不能)
多媒体闪烁每一份。“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两份都是它的)所以这里强调“每一份”
这句话中“它”是指谁?老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饼任意的分成两份,问:能不能说这里的每一份是我手上的这个真饼的1/2?(不能)可见这里的“它”字重不重要?(重要)能
请全班同学齐读表示意思的这句话。(重要字词重读)
2.仔细观察,认识。
多媒体演示平均分成四份的月饼。教师提问:这个月饼被平均分成几份?(4份)每一份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能)(教师板书)只有这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吗?(另外三份都可以表示它的四分之一)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是它的 四分之一)你看××同学说得多好呀,全班为它鼓掌,谁还想说?这么多人想说,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请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时间)请全班同学一起说说的表示意思。“它”指的是谁?(这个月饼)
3.动手操作,认识。
刚才我们认识了1/2,接下来还想认识什么分数?(教师板书1/3、1/4)现在请你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四人小组先研究研究,再分工合作,用不同形状的纸分别折出它的,并用水彩笔画出阴影。看哪一组的办法多。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各种不同折法,请同学到台上当小老师评讲各种折法正确与否,并说出道理。(说得不正确或不足的,老师不要过早下结论,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整)问:为什么折法不同,但都能表示出1/4?(不管怎样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学习,认识、。
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下面请你们打开书97页,同桌讨论婴儿与成人中的分数有哪些?
讨论完后,进行集体展示,注意让学生说出谁占谁的多少和平均分
三、归纳认识,学写分数
(1)、把婴儿的身体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占身体的1/2,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1/3,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1/4,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这条线段的1/10。通过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把哪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那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2)、像 1/
2、1/3、1/4、1/5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指黑板上的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吗?请在99页上找答案。(请学生说,师板书)
(3)今天学的分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分子都是1。)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分数是几分之一的分数。
(4)写分数时我们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下面就来写几个分数,看谁写得漂亮。(强调书写格式)
[1]十分之一 [2]九分之一 [3]分母是8分子是1的分数
[4]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学生写完后一起读这四个分数
四、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平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五、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习。(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情景图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你能用分数表示下图的涂色部分吗?
4、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5、看图写分数,比大小。
6、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六、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折好涂色表示四分之一,交流。
(学生对二分之一有了初步认识后,对折四分之一感到很顺利)
3.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通过这一折,学生理解了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3.辨析:哪几个图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
三、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1.折过了四分之一,你还能折一折,取一份用分数表示吗?
学生折出了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等等,他们通过自己操作而得到新的分数很兴奋。
2.折出了这么多的分数,你觉得谁折的分数大?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三十二分之一,折出的八分之一最小,并且还说了理由:32比8大,当然1/32大。一些学生发现越折越小了,觉得1/32是最小的。(这时教师也不表态)
4.故事:
猪八戒分西瓜: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学生这时候就议论纷纷了,到底谁吃的多呢?这下大部分同学认为孙悟空吃的多,因为他吃了西瓜的一半;一些认为猪八戒吃得多。
课件演示:分西瓜(通过直观演示:大家一致认为八分之一比二分之一小。并且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多了,它的一份就小了。)
5.回到折纸时的分数比较,1/8和1/32的比较,这时候,同学们都笑了,原来不能直接用32与8的比较来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认识上提升了。理解了分母越大,平均分的份数就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一、知分率,懂结构
用分率表示数量关系,是学生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因此,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条件说出各种相关量的对应分率和数量关系式。如采用边问边答的形式进行复习,同时用电脑逐步显示。(如下表)
通过这样的复习,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分率的意义,深化认知结构。
二、抓对比,明异同
在解题时,学生常因审题不清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在复习教学中应注重对比,引导学生区别异同,使他们对错例产生的原因有深刻的认识,以提高分析解题的能力。
1.“具体量”与“分率”的对比。
(1)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3/5,还剩多少米?
(2)一根铁丝长120米,用去3/5米,还剩多少米?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1)、(2)两题只有一字之差,(1)题中的“3/5”是分率,它表示量与分率的关系;(2)题中的“3/5米”是具体量,它表示与120米之间的相差关系。显然,这两题的解法截然不同:(1)120×(1-3/5);(2)120-3/5。
2.“简单”与“复杂”的对比。
(1)一种半导体收音机,现在售价60元.是原价的75%,这种收音机
(2)一种半导体收音机,现在售价60元,比原价降低了25%,这种收音机的原价是多少元?
列式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现价都是原价的75%,用现价除以75%求得原价,这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不同之处:第(1)题直接告诉“现价是原价的75%”,而第(2)题“现价比原价降低了25%”,是间接告诉,所以解答第(2)题时应先算出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求原价。
三、多形式,促巩固
复习时安排形式多样的练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他们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多形式补充。
例如:工地上有水泥150吨,(),黄沙有多少吨?
可补充为:(1)水泥是黄沙的2/3;(2)黄沙比水泥多2/3;(3)黄沙是水泥的2/3;(4)水泥比黄沙多2/3;(5)黄沙比水泥少2/3;(6)水泥比黄沙少2/3……
2.多形式变问。
例如:根据条件“有一根钢材长10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20%,第二次用去全长的25%”,改变问句。
(1)第一次用去多少米?
10×20%=2(米)
(2)第二次用去多少米?
10×25%=2.5(米)
(3)还剩多少米?
10×(1-20%-25%)=5.5(米)
(4)两次共用去多少米?
10×(20%+25%)=4.5(米)
(5)第一次比第二次少用去多少米?
10×(25%-20%)=O.5(米)
接着,把条件改为“有一根钢材,第一次用去全长的20%,第二次用去全长的25%,还剩5.5米”,改变问句。
(1)这根钢材全长多少米?
5.5÷(1-20%-25%)=10(米)
(2)第一次用去多少米?
5.5÷(1-20%-25%)×20%=2(米)
(3)第二次用去多少米?
5.5÷(1-20%-25%)×25%=2.5(米)
再把条件改为“有一根钢材长10米,第一次用去2米,第二次用去2.5米”,改变问句。
(1)第一次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2÷10=20%
(2)第二次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2.5÷10=25%
(3)两次共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2+2-5)÷10=45%
(4)第一次比第二次少用去百分之几?
(2.5-2)÷10=5%
(5)还剩百分之几?
(10-2-2.5)÷10=55%
3.多形式串通。
(1)两人同时从相距6600米的两地相向出发。一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850米,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5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可以相遇?(相遇问题)
(2)一项工程,由甲队做,需10天,由乙队做,需15天,两队合做需几天完成?(工程问题)
(3)有一水池,单开甲管需10分钟可以注满,单开乙管需15分钟可以注满。甲乙两管同时开,需几小时才能注满水池?(水池问题)
四、寻多解,促发展
复习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做题和做对题,更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合理性、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光明玻璃厂十月份生产玻璃550箱,比九月份多生产25%,比九月份多生产多少箱?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以九月份的产量为单位“1”。
解1:550-550÷(1+25%)
解2:550÷(1+25%)×25%
以十月份的产量为单位“1”。
解3:550-550×[1÷(1+25%)]
解4:550×[1÷(1+25%)]×25%
用方程解。
解5:设十月份比九月份多生产x箱。
x÷25%=550-x
解6:设九月份生产玻璃x箱。
1、用7作分母,比 37 大,比67 小的分数有( )个。
A:2个 B:1个 C:3个
2、一枝铅笔用去它的49 ,剩下的比用去的多( )
A:59 B :19 C:49
3、下列分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
A:410 <910 <1 B :910 <410 < 1 C:1<410 <910
二、判断题
1、把一个梨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它的35 ( )
2、3个13 和7个17 一样大。 ( )
3、38 表示8个13 。 ( )
4、25 +25 =410 ( )
三、计算下面各题。
1、直接写出得数:
312 + 512 = 1- 39 = 23 + 13 = 1- 38 - 28 =
1324 -1124 = 47 + 37 = 1- 12 = 19 + 29 + 39 =
68 -48 = 79 - 29 = 56 - 16 = 13 + 13 + 13 =
2、竖式计算:(12分)
408×8= 780×6= 618×9=
3、递等式计算:(9分)
360+210×8 24÷3×716 890-358×2
四、解决问题。
1、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25 ,剩下的第二天看完,第二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2、某班共有36人,男生占 。则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3、一块蛋糕,小冬吃掉了它的36 ,小明吃掉了它的26 ,谁吃得多,一共吃掉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4、小东家有64千克大米,第一天吃了 ,第二天吃的是第一天吃的 。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千克大米?还剩多少千克大米?
--------几分之一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是从整数到分数对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根据教材提供的最初步的素材,并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实例进行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认识分数,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通过两个人平均分一个饼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分得的每1份数进行表示,使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结合实物体会1/2的意义。再安排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并注重感受分数的意义。
2.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对于平均分,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有过接触,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流通途径很多,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分数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会认读分数,但并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多层次动手操作,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并初步学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意识。
3.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分享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生多层次动手操作,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准备
纸片,习题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二分之一。1.感受平均分。
播放视频,感受平均分,体会分享的快乐。2.活动:折一折。
用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分一分。3.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由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二、对比辨析,理解二分之一 1.认识、感知1/2。
把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2.辨析1/2。
课件出示:判断涂色部分是否是二分之一,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1/2”是分数认识的重点。当学生通过分饼情境发现了1/2的存在,初步理解了其意义时,紧接着安排了在其他事物中找1/2,并在判断辨析中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理解二分之一。】
三、类比迁移,构建几分之一 1.认识几分之一。
出示图形:说说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2.引导得出:像1/
2、1/
3、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3.活动:折一折。
用正方形纸片折一个你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4.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几副作品,例:折的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得出:虽然折法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 形的1/4。
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辨析的练习中自然的过渡迁移到了几分之一的教学。由实物到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 2
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四、联系生活,深化几分之一 1.写一写:写出图中相应的分数。
2.说一说:看生活中的图片,联想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分数的概念,在练习中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渗透德育,拓展几分之一 播放课首的视频,你找到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最后寻找视频中的几分之一,回扣课首,体会分享中有快乐,分享中有数学知识。】
设计思路
“认识几分之一”这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已接触过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的。
首先,以生活中孩子们分享食物的场景为素材,创设情境,把数学以一种清新、生动的姿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分享中能有什么数学问题呢?”这个疑问来学习分数。
第二,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1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一半”。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1/2, 感知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第三,充分感知1/2的含义之后,在辨析的练习中产生了一个问题:最后的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1/2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吗?自然的过渡迁移到了几分之一的教学。在折一折的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个喜欢的几分之一,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举一反三的目的。接着,在对比观察中,引导学生渐渐明晰“折法”和“形状”都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1份才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才是分数的本质属性。
第四,在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后,指导学生去发掘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现象,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后回扣课首,解决疑问,了解了分享中的数学知识,并再一次联系生活,渗透德育,体会了分享中有的快乐。
片段一:触景生情,趣味盎然。
设计思路:将探究课题置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情境之中,往往能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消除畏难心理,提高积极参与的兴趣。
教学情境:
师:近几年,我们黑井古镇的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并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大家一定也为之自豪。今天,我们就一同去领略“千年盐都——黑井”的神韵,同学们想游览哪些地方呢?
生1:我想到“古盐井”、“武家大院”、“文庙”看看。
生2:我想参观“飞来寺”、“古盐坊”、“五马桥”。
生3:我想去感受“城门”的雄伟。
师:好!今天我们就按“城门——五马桥——文庙——古盐井——武家大院——飞来寺”的顺序,到各个景区游览一番。
教学说明:利用学生最熟悉的家乡旅游环境开篇导入,不仅将数学融入了生活,还为后面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片段二:创编例题,过关斩将。
设计思路:教材中的例题是教学的范例,教师可以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的二度开发,使之与本土生活相关联。
教学情境:
师:我们今天游览的第一站——城门。
(出示)购票须知:黑井镇2005年10月财政收入是125000元,旅游收入占了 ,黑井镇10月份旅游收入是多少元?(答对方可购票。)
(学生略加思考。)
生:这是一道分数应用题,列式为:125000× =100000(元)。
师:第二站——五马桥。
(出示)过桥必答:10月1日通过五马桥的游客有4500人,步行过桥的占 ,步行过桥的有多少人?其余的坐车过桥,坐车有几人?
生1:问题(1)可列算式为:4500× =3600(人)。
生2:问题(2)可列算式为:4500-3600=900(人)。
师:问题(2)还可以如何列式?
生3:4500-4500× =900(人)。
生4:4500×(1- )=900(人)。
师:前面是第三站——文庙。
(出示)孔子问难:黑井共出秀才45人,有80%的秀才做了官。做官的有多少人?没做官的有多少人?
生1:求做官的有几人,可列算式:45×80%=36(人)。
生2:求没做官的有几人,可列算式:45-36=9(人)。
师:问题(2)还可以如何列式?
生3:45-45×80%=9(人)。
生4:45×(1-80%)=9(人)。(1-80%)是“没做官”的占百分之几。
教学说明:先复习分数应用题,理清数量关系,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作好方法上的准备,有一举两得之效。
片段三:切中要害,化难为易。
设计思路:如何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能用最简捷的方法将新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
教学情境:
师:对比第二站和第三站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二站解决分数应用题,第三站解决的则是百分数应用题。
生2: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是一样的。
生3:百分数应用题只是把题中的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师生小结: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将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都可以理解为分数应用题。
教学说明:抓住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给学生指出一条学习捷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
设计思路:讲练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要依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点到为止;练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应该有所拓展延伸,才能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教学情境:
师:我们顺利闯关,进入第四站——古盐井。
(出示)煮盐常识:盐厂技术革新后,现在煮1千克盐需要煤2.84千克,比原来降低了20%,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多少千克?
找准题中单位“1”的量,独立解答。
生:如果将20%换成,本题就是分数应用题,解答如下。
解:设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x千克。
答(略)
据此用百分数解答。
解:设原来每千克盐需用煤x千克
x-20%x=2.84 x=2.84÷0.8
80%x=2.84x=3.55
答(略)。
师:用算术方法又如何解答?
生:2.84÷(1-20%)
=2.84÷80%
=3.55(千克)
教学说明:数学练习设计应有弹性和梯度,既要源于例题,又要高于例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拓展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镇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难点: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郊游吗?在一次愉快的秋游活动中,小红和小军也去了。我们看一看他们在郊游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图:
提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 质疑:碰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有办法解决吗?
3、板书:认识分数
二、认识1/2 1.继续讨论怎样分蛋糕。
把1个蛋糕平均分2份,可以怎样分?(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蛋糕分一分)
提出要求:把1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水彩笔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的操作结果,并说明: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追问:这张圆纸片中,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没有涂色的部分呢? 介绍1/2的写法和读法:
(出示趣味数学故事: 二分之一自述
我是二分之一,小朋友,你还不认识我吧!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分数,是分数家族中的一员,我们分数家族大约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我那时的样子还不是这样的,只有分子和分母,没有中间的分数线。我表示把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半”吧!),要求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一读。
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并提问1/2的分母是几?分子是几?
强调:现在你知道小红和小军各分得多少蛋糕了吗?
质疑:这样分(演示不平均分),每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强调平均分)2.教学“试一试”:长方形的1/2
师:认识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张纸折一折,把它的1/2用画斜线的方法表示出来呢?
学生涂色作品,组织交流,展示各种不同折法?这些长方形纸都被平均分成几份?每张纸中的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数来表示?
三、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题,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指导填写第1幅图下面的分数。
谈话:这幅图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在这幅图下面的括号里写出一个分数表示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选择。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四、自主探究,比较大小
1、教学第99页例题。谈话:我们来做个游戏,拿出你准备好的三张圆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的大小怎样? 请你折出一张纸的1/2,涂上颜色;再折出另一张纸的1/4,涂上颜色。比较这两张纸中涂色部分的大小。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能比较出折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折出第三张的1/8,涂上颜色,你想用1/8与前面的哪个分数比较大小?跟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1/2>1/8 1/4>1/8
1/2>1/4
2、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估一估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4、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5、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生活中的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本100页的第5题 板书设计:认识分数
平均分
二分之一
写作:1/2
四分之一
写作:1/4
【百分数应用题三教案】推荐阅读: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11-03
百分数一般应用题一11-12
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11-06
百分数应用一和百分数二教学设计11-19
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设计01-15
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教学反思01-26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应用题10-15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教案06-09
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案06-13
百分数解决问题二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