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推荐8篇)
幼儿学科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萌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拓宽孩子探索空间。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它表现为幼儿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孩子天生好奇好动,特别喜欢注意新奇事物,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变个小魔术、做个小实验、讲个小故事、猜个小谜语等等,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幼儿的科学活动形式是多样的,它可以是正规性的科学活动,非正规性的科学活动,也可以是偶发性科学活动,为了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营造一个自然的学科学的氛围,我采取多种灵活的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拓宽孩子探索的空间,创设和利用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环境进行教育。如设立自然角、科学区、饲养角、种植地等,还可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和走向社会,带领孩子散步、郊游、参观、观察,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诱发了孩子更多探索的愿望。
区域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可以使孩子在自主活动中积极的进行探索,激发孩子更大的兴趣,从而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索,如:在进行探索“物体是怎样移动”的科学活动中,孩子将各种形状的纸盒、软木、铁块、书等分别放在桌子上,活动前提出探索性问题:“如何使这些东西动起来”?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这时,孩子非常有兴趣,他们想出了好多办法,一会用手折,一会用拳打,一会儿用嘴咬,一会儿用手推,、用头顶……等等,然后再请他们用语言表述是怎样操作的,又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用力大时东西滚得快,移动得远,跳得高,用力小时就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就不动的道理,从而获得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经验,这既活跃了幼儿的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因此,在活动中尽量能够不断地向他们提供新信息,激发其科学情趣和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自然的和科学教育的环境场所,使他们不断受科学的熏陶,享受科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二、勇于实践,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如在“球体、圆柱体的认识”活动中,我为孩子投放大量的供孩子操作的材料,让他们边玩边学,鼓励他们在积极玩耍中进行主动地探索,并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玩时发现了什么”?“球体和圆柱体在滚动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球体不管朝哪个方向都能滚动,而圆柱体就不行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让孩子边操作边思考,这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孩子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
在活动中,努力构建让孩子成为实践主体的教学策略,改变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观察模仿的模式,如在“认识兔子”时,再也不是一节课的内容,而是让孩子在一日活动中去观察、实验、记录,并进行实践,当讨论到“兔子吃哪些食物”时,不是单单给予孩子直接的经验,而是请孩子每人带1-2样食物,先让兔子尝一尝,孩子在旁边观察,并进行一段时间的记录,从而不但知道兔子能吃好多食物,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积极给兔子寻找食物,有兴趣地观察,有目的地进行记录,无论是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还是孩子动手能力的操作,都是孩子在实践中进行自主探索,找到答案,保持愉悦的情绪,从而使孩子始终成为活动中的主体。
三、讲究方法,培养幼儿大胆质疑。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积极引导,耐心地指点,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如孩子在游戏时无意中用小棒敲了几下玻璃小瓶时,发现“当当”的声音,我就趁机引导他说:“刚才我听到了好听的声音,不知你自己有没有听见”?在我的鼓励下他又敲了几下,于是我又引导他能否用小棒去敲别的物品,会产生怎样的声音,让孩子操作探索,并鼓励他提问,进行交流,于是在不断的提问操作过程中,使孩子发现不同水量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好象在唱歌一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适时提出疑问,发展孩子思维,引导孩子自主探索。
当孩子产生兴趣和问题时,我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找到答案。如孩子想知道“蜗牛有嘴吗”?“小蝌蚪怎样变成小青蛙”?这些问题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散步时去抓蜗牛放在饲养角里饲养,又鼓励幼儿发动爸爸妈妈从河里打捞一些小蝌蚪进行饲养,有计划地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并仔细做好观察记录,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探索活动,孩子始终处于一种主动地位,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求知欲得到了满足。
有时当孩子提出让我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就引导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答案,引导孩子收集资料,和孩子一起翻阅资料,提醒孩子回家问一下爸爸妈妈,并告诉孩子也让老师再查一下资料,然后再告诉你们等等,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使孩子乐意和老师一起去面对探索难题,乐意在老师面前提出自己的问题,敢于提出一些见解等等。
四、启发诱导,帮助幼儿体验成功。启发引导,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动
手动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索,这时最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有一次,明明和冰冰两个孩子,他俩告诉我:“老师快来看,这些都是铁,被吸住了”。为了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磁铁的穿透性,我随手用糖纸做成一个跳舞娃娃,提出问题:“能让这个娃娃跳起舞来吗“?他俩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奇怪。于是我就引导说:“既然磁铁能吸铁,那何不动脑筋试一试”?我随手拿起一只回形针比划着,他们立刻忙开了,跳舞娃娃终于被吸住了,可怎么也跳不起来,他俩为难极了,想放弃去玩别的,这时候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于是便提醒道:“用磁铁直接吸,跳舞娃娃跳不起来,如果中间隔点什么,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找来了纸板,塑料垫板,把娃娃放在上面,用磁铁在下面移动,这回跳舞娃娃果然跳起来了。他们高兴地又蹦又跳,小朋友都围过来看了,我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拍起手来,太不容易了。经过反复的探索,孩子们终于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我的适时介入,启发引导,不仅为他们的探索增添了信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有利的。
一、鼓励幼儿进行探究
1. 保护好奇心,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 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说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 因而它是生成活动中主题内容的重要来源。在组织活动中, 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 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索。如过端午节时有一个孩子带来一个彩色的网兜, 里面装着红蛋, 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 讨论:“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 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 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着, 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 结果大部分孩子都被彩蛋迷住了, 哪有兴趣到分区活动中玩。这时教师十分着急, 就大声说:“快点到别处去玩, 别挤在一块了。”可孩子还是围着彩蛋。可见如果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倾听孩子们的谈话, 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
2.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发现和解释。
幼儿的做法、观点、兴趣常常和老师不同, 老师的接纳和尊重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童言无忌”, 意思是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 所以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 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究。例如, 一盒新积木拿出来, 有的幼儿马上着手搭房子, 而有的却在玩分类的游戏, 这时教师就应尊重两个幼儿的活动方式, 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尝试。
3. 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
无论幼儿的想法对或错, 教师都要真诚地接纳和认可, 鼓励幼儿轮流表达他们的看法, 不把教师的想法在幼儿没有相关经验时强加给幼儿, 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失败的幼儿, 更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给予每一个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 并挖掘每个幼儿探索活动的价值, 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例如, 有一次手工活动制作菊花, 我把做好的范例放在柜上让幼儿欣赏, 然后让幼儿动手, 四个幼儿中有三个都做成长条萝卜丝花瓣状的, 唯独萧萧做的是长圆形状的花瓣, 在评价时, 大家却认同他的做法, 有的孩子还说下次做像馒头一样花形的菊花。
二、引发幼儿进行探究
幼儿作为一个学习者, 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 又是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桥梁。对于教师来说, 材料的提供和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所以, 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材料的多样性。
教师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充足, 特别在科学角等一些探索性强的区域, 有时教师提供的材料的观赏价值超过实用价值, 有时幼儿因对材料的“损害”而遭到教师的指责和批评, 有时几个幼儿共同操作一个或少数的材料而发生争执, 这些都会严重挫伤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使他们失去探究的好机会。
2. 材料的可选性。
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条件。让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和决定用材料做什么, 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 澄清自己的想法, 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决问题, 而且有利于幼儿在选择材料的同时对材料进行新的组合, 形成一种支配材料的思想。
3. 材料的不断扩展性。
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不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而扩展和增加。教师要有观察幼儿活动的敏感性, 及时更改或增加材料, 发挥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例如, 在装饰水果、蔬菜娃娃的活动中, 第一次让幼儿用一种蔬菜或水果, 第二次投放各种材料, 幼儿可选择多种水果和蔬菜进行组合, 这样形式就多样了, 如有的幼儿用黄瓜做毛毛虫的身体, 再以花生壳做触角, 用牙签连接黄瓜和黄豆做虫子的脚……个个生动有趣。
三、支持幼儿进行探究
1. 内容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动机, 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好、学得快。兴趣还能使幼儿敢于冒险, 并使活动维持时间更长, 因此, 教师应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 让它成为教育的内容。例如, 汽车是许多男孩子喜欢的玩具, 把汽车作为教育的活动内容, 可搭汽车、制作汽车、装饰汽车、画汽车等, 百玩不厌。
2. 支持幼儿的想法及做法。
幼儿的活动总在教师的指挥下运转, 听教师的解释, 看教师让看的东西, 回答教师认为幼儿应该知道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束缚了幼儿的手脚, 主动探究和学习应该是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幼儿产生疑问—教师支持和鼓励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作用于物体, 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真实、直接的体验—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知识或经验—引导幼儿与事先的猜想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种解释。
关键词:科学探索;创新;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32-01
德国著名的幼儿科学教育专家季泽拉.吕克博士认为“幼儿园的孩子与大自然接触,在生活中体验,在游戏中探索就会获得一些科学的知识”。从小在情境中思考之质疑,费曼认为“质疑和不断的探索,从而有所发现,以至创新,这样的智慧游戏,就是科学,可以从小玩到大,不断升级,直至发展成为高级的智慧游戏”。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幼儿学科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主动探索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可以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萌发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那么,如何才能使孩子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科学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拓宽孩子探索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根据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萌发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
2、勇于实践,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园教育纲要》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的探索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实践中才易发现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易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孩子创造实践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3、讲究方法,培养幼儿大胆质疑
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应积极引导,耐心地指点,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
4、启发诱导,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启发引导,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题,启发幼儿动手动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和知识。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索,这时最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科学探索在生活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反思我们以往的科学活动,有许多时候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而经常怀着一种“任务”意识在传递知识、教授技能,至于“到底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他们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运用到这些知识?”等问题却极少思考,以至经常会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如看见红灯亮着仍冲过马路,有电的插头却用手去触摸,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如果教育没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习的知识就难以被幼儿掌握、内化。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自身的实践,我深刻意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三、丰富幼儿探索科学的环境与材料
1、教育的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
开展教育活动前,必须要选择教育的内容,而科学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果内容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最熟悉的,幼儿就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让幼儿主动去发现。
2、探索的渠道应是丰富多样的
当研究某些事物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可利用周围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得探索的乐趣。
四、在科学探索中学会观察
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是人们思维、想象、理解、表达等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期是幼儿智力水平发展的最佳时期,从小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就为他们智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培养兴趣,启发幼儿积极观察
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内心产生对他的向往,从而自觉的去观察它、研究它,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制。兴趣在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要从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入手。
2、循循善诱,引导幼儿正确观察
幼儿的观察兴趣浓了,我又注意引导他们正确观察。首先,让幼儿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人到物,或由近到远。这样的指导经常坚持,日积月累,幼儿的观察就不至于杂乱无章了。其次,幼儿观察事物比较粗略、笼统,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他们常常易把相似的数字图形等混淆起来。我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所要分辩的对象,通过认真比较,让幼儿自己去发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自己去认识它们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幼儿记忆自己发现的知识,比记忆老师灌输的知识牢固得多。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ピ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a.4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c.7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a.7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c.4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b.7个桃子c.4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再如,在进行几何形体教育时,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变化图形,让幼儿去探索。如教师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通过思考和操作,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剪掉一个角;从中间斜着剪开;用折的办法……教师又提问:将梯形再变成长方形呢?幼儿继续探索。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再比如 孩子们收集了一些废旧生活用品,准备开展“超市”游戏。开展“超市”游戏需要钱,如何设计可供小班幼儿游戏的钱币呢?我灵机一动,近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正好是要幼儿学习1~3的点数,我何不设计成点子钱币呢?于是,画有1、2、3数量的点子钱币诞生了。游戏前,幼儿首先要到银行取钱,然后才能去购物。我们规定一元钱买一样东西,这样幼儿先要看清楚自己手里有几元钱,然后去买相应数量的东西,锻炼将圆点数量与相应数量的具体事物对应起来的能力。融入数学知识的“超市”游戏丰富了游戏内容,确定了游戏规则。根据幼儿的需求,我们还开展了“公共汽车”游戏。我们规定每次乘车要付一元钱。同样,在乘车前幼儿需要上银行取钱。很快,银行中一元的点子钱币告急,而两元、三元的点子钱币无人问津。怎么办?我引导幼儿展开讨论:“一元的钱没有了,能不能用两元或者三元的钱去乘车呢?”孩子们意见不
一。有的说:“乘车只要一元钱,不能用两元钱的。”有的说:“乘车时可以找钱的。”我抓住机会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那么用两元钱乘车时该找回几元钱呢?如果用三元钱乘车又该找回多少钱呢?”游戏时,我发现多数幼儿已掌握了3以内的加减法......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前几节课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性质, 即完全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 它是三角形中两大重要性质。这节课把三角形内外角关系这个定理作为一个重点, 把第二大性质作为主攻的难点, 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给出的探究为契机, 经过验证、观察、比较、尝试、归纳、推理论证、巩固应用的过程, 完成本节课学习任务。
一、互动过程
笔者踏着清脆的铃声, 走进教室, 师生互相行礼问候之后, 快速清查人数, 处理完有关登记手续之后进行引课:
师:请同学们看我手中这个三角形 (课前师生共同制作的教具) 它有哪些大家认识的角啊? (同学们在仔细观察)
生:三个内角, 还有几个和内角互为邻补角的角。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和三个内角互为邻补角的角即三角形的外角, 同时我们来掌握内外角的关系, 即两个重要的性质, (明确目标) , 请同学们先明确了三角形的外角概念之后, 快速探讨解答课本第七十四页“探究”, 同时独立完成黑板上给出的“导学内容”。 (限时8分钟) 。
(要求学生前四分钟必须独立思考完成, 四分钟后提醒学生分小组共同讨论完成, 允许学生继续独立思考;同学们很快进入状态, 小组合作讨论激烈, 兴趣昂然, 这个过程大约花费了8分钟) 。
在巡视过程中共参与六个小组的讨论, 聆听部分学生的自学收获和困惑, 同时也萌发了很多新的想法。因为有引课时和学生共同制作的简单教具来演示, 大部分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巡视的过程中提出学生动手画一个三角形ABC并作出它的外角, 学生都能够很快理解这个概念。
师:三角形的内外角之间除了位置上互为邻补角之外, 不相邻两角和外角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
生:有!我们第二组讨论发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发言人引导大家分析探究题目, 归纳, 提炼, 展示他们组的研究成果) 。
各组踊跃发言, 第四组组长举牌力争, 夺得展示成果权, 他们组竟然有很多新的发现, 其中一个发现就把三角形的第二个重要性质引了出来, 他们组给出了明确的表达, 其他组很快提出了质疑。笔者发现问题的解决过于开放, 流于思维活动的口头表达上, 不利于学生彻底掌握这两个重要的性质, 及时给了纠正, 进行了补充, 引导。学生们又冷静下来, 整个课堂又一次进入了沉思, 同学们很快动笔书面表达。这时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 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同学们普遍比较关注这两个重要性质 (主要是第一个) 如何来求证, 如何准确论证, 其中有几种思路成了大部分学生争论的焦点。
师:性质一的证明有没有哪一位同学能给出一种简便的证明思路来?
生1:大家都知道我们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时候, 讨论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好多种证明方法, 其中过三角形一个顶角做另一边的平行线 (辅助线) 这种方法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所以我们组讨论发现作一条过外角顶点且平行另一边的平行线很容易证明这个定理…… (生1组两名学生在黑板展示他的解答过程)
生2:我们的方法和他们组的想法不谋而合, 还是想通过做辅助线来解决这个问题;区别是我们做角相等先利用平行线判定, 后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解决…… (生2组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解答过程)
两组同学的精彩表现迎来了阵阵掌声。同学们在组内仍然进行着激励的讨论。第六组的学生 (王梦阳) 猛然蹦了起来, 举起了双手, 力争发言权。
生3:“老师!不用那么麻烦, 用量角器一测量就可以了, ” (引起了全班同学们哄堂大笑, 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出乎意料)
师:能想到用量角器测量不足为怪, 但理应想到它的误差和不精确性, 我们由此想到几何学的创造者用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们想到了绕过动手测量, 从而避免了好多难以克服的不精确问题, 用有关的公理、定理、概念、命题等确定一个问题的结论, 从而避免了实验过程中好多的不确定性;用我们学过的熟知的公理、定理等对一个未知命题进行演绎, 使我们面对的一些几何方面的东西豁然开朗, 清澈见底。同时我们不得不信它的正确性, 存在性进而也拓展出了各种各样可利用的基本法则来, 这大概就是几何学的聪明之处了, 正如有人说:“几何学是摆脱了直现束缚的光辉榜样”。
(笔者客观地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做法, 但接着就有十几名学生提出异议, 强调那种做法只是一种实验而非证明。笔者本意是“抛砖引玉”“声东击西”, 不想“一石击起千层浪”, 效果良好, 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整个过程中, 笔者并未明确指出如何解决, 如何证明。而是给了学生很充足的时间讨论, 课堂氛围良好, 学生思维活跃, 大部分学生都对本节课主要的内容重难点把握准确, 小组讨论问题明确, 但发现学生小组合作成果表达不明显, 有些小组结论不准确, 但好处是思维很有拓展性。
师:同学们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来, 在证明一个结论时, 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比较关键的……, 我们接着讨论。
生4:老师我们组刚才发现的证明方法, 比他们组都好!我们不做辅助线, 直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解决它! (第七小组杨奕和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了他们的证明思路)
这时候, 整个课堂异常活跃, 讨论声不断, 同时也响起了清脆的掌声。
师:同学们想得真周到!谁能概括一下我们刚才讨论了几种证明方法, 哪些方法比较容易理解, 容易掌握呢?
生:当然是最后一种了! (各小组学生自主归纳了刚才讨论过的证明方法, 不无感慨地嘀咕着。)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我们的语言总结出这个命题来, 要能用几何语言写出这个命题的已知, 求证并画出草图来, 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教师针对学生写已知和求证出现的问题给予了指正, 证明时各小组的后进生存在的困惑, 教师进行了引导。)
笔者在巡视整个课堂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解答思路比较明确, 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上述论证的好几种思路, 但学生因为刚接触几何证明题的推理表达过程, 很是陌生, 问题千奇百怪, 表达出来的结果和思路两回事, 笔者在这一点上早已心中有数, 不强求学生写出完美的证明过程, 但要求学生必须动手表达, 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准确表达出来。
师:好!四分钟时间到了, 请同学们对自己的书写过程进行对调检查。 (小组长分工、对调、指导、修改)
(学们很快进入讨论合作检查状态, 学习小组再一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笔者不愿意打断他们的思路, 也不愿意将自己早已预设的证明结果给他们, 笔者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 合作探究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些低估了, 发现有好多学生的表达已近乎完美了, 这个过程近十分钟了, 发现大部分学生若有所悟的神情, 基本有了结果, 就停止讨论。)
生1:大家请看我们第五组的展示结果…… (第五组组长拜重阳同学和助手梁劲宇在黑板上展示了他组的证明过程, 并且进行了生动的讲解,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同)
生2:我认为我们组的表达更为准确, 同学们请看……
(第三组同学迫不及待地举牌发言, 引起了同学们阵阵喝彩声)
生3:我认为第三组同学对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存在缺陷, 没有明确表示出来, 有些含糊其词。
学生的讨论更加激烈, 笔者真不愿阻止他们的争论发言, 但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为了规范证明步骤, 也给学生作一些必须的示范, 供学生可选择一种简便证明过程模仿写出来。笔者要求学习委员在黑板上展示了预设的结果, 同时又提醒学生留意第三组的证明表达过程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同意。在学生的学习交流中, 教学接近尾声。
师:今天大家对我们本节的重难点解决的很好!那么, 三角形外角的第二个重要性质相信我们已经不成问题了。
生:根据性质1, 性质2也就证明了…… (第一组四号同学很快把思路展现给了大家)
师:很好!请大家用规范的语言把这些结论的证明过程表述出来, 并学会用推理符号表达 (考虑到时间问题, 师并未在性质2上过多纠缠, 剩余十几分钟的时间了, 师引导学生对性质1的应用进行了训练, 发现同学们基本能灵活运用解决一些基础题目, 用时大约四分钟。由于在探究和证明定理时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只好把预设的两个提升练习放到自学时间来完成了。本节课在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声中结束了。)
二、教后反思
1. 这节课是全校公开课, 是针对学校初中部提出的采用小小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 构建学习平台, 便于师生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而进行的。听课老师大部分都堪称专家级教师, 笔者和学生起初的紧张是不言而喻的, 但我们的紧张情绪随着教学默契很快就消失了。
2. 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由验证到归纳、再到推理论证的思维过程, 整个互动学习过程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得到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课堂上给了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去经历和体验参与学习的过程, 激活课堂,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疑、去猜、去运用, 从而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3. 这节课的设计科学, 整个课堂中好多问题都是开放的, 都是由学生提出来, 学生来解答的, 笔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及时的补充、矫正。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所有学生都参与探索, 打破了教材的束缚, 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4.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创造性地教。笔者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没有顺应机械地照搬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 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前提,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为目的, 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是强调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因此,这一年来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寄予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从而让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概念,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
一、操作性数学游戏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就“如何培养幼儿操作能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借助于被操作的物体才能获得数学感性经验,整理数学表象,主动领会和构建起抽象的初步数概念。
在操作性游戏中,我首先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创造合适的、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这是我在大班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大班的数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如冰棒棍、瓶盖、纽扣、积木、回形针、废纸盒,硬币、各种塑料果子等。然后让幼儿在足够的场地里充分思考、探索、操作。在摆摆弄弄中,在分分合合中,在点数的同时学习记录,从而感知5以内的数量,同时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如,“要把5个果子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呢?”,幼儿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如果一份分1个,另一份就有4个;如果一份是2个,另一份就是……”:又如,“小狗和小猫同时过生日,可是只有5个水果,有几种送法呢?”,幼儿很兴趣就操作开了“如果送小狗1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4个,如果送小狗2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自由走动,并把自己分的记录结果和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做的只是参与、讨论、帮助、小结、提升就行了。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实物操作发展了幼儿初步的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数。
二、情节性数学游戏
游戏以一个主题贯穿,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大班的数学“认识时钟”活动中,我设计了“制作时钟送老人”的游戏环节,教师以养老院的老奶奶、老爷爷没有时钟为题、请幼儿帮助制作时钟。从而让幼儿以助人为乐的心情完成时钟的制作,体验了制作成功的快乐,也对钟面有了了解。接着提出问题“老人不会看钟怎么办?”,有的孩子马上说:“我们可以教他们呀!”,我继续提出“你们不会看时钟怎么办?”,孩子们一口同身声说“现在就学呀?”,于是我教孩子们学习认识了整点。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而快乐的情节中,想学、乐学、没有压力,这样既让幼儿掌握了数学初步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也培养了幼儿敬老、尊老的良好思想品质。
三、尝试性数学游戏
我们还将有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溶入到体育游戏之中。如:大班幼儿学习6的加减时,通过“战胜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沙包的活动来记录总数中不同的投掷结果(6个沙包投中3个,没有投中的有3个)这样根据对投掷的结果来归纳学习6的加减。如6-3=3,6-2=4,6-4=2。从而在游戏运动的尝试中掌握数学知识,也为幼儿口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陶冶性数学游戏
在音乐熏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三只猴子”教学中,让幼儿感爱音乐的同时,让幼儿明的音乐中有几只猴子,第一次怎么了,第二次怎么了,第三次怎么了;而猴妈妈第一次的表情怎样,第二次的表情怎样,第三次的表情怎样。
在美术陶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美丽的彩虹”绘画活动中,有几道彩虹、可添画几朵白云、几只小鸟、几棵小树、朵棵小草等。方方面面都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创造性活动中的数学游戏
角色游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吃店”游戏中,一个店里总人数需要多少人,其中服务员要几个、厨师要几名,几张桌子,几张凳子等。通过布置小吃店,能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并运用总数和部份数之间的数学知识。从而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再次协调、分配。使游戏顺利开展。
表演活动中也可穿插许许多多的数学游戏。如,故事表演时需要了解故事内容:故事里共有几只小动物,谁在故事里出现了几次,每次说了几句话。要准备些什么,要多少等。这是个数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
而在建构活动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获得多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和数量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会激活并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在运动性数学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六、随机性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知识的内容,我们及时抓住不同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楼梯有几个台阶;吃午饭时,让幼儿比较一下碗、筷子并让它们进行对应匹配整理玩具或积木时,请幼儿想想如何分类;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碗等装沙和水。幼儿在反复翻倒过程中逐步感知量的守恒。
【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推荐阅读: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教案10-27
在探索中成长记叙文11-08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TPM在消防队伍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10-21
探索宇宙历程07-06
探索宇宙教案09-08
探索奥秘作文09-11
勇于探索开拓创新06-15
实践与探索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