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1

《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二册, 是汉魏晋诗歌单元中的一篇。该单元选录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共七首, 分别是《诗经》中的《邶风·氓》与《小雅·采薇》、楚辞中的《离骚》、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以及建安诗人曹操的《短歌行》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旨在让学生追根溯源, 初步探知中国古典诗歌于萌芽发展之际所呈现出的多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貌, 大致了解其由四言至近体逐渐演变、成熟的线索和轨迹, 培养当代学生对于传统诗歌和经典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教材编者在单元学习指导中写道:“学习这个单元, 要注意反复吟咏, 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 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 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可见, 如何在课堂中灵活多样而恰到好处地运用朗读法, 让学生领略各个时期的诗歌特色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

具体到《涉江采芙蓉》一诗, 其最鲜明的艺术特点就是“深衷浅貌”, 即用质朴自然的语辞来表达深挚委婉的感情。不含冷僻生涩的字眼, 没有新奇特异的句法, 无涉隐晦难解的典故, 是完全天然而不加雕饰的情感流露。因此, 学生在阅读这首诗歌时, 几乎不会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 往往能够自主地疏通诗歌大意, 准确地把握思想感情。但同时, 因其语言的通俗浅近, 学生在解读时又常常浮于表面, 无法充分而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情韵之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来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涉江采芙蓉》以意境的优美和抒情的曲折见长, 教师要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 以还原凝练的语辞背后丰富生动的画面, 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绪, 以发掘浅近的文字之下深沉隽永的情感;其二, 缘于“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一句, 评论家历来对于此诗抒情主人公的性别问题持有较大争议, 一派学者认定其为男性, “采芙蓉”、“思远道”、“望旧乡”皆为男子发出的动作, 而另一派学者则赞同其为女性, “还顾”句是女子在遥想男子望乡, 从而使抒情加倍, 造成“诗从对面飞来”的艺术效果。教师既应自由表达个人的见地, 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笔者在这里倾向于“女性说”, 故在教学设计中有相应的体现。其三,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它在语言形式上既和之前的“诗经体”与“楚骚体”大异其趣, 又不同于唐以后平仄严格、流丽婉转的近体格律诗, 自有一种古朴、自然、顿挫、和谐的韵味。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种独特的声律之美和节奏之美。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遗”、“还顾”、“浩浩”等重点字词。

2.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

3.体会主人公深沉而忧伤的思想情怀, 树立积极的爱情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

品鉴诗歌优美的意境、曲折的抒情、精巧的用词和古朴的声韵。

四.教学难点

欣赏诗中“悬想”手法的运用。

五.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古诗十九首”诞生的时代背景, 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困境和感情遭际。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回顾所学, 导入新课

之前的课上, 我们相继学过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 相信大家对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线索已经有了逐渐清晰的认识。如果这是一条绵长的河流, 那么《诗经》和《楚辞》就是并开于河源两岸的名花, 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诗的民族最初的歌唱。到了汉代, 武帝置乐府, 采各地民歌入乐, 诗歌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它开始告别四言和楚语骚体, 向着五言的方向迈进。到了汉代末年, 在汲取乐府诗精粹的基础上, 文人的五言诗创作最终成熟。其标志就是《古诗十九首》。

(二) 讲解知识, 熟记常识

(PPT) 《古诗十九首》为梁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 他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故称“古诗十九首”。这些诗大约产生于东汉末年, 由一批游宦在外、落魄失意的下层文士所作。多游子、思妇的题材。语浅而情深。

教师在出示以上知识要点之后, 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 让其当堂熟记下来。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入文学批评史上的两句著名评价, 正式开始新课的教学: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称赞它是“五言之冠冕”, 也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五言诗, 钟嵘在《诗品》中又评价它说“天衣无缝, 一字千金”, 说十九首的意境是那样的浑融一体, 用字又那样的贵重精巧。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 来共同体会一下其中的妙处。

(三) 通读诗歌, 整体感知

1.提问一到两名同学来朗读此诗, 明确重点字词“遗”、“还顾”、“浩浩”的音与义。学生朗读之后, 教师做出客观评价, 指出朗读不仅要读得准确, 读得流畅, 还要读得有感情, 读得有味道。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令其边读边揣摩, 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应该怎样来读。

请几位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明确:《涉江采芙蓉》的感情基调——忧伤;抒情主角——思妇;内容题旨——怀人。

3.找学生串讲诗歌, 疏通大意。

明确:抒情主人公虽然是一位女性, 但诗中第三句“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却是女子在想象男子望乡, 而非她本身望乡, 因为在封建时代女子是没有机会出门远行的。这里实际是运用了“悬想”的艺术手法, 即“从对面捉笔”, 可使诗歌的抒情更饱满、更真挚、更动人。教师举出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和柳永“想佳人, 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大意为:一个青春美好的女子, 在一个明媚的夏日, 涉过江水去采摘芙蓉, 采下之后触景生情, 因无法亲手赠给身处遥远异乡的心爱之人而心生惆怅, 她想他正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烟水茫茫, 阔别已久, 重聚难期, 内心遂忧愁百结, 故而发出相爱而不能相守、只得悲伤终老的感叹。

(四) 细读诗歌, 潜心体会

1.我们已经知道了, 忧伤是整首诗的基调, 是贯穿诗歌始终的情绪。那么具体到每一句中, 又该怎样读呢?比如第一句, 应该怎样读?也是十分忧伤的感觉吗?

明确:第一句应该带着明媚、温暖的情绪来读。女孩子置身于一片花容草香之中, 最初是微微陶醉的。忧伤是触景生情之后才有的。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这个场景?

明确:一个明媚的夏日天气里, 大朵大朵的芙蓉花鲜艳妩媚地开着, 长满兰花的沼泽一片浓香袭来。芳草映着日光, 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一位年轻的女子, 正提着裙裾, 要涉过江水, 去采一朵艳丽的芙蓉。

3.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4.那下一句“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应该怎样来读呢?

明确:这一句要着重表现女主角的失落和怅然。女孩子采下了芙蓉花, 却不能亲手送给心爱的人, 晴好的天色、娇艳的花开反倒勾起了她的相思, 于是, 她陷入了惆怅和伤感。情绪和氛围由明亮转为黯淡。

5.谁来为我们描绘一下这幅场景?

明确:手里拈花的女孩, 独自站在水边, 她若有所思地凝望着远方, 凄凄惶惶地思念起, 那张或许因为久别而早已模糊的面容, 她低头看看手中娇艳欲滴的芙蓉, 再看看倒映在江水里的玲珑的倩影, 还有那一寸一寸被辜负的鲜活的青春, 不禁感叹道, 一切都美得那样寂寞。

6.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7.“悬想”这一句应该怎样读呢?

明确:既是“悬想”, 就是一种双倍的浓情, 一种深化的忧愁, 要缓慢一点, 要压低了声音, 要愈读愈深沉, 愈读愈凄凉, 还要渗透进无限沧桑的味道。

8.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明确:女孩子冷清地伫立在江边, 想象着她心爱的男子正朝着故乡的方向望过来, 正一脸的疲惫和憔悴, 可恨山水重重, 相思难渡, 浩渺的烟波, 生生阻隔了她探寻的目光。

教师在这里穿插进“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汉代末年, 那个时候社会黑暗, 政局动荡, 很多下层的读书人为了谋求生路, 不得不离开家乡、游宦在外, 这一别, 和故乡爱人就极有可能是生死相隔。

9.在这一句中, 大家要重点来体会下“浩浩”这个叠音词的使用效果, 如果老师把它改成“长路漫且浩”, 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明确:两个字要比一个字有味道,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一个浩字就太单薄了, 游子望乡的感觉出不来。汉语里的叠音词会把感情描写得更细致, 让抒情的意味更浓。教师举出学生初中所学的例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补充解释。

10.找一两位同学把自己对于这句的体会读出来。教师稍作点评和指导。

11.结尾句往往是诗歌的点睛之笔, 你觉得在这里应该怎样读呢?

明确:前面的写景是为这一句的抒情做铺垫的, 要读出郁积多时、喷薄而出的感觉, 读之前要有短暂的空白、小小的停顿;要读得很沉痛、很悲伤, 把两句间所深藏的那种刻骨铭心、断难忘怀、漫漫无涯足与生命等长的遗憾读出来;“同心而离居”是鲜明的对比, 要读出转折, “忧伤以终老”是沉郁的尾音, 要读出悠长, 总之, 要悲怆入骨, 余音绕梁。

12.教师令学生调整状态, 酝酿情绪, 起前三句, 学生接读最后一句。

13.课堂出现几秒钟的留白。

(五) 齐读诗歌, 升华感情。

1.教师总结:“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这只是诗里面那个采芙蓉的女孩子的悲伤么, 不, 这是那个动乱年代里许多恋人都遭遇过的悲伤, 那么, 这只是汉代的悲伤么, 不, 这是我们人类从懂得了爱情开始, 都在经历着的悲伤。相爱而不能相守, 千年之下, 究竟有几人的爱情是圆满的呢?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时更像是一个奢侈的美梦。这就是为什么,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作经典, 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 都唱出了我们平凡人的感情, 我们的欢喜与惆怅, 我们的遗憾与悲伤。有一天, 当我们和心爱的人因为命运的重重阻隔而无法在一起的时候, 也许我们会蓦然想起多年前读过的这一首诗, 会落下和这个汉代女子同样的眼泪和叹息。然而老师要告诉大家的是, 即使“同心而离居”, 我们也应该顽强地生活下去。因为, 每个人的生命都会有遗憾, 但在爱情之外, 我们还应该寻找到另一种方式, 让唯一而珍贵的生命得到补偿和慰藉, 既然已经错过了月亮, 又怎么忍心再失去星星呢?并且, 生命中曾有一个人与我们“同心”, 我们就该充满真诚地感激命运, 毕竟, 他曾经来过我们的世界, 带我们去了那个离幸福最近的地方。

2.女生朗读前两句, 男生与女生齐读后两句。

3.老师起头, 师生齐读。

(六) 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因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和“史家之绝唱”的《离骚》,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的源头。而东汉末年,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的文化素养较高,既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五言诗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诗十九首》。

二、作品简介

(一)《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萧统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两岁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成《文选》30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不知道题目,也不知道作者,所以,《文选》的编者把它们编集在一起,总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三)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文本解读

(一)高洁美好的意境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这首诗里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品质高洁,气质优雅

佳人之花:(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亭亭玉立,形貌优雅

爱情之花:“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纯洁美好 思念深长

小结:花香日暖的夏日,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展现了一个高洁美好的意境,预示着这是一段纯真美好的感情。

(二)真切感人的叹息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出了几个动作?(两个)

(1)涉江而采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主人公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而采,把它赠予最爱的你。但“所思在远道”,思恋的尚在远方,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被当头浇灭。情感由采摘时的喜悦而变得失落低沉。

(2)还顾而望

还顾望旧乡,那里有我热爱山水和乡亲父老,更有我日夜思念的恋人。还顾而望既是对故乡的依恋,更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可实际上,远望并不能见旧乡,更无法望见恋人。“长路漫浩浩”,天地苍茫,故乡不得归,恋人不得见。

2.在高洁美好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于是不禁发出了一声叹息,这是怎样的叹息?

明确:同心却离居,忧伤以终老。

我日夜思念的人,我们相敬如宾,彼此恩爱,我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怎奈我们远隔天涯,“同心而离居”,更令人绝望的是,这种远隔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只能“忧伤以终老”。

小结: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份爱情的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深感崇敬。

(三)难以排解的愤恨

何以有终老之叹?

明确:东汉中晚期朝政腐败,尤以桓灵之世为甚,桓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外戚宦官交相干政,此起彼伏,他们把持朝政,安插亲信,推举官员不再问品行、学业,只看门路和金钱,这就堵塞了一般士人的出路。一般士人怀有强烈的功名意识,为了求一官半职不惜遍游京师,拜访州郡,以求权门的推荐援引,但事实上大多投奔无门,空有一腔热血抱负,眼见时间消逝,不免有极大的痛苦和困惑。一方面热烈追求仕宦,一方面黑暗社会进身无望,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因而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眼见韶华已逝,而功业无成,且归家路途遥远,身怀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因此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蕴含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总结

这首成就极高的五言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大多数文人的悲剧人生。相知相恋却不能相聚相守白头到老,只能永世不能团聚。这种悲剧在东汉末年的动荡里时常发生,可见《涉江采芙蓉》里的悲剧足具普遍性。因而读来更显其悲。

作者简介:殷晶晶,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篇3

安徽省阜阳市临泉二中 董艳艳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把握诗歌情感。教学重难点:

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送给亲友的礼物,不一定是金银珠宝,可能是一束鲜花或一颗芳草。采花折柳,攀梅送豆,礼物虽小,却能更好的表达对亲人的关心、思念。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采摘了鲜艳的芙蓉,打算送给远方的他,同样寄托了渺远的情思。

二、具体研习

(一)第一步:美读—理节奏,读顺畅 诵读指导:入境入情 抑扬顿挫 节奏舒缓

1、教师示范朗诵。2.请几名学生朗读。

(二)第二步:品读—析问题,明情感

品读全诗,分组讨论:

1、为什么采芙蓉?

学生讨论后,明确:芙蓉,又称莲花、荷花、藕花、芰荷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喻君子高洁的风范。丁鹤年的《采莲曲》,“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以莲花喻爱情的坚贞。由以上分析可见:莲花在诗词中多表示高洁的品质、坚贞的爱情。

2、“涉江采芙蓉”的是谁?“还顾望旧乡”的是谁?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观点一:“采芙蓉”的是男子,“望旧乡”的也是男子。

理由:女子在家,男子出门在外是习俗;此外“涉江”,除“渡江”之意外,还是屈原的一部作品《楚辞·涉江》名,写屈原被贬流放,暗含流浪在外之意。“远道”“旧乡”,也似乎暗示是外出的男子对故乡的回望。

观点二:“采芙蓉”的是女子,“望旧乡”的是男子。

理由: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江南;而且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教师和学生总结:两种观点均有道理,都表达远隔两地的爱人互相思念的哀伤与惆怅之情。因此思念的应该是双方,正如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三、课堂小结: 本首诗意境高洁,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把思念之情写得惊心动魄,写得绵长幽深,让人品之不尽,嚼之不厌。难怪前人评价《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

四、课后作业:

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或者一篇抒情散文。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涉江者 望乡者 芙蓉

在外宦游

男子 《离骚》中香草意象 男子 《楚辞.涉江》暗含流浪在外意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女子采莲是旧俗

女子 芙蓉即“夫容” 男子

莲子即“怜子” 教学反思:

这首诗短小但却意蕴绵长,意境深远。而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情感积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流露出的深沉的情感,是需要琢磨的。我考虑通过多次朗读,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诗歌内涵,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情感的变化,此外通过讨论来探究诗歌抒情主人公角色,从而 把握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学教案 篇4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教师板书收束)

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 “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教案 篇5

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邹海兰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读懂《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大概意思不难,但难以真正体味诗中那份悠远绵长的情感,因为孩子们没有那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悟。作为一节古诗鉴赏课,既要培养他们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又要上让学生接受高尚、纯真而又隽永的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悟诗中真挚隽永的情感。2.熟读成诵并默写。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的内容,并进一步体悟诗中的情感。2.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领悟诗歌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的熏陶,感受人生的无奈与苦痛的美。

三、教学重点

体悟诗中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 多重视角理解诗歌。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

导入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

八、预习准备

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

九、教学过程 1.导入

钟嵘(南朝梁)在《诗品》中用“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来评价《古诗十九首》,今天我们来学习《涉江采芙蓉》去感受《古诗十九首》这种“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魅力。

2.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存在的疑问。

3.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探究

这首小诗看似简单,但细细品读则有意味隽永之感。细读诗歌,思考涉江者采的是什么呢?去哪里采的呢?

明确:采的是芙蓉、荷、莲,莲有很多种,看下面图片(PPT展示)你觉得涉江者采下的是哪一朵花?那么多芳草,为何非采芙蓉不可?

也许是并蒂莲、“莲”与“怜”谐音、荷花之“荷”与“合”谐音,对于相爱而不能相守的夫妻来说,一朵并蒂莲是爱、团圆、同心的象征,主人公看见了这样一株并蒂莲即便身涉兰泽之中,有危险,也要采下。

追问:主人公采下芙蓉之后要做什么呢? 送给所思

追问:主人公的愿望能实现吗? 不能,所思在远道

追问:这样情况下,主人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愫呢? 忧伤以终老。

忧伤会有,为何主人公会有这种忧伤直至终老的哀叹呢?

引入背景

同学们都记得《出师表》吧?里面有一句诸葛亮说的话,是关于后汉的,怎么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关于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还有: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动荡不安,瘟疫也多次发作,据说东汉末年的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死亡两千多万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社会极其腐败,“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PPT展示)

在这样一个极其恶劣的社会里,一个底层的人若要生存将会多么艰难?而一对长期分离的夫妻因漫长的时间和辽远的空间而不能相守,念及这样的社会环境,想到相聚团圆的希望非常渺茫,自然会有忧伤以终老的哀叹了。

追问:我们分析了“采什么、去哪采、为何采这些问题之后有一个终极问题没有思考,那就是:到底是谁在采芙蓉?谁在望旧乡?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哪种解读更好呢?依据“同心而离居”判断思妇采莲、游子望乡更好。4.情感解读(多重视角)

依据大家的解读这首诗歌可以有以下两种情感:

怨妇的忧思、游子的思恋,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一则人生的寓言,品味这首诗让你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 我就这首诗写下了一段这样的文字:

因为远方的召唤,我们就像追日的夸父一样,轻易地离开了故乡,越走越远,而空

间的无限辽阔又往往导致了时间的无尽悠长,于是,我们都成了漂泊者,回望故乡,看看漫浩浩的长路,我们都会祈盼团圆,但为了自己的梦想,我们又注定将年轻的自己放逐他乡,这一放逐可能就是一生,午夜梦回时,于诗中游子而言,仿佛江南还在,水乡还在,那田田莲叶还在,那如面的芙蓉也在,于我而言,仿佛庭院里的樱桃树还在,乡间小路边的红蓼还在,村边幽绿的小河还在,而那个满身是泥,晒得黝黑的我也在,于是,我们的心灵在这样温暖而美丽的故乡里得到了慰藉,抚平了创伤,在暗夜过后,黎明到来时,我们微笑,继续前行。

司马中原在《握一把苍凉》里面说:“一夜,我立在露台上望月,回首数十年,春也没春过,秋也没秋过,童稚的真纯失却了,只换得半生白白的冷。一刹间,心中浮起‘人生几度月当头’的断句来,刻骨的相思当真催人老去么?中国,我爱恋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这里这秋空,没见鸿雁飞过。”

5.总结:文学的真实是一种心灵的真实,文学承载了个体内心的欢乐、煎熬或苦痛,《涉江采芙蓉》里那种会绵延到终老的忧伤,远离祖国的司马中原感受得到,自觉走向苍老却还被以年轻称之的我体味得出,相信,真正年轻的你们也感受到了。

下面大家有感情地自由朗诵这首诗并背诵下来,感受“惊心动魄”的力量。

十、板书设计

思妇的忧思

游子的思恋

人生的寓言

十一、课后作业

品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另外两首诗《庭中有奇树》和《行行重行行》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莲:怜

荷:合

涉江采芙蓉 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注重意象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3、体悟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至成诵。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情感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我念几句诗,你们请接下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描写对象,请问是什么? 生:莲花(荷花、莲、芙蓉)

师:那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关于莲的古诗——《涉江采芙蓉》

二、《古诗十九首》介绍

1、收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萧统在编《文选》时,把十九首流传已久,没有作者署名,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近似的五言抒情短诗编为一组,统名之“古诗一十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问题,虽然千百年来人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文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从诗歌所写内容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它们作于东汉末期,出自一群下层文人之手。

2、内容及思想 总体说来,《古诗十九首》抒写的主题不外两个:两地相思、人生失意。诗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不论是感叹两地相思,还是抒写人生失意,这十九首诗歌的抒情主体都显得极度忧伤、孤独,使全部诗作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3、艺术成就及影响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诗风,树立了五言诗的新典范,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篇目 两地相思: 《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人生失意: 《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

二、感知课文

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朗读

3、齐读

4、问:①诗中的主人公为何要采莲?(采芙蓉以遗所思)

②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伤/哀愁/伤感/凄凉)

三、梳理诗歌内容

师:全诗共八句,请同学们先朗读前四句。

① 涉江采芙蓉:涉:进入。进入江中采摘芙蓉。

② 兰泽多芳草:兰泽:注释②,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里长着许多茂盛的香草。③ 采之欲遗谁:遗:赠送。采摘芙蓉是想赠送给谁呢? ④ 所思在远道: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啊。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四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一个女子采摘荷花,想送给在远方思念的人。师:这是一幅“采莲图”

师:在这幅“采莲图”中,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一幅什么景象? 生:一幅生机朝气的景象,是自然的美

师:这是一幅暖色调的图画,写的是“乐景”。那三四句呢?你们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哀伤、悲凉、伤感的情调

师:这是一个设问,采摘了芙蓉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啊!总体情感是哀伤的,与前两句的乐景形成了反差,那么第一二句是什么写法呢? 生:以“乐景”写“哀情”。

师:以乐景写哀情,更衬出那种“所思在远道”的忧伤。

师:以花、草、植物为意象,来表现惜别、相思的写法是很常见的: 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北朝·魏·陆凯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师:本文是“采芙蓉”以“遗所思”,“莲”这个意向,向来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怎么理解这个意向呢?

(一)君子之花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的《爱莲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苏辙《盆池白莲》 “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

——苏辙《和文与可菡萏轩》

(二)佳人之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

(三)爱情之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 《西州曲》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怨诗》

师:我们来看诗的后四句。⑤“还顾望旧乡”:环顾:回头看。还顾一词非常的精妙,动作感是很强烈的。在静态的画面中,多了那种心有所系,依依不舍的动态画面,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有时候一个无声的动作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⑥“长路漫浩浩”:漫:长貌,辽远状。浩浩:叠词。表现出归家之路遥远无际,那种思乡之愁通过“浩浩”这一叠词,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绵延无尽的惆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限惆怅。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⑦同心而离居:同心,指感情深厚。而:连词,却。⑧忧伤以终老:忧伤:点出了本诗的情感,那种想念同心人却不得见的忧伤,伴随着我老去,直至死亡,一生忧伤。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黯然的情绪最是令人销魂!师:后四句又是一幅什么画面呢? 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乡 师:用“思”不如用“望”,更赋有动作之感,永远朝着一个地方看的孤独感,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望乡图”。

师:下面,请带着情感再次朗读这首诗。

四、问题探究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人公是游子,又有人说是思妇。到底是游子思乡,还是闺妇思远?你们怎么看?

提示:可以将主人公这个角色代入全诗,再去体会。生:略

师:其实《古诗十九首》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因为其作者不知,主人翁不知,年代久远,才能予后世之人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有一个主人翁的倾向,无论将其定义为游子思乡,还是闺妇思远都是可以的,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越是懵懂,越是美丽。

闺妇思远:前四句为实写,后四句为虚写。游子思归:前四句为想象,后四句为实写。

五、延伸拓展

师:《涉江采芙蓉》在中国诗歌题材上属于游子思妇类型的。然而游子思归的诗大家经常接触,下面我们来拓展一下闺怨诗。

(一)简介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闺怨诗中还有一部分特别的“宫怨诗”。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

(二)闺怨名篇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李璟《摊破浣溪沙》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 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 "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三、文本解读

1、正音

2、朗读。朗读方法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本诗采用了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

3、自由朗诵。

4、分角色朗读

5、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恋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能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6、所以本诗的结构是:采花

送花

望乡

思亲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 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2、芙蓉意象: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

君子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品质高洁 气质优雅 姿态优美 仪表庄重

佳人之花: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错 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看来,芙蓉亭亭玉立,叶如裙,花如面,不愧为佳人之花。爱情之花

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由于“莲”与“怜”音同,“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意境总结:那是一个夏日,花香日暖,江上芙蓉朵朵,赏心悦目,一幅纯美静谧的画面,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二、一串真纯自然的动作

1、涉江而采的动作描写

采:采的目的——遗所思(纯洁美好)

采的方式——涉江(真挚深沉)

采的结果——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

抒情主人公来到这江边,看到芙蓉花开朵朵,美丽动人,自然有采摘的冲动。他采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动机纯不纯呢?

明确:他采之的目的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折芳馈赠的传统说起了。《邶(bèi)风》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折芳馨兮遗所思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因为内心对你的纯洁美好的爱,因此看到荷花想采摘而赠予你;又因为爱得深沉不肤浅,因而不惜涉江之劳,也许我不善划水,不懂荡舟,但一定要涉江把花摘到,赠予最爱的你。但,知心人却远在天涯,“路远莫致之”,美丽的东西不能送达,即使这点情意都难以传递。于是,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还是不甘心,仍要回望故乡,那儿有我的牵挂。

2、还顾而远望的动作描写

明确:目的:悲歌可以当泣,远望权且当归。

方式:还顾

结果:长路漫浩浩,归之不得

通过想象活动完成归去的目的:

还顾望旧乡,故乡的山水是那么的亲切,父老乡亲是那么淳朴,关键是淡去这背景,清晰的,放大的是你啊,日夜思念的人,看到你的容颜因思念的煎熬而日渐憔悴,“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却又“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因此泪光点点,涕泣涟涟,令人断肠。还顾,回望更显得对故乡的依恋,对思念中人的深沉爱恋。

结果,事实上远望是看不见旧乡的,更看不见爱人,从想象中跌落到现实中,视线必被青山阻隔,为浮云所遮,事实是长路漫漫,天地苍茫,故乡归之不得,佳人见之不得。

所以,在高洁优雅的意境中,抒情主人公不辞涉江之苦而采芙蓉,欲遗所思,遗之不得,故深情回望旧乡,以望代归,却又终究是归之不得。这一串动作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是真纯自然的。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涉江采芙蓉》的注释 篇8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 “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

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

(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

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依据】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布卢姆)

“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二)“初览众山”,整体感知

运用美读教学法,通过自读、范读和齐读,使学生对诗歌节奏和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依据】

《新课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三)“跋山涉水”,深入赏析

A.自主思考:a.“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b.“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a.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b.你认为从“涉江采芙蓉”到“所思在远道”,是触景生情还是托物抒情?为什么? c.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d.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四)“拨云见日”,课堂小结

对诗歌的“悬想法”这一表现手法进行总结,并对诗歌意境高洁、余味悠长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印象。

六、说拓展训练

运用悬想法写一篇作文,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题目不限。【依据】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朱敬本)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毛泽东)

涉江采芙蓉阅读理解答案 篇10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 诗歌选取了“芙蓉”“兰泽”以及“芳草”三个美好事物为意象,以乐景写乐情。

C.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E. 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15.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

14. BE

15. 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以乐景写乐情”错,应该是以乐景衬托哀情。E项,“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故选BE。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 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 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上一篇:5周年庆典下一篇:十面埋伏的成语故事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