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精选10篇)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
王林花
学习内容:
人教版第一册教材第26—27页及相关练习。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减法的来源和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并知道减法算式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并会利用5以内数的分与合计算相关的减法算式。
2、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3、培养学生的看图说图意、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学习重难点:
理解减法的含义,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教具、学具
第26页的相关图片及5根小棒。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你还喜欢看马戏吗?看,马戏团里的小丑又来了。我们比一比看谁能拿到他手里的气球?
1、复习2、3、4的组成:全班拍手读。
用课件出示5以内数的分与合,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
2、开火车口算比赛,并说计算方法。
1+1=
2+2=
3+1=
1+2=
2+1= 1+3=
2+3=
3+2=
4+1=
1+4=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5以内数的分与合解决一些新的数学问题。
1、激趣导入
考考你的眼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老师左手2枝铅笔,右手拿着3枝铅笔,把他们合在一起,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2+3=5(枝)。现在老师拿出1枝铅笔奖给坐的最端正的同学,老师现在还有几只铅笔?(4枝)接下来看谁还能得到铅笔的奖励。
2、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减法。请全班学生观察: A、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图意。教师课件演示课本第26页例题。通过课件演示,小丑手中飘走了一个气球,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提问:“你从这动画演示中解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原来小丑手中有4个气球,放走了1个。
:B、根据条件提出问题。教师:“说得很好,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4个气球,飘走了1个。还剩多少个气球?谁还能像他这样说一说?
教师板书。
教师:说说飘走了是什么意思?(少了一个)
教师指出:像这样飘走、拿走、飞走、吃了、坏了、破了等等,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是多少,要用减法来计算。(板书课题)
C、学习摆圆片表示图意。
我们用这4个圆片表示一共4个气球(贴出),飞走了1个,就用虚线圈走一个(圈一圈),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到还剩多少个了。
D、列式计算。
问:4个气球,飞走了1个,求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计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1=3
E、认识“—”号和学习减法算式的读法。
问:在这个算式中有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减号)
减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去掉的意思)
这个算式怎么读啊?(读作4减1等于3)
全班齐读两遍。
F、教师:谁来说说,算式中的“4”“1”“3”分别表示什么?
师小结:从4里面去掉1个,求还剩下几个?就是要从4里面减去1,用算式表示就是4-1=3。刚才我们看到气球飞起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新知(完成课本第26页“做一做”)
要求:看图说图意,理解减法算式的来源,感知减法的含义。
1、出示第一幅图,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这里一共有几把铲子啊?小朋友拿走了几把?还剩几把? 问:谁能把问题和条件连起来说一说?然后说出算式。板书:5—1=4 师:从5里面去掉1个,求还剩下几个?就是要从5里面减去1,用算式表示就是5-1=4。
2、出示第二幅图,同桌互说图意并列算式。问:这里一共有几块饼干?后来又怎样了? 先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汇报,教师板书:4—2=2 师:从4里面去掉2个,求还剩下几个?就是要从4里面减去2,用算式表示就是4-2=2。
3、出示第三幅图,生自主看图列算式并互相交流。
你们能看懂这两幅画吗?自主列式并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3只鹤飞走2只,就是从3里面去掉2只,要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
教师板书算式:3—2=1。
引:在这幅图中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
从3里面去掉2,求还剩下几个?就是要从3里面减去2,用算式表示就是3-2=1。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铲子拿走了,饼干吃掉了,纸鹤飞走了,求还剩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 1.摆一摆,算一算.(照算式摆小棒:边摆边说)
(1)摆3根小棒,拿走2根,还剩几根?3-2=1.学生摆后投影演示。(边摆边说)
(2)
4-3
5-2
同桌合作,互相边摆边说。2.课本第27页做一做红花图。
独立看图思考,自主完成,集体订正。①说图意,解释虚线圈的意思。②列算式。
3、练习:
提问:我们不看图,能求出2-1= 4-3= 3-2= 这几道题的得数吗? 老师引导看数的组成。指名说,怎么想的?师生共同研究:3-2=1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从多种计算方法中通过比较,发现利用数的分合来算减法的算法优化性,从而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
4、计时赛。
老师看时间,全班比赛写10道5以内减法算式,指名报得数。
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好,以后我们在计算2-1时,可以想:2可以分成1和1,2减1等于1;计算3-2时,可以想:3可以分成2和1,3减2等于1,计算4-1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总之,我们可以根据数的分合来想得数.
5、选一个减法算式编数学小故事。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飞走、拿走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认识了减号,知道了虚线圈表示去掉。会读减法算式。还学会用数的分合计算减法。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减法打下基础.课堂设计的安排是:
一、在复习准备环节,设计了老师手拿铅笔演示,目的是在新课前使学生对减法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全课的例题和练习安排各有侧重,例1通过指导看图,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同时在全课贯穿用三句话叙述图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做铺垫。学习例2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列算式,说含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练习重点渗透集合思想,知道虚线圈表示什么,三、巩固练习主要是通过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对减法的含义有进一步理解.
《减法的初步认识》教后反思
莒县第四实验小学小学 王林花
减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减法教学。属于数于代数的教学范畴。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要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创设情境,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教学。反思整节课,我认识成功和遗憾并存: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如:开课之初,我把铅笔的奖励情境搬到课堂上,全班学生观看完表演以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看到的场景。这样处理教材,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很好。
2、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教学中,我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宽松、愉快。活动一:创设情境,我制作了教具纸鹤,让学生表演情景剧,使课本上的主题图生动起来。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投入学习中,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活动二:我拿出5枝铅笔奖励听课认真的学生。借奖励之机,我把铅笔一枝一枝的发放出去,激发学生编写出一个一个的减法算式,巩固减法的意义。活动三:学习完例一,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例二,然后汇报自学的心得。我在黑板上利用简笔画再现例二,形象的绘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活动四:在巩固练习环节中,让全体学生听要求摆学具,学生的动手热情很高。活动五:在整节课最后,让学生自编应用题,充分理解减法的意义。整节课由各种活动贯穿,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了减法的概念,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概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1、缺乏系统性总结,缺乏点睛之笔。在各个教学活动之后,虽然依据情境把完整的减法概念编成了“数学小故事”,但总结时没有离开情境图抽象出理论性的语言,所以学生虽然从活动中理解了减法,会读,会计算,会编写应用题。但不会用减法的含义说算理。所以,我询问学生,什么情况下使用减法时候,并让学生举例说明的时候,学生有些茫然,课堂一时之间有些冷场。我不得不重新引导解释一遍。学生们才理解我的意思,重新投入学习中。这样,使学生对减法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是这节课的遗憾。
2、教学细节方面处理不够准确。
本节课的开始,我利用了书中的信息图创设了“美丽的花果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你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删选学生的问题,保留“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利用学具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加起来”的意思,对加法有了感性认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6的认识(小学一年级)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学生计算能力好,学习习惯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好。3.教学内容分析
6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1~5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在教法上要有所创新,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节课采用迁移法、以旧引新.通过看图思考、动手操作等方式完成新课任务.
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数数量是6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6,知道6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6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6个和第6个的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数和分的实践活动,掌握6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爱集体、爱劳动的思想教育。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6的含义,掌握6的组成。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数?
老师随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1下载:依次出现从0到5六个数字娃娃。
师:比一比,这几个数谁最大,谁最小?
老师演示课件:数字娃娃的对话。
师:在我们认识过的数字之外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数,你们认识它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
板书课题:6的认识
二、指导探索:
1、认识6的含义
(1)投影出示图片1:27页的主题图。
学生叙述图意。
(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认真数数的基础上说出图意,同时对学生进行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
师:6可以表示数量是6的物体的个数,6还有什么用途呢?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说一说。
(引导学生用6的基数含义或序数含义说一句话。)
(2)投影出示图片2:小棒摆成的六边形。
教师带学生数六边形是由几根小棒摆成的,然后让学生摆出这个图形。
2、比较大小,了解数序
(1)教师演示:先拨5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学生完整的说出拨珠过程。
问:现在再拨去1颗珠子,还剩几颗珠子?
5添上1是几?6去掉1是几?
(2)出示27页的直尺图:有7个刻度,但不标明数字。
问:尺子左端的刻度是几?表示什么?
0刻度后面呢?„„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尺子上的刻度:0 1 2 3 4 5
问:5的后面是几?为什么5的后面是6?
让学生从0数到6,再从6数到0。
问:刚才是怎么数的?和5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3)分别出示27页的点子图。
问:比较5和6的大小,用什么符号连接?为什么用“<”?
板书:5<6
问:由5<6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6>5 3、教学6的组成
(1)学具操作:将6个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学生独立操作。
(2)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3)各组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出6的组成。
游戏:师生拍手组成6,对口令。4、区分基数和序数
投影出示图片3:28页的蝌蚪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数数、回答、填空。
从左数第6瓶有几只蝌蚪?
有6只蝌蚪的是第几瓶? 5、指导写6
出示课件2。学生观察后练习写6,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8.课堂练习30页的第2题。
老师讲明题目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9.作业安排 30页的第1题。
学生直接填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先摆学具,然后再填空。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课件 11. 自我问答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
教学“6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可以分成1和5,2 和4,3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一、设计思想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数学知识,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做好这一内容的教学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对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教学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简单地把总复习里的题目做完就算,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更新整理过程。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去。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在头脑里全面激活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理解方式对已激活的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并在头脑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引导学生将重新组织的知识内容,广泛应用于新的情境,并在这种情境中进一步发展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在加法表的复习中,在游戏中复习10以内的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乱七八糟的加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再把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整理。在复习减法表时,因为学生已有加法表的经验,所以先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然后让学生思考,补充完整。引导学生在小组间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材分析
这部分整理和复习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的数学知识,包括本单元所学习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包括在第三单元学习的1—5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在知识的理事中将所要整理的知识内容设计成了一些题目,以这些题目作为学生整理知识的线索,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再现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所有知识,另一方面将分散学习到的数和加减法知识综合起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识学生前面已经学过。这节课对它重新学习,并不是对前面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原先学习的内容进行更高层次上的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理解,形成知识体系。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2、数学思考:通过分类整理、观察比较等活动,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合理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探索发现加法表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规律提高自己的计算水平,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整理所学数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教学难点:主动探究,发现加法表减法表算式排列的规律。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得主动、有效。
七、课前准备:小兔头饰、实物投影、信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论引入,提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复习课,大家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我们共同努力上好这节课,好吗?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而且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只是引导者,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发挥的权利,老师的作用只是提示、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活动。】
(二)联系实际,巧设情境
1、复习序数:
(投影出示第78页上的主题图“坐电梯”)
放学了,三位好朋友一起回家,看,他们在电梯口说些什么呢? 小绿说:“我家住在七层,到我家去做作业吧!” 小蓝说:“我家在他家下面一层,到我家去做吧!” 小红说:“我家在他家上面一层,到我家去做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绿、小蓝、小红分别住几楼吗?(小蓝住6层,小红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复习数的组成
我们已经学过了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呢?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告诉对方,好不好?(学生活动,并请两三个同桌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0以内各数的组成)
(三)主动探究,寻找规律
1、加法表
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来做个“小小邮递员”的游戏。
谁来当邮递员呢?(请一生戴头饰,背邮包当邮递员)今天,小兔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兔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件,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怎么排列比较好?(按一定的顺序。)(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找规律放手让学生找,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
2、减法表
(实物投影课本第79页减法表,把部分减法盖起来)(1)补充表格
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有了加法表的经验,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2)寻找规律 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3)熟练减法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四)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口算。
小朋友真了不起!接下来老师想考考大家。教师出示10以内的加法减法算式卡片,学生抢答。
2、投影出示课本第79页的情境图(熊猫图),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1)图里画的是什么?
(2)左边有几只?右边还有几只?(3)说说图意。
(4)求“一共有多少只”,怎样算?
先把算式和得数写在书上,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
3、投影出求课本第79页的情境图(买书包),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教师以“放”入手,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区别两幅情境图中问号的不同作用,扫清思维定式的障碍。】
(五)拓展思维,课堂小结。
1、填空:□=4 ○=5 △=3
□+△=()()+()=8()+()=9
2、课堂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解决这么多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九、板书设计: 6~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整理和复习8 7 10 9 9 6 / / / / / / 3 □ □ 5 2 □ □ 6 4 □ □ □
十、作业设计:作业本第37页 附录:教师用书,课件
自我问答或教学反思: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会倾听,他们是自己说自己的,只有争抢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得好,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
(2)在小组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抢学具,抢到以后也是只顾着自己操作,根本不再听老师的操作要求。
1、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组成,获得对10的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的概念的学习,感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和热爱科学的教育。
4、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难点:会正确读、写数10,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数数,从0数到9,再从9数到0。
2、口算:
2+7= 6+3= 9-0= 8+1= 9-2= 9-3= 9-9= 9-1= 9-7= 4+5= 2+6= 9-8=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引入,我们已经能正确地数出0-9各数了,还知道了这些数的一些知识,那么比9大的数大家认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9大的数——10。板书:10的认识。
2、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教材第59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图上画了些什么?都有多少?请你数一数。(2)学生数数,并交流数的结果。
问:画图上有多少个人?(10个人)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说出,先数9个小朋友,再数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提示:大家数了9以后再数10,10是9后面的第一个数。提问:图上一共有多少只鸽子?(10只)
(3)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再数图中的人数和鸽子的只数,数后交流。引发思考,刚才同学们又数了人数和鸽子的只数,结果怎样?在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1)引导学生在直尺上认识数; ①出示第59页的直尺。
②让学生从0开始依次读出直尺上的数。③引导学生对照直尺说出10以内数的顺序。
(2)老师引导学生小结;9在10的前面,9比10小;10在9的后面,10比9大。
(3)引导学生比较9和10的大小。
①数出教材第59页两幅点子图中点子的个数。②先让学生独立填数和符号。
③汇报、交流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重点说出填写时的思维过程。
4、学习10的组成。
(1)请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边摆边说:10可以分成9和1,1和9组成10„„
(2)交流摆法,老师根据学生说的在黑板上有顺序地板书: 读读这些组成,自由读、互读。(3)推想10的另外几组组成。
(4)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怎样才能很快的记住这些数的组成呢? 学生小组讨论。
5、学习10的写法。(1)引导学生观察10的字形,并说一说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左边是“1”,右边是“0”,合起来是10。
(2)老师示范写10,边写边讲;10分成两部分写,左边格里写“1”,右边写“0”;要先写“1”再写“0”,两个数字不能离得太远。(3)学生在练习本上描写10。老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数数,从0数到10,再从10数到0。
2、教材第60页的“做一做”。
3、练习十三的第1题。
4、练习十三的第2题。
5、练习十三的第3题。
四、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口算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2、学会看一幅图能正确地说出四个有相互关系的加减法算式。重难点:掌握方法,正确口算。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答。
□ 10 10 10 / \ / \ / \ / \ 1 9 4 □ 7 □ 2 □
2、口算。
9-3= 6+3= 9-5= 3+6= 5+3= 8-3= 4+4= 9-9= 8-2= 8-0=
3、看图列式。
△△△△△△ △△△ 6+口=口 口+口=口 9-3=口 9-口=口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
2、学习第一个图。
(1)出示图:1个蓝色的圆,9个粉色的圆。
(2)提问:图上有几个蓝色的圆,几个粉色的圆?求一共有多少个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板书:1+9=10(3)对这幅图,你还能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吗? 板书:9+1=10(4)老师用手盖住1个蓝色的圆,提问:去掉一个蓝色的圆,求还剩几个圆?怎样列式? 板书:10-1=9(5)老师盖住9个圆,提问:还剩几个圆,怎样列式?(6)提问:如果不看图,怎样计算这四道题? 引导学生看着10,说出相关题目的计算方法。
/ \ 1 9(7)读读这四个算式。
3、学习第二个图。
(1)出示图,有2个蓝圆,8个粉圆。(2)看图说一个加法算式,指名说。(3)看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指名说。
板书:2+8=10。说说2+8=10表示什么意思。(蓝圆和粉圆一共有去掉2个圆,剩下的就是8个圆)(4)小组里互相说计算方法。
4、学习第三个图。
(1)出示图,有3个蓝圆,7个粉圆。(2)看图说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板书: 3+7=10 10-7=3 10-3=7(3)指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学生自学第四个图。
(1)仔细观察图,说图意,把算式填写完整。(2)集体订正,老师板书; 4+6=10 10-4=6 10-6=4
6、老师出示;
5+5=口 10-5=口
想一想口里应填几,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0个,1、教材第61页“做一做”的第1、2题。
3、练习十三的第4、5、6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新乡市红旗区渠东小学:田芬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44——46页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会读、写乘法算式,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含义,能把几个相同数相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关键:
识别相同加数。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30根小棒和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激趣:“小朋友,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出去玩了吗?”,“到什么地方玩了?”,“有一个非常好玩的数学乐园,你们肯定没去过,想去吗?”(课件出示)数学乐园情境图,小朋友在做各种活动:有的拍球、有的荡秋千、有的在坐转椅,蕴含着相同加数的加法,让学生观察并解决问题,老师把算式板书在黑板上,为引入乘法作准备。其中例1的教学图放在远处的大树下,借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课件出示)有四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出例1。
“他们在用小棒摆图形,同学们,你们也会摆吗?”
“咱们来一个摆图形比赛,好不好?”
2、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
让学生先想一个图形,看在一分钟内能摆多少个这样的图形。然后同桌互相说说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师:“请你观察一下,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你摆的作品一 共用了多少根小棒?”“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要求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师:“谁来说说,你摆了几个什么样的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你是怎样列算式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3、引导探究,认识乘法。(1)、初步认识乘法,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左边的算式,让学生发现特点。
师:“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加数叫作相同加数”。
师:“像这样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课题)
(2)、教学乘法的写法和读法,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课件演示:以3+3+3+3+3+3=18为例,教学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所表示的意义。
(3)、学生尝试改写乘法,巩固乘法的意义。
先“扶”后“放”,第一个算式老师先带着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独自写,并让学生板演。(4)、对比练习,强调乘法的意义。
师指黑板右边的算式问:“这几道算式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为什么不能?”。
小结:对,只有像这样的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方法。
三、运用新知,拓展提高。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向日葵图和蝴蝶图),让学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体会加法和乘法的联系。
2、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让学生判断对错,巩固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错的原因。
3、拓展练习
让学生填出有空缺的等式,怎样填才能使等式两边相等,使学生灵活掌握乘法的意义。
这道题有很大的灵活性,要引导学生说出想法,并让学生尝试多种填法。
四、引导总结,归纳梳理。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里玩了一圈,你有哪些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91~ 93页
教学目标:
1.明确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
2.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增进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数的基本意义
2、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习分数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圆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开始写数学周记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小明写的一篇周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中秋节
中秋节,我们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有8个月饼我们平均每人分几个月饼呢?(2个)其中有一个水果馅的月饼我和哥哥都想吃,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人分几个吗?……半个该怎么写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①学生独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
②交流:说说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月饼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
1、认识1/2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整个月饼的多少?(一半)一半是日常生活中的说法,用数学语言来说,是整个月饼的1/2。(板书:1/2)短短的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1份,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同学读一读这个数。(生读)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 ?,(指另一块)这一块是这个月饼的多少呢?(也是 1/2)
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分饼的过程说完整?(刚开始学生说不完整,老师不急于下结论,多让几个学生说。最后概括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出示这句话。)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词很重要?(平均)课件灵活展示:
①、讨论平均分。说说为什么重要?多媒体演示不平均分的圆(也可让学生各自拿出圆片演示)。如果像这样分,每一块能不能用1/2表示?(不能)可见这里能不能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全班同学自由读表示1/2意思的这句话,要求重要字词重读。)
2、折1/2
学生用圆形纸片折1/2
3、判断:下面图形的上色部分,哪些能用1/2表示。
4、认识1/4
回顾周记:小明和哥哥分一个水果馅月饼,分完之后又想到了爸爸妈妈也能吃到这个水果馅的月饼,那应该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那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一。(1/4)
5、想一想:如何折出一个圆形的1/4?并上色。
(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2)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或贴在黑板上),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6、学生自由创造更多的几分之一
小结:像1/2、1/4、1/5、1/8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较大的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整理,涂一涂与折一折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 2题
【这一部分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达到学以致用。】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重点、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哪儿玩?咱们一起看看这些小朋友在什么地方玩得这么开心?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初步认识乘法。游乐园里的确很好玩,其实在这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秘密呢!根据咱们观察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b)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c)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2)观察这几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些算式的加数都一样。)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科学家也觉得太麻烦,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2×7=14,读作:2乘7等于14; 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二、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相同的加数是几?(5)有几个(3)(3个5)列出乘法算式3×5=15或5×3=15(3)介绍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请你猜一猜“×”前后的两个数,分别叫什么?(学生试说)教师揭示:5和3在乘法算式3×5=15或5×3=15中叫乘数,15是这两个乘数的得数,叫“积”。(板书)
三、积累应用
1、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小结:求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今天我们游玩了游乐园,你们开心吗?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希望同学们用心去观察,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小小的数学家。
五、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学会读写几分之一.(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
教具:月饼实物图、圆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长方形纸片5张、直尺、彩笔、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
提问:我们学过了“平均分”,如果把14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把9块月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块? 把2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几块?
老师现在要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应是几块呢?„„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那么,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我们管它叫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学习新课
1.老师出示一个月饼实物图,把它对折一下,从中间剪开.提问:老师把这个月饼怎么样了?(分成了2份)这两份的大小怎样?(一样大)说明老师是平均分的.(板书:平均分)提问:为什么说是平均分的?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就说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指导书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月饼平均分成2份,横线下面就写“2”,表示这样的1份,在横线上面写“1”.读作:二分
2.老师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了3份,提问:我把这个圆片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一名同学到前面,分
同学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老师巡视)
么?(强调:不是平均分,不能用分数表示)
4.让学生用三等分的长方形纸动手折出三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提问:我们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要求同桌互相
5.让学生按要求折纸: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观察并填空:(1)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
6.让学生用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直尺上的刻度1,2,3„„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写出每份是这条线段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它们是怎样得到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互相说)每个分数中间的横线叫做分数线,表示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分母就是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分母就是3„„(使学生明确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
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表示这样的一份,分子就是1.(三)巩固练习
颜色.
3.在每个图里选适当部分涂上颜色表示它下面的分数.
提问:每图中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分数的哪一部分有关?分数的哪一部分决定涂颜色的份数?
4.下面哪些图里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请写出来.
提问:第4个图中的涂色部分为什么不能用分数表示?(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5.写出下面各分数(要求: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数线不要画太长,分子、分母上下对齐)(师读生写,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写在本上)六分之一
九分之一
十二分之一 十分之一
七分之一
二十分之一 6.出示梯形纸片
谁能在这个梯形的基础上再折一下,使每份大小相等. 提问:这时,每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为什么?(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平均分实物,折纸分线段,初步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第一次出现分数,由于分数与整数差异很大,学生会感到很困难,对分数的意义理解透了很不容易,本节课运用了直观积累的教学方法,通过分实物、折线、分线段等多种活动,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从而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知道了几分之一的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课上,同学们用眼看、动口说、动手折、动手画,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又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理解了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而我们大家都明白并且也都知道,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压根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更加的具体化,直观化,明了化,实实在在的尽最大程度上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体会到,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学生自己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平均分从而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比如三人一组分铅笔又或者是分学生自己带的练习本、又或者是用数学教具里的不同颜色的木棍来分,当然自己也可以大方一点,买点糖果来让学生分,分这个东西是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趣的,我是在其中的一个班里试了,我发现通过分吃的东西比分其他的那些实物效果要好的多,可能爱吃,都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只有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就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起老师自己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那要强得多。
我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是非常紧密的,一步紧扣一环,从而就导致了我是一直牵着他们的思路走的,也就丧失了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使许多的地方都是我代替了他们去做去思考,这样就让学生显得很被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他们自己主动的,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因为除法的学习是个新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的参与,自己去探讨,让他们自己成为首次打开除法大门的这把金钥匙,这样的话就会更加的好,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虽然我的教学思路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课本知识,但我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扼杀”了学生天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开始导入的环节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有哪两位同学愿意上来当老师的小助手?
师:现在我手里有8颗糖,要分给老师的这两个小助手,应该怎样分?有几种分发呢?
生:一个同学分3颗,一个同学分5颗
师问:那分到3颗糖的同学你有没有意见呢? 师:我也觉得这样分不公平,那应该怎样分呢?
生:每人分4颗
师问:那为什么这样分才公平呢?
生:因为他们都是一样多啊! 师:对,一样多 ,要想分的公平,就要保证每个人分的一样多,也就是说要保证每份分的一样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新知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生: 读课题《平均分》
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本就没有留下时间让学生自己相互去交流、思考,这样只能是让一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了课堂教学当中来,甚至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时就匆忙的提出了主题,没有注意到应该采用举一反三逐步渗透后再提出来,这点从教学上来说有点失败。虽通过平均分,实际操作进行直观的学习,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只是机械性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灵活性,生动性。所以在另外一个班里我就把它改成了兔子分萝卜的故事,那感觉就是好多了啊!学生们也学得有意思,也能自主地去发现这个问题。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一个,两个学生,也更不要去怀疑孩子们的能力,也不要不放心或者不敢放手把问题交给孩子们去发现,去解决。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5)班上的有点失败,因为我没有让时间去学生一起去体验为什么不能平均分,也失去了让学生在演示操作的过程中让他们思考怎样才叫平均分?相反在(1)班就完全不一样了,我已经把在(5)班的不足都进行了充分的补充,也就取得很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也并不是说我在重一个班轻一个班,我都很重视的,只是刚好那天(5)班的课在(1)班的课前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事先都能预见到的,只有在亲身的实践中才会发现这里不太完美,那里不太充分,一点点的修改,一点点的接近完美。如果从2(1)班上来,那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很成功的!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也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三次的实际操作中,第一次是让学生重视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是重视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第三次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并为学生营造探索的思维空间;另外我也修改了原先的几个层次的教学,都是在其中一个班上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的。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力目标:
能认读、会写简单的小数,会认物品的价格。
3、情感目标: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认读、会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
会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写成几元几角几分的数。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带着问题对新课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下自己的预习成果?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这个环节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
师:你从主体图里看到了什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几个桃子重0.8千克。
生:这串香蕉重3.2千克。
生:2.7kg读作二点七千克。
生:这些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生:……
师:你们的收获真多,老师非常高兴,这些数的中间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出示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二、认识小数,教学例1
师: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书上是怎样读小数的,你会读小数吗?
生:书上是这样读的,例如:2.7kg读作二点七千克。
师:你会读0.8kg,3.2kg吗?
可以让学生读给同桌听。指两名学生汇报读法。
师:你们是怎样读小数的?谁愿意说出自己的读法?
生:先读小数点前面的,再读小数点后面的。
师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读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读,要注意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不同)让学生起读两遍,加深理解。
三、探究例2
师:我们学数学就是为了运用,谁来说一下例2中的价格怎么读?分别是几元几角几分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12.68元读作十二点六八元,就是12元6角8分。
生:18.98元读作十八点九八元,就是18元9角8分。
生:……
元角分
12 . 6 8就是12元6角8分
18 . 9 8就是18元9角8分
0 . 8 5就是8角5分
师:同学们真聪明,说的真好,完成课本103页上面的空格,看谁填的又对又快。完成103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和第2题。
【减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推荐阅读: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09-08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免费09-11
角的初步认识新课教案06-04
分数的初步认识_《分数的初步认识》判断题06-04
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06-0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06-03
分数的初步认识展示课09-25
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