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1

刚进校门,我好奇地看着这个崭新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万物学道理,学万物学做人”的横向批判。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立刻大胆表态。在两栋高耸的教学楼中间,有小草坪。草坪上的花五颜六色,树木生机勃勃,草地翠绿,给校园增添了一丝绿色。

几天后,我和同学们认识了。下课后,还是和同学们手拉手走在林吟大道之间;或者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读诗读书”;或者和同学说笑的时候,“墙快死了”;或者一边玩一边玩得开心;或者在老师办公室“接受教育”。

上课没有上课有趣,但也不无聊。语言、数字、外语:自然不敢走神,专心听老师讲课;全面、校本:最后,你可以在仙境中享受美丽的梦境;地理、历史、生物、政治:噪音很大,但有时老师会“火山爆发”,给个很好的训练;计算机课:玩游戏是必不可少的,但上帝总是对我们不公平。网线拔掉了,电脑课无聊;体育课:在头顶烈日下,在球场上展现自己的冷静和英雄姿态,真的很好。午休:虽然寂静,音符却在四处飘落。我不知道他们是谁的房子。有些倒霉的人会被砸到脑袋,角落里不时有几个士力架;晚自习:两个人坐在一起窃窃私语,可能会被值班人员或老师抓到,要小心。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吐了吐舌头,因为老师的形象还留在我的素描本里。有些礼貌发生,有些和蔼可亲;有的温柔贤惠,有的认真自律。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2

一、鼓励“仿”写范文, 消除畏难情绪

有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 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循,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 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 让学生从范文中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地模仿, 不能照范文死搬硬套, 例如, 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 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 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 但它确实存在。因此, 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 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 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 我让学生学习课文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 仿写了《从教室到宿舍》。学习了《春》一课后, 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 我让学生仿写了《秋》。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 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他们的习作, 正是张开的创造性思维的双翅, 慢慢地他们就能搏击长空。

二、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并非仅是语言训练和作文技巧的掌握, 离开了人的发展, 离开了真实生活, 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犹如关在屋子里放风筝, 无论使用怎样的技巧, 风筝都是无法高飞的。“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就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所以“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应生活之需, 切生活之用, 为真情、为兴趣、为实际、为运用而写的生活状态上来, 一句话, 回归到为生活而作文的状态上来。

学生在写作文时, 特别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 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这除了缺乏生活素材之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面太狭窄, 知识贫乏, 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中学生积累材料, 主要通过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 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 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 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学校地处农村, 条件差, 没有图书馆, 因此我在班内设一个小书架, 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 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看书。另外, 我们还鼓励学生到有书的人家去借阅图书。这样就解决了书源, 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学生在有书读的情况下,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 首先得问自己, 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 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 反复诵读,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 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接下来, 再对这本书的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 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 把它们记下来。读完全书以后, 回顾全文内容, 根据要点列成提纲, 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还可以引导他们写专题读书笔记。

三、创新作文评价, 让学生感受写作乐趣

学生经过辛苦的劳动, 写出一篇作文, 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 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肯定。因此, 老师在作文批改中, 要尽量多用鼓励的语言, 把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优点, 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写作的信心。对写得好的学生, 老师的肯定能激励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好。学生看到教师的评语后会受到很大鼓励, 激发写作热情。对那些作文较差的同学, 教师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 用平等、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 对缺点很多的作文, 也不能全盘否定, 应挖掘点滴“闪光点”。哪怕全文只有一句写得好, 也要提出表扬, 予以热诚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肯定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明白自己的作文虽有不少缺点, 但并非一无是处, 只要自己不断努力, 认真修改, 也能写出好文章, 增强了自信心, 产生了进一步尝试的愿望。同时, 中学生又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现欲望, 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竞赛评奖、学校广播室发稿等鼓励性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 让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作文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3

在忙碍收获的季节里,仰起布满沟壑的脸木讷地笑着,黑棕色的泥土推动着你播种的欲望。

春来时,竹倚窗口,大概你不会懂春雨的嘀嗒妙音,但你一定为泥土所散发的温柔欣喜着,盘算着播下秋的灿烂。

你也一定不会懂艰深的人生意义,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在心里诵读着二十四个节气,只是在收割小麦时留意泥土的芬芳,只是将希望寄寓在明天。

总之,你愉快地生活着,不是因为单调,而是因为单纯。

可我……沉浸在冰蓝色流逝的往昔,跨越着金黄色铺陈的瞬间,自以为是地将灵魂孤独地抛在风中飘荡,毫无目的地寻找着存在的目的。终是自己缠绕在自己编织的空网里,虚幻却越陷越深。

我期待可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观察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仿佛我的生命之车永不停息,一直运行直到老死,我必须这么做才有生存的权利,可我又厌恶这么做没有生活的情趣。

我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可我又找不着这么个圣地,或许是我不愿放下手里的舒适生活,滥纵的物欲,即使有也只是在心里窥视。

我抬头望望不易出现的繁星,感受着一个人的落寞和孤寂和很久前的你冥冥相望,互析着生活,我的向往无助,你的怡然自然。

向你的世界飞身,希望投入这幽谷长凤,宁馨致远的世界。

你却喟然长叹,劝说着:“不是所有的鱼都只生活在溪水中,每个灵魂都有固定的栖息之处。”

番然醒悟!木秀于林,我只有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才会展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昏昏沉沉,半避半入的处世,只有勇敢地解决问题。才不用将自己投入虚拟的完美世界中,那不适合我,不适合没有定性的我。

我的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4

升上初三,意味着我的年龄将会往上添一,意味着我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当然啦,毫无疑问,我也少不了会萌发一些新的感悟。

如果说,初一,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似春天;初二,展示着青春的飞扬与摇摆,似夏天。那么,我就认为,初三,多了份睿智的思考与成熟,似秋天······

还记得,刚踏进初三的门槛,班主任走进教室破例没有来段开场白,反而静静地凝视我们两分钟后才郑重地说:“初三的生活并不像以前的那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日子将会在紧张和匆忙中度过。”的确,如老师所说,初三的生活,很紧张,甚至会逼得人喘不过气来。而星期天也就理所当然成了虚无缥缈的奢望,草地上早已没有了我们昔日的身影。日复一日,送走白天,迎来夜晚,这或许就是初三的旋律,是初三的神韵吧。

尽管,如今的我一次次在寂静的深夜里背诵英文单词,一次次在课间十分钟游弋在数理化题海之中,一次次在节假日里仍埋头苦读。可是,我从心底明白,这就是初三的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一个阶段。我没有怨言,没有懊恼,并学会了欣然接受。因为我坚信,古人所云的“苦尽甘来”,只要熬过初三这个“非常时期”,那我的将来必会绽放异彩。

我也知道,我不再是少时那个无忧无虑并带有点任性的孩童,已经没有资本去浪费了。我会竭尽所能,会义无反顾,去替初三生活绘画出一幅精彩的图画,去为今后前途打造一条星光大道,并会让我的人生中缔结一个闪光点。

其实,对于我来说,初三的生活也有让我受益匪浅的,因为其紧张氛围在无形中给予了我一份成熟。它让我不禁对自己多了几分苛刻的要求,对骤然袭来的暴风雨多了几分承受的勇气。让我懂得知难而上,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相信,初三,这个告别个性,既而用希望与努力苦盼灰色后的红色的时节,绝对能够像点燃了的烟花那样,绽放出缤纷夺目的火焰,并为青春画上绚丽的一笔。

初三作文;初中生活是首歌 篇5

这迷茫,仿佛是暗无天日的,又仿佛是若有若无的。

幸好,有《存在》,让我在迷茫中重新找回自我,找回我最初的梦想。让我能总结失败。在历练中重生,在重生中奋斗。

虽有迷茫,但奋斗还是初三歌谣的总旋律。

这旋律是我们用汗水与泪水铸就的,用信念和个性炼成的。

不信,你看。

中考将至,教室里一排排整齐的背影如此可爱。艿头苦读,笔与纸的摩擦声格外清晰。资料书已高过头顶,白色的试卷与风共舞,宛若一片片大大的雪花。拼命与体寒之中,忘记吃饭,忘记时间,甚至忘记自我。一个个鲜红的分数,有人欢喜有人悲,日子虽过得紧张但充实满足。早已忘记恩怨,唯记得不肯认输的苦读。课上双眼早已布满血丝,但毫无睡意,只是我们的信念;不要忘记别人在奔跑,不要让自己投降。月上中天,台灯下依然是我们昂扬的背影。

这是我们的主旋律,它优美,它动听,它无价,但他更值得珍藏。

初三的生活的确是首歌,这首歌记录了我们的成长,是我们用一年时光辛苦谱写的。

末了,让我们带着激情去回味初三那首歌。

生活是初中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篇6

一、感知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学会观察生活,这是作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步。 但观察得来的素材,必须经过品味,经过反复斟酌,方能有效写作。 写好一篇文章绝对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搬, 而应该是一种渗透着情感、认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作者的心灵体验, 或者在感受客观时,心存感动、感想和感思,或者心起感慨、感叹和感愤。可见感悟生活对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因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生活,随时注意生活的动态,才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各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有所感悟,才有可能提高分辨评判能力。 在这方面,我经常给他们讲或者看很多社会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或事, 让学生在受感染的情况下产生生活在今天是多么幸福的感受。 我常用学生熟悉的人物从正面进行教育,比如坚强的桑兰,身患绝症仍坚持奉献爱心的歌手丛飞,捐肾救母的孝子田世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真善美的氛围之中,进而热爱我们的社会、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国家。

2.引入热门话题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 对于当前的热门话题,学生感兴趣,也容易激发他们探索其中的意义和折射的内涵。 例如关于学生上网的问题、早恋的问题,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我经常把这些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谈自己的感想,学生经常有许多惊人的观点。

学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提高了, 对生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思维,最后都能在文章中表现出来,进而增加文章的深度。

二、感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锻炼他们能拥有善于观察的火眼金睛观察周围的事物, 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引导学生从自己常规的生活中留心,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咀嚼生活的点滴;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诸多片段、诸多细节进行有条理的观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由表及里地进行观察,较全面了解事物;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并将自己所见的事物景物、所闻的乐事、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和记录习惯。 通过多看、多思、多记,学生的观察意识增强了,对写作的敏感性也与日俱增,素材库也就日益丰富。

另外,指引学生营造作文的生活氛围。 大诗人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这诗外功夫就是对丰富多彩生活的体验。 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就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挖掘各种资源,让多样性的资源成为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充分发挥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功能。 比如让他们动手做一道菜,进行一次大扫除,来一次有针对性的辩论赛……学生在各种实践中获得体验, 写作前积累了这些素材,在写作中就不会感到头脑空空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地域特色,独特的人文景观。 抓住这一点,教师可把作文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作文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学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动员学生深入街头,搜集整理使用汉字不规范的现象;深入自然,了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这些活动为下面有关家乡的专题作文做了很好的准备[1]。

三、抒写生活,日积月累

教师要把学生的写作落到实处,使其妙笔生花,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件艰苦而长期的脑力劳动,需要教师不怕吃苦,脚踏实地。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坚持写随笔或日记 。 随笔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 ,它的突出特点是随意,不拘一格,写作时间随意,内容随意(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表现形式随意。 正如冰心老人所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 ‘我 ’… … 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我思潮自由奔放 ,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到纸上。 ”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2.坚持写主题式自由作文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 :“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的确,现在的大小考试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大都写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很少写命题作文。 我在平时训练中也很注重这一点,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 抒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写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2],让学生用美的眼光审视生活,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自己的世界。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7

水灵灵般的情缘,清秀明丽的翠黛,山水情缘共献上碧波柔情的寓意。这是理想、梦想中的生活境地,它此时此刻就在你的面前,所以你就不必背起背包,全身武装起来上高山入深林寻找生活的境地了。

生活的甘露如蜗牛在早上路过时而流下的痕迹,它灿烂、温馨、和谐,能够让热爱生活的人们在此时此刻寻找到心灵的宁静。它如缕缕沁心润肺的花香,如柔和的晚风,让你沐浴在其中。这比喝过琼浆玉露更显得浑身是劲。因此热爱生活的人们是不用天天在忙忙碌碌之中寻找生活的。

夕阳西沉又是一个孤寂的傍晚。

当然,这只有只身在外的浪子才会流露出此种眼神,发出此种感叹。就像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那样。

但是,如果此时你和着优美曲子的旋律,在夕阳的伴随下翩翩起舞,遐想明天也会有在这么的一位跟随伴侣,那么你将不会再感乏味,寂寞啦。因为此时你已经学会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快乐、无悠的生活了。

于是在生活的怀里撒个娇,为自己在寂寞中寻找到爱与慰籍而欢呼。

寻寻觅觅奔波了一生,最后还不是换个两手空空。名誉这种东西往往是在死后才得到称赞,所以你何不在百花齐放、明月当空,热闹的夜晚享受生活,感受生活给我们的箴言呢?温存和乐的生活便使我们伸出温暖的手,向别人张开双臂。可是你又要明白风吹得大地绿,也使得万物枯黄,萧条一片的道理。在寻找生活的崎岖路上也正是如此。

在寻找满足自我的同时,要多为别人想想他的所需,寻找生活里缺少多少爱心,以自己的能力感触身边的人去为生活的美好奉献这伟大的爱心。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番的伟大。

海的波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鱼水之情的旋律,是因为它们都寻找到了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的可贵,明白相互依偎生活才精彩的理儿。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8

幼年暑假随外婆在乡下的家,院儿里的梨树结出青绿的果实,挂在枝头,我的小手总是伸出想偷摘一个尝鲜,却又因为我太小而够不着。外婆此时便会轻揉我的头发,笑着说:“小馋猫,想吃哪一个?等到它最香甜的时候外婆摘给你。”我便熬着馋虫在胃中的嘟哝,望那棵梨树时不时擦擦口水。

梨树上的梨子总算成熟啦!果实圆润,枝头也被果实压得变了形。外婆领我到树旁,让我坐在小凳子上,我用手指描绘着梨的形状,等待果实从天降临。外婆爬上树干,她的手抓住了一个圆润的胖娃娃,使劲折下。果实便落到了她手中的筐里,渐渐地,筐越来越重,额头上的汗也越来越多。幸福在此时仿佛也沉甸甸起来。她抓住最顶部枝上的胖梨儿,费力地扯着它。但那梨儿似乎有了灵性,偏不愿意乖乖落在她的手中。我在一旁焦急起来,她却一脸平淡,慢慢走了下来,将我满筐的幸福带来,夹杂着梨香飘至而来。

我将洗净的梨儿放入口中,香甜清爽。看了看外婆指着那梨儿问:“外婆,那梨儿怎么办呢?”她笑着抱起了我,对我说:“丫丫,不急,梨儿总会落下来的,只是时候还未到。”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跳入她怀中,随后又与小虫逗乐,幸福便在这片刻,诗意不仅于片刻更于这亲情血浓之中。乏了,看着外婆家,将梨儿捣碎,做出清透的梨汁,木锤轻轻打在果皮上流出汁水,黄澄澄的,透出清香。风儿吹过叶子沙沙作响,诗意透过院旁藤蔓传来。蓦地,那梨儿竟落了下来,我跳着将它拾起,回首,外婆笑着向我招手。一时间,暖意溢满心头,回首总有人等候,这就是诗意!

如今外婆早已年迈,虽没有年轻时手脚麻利,但我回到家乡时,却总能喝到梨汁,清透人心,琼浆不及的梨汁。生活中的诗意在片片幼时记忆中显出。

又是一夏日,我上树摘梨,抓住最高处的胖梨向下看,那处小阳落仿佛看到年幼的自己。

“丫丫,你小心点!”外婆的声音传入耳畔,时光飞逝,我与外婆的位置竟也有了变化。

但这也是诗意,也是幸福。给生活加点诗意,无妨他人曾给予你的,来自幸福的诗意总是甜的。无关世故,总有人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为你担心,时刻关心着你,那便是来自等候的幸福,等候的诗意。

我坐在小桌旁,看了看梨树。记那年暑假。外婆端来梨汁,依旧透心底之酿甜。这便是诗意,来自梨汁的平淡香甜,年幼的欢乐,外婆的爱护。

念幸福如梨汁,清透入心。如盛夏,似爱如火;如等候,等人期待更甚。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9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及目的

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达到能够独立完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个文体的小作文写作的水平,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好小学与高中之间的写作承接任务。初中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记叙文的写作, 兼顾其他三个文体, 记叙文在写作教学中占有绝对大的比例, 初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四, 初二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五十一, 初三占的比例是百分之四十。相对比较, 其他文体所占比例较小, 但都有教学任务, 要求能够规范性地完成。而记叙文的教学任务要求比较详细, 会涉及到记叙文的各种方法和结构, 不仅要求规范性写作, 同时还要求创造性的写作。此外, 还有片段写作的训练内容, 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详细描写一个片段, 比如一个场景、一个故事、一封信等。

二、如何将生活热点引入初中作文教学

(一) 贴近生活, 打造绿色作文课堂

要提升初中生写作文的兴趣, 把生活热点引进作文教学是一种有效途径, 因为初中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 他们渴望探索一切新鲜的事物, 好奇心强, 从众心胜。贴近生活会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就在自己的生活里, 从而领略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真谛。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时讲真话, 要有真情实感, 真实地记录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不无病呻吟, 不小题大做, 不无事生非, 提倡绿色作文, 不添加杂质, 真实地记录生活, 真情地歌颂生活。提倡绿色写作, 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摒弃为赋新诗强说愁的“造假”作文, 这样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即真实地反映生活。

(二) 引进热点, 打造时尚作文课堂

初中生处在充满好奇充满幻想的年龄, 他们追星、喜欢热点话题, 喜欢各种激烈的游戏。把热点话题引进作文教学, 打造时尚课堂, 对提升学生的兴趣是非常有效果的, 热点话题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学生更喜欢互动, 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进行《漫话探险》的写作训练时, 就可以把这个时期发生的与探险有关的事情进行梳理,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谈自己对事件的看法, 最后再告知此类作文的写作要求、技巧、方法。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会一直高度集中在课堂上, 只要完全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透视内心, 打造真心话作文课堂

在初中生的眼里, 作文就是作文,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要让学生感受到作文其实就在我们生活里, 教师就要跟学生一道把作文移植到生活里, 把生活搬进作文中。在应用文训练中, 教师可以以书信这个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文体, 来让学生感受作文就在生活之中, 透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说说真心话。比较独特的方法是教师让学生都给自己写信, 写自己想跟教师说的真心话。值得注意的是, 要做这样的尝试, 教师必须跟学生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 否则无法透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 不仅学生能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 同时也能够透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同时通过学生的真心话, 教师更能够了解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四) 出亲情牌, 打造真情告白作文课堂

初中生的情感世界是洁白无邪的, 要让学生能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就需要打出亲情牌, 打造真情告白的作文课堂。在记叙文训练中, 常规的教学都会让学生写出我最爱的XXX, 我的XXX, 初中阶段要书写真情实感最常见的就是写我被什么事情感动了, 我爱XXX。而这样的情感往往不真实或者被夸大, 最能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动情的是愧疚感, 因此要打造真情告白的作文课堂, 就要让学生写我最对不起的XXX,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等。愧疚感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也能够通过这样的作文写作, 抒发学生内心想说又无法说出口的情感, 与此同时也能够打碎学生心中的块垒。

三、初中作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初中作文课堂教学, 虽然通过课程改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最大问题就是以形式为主, 以抓分为目的的教学,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其次是作文教学与生活相去甚远, 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作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第三是作文教学给学生灌输的思想是作文是“作”出来的, 而没有使学生感受到作文是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要解决这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要转变观念, 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目的, 树立绿色教学思想, 让作文教学紧贴学生的生活,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初中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初期, 写作教学不仅仅肩负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任务, 同时也承担着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者重任, 打造绿色作文课堂, 让学生说真话、写真情, 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诚实做人、老实做事的思想,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准, 这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杨蓉;初中语文独立创新写作教学的前奏[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2) .

[2]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 (学术综合版) , 2013 (5) .

[3]杨卫珍.摭谈初中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9) .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10

记得在元旦那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联欢会。同学们提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坐在座位上。老师一说:“开始!”同学们拉桌子布置“营地”,几个男生大声说:“兄弟们快来,让我请你们吃个够。”同学们坐在一起别提有多开心了,好像有永远也说不完的话。一会儿,我拿出了一包“怪糖”,里面都是些很恶心的糖:臭屎味、尿布湿味、呕吐味、臭屁味……同学们都被吸引过来了,一人拿一颗,我大声数着:“三、二、一!”同学们一起放进嘴里,前一秒还在细细品味,后一秒同学们个个脸部扭曲,有的同学忍受不住吐了出来,那些逞强的男生勉强坚持了几秒也忍不住吐了出来,我在一旁看了,眼泪都笑出来了。

这么“好玩”的事,当然不能让我们的班主任错过,于是我们派了一个“戏精”拿了一颗臭屁味的糖去给老师,我们脸上露出“邪恶”的笑容。他走到老师跟前,恭恭敬敬地对老师说:“老师,这糖特好吃,您尝尝?”当时班里安静极了,大家仿佛都在等着老师吃它,可姜还是老的辣,老师笑呵呵地对那个同学说:“这么好吃的糖,还是你吃吧。”说着把糖塞进了男生的嘴里,那个男生顿时像吃了炸药一样,五官挪位,狂叫着吐了糖赶紧往嘴里灌饮料,老师在一旁乐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那是我小学最后一次联欢会,我不知道当时同学们都在想什么,但我知道,那天下午是我最快乐的时候,我还知道那是我觉得时间过得最快的时候。

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毕业那天。同学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希望时间可以慢些再慢些……不想听到老师说“走吧,你们毕业了。”同学们一个个哭成了泪人,班主任给我们每个人颁发毕业证,拿到后,三科老师给我们每个人最后一次拥抱。

在念到我的名字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了,我拥抱了三位老师,在抱班主任时,她对我说:“乖,到了初中可要好好学啊,别让你妈操心,你长大了。”在这六年里,老师对我的嘱咐很多,可在这一刻,我觉得我才真正听进去了。同学们都排好了队,老师说:“走吧。”同学们一个个用哭声说:“徐老师再见!”这一次是真的要再--见--了--,我们离开了母校,离开了我们的“妈妈”。

作文:走进初三生活-初三作文 篇11

“以后不准出去疯玩,不准碰电脑,不准听音乐,不准看小说......”老妈的脸近在咫尺,快速运作的嘴向我投来一颗颗“炮弹”,我很快被口水淹没。“不要啊!”

开学的第一天早晨,我被如此这般的噩梦惊醒。是的,我迎来了初三。

“认真思考后再回答,有一定难度哟!”老师在上面忘我地讲题目,我在下面焦虑不安,心想:千万不要叫我。“哦,XX同学,你来说一下思路。”同学们开始发牢骚了,放学铃声早在十分钟前就响过了。

当老师关掉投影仪的.时候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候,“作业又这么多!”“还要背课文啦,别忘了!”“哦吼,快点扫地了!”所有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这就是紧张忙碌的初三。

“桌子拉开,考试。”老师一发话,同学们都透露出一股怨气。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大家都在认真地做题。“试卷收上来!”有人抱怨有一题还没改正,有人抱怨没来得及做完......

试卷一发下来,同学们都在问分数,“XX比我高一分,真可惜!”“幸好幸好,没考砸。”“天啊,这让我怎么交差啊!”所有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这就是竞争残酷的初三。

“下周有个体育测试,请同学们做好准备。”体育体育,最讨厌的就是体育,跑来跑去累死人了。以后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跑步训练,好恐怖啊。

“为什么会有体育这回事呢?”“没有多好啊!”“对啊,每次都让我们提心吊胆。”“就是就是......”所有的声音都交织在一起,让我觉得这就是辛苦现实的初三。

走进初三,有人说走进初三就等于走进牢笼,因为初三累、辛苦、紧张,许多人都不愿面对。也有人说到了高中就好了,如果初三一眨眼就过去该多好啊!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12

一、抓课题解读,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课题解读的准确性、深刻性,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能力,也是语文教师作用的重要体现。《观察生活的途径》怎么解题?是观察生活的路径和方法?什么是观察?怎么观察?一直细细追问下来,我们分解了“多感官细观察、多角度新观察、多用心悟观察”等三个层次来解读观察生活的途径。

二、抓情境导入,激发学生进入状态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在开始之前,一定会有教师的导入活动。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先用多媒体展示屠呦呦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这位科学家在药物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然后说:我们的观察不仅仅停留于这张图片,今天我们把观察引入到我们的教室里面,用一个具体的实验来探寻观察生活的途径。现在请注意,老师用这个杯子,如果把它装上水,然后,用一张纸把它盖住,倒过来,然后放开我的手,你们说杯子里面的水会流出来吗?光猜想不行,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现在,请两个男生上讲台来做实验,大家仔细观察。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有三:一是吸引学生注意。注意是学生对某些事物心理上的一种明显的指向,是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的基础。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可以使学生优先注意某种事物,向往并渴求去认识该事物,因此,它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之一,是学生积极探究某项事物的认识倾向。三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情境具有思维张力,它让学生思索,令学生疑惑。疑而生问,有了疑问学生才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三、抓主问题设计,直指重点环环相扣

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学生思维的“生成”?如何在学生的“随机生成”中提炼出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较为深刻地理解,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在本课设计时,实验之后,安排写作“用黑色笔写出你的观察和你想表达的话,可以拟一个题目”时,加入了“看谁写得细致、写出新意、写出体悟”的要求,给了学生写作的提示,也为老师在学生习作中,“看谁写得细致”时“生成”出“多感官细观察”,“看谁写出新意”时“生成”出“多角度新观察”,“看谁写出体悟”时“生成”出“多用心悟观察”做出了铺垫。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在第一次写作之后,本课设计了“原作提升”环节,提出“看谁改得更细致、改出了新意、提出了新的体悟”的新要求,并通过“使用红色签字笔”与原作进行对比,彰显学习效果。

四、抓二次写作,修改提高增强实效

修改,是写作的延续,是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本质上说,修改也是一种写作,而且是一种高级写作,它“力求用尽可能完美的形式去表现构思的成果”,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只有懂得修改文章的人,才算是会写文章的人。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学生展示交流作文初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多角度观察,既观察对象,观察流程,还要观察观众的反应,观察自己内心的体验活动等等,然后,进行认真修改。请看一个学生以“自信与稳重”为题的修改稿:“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做一个实验,分别叫了两位同学操作。第一位在实验前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走向讲台时步伐稳重,丝毫不乱。实验时,他首先将大杯子直接装在了约半盆水的盆中舀水,后改用黄色小杯逐一加水。共加了三次水,在第三次时水似乎溢了出来。他轻轻甩了三下手,然后,他用一张纸慢慢地从右到左横向盖在了水杯上,等待了一段时间后,将水杯翻转过来。奇迹发生了,水没有倒出来,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第二位同学不服气,大挥手臂走上讲台,也上来做实验。他的方法与前面的同学基本一致,但脸上一直都带着自信满满的微笑,可惜的是他似乎自信过了头,在翻倒杯子时,里面的水先滴滴答答的掉几滴接着哗啦啦倒了出来。在我看来,自信固好,稳重也重要。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虽没能亲身体会,但依旧感受到了。第二位同学的浮躁,所以,自信应与稳重同行。”这个学生的修改稿通过两个同学的对比来写“自信与稳重”。第二同学有自信,第一位同学稳重,他通过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自信固好,稳重也很重要”,后面再加了一句:“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虽没能亲身经历,但依旧能感受到第二位同学的浮躁,所以,自信应与稳重同行”。这表明这个学生不仅在用心的观察,而且在用心的感悟,从而揭示观察生活的又一条途径----多用心观察。

五、抓首尾过渡,聚焦主题前呼后应

一堂语文课,如一篇作文,课堂导入就是开篇点题,课堂总结就是结尾升华,过渡衔接呼应都必不可少,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好了,才能有效地展现主题,达成教学目标。导入“我们现在将杯子里装上水后,用这张纸把它盖住,捂紧,松手后,把杯子倒过来,杯子里的水会流出来吗”前加上“生活中有很多奇妙的现象,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实验结束,布置写作前,我们的过渡可以说:“好。观察时间到!同学们刚才目不转睛地在观察,一定有想说的话,也有同学刚才在凝神思考,也一定有想写的话。”总结时,我们可以说:“生活的过程也是观察、体会、领悟的过程。只有用心,才能享受这个过程。当然,这个“心”应该要包含真心、细心、爱心、良心、宽心、信心、耐心、雄心……生活复杂却又简单,平常中却总还有许多感动,我期盼的是生活中能多留下一些热泪盈眶的时刻!同学们,你们有一样的期盼吗?那我们一起说一遍:我期盼的是生活中能多留下一些热泪盈眶的时刻!这需要我们多感官“细”观察,多角度“新”观察,更重要的是多用心“悟”观察!”围绕“观察”这一主题反复吟咏,起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13

作者/刘卓贞

6月14日阴

初三对于曾经的我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存在。传说,初三的学生面对的是恶浪般让人无招架之力的考试、超级繁重的作业、硕大的书包,与两只有蔓延到下巴嫌疑的“熊猫眼”。

当然这种“传说”有夸大现实的嫌疑,不过若是去掉一些形容词,初三生活的轮廓已经基本呈现在你眼前了。

刚刚步人初三的我,怀揣一颗紧张又十分期待的心,还算圆满地考完了第一次重要的考试——摸底考。这次考试给了我一定的信心,让我对于“传说”的紧张感有了点点的平复。于是,在开学的头一个星期,我感觉一切都好。

初三,第五门主科也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化学;这门学科,接触起来并不困难。我很快对它产生了兴趣,并且让它成为了我的优势科目。多了一门主科,就意味着多了一门作业,正如前面所说的,开始似乎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但是,多交一项作业的弊端渐渐显露出来了。

初三的第二个星期,作业量开始稳步上升;第三周、第四周,一个月过去了,作业和考试像沸水冒泡一样蜂拥而出,愈发勇猛,来势汹汹。面对这些有着向“传说”发展趋势的情况,我终于意识到,初三生活可不是轻轻松松的。

渐渐地,由于按照以前的作息安排学习,我无法保证按时完成计划的内容,每天为了完成所有的作业不得不到凌晨时才睡觉。毕竟,我不是夜猫子,时间一长,听课效率不如以前,最糟糕的是——我的成绩开始有下滑的危险!

终于有了危机感的我开始做自我分析——回家一定要先写作业,不能像原来那样先休息一会才动笔了;写作业的时候也不可以东摸摸西碰碰,一定要抓紧时间;平时在学校争取多完成些作业,这样回家学习的时间更多……分析完毕,我不禁感叹:是要抓紧啊,根本没有时间容我休闲娱乐呢!

及时的调整,让我得以稳住了成绩下滑的趋势,并且逐渐使它上升。这种上升是缓慢的,但在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掌握了主动,不再像刚开始那样成天困得睁不开眼,而是将时间以新的方式安排得游刃有余,不光按时完成每天应做的,还留出一部分富余时间让自己预习新的内容、消化当天的知识、回顾旧的课程。

第一学期的题海战术让我被迫改变了舒适懒散的学习习惯,于是改变后的我得到了不少好处。

第二学期开始了,我信心满怀又一次踏入校园,惊喜地发现这学期的作业量大大减少,不过都是留给我的自主复习时间。就在我以为初三生活可以有所放松的时候,体育老师又扔来一排响雷——体育标准上升了!

这对于体育不好的我来说是血淋淋的当头一棒,我痛下决心——不光回家要练体育,在学校,放学后也要练!很快,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放学后冲到操场上,奋力地练习,天快黑了才回家。

初三的下学期,美术、音乐、外教……都没有了,每天到学校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锻炼中去,然后带着一天的收获,回家细细消化。

看似非常累、非常枯燥,其实是可以提炼出丝丝乐趣的。累的不是我一个人,每个努力的同学都是一样的。身边还有老师、家长在鼓劲等等,想到这些的时候,心里还是特别的愉快。每天看着已经写完的作业,厚厚的笔记,成就感与自豪之情也是实实在在的。

现在的我早已从容看待初三生活,不是吗?初三生活就是这样的,虽苦尤甜。

初三就像那浩瀚无垠的学海,我便如那条小小的舟儿,在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平静无渡的学海中前行——每天都是面对朝阳,意气风发,向着成功彼岸迸发。

我爱初三生活作文 篇14

升初三了,又增加了化学科,整天写!写!写!把头埋进那数不清的作业里。初三的生活酸甜苦辣咸。累呀!

“今天早上布置的作业,下午放学之前交上来。”化学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响。已经下课好久了,可他就是不下课,一直拖啊拖。上节课老师走了,下一节课的老师又来了,老师们像跑接力赛一样,一刻也不容我们喘息。

“今晚考试。”老师又发号司令了,可我们这些士兵已没有多少力气了。又是考试,回回考,天天考,一考差了,回到家又是父母那一幅板着的面孔。“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句话一点没错。分数是我们的命根子,考试是老师的法宝件儿。我们纵然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还有老师的如来手压着呀!

唉!初三的`生活,苦呀!

某某,95分。某某,84分……唉!又考差了;嘿,还不错,下次加油。同学们领到卷子,有的喜,有的悲,欢喜悲伤织在一起,谱写成一支撕心裂肺的人生舞曲。

今天那个题你怎么做的?唉,这个呀,我又错了,不晓得又丢掉了多少分……考试完,同学们又在讨论题了,做对的,高高兴兴;做错的,愁眉苦脸。

初三的生活,酸酸甜甜!

作业要检查了,还有这么多没做,看来要赶通宵了。加油,还有十几页;奋斗,还有几页。同学们赶作业,自己给自己加油打气。

初三的生活,辣的!

一晃又半个学期了,不晓得学得如何。明天正有一次测试。唉,这个题不会做,好难,抓耳挠腮,拼了命想,灯泡一亮,奋笔疾书,哦耶,做出来了。

初三的生活,咸的!

初三的生活,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咸,五种味道搅拌在生活里,慢慢品尝。这正如咖啡里放了各种味道,分不开,品不止。

初中生活初三作文 篇15

但是现实如何呢? 大量有关调查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学生已经过多年数学学习, 却积累浅薄, 数学基础知识较薄弱;学得很苦收获却很少,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少, 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 厌学情绪较重。究其原因, 我们发现有学生自身的因素, 但认真审视, 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面对这种现状, 我认为, 要真正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就必须扩大学数学和用数学的时空, 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 到生活中广泛运用, 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应用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变狭窄的课堂教学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所指出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中,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三句话: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学, 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生活环境, 提高学习兴趣———从生活中来”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家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 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数学与生活接轨, 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这里关键就是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 营造生活氛围。教师应通过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偏不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才能产生较强的感召力, 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 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 并适当鼓励,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挖掘生活因素, 促进个性发展———“在生活中学”

教学实践证明: 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 形象直观的内容, 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 数学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因素, 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数学。

(一) 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感悟。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 贴近学生认识水平的情景, 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自生活情境中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讲解教材中例题、练习、习题等时, 渗透建模思想, 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技巧,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解应用题的教学, 我们可以试着把问题情景化, 适当地把一些问题转化成对话的情形。以下具体看个例子:

原题:李小波带100元去买奖品, 计划购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已知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最后找回5元, 问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

改编后题目:七年级三班在召开期末表彰会前, 班主任安排班长李小波到商店购买奖品, 下面是李小波与售货员的对话:

李小波:阿姨, 您好!

售货员:同学, 你好, 想买点什么?

李小波:我只有100元, 请帮我安排买10支钢笔和15本笔记本。

售货员:好, 每支钢笔比每本笔记本贵2元, 退你5元, 请清点好, 再见。

请根据这段对话你能算出钢笔和笔记本的单价各是多少吗?

这样变枯燥的应用题为学生较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情景, 使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 学生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而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做快乐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教材中适当地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 创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模拟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之中, 除了提供给学生感悟外, 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合作探究。如刚才那个小波买奖品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表演, 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问题更生活化, 学生也能更深切体会情景的涵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与同伴密切交往, 热心互助, 真诚相待等习惯, 其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也得以发展。

三、拓展生活空间, 培养实践能力———“到生活中去”

数学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构建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的数学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数学, 用数学。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 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正如生活需要数学,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必须依靠数学。只有学以致用, 知识才能内化为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 让学生投身于生活,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在生活中学数学的同时,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数学, 运用数学为社会服务,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与能力。

具体的, 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 拓宽数学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如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数学报、演数学剧、开数学故事会等。

初中数学生活化思想是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 课堂与生活联系, 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 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当然, 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 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取代教育, 而是要在学科本来的系统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添生活气息, 使学科更具活力。能使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省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样本商铺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