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精选4篇)
甲、乙、丙、丁4个孩子赛跑,一共赛了4次,其中甲比乙快的有3次,乙比丙快的有3次,丙比丁快的也有3次。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丁一定跑得最慢。但事实却是,在这4次比赛中,丁比甲快的也有3次。请问,你能说出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吗?
原理
假说思维法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事物存在的原因、普遍规律或因果性作出有根据的假定、说明以及科学解释的方法。
建立假说是人们初步认识某些真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们一般的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假说法是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以及观察实验为依据的,因而,假说不同于无知妄说;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定目的而建立的假说只是对事物的存在原因和规律性初步的假定说明,因此,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它提供给人们的知识并不确凿可靠,还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又区别于科学理论。假说的建立离不开实践,所以假说的建立过程也是来源于实践的各种逻辑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人类不少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假想、假说,不少科学家、发明家总是把假设、假想、假说作为自己创造发明的第一个逻辑起点,一开始几乎是在模糊中起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牛顿也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赫胥黎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如果把理论比做一项“成品”,那么,假说就好比“半成品”或“预制品”,没有对“半成品”“预制品”的不断加工,成品是不会出现的。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所以说,假设、假想、假说是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形式之一,是认识未来的桥梁,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假说思维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
1.假说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人们不可能等到事物的本质完全暴露在面前之后再去认识和改造,但也不可能没有目标和方向地进行认识和改造。前者是消极被动的方式,永远只会随着事物走,不会有新的发现,是直观的、机械的活动;后者是盲目的方式,游离于事物之外,随心所欲地进行,只会招致失败。那么,此时此刻就需要人们在已知的情况下进行假设和预测,并根据这些假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和谨慎的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充实假说,修正假说,逼近事物的本质。
2.假说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提供了一座桥梁
尽管人的思维本质是想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事物,并希望穷尽对事物的认识。然而,人的思维是通过有限的具体的个人进行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必然限制认识的进行,使得真理的获得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此时,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假说,即假说可使我们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规律,去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说中的非科学性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理论。假说成了科学理论的先声,以及通向成功行动的桥梁。
例如,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之前,必先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取证,然后从所获取的材料出发进行假说,并进行实验、试点、修改,几经反复才能最后形成。如果离开了假说阶段,直接从收集的有限材料中就一次性作出决策并加以实施,那么,实践就会给决策人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彻底的失败。
3.假说可以促使我们相互探讨,提高行动的成功率
由于假说是在已有的有限知识、经验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大家尽可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交流中修正各自的假说,并使多种关于同一事物的假说趋于一致而形成共识。在这种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其转化为行动后的成功率就相当大。
假设思考它不同于一切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神话、呓语、主观臆造。它是起步于现实的但又是有科学根据的,虽难度很大,通过努力又是可以实现的。一切假设、假想、假说都应该是经得起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与时间的严格检验的,至少要经历下面三方面的检验:
①理论验证;
②实践验证;
③能否定对立的假说(能推翻同一论题中的其他对立的假说,因为一个事物的假说有时不止一个),否则,新的假说不能成立,不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与定律。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假设,但要经过验证,验证是假设的试金石。
假说方法从其名称上可以看出,它的运用和操作有一定的步骤:假设和论证。
训练1:建立假设
这就是说在预定制定假说之前,研究者、行为者为了回答特定的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收集相关的、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科学原理,调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及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规律和本质提出初步的推测和假定,即提出假设。没有假设,就不可能有科学假说。
例如,“罗斯福新政”出台之前,罗斯福及其智囊团必须先分析现有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根据已有情况推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经济政策假设,即如此这般的经济政策也许能拯救美国经济萧条的局面。
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再一步步地去充实、论证它,从而形成科学假说——“新政”的基本轮廓。所以说,“假设”是假说的胚胎,也是它的最初的努力方向。
训练2:论证是假说的第二步
假设的提出不等于假说的形成,况且假设是初步的猜测和假定。研究者、行为者还必须利用有关理论和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广泛的论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实假设;另一方面可以修正假设,使其趋于合理。
比如,我们在研究社会发展时,根据已有资料和知识,可以提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假设。但在此后,我们就要搜集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以支持或修正我们的假设。然而,论证离不开演绎。
论证就是运用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演绎方法,把握被研究对象的特点、结构、发展的动力和具体方式以丰富假设,从而,假设就变为科学假说。
假说的形成和运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显示了思维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这里不存在机械性规则。但是,却有一些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是依据已知事实提出的,它必须同这些事实相符合,并能够说明和解释这些事实,不得与事实相冲突。如果假说同事实相悖,就要修正假说。
2.科学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的科学理论和观点的关系。假说或是对已有理论的反叛,或是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创新。但是,假说不等于无原则地抛弃已有理论,对已有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在现实中仍然有效的部分应当保留,作为它的内容的一部分。
3.简单性原则
这是指假说与逻辑的关系。一个好的假说要尽可能地在逻辑上简洁明了,尽可能地解释和符合更多的事实和客观对象,即假说要有很大的内存量。这样,假说的科学性才大。
4.可检验原则
这是假说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假说本身就是一种推测性解释,它必须接受事实和经验材料、科学理论的检验,在检验中或证实或证伪。不可检验或无法检验的假说永远是一个谜,无法成为科学理论,因而是不可取的。
应用:“大陆漂移”理论源于假说思维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并创造了“大陆漂移”的理论,运用的就是假设思维。19的一天,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在看世界地图,他惊异地发现,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和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部分,形状非常相似,如果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就正好吻合。为什么这样凑巧?莫非太古的时候,这两块大陆本来是一个,后来裂开、漂移,形成现在的样子?魏格纳在产生这一想法时曾指出:“但我也就随即丢开,并不认为有什么重要意义。”
事隔一年后的秋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所提供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魏格纳说: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围绕上述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19,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这种学说认为,在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之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庞大的原始陆地,叫做“泛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到后来,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开始分崩离析,犹如浮在水上的冰块,不断漂流,越漂越远。从此,美洲脱离了亚洲和欧洲,中间留下的空隙就是大西洋;非洲的一部分和亚洲告别,在漂离的过程中,它的南端有偏转,渐渐与印巴次大陆脱开,诞生了印度洋。
为了使上述假设能成立,必须进行验证。魏格纳通过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学五个方面进行验证,最后确立“大陆漂移”的学说。
此外,通过假说,人们可以基于已有事实,又超出已有事实。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并深入实践中有目的地取证。这样,容易触及相关问题和相关领域,并有可能在这些地方获得新的发现,实现认识和行动的新突破。例如,历史上关于“以太”的假说,曾推动众多的科学家去发现这种神奇的物质。“以太”虽未被找到,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却发现了相对论。
总之,假说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能够较大程度地调节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使思维主体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能够使思维主体面对已经陈旧或日渐失效的理论,敢于和能够修正。假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对我们的工作、科研都具有创造意义。
在某城市的使馆区,一天晚上,一位卷曲着头发的黑皮肤的人来到一个使馆门口,哨兵要求其出示证件。那人向哨兵摊了摊手,表示他听不懂哨兵的话。
于是,哨兵从自己的上衣兜里取出一个证件,又用英语说了一遍。那个人用英语说:“我的工作证落在办公室了,而现在必须赶快去参加一个会晤,必须马上进入S国使馆。”
哨兵冷静地打量了对方,略加思索说:“是这样,那请你进去吧!”
来人高兴地给哨兵鞠了一个躬,便迈步准备进入使馆。这时,哨兵突然大吼一声:“站住!”伸手在对方的脸上一抹,原来是一个想混进使馆的人。
想想看哨兵是从哪儿看出破绽来的。
[关键词]哲学思维 爱国主义教育 必要性 统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6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期深化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基于时代特征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逐步增强,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了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挑战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因此,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在多元价值文化中进行比较、鉴别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基于课程标准
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思维领域最一般和最普遍的规律,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因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运用哲学思维深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应有之义。
3.基于教师职责
当前,部分中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洗脑教育。此外,在现实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爱国主义教育也有被淡化的趋势。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深化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塑造学生思想品格的重要职责,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下,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比较、鉴别和选择,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社会参与感。
二、运用哲学思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1.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要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引导中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把个人追求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 ,把实现个人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中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关心和维护祖国的前途、命运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引导中学生树立乡土情怀,把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有机结合起来,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例如在《价值创造与实现》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把大学毕业后创业成功的“玉米哥”杨元庆的故事作为典型事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在主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公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为社会、为家乡、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坚持爱国思想与爱国行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理论是先导,实践是目的、归宿。新时期深化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知行合一,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摒弃“高大上”,要坚持从学生生活层面出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爱国之情。例如,引导中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注重文明礼仪,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规守纪,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养,以实际行动爱国。
3.坚持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尊重、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特征加以丰富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也流传下来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这些诗句到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价值。例如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一系列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还展示了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的讲话精神,并设置问题:上述诗句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新时期国家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有着哪些区别?通过设问启思,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使学生明白:在当代中国,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树立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在当代中国,祖国的繁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爱祖国就要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持祖国统一。
4.坚持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统一
(1)要统筹兼顾,理性爱国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时期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例如在《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入时事热点话题,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展示资料,就如何看待并处理当前中国和周边国家的领海纷争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在教学中,笔者针对这一话题设置了两个问题。1.面对上述国际纷争,如果你是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你打算如何表明我国的立场和态度?2.你怎么看待QQ群和微信中经常转发的抵制日货的倡议,怎样才是理性的爱国方式?从学生回答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带有冲动、偏激的爱国主义热情,这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和价值引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并处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正确看待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引导学生表达爱国情感要理性和客观,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理性精神。
(2)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要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期深化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科学做法和教育方式。如日本非常重视对学生国家意识、国旗意识、劳动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又如,美国不仅在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在学生参加的集会、入籍、体育比赛等活动中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因此,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善于从其他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做法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总之,新时期新形势下对中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理想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优势。
【内容摘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地记录新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尊重良知,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新闻专业主义下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记者的社会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契合点。
【关键词】 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众利益
一.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两难道德抉择
社会角色体现着人们对特定社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记者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公众期望记者按照社会、受众的需要履行必须的权利和义务。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是记者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瞭望哨,这就是记者的职责。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功能指向,新闻行业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职业理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讲,记者的基本职责是毫不犹豫的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使公众了解所置身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思维和行为。【1】 这是记者区别于其它职业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特征。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采访中,面对突发的的事件,尤其是面对弱者和不幸的时候,记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困境中,记者的所作所为也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就有许多经典的案例 案例一:
十几年前,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以一张《饥饿的小女孩》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首发后举世震惊,成为南非儿童苦难的一个标本。凯文·卡特名声大噪,但同时,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人们不明白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有评论家称他见死不救,是另一只秃鹰,人们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只是以新闻专业者的角度,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了凯文·卡特的尸体,他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据媒体报道,在凯文·卡特自杀身亡的前三个月中,他本人一直处于冲突的痛苦之中。凯文·卡特对朋友辩解说他同情非洲的灾难,“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案例二:
爱迪·亚当斯在美越战争中拍了一张《枪杀越共》的照片,刽子手将战俘当场打死了。爱迪·亚当斯真实记录了枪决的这一幕,看到这幅照片的人们,包括一些新闻界人士,都责怪亚当斯,当时不应该抓拍这一残酷的场面,而应放下相机阻止屠杀发生。第二年,这幅战地摄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各方面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亚当斯由此陷入无休止的困惑之中,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不敢去看自己这幅作品,并且毕生都在寻找为战争创伤赎罪的机会。更让亚当斯痛心的是,当年枪杀越共的警官后来移民美国开了一家小店谋生,但人们去他的小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看看这个著名的刽子手。这些现实折磨着亚当斯,他挖苦自己说:“两个人的生命因此而毁掉了,而我因此获了奖,我可真是个英雄。”2004年9月,爱迪·亚当斯在纽约辞世。
在坚持报道新闻和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之间,爱迪·亚当斯和凯文·卡特选择了新闻专业主义,他们的报道震惊了世界,甚至影响了历史,但他们自己却因此而承担了无尽的道德谴责和心灵煎熬!从以上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
地记录新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尊重良知,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新闻专业主义下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
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记者的要求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真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展江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目标是服务于全体公众,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以此获得公众信任。【2】
新闻专业主义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性和客观性。要求把关人在做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它们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时它们又是人民的教化者。在报道问题时,它们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新闻工作者用客观性表明其报道的可信性,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新闻专业主义这一理念出现后,给新闻界带来了清新之风和正义之气,与其说“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理念,倒不如说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理想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它无形之中会给新闻从业者产生自我检查和自我约束,使新闻传媒业的运作和发展更加规范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对新闻记者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记者是新闻事实的忠实记录者,必须秉持不偏不倚客观中立的的态度。日本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盖新闻之要旨,不在粉饰社
【3】会之现象,而在据实直书,以供社会之评判,作社会之鉴镜。”由此不难看出,记者的天职就
是准确无误的报道新闻真相,记者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历史的第一陈述者,其基本职责就是“让公众知情。”从这个角度讲,记者是旁观并独立于事实之外,做事实的记录者,而不去干扰事实发生的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完全符合新闻职业理念的。
2005年5月9日下午,一名骑车人冒雨经过厦门市厦禾路与凤屿路交叉路段时,因自行车前轮突然陷入一个水坑,身体失去平衡摔倒。东南快报摄影记者柳涛用他的镜头记录了摔跤全过程,并在第二天的《东南快报》上刊发。这组照片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职业道德”和“记者良心”的争论。有人认为,记者“守株待兔”看着路人落难的做法有违社会公德,应该受到谴责。
但也有很多人支持记者这样做,支持者大多持专业主义主张,认为记者的责任在于客观记录而非参与,他所拍摄的照片对于反映社会真实、促进问题解决大有裨益。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顾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即表示:“记者没错。因为他履行公民责任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职业手段,即新闻摄影取得最大的社会效应”。【4】在西方,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已经内化为记者职业意识的一部分了。这就是亚当斯等人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选择专业主义报道的原因。因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只有进行报道才能显示记者和新闻事业存在的意义。在他们看来,在面对战争、**等大的灾难时,记者个体现场的任何努力,都比不上向世界报道真相更有意义。
三.记者职业价值和伦理道德的博弈:
记者的角色除了职业角色还有记者的社会角色,记者的社会角色又包含着社会中作为个体存在的角色以及其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伦理道德等。最近在网上就有对记者的角色定位争论不休,记者是普通人,还是职业人,就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记者首先是社会的人,是个普通人,然后才是记者,作为社会的人就要遵守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陈力丹教授认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面对很多事实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两难选择,首先要想到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职责,第二想到作为记者的基本职责,这个不能够颠倒。”【5】《南方周末》作为全国著名的媒体,就有这样一个箴言“给弱者以关怀,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从其中我们看到记者、媒体应该有悲天悯人,关怀天下的情怀。记者职业角色与伦理道德等社会责任的冲突一直存在,当冲突发生
时记者采取高度职业化的做法,往往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这种做法如果违反人伦底线,一切以新闻为本,或许可以给他带来新闻价值,甚至是社会效应。最终可能得到的是大多数人的反对甚至是漫骂,亚当斯、凯文·卡特、柳涛的遭遇就是明证。
恰好相反,另一方面,记者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守人性与伦理,同样容易引起舆论的关注,然而大多数获得的是赞赏。例如在2006年被许多网友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曹爱文。一个普普通通的记者,在遇到少女遇难的现场,不会急救却能想到打电话询问120活学活用,或许曹爱文的技术不够稳当熟练,但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措施。现场的大多数人呆呆的伫立无能为力,而曹爱文忘却了自己的主要目的――采访,人性的光辉在她身上闪烁,做为一个女人,一个怀有悲悯心怀的女人,岂能眼睁睁的看着一朵刚刚绽开的花朵凋零?这个事例中,曹爱文,这个都市报的普普通通的女记者,以自己的爱心善心展露给世界一个崭新的记者形象。曹爱文在事后接受搜狐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看着她一口一口断气吗?我觉得出于人的良心、良知都不会这样做的。新闻是我的工作,但是我觉得任何事情跟生命比起来都是非常渺小的。”
1904年美国报人普利策在《北美评论》上发表文章,他主张:报人应该有最崇高的理想,最神圣的急于做好事的愿望,对于本身所接触的问题具有准确的知识和最诚挚的道德责任感,应以服务社会增进公益为目的,不应屈从于商业利益或追求个人权利。新闻要合乎伦理道德的理念越来越受到
【6】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四.记者走出道德困境的突破口——为公众谋求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
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新闻媒体“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崇高目标决定了记者不能把“忠实的记录新闻”作为自己的唯一责任。有时候,有些记者声称只报道真相,其实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忘了社会责任感,最终造成公众对记者的怀疑和不信任,影响人们对记者和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
记者要想赢得公众的信任,就应该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所谓社会责任感,就是记者的报道不单是对某个人、某个部门或群体负责,更应对整个社会负责,为公众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记者不能随心所欲的的只顾报道真相,记录新闻,而应该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记者忠实记录的重大权利应该用来为公共利益谋利,行使公众代言人的角色。
在今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记者在第一时间里把地震的痛苦、惨状活生生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有人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提出对记者质疑,那些过于凄惨的报道是否应该报道,会不会对灾民的心理构成二度伤害,有些记者坚定的说,我们客观的把地震的惨状呈现给世人就是为了让国内外的人们了解真相,尽快给灾区以支援,尽了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
由此可以看出,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并不是完全水火不容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契合点,这就是公共利益。【7】既然如此,当以后记者“忠实记录新闻”和“社会公德心”发生冲突时,记者的取舍就有了衡量标准,即从社会公益出发,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忠实的记录新闻可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记者就应该忠实实录。如果仅仅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却以对个体的伤害为代价,这样的新闻就得值得记者的三思了,以免落得让社会唾骂的境地。
五.小结
查缉战术的运用
摘要:随着湖南省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管理强度也在迅速增加,高速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面对形形色色的驾驶人员,对车辆进行各项检查和执法查处是一项存在较大潜在危险性的工作.警察查缉活动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具备良好的战术意识,对于提高执法水平、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环境以及有效地保护自身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警察查缉战术的概念及其含义
警察查缉战术,是指导警察进行清查,盘查和缉捕行动,正确查找各种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人的作战行动方法。其概念有以下四点含义:
(一)查缉战术是警察战术学的分支学科,它源于军事战术,发展于司法实践,受法律制约,是犯罪与制服犯罪矛盾斗争的产物。
(二)查缉战术是指导警察与各种罪犯以及犯罪嫌疑人进行战斗的科学方法。它以警察查缉实践的基础,研究查缉行动的规律、特点和方法;研究查缉行动的组织指挥规律和取得胜利的基本法则,研究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下,战术设计和战术运用的具体方法。
(三)查缉战术研究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高效捕获各种犯罪分子和犯罪嫌疑人。查清犯罪事实和证据,有力地打击犯罪活动,尽可能地少付代价,避免失误,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提高执法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四)查缉战术所指导的基本战斗形式是清查、盘查和缉捕行动。正确地组织、指挥和实施查缉行动,正确地对不法侵害进行有效的打击,是查缉战术的基本内容。
二、高速警察强化查缉战术运用的必要性
(一)交警职业的危险性及近年伤亡案例分析。目前,湖南省“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现已突破全省5000公里,湖南高速交警在交通网络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公安交通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繁重,高支队民警奋战在高速公路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不断接受着执法量越来越大,执法环境差,刑事犯罪日趋多样等诸多形式的考验,高速警察执法工作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
1、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快;
2、人员流动性较强,高速公路成为许多犯罪分子作案通道,执法对象复杂多样;
3、执法时车辆的机动性能具有危险性;
4、车辆方便携带和藏匿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多人同行;
5、执法时车内人员动态复杂隐蔽;
5、交警执法装备不齐和业务习惯中查缉战术意识不够;
6、执法环境差等
近年来,我国公安民警的伤亡逐年上升,如湖南交警李晓峰执勤遭碾轧以身殉职;上海交警付林岗被带倒拖行70米,车门撞到左胸肋骨,五根断裂;湘潭交警执勤被摩托车撞飞;长沙一交警除夕执勤被撞飞10多米;湖北武汉交警杨沛智查处酒驾时被拖行2公里;邵阳交警杨明洪被歹徒用刀捅死等等案例无不与对敌战术的运用有关,警察伤亡率如此之高,其中一部分是犯罪嫌疑人的狠毒残暴造成,但也有很大一部分警察的伤亡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敌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必要的查缉战术造成的。
(二)暴力恐怖案件不断攀升
近期,昆明3.01暴恐事件中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暴力案件共造成29人遇难、113人受伤;3.14长沙伍家岭砍人事件中两名外地经商人员海比尔·图尔迪、买买提·阿卜拉因纠纷引发互殴,其中一人被对方砍死,砍伤4名无辜群众,其中两人被当场砍伤致死,另两名受伤者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北京金融街餐厅砍人事件致使5名餐厅员工受伤等案件接连发生,加上近年以周克华为代表的枪击案件高发使严峻的治安形势持续升温,而高速公路由于地域跨幅广,人车流动大,服务区、收费站地理位置多为城乡结合处,偏远地区的应急机动能力较差,暴力恐怖分子作案和逃跑路线的选择,高速交警处置突发暴力恶性事件能力亟需提升,而查缉战术的运用就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三)执法环境恶劣。现今,网络和媒体迅猛发展,舆论控制越来越难,许多群众很容易将怨气转移到警察身上,从而对警察进行袭警和暴力抗法,造成警察的伤亡,特别是许多群众对交警执法的不理解,而大多数是一些刁蛮的群众为逃避法律处罚故意所为,经常有侮辱、谩骂、拒不配合检查等行为发生,随着情绪的升级,继而出现袭警和报复事件。
三、强化高速交警查缉战术技能的途径
(一)加强技能培训。查缉战术是一项综合警务技能,只有学好本领才能用于实战,近期,为应对暴力案件高发,严峻的治安形势,切实增强民警防暴处突实战技能,提高民警执勤执法安全防护能力,高支队开展了处置突发暴力恶性事件实战教官培训,各大队的113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支队领导高度重视,民警认真学习,确保了培训取得实效参训教官返回单位后又组织单位培训,传帮带学,授之以渔,很好的推动查缉战术的运用。
(二)加强定期考核。学习查缉战术等实战技能,要个个都掌握并用于实战,在单位开展培训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应用于实战牢固掌握,同时要定期进行技能考核,确保民警技能过关,并结合比武练兵活动开展相关竞赛活动,全面促进民警查缉战术技能水平提升。
(三)加强交流学习。查缉战术对公安机关各个警种都有高度的实用性,高速交警结合工作实际主要以车辆查缉为主,除了交警内部加强学习交流外,还可以通过联勤联动、轮岗培训、业务交流等诸多方式与其他兄弟单位开展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将查缉战术中的具体问题不断细化,不断提高民警执法安全系数。
四、高速警察查缉战术中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公路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尤其是夜间或在车流量大的高速路段,危险系数较大。民警上路进行查缉时,思想上务必要保持高度警觉,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要对下一秒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做出反应,并提前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案(事)件预案,要在不危及群众和民警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快速、安全地处理违法行为或抓获犯罪嫌疑人。
(二)要确保警力占绝对优势并佩戴武器装备。一般情况下开展查缉工作必须保证5名以上警力,在夜间或者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进行查缉的,应保证8名以上警力,同时,应按严格规定设置警示牌、反光锥筒、阻车钉等,无论什么情况下,查缉民警均应坚持佩戴防弹衣、防弹头盔、反光背心和强光手电,负责警戒的民警还必须配备枪支。查缉民警全副武装对违法犯罪分子有极强的震慑作用,在查缉过程中对被检查者有一种武力强势威慑,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三)要准确选择查缉地点。在选择查缉地点时,最好要以收费站、检查站点为依托。一是路面比较宽阔,查缉工作对交通秩序不会有大的影响,二是被查缉车辆不会轻易冲卡。根据车流量情况,按规定设置好反光锥桶、警示牌、车辆指挥引导点、检查区和放行出口。要把警车停在查缉点最醒目的地方,无论白天、黑夜,都要让警车的发动机保持运转,并且要打开警车的警灯和应急灯,夜间还应该打开车前灯,以警示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四)要选准查缉车辆控制点。民警在控制车辆时,可以选择被查缉车辆的右前方和右后方,两个控制位置不会形成对角火力,主要控制对象是驾驶员及副驾驶,靠近驾驶员时应从车辆右后尾部绕行至驾驶员位置。切忌站在被查缉车辆正前方,在被盘查车辆未熄火之前,绝对不能从被盘查车辆前方绕行,以防车辆冲卡时被撞到。如果车辆未按执勤民警的要求停车或不顾民警示意时,绝不要强行靠近嫌疑车辆,应当立即向领导报告,部署堵截或依法跟踪追截等,必要时请求警力支援。
(五)要把握车辆和人员盘查安全节点。在靠近嫌疑车辆时,首先要让司机关闭发动机,以便进行询问。如果车辆形迹可疑,一定要命令车辆驾驶员熄火,拔出车钥匙,丢出车窗外,并将全部车窗摇下。如果车内有其他人员时,应当分别令其下车接受检查。负责警戒的民警要时刻注意观察司机和乘客的双手,防止他们使用武器或对民警有危险的其他动作。负责检查的民警要对车辆发动机舱、座位、后备箱等部位进行检查,要认真查看是否藏有毒品、吸毒工具、武器或其他利器。在查缉大客车时,警戒民警要分两组,一组站在驾驶员位置,控制出口。一组站在最后排乘客的位置,在这两个位置点,可以整体观察到被查缉车辆的驾驶员、车上的乘客动态。在被查车辆被允许离开之前,不可放松警惕。检查结束之后,向领导详细报告查缉情况,同时先让被查缉车辆离开,然后再离开。
参考文献
[1]赵军,许国华.强化警察实战技 能谢I练之我见Ⅱ].浙江公安
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2(6). [2]全 国第四届 警察体育理论研 讨会论文集.光 明 日报 出版 社 .1999.
[3]警察查缉战术教程.警官教 育出版社,1996.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推荐阅读:
浅析多种教学法的运用09-12
浅析李白的爱国主义思想11-07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原则的运用06-15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20
浅析新媒体在会展项目运营中的运用10-25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06-25
浅析现代物流管理业的发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