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共11篇)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名称 简称 行政中心 北京市 京 北京 湖南省 湘 长沙
天津市 津 天津 广东省 粤 广州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广西 桂 南宁 山西省 晋 太原 海南省 琼 海口
内蒙古 内蒙古 呼和浩特 重庆市 渝 重庆
辽宁省 辽 沈阳 四川省 川或蜀 成都 吉林省 吉 长春 贵州省 贵或黔 贵阳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云南省 云或滇 昆明
上海市 沪 上海 西藏 藏 拉萨 江苏省 苏 南京 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浙江省 浙 杭州 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安徽省 皖 合肥 青海省 青 西宁 福建省 闽 福州 宁夏 宁 银川
江西省 赣 南昌 新疆 新 乌鲁木齐
山东省 鲁 济南 香港 港 香港 河南省 豫 郑州 澳门 澳 澳门
湖北省 鄂 武汉 台湾省 台 台北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东西走向 北列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 昆仑山脉——秦岭南列 南岭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
山——雪峰山 半干旱西北内陆地区,北方高原山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五纵 京沪线(北京——上海)、京九线(北京——九龙)、京广线(北京——广州)、焦柳线(焦作——柳州)、宝成——成昆线(宝鸡——成都——昆明)三横 京包——包兰线(北京——包头——兰州)、陇海——兰新线(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上海——杭州——株洲——贵阳——昆明)地区 农业状况 西部 以畜牧业为主,天然草场广布,降水稀少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棉花产区:南疆 东部 林业:分布在东北、西南的天然林区和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养殖区。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北方旱地:小麦、甜菜、花生、棉花(一年一熟至两熟)南方水田:水稻、甘蔗、油菜、棉花(一年两熟至三熟)地区 差异 原因耕地类型 熟制 主要农作物北方 旱地 一年一熟中列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东列台湾山脉北列阿尔泰山脉
南北走向 南列北列祁连山脉贺兰山
弧形山脉 南列喜马拉雅山脉 横断山脉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横断山脉 西侧青藏高原东侧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天山 北侧准噶尔盆地 南侧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平原
33%26% 19% 10% 12%
温度带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带
熟制 一年一熟 一年一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水果 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三熟苹果、梨柑橘 芒果、香蕉
季风名称 成因 发源地 风向 陆地海洋 海洋陆地 性质 影响范围(地区)
冬 季 风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西北、东北)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高原一带 从陆地吹向海洋 寒冷偏北
干燥 我国东部广大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
南、台湾岛)夏 季
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洋面 偏南(东南、西南)从海洋吹向陆地 温暖 湿润 东南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西南季风:我国
西南、华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区 主要河流 水文特征 影响因素
秦岭—— 淮河以北 黑龙江及其
支流松花江 水量丰富,含沙量小,结冰期长 气候湿润、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冬季严寒、漫长
黄河 辽河、海河、水量较小,水位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冰期较短 降水不多,而且集中,水土流
失严重,冬季寒冷 秦岭—— 淮河以南 长江、珠江
较小,无冰期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 降水多,雨季长,一月气温均在 0℃以上
注入海洋 河流 太平洋 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澜沧江 印度洋 怒江、雅鲁藏布江 北冰洋 额尔齐斯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 注入海洋 东海
流经省区 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
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位 世界第三大河、中国第一大河,被称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 上、中、下游分界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开发水利 葛洲坝、三峡 主要危害 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危害,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治理措施 加固江防大堤;兴修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重点治理荆江河段;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注入海洋 渤海
流经省区 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
北平原 地位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中国第二长河 主要支流 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上、中、下游分界 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 开发水利 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 危害 上游:气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有凌
汛
中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形成“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洪水泛滥成灾,有凌
汛
治理措施 首先,在下游修固黄河大堤,防止黄河决口改道;其次,搞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提高植被覆盖
率,降低黄河含沙量;最后结合治沙、防洪、灌溉等方面的需要,修建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开发利用黄河上中游丰富的水能资源。
类型 主要分布区 耕地 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低缓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林地 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的山地(东北、西南和东南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地)
一、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重要。处于乡土地理知识包围之中的初中学生, 对于存在他们周围的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是惘然无知的, 但经过教师讲授、点拨, 很快就可以领悟了, 因而乡土地理知识具有亲切、易懂等特点。如我在讲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时, 强调的难点是:见证海陆变迁的依据是生物化石。为了突破难点,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组织学生到邕宁区的清水泉春游, 观察清水泉周边丘陵的地貌概况, 搜集已遭到破坏的可见的丘陵上形态各异的很多螺壳, 仔细观察科学家们所认定的“顶狮山的贝丘遗址”。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处典型的内河流域淡水性遗址, 后来由于地壳的变迁, 河底露出了地面, 形成了陆地。到此, 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疑问:“水为什么会干?河底为什么裸露?”“形成陆地上的丘陵是什么时候?”“那些螺壳是化石吗?”“在这里可以找到化石吗?”“人类在这里生活大约是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别的历史文物?”学生的兴趣就这样被激发出来了。
二、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使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具体化, 让学生易于理解与应用
学习地理知识, 对于一些难度很大的地理概念, 必须运用直观的乡土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的交通运输中“枢纽”的概念时, 我就引导学生观察良庆镇的交通情况:水路方面, 在良庆码头顺邕江而下可到广东沿江各地, 顺邕江而上可到南宁市区、百色市等广西各地。陆路方面, 良庆公交车站向东可去邕宁区, 向西可进南宁市中心;良庆街往东南可去书林各村, 往东可去禄尧、新兰各村坡, 往南可去坛泽、平乐各村坡, 往西南可去那黄、捻水、新村、玉洞等各村坡。通过讲授, 学生们就能够把“枢纽”这个复杂的、抽象的地理概念简单化、具体化, 易于理解和接受, 并能够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个深刻的印象, 培养初中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很多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学生所熟识的乡土地理知识, 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逐步培养初中学生对生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在龙眼上市的季节, 我让学生们把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作对比:北方人想吃到荔枝、龙眼、芒果等亚热带水果, 那就要从我们南方运过去;同样的, 我们要想吃到苹果、雪梨等温带水果, 那就要从北方运过来。为什么两个地区盛产的水果不一样呢?这就引出了不同的纬度、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温、不同的降水决定了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使学生加深对这个结论的印象。
四、利用乡土地理知识,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乡土地理知识, 往往是学生所热爱而又熟知的。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地理事实材料以及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要把家乡建设好的理想。积极对家乡的变化和建设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有效的建议,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并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如, 在讲到“直面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时, 我设置了调查表格, 并组织学生对楞塘河进行考察, 考察结束后,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楞塘河如何防汛抗洪、防污染”。在实地考察中, 学生对当地环境问题的现状有了切身的感受, 讨论时, 则针对河流污染提出防治措施和合理化建议。这样做, 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真正掌握了教材上的有关内容, 并学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参与到建设美好家乡的行列中。
综上所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 能够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地理课的授课、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空间思维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并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投入到建设家乡的洪流中。
参考文献
[1]惠美玉.浅论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教学策略[J].湖南地理, 2002 (3) .
[2]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规律 结构 知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49-010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地理知识相互交错、相互关联,既具备地理学科的本质特点,又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学科知识的整体脉络,构建科学且完整的知识系统。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整合教学内容,从而突出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好学科的结构提纲,以便在教学中顺利完成任务。
一、抓基本概念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在地理教学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认识。进一步讲地理概念分为两种,第一是根据地理现象的一般属性而区分的地理类别概念。具体包括天体、地形、气候等;第二是地理区域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热带雨林、地震、美国农作物、日本人口等。地理类别概念是地理概念中的基本概念,也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其中包含地理区域概念,如美国农作物的特点受美国气候所影响。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地理类别概念的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对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相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并明确概念对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的作用;在面对那些比较复杂的概念时,教师应当注重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帮助学生明确记忆的目的,抓住关键词,对地理概念进行精细加工、深度理解,最终掌握知识运用的技巧。
二、抓地理形成规律,分析地理结构成因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是遵循一定的形成规律的。因此,在讲授地理知识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地理现象规律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启发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学会对事物进行因果规律的分析。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时,很多学生对矿产资源的分布表示难以理解。事实上,矿产资源的分布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由于地质不同而导致其分布规律不同,并受到地理环境和岩浆活动的影响,这个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有色金属和石油是分布在不同的地质区域。又如在分析农业资源的分布时,通过对农业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征的了解,可以很容易得出其分布的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规律,并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以“降水形成原因”为例,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知道形成降水的条件,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降水的成因,最后通过小组发言和教师总结的方式得出降雨形成的规律,增强教学效果。
三、抓地理分布规律,了解地理分布特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地理分布规律的有关知识,并针对这些规律,了解不同地理现象或事物的特征。初中地理课本涉及很多分布的知识,包括气候和自然带的分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农作物的分布等,这些分布都遵循一定的地理规律,只有理解这些分布规律,学生才能进一步掌握有关的地理特征,才能熟练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地图,利用地图,熟记知识。如在观察世界地图时,学生一开始会觉得束手无措,因为世界地图包含的地理事物太多,学生一时不知道从哪一处看起。这时教师应当提醒学生从地理分布规律的角度去观察地图,要有耐心、细心地对地图进行深入分析。如陆地和海的分布,乍一看毫无规律,实际上它们受地形骨架的影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形山脉,可以发现其大致是成网络状分布的;又如世界整体陆地的分布,通过观察和研究不难发现山脉的形成规律受两个巨大高山带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应当强调对地理分布规律的学习,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识记地理知识。
四、抓地理普遍规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不同学习经验之间的影响。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可以分为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特殊迁移是将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重新组合移用到另一种学习。其中普遍迁移的应用对具体学习情况的推进有很大帮助:当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后,可以将其运用到后来学习的具体内容上,以便更加迅速理解新知识的内涵,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后,学生就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气候分布的特征;又如在学习了农作物的分布后,学生可以总结出不同国家农业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更多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出发点,将所讲的内容综合贯通,同时,在掌握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将所习得知识顺利地进行应用。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抓住地理知识之间的规律性。无论是地理概念的学习,还是分析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规律性入手,并提醒学生巧用地图,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王进荣.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浅谈[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4(04).
[2]刘伟.浅谈初中地理常用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04).
1、讲清基本概念,夯实基础。许多学生极容易将相近、相邻的概念混淆在一起,还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仅仅进行想当然的直观的理解,没有掌握概念的实质,有些学生随意缩小概念的内涵,扩大其外延,或者反之,这样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2、要认真审题,审题除通览题目,看懂题意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要遗漏题目文字或图形中的边角位置不醒目的内容,重视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是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可在读题时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辅助理解题。地理选择题的特点是一图带多题,而这一组题是有关联的,注意信息的利用。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 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 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 我国冬季 1月 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 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 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西部有沟壑纵 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 月平均气温在 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400~800毫米, 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 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 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三 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 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 黑龙江省, B 吉林省和 C 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 D 大兴安岭 E 长白山 F 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 K 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 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 3.图门江 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 5辽河,河 流 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 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 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的 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 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 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 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 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 :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如华夏始祖炎黄二 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 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 A 太行山、西至 B 乌鞘岭、北连 C 长城、南抵 D 秦岭。跨越山西、陕 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 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 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一.概述
1.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
2.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3.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半岛、岛屿上多山地和丘陵;主要大河向东注入太平洋
4.气候特征:(1)季风气候显著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类型: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中国西北部、蒙古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干燥少雨(3)东西部气候差异:东部气候海洋性明显,向西大陆性增强。
5.人口和居民: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平原居民:大多数为黄色人种民族
6.经济:东西部差异显著,东部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发达,西部气候干旱,牧业为主
二.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及领土组成: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周围小岛组成(2)地形:多山,山地丘陵占3/4,平原狭小。(3)气候:以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4)资源:森林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2.发达的经济(1)条件:有利→丰富劳力资源,较高科技水平,多良港,不利→矿产资源缺乏,需从国外进口(2)经济特征:外向型经济(3)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4)对外贸易: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其次为亚洲和西欧最大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3.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四大工业区: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层、北九州
4.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
2东南亚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位置和范围: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主要国家:内陆国—老挝,面积最大国—印度尼西亚
3.重要地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通道,东方“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
4.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5.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绝大部分属黄色人种分布:多分布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宗教:佛教、伊斯兰教;
2.经济:
(1)主要农产和矿产农产品:水稻、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矿产资源:锡、石油最为著名
(2)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发展快
三.新加坡
1.城市岛国马来半岛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和附近一些小岛组成处马六甲海峡东口,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上华人占34
2.新兴工业国:(1)利用优越地理位置、优良港口,发展转口贸易,对外贸易和航运业(2)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利用本国优势发展旅游业
3.花园城市注意:环保和美化城市
3南亚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2.位置和范围
(1)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亚洲部分,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上的许多岛屿。
(2)主要国家: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不丹;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4.主要河流:印度河→源于我国西藏,向西部注入阿拉伯海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注入孟加拉湾,河口有恒河三角洲。
5.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农业:亚洲耕地面积最大国家,主要农产品:水稻、小麦、棉花、茶、黄麻等
3.工业:矿产:煤、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工业:电力、钢铁、机械较发达,核能、电子航空、航天发展较快4.主要城市:首都新德里,人口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4中亚一.位置:范围
1.位置:地处内陆,距海较远,“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
2.范围:包括五个国家,与我国相邻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二.自然环境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主要平原为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2.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3.河流湖泊河流多内流河,内流河有阿姆河、锡尔河、外流河→额尔齐斯河湖泊多为内流湖,有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
作用:这些河流为中亚的工、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水源
三.经济
1.农业:分布:西部、北部灌溉农业为主,中部、南部畜牧业为主
主要农产品:棉花仅次于中国、美国、畜牧业→细毛羊、羔皮羊为主
2.工业:采矿业、加工工业、冶金、军事工业较发达
5西亚和北非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重要的交通位置:两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亚、欧、非)五海(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之地
2.地形:高原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4.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沙漠,地下石油资源丰富
二.居民和经济
1.居民:白色人种为主民族、语言:阿拉伯人为主,通用阿拉伯语
宗教: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西亚是伊斯兰教、基督 教、犹太教发祥地
2.世界石油库和磷矿库: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主要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朗、科成特、伊拉克。北非盛产石油及磷矿石,摩洛哥磷矿石产量占世界3/4
3.畜牧业和灌溉农业(1)畜牧业较发达,以游牧为主(2)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绿洲农业代表植物:枣椰(3)地中海沿岸水果产区
三.埃及
1.位置:非洲东北部,及亚洲境内西奈半岛
2.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肥沃的土壤;便利灌溉水源
3.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4.经济: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主要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业
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非大裂谷,最高山峰:乞力马扎罗山
2.河流、湖泊:水力资源丰富
关键词:学习模式,生活感知,地理规律,社会应用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 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 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不仅重结论, 更重过程, 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改正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它呼唤地理课堂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突出地表现在地理课程理念的更新上, 并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等地理课程新理念。在新的地理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笔者发现“生活·地理·社会”是很好的地理探究学习模式。
一、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地理, 从地理走向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让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真正走进课堂, 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之中, 使学生真切感受“生活·地理·社会”这一基本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学习流程与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 知识点繁难多, 很多教师都觉得课堂教学时间不足, 死死揪住学生弄不懂的问题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其实大可不必。看一下课标要求:用实例说明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活动建议: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以上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为: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本节课学习流程与分析如下:
1. 生活感知阶段。引导学生回答并思考:
(1)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你自己影子的长度相同吗?什么季节长一些, 什么季节短一些?你知道为什么吗?
(2) 一年当中不同季节白天、黑夜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什么季节白天时间长, 什么季节黑夜时间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分析:以上问题都是从学生的平时生活感受出发, 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源于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 对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学生往往感受较深, 只是对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少进行过思考。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 就在自己的身边, 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增强了学习兴趣, 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同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的理念。
2. 探寻地理规律阶段。
(1) 引导学生对上述两问题的“为什么”进行猜想, 导入新课,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不停地绕太阳公转。
(2) 活动:一名学生拿着白炽灯充当太阳, 另一名学生拿着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余学生仔细观察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差错, 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细节。
(3) 观看地球公转的视频资料, 教师说明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前人通过长期观测而模拟出的地球公转的真实情况。
(4) 请两名学生再次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则认真、仔细地观察, 直到准确无误为止。
(5)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球公转的特点 (中心、方向、周期等) , 尤其是想办法让学生发现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而且是倾斜的。
(6) 图示太阳光直射地面并思考: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方向始终不变, 那么, 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点的位置是否改变, 有何变化?
(7) 观看视频 (同时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地球公转时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及二至二分日。
(8) 学生交流讨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9) 学生尝试猜想并解释:影子长短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所致 (不必深究, 学生认可就行, 说得好的要及时表扬, 多鼓励) 。
(10)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规律解释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 (学生能初步明白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球表面太阳热量分布不同即可) 。
分析:以上为学生发现问题后探究原因而得出规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强调通过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 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期望通过探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细致、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合理、有效地运用比较等方法的能力, 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想象以及大胆猜测的能力。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让教师少讲解, 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 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具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 鼓励他们自己尝试着动手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铺路搭桥, 促进他们亲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发展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采用表扬的手段,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 有成功的体验, 拥有自信心, 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3. 尝试社会应用阶段。
学生交流讨论:如果有机会到澳大利亚旅游, 学了今天的知识后, 你认为需要注意点什么?中国南极科考队什么时间去南极较合适?
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 让生活走进地理, 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 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 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学生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三、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学习模式对同一内容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选择课堂学习模式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而不宜生搬硬套。
2. 地理学习内容十分广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此学习模式较适合于地理规律、基本原理的探究。
3. 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创新, 只要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的原则的课堂学习模式, 都可以大胆尝试, 只要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增长学生的综合才干,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可以试用, 并不断总结出新的经验和成果, 从而达到整体激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提升地理教育质量的目标。
一、精选与地理教学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题,应该渗透到学科的教学之中,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广大青少年从小立下爱国之志。地理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例如《日本》这一节中,讲到日本的文化,不得不提其与古代中国的密切联系。日本的古建筑风格、传统服饰、书画艺术以及佛教法事,都有着深深的中国印记。白村江海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在这次较量中,日本惨败。日本人降服于强大的唐朝,派遣众多的使者来唐学习科学、文化、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爱国情绪高涨。在《俄罗斯》教学中,西伯利亚大铁路最东端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东北人称它为海参崴(音:wai),“崴”是洼地的意思。根据中国历史记载,1860年沙俄强迫清朝政府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乌苏里江以东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提到这段历史,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把它夺回来。可是怎么夺回来呢?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意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才有拿回来的可能。
地理教学中联系相关的历史知识,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巩固了地理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引入历史故事化难为易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季风气候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可以引用历史上的一个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曹操的军队从北方来,打到长江北岸的赤壁,与南岸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是北方人,不善水战,晕船,于是将船首尾相连。曹操的谋士中有人提醒,这种情况最怕对手使用火攻。但谋士中还有人说:这不可能,因为现在是冬季,主要吹偏北风,他们使用火攻,那不是烧自己吗?于是,大家都放心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孙刘联军中的诸葛亮,通过看天象,预测三天后将会吹东南风。于是孙刘联军就按火攻来做准备,只等三天后的东南风。三天后,果然风转向了,刮起了东南风,孙刘联军便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火烧赤壁。通过这个历史典故,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和记忆季风气候区,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再通过冬夏季风源地的认识,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性质了。通过历史故事,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会被简化,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适当引入历史故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而且印象深刻。初中地理课堂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
例如《中东》这节,在导入部分可以通过中东地区战争不断、冲突不断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东地区自二战之后冲突不断,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1948~1982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进行了五次战争,统称中东战争;1980~1988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间进行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海湾战争开始了。自杀式袭击,恐怖主义也在这里生根发芽。学生对战争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但是战争带来了什么,中东地区的老百姓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分析,并展开讨论。
通过运用历史事实,为地理原理提供了例证,便于学生加深对抽象地理知识或规律的理解,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教师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适当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辅助教学。特别是历史知识的有效引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化难为易,激发学习兴趣,深化理解,增强记忆,而且在适当的时机下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柳晓飞.浅谈地理知识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联系[J].地理教育,2008(5).
[2]郑云清.谈谈中学地理学科的教育价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4、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它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我国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年运量仅次于长江,同时它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的输水通道。
第一章:地理科学基础知识
一、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1、区位
2、地理位置
3、区域
4、循环
5、景观
6、网络
7、等级
8、时空耦合
9、机制
10、模型
二、主要的地理过程
三、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
1、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思想——系统论的思想
2、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区位论的思想
四、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中外人地关系理论(2)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3)现代人地关系理论
2、我国人地关系的历史和发展现状(1)人口继续增长,耕地持续减少(2)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人地矛盾(3)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4)三农问题与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的发展趋势(1)清洁生产
(2)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理论
1、环境决定论
2、适应论
3、生态论
4、环境感知论
5、文化决定论
6、和谐论
第二章地理环境要素与区域地理
一、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基本要素:天气和气候、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
二、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概况 略
第二部分 教学知识与运用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一、初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
1、地位:初中地理课程的定位是一门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课程
2、特点:(1)区域性(2)综合性(3)思想性(4)生活型(5)实践性
二、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
1、课程设置: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2、设计思路:
(1)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
(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出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
三、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1、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要选择与日程生活、人们生产活动密切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知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课程内容要选择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视角”的知识;选择有助于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知识;选择培养学生地里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知识。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2、培养目标
第二章 地理教学方法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1、地理教学方法的继承性
2、地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3、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4、地理教学方法的创造性
二、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4)板书笔记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1)地图法
(2)纲要信号图示法
4、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1)程序教学法(2)自学辅导法(3)发现法(4)读议讲练法
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1)练习法(2)实习法
第三章 地理教学基本技能
一、地理课堂导入技能
1、构成要素:集中注意;引起兴趣;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进入课题
2、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具有科学性和简洁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基本类型:复习导入;演练导入;生活导入;直接导入;设疑导入
二、地理课堂提问技能
1、基本过程与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2)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3)增进师生交流
(4)获取反馈信息,随时调控教学(5)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的基本类型
(1)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分类:
①回忆提问 ②观察提问 ③理解提问 ④应用提问 ⑤评价提问(2)根据问题的内部联系提问
①总分式提问 ②递进式提问
3、提问技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提问要有启发性(2)提问要难易适中
(3)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4)提问形式要多样,鼓励学生发文
4、提问技能训练的主要方法(1)激趣法(2)设置陷阱发(3)铺垫法(4)迁移渗透法(5)发散法
三、地理课堂语言技能
1、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功能
(1)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地理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2)能够激励学生形成地里学习动机
(3)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具有感染力
2、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要求
(1)教学语言表达形式的要求:语音、语量、语速、语调
(2)教学语言表达内容的要求:用语准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逻辑严密,主题突出
3、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
(1)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2)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手段(3)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范本
4、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训练(1)不断汲取知识养分(2)掌握正确的表达技巧(3)语言要有个性特征
(4)教学语言要带有感情色彩
(5)心理障碍克服法:心理稳定法,呼吸调整法,自我暗示法,脱敏法
5、地理课堂教学体态语言使用原则(1)整体协调原则(2)审美性原则(3)可接受性原则(4)最优搭配原则
四、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
1、地理课堂教学结束的功能(1)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2)巩固强化,使学生把握关键(3)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4)拓展延伸,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地理课堂教学语言结束的类型
总结型,悬念型,比较型,趣味型,考察型,3、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1)紧扣教学目标(2)高度概括,重点突出(3)揭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4)方法灵活多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5)具有激励性和启迪性(6)首尾呼应,相对完整(7)适时适度,紧凑合理
五、地理课堂教学及组织技能
1、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功能(1)组织和维持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4)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
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和引导,鼓励与纠正
3、地理课堂教学组织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课堂秩序管理,个别学生的组织管理
(2)指导性组织:组织学自学、听讲、观察、课堂讨论交流、练习(3)诱导性组织:热情鼓励,设疑激发
4、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能训练原则(1)了解学生,尊重学生(2)注意方式,把握时机(3)明确目的,教书育人(4)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六、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
1、地理板书的功能
(1)明细思路,突出重点(2)构建框架,增强记忆(3)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2、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整体性,启发性,美感性
3、地理板图、板画技能基本特点(1)简便实用
(2)用笔简练,绘制迅速(3)讲绘同步,记忆深刻(4)讲练结合,发展能力
4、地理板图板画的作用(1)简化原图,突出要点
(2)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化难为易(3)展示过程,变静为动(4)强化记忆,培养技能
5、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类型
地图、示意图、模式图、剖面图
6、地理板图板画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简速性、美观性
7、板书技能训练原则
(1)处理好板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处理好板书与讲解的关系(3)处理好板书设计与运用的关系
8、板图、板画技能训练的原则(1)重视课前设计
(2)与教师语言配合,边讲边绘(3)正确示范,讲练结合
第四章 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
1、地图图表的使用
(1)炫图恰当,紧扣主题(2)挂图位置得当,便于教学(3)指图准确,语言恰当(4)用图讲解方法得当
2、电教媒体的使用
(1)展示真实地理事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地理表象
(2)改进地理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地理原理等理性知识(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设计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过程
第五章 地理教学评价
(一)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照功能分类:(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②强化学生的学习③帮助学生改进地里学习(3)终结性评价:①为学生评定成绩 ②预测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并确定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起点 ③使学生明确自己整体的学习效果,并对学生学习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2、按照基本分来(1)相对评价(2)绝对评价
3、按照目的分类(1)激励性评价(2)强制性评价(3)发展性评价
4、按照表达分类(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制
(1)学生学习表现指标: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效果,参与程度(2)教师教学行为指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环境(管理)、学习方法(3)教师基本素质指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4)教学特色指标
2、教学评价方案的实施
第三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初中地理课程
1、地理课程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学科课程对学生在培养与发展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程度。
2、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1)地理课程目标是教育部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总要求,对地理教学提出的基本规范,是全国各地中学地理教学都应该遵循的统一标准
(2)地理教学目标的地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既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地理教学的归宿或灵魂,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规定着教学方向。
3、地理课程总目标解析(1)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
(2)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3)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4)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1、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1)所选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所选内容的基础性(3)所选内容的思想教育性(4)所选内容的地理性(5)所选内容的现实性(6)所选内容的智力价值(7)所选内容的比例适合性(8)所选内容数量的合适性
2、地理教材的主要作用(1)学生学习发展的依据(2)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
3、地理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条件(1)坚实的专业知识水平(2)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3)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4、地理教学内容重点分析
(1)认真研读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对教材的内容要进行比较,比较内容的影响范围(3)研究教材内容并解释其承担的教学任务
(4)研究课文中综合性较强的练习和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
5、地理教学内容难点分析
(1)内容庞杂、需要大量记忆的地理知识(2)内容抽象,学生无法亲自感知的理性知识(3)知识层次较深,学习时需要更多知识铺垫
(4)教材中有一定深度的综合性练习题需要进行综合思考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优化
1、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依据(1)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地理教学内容的特点(3)学生的实际情况(4)地理教师的自身素养
2、地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意义(1)能够博采众长,发挥综合效益
(2)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发展智力(3)有利于地理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地理教学优化组合的基本要求(1)明确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2)适当扩大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范围(3)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4)多角度、全方位比较和筛选
第四章
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讲解-接受式,自学-辅导式,讨论式,参与-活动式,角色扮演式
1、讲解-接受式: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
优点:有限的时间内,是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有效的接受较系统完整的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对传授知识来说,效率较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故这种模式运用较广,长盛不衰。缺点: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不利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能力的全面培养。
2、自学-辅导式: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联系总结 评价: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实施过程中要善于组织、灵活应变,要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这种模式以学生具有较高的自觉性、纪律性以及自学能力为前提,教师应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不然自学可能流于形式。
3、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提出议题,组内讨论,观点辨析,师生评价,归纳总结 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适应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缺点:较费时间,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不如探究式和讲授式。可以确定典型主题,有计划的在一学期开展几次,不宜过多。
4、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得出结论,迁移运用
优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解决的知识与技问题 缺点: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和师生的共同探究,运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防止“照本宣科”;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而且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插入必要的讲解,这是需要在课前设计时充分考虑的。
5、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步骤: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材料,研究课题,总结讨论
使用: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够使学生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过渡到学会学习,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高、难度大,也费时间,所以教师教学水平不够,课时不足,外部条件不具备时不宜采用。
6、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确定问题,角色分配,表演,讨论和评价表演,总结
优点:有助于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发现自己的才能,发展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现能力。
缺点:事宜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但这种方式费时较多,自由度很大,应适当开展,并有充分准备,不宜大量开展。
第五章 地理教案设计与写作
1、地理教案的构成
(1)授课学校、班级、教师姓名和日期(2)课题(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和难点(5)课型(6)教学方法(7)教学用具(8)教学过程(9)课后分析
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和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①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②了解家乡、中国 和世界的地理概况,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③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④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3)“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①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事物和现场,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②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③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④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地里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极目标
①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②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③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关键词:文史知识;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15-001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为此,怎样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一、巧用语文地理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运用古代诗歌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获益非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三、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进行教学,可以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如讲述“中国的商业”一节时,课文是这样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做生意”或是“做买卖”。为什么说“做生意”或是“做买卖”就叫做商业?“商”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有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叫他们曰:“商人”,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的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活人没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如今民间还有轻视“商人”的意识,认为“商人”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曾经在课堂上提问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不敢。”也许这就是遗风吧。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
四、地理教学应与乡土人文知识有机联系
我所处的学校位于二省三县(广东、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边境上,这里自古以来都是边远闭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客”,也许是比闽南人和潮汕人从北方南迁时,较后到达这一带繁衍生息的缘故。据了解,宋元时期,客家人南迁时以宁化石壁村为中转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达广东的三河坝,因三河坝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达那里生活,客家人已无法进入,只得从三河坝开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区挺进。因此,现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山区。由于这一带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这样的古训:“卖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读书。”(意思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通过读书这一途径,进入政府机关、到外地去谋生。另外男孩子若不读书,从小就要从师学艺,为长大后出门打工打好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旧社会去东南亚谋生的华侨也特别多,因客家人自古以来出门的人多,在我的家乡又留下一个风俗,全国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扫墓,而我们这却不然,是正月元宵节,由于出门的人大多从年头离家要到年末才能回来,中途无法返乡扫墓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无奈,干脆把祭祖的这一事宜从清明提前到元宵节,办完可安心出门,我想这一风俗也就源于此吧。在讲述乡土地理时,我时时的插入这些内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初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地理中考会考知识点总结12-08
初中地理知识点提纲10-08
初中地理备课总结11-25
初中地理点总结12-28
初中地理年度考核个人总结10-11
初中数学知识总结10-05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07-25
初中生物重点知识总结07-08
初中地理高中地理衔接12-25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图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