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精选14篇)

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 篇1

初春,我和妈妈来到福利院。大门口处的柳条刚刚抽出嫩绿的枝芽,沐浴在春日的晨风中。我们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下了车,正好赶上早间孩子们外出活动。管理员热心地领我们与孩子们打招呼,我也开心地分给他们零食。而在角落的一棵柳树下,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身影迟迟没有过来。

我拿着几块巧克力走过去,本是做好了去哄小孩的打算,却遇到了一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少女。她见有人来了,温柔得笑了笑。我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只是笨拙地递给她手中的巧克力。她笑着拒绝说,福利院糖之类的东西太少了,让我留给弟弟妹妹们吃。她的声音很好听,羽毛似的轻轻柔柔。我就与她在柳树下聊起了天。

“这些孩子都多大了?”我问。她拖着腮想了想:“大概都十岁左右吧。”我难以掩饰表情的惊讶,些许狼狈地说:“我以为他们最多五六岁。”那些孩子都很矮,有些甚至不能与人正常沟通,吃东西还会流口水。“那你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父母为什么会不要他们呢?”她笑着反问,但那笑中分明多了哀伤与羡慕。

察觉出我的尴尬,她又故作不在意地说:“我以后要去城市里工作的,我想学插花,会依靠自己过上好日子的。”之后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话,我也向她说了很多外面的事。

走的时候,她很舍不得我,就用柳条给我编了一个花环。她手很巧,柳条的韧性和柔软,都被用的恰到好处。我蹲下让她给我戴上。她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别忘了她,以后记得来找她玩。

后来,有一天在妈妈手机上,看到了院长发的她在轮椅上唱歌的视频,她笑容明媚,比原来自信很多。我在心中暗暗地为她祝福。

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 篇2

也许跟学校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 也许是渴望纯真的回归, 我的快乐记忆多半都和我的求学生涯紧密相联。从小学到大学, 经历了多少老师, 一时半会我一下子也说不清楚, 但我的内心告诉我:时空的间隔没有拉远我们的距离,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至今还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运行在我的行动中。春节快到了, 很想温馨一下记忆深处的永恒, 让自己回到那梦一般的仙境, 再次亲身感受一下恩师们的教诲。

小时候的我有两三年是在东北的山区度过的, 山区的条件不算好, 但是有山有水有真情。五岁时, 我上了小学一年级, 其实最真实的原因是儿时的小伙伴们都上了学, 母亲怕我孤单, 加之表哥在学校里做老师的缘故, 我也就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旁听生。我的老家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隧道, 据说这条隧道是日本人挖的, 抗战时很多的物资都从这里被日本人运回了日本国。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共产党的军队也交相使用这条隧道, 因为一百公里后的终点就是锦州, 那是国共军队争夺的焦点。我的学校就坐落在隧道旁边, 它也就有了“洞口小学”这一名称。由于年龄小, 再加上孩子的天性, 上学对我来说, 就是换着法子玩。那时的我真正享受到了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在我小的时候就得到了最好的验证。记得我在学校里最快乐的事就是坐在教室里听火车驶过隧道的声音, 随着“卡塔、卡塔”有节奏的韵律声由远而近, 我们的桌椅也会随着美妙的旋律跳起舞来, 我们坐在板凳上尽情地享受着城里多数孩子几十年后才能享受到的电影院里3D、4D的效果, 飘飘然像神仙一样, 短暂而又美妙, 每天我们都可以享受到四次这样的经历。因为学校本身就是防空洞, 我们可以在类似迷宫的教室过道里钻来钻去, 下课后捉迷藏就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游戏。那时我不懂旁听生与正式学生有什么差别, 唯一不同的待遇是作业、考试我都被取消了, 跟现在的学生相比, 那时的我接受的教育已全然跟国外接轨。

我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 老人家姓陆, 自我离开东北, 有三十几年未见, 但是陆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倔强竖起的头发、轮廓分明的脸颊, 除了浓浓的东北乡音, 哪一点都像鲁迅先生。陆老师是个全才, 给我们上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诸多课程, 现在回想起来, 陆老师最适合教综合实践课程。陆老师对我们很严, 我坐在第一排, 稍有过分之举, 他的教鞭就准确而又小心地落在我的头上, 真是很享受这种充满爱意地敲打, 因为在以后我的学习生涯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类似的“爱的传递”了。在学校里吃饭是同样快乐的事, 因为没有食堂, 母亲们都是把备好的饭菜装在饭盒里让我们带着, 中午的时光温馨而又幸福, 阳光底下的孩子们说着着数不尽的快乐, 分享着可口的食物, 吃过之后就一溜烟似地跑到山上疯去了, 随着陆老师“叮铛叮铛”的敲钟声, 我们从山上一路小跑下来, 冲进自己的教室, 又开始跟着陆老师画画、唱歌、读课文……

在东北的旁听学习生活仅仅维系了一年, 我就跟随父亲去了上海, 因为妈妈说我要真正“上学”了。带着太多的未知和茫然, 一个山里的孩子就这样去了一个自认为很大的都市。因为已经开学两个星期了, 我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惴惴地进了教室, 语言的不通和上海人特有的优越感, 让当时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诸多的不适。胆小而又陌生的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 以至于我的橡皮被旁边的女同学拿走了, 我也不敢吭一声。当时的蔡老师是我的班主任, 她那时没结婚, 人很漂亮。在我的印象中, 蔡老师和蔼可亲, 对同学总是很体贴。山里的孩子不讲卫生, 同学们有时会略带嘲讽, 蔡老师每天会都会检查我的手, 看到我的手指甲长了, 她都帮我剪掉, 并嘱咐我要注意个人卫生并提醒我每天带手绢。在她的精心呵护下, 我的行为举止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最喜欢上蔡老师的语文课, 她不但讲解的非常有趣, 更重要的是她经常鼓励我大声朗读课文, 在有人听课的时候, 她更是让我当众朗读, 尽管长期的东北生活让我平翘舌音不分, 但在她的心里孩子能勇敢表达自己就是最棒的。蔡老师教了我们三年, 在三年中我顺利地度过了不适期, 在三年中我适应了城市的教学环境和与人交往, 更重要的是, 蔡老师在给予我极大的自信的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白人要学会爱人。

邓小平同志支援苏北的政策将爸爸带到了淮阴, 我的中学生活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远离了大都市的喧嚣, 来到了我从来不曾听说的淮阴, 说实话, 淮阴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 总觉得这里是个乡村, 尘土飞扬下驴车、马车、自行车承载了更多的运输任务, 公交车、汽车很少, 唯一看到的高楼就是清江商场, 大概有三、四层吧!带着失望, 带着巨大的视觉反差, 我开始了自己的中学求学之路。现在想想那时可能是我的虚荣心在作怪, 上海人的排他心理不小心也在左右着我。在淮阴教我的老师有很多, 但对我产生重大影响的却是我在淮中上高一时的一位实习老师。记得周老师在我们班实习了两个月, 临走前要给我们上一节语文汇报课。因为有他的老师、领导一起听课, 周老师准备得极为充分。可是不知怎么的, 上课后同学们一点也不配合, 任你如何启发, 同学们就是不予回应。坐在座位上的我心里非常难受, 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了, 于是周老师每提一个问题我都一一作答, 即使是不知道答案的我也会说出一二, 整个课堂成了我们两人的问答训练。下课后, 周老师感觉还不错, 他说我是一个勇于表现的人, 这真是大大误解了我, 我想他是不会知道是我的爱心推动我做到这一切的。他还建议我可以尝试演小品, 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并且希望我能在他们毕业时能到淮阴师专来演一下, 当时我连一点思考都没有就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和演绎, 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 我的处子演出终于亮相师专, 演出很成功, 周老师在演出后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 并且鼓励我坚持演下去。从此我开始了自己的小品创作演艺生涯。在淮中的艺术节中, 我登台亮相, 以后的日子只要学校有活动我都会激情出演。在那个舞台上, 我有最大的自由, 我不断地完成人物的塑造。现在看来, 那些略显稚嫩的演出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但他毕竟给了我别样的人生演绎, 在十几年的演出生涯中, 我更加自信, 更加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更加珍惜自己的真情投入。直到现在, 我都会发自内心的感谢周老师给我拉开的“艺术人生”之幕, 尽管我不知道周老师现在人在何方, 但我相信倘若他能看到我现在在不断延续开启我的学生的创新实践之路, 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大学生活也许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 尤其像是对我这样缺乏自我认知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我大学时在北京读的是哲学专业, 要说我最欣赏的老师当属教我们《中国哲学史》的陈老师, 在陈老师的思维中他最认同的是弘毅笃行、知行合一和涤除玄览、复归于婴儿, 我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夫子”, 而最令人信服的是陈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坚持, 他遇到了很多的不顺, 但在我看来他是真正的学者, 为了心中的那份认同, 他可以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不管世俗对他有怎样的偏见和误解, 他都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认知。陈老师坚毅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在影响着我, 因为我知道那是一条通往自己人生理想的精神之路, 我也从中深深体会到“身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有多么的重要。我想陈老师给予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因为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些, 我也才会真能“心安理得”。

在我成长的路上, 还有很多老师给了我默默的支持、鼓励与帮助, 我很难一下子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此, 我也只是选择了几位自己求学生涯中印象深刻的老师加以记录。做学问有做学问的套路, 育人有育人的方法, 真的感谢我成长中的许多“老师”, 这里也包括我教过的许多学生, 是他们给了我教学相长、共识人生的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率真求实, 才有了不断求索、不断向前、永不言弃的我。

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 篇3

岁月轻轻滑过指尖,许多往事便渐渐弥散在如沙漏般的光阴里面。但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某些东西,让我们刻骨铭心,难以忘记。因为这种记忆是美丽的,芬芳的,让人心情愉悦的,能够温暖人心的……

请以“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思路点拔文题中的“花朵”,并非指自然界中某些植物的花朵,它比喻美好的人和事,是一种被喻化了的精神。所以。写作时必须扣住“花朵”的精神意义加以演绎。既然是珍藏在记忆深处的,一定是对自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既然是“花朵”。一定是美好的、积极向上的,让自己深深感动、有所触动的。因此,选材时要注意题目隐含的限定范围。

就本题来说。写你记忆深处的人和事,也许小到没人知道,独人忧怜;也许大到叱咤风云。众所周知。但不管材料的大小,都要凸显它的“精神”,当然这是一种喻化的“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社会上需要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含着人间最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涵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

佳作示例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刘玉梅

今年的寒潮比往年来得都早,细柔的雪花片片飘落在院子里爸爸栽的那盒菊花上,傲雪的花儿显得更加鲜艳夺目。看着那美丽迷人的花朵,闻着那沁人心脾的芳香,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爸爸熟悉的身影——头戴一盏矿灯,手持一把铁锹,身穿一件中山服上衣……

悲剧就发生在去年那个菊花盛开的时节——

爸爸40岁的生日快到了,我想用攒的零花钱给爸爸买一件衣服。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欣然同意。可我多年的积蓄也只是杯水车薪,怎么买得起一件好的衣服呢?

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舅舅开的小百货店里还差个人手。于是我以挣零花钱为由向他苦苦哀求,舅舅终于同意了。这样,“十一”假期,我就到店里帮忙。舅舅看到我做事很勤快的样子,便从兜里掏出50元钱作为对我的犒赏,乐得我一夜没有睡着觉。

爸爸生日那天,我紧紧攥着这50元钱,兴高采烈地跑到商店里左挑右选,终于选中了一件蓝色的中山服。晚上,我诡秘地拿出一个用大塑料袋装着的礼物,来到爸爸面前,得意地说:“爸,生日快乐!这是女儿的一点心意,请笑纳!”爸爸惊喜地接过礼物,笑眯眯地拆开了塑料袋。但当爸爸拆开后,他的脸色一下子由“晴天”变成了“乌云”……爸爸大声地质问我:“你哪来这么多钱?是不是拿了别人的钱?明天给我退回去!我不缺衣服穿!”当时我不知所措,捂着双眼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正在这时,隐隐约约地听到敲门声,原来是舅舅来了。他当着爸爸妈妈的面表扬了我,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自己能挣零用钱了……

就在生日过后的一个月,也刚好是菊花盛开的十月,爸爸在煤矿上出事了!当时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全身颤抖,泪水早已噙满了双眼。我只是一个劲儿地大声呼喊着:“爸爸,你醒了吧!女儿还小呢,您还没有穿上女儿给您买的衣服呢!”

我在衣柜里找到了我买给爸爸的那件衣服,亲自给爸爸穿上了。爸爸,您穿着挺合适吧?您放心吧,女儿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一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您栽的那盆菊花,女儿一定会让它的美丽永远绽放在心里!

简评

内容:本文紧扣题眼“花朵”一词,开掘喻义,由花及人,围绕“我”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一件蓝色的中山服”展开回忆。那件中山服的艰辛得来,让人感受到“我”对父亲真挚的爱;那件中山服起初没能穿在父亲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我”痛彻心扉的遗憾:那件中山服最后被“我”披在父亲冰冷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我”那颗坚强而感恩的心。得15分(满分15分)。

结构:本文以“菊花”为线索,以“中山服”为感情的倾诉点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得14分(满分15分)。

语言:朴实洗练,自然流畅,情感炽烈,真实动人。得14分(满分15分)。

创新:“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中的“花朵”表面看是“菊花”,但其美丽与父亲的形象应有关联,有一定的喻义指向。写作中没有把父亲的形象与“花朵的美丽”联系起来凸现喻义,因而有些脱节。得4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5分+结构14分+语言14分+创新4分=47分(满分55分)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朵

◇曹清琼

盈月如盘,高悬夜空,清辉满地。四下里一片宁静。

此时,点一盏油灯,独倚窗边,我翻开史册,扑面而来的是千年记忆的芬芳。扉页间浮现出一个不朽的月明之夜——

高高的屋宇之下,西施伴随着喜庆的乐音,翩翩起舞。精致的木屐、小巧的铃铛、华丽的首饰、飞舞的裙带。无与伦比的装束映衬着这位绝世佳人。皓齿朱唇,和着音乐一张一翕;秀目蛾眉,随着舞姿一皱一舒。灵动的佩环,隐约闪烁着泪渍斑斑;粉色的裙纱,似乎牵动着愁丝缕缕;清脆的铃铛,竟然碰奏出淋漓的凄凉;沉重的木屐,分明踏打出锥心的悲怆。

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你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后人都明白: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越国能东山再起。作为一个美女——其实也是一个战败国的女奴,你心怀国仇家恨,肩负着君王的重托,前往吴国,去完成一项本不该由你负担的使命。所幸的是,你终于成功了。于是,你和你那美丽的名字,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千古佳话。可是有谁知道,在多少个不眠的夜晚,你曾经独自对月流珠?又有多少个花谢草衰的日子,你将怀乡思归的情愫按在心底?

我还在不停地翻着史册,但思绪却在原地徘徊。抬头凝望,浩瀚的苍穹中泛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一片洒满碎银的广袤荒漠……一定神,其间浮现出又一位绝世佳人的美丽倩影。思绪飞扬,我的视线逐渐清晰起来——

月华如练,昭君着一袭水色长裙独立在月色之中。那是一位多愁善感的美人,清眸如水,黛眉如烟,眉间紧锁着一丝丝哀怨;倩影婆娑,玉指纤纤,轻轻拨动着那断人心肠的琵琶弦。静谧的月夜里,悠长的琵琶声久久回旋,四处弥漫着淡淡的忧伤。你知道:这一去,春雨般的温润会不复存在,那些熟悉而亲切的故人面孔将渐渐远逝,替代的将是狂风乱沙的侵蚀,是骑着战马、弯弓射雕的日子。但是,你没有后悔!

为了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国家能够和平昌盛,你选择了离去。那最后的思乡之泪也变成明星,照亮着你离去的路,守候着这片你深爱着的故土。昭君,多美的名字!不是因为你那如花的笑靥,而是你那柔弱身躯包裹着的博大心怀!

……

透过那柔和的月色,我看见两朵奇葩正在绽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她们美丽着我们的记忆,她们是开在我记忆深处的芬芳之花!我则如同一只蜜蜂,趴在花间,深深地嗅着花蕊的芳香,

贪婪地吮吸着滋养灵魂的蜜浆……

简评

内容: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西施和昭君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这两个柔弱女子身上所凸显出来的民族大义和牺牲精神,值得人们永远赞颂和铭记。内容具体生动,充满想象力。得15分(满分15分)。

结构:开头渲染环境,由实入虚,以两个如梦如幻的想象式的场景来刻画人物;文尾归结点题,思路清晰,结构井然。得15分(满分15分)。

语言:辞藻华美,气韵流畅,情感真挚: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得15分(满分15分)。

创新:本文从精神之美的视角上挖掘两个绝代佳人的独特内涵,主旨显豁,内容丰富。但题材上没有突破。得7分(满分10分)。

总分:内容15分+结构15分+语言15分+创新7分=52分(满分55分)

素材卡片

1曼珠沙华

曼珠沙华,在日本的花语中代表悲伤的回忆。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城市的边缘开满了大片大片的曼珠沙华,它的花香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想起自己的前世。守护这些花的是两个妖精,一个是花妖曼珠,一个是叶妖沙华。他们共同守护了几千年的曼珠沙华,可是从来都没有见过面。因为开花的时候就没有叶子,有叶子的时候就没有花。他们疯狂地想念着彼此,并被这种痛苦折磨着。终于有一天,他们决定违背神的旨意偷偷地见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华红艳的花被惹眼的绿叶衬托着,开得格外妖艳。神怪罪下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沙华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间遭受磨难。从那以后,曼珠沙华又叫彼岸花,意思是“开放在天国的花”。

点评既然名曰为花就要开放,要开放就开他个轰轰烈烈,哪怕结局是“万劫不复”,也终究没有玷污“开放在天国的花”的美称。曼珠沙华的传说总能勾人们凄美的回忆。

2与祝福擦肩而过

一个大学高才生渴望富翁爸爸为自己买辆跑车作为毕业礼物,可毕业那天,父亲只送给他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里面是一本书。他生气地朝父亲大叫:“你明明知道我的愿望,却给我一本书!”多年后,他事业有成,却从未回家看过父亲。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大笔遗产,他再次回到父亲的房间,发现当年的那本书。他含泪打开书。从书的背面掉出一把汽车钥匙,那正是他当年梦寐以求的跑车的钥匙。标签上写着他的毕业日期及“款已付清”的字样。

点评父爱深沉,我们做儿女的要懂得用心去体验。否则,我们错过的将不仅仅是祝福,还有一种永远无法追悔的愧疚。那不堪回首的回忆像悲伤的花儿,永远开在我们心灵深处。

3向日葵传递爱心

2009年2月8日,日本神户市绘画教室“太阳之子画室”的约200名学生集体画了一幅充满勇气和希望的巨型向日葵画,准备送往中国四川大地震灾区。日本的孩子们在大幅纸上认真作画,然后将各自画的向日葵贴在长约12米、宽约3米的巨幅纸张上。参加该活动的神户市东滩区小学10岁4年级学生福永佑衣说:“只要能传达‘在给你们加油’的信息就好了,加油!”主办者中岛洋子表示:“图画能超越语言,具有连心的力量。我们希望用艺术向孩子们传达防灾和互相帮助的信息。”

记忆深处的母爱作文 篇4

母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细细品味;母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暖意入心窝;母爱像朝霞的光辉,让人无法忘记……母爱又像一部经典名着,让人铭记在心。

记得那是一次夏天的黄昏,我和同村的几个伙伴相约去村东的河边玩。我们商量着要换个地方,于是不一会又去了河对岸的丘陵玩。天色渐暗,夜幕降临,我们玩得尽兴,仍然没有回家。妈妈见我没回家,就在黑夜里敲邻居的门,询问我们的去向。一位刚刚归家的邻居说看见我们在河边玩,妈妈一听急忙回家拎起铁锹,找的我伙伴的家长,一行十几个人匆忙向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一望,连个身影都没有,妈妈像疯了一样用沉重的铁锹搅动着冰冷的河水,冷风吹过,把妈妈呼喊着我的声音带到了天涯海角。山谷回声不绝,撕心裂肺的喊叫传遍整个村子。妈妈喊累了,也叫累了,把铁锹插 进地里,倚在铁锹上,望着同样疯狂的父母,无奈的垂下了头,几滴浑浊的泪水滴进脚下的土地里……

突然,几声清脆爽朗的.笑声想利剑一样划破天际。疯狂的父母停止了呼喊,妈妈也抬起头,向他们一样用心倾听着唯一的线索,像兔子一样竖起耳朵确定着这一希望线索的方位。又一声笑声传来,父母们拿起工具,飞也似的奔向那个方位。终于,在一个隔音的丘陵后找到了我们的踪迹。冷风吹过,妈妈与我四目相对,她扔下铁锹飞奔过来,拥抱着我,担心的泪水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夺眶而出。妈妈的担忧随着我的声声安慰和泪水的奔涌烟消云散。

心灵深处的记忆作文 篇5

闭上双眼,往事历历在目。我猛地想起4年级的一件事——学骑车的经历。在我四年级时,常看见一些青年人骑自行车兜风,当时我心里充满了期盼:要是有一天,我也会骑车,该多好啊!久而久之,这种想愿望慢慢地在我心里萌芽,生长。一天,我请求表哥教我骑车。在我再三的请求下,表哥只好依着我,带我去公园学骑车。表哥领我来到公园:“骑车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扶紧车把,再蹬脚踏就行了。”说罢,我跨上车,我心里像揣了只兔子似的直跳。我抑制住自己兴奋的心情,随着表哥学习。经过我的不断揣摩,技术突飞猛进。“骑车原来这么简单”我暗喜道。表哥见我骑得好,把手一放,我摔了个四脚朝天,顿时感觉一阵疼痛。我爬了起来对表哥大吼:“都是你不好,才害我摔得那么惨。”表哥知心知意,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哪个人学骑车没摔倒过呢?”我拍拍灰尘:“哥哥说得对,我堂堂男子汉,怎能被这点挫折吓倒?”我翻身上车,勇敢地向前蹬。这时,一块“绊脚石”拦路,我又扑倒在地。我忍着疼痛,跨上自行车,继续小心骑着。我再接再厉,现在,骑自行车已经成了得心应手的事。

学会骑车的的那一刹那,我觉得天原来是那么的蓝,云是那么的白,水是那么清……如今,学会骑车这件事已成我记忆中最骄傲的、最闪亮的一颗明珠。

心灵深处的记忆作文 篇6

数学老师前脚刚走,我们班就像锅里烧开了的水,慢慢地沸腾起来了。你瞧!我们班可真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呀!

看,程凯强正站在桌子上,准备大声朗诵着他刚作的诗。你听,他清了清嗓子,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最后还摆了一个很酷的pose后跳下来。他是我们班的开心果,经常把我们逗得哄堂大笑。

杨帆当然也不甘示弱,从天文说到地理,从中国说到世界,真像个理论家,说得唾沫星儿飞溅。值日班干景晓蓉也摆出了她的副班长架子,说:“再说话的告诉老师。”“就会耍耍班长架子”,一个人小声嘀咕道。景晓蓉二话不说,就哭了起来,别管她,哭可是她的专利。

还真佩服那些书呆子,身居“闹市”照样学习。“老师来了!”不知谁打了一声小报告。我们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回到了座位。可是发现走进教室的“老师”原来是王长燕。又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回忆多姿多彩,不过虽然回忆很美丽,但今天更重要。

记忆深处的微笑的作文 篇7

“芜湖古城”位于芜湖市的东南部,整体位于芜湖的旧城区格局之中,旧城是芜湖的核心地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新的中心扩向了城东,大大的缓解了老城区的压力。

古城的占地约在1 9至20公顷范围,北到马号街、西到太平大路、东到环城东路、南边接驳长江支流青弋江堤岸。

古城范围内有八条主要街道(南正街、花街、十字街、米市街、薪市街、东内街、儒林街、城隍街),在街道中的纵使尚有保留着大量历史信息如司法、官府、军事和行政,但是从构成上来说还是以民居为主,民居既有普通居民也有历史人物故居,这些建筑保留着古城的特色也是历史的记忆。

从这些砖石记载的史书中我们阅读了过去的历史和在流传中的变迁和演绎。

1 芜湖古城一一片段化的历史风貌

芜湖古城从国家历史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属于“片段化的历史风貌”,指的是类似于芜湖古城这样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保护区”或者“历史名城名镇”的建筑集群和风貌环境。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历史价值和占地规模上。

1986年国家文物机构在发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史学价值和科学与技术上的价值评判,发布了各级地方‘历史文化保护区’”。

由此,对历史文化价值高的采用了法条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名头。达不到这种保护程度的称为“历史地段”,倘若价值再低点的就称为“历史风貌片段”。“片段化的历史风貌”总结起来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一定的历史风貌。有历史典型性和鲜明的特色,能够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

(2)历史遗存是真实的。区域内的建筑、街道及庭院、民居等体现出的是历史遗存的原物,不能是“假古董”。

(3)规模不大。不成一定规模,零星散落着一些历史建筑、构筑物和遗存,所以才称其为历史风貌片段。

2 更新需要做到如下两大方面

2.1 自更新

内部基础设施的更新,大多数的历史街区距现在也有50年以上了,内部结构的老化,设备用线严重老化,不能满足现代电器设备的负荷要求,许多历史街区中的纪念性建筑多是因为内部设备老化,或者结构不牢固在自然力的作用下自燃或者坍塌。适当增加燃气和暖气管道,释放完全西靠用电来做饭和取暖的功能需求。

2.2 空间调整适应现代需求

内部空间的保留和适应现代化生活需求的再改造,历史街区中有些街区中尚有住户生活其中,面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内部空间结构划分将是适应人的便捷舒适的方式如屋内入厕、宽带进户。

3 未来发展之路

3.1 保留残存,新旧拼贴

时间留给建筑的残缺和不全,却是展示的好机会,在现代的更新发展中对待留存建筑要分类处理和整修,纪念级别高的要完整保存(原有结构形式,材料);对于街区中质量差的但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民居建筑就采用完全更新的手段,采用坚实、耐用的材料,对于装饰图案则可以简化,颜色仍需和原来相一致。这样做不会让人感觉是假古董的嫌疑,新旧建筑在发展中延续。

3.2 使用和发展并进

芜湖古城保护不同于建筑文物那样圈地保护的方式,他是一种动态的保护,一方面要保留其地域特色,同时街区要有活力就是居民依旧生活在此。

这需要对原有建筑进行有机更新,整理外立面的同时进行内部必要功能调整和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建筑形式的保留不能约束人的生活方式不前进。

古城由于街道宽度狭窄,不建议采用发展旅游的方式来进行商业活动的开发和宣传。避免出现象北京南锣鼓巷那样在节日期间短短短的800米的街巷涌入几百万参观者。而芜湖古城应保持着不影响居民生活前提下的适度旅游观光。

3.3 保护场所精神

场所是居民耐以生活和活动的必要空间,也是地域特色的展示,我们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感受不同的地域场所和氛围,如果地域所特有的场所消失或者是趋同化,人们也就不再觉得旅游是一件开阔眼界的方式了。

同时保护场所风貌与特色也是尽量减少修旧如新,假古董的感觉,把唯独留存下来的历史碎片通过现代更新人为的给弄消失了,倒不如把历史碎片中留下的构建形式和构建材料保留下来。正如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没有按照烧毁前的原样复原而是保留了烧毁后的状态。

保护“历史风貌片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修补一定要按照建筑的原本的尺度感,建筑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芜湖古城街道的宽度基本在5~8米之间,街道2侧的店铺和居住的民居也是2~3层,一层的店面、二层、三局作为的居住和储藏,青砖黛瓦、马头墙。

这些是表现古城徽派建筑的肌理的重要形式,不可随意打破。其次是建筑的细节,建筑符号、门窗大小、窗花的图案及建筑的选材。

这些临街小商铺都是当时典型的手工艺品,尤其以花街最为出色(有编织日用器具工艺、扎染蜡染、锻造金银);儒林街历史上是文人居住和往来的场所,多以传统文化用品宣纸、毛笔、徽墨、砚台等文房四宝,老字号店铺为主。也有结合庙会和城隍庙民间习俗活动带动的小吃和地方餐饮特色。这些场所特质在规划更新中一定要保护和留存,他们是古城特有的场所精神。

3.4 凸显文化性

对过去的传承和延续都是基于在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承是历史传承的活灵魂,缺乏文化性的传承是没有底气,不够自信。芜湖古城也不例外,有古代行政——司法——宗教为特色的衙署、土地祠——警察署、模范监狱——城隍庙市。更有展示地域文化的江南古城传统生活的小天朝、正大旅社、集雅楼,他们是古城文化的核心,同时在空间上联系中文庙、庙园、城隍庙和衙署的历史地标建筑。古城融合徽派建筑样式及江南水乡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和风貌。

4 结语:

古城历经的多年的沧桑,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城市变迁的画卷,我们作为历史画卷的欣赏着在读懂过去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保护好、延续好让我们的后人还能读懂这幅石头记载的史书。城市的演化给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历史风貌片段进行保护也要与时俱进、全部拆除重建是不可取的,失去了原则性,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和严谨的态度来面对这20公顷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做法,城市规划,1998(3).34.

[2](挪)诺伯舒兹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记忆深处的年味 篇8

材料:南瓜一只(直径15厘米左右)、猪肉(后臀尖)300克、鸡蛋3个、水淀粉、盐、啤酒、葱、姜、八角、桂皮、酱油、白糖、盐、白胡椒适量

制作方法:

1、从南瓜上部的1/3处切开,掏空内瓤,重新盖好后放入蒸锅蒸熟。

2、猪肉洗净后切成3厘米大小的片(厚度不超过1厘米),放入盐5克,用手抓匀,腌制10分钟。

3、把鸡蛋打散后,加入水淀粉、啤酒搅拌均匀;油锅用中火加热到四成热,将切好的猪肉放入鸡蛋液体中,使其均匀地裹上一层鸡蛋液。然后依次放入油锅中,保持中小火,慢慢炸至表面变黄再捞出。

4、用大火再次加热锅中的油,至七成热,锅开始有油烟升起后,放入之前炸好的酥肉,复炸一次,变焦黄后即可捞出。

5、在高汤(或清水)中放入炸好的酥肉,依次放入葱、姜、八角、桂皮、酱油、白糖、盐,加盖用中小火慢慢炖半小时,直到酥肉软烂,汤汁变浓,撒上适量白胡椒和香葱。再趁热将肉及汤汁倒入南瓜。

豆豉红烧肉

材料:五花肉500克、料酒、盐、味精、酱油、八角、桂皮、干椒、蒜、白糖少许、豆豉、腐乳适量

制作方法:

1、五花肉切皮洗刮干净,入沸水内煮至断生,切成2.5厘米见方块状。

2、锅内放少许油,加糖炒上色,放入肉、料酒、盐、味精、酱油、八角、桂皮、豆豉、腐乳,干烧后加鸡汤,煨至肉烂浓香。

3、将一块红烧肉摆放在小盅里,将少许汁浇在肉上。

胡同驴打滚

材料:糯米粉250克、黄豆、花生适量

制作方法:

1、将糯米粉放入盆中,徐徐注入清水,其间不停用筷子搅拌,使糯米粉均匀吸收水分;将结块的糯米粉用手团和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面团,再放入盆中稍稍压平。

2、将盆放入蒸锅中,用大火蒸20分钟后取出放至温热。

3、将炒熟的黄豆和花生按照1:1的比例,磨成黄豆花生粉。

4、在面团上盖一片涂好色拉油的保鲜膜,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取掉保鲜膜,在面片上均匀地铺上一层黄豆花生粉。

5、从糯米皮一边卷起,直至完全卷成卷状,让糯米卷均匀地粘上黄豆花生粉,用刀切成一样长短。

部分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记忆深处的花朵作文 篇9

有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和母亲一块翻看儿时的影集,回忆儿时我的点点滴滴……

学龄前,我认为母亲是一个伟大的神,我饿了,就会变出来香喷喷的饭菜呈现在我的面前;我烦了,就会变出甜美的糖果以及轻柔的话语逗我开心……我有什么需要,母亲都会神奇般的将它变出来。

小学时,我认为母亲是无所不知的大学者,在我眼前天书般的阿拉伯字母一直困扰着我的大脑:一元一次方程,几何学,算术……但是在母亲的眼里这些问题依然微不足道,所以“聪明”的我在多次的困扰中找到了一个秘诀:有困难就找母亲,她会给予我有效的帮助。

刚上初中时,我和母亲经常因为一些琐事爆发一些争吵,有一次我们一起去买衣服,当时正值秋天。我看上了一件十分帅气的卫衣:漂亮的纹理,舒适的面料,完美的搭配……它好像一直在揪着我的心,我的眼神一直没离开它。我期待的询问母亲,可是她却固执的要给我买毛衣,说毛衣能御寒,我十分的不解,心想卫衣也不是很厚吗。我越想越恼怒,于是一时赌气便独自跑回家了,我一回家就倒在了床上,感到十分的愤怒。不久之后,母亲回来了,把一个袋子扔给了我,我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这不会真是卫衣吧!我满怀希望的打开了它,可是依然是毛衣,我差点晕了过去……

到了现在,以上的一切都是可以解释的,母亲并没有什么超能力,不会自己“生产”食物,饭食和水都是买来的,也不是什么大学者,那些知识也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逐步的学习得来的,并且逼我穿毛衣也不是没有缘由的,而是为了不让我着凉。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记忆深处的花朵作文 篇10

我们一家人本已经打算吃晚饭,可是不料爸爸说了一句:“不行,还缺一样菜。”我惊奇地看着爸爸,问:“还缺什么?”此时桌子上已有着酸辣土豆丝、辣椒肉末。虽然这些都简简单单,但事实却都是我的挚爱。爸爸说:“一道油炸螃蟹!昨天我刚从河里摸的,吃了,补脑子。”我不禁感叹道:“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样样俱全了,没必要再炒了,更何况天已经这么黑了,不用这么麻烦,我还得早睡觉,明天上学呢?”爸爸不听劝阻执意要炒。

在爸爸去炒螃蟹的期间,妈妈对我说:“现在是捉螃蟹旺季,你爸爸知道你喜欢吃螃蟹,所以他走了很长的夜路,去河沟,又不知掀起过多少石头,才摸来这几只。”心中的潮水,久久不能平复。

不一会,香喷喷的“油炸螃蟹”便出锅了。金黄色的螃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直勾我的味蕾。妈妈无奈地笑道:“快吃吧,你爸专门为你炒的,就知道你好这一口。”我嬉笑着说:“再不快点吃饭,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接着,我一口气吃掉了半盘。

自始至终,我都没有看到父亲吃过一只螃蟹,或者是说爸爸根本没有夹过螃蟹。最后,盘中只剩下两个螃蟹。我便推到爸爸跟前,说:“你快吃个,尝尝好不好吃。”爸爸把盘推开说:“我不吃,小时候经常捉鱼摸虾,早就吃够了,你快吃吧!”然后,我拿起一只螃蟹放入嘴里,装出一副很涩的样子,爸爸问:“很咸吗?”我点了点头。爸爸抓起盘中最后一只螃蟹,放入嘴里,很惊讶地问我:“很好吃啊,咸度也适宜呀。没有什么问题,你吃着咋了?”我调皮地说道:“香!”

爸爸指着我的鼻子笑着说:“你这个熊孩子,骗我又吃了个螃蟹。”脸上的笑容如春雨过后,百花般绽放;似雨过天晴,彩虹般柔和;像黑暗之尾,黎明曙光般明亮。我陶醉了。

记忆深处的恩师 篇11

精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藤野先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68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1页《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2.精读品味,学习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课前活动】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章《藤野先生》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废墟下的课堂》《零分之约》《汉明帝尊师》《我的几位老师》《金岳霖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掌心化雪等关于老师的文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导学

学习语文离不开阅读,下面让我们通过阅读来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阅读《藤野先生》和丛书168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13页《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

温馨提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根据题目可以判断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线索、情感等,所以读到以上三篇文章的题目时问一问自己,作者可能写的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完成以下预习任务。

1.一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验证自己的疑问

2.二读主题,三篇文章作者都是通过回忆自己的( )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勾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初步体会。

3.三读故事,速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作者所写事件。(在原文中勾画总结)

阅读方法提示:如何快速筛选关键信息:①聚焦相关段落;②提取关键信息。

(1)《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的刻画集中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2)《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着重叙写了有关老师的哪些事?

4.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品味探究

一、走近《藤野先生》

导入: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先生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的章太炎先生,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认识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一位老师,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是鲁迅一直没能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于鲁迅而言,藤野先生是他人生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盛开在鲁迅先生记忆深处的藤野之花吧!

1.不能忘却的记忆,找寻师恩难忘的原因。

请同学们快速回顾课文内容,用原文语句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第37自然段)

2.记忆里的恩师,品读恩师形象。

(1)细读3-6自然段,结合具体事件里的语句说一说,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藤野先生让鲁迅时时记起,念念不忘?

用“我从(事件)里的这句话( )读出了一个( )的藤野先生”的句式回答问题。

(2)结合交往背景解读“伟大”,深化恩师形象。

以上内容都是围绕不能忘记恩师的原因展开的,品读赏析的过程中逐层推进,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3.写法归纳。

(1)写人离不开事。

(2)事要有典型性。

(3)要在具体的叙述中加以细致的描写。

二、留在记忆里的恩师们

学习丛书中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两篇文章,重点品读文章是如何通过具体典型的事来刻画自己记忆里的恩师的。

(一)用原文的话回答两篇文章的作者不能忘记恩师的原因是什么。

(二)根据情感里的关键词聚焦两位老师,品读人物形象。

1.《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里的恩师。

印象最深: 。

受益最多: 。

2.《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里的恩师。

感激与懊悔: 。

记忆深处的声音作文 篇12

记不清是几年前了,那时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离钢琴考级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我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又因为不久前才换了老师,我对新的环境还没有充分地适应。焦虑和恐惧占据着我的心头。那天正好是去学琴的日子,我心不甘情不愿地来到琴房,小心翼翼地推开门,心中却提前担忧了起来,生怕一会儿因弹得不好而被训斥。

就像往常一样,王老师一脸严肃地坐在大大的木桌前。我自觉地拿出再熟悉不过的考级教材,他却开口:“别急,今天先学一首新曲子。”我惊异地呆住了。在这样的紧急时刻,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正想着,老师已经把铺子摊开,自己坐在琴凳上。“听着。”

“轰”,如同一声雷,第一个音在毫无防备的耳边炸开了,我下意识地打了个寒战。接着是更多的音符,像是要把地板震裂似的冲进耳膜。脚下的地在微微地震,庞大的钢琴似乎也在颤抖。接着这股狂潮慢慢褪去,以极慢极慢的速度化作涌动的浪,像是在诉说着漫长的悲苦的故事,用的却是平静的语调,眼中挤不出一滴泪。我好像也被温柔地卷入这浪潮中,翻滚、漂浮,忘记了别的一切。

昏昏沉沉地,起伏的浪潮好像不那么柔软了,它夹杂着一丝强硬和坚定,它拍打着似乎在告诉你“该醒醒了”,平静的语调渐渐地上升为一种振奋和激昂,那些悲伤在一点一点地被化开,心头那块磐石被击碎了融化了,所剩的只有战胜了这一切的喜悦。我整个人都沉浸在这流动的世界里,直到反应过来耳边清脆的琴声已经停止。回到现实,我感觉曾经的那些焦虑淡去了,心头荡漾着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信心。

也许就是从那次课以后,我决定开始认真地练习。或许是振奋人心的音乐激励了我,或许是美妙的旋律放松了我一直紧绷着的心,它让我那段时间以来第一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也让我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人们常说音乐是疗伤的良药。那时的我的的确确感受到了音乐无穷的力量——它能打动你,把你带进另一个世界,让你重新思考,重新感悟生命的美。

记忆深处的声音作文 篇13

乘着扬起风帆的舟儿,我随着波浪漂向记忆深处……

奶奶年轻时是卖栀子花的,每天清晨人们总会听到奶奶在小巷中悠扬的歌声。栀子花清幽淡雅的香气顺着奶奶的足迹飘向千家万户,余味无穷。

日子夹杂着栀子花的香味一去不复返。我少时,奶奶仍牵着我乐此不疲地走街串巷,唱着“栀子花哟,栀子花!”奶奶总会在我脖子上挂那么一串栀子花,那香味直达鼻尖,沁人心脾。每每敲开一家人的屋门,他们总会笑着递给奶奶几毛钱,从奶奶如松树皮般苍老的手中接过那一串栀子花,给他家的孩童戴上,孩子们总会笑着跳着出门玩耍。奶奶每当看到这一幕,笑容便悄悄爬上奶奶慈爱的脸上。顺手带上门,奶奶又唱起来:“栀子花哟,栀子花!”余韵绵长。

江南小镇时常下起绵绵细雨,奶奶撑起一把油脂伞,仍行走于巷中,将歌声带给每个人。栀子花的香味也因雨的洗礼,愈发的浓、纯了。

我长大后,搬进了城市,奶奶也随我而来。她不想让栀子花的歌声与香味从此消失,便仍执著的想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寻那记忆深处的声音。可,城市中的人们忙于行路,谁还会驻足去贪恋那悠扬的歌声与栀子花的香味呢?奶奶明亮的眼渐渐空洞了。

渐渐地,嘈杂蕴满了我的耳蜗,灰尘冲刷着我的鼻腔,我竟快要忘记那歌声与香味了。

忽然间,奶奶亲切的歌声又在我耳畔重现!奶奶手挎木蓝,唱着“栀子花哟,栀子花!”的身影再次挺拔。她道:“无论有没有人来买,只要我还在,我就不会让栀子花消失!”奶奶坚持在整个城市中行走着,带给我和其他人江南古镇的声音。那是故乡的声音。

留在记忆深处的小镇 篇14

祖母从崇尚三寸金莲的时代走来,和那个年龄的大多数农村女人一样,她不识字,几乎从不出远门,但却乐观豁达、任劳任怨。祖母的娘家在离什字镇不远的一个村子里,父亲在镇上做生意,有一个只有几匹马和十多头驴的小驮队,但八岁之前她却从没有去过什字镇。八岁时她母亲去世,父亲给她娶了继母,她的祖母怕她受虐待,便让我的太祖父把她接过了门。在十六岁和祖父完婚之前,作为童养媳一直生活在祖父的家里。

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故事,就是祖母讲她坐着高大的马车从什字镇招摇而过的壮观。青石板铺成的街道很宽很长,街道两旁有很多店铺,高大的门窗后面露出伸长了脖子的人头,那指手划脚的议论让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骄傲。她戴着纯银的头饰、耳环,穿着五彩的绸缎嫁衣,在行人的驻足观望中,在被父母拖在手里,以羡慕的眼神看着她的小女孩子面前,神气十足地坐着马车穿街而过。拉车的四匹马,两匹枣红色,两匹纯白色,身上的毛色都发着油亮的光泽,踩在青石板的路面上,发出噔噔噔铿锵有力的声音。其实我知道,六十多岁的祖母在给我讲发生在她八岁时的这件事时,是带了夸张和渲染色彩的。一个八岁的孩子,即使离别生她养她的家,离别亲人去陌生的家庭,和一群未知秉性的人一起生活,却并不懂得忧郁和悲伤的滋味,也还不明白童养媳和她此后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联。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走出深闺,被人奉若公主的那份荣耀和满足。而她怎么想得到,这份荣耀和满足是她以此后漫漫一生的辛酸和磨难作为代价的。

从什字镇能走到安口,还能走到陕西,还能去新疆。说这些话的时候,祖母的语气中满是自豪和神往,眼神明亮欢快。因为她的父亲就是从什字镇出发,向西到了安口镇,驮了煤炭又经什字镇向东送到陕西关中地区,从中赚取银两的。而我的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随驮队经过什字镇去新疆驮棉花,回来的时候给她带回一些漂亮的小玉坠,也给她带回一些外面世界精彩的奇闻逸事。这些细枝末节,从祖母的嘴里出来,就变成了优美感人的故事。那些依偎在祖母身边的无数个漫漫长夜,枕着祖母的故事,我的心便插上了翅膀,飞过了什字镇,飞向了五彩缤纷的远方。

终于在八岁的时候,我也有了去什字镇的机会。外祖母在镇上的医院住院,母亲带我去看她。前一天母亲就从生产队借了一升麦子,连夜磨成面粉,烙了白面饼子。而我,也特意换洗了衣服,还让祖母给我梳了漂亮的小辫子,才背着装有白面饼子的黄军用挎包,满天欢喜地坐上母亲的自行车向什字镇骑去。因为急于看到祖母描绘的什字镇,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小小年纪的我非常兴奋,一路上不断地问东问西,几次遭到心里牵挂着外祖母病情的母亲呵斥也满不在乎。

到了我渴望已久的什字镇,急切的内心却泛起了一丝无法说清的失望。街道根本不是祖母所说的由青石板铺成,而是铺了一层厚厚的沙石,虽然车多人多,但路面并不光滑,穿着布鞋走惯了土路的我,走在上面还感觉到有点硌脚。街道里也很冷清,只有国营商店门口挤着很多人,手里捏着布票、棉票、油票,正在排队等那头扬得高高的,脸上长满雀斑的女售货员慢条斯理地将他们要的货物扔到柜台上。

镇南的长途客车站,几个手插在裤兜里的男女在大声地说笑,也有一些人提着大包小裹或蹲在地上抽烟,或焦急地盯着车站门口。车刚一进站,等车的人便一齐涌向车门,有的人还把包举过头顶,身子硬往上挤。漂亮的女售票员边呵斥着那些挤在门口的乘客边麻利地接钱找钱,司机不耐烦地打着喇叭。最后一个人刚挤上去,车门就贴着他的后背咣的一声关上了。而这时有个抱着孩子的妇女从远处跑来,但班车并没有因此而停下,在一股夹杂着尘土的浓烟中扬长而去。

我站在那里,看那个妇女把孩子放在地上,掏出一颗糖哄着孩子,不哭宝贝,咱们等下趟。我的内心充满了羡慕和神往。我多么希望下趟车来的时候,我也能有幸挤上去,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田野树木还有农舍,满心欢喜地到达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那天,我走遍了什字镇的街头巷尾,镇北的完全中学,镇东的粮站,镇西的医院。虽然除在医院外祖母的病床前站了一会儿,拿了她给我的五角钱,看到了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医生如何看病外,别的地方都是在大门口站了一会儿,羞怯地偷偷张望一下就走开了……但我要把看到的一切记在心里,回去后不但很详细地讲给祖母听,还要在同伴面前很是炫耀一下。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镇上的人,他们的穿着干净整洁,走路抬头挺胸,说话斯斯文文。我还看到一个长得很洋气,穿着四个兜的女人,从一辆小车上下来,被一群男人恭敬地围在中间,不停地给介绍着什么。我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她,内心充满了敬佩。

我用外祖母给的钱在镇上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两本小人书,一本是《三毛流浪记》,另外一本是《白毛女》。因为那两本书,我在同伴中的威望一下子高了许多。同村有个同学的父亲是司机,经常带他去什字镇,还去过灵台县城,虽然他带回来的大白兔奶糖让我们馋涎欲滴,但奶糖含在嘴里甜过一阵子就会化掉,不像小人书,可以阅读还可以转借。这让第一次去什字镇的我比他多了一些优越感。

从此,晚上祖母再给我讲她那些重复了上百遍依然津津乐道的经历时,就再也提不起我的兴趣了,即使那些以前让我喜欢得彻夜不睡的神鬼故事也吸引不了我。

祖母去世的那一年我在上良乡上初二。那时候通往上良乡和什字镇的路面已经铺了沥青,街道两旁的人行道也用砖块砌成了规整的图案。我经常骑自行车去镇上的书店里买书,还和同学结伴去镇上玩,有时也帮家里买点生活用品回来。对于什字镇我已经非常熟悉了,而且我还有机会坐了通往县城的班车。那次我是代表上良中学去县城参加作文竞赛的,后来我只得了个鼓励奖,没有为学校捧回奖杯,我很难过,觉得对不起一心推荐我的老师,辜负了上良中学对我的信任和期望。在什字镇下车后,我没有坐领队老师的自行车回上良,而是一个人一直走回了家。那天下着毛毛细雨,我穿着母亲特意为我去县城新买的白球鞋,走在泥泞的土路上,想着刚到县城时的激动和从县城归来时的沮丧,竟然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回到家里时天已经黑了,虽然雨不大,但因在雨中走的时间太久,我的全身都湿透了。躺在病床上的祖母心疼地把我拉到身边,一边让母亲给我找替换的衣服,一边喘着粗气为我擦头发上的雨水和涌出眼眶的泪水。当得知我哭是因为作文竞赛没得奖时,她用手摸着我的头,笑了,笑得慈祥而乐观,笑得我不好意思地把头埋进了她的怀里。她说:“真是个瓜娃,你去竞赛,坐了班车,进了城里,奶奶一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全让你遇上了,没得奖也够本了呀。”

祖母去世后,我很少去什字镇,每次去我都会想起她,想起她对什字镇的向往,同时也在内心责怪自己没有在她有生之年再带她去镇上转一转。

后来,上良也通了班车,虽然班次少,但可以直接到达县城,也可以到达其它更远地方,不用再去什字镇坐车了。而且上了高中后我走的地方多了,眼界也开阔了,什字镇在我眼里便又恢复了农村小集镇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小时候那种诱人的韵味,也不再有意去关注镇上的一切,对那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再感到过分的惊喜和感动了。

可是,不管我留意不留意,不管我多久回一次家,什字镇都是我回家的必经之地,是我和家的纽带。年龄越长离家越远对家的眷恋越深,对祖母的思念越加强烈,对什字镇的记忆就越加深刻。于是每次回家,不管是坐班车还是专车,我都喜欢在什字镇停留一段时间,给父亲买点烟、酒、茶叶之类,给母亲买点针头线脑,给家里买点蔬菜水果。有时还在镇上的车站及商店门口站一会儿,看到司机不惜下车为客人拿行李,售货员把货物包装好甚至帮顾客送到停放在门外的车上,我的心便会飞回到八岁时在什字镇的那一天,内心就会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有时也会特意在用砖块拼成图案的人行道上多走几步,想象着八岁的祖母坐着马车从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傲然而过的情景。那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为辉煌也最为悲情的时刻,却因她的少不更事让其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这让我站在如今已经高楼林立的什字街头,想到祖母用了一生在怀念的那一幕不由得黯然伤神。

上一篇:雪孩子小学语文教案下一篇:心理学书籍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