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名句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佛经名句(精选8篇)

佛经名句 篇1

岁月黯淡了青春的容颜,阅历书写着人生的答卷,时间沉淀了淡泊的心田,我们与过去丝丝相连……最近很喜欢看佛学方面的书籍,简单的语句里,总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因为他得到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佛经里还有许多经典名句,都被喜欢文字的人贴上了爱情的标签.其实个人有个人的理解,个人有个人的评判.爱情永远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是昨日黄花?还是今宵心碎的缠绵?走过了相爱的季节,谁都无法漠视缤纷的落红.寂寞的转身,挥挥手,不说离愁,只想把一切都带走.可生活里不断重复的画面,却总是定格着美丽的瞬间,遗忘有时真的很难.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文字简单,道理肤浅,却流露着真情实感.再回首,梦已远,我们是否懂得了淡定从容……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一直以为擦肩而过是种无法弥补的遗憾,没想到竟然是前生五百次凝眸换来的.偶然的相遇,注定的别离,目光交会的刹那,却是前世太多甜蜜与痛苦的纠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已远走,灯火阑珊处,遗恨空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动人的诗句里,谁为你吟唱着擦肩而过的痛……大悲无泪,大笑无声:一见倾心,再见倾情,爱情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即使没有任何承诺,心依旧被抓得紧紧的.生命里,总会有份感情让你欲语还休;生命里,总会有些人让你感叹天凉好个秋.夕阳西下,互相搀扶的老夫妻,虽然没有一句情语,可他们却用行动演绎着“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童话.情到深处无怨尤,悲无泪,笑无声,此情有谁懂……

一切皆为虚幻:旖旎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因为结局凄美,才格外牵动着我们的心弦.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忠贞不二.是故事,是传说,却寄托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其实虚幻的爱情往往都是绚丽的,因为距离遥远而无法触及.心底的痛在蔓延,情感在蔓延,期待长相厮守的愿望也在蔓延,无法拥有却成就了永久的思念……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果你爱一个人,没有道理可讲,只是前生的缘分幻化成今世的牵绊,平静的生活被扰乱,无法用理智束缚情感.不断地挣扎,却又不断地沉沦.千帆尽过才终于懂得,其实爱情真的不可说,放在心里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美的.砰然的心动,掩藏的寂寞,悄悄地一个人诉说……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所说的“色”和大家平常所 想的是两个概念,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拥有美丽的容颜,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可是即使再漂亮的女人,也经不起岁月的洗礼.找一个真爱你的人,一起优雅地变老,无论何时何地,你永远都是他手心里的宝.一起拥抱着朝阳,一起欣赏着落日,一起沐浴着风风雨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或许喧嚣过后,所有的东西归于平静,包括爱情.一份心灵的守望,不计较得失,不期待拥有,如清风,似明月,是我的,就是我的.不是我的,又何许强求.生命里的美,需要用心去解读.曾经偶遇的路口,一抹淡淡的微笑,追忆着年华似水的镜头.风儿轻轻地吹,云儿悠悠地走,往事如烟,是谁为谁而停留……

1.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牵挂,所以就有了忧虑和恐慌。心中没有爱时,便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没有忧虑和恐慌了。看看金庸大BOSS的 雪山飞狐

2.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妙色王求法偈》

3.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么通俗,不用解释了。3.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空,上面说到是产生现象的多种因素和缘由,是事物的本质。4.一切皆为虚幻。

5.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8.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 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9.爱本是恨的来处。胡汉不归路,一个输,一个哭,宁愿你恨的糊涂,中了爱的迷毒,一面满足一面残酷

佛经名句 篇2

卷一

1、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2、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3、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4、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5、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

6、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7、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卷二

8、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9、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10、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11、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12、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13、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14、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15、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16、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17、云何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18、是故当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卷三

19、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性觉(空)真空.性空真觉(空).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性见真空.性空真见).性识明知.觉明真识(性识真空.性空真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20、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21、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卷四

22、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23、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24、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25、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26、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27、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28、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29、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

30、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31、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32、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33、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34、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35、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36、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佛经经典名句 篇3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以下是“佛经经典名句62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 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2)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3) 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4)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5) 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6)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7) 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8)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9)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0)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11)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12)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3)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14)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5) 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16) 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17)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18)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19) 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20)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21) 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2) 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23) 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24)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25)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26) 怨言是上天得至人类最大的供物,也是人类祷告中最真诚的部分。

27)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

28)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29)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30)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31)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2)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33)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4)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35)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6)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37) 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38)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39) 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40)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41) 交友以无瞋为自在,做人以无痴为清凉,用心以无相为净土,修行以无得为涅盘。

42) 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43) 活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44)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45) 能吃亏可以获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获得大安乐,能和气可以获得大力量,能散财可以获得大聚集。

46) 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陷楼必危。

47) 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

48) 如牧人以杖,驱牛至牧场,如是老与死,驱逐众生命。若以刀杖害,无恶无害者,十事中一种,彼将迅速得。

49) 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50)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51) 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了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形结构的支撑。

52) 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权的教育,自觉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53) 俗话说:“身外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个世间,最后也将空手远离而去,纵有万贯财富,也丝毫带走不得。

54)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55) 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

56) 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饱览美景,用身体拥抱自然,用汗水洗净心灵,用爱情升华情怀,用歌唱美化年华,用意志战胜自我,用智慧感悟人生。

57) 昨天和明天对我们来说都是不真实的,唯有今天才是我们能够把握得了的。因此,唯有珍惜今天,才能使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58) 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

59) 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无法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换个角度,生活每天都是精彩的!

60) 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61) 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佛经名言 篇4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经名言

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4、往生西方阿弥陀佛世界,这是很重要的,今生我们不往生,后面就是百千万劫的沉沦。

5、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6、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7、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8、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9、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0、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11、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12、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14、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15、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18、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9、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20、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22、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23、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4、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25、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6、阿弥陀佛最方便,不费功夫不费钱。若能一念不间断,何愁不到法王前。

2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28、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29、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30、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3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3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36、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37、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8、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9、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0、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41、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42、那么往生究竟有多难呢?

4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4、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45、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6、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48、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49、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50、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51、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52、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57、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5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59、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语者。

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61、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62、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63、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纵使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65、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66、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67、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68、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69、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0、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

71、称弥陀,即弥陀佛再来。

72、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73、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77、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74、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7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鲁迅谈佛经 篇5

鲁迅画像。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

那么鲁迅究竟是怎样用功研究佛经的呢?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不大谈起,但在鲁迅日记上的记载却是最详尽最完整的。

其实《鲁迅日记》中开始记载佛教书籍很早,从鲁迅1912年5月5日到达北京,5月24日日记:“梅君光羲贻佛教会第一、第二次报告各一册。”这是鲁迅阅读佛教书籍的第一次记载。梅光羲是中国佛教会及中国佛学会会员,同时也是教育部秘书,因此与鲁迅相熟。第二天,鲁迅就买了《观无量寿佛经图赞》一册,这是《鲁迅日记》中记载的第一本佛教经典。到10月19日,又是这个梅光羲“赠 《佛学丛报》 第一号一册”。第二年4月7日,友人许季上赠 《劝发菩提心文》《等不等观杂录》各一册,到9月16日就寄给在绍兴的周作人了。同年,他还买过《大唐西域记》(11月26日)和《释迦谱》四册(12月14日)。

不过,这些还只是读佛经的“预习”,鲁迅真正投入大量阅读佛经,是从1914年4月开始的。

《鲁迅日记》1914年4月18日:“下午往有正书局买《选佛谱》一部,《三教平心论》、《法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各一部。”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又去有正书局买《华严经合论》三十册、《决疑论》二册等多种。5月15日,鲁迅再往琉璃厂文明书局买 《般若灯论》《中观释论》《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住毗婆沙论》等,这些释经之书对于理解佛教的基本哲理具有重要的意义。31日,又往有正书局买 《思益梵天所问经》《金刚经六译》《金刚经、心经略疏》《金刚经智者疏、心经靖迈疏》《八宗纲要》。这里主要涉及《金刚经》和《心经》,同时也关注全部八个主要宗派。

似乎一个多月的读经已经让鲁迅欲罢不能。6月3日,鲁迅“下午往有正书局买佛经论及护法著述等共十三部二十三册”,其中包括《大乘起信论》三种和《发菩提心论》《破邪论》《护法论》《折疑论》《一乘决疑论》等著名经典。仅过了三天,鲁迅又买了《心经、金刚经注》 等五种六册,《贤首国师别传》《佛教初学课本》各一册。这表示,鲁迅已经读完了前面所买的书。又过三天,他将6日买的《释迦谱》《贤首国师别传》《选佛谱》《佛教初学课本》 等佛教入门书籍寄回绍兴去。看来,在鲁迅的影响下,周作人也开始读佛经了。后来还有多次寄佛经的记载。

7月4日,鲁迅又买了《四十二章经》 等三种合本、《贤愚因缘经》。这次距离上次买经已近一月,显示在泛读之后进入了精读。11日,又买“阿含部经典十一种”。仔细查阅鲁迅日记,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从这时开始,鲁迅以差不多每十天为一个周期,买上十几册佛经,细细研读。到年底,前后八个半月中,他已经购买了佛教书籍一百三十六种二百三十六册———接近每天一册!鲁迅不但买经看,还向人借佛经来看。7月31日,他向许寿裳借《高僧传》一部。8月7日,还《高僧传》,又借《弘明集》。当时许寿裳也在读经。

那么,鲁迅怎么想到要读佛经的呢?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乃师章太炎就曾昌言佛学,不过那时鲁迅好像并没有马上对佛经发生兴趣。鲁迅读经的直接动因好象与挚友许寿裳(季市)的堂兄许季上有关。开始就是许季上送给他几本佛经,然后又多次借经书给他,还陪他上书店去买佛经。许寿裳也曾代他去书店买经。1914年9月26日,鲁迅上午拿了工资,下午就请许季上陪他去书店买经。

买经、读经,这还不够,还出钱刻经。1914年鲁迅曾出资请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刻了一部 《百喻经》作为母亲六十大寿的礼物。他还自己抄写佛教书籍。1914年9月13日,“从季上借得《出三藏记集》残本,录之,起第二卷”;到27日“写《出三藏记集》至卷第五,竟”了。鲁迅所藏佛经迅速积累。11月,许季上反过来向鲁迅借佛书看了。12月,鲁迅以“支那本藏经”中的“情”字二册赠送给许季上。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正当鲁迅三天两头买佛经、跟朋友谈佛经,甚至出钱刻佛经,入迷地钻在佛经里的时候,进入1915年,买经之举却戛然而止了!除了1月10日买《因明入正理论疏》,以后就基本上不再买佛经。这是很令人费解的。

第一,全面。鲁迅读的经,包括了佛教所有主要经典,一般说的佛教八大宗派,鲁迅都涉猎了。

第二,集中。鲁迅在读经时期,几乎不看别的书,埋头于佛经中,甚至日夜钻研。他买经的频率之高,数量之大,阅读之快,都是罕见的。

佛经经典 篇6

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让我们看看佛经有哪些经典的名句吧!

佛经经典名句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佛经精彩禅语 篇7

2. 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3. 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4.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纳兰性德《采桑子》

5.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6. 凛冽的清风和温暖的阳光同在!愿慈悲的法流滋润您的未来,愿智慧的光明照耀您的身心!愿您新年里成就智慧般若,六时吉祥!

7. 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8. 当罪恶的行为还没有成熟(尚未产生结果)时,愚笨的人视罪恶的行为如同甜蜜。可是当他的行为成熟时,他便有了忧伤。

9.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10. 慈悲的心念是福德的大海,包容的心量是智慧的源泉,感恩的情怀是和谐的甘露,欢乐的微笑是幸福的阳光。新年佳节,敬祝您欢喜自在,如意吉祥!

11. 暗恋很美丽,暗恋也很心虚。因为暗恋啊,像是完全没有打算绽放的花,没有人会通知她,哪一天会是她的花季。——蔡康永

12.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13.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14.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5.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弃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现,不能持久。

自我的佛经故事 篇8

关于“自我”或者是“我”这个概念,不同学派、不同宗教、不同国度、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说千道万也是讲不清楚,也弄不明白的。

贯穿佛经中的重要概念其实不是“自我”或者“我”,而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经讲“明心见性”,“我”是“四大和合”的“相”,是虚幻不实的。

因而这个“相”,只是一种表征,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幻相。因缘际会是一种果报,也是虚幻的,是“空”的。

切入“空”的真谛,那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样的状态。诸相就是“色”,最终归于“空”。其实“空”亦是一种相。

相是什么?称之为一种层次,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时空状态,都可以。无相谓之空,就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没有你我他它的差别,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欲望,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更没有贤智慧愚和伦理道德,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状态。

佛法开释众生真谛,寻求涅盘正道,就是寻求达到“无”的境界,那样的境界,不在有“自我”或“我”这个说法,这样“自我”就解脱了,就觉悟了,也就成佛了。

但是,生命修行之路,漫漫兮其何修远!我们只能一步发心、立愿、修行,不是只是现在今生,而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持之以恒,永无休止的。

说一个故事:

华严寺是一座非常有名望的寺庙,经常有乞丐来乞讨。这天,一位断了左臂的乞丐来到华严寺乞讨,正好遇见“彻悟”方丈。

彻悟方丈没好脸色严肃地对乞丐说:“你去,把前院的这堆砖头,给我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吗?”说着他乞丐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你给我站住!”彻悟方丈大喝道,然后亲自用一只手抓起一块砖头,说道:“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为何不去做呢?”

乞丐见状,面露羞愧,不再争辩什么,用他唯一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砖头来。两人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砖头全部搬完。

临了,彻悟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对方丈说:“谢谢你!”

彻悟方丈说:“谢什么,这是你自己凭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离开了华严寺。

这天,华严寺又来了一位乞丐。彻悟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前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这位乞丐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寺中弟子十分不解地问方丈:“方丈大师,你上次叫那乞丐把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这次你又让这乞丐把砖头从后院搬到前院,这到底是想把砖头放在前院还是放在后院呢?”

彻悟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这些砖头,对我们来说,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乞丐来说,搬与不搬,其意义就不一样了。”

时隔数年后,一位衣着考究的人来到华严寺,要拜谢彻悟方丈。这位气度不凡的人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只右手。原来他就是那位用一只手帮方丈搬砖头的乞丐。

原来这位一只手的乞丐自从彻悟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来他努力拼搏,终于有所成。

而那位四肢健全的乞丐,数年来依然还在附近村落行乞。

这个故事,实际就是关于“自我”的故事。

“我”在这里,一只手与两只手,并无差别,都可以做事,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情,这就是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定位,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

马云说:如果你不爱钱,钱肯定也不会爱你,你也不会拥有钱。

迪心说:如果你只爱钱,钱同样也不会爱你,你有钱也会失去。

再讲一个故事:

唐朝有一位智闲和尚,曾经拜灵祐禅师为师。

一天,灵祐禅师问智闲和尚:“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啊?在娘胎里的时候啊,能做什么呢?”智闲和尚冥思苦想,无言以对。只好说:“师父,弟子愚钝,还请师父赐教!”

灵祐禅师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和尚回去禅房,翻箱倒柜查阅经典,翻阅佛经,但没有一本书里记载了这样的事情。

智闲和尚顿时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熟读佛经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真谛,不想这一切都是空啊!”

智闲和尚灰心之下,一把火将自己的书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智闲和尚辞别灵祐禅师下山,灵祐禅师没说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挽留,任他自行离去。

后来,智闲和尚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住下,过着和原来一样简单的修行生活,但心中却总是放不下灵佑禅师问他的问题。

这一天,智闲和尚如同往常一样行走在林间,苦思着那个问题,有意无意间随手捡起一片碎瓦片抛了出去,瓦片正好打中一棵竹子,立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空响声。

智闲和尚突然感觉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让他全身都在颤抖,同时充满了喜悦,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实际上,凡夫众生,皆是住相生心,总是住欲生情,这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世界也便由此幻化而成,最终形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自我”、“情感”和“宇宙”等等认知上的概念,进而紧紧地束缚着众生。正是这样锁链般的束缚,使得众生不得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诸缘因心而起,诸相因我而生。如果窥破“我相”,诸相自灭,万法皆空。

凡夫愚钝之人,以为有我,所以总是被这个“有我”所产生的“幻相世界”所迷惑,以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都是真的,贪著其事,沉迷其欲,难以自拔。

未学佛法的人,见山是山,所以是山;见水是水,所以是水;

修习佛法的人,见山非山,山不是山;见水非水,水不是水;

证悟佛法的人,见山非山,故名为山;见水非水,故名为水。

说明白点,是也不是,非也不是,山水的概念,只是一个名号而已。

上面佛经故事中,第一个故事是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体现,需要的是“自制、自信、自强、自立”的“自觉自渡”。你如果喜欢,那么就去努力,就去付出,而不是索取!

第二个故事是讲“自我”的本质问题,“我”是蒙昧无知的假相。娘胎中的那个“胎儿”,没有思维,也无情感,无知无觉亦无识,何来“自我”这般概念?

现代倡导“胎教”,这是要把大人的思想意识或愿望强加给未出生的胎儿,“胎儿”当然能“受”,却没有“想”,更不能行,更不会形成认识。你以为天才儿童真的是娘胎中学会琴棋书画的啊?

信仰迷失、道德沦丧、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贪淫等等社会乱象,这正是执于“我相”的根本原因。

智闲和尚无法回答师父问题,就是因为执泥于胎儿这个“我”,能做什么呢?

故事没有告诉大家智闲和尚到底证悟了什么,整部佛经也没有告诉大家佛证悟了什么。没有告诉什么,其实就是什么都告诉了。

如同浮沉与生命苦海中的众生,佛法就是那驶向彼岸的船,船已经在身边,大家还犹豫什么?既然上了船,为何还问真的能到彼岸吗?为何还傻傻地问彼岸真的存在吗?

彼岸就在心中,身外无处可寻。

我是谁?我是什么?

上一篇:卫生局医政科科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春季特辅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