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博物馆导游词

2025-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长沙博物馆导游词(精选5篇)

长沙博物馆导游词 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省博物馆。我们将在这里参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千余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整的汉代女尸。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对于研究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被学者誉为“世界奇观,中华伟绩”。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原来这里有两个土冢,相传是五代,就是公元907?960年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所以名叫“马王堆”。1972年初到1974年初,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对它们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地下有一、二、三号三座墓葬。根据二号墓中出土的“长沙丞相”、“软侯之印”(均为龟纽铜印)和“利苍”(玉印)三颗印章,证明这里是汉初诸侯长沙国的丞相??软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据记载,利苍死于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儿子,死于公元前168年;一号墓墓主是利苍的妻子,根据出土印章,死者名辛追。从地层关系以及随葬物等情况分析,一号墓略晚于三号墓,故辛追约死于公元前2世纪60年代。一号墓保存最完好,这里陈列的文物大都出土于一号墓。下面我大致按陈列的次序为大家讲解。

钱币这里出土的钱币,基本上都是“明器”,即神明之器,是专为陪葬制作的。因此,它只具有象征性意义,而无实用价值。它的种类主要有“郢称”和“半两”。“郢称”是楚国通行的货币,一直沿用到汉初;“半两”多属于汉文帝时期的四铢半两。

木俑这是木俑。一号墓出土162件,三号墓出土104件。计有侍俑、乐俑、杂役俑等。这些木俑,无疑是软侯家奴婢的替身,反映了软侯家役使着众多的奴婢,过着剥削寄生生活的情况。这批木俑在制作上大量采用了半肉雕技法,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显示出当时雕刻工艺的高超。

乐器下面请大家参观出土的乐器。一号墓中出土有完整的25弦的瑟,22管的竽和12支竽律管。三号墓除了出土的瑟、竽之外,还出土了七弦瑟和竹笛等。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竽和竽律两种乐器。一号墓出土的竽用竹木制成。由竽斗、竽嘴和22根竽管所组成。竿斗和竽嘴用木制;竽管由刮去表皮的竹管做成,长短不一,分两排插在竽斗内,并用多道篾箍固定。它是专为死者制作的明器。各位游客请看,与竽同出土的还有竽律一套,共12管,用竹管制成。均装在一个用乘云绣和黄绢缝制的长方形竽律袋内,每管一个小袋。各管均中空无底,律管下部书有十二律吕的名称。它也是明器。竽律在古代文献中没发现有记载。它的发掘,使我们首次看到了古代竽律的形制,是很有意义的。朋友们再请看,三号墓中也出土有一件竽,是实用器。它尚有四种折叠管,共23支。每支管上有出气孔和按孔,管内有簧片,簧片上还有银白色的“点簧”,以控制音高。这是世界管乐器中使用簧片最早的实物之 一,为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竽的出土,使我们很自然地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南郭处士吹竽”的故事和由此而形成的“滥竽充数”著名成语。

博具这里展示的是一套博具。博具是一种娱乐用具,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惟一一件汉代完整的博具。博戏在汉代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但自晋代以后逐渐衰落并开始演变,到唐宋时由象棋取代。兵器这里陈列的是兵器。三号墓出土的兵器有38件。包括弓、弩、箭、剑等。弩,它利用了杠杆的原理,使箭射得更远、更准;加上铜廓,更为坚固,成了名副其实的“强弓劲弩”。

农副畜产品各位朋友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远在两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长沙国就已经有了较发达的农副畜牧业。下面请看,出土的大量产品有稻、小麦、大麦、麻籽、菜籽、枣、梨、杨梅、鹿、黄牛、山羊、绵羊、鲤鱼、鲫鱼、鸡蛋等等。其中稻谷有籼、粳、黏、糯四大品种,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稻谷品种和类型的演变发展,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漆器请看,这么多漂亮的漆器,简直是太美了。数量很多,一号墓出土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二号墓的漆器多已破损。器形有鼎、钟、方壶、圆壶、厘、耳杯、几、勺等。其胎质多为木胎,也有竹胎和麻布胎。纹饰有漆绘、粉彩和锥画多种,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有的还记有容量。请看,这是

一件云纹漆鼎,在一号墓出土时,考古人员发现漆鼎中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莲藕片。挖掘时 满片因遇空气加上在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荡动,藕片已全部溶解于水中了。地质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二千一百年以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否则,藕片会被震荡,早已沉于水中了。在这里陈列的很多盛食器具中,您可以看到吉祥颂语,如“君幸酒”、“君幸食”等,意思是请您喝酒,请您享用美食。各位游客,至此我们看完了一展厅的周围部分,现在请大家进入中心处的内厅。

丝织品一、三号墓出土的丝织品,名目繁多。服饰有丝绵袍11件、夹袍1件、素纱禅(单)衣l件,以及裳(裙子)、手套、纱帽、鞋、袜等40余件;还有整幅的丝织物63件,品种有绢、绮、罗、纱、锦、绣等。起绒锦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起绒织物,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复杂的提花技术。它的发现,把我国起绒技术的创始时间,至少提早了数百年。大家看到的这件素纱禅衣的确是一件令人惊叹的稀世珍品。它身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其重量包括厚实的衣领和袖口锦边在内,还不到现在的1两,仅49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制作工艺最精和最轻薄的一件丝绸衣服。可见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帛书请大家往前看:三号墓中出土的十多万字的帛书,是我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这批帛书,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新的资料。帛书中有《老子》甲、乙两种抄本,甲本卷后、乙本卷前各有古佚书四种;还有新的春秋战国史料《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以及《五星占》、《相马经》、《医书》数篇,共计20多种。《五星占》记载了秦始皇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共七十年间木星、土星、金星在天空运行的位置,其中的数据资料与现在的计算数据十分接近,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学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帛书中有三幅地图。一幅是汉朝诸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主区的范围相当于现在广西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广东连州市一线以西,北起新田、全州一带,南界直达广东珠江口外的南海。所示的河流流向和弯曲轮廓、山脉走向、城镇方位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第二幅为汉代诸侯长沙国南境驻军图。图中标有部队名称及驻地、工事、烽火台等军事情况。第三幅是一个县城的平面图。这些地图的出土,证明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汉初,我国的地理科学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它给我国地图学史增添了宝贵的一页。帛画请大家注意,这里是两张覆盖在一、三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内容大致相似。帛画呈“T”形,画面从上至下画的是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上部画有日、月、星、扶桑树、天神及天国守门神等;中部画的是墓主人出行及祭祀的场面;下部画有一巨人站在两条鳌鱼背上,托举着大地。画中神话与现实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构思、布局精妙有致。就其绘画艺术而言,帛画堪称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从帛画的形制、内容及摆放位置等情况来看,它应属于丧葬礼俗中“铭旌”一类的旗幡,用以“引魂升天”。三号墓棺室的东、西两壁悬挂有两张长方形帛画。西壁的帛画画面上有百余人,数百匹马和数十乘车。从其内容、布局分析,表现的是墓主人登临高坛检阅出征部队场面。因此这幅帛画可以叫做“出征图”。东壁的帛画由于残破过甚,已分辨不清楚,估计是墓主人生前奢侈豪华生活的写照。

朋友们!至此,第一展厅的陈列已全部观看完毕。那么两千一百多年前的汉代女尸和棺木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跟我到地下室,也就是第二展厅去参观。

女尸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首次发现了一具保存了两千一百多年的女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她吧。她是谁呢?她就是一号墓中汉初诸侯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的妻子辛追。在出土时,此人身高154厘米,保存体重34.3公斤。体形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好,大部分毛发尚存,部分关节可以弯动,软组织尚有弹性。1972年底,对尸体进行了解剖,并进行了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经过多方面观察研究分析,死者生前患有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胆石症等多种疾病。在其食管、胃肠道内共发现甜瓜子138粒半,表明患者是在吃了甜瓜之后不久死去的。经过综合分析研究,死者由于胆绞痛的急性发作,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造成猝死的可能性最大。对于古尸能保存完好的原因,也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辛追死后

进行了“浴尸”,用约二十层衣衾严密包裹,及时人殓封棺后,逐渐形成了缺氧条件,这有助于延缓尸体的腐烂。入土后由于深埋20.5米、密封,共有四层棺套、棺外有椁,椁的上下四周用密闭性能好的白膏泥封闭,再加上隔绝了氧气的来源和光的照射,保持着相对的恒温和恒湿,并由于椁室中大批随葬物的腐败而产生沼气,细菌相继死亡,于是腐败过程趋向停止,加上长沙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保持了墓室的密闭性能。内棺中的80升茶褐色棺液为弱酸性,具有轻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对蛋白水解酶有较强的抑酶作用。这些都是使这具古尸能够保存下来的因素.这具女尸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它是防腐学上的奇迹,反映了汉初人们所掌握的防腐的丰富经验以及防腐学所达到的高度水平。棺木这是一号墓中的三具棺木,均系梓属类楸木制成。锦饰内棺是存放女尸的。由于汉代还没有使用棺钉,故在棺木的两端用束帛加以捆扎。朱地彩绘的头挡绘有双龙穿壁,足挡绘有两鹿登山峰。这个棺内外均涂朱红漆,又画龙、虎、鹿等古代长寿和吉祥的动物,意为表示吉祥。黑地彩绘棺用彩漆描绘了古人想象中流云漫卷的天空,在流云之中还穿插着一百一十多个神怪和奇禽异兽。棺椁请大家跟我到第三展厅看看马王堆一、三号墓的木椁。马王堆二号墓由于早年被盗,已坍塌腐烂,仅剩残木。数以千计的随葬品就放置在木椁的四个边箱之内。整个木椁结构平整严密,没有一根金属嵌钉,全是用扣接、套榫结合成的,说明当时的工艺水平是非常高的。

长沙市博物馆藏东汉铜尺研究 篇2

东汉几何纹铜尺(图一),长23.2厘米,宽2厘米。腐锈,断二处粘补,边沿稍损。铜尺正面饰几何纹,其中一端饰重叠菱形格纹,另一端有孔,背面无纹。铜尺刻画有十个寸格,每格一组单独的纹饰。寸格长度不等,两端最长。1980年长沙市工农桥房地局M6出土。

东汉几何龙纹铜尺(图二、图三),长23.8厘米,宽2.1厘米。两头残破,边沿稍损。铜尺正面饰几何纹,一端有孔,背面饰两条相向的飞龙纹。虽然龙纹刻画得非常简单,但是却将龙的形态最大化地表现出来,这也是难能可贵之处。这把尺子与工农桥房地局M6出土的尺子一样,标明有清晰的十个寸格,每格一组纹饰。1978年长沙市国防科技大学M52出土。

东汉彩绘鸟兽纹铜尺(图四、图五),长23厘米,宽2厘米,厚0.35厘米。稍剥落,边沿处修补。正背面都分为十寸,寸与寸之间长度不等,两端较长。一端有孔,每寸内都刻画各种形态的鸟兽纹,纹饰古朴、粗犷豪放,不拘泥于写实,与东汉画像砖的图案风格相似。铜尺表面还留有红色彩绘痕迹。1980年长沙市工农桥房地产局M6出土。

东汉鸟兽纹铜尺(图六),残长21厘米,宽1.9厘米,断残三截,锈蚀。尺子正面共有八寸保存完好,一端有孔,每寸内都刻画各种形态的鸟兽纹。寸与寸之间均以竖线分隔,第一寸两端和六、七寸间均以双竖线相隔,双竖线之间刻画三角形纹饰。背面由于磨损严重无法得知是否有纹饰,但仍有寸格凸显。1977年长沙市九尾冲中药二厂M1出土。

根据上古传说和考古发掘资料可以确定,我国在氏族社会便开始了测量长度的活动。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依靠自身的手、脚、眼等器官来判断事物的长短、大小及事物之间的距离,并用绳索、树干等物来测量长度,用迈步来测量地积。在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房屋地基以及木构件、木石农具和陶质用具上的纹饰等都是早期测量长度的最好见证。除此之外,《大戴礼记·主言》中:“布指知寸,布首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堵,三百步而里。”《孔丛子·小尔雅》中记载“举足为跬,倍跬为步”等,这些都是反映早期长度测量的记载。

《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身为度,称以出”、“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这说明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确定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长度作为统一的测量工具,而这应该是中华大地上第一件具有权威性的长度标准器。国家出现以后,这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测量,而是有规定的单位,并制造和颁布了具有法制性和公证性的专用测长工具。夏商周时期关于尺度的记载多有论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丈”下云“十尺也”,注曰:

“周制八寸为尺,人长八尺,故日丈夫。”蔡邕《独断》卷上云:“夏……十寸为尺”,“殷……九寸为尺”,“周……八寸为尺。”也有人考证,西周时八寸为尺属小尺,以咫为单位,十寸为尺是大尺。除了文献多有记载外,在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两支牙尺和一支骨尺,这三支尺子属于我国目前最早的测长工具,传系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其中骨尺长17厘米,尺面刻十寸,牙尺分别是15.78和15.8厘米,尺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

根据考古发掘表明,至今在我国暂时还未找到春秋时期的尺子,因此无法得知春秋时期一尺有多长,期待后续的考古发掘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所知的战国时期尺子质地有铜、骨、木等,数量也较少,共有五支,这些尺子经过计算后,一尺约合22~24厘米之间。丘光明在《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写到:“就目前材料来看,战国每尺仍沿用23.1厘米为宜。”

西汉时期的尺子历经科学考古发掘的只有十支,有铜、木、竹、骨、铁等质地,其中竹、木尺制作简陋,仅仅刻有寸而无分,各寸格之间也不相等。在这些尺子中,有八支尺子长度在23-23.2厘米之间,与秦尺23.1厘米并没太大差距,这也印证了汉承秦制之说,因此西汉的尺子长度为23.1厘米。

新莽时期测量长度的工具,现在只有两支卡尺和一支铜丈。丘光明在《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中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并通过与这一时期的铜量进行对照,确认一尺的长度也是23.1厘米。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的统计,东汉时期的尺子共有八十五支,其中经过科学发掘的有五十一支,并且在此书中还将东汉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鸟兽纹铜尺,这一类共计十五支;第二类是几何纹铜尺,共有二十一支;最后一类是骨尺、牙尺,计二十五支。这三类尺子质地、纹饰不同,出土地点也有区别,其中前两种铜尺主要出土于湖南、安徽两地,并且均以图形分割寸格,无分刻,而骨尺、木尺主要出土在河南,多以圆圈为尺星,以相互连接的线作寸格。虽说尺子的质地不同,纹饰不同,寸格表示方法不同,每支尺子的长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所有尺子的长度平均之后还是可以得知东汉一尺的长度是23.5厘米,比西汉和新莽时期略有增长。

根据铜尺上面纹饰的细微变化不同,笔者对《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所收录的十五支东汉鸟兽纹铜尺也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以尺25为代表的(包括尺25、尺26、尺30、尺32等)和以尺33为代表的铜尺(包括尺33、尺34、尺36等),两者的区别主要集中在纹饰上,尺25正反两面均刻画鸟兽纹,而尺33两面除了鸟兽纹外,还刻画有人物纹以及鱼虫纹等,并且其铸造风格与尺25也略有区别。根据纹饰比对,我们发现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彩绘鸟兽纹铜尺与尺25纹饰相同,尺寸也基本相同,都应该略大于23厘米。其中图六虽然纹饰略有残缺,但是根据比对可以发现其接近于尺25,因为在其表面没有发现有人物纹和鱼虫纹等。

几何纹铜尺方面,丘光明在其书中对此类型尺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这其中,多数几何纹铜尺除了正面是几何纹外,背面均无纹饰,小部分的铜尺在正面刻画几何纹外,有的还在两端刻画有鸟纹、龟纹等,而背面则刻画有两条相对的龙或者一条龙纹。长沙市博物馆收藏的几何龙纹铜尺与书中的尺39以及尺56相近,都在背面刻画有两条相对的龙纹,正面纹饰一样,另一条几何纹铜尺则与其他尺子一样。

东汉时期的尺子数量较多,每支尺子的长度也略有不同,长者可达24.5厘米,而短的可有20.5厘米,这些都是经过测量比对后的结果。长沙市博物馆所藏的四支尺子中,有三支较为完好的尺子长度集中在这一长度问,另一支断残三块的尺子经过测量比对后也是属于这一长度间的,这是东汉尺子应有的共性。

游长沙博物馆心得 篇3

接着,我们来到了茶地,看到这里有许多种茶,有“大红袍”,“浙农”和“藤茶” 等等,品种之多,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离开了茶地,我们来到了展厅。我们先走进了茶史厅,这里有各式各样古代精致的茶具,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知识介绍,其中就讲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这使我感到很自豪。接着我们又来到茶萃厅,这里陈列了好多种茶叶,看得我眼花缭乱。导游说:“茶总体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还有加工茶类,如花茶、紧压茶等。”最有趣的是紧压茶,紧压茶是用许多干茶压成各种形状制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展厅里就有好几种形状的紧压茶,有一个南瓜形的紧压茶最逼真,怎么看都象一个大南瓜,非常有意思,我都忍不住想摸一摸。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这四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自己的特点,让人看了还想再看一遍。

长沙市博物馆观后感 篇4

观长沙市博物馆有感

长沙市博物馆简介:

长沙市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八一路480号,是改革开放后在原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纪念馆基础上必建的综合性的地志博物馆,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一走进博物馆,就看到巨大的毛主席像屹立在眼前。他两脚站直,轻轻地举起右手,两眼直视前方,好像在指引着中国革命的方向。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知道了塑像是由黑龙江省人民赠送给湖南人民的,它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尊安放于室外的大型铝镁合金毛泽东塑像。

再往前走,就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故居了。墙是用砖头自做的,上面甚至还留着工人叔叔的手掌印。走进里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毛泽东的书房和睡房。书桌上虽然没有东西,但到处都是灰,是历史的沉积。床的四周都是用雕花木头做的,看上去非常古老。走到屋后,有一小庭院,三面是毗屋,另一面是围墙。围墙上开了一小门,打开小门可直通后山上。毗屋的厨房很简单,一个土灶,一个大水缸,还有一堆生火用的柴火。洗浴条件简陋,听说水是从附近的清水塘一通一桶挑上来的,冬天也没有热水,不过,这却帮助毛泽东养成了冷水浴的健康习惯。整个房子很朴素,甚至有点破旧,却也典雅。

在那个年代普普通通的建筑,有谁会知道,就在这个普通的建筑里,规划的却是改变中国历史的事情呢。全国最早的省级支部——中共湖南支部就是在这里建立的。推开小门,里面的东西也简简单单,卧室,洗澡房,厨房。据介绍,有这样的房间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屋子里简简单单,非常窄小,两分钟就从头转到尾了。虽然桌子,床这些东西还在,但是已经没有了人生活过的痕迹。我们在这里停留,看着这些家具,品味着尘封在这里已久的气息,想像很多人曾经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在案下看资料的身影,在桌前激烈讨论的身影,在这里吃饭的身影。看着毛主席年轻的画像,不禁对它肃然起敬,这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将中国的历史齿轮扭向了不同的地方,红色的光芒在这里升起,给中国带来了光亮。

走出故居小房子,踏过绿草地,就看到了宏伟的长沙市博馆展览馆。就是在这里陈列着2万余件反映长沙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史的珍贵文物。看着这些文物,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世界上任何一个邦域都无法比拟的工艺和文学成就,青铜器、陶瓷、雕刻、书法、绘画等等,其中的每一项成就都能让那些老外“喝上一壶”。形制巨大,气魄雄伟的象纹大铜铙,我国最早能成组演奏的乐器乳钉云雷纹编铙,各个年代的铜镜,背面的花纹美妙绝伦,光洁可鉴,线条圆润流畅,造型凝重大方的兽面纹提梁铜卣,这些东西都十分珍贵,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同时,正是因为这些东西,才让我们对老祖先的历史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认识,每一件都代表着一段历史的印记,时间在镜子表面刻上锈迹,同时也将历史的信息刻录进去。我们华夏民族具有无比坚韧的生存和繁衍能力。我们用更清醒的头脑去认识自己的不足,不仅仅是拿着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辉煌沾沾自喜,而是先走别人走的路,再走别人未曾走的路,最终驰骋于不败之地。

虽然这里古玩很多,并且很多都价值连城,其中不乏有很多稀世珍品,且每一样都有很长的年代,集合了古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是,最吸引我注意力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记录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展厅。这里展览的东西离我们都不远,有“青年团长沙市首届代表大会”纪念章,“同盟胜利纪念”章,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使用的手榴弹,炮筒,民政司暂行章程,还有长沙长治书局印的孙中山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等。最吸引我注意的是一个红军家属优待证。一块儿小小的红布,上面用毛笔写上“红军家属优待证”的字样,用红色的线缝上边,表面上斑斑驳驳。就是这样的一块儿布,没有现在的锦旗精致,也没有包着华丽大红皮的证书耀眼,却是那样的夺目,那样的令人敬畏。这小小的一块儿布,很可能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换来的,也许记载着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也许是一次举家搬迁,也许沾着家属的泪滴,也许被一位老奶奶颤颤巍巍的双手珍宝似的压在箱底。

长沙湖南导游词 篇5

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上一篇:65普法考试下一篇:会计工作应聘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