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药学(共8篇)

中药学 篇1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到了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诞生。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844种。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该书收载药物达一千四百多种。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食疗法。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继李时珍之后,清代的赵学敏(约公元1719--1805年)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于1765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

中药学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月—2012年10月来我院中药房接受药学服务的100名患者,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47例, 年龄19~81岁。

1.2方法

我院中药房通过明确药师工作细则, 开展全面的药学服务措施, 对所有接受药学服务的患者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饮片包装完好程度, 药师服务态度, 药师专业化素质, 药师回答问题详细情况, 药师耐心程度, 中药房环境状况等, 对各项服务的满意率进行评估。所有问卷全部回收, 有效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我院中药房药师药学服务要求

2.1明确中药房药师职责

2.1.1 保障药品质量

中药房药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保证中药质量, 针对饮片的采购验收及仓储保管等都要引起注意[1]。在中药饮片的采购过程中, 进货渠道必须正当, 饮片入库前必须具备质检报告, 防止掺杂掺假, 对中药饮片的产地、生产批号及品质状况都要登记备案。在中药饮片仓储保管过程中, 要根据中药的特性, 选择合适的贮藏环境, 在中药材保管过程中, 保持库房干燥, 经常通风晾晒, 如发现虫蛀和霉变等现象, 则立即采取烘烤暴晒等措施。对中药房要定期进行清扫, 并做好防鼠工作。对贵重药材如人参、阿胶、牛黄、乌蛸蛇等密封单独放置, 以防止腐烂变质。

2.1.2 规范调剂管理

中药房药师在调剂配方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应规范, 并认真审核处方, 注意剂量、配伍、禁忌症等要点信息[2]。按照处方, 抓取相应的药物, 注意不同炮制品及不同产地药物名称的区分, 认真准确地称量药物, 尤其是对于贵重药物和有毒药物, 不能出现丝毫差错。有条理按顺序地调剂药物, 以防止混药事件的发生。将每次服用的药物单独成包, 叮嘱患者药物的煎服时间、方式及注意事项, 必要时帮助患者煎制药物。

2.1.3 促进合理用药

中药房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防止用药不当引起的药害事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医生开具的处方如有疑问, 应立即与医师进行沟通, 并澄清疑虑, 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如证实存在用药不当, 应拒绝调剂, 并将处方退回, 重新开具[3]。

2.2重视中药房环境建设

中药房的环境建设及硬件设施条件也对中药学服务的开展有一定影响。保持中药房室内外卫生[4], 并注重对称量工具、药斗和炮制设施的保管, 防止设备陈旧老化, 对废旧仪器及时上报, 保证必要设施的齐全, 购买并使用必要的先进设备, 如应用电子秤较戥秤而言, 能够更好地控制误差。

2.3提升人性化服务理念

中药房药师在药品发放过程中, 对待患者要周到细心, 并耐心回答患者问题及用药注意, 避免态度冷淡和粗心大意。对需长期服药的患者, 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患者档案, 并跟踪了解患者服药后的反应, 记录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并将整理后的结果反馈给中医师。在中药房旁设置咨询坐席, 中药房内药师轮流坐班, 指导患者掌握煎服中药的时间、方式、火候及注意事项, 回答患者疑虑。及时更新宣传栏内的教育图片, 以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另外我院还会定期举办科普讲座, 邀请资深的中药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传递相关知识, 以保证用药安全。

2.4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完善的中药房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药学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调动药师的积极性, 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 主动参与到日常服务工作中来, 能起到明显的效果。通过适当的评比, 对勤奋肯干, 好学吃苦的药师给予奖金、提升及外出学习机会的奖励。对于迟到早退、慵懒粗心的药师要进行严厉的惩罚, 以提高科室药师的工作水平。在管理制度制定过程中既要包括工作态度, 也要包含操作规范, 不偏不倚, 而且要求资深药师及中药房主任随时监督检查。

2.5加强药师的能力培训

惟有不断地加强中药房药师工作能力的培训提升, 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和环境变化。中药房药师的能力提升包括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两个方面。在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首先要加强学习新的知识, 通过订阅中药材方面的权威杂志和每周的科室药师汇报学习来拓展眼界。其次, 由于中医药的古老性和经验性, 我院通过师徒传帮带的方式, 提高年轻药师的业务水平, 促进其快速成长进步。为药师提供外出学习和经验交流的机会, 有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服务能力提升方面, 通过设置意见箱, 来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 以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2.6深入临床中药学研究

中药房在开展临床中药学工作中, 要深入临床, 多与中医师进行交流, 探讨不同患者的病症及用药方案, 结合药效学、药动学等试验观察, 充分考虑医、药两方面的因素, 对药物的选择、剂量、不良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 有助于促进中医师和中药师的能力互补, 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 也可开展中药鉴定、配伍和炮制等相关试验, 使药师对中药材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3结果

通过对中药房药师的各项中药学服务满意率进行评估, 结果如表1所示, 所有中药学服务内容的满意率均为100%。

4讨论

中药房药师如何为患者开展优质有效的中药学服务, 更好地辅助临床工作, 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一直以来都是各医疗机构的重要课题。我院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通过总结工作要点发现, 药师首先要明确工作职责, 并认真执行落实, 做到保证药品质量, 仔细调剂, 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在服务过程中, 要注重人性化原则, 重视中药房环境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药师的能力提升, 定期开展培训教育, 并增进同临床中医师沟通, 深入临床中药学研究等,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并获得了患者的认可与好评,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制定药师中药学服务细则, 对患者开展全面的中药学服务, 包括明确药师职责, 重视科室环境建设, 提升人性化服务理念,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加强药师能力培训, 进行临床中药学研究等, 并通过设计问卷, 对患者接受服务的满意率进行调研。结果:所有中药学服务内容满意率均为100%。结论:在执行中药学服务措施过程中, 我院中药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并获得患者的肯定与好评。优质有效的中药学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 值得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中药房,药师,中药学,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金鹏, 李佳霖, 李旻, 等.新形势下中医医院中药房发展的思考[J].中国药业, 2012, 21 (19) :59-60.

[2]梁伟.综合医院中药房未来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3) :288-289.

[3]张小平, 王侠, 尹筱萍.如何提高医院中药房服务质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1, 19 (8) :762-763.

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解析 篇3

关键词:中药的配伍;中药学教学;实践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0-01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病人的病情所需的不同点来进行药物分配的,可以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应用?通过诠释“七情”含义,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理解中药配伍的规律以及自身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好中药的基本理论时,其中药自身的味道和疗效的应用,对学生们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以下是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的具体分析

一、加深学生对中药配伍的理解

通过中药里的药物“七情”这中单味性的药以及配伍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从字面上来对中药里的药物上理解,对于学生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在考试答题时这些基础性的题目都会有些错误,以此说明,学生们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上去理解中药的配伍关系?为了使这个难题解决掉,在课堂上教学就要有规律性的进行阐述,简单的配上一些临床的经验,协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加深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七情”时,以自身的定义疗效从而引出药物的配伍,然后药物的疗效结合起来,就是上述所说的中药中的“七情”的定义?在教学中多拿出一些实践的例子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二、中药的配伍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药性的疗效以及应用

作为中药临床研究的重要作用中药的疗效以及药性的应用,但基于中药的种类繁多,临床中有触及到各个科室,因此,这对学生们的记忆力又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应以中药为主要线路,分别的介绍中药的医疗疗效,将各种药物进行分类总结,从而使诸多比较复杂的地方都整理成简单容易懂的知识,使学生们减少负担,从而不断完善中药学中的知识,并且进行整理编排,以便学生对中药的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要采取逐渐引导学生思想的理念,重点是要让学生对课堂上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在加上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课堂上的好奇心理,并在讲解时对强调一下中药对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相关的病情如何进行操作处理,加深学生们对病情和疗效的应用,最好是编制一些比较顺口的语言或者是喜欢听的歌等,对学生背记中药的疗效效果有着很大的帮助,对日后使用中药学在临床上应用也做好的前提,以至于不会出现一些比较低级的错误,这样就能使学生们对中药学的了解更加深刻难忘?

三、中药配伍重点是指导学生以后的临床用药

中药的应用价值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表现,所以在大多数临床应用的部分还是以复方药物配伍的形式出现,中药的配伍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医学验证而总结出来的,是药方核心的基础,通过以上的描述内容,可以明显的利用临床药物的基本规律?例如:①联合中药的药物在一起使用会加强临床的治疗效果?②然而有些药物的使用会使双方的医治效果相互抵消,这是在临床中最忌讳的问题,尽可能的不让这种事情发生?③同理,有些药物在一起混合使用,会增大了药物的毒素性,从而导致是病人的病情加重,所以在选用毒性较烈的药物时应考虑清楚怎样使用?④一些药物在相互食用时会发生副作用,在原则上是可以避免这样副作用发生的,就是要多注意药物和药物之间的使用是否正确?经上述的分析内容,可以从单味的中药之间进行配伍使用,是可以通用临床验证后的实践经验所累积的?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们对药物配伍的规律性以及全方面的知识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达到熟练的掌握,对中药配伍的应用价值要懂得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接受其中隐藏的知识,也能更好的对临床用药进行控制?

四、学习中药的配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

在临床中出现副作用和药效相反的现象是中药的配伍中最大的禁忌,为了能保证安全用药,避免一些副作用产生的作用,就要严格注重用药时的剂量,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与中药产生的副作用两个之间相互的,也是在临床上应该深刻来牢记的内容以及自我反省?上述指的禁忌,也是指某些使用药物所产生的严重副作用或者是使中药本身的药性产生下降的作用?可以在教学中提倡学生们多看看《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物,进一步的对中药进行了解,里面详细介绍了药物的具体使用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不能混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对于所产生的副作用现象在书中都会有详细的记载?尽可能的在教学课堂中把中药的名称编制成顺口溜,以便于学生们能牢固掌握,作为中药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不僅要让学生们完全的了解熟悉,还必须要清楚具体的要去所医治的病情,从而增强学生们对临床用药的安全性能?目前在中医教学中,对学生们在临床验证中所总结的经验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们对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能完全的掌握?

总结:经过上述分析,中药的配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能,也可以说是在现代化中药研究内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中药学教学中的不可代替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中药的配伍成分理论以及应用来进行指导,从而突出中药在临床验证的特点,促进学生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掌控好中药药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丽. 浅谈中药的配伍和中药学教学[J].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 山西省运城市,2013(12)246-247.

[2] 路振宇 ,包巨太 ,王国权 ,等 . 《伤寒论 》 方证对应规律的数学三维解析[J].中 国 实 验 方 剂 学 杂 志 ,201 1 ,1 7( 20) : 56.

中药学 篇4

1[单选题] 中药功效是指 A.中药的作用趋向 B.中药的作用部位 C.中药的安全程度

D.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保健作用 E.中药作用性质

2[多选题] 按照中医治疗学,功效可分为 A.对证功效 B.对因功效 C.对症功效

D.对气血津液辨证功效 E.对现代病证功效

3[单选题] 既属于中医辨证学分类,又属于中医治疗学分类的内容是 A.对症功效 B.对六经功效 C.对三焦功效 D.对因功效

E.对现代病证功效

4[单选题] 对因功效不包括 A.祛风 B.除湿 C.杀虫 D.清热 E.平喘

5[单选题] 降血糖属于 A.对因功效 B.对证功效

C.对现代病证功效 D.对症功效 E.脏腑辨证功效

/ 2

(题共用备选答案)A.清气分热 B.温中补中 C.涩精止遗 D.和解少阳 E.补气生津

6[单选题] 属于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是 7[单选题] 属于三焦辨证的功效是 8[单选题] 属于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是 9[单选题] 属于六经辨证的功效是

10[多选题] 属于对因功效的内容是 A.化痰 B.止痢 C.散寒 D.化瘀 E.排脓

中药学总结 篇5

神农本草秦汉时候

上中下品味 365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首次总结汉前成就

奠定中药理论基础

体例样式后世范模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

时代:南朝刘宋时代

作者:雷敩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晋参鲁胶兼浙贝(3)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 绒毛的药物。炮制的方法:(4)另煎:贵重药材。修制(5)熔化(烊化)水制(★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6)泡服: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易破坏药效 火制(炒、炙、烫、煅、煨)(7)冲服 水火共制(蒸、煮、炖、潬、淬)其他(发芽,发酵,制霜、精制、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药拌)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 表药升 降 浮 沉 麻黄: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

隋唐——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唐代苏敬

最早药典首次官修

图文并茂开创先例

唐代成就大型格局

宋——证类本草

证类本草宋代代表

唐慎微著厥功非小

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承前启后奠基纲目

金元——饮膳正要

年代:元代

作者:忽思慧

饮食疗法 的专门著作

明代——本草纲目

成书年代:明代

作者:李时珍

药味数:189

2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年代: 清代

作者:赵学敏

药味数:新增药物数最多

道地药材特点:

历史悠久产量宏丰

炮制规范疗效可靠

地域特点: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1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向上、向风寒症配杏仁 外、向内、向下的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肺热症配石膏 2诸花皆浮,旋复独降。诸子皆沉,桂枝:发汗解肌:风寒表证 苍耳独升 表实无汗配麻黄表虚汗出配白芍 归经 紫苏:治疗风寒感冒轻证及风寒表证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 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比较 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麻黄与桂枝都是常用的辛温解表药,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均味辛性温、归肺膀胱经,皆能发汗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解表,同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不 同之处在于: 药物七情的定义麻黄 ── 重在宣肺,发汗力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大,宜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利水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消肿。相使者,我之佐使也;桂枝 ── 重在温通阳气,发汗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力缓,表实、表虚均宜。又能温通经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脉、温通胸阳,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羌活:上半身风寒湿痹,头身肩背疼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痛独活: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十九畏歌 湿者硫黄原是火中精, 白芷:善除阳明经湿邪而燥湿止带。治疗寒湿下注,白带过多者。水银莫与砒霜见,细辛: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狼毒最怕密陀僧; 脉反沉者巴豆性烈最为上,麻黄、香薷、浮萍:既能发汗解表偏与牵牛不顺情; 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丁香莫与郁金见,香薷:适用于暑天贪凉饮冷,症见牙硝难舍京三棱; 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川乌草乌不顺犀,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 人参最怕五灵脂; 生姜、紫苏: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结官桂善能调冷气,鱼蟹毒 若逢石脂便相欺,生姜:能解生半夏、生南星毒 大凡修合看顺逆,★发散风寒药小结 炮爁炙煿莫相依。发汗解表: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 薷。汤剂的煎煮方法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羌活,藁本。(2)后下:气味芳香以及久煎易破解表宣通鼻窍:白芷,细辛,辛夷,苍坏其有效成分的药物。耳子。1

牛蒡子:为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黄连、吴茱萸:肝郁化火,肝胃不和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红芽大戟消肿大便秘结者首选 之呕吐吞酸宜选用。散结力胜。

薄荷与蔓荆子的共同功效:疏散凤连翘: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木瓜:既能舒筋活络,又善化湿和胃热、清利头目 “疮家圣药”之称。以治吐泻转筋。

薄荷、牛蒡子、蝉蜕的共同功效:比较大青、板蓝根、青黛: 秦艽:既可以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发散风热、利咽透疹 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功效亦相近,皆挛,骨节酸痛,又可以治疗骨蒸潮热,桑叶、菊花的共同功效:疏散风热、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疳积发热。祛风湿作用好,且被誉为清肝明目、平抑肝阳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风药中之润剂”。

菊花有白菊花和黄菊花之分。黄菊花咽效著;青黛清肝定惊功胜。威灵仙:祛风湿、止痹痛,善通行十偏于疏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清肝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二经脉。

明目。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柴胡常配伍黄芩:为伤寒邪在少阳,夏枯草:可用于肝阴不足,用,尤宜于寒邪偏胜之风湿痹痛。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至夜尤甚者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眩者首选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中,常用治热毒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发散风热药小结 血痢 偏于袪风湿止痛。

发散风热、利咽透疹:薄荷、牛蒡蒲公英:治疗乳痈之要药。用治乳痈

子、蝉蜕 肿痛。防己、木瓜、五加皮:均可以治疗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射干:既可以治疗治咽喉肿痛,又可水肿、脚气。

桑叶、菊花 以用于痰盛咳喘。防己与五加皮共有的功效:祛风湿、解表升阳:柴胡、葛根、升麻 山慈菇:有解毒散结消肿之功,近年止痹痛、利水消肿。

解表除烦:淡豆豉 来本品广泛地用于癥瘕痞块遗精和佩兰: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蔓荆子、薄多种肿瘤。口臭宜选用

荷 生地黄:既能清热凉血,又能养阴生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津。草果:既可以燥湿温中,又可以除痰清 热 药 玄参:既可以治疗温毒发斑,又可以截疟。

石膏配知母: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治疗津伤便秘。砂仁:古人曰其:“为醒脾调胃要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牡丹皮与赤芍作用的共同点:清热药。”

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凉血、活血散瘀 厚朴:苦燥辛散,能燥湿,又下气除黄芩:泻火解毒,清热安胎 紫草:治温毒发斑,血热毒盛,斑疹胀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黄连: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紫黑。豆蔻、砂仁同为化湿药,常相须为

要药。紫花地丁:以治疔毒为特长 用。但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黄芩:长于清中上焦湿热。治湿温、漏芦:用于乳络塞滞,乳汁不下,乳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温暑湿证,湿热阻遏气机而致胸闷恶心房胀痛,欲作乳痈者的清热解毒药物 中偏于胃而善止呕;砂仁温中,重在呕吐、身热不扬、舌苔黄腻。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脾而善止泻。黄连: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善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

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

呕吐。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鱼腥草: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

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

黄柏:长于清泻下焦湿热。用治湿热败酱草、大血藤:治疗肠痈的首选

下注之带下黄浊臭秽;或者治湿热下药物

注膀胱,小便短赤热痛。既可以治疗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湿热黄疸,又可以治疗骨蒸劳热、盗长于清透阴分伏热,为退虚热之要药

汗、遗精白薇:清退虚热,解毒疗疮

黄芩: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用治地骨皮:既善于退虚热,又可以清泄

肺热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单用。肺热。

龙胆:既可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大黄善治热结便秘,巴豆善治冷积便

又可以治疗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秘。火麻仁善治肠燥便秘。

痛口苦,还可以治疗肝经热盛,热生大黄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

极生风所致之高热惊风抽搐 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

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

止痢。金银花生品长于疏散风热、清则多用于出血证。

泄里热;炒炭宜用于火麻仁: 既能润肠通便,且又兼有滋

中药学教案 篇6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4.中药的产地(20分钟)5.中药的采集(20分钟)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 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 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4、宋代《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746种。总结了宋以前药学成就,为最早的一部综合本草。本书保存了大 量药学史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文献价值。

5、明代《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总结了明 以前的药学成就,其药物分类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其 内容广博,被后世誉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总结了我国16~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纠正了《本草纲目》的某些错误。收载了大量民间药 物和民间验方。

笫二章中药的采制

1、道地药材概念

2、炮制目的

①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③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④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⑤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利于称量正确和服用。

3、附子、半夏、大黄、延胡索、地黄、何首乌、巴豆、麻黄、磁石、朱砂、甘草、桑螵蛸炮制目的。

笫三章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1、药物四气的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药物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2、药物五味含义及确定依据

含义∶五味,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确定依据∶基于口尝,定于临床。

3、药物五味的作用

辛∶能散,能行。即有解表散邪、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燥,能泄。即有燥湿、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

咸∶能软,能下。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

此外,涩∶与酸味作用相似;淡∶能渗,能利,即有渗湿利水作用。

二、归经

1、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2、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疗效,起到执简驭繁作用。

3、学习注意点∶

①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②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三、升降浮沉

1、含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2、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3、药物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相关性∶药性温热,药味辛甘的药物大多主升浮;药性寒凉,药味酸苦咸涩者大多主沉降。

4、药物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相关性∶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主升浮;种子、果实、根茎、矿物、贝壳等质重的药物主沉降。

5、药物升降浮沉与炮制的相关性∶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四、功效

1、含义∶功效,又称功能,即药物对病体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2、确定依据∶中药的功效大多是直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并经归纳概括而成。

3、影响中药功效的主要因素∶ 药物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炮制,制剂,剂量,配伍。

五、毒性

1、含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能。

2、有毒中药分级及分级依据∶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分级依据大多沿袭历代用药经验。

3、临床用药引起毒性反应的主要原因∶ 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毒药物炮制不当; 给药途径、给药方法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

4、对中药毒性应有正确的认识观。

①药物普遍具有药性和毒性两种性能。临床用药尽量取利避害。

②毒性反应、副作用、过敏反应都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但三者是有区别的。笫四章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1、配伍含义∶配伍,即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选择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的一种用药方法。

2、药物“七情”的含义∶药物通过配伍,相互间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或抑制作用,或对抗作用。前人将这种配伍关系总结为药物“七情”。

3、药物“七情”的内容∶ 单行指用单味药治疗疾病,也称单方。相须指性味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起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相使指在性味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味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且以一药为主,另一 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相恶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4、药物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

相须、相使能提高疗效,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

相畏、相杀能降低毒副作作,临床应用有毒药物时可充分利用。

相恶能降低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相反能增强原有药物的毒副作用,属配伍禁忌。

二、用法

1、煎煮方法重点掌握入药方法

①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某些有毒药物。②后下∶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或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质地过轻、过细的药物;含淀粉、黏液质较多药物;

含有绒毛的药物。④另煎∶贵重药物。⑤烊化∶胶类药物 ⑥冲服∶入水即化的药物及汁液性药物。

2、内服方法重点掌握内服时间

清晨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饭前服∶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物。晚上睡前服∶安神药,缓下药。

四、禁忌

1、配伍禁忌主要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重点掌握和熟记“十八反”内容。十八原指十八种相反药物,但由于其中药物品种分化,如贝母分川贝、浙贝,大戟分京大戟、红大戟等,所以,十八已失去原有的数量涵义,成为相反配伍禁忌的同义词。

2、妊娠禁忌禁用药∶一般毒性较强,药性猛烈,或有堕胎作用的药物。

慎用药∶一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的药物。

3、服药食忌∶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腥膻、有刺激性食物。

各论 解表药

1、含义∶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药物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利咽、清利头目作用。

3、适应范围∶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

4、分类∶

①发散风寒药性味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状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为特点。

②发散风热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凤热表证。症状以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苔薄黄,脉浮数为特点。

5、使用注意∶①发汗力强的药物用量不宜过大;②淋证、失血、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疮疡日久等津血亏虚,正气不足者慎用;③入汤剂不宜久煎。麻黄

1、主要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消肿。

2、配伍应用∶ 解表,配桂枝,如麻黄汤;平喘,配杏仁,如三拗汤;利尿,配白术,如越婢加术汤。

3、麻黄炮制目的∶ 生麻黄发汗力强,用于解表;蜜炙麻黄发汗力减弱,润肺止咳平喘力强,用于止咳平喘。麻黄绒发汗力减弱,用于止咳平喘。柴胡

1、植物基源及药用部位∶北柴胡和南柴胡(狭叶柴胡);根或全草。

2、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3、配伍∶退热,单用或配黄芩,如小柴胡汤;疏肝,配养血药当归、白芍,如逍遥散; 升阳举陷,配黄芪、升麻,如补中益气汤。

4、炮制目的∶ 柴胡生用退热作用强;醋炙柴胡用于疏肝解郁;鳖血拌炒柴胡用于骨蒸劳热。其它解表药性能特点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重蟹中毒。

生姜∶辛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疗疮,荆芥炭止血。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止痛,止痉。羌活∶辛、苦,温。散寒祛风,止痛。

白芷∶辛,温。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止带,消肿排脓。

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辛、苦,寒。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甘,寒。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明目。葛根∶甘、辛,凉。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2、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清虚热等。

3、适应范围∶温热性疾病、痈肿疮毒、湿热泻痢、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4、分类∶

清热泻火药∶适用于以高热烦渴为特点的温病气分实热证;

清热燥湿药∶适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

清热凉血药∶适用于以身热、吐衄、发斑为特点的温病营、血实热证;

清热解毒药∶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病证;

清虚热药∶适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的虚热证。

5、使用注意∶

黄芩、黄连、黄柏功效比较共同点∶ 三药性味均为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用治湿温发热;善泻肺、胆之火,用于肺热咳嗽,少阳病发热;且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还能清热安胎,治孕妇胎热不安。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为治湿热泻痢要药;善清心经火热,兼清肝火、胃火,治高热烦燥、心烦不眠、血热妄行之吐衄血,及胃火炽盛之呕吐、牙痛。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用于痢疾、黄疸、带下、热淋、足膝肿痛;且能退虚热,除骨蒸。青蒿

1、植物基源黄花蒿的全草

2、功效

①清虚热,退骨蒸 ②解暑 ③截疟

3、用法∶入煎剂宜后下。用于截疟,以大剂量鲜品捣汁服为宜。知母

性能特点∶甘寒质润,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故实火虚火病证都适用。配伍∶清肺胃实火,生用,配生石膏。滋阴降虚火,盐水炒用,配黄柏。

使用注意∶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用。部分清热药性能特点 金银花∶清热解毒药物大多苦寒,唯本品为甘寒。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3、桂枝与肉桂功效比较

二药同源但属不同药用部分,桂枝为嫩枝,肉桂为树皮。二者均有温经散寒助阳的作用,但桂枝主上行,偏于散寒解表;肉桂温里入下焦,偏于温肾阳。

理气药

1、含义∶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2、功效∶行气止痛,疏肝解郁,破气散结。

3、适应范围∶气机不畅所致的气滞、气逆证。主要用治脾胃气滞、肝气郁滞及肺气壅滞病证。

4、性能特点∶理气药大多气香性温,味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芳香能走窜,性温能通行,故有疏理气机的作用。部分理气药功效特点

橘皮∶入脾、肺经,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药材以陈久者为佳,故又名陈皮。

青皮∶入肝、胆经,长于疏肝理气,兼能消积化滞。枳实∶入脾、胃经,长于破气消积,兼能化痰除痞。木香∶入脾、胃、大肠经,长于行气止痛。

香附∶入肝、脾经,长于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醋炒止痛力增强。

沉香∶入脾、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薤白∶入肺、胃经,长于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川楝子∶有小毒,入肝、胃经,长于行气止痛,且能杀虫疗癣。

止血药

1、含义∶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2、功效∶止血。

3、适应范围∶各种出血病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如大蓟、小蓟、地榆、槐花、白茅根、侧柏叶。

②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之出血证。如三

七、茜草、蒲黄。

③收敛止血药。适用于各种出血而无瘀者。如白及、仙鹤草

④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如艾叶、炮姜。

活血化瘀药

1、含义∶凡以通畅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2、功效∶和血行血,活血散瘀,破血逐瘀。

3、适应范围∶适用于各种瘀血病证。涉及内、外、妇、儿、骨伤各科。

4、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故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具有调经、止痛、消痈、消肿、通痹 等功效。

5、使用注意∶本类药物易耗血动血,不宜用于月经过多、血虚经闭者。孕妇慎用或忌用。川芎、丹参

一、川芎

1、性味∶辛、温。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诸痛证。既能活血,又能行气,故称“血中气药”。为妇科调经、骨伤科止痛和内科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要药。

②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证。由于本品辛温升散,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

二、丹参

1、性味∶苦,微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活血祛瘀调经。用于各种瘀血阻滞病证。为妇科调经、内科胸腹瘀阻疼痛之要药。②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③清心安神。用于热扰心神或血不养心之烦躁失眠。

3、使用注意∶反藜芦。部分活血化瘀药物功效比较

一、桃仁与红花

共同点∶活血祛瘀,用于血瘀诸证。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红花活血祛瘀作用较桃仁缓和,用量大能活血,少则和血; 桃仁活血祛瘀力比红花强,且能润肠通便。二、三棱与莪术

共同点∶破血行气,止痛消积。常配伍同用。

不同点∶破血之力三棱优于莪术;行气之功则莪术胜于 三棱。

三、川牛膝与怀牛膝

两者功效基本相同,但怀牛膝偏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偏于活血祛瘀。笫十一章化痰止咳药

1、含义∶凡具有祛痰浊或消痰浊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多兼有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多兼有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2、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适应范围∶化痰药适用于各种痰证。如由痰浊引起的咳喘、胸痹、眩晕、痫证、癫狂、中风、瘰疬等。止咳平喘药适用于外感、内伤所引起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4、分类及代表药物∶化痰药分为二类,①温化寒痰药。药性多温燥,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作用。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等。②清化痰热药。药性多寒凉,有清化热痰之功。如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部分

药物质润,兼能润燥,如川贝母、瓜蒌仁等;部分药物味咸,兼能软坚散结,如海藻、昆布等。半夏

1、性味∶辛,温。有毒。

2、功效∶

①燥湿化痰。用于湿痰证。

②降逆止呕。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③消痞散结。用于心下痞满、梅核气。

④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毒和毒蛇咬伤。

3、用法∶本品有毒,生品不能内服,宜用炮制后的制半夏。

4、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同用。瓜蒌

1、性味∶甘、微苦,寒。

2、功效与应用

①清热化痰。用于痰热咳喘。②利气宽胸。用于胸痹、结胸。

③消痈散结。用于肺痈、肠痈、乳痈。④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2、用法∶ 瓜蒌药用部分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瓜蒌皮长于清肺化痰,利气宽中; 瓜蒌仁长于润燥滑肠; 全瓜蒌则兼有皮、仁之功效,应用更广泛。部分化痰药物功效比较

一、川贝母与浙贝母

相同点∶二者性味均为苦寒,有清热化痰、清热散结之功。

不同点∶川贝母味兼甘,甘润之性较著,兼有润肺止咳作 用,故宜用于肺虚痨嗽、久咳,及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浙 贝母苦味较著,偏于苦泄,故清热散结之力强于川贝母,宜

用于风热、痰热咳嗽,及瘰疬、痈肿等。

二、半夏与天南星

相同点∶二者味辛性温,均有毒,具有燥湿化痰之功,适 用于湿痰、寒痰证;外用均能消肿散结,适用于痈疽肿毒。

不同点∶半夏善于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又能消痞散结治痰湿痞证、梅核气等。天南星,善祛风痰、经络之痰,有 祛风解痉功能,故可治破伤风、中风等。

平肝息风药

1、含义∶凡以平定肝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2、功效∶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及镇静安神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证。其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抽搐震颤,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钭,半身不遂等。天麻

1、来源∶兰科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天麻的块茎。

2、药材形态特点∶ 块茎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上端有茎痕,或红黄色的芽,习称“鹦哥嘴”;下端有园盘状的凹脐;全体多纵沟,并有擦落鳞叶形成的节状环纹。

3、性味∶甘,平。

4、功效∶

①息风止痉。用于肝风内动之抽搐惊痫。②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

③祛风通络。用于肢麻痉挛抽搐、风湿痹痛。部分平肝息风药物性味功效特点

石决明∶性味咸寒,质重潜阳,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功效。

牡蛎∶性味咸,微寒,质重潜阳,与石决明平肝潜阳作用相似。但本品有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痰核、瘰疬;煅牡砺且有收敛固涩作用,用干各种滑脱之证。

代赭石∶性味苦寒,系矿物药,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降逆止呕,且能清肝凉血止血。

羚羊角∶性味咸寒,有较强的清肝热、息肝风功效,且有显著的平肝潜阳作用。此外,尚有清热泻火、解毒化斑功效。

钩藤∶性味甘凉,既能息风止痉,又能清肝热,平肝阳。

地龙∶性味咸寒,具有清热息风,通经活络,清肺平喘和清热利尿的功效。

全蝎、蜈蚣∶为虫类息风止痉类的代表药物。均有毒,具有较强的息风止痉作用,且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安神药

1、含义∶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2、功效∶重镇安神,养心安神。

3、适应范围∶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烦躁多梦、心悸怔忡及惊风、癫狂、癫痫等证。

4、分类及代表药物∶

①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化石类药物,质重沉降。用于心火亢盛、痰热扰心等引起的心烦失眠、惊痫癫狂。如朱砂、磁石、龙骨等。

②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类药物,质润能补,滋养心肝阴血。用于阴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心悸健忘。如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部分安神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朱砂∶甘寒,有毒。镇心安神外,尚有清热解毒作用。研末冲服,不入汤剂。忌火煅。

磁石∶咸寒。镇心安神外,能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煅用,入煎剂宜打碎先煎。

龙骨∶甘、涩,平。镇惊安神外,能平肝潜阳,煅用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枣仁∶苦、酸,平。养心安神,且能敛汗生津。

远志∶苦、辛,微温。宁心安神,且能祛痰开窍,消痈肿。

开窍药

1、含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开窍药。

2、功效∶通关开窍,苏醒神志。

3、适应范围∶神志昏迷,属实证闭证者。如温病热陷心包,或痰浊蒙蔽清窍所致神识昏迷,中风昏厥等。

4、使用注意∶本类药物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能耗伤正气,故只宜暂服,不可久服。且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内服多不宜入煎剂,入丸散剂服用。部分开窍药物功效及用法特点

麝香∶辛温。辛香走窜之性甚烈,为开窍醒神之要药。且有活血止痛和催产的作用。不入煎剂。孕妇忌用。

冰片∶苦、辛,微寒。开窍醒神之力弱不及麝香,常与麝香同用。本品尚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防腐生肌的功效。不入煎剂,入丸散服用。孕妇慎用。石菖蒲∶辛,温。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功效。可入煎剂。

笫十五章补虚药

1、含义∶凡能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治疗虚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补虚药。

2、功效∶补益脏腑阴、阳、气、血、津液不足。

3、适应范围∶脏腑气、血、阴、阳、津液不足。

4、分类及其性能特点和代表药物∶

①补气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能补益脏腑之气,其中尤以对脾、肺

气虚证的疗效更为显著。适用于脾肺气虚证。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②补血药。性味多甘温、或甘平。质地滋润,能补肝养心或益脾,而

以滋生血液为主。适用于心肝血虚证。如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等。

③补阴药。性味大多甘寒、甘平或咸寒,质润。能补阴、滋液、润燥,部分药物兼能清除阴虚所致虚热。适用于脏腑阴虚液亏之证。如北沙参、麦冬、石斛、龟甲、鳖甲等。

④补阳药。性味多甘温,或咸温,或辛热。能温补人体阳气,主要是 以温补肾阳为主。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证。如鹿茸、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杜仲等。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性味∶甘、微苦,微温。功效∶

①大补元气。用于气虚欲脱证。②补脾益肺。用于肺、脾气虚证。

③生津止渴。用于热病气津两伤及消渴。

④安神益智。用于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用法∶入煎剂宜文火另煎,取汁兑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恶皂荚。服药同时不能食 用萝卜,以免影响药力。商品人参知识

一、按来源分

1、野山参。野生者。一般补气力强,质地佳,价格昂贵。

2、园参。人工栽培者。相对野山参而言,质地稍次一点。目前药市所见人参大多为园参的加工品。

二、按炮制加工分

1、生晒参。鲜参挖出后洗净干燥即成。补气力强,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2、红参。鲜参经蒸制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强,性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阳虚者。

3、糖参。鲜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而成。补气力弱,性微温,适用于气虚,或气阴虚者。

4、参须。即加工断下的细根。补气力弱。参须中又分红参须和白参须。红参须性偏温,白参须性微温,其适应证可分别参考红参和生晒参,但力弱。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味∶甘、辛,温。功效∶

①补血。用于血虚诸证。为补血要药。②活血止痛。用于诸瘀血作痛证。

③调经。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为调经要药。④消肿生肌。用于痈疽疮疡。⑤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肠燥便秘。白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根。性味∶苦、酸、甘,微寒。功效∶

①养血调经。用于月经不调、崩漏。

②平肝止痛。

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肝失疏泄之胸胁、脘腹疼痛,及四肢拘挛疼痛。

③敛阴止汗。用于自汗、盗汗。

用法∶平肝敛阴用生白芍;养血调经用炒白芍。部分补虚药物功效、用法特点

阿胶∶既能补血,又能止血。入煎剂宜烊化冲服。

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宜用制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宜用生首乌。

淫羊藿∶既能温肾壮阳,又能祛风湿。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且能润肠通便。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且能续折疗伤,为骨伤科常用药。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宜炒用效佳。北沙参∶养阴清肺,养胃生津。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龟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带。入煎剂宜先煎。鳖甲∶性味咸寒,能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入煎剂宜先煎。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一、人参与黄芪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甘温,均为补益脾、肺之气要药。

不同点∶人参长于大补元气,治气虚欲脱之证,且有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功效。

黄芪长于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之证,且有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二、白术与苍术功效比较

共同点∶二药性味苦温,均有健脾燥湿功效。

不同点∶白术味兼甘,能补益,重在补气健脾;苍术则重在燥湿健脾。白术且有利水、固表止汗、安胎等功效; 而苍术味兼辛,能发散,有祛风湿功效,且能明目。部分药物功效比较

三、生甘草与炙甘草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稍有区别。两药均具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五个方面的功效,但生甘草长于清热解毒,炙甘草善 于补中缓急。

四、生地黄与熟地黄功效比较

两者同为一物,炮制方法不同,功效有所区别。生地黄又名干地黄,由鲜地黄烘干而成,经黄酒拌闷蒸晒者名熟地黄,其性由凉转温,且质地更加粘腻。两者皆适用于血分证和阴虚证。但生地黄长于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熟地黄长于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主要用于血虚证及肝肾精血亏虚证。

安胎药物归纳比较

紫苏∶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黄芩∶清热安胎。适用于胎热所致胎动不安。砂仁∶理气安胎。适用于脾胃气滞胎动不安。

白术∶健脾安胎。适用于脾虚气弱所致胎动不安。杜仲∶补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续断∶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桑寄生∶补肝肾安胎。适用于肝肾虚损,胎动不安。

艾叶∶调经安胎。适用于下焦虚寒所致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收涩药

1、含义∶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收涩药。

2、功效∶具有敛肺、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

3、适应范围∶适用于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久咳虚端、久泻久痢、自汗盗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及崩带不止等滑 脱不禁的征候。

4、使用注意∶

①使用收涩药,须与补虚药配伍同用。

②收涩药有敛邪之弊,凡表邪未解,内有湿滞以及郁热未清者,均不宜用。部分收涩药性味功效特点

五味子∶酸、甘,温。具有敛肺、敛汗、涩精生津、止泻,还有滋肾、安神作用。

山茱萸∶酸、涩,微温。具有固精缩尿、敛汗固脱、固崩止血,还有较好的补益肝肾作用。

桑螵蛸∶甘、咸,平。具有固精缩尿,且有补肾助阳作用。乌梅∶酸、涩,平。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且有生津 止渴、安蛔止痛作用。

海螵蛸∶咸、涩,微温。具有固精止带、收敛止血,且有制酸止痛、收湿敛疮作用。

消食药

1、含义∶凡以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消食药。

2、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3、适应范围∶适用于食积不化及脾虚消化不良等证。

部分消食药功效特点

山楂∶长于消油腻肉食积滞。且有行气散瘀作用。

麦芽∶长于消米面积滞。且有回乳消胀作用。

莱菔子∶长于行气消胀,用于食积气滞证尤佳。且有降气化痰作用。

鸡内金∶既能消食化积,又能健运脾胃。且有固精止遗作用。

驱虫药

一、驱虫药用法

1、适当配伍。一般须配泻下药同用。此外,有积滞者,配消食药;脾胃虚者,配健脾和胃药;体质虚弱者,当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

2、空腹服用。

二、常用驱虫代表药物

使君子∶长于驱蛔虫,也可驱蛲虫。尚有消积功效。

槟榔∶长于驱绦虫,也可驱钩虫、蛲虫、蛔虫、姜片虫、鞭虫。尚有消积、行气、利水功效。

苦楝皮∶有毒。长于驱蛔虫、钩虫、蛲虫。外用尚有疗癣功效。

贯众∶有小毒。可驱多种肠道寄生虫。尚有清热解毒,凉 血止血功效。

外用药

1、含义∶凡以外用为主的药物,称外用药。

2、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痒,化腐排脓,敛疮生肌等。

3、适应范围∶适用于痈疽疮疡、疥癣、外伤、蛇虫咬伤及五点疾患。

4、使用注意∶ 外用药大多有毒,外用剂量不宜太大、或涂布面积过大、或长期使用;内服宜慎,一般入丸散剂服。部分外用药物功效特点

硫黄∶酸,温。有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有补火壮阳通便作用。

雄黄∶辛,温。有毒。外用解毒疗疮,杀虫止痛。忌火煅。

炉甘石∶甘,平。解毒明目退翳,为眼科要药;且能收湿 生肌敛疮。

明矾∶酸、涩,寒。外用解毒,杀虫,止痒,收敛止血,内服有清热化痰、涩肠止泻功效。蟾酥∶辛,温。有大毒。解毒消肿止痛,外用、内服均可; 内服且有开窍醒神功效。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篇7

一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在现有专业教师中选拔1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科研经验, 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课程改革趋势, 能指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专业带头人的主要任务是: (1) 带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市场调研,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2) 带领教学团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3) 具体负责教学团队中各位教师的发展方向、培训目标、培养措施, 整体提高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 (4) 具体负责实训项目建设, 开发实训项目, 保证理实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顺利实施; (5) 负责和企业联系, 圆满完成社会服务任务。

选拔若干名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一定的实践水平, 熟悉本课程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有较强改革意识, 能积极参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专业教师, 通过到企业锻炼、业务进修, 跟踪专业技术发展动态, 开展技术交流, 提高其业务素质;通过制订倾斜政策, 创造宽松环境, 到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加强其实践技能培养, 提高科研水平, 取得专业资格证书。骨干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1) 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 完成工学结合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 (2) 编写具有行业地域特点的、创新的特色讲义, 完成教材建设; (3) 完成工学结合的优质结合课程建设; (4)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提高教学质量; (5) 紧密联系行业企业, 跟踪中药行业的发展, 不断革新教学内容。

二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教师下企业, 规定专任教师一年内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在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锻炼,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新技术应用能力。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与中药种植和生产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形成校企互动、共享共赢机制。增强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从合作企业中聘请2名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承担学校教学任务, 再聘请高水平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建设顾问。兼职教师的主要任务有: (1) 参与专业课程建设; (2) 参与实践基地建设; (3) 指导学生校外实习; (4) 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四健全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学科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专项经费, 专款专用。学科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入选者, 在出国研修、国内高访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推荐, 具体措施如下: (1) 国内访问学者, 学科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大学或科研机构做访问学者, 进行学术交流, 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2) 出国留学研修, 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做访问学者、攻读学位、开展合作研究等,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拓展学术视野; (3) 国内外学术会议, 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 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信息, 跟踪本学科最新发展水平。通过以上措施, 可以促进他们密切追踪国内外最新学术动态, 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五结论

在以“工学结合和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理念的指导下,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制作完成中药学专业特色明显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并通过方案的实施, 探索获得可借鉴的经验与做法, 带动区域院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进行, 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提高专业的就业率,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摘要:本文深入研究中药学教育发展趋势, 探索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为高等院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提供了改革思路。

中医中药学贵在“医药不分家” 篇8

“日前,在北京海淀科普基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聆听“中科院”院士李连达教授的“科普讲座”,题目是《中医理论新解》 。李连达院士认为,中医理论含有丰富的哲学、人文科学思想,是具有社会科学特点的自然科学。中医理论,问题复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争论颇多,深奥难懂。

“小学生”听“大专家”的报告,一切都感到新颖。我感触最深刻的是:中医的“医”和“药”当是“合二而一”的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绝不是“一分为二”的踽踽独行。医药犹如人之两条腿,缺一而蹒跚趔趄。当然须缀言一句,中医专家讲的“医药结合”系指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行医手段。时政强调的“医药分家”是医药管理机制改革和管理方法。

中医药是国之瑰宝,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哲学底蕴。不无遗憾的是,近百年来,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名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如西医精确。因之由敬而远之到公开挞伐,虽然是少数,但“名气”大,“恶劣”的作用不可小觑,客观上把中医国宝边缘化。“天亮不是公鸡叫的”,中医的实际存在,从防病到治病的实际效果,有目共睹,无法抹煞。

我读过一篇《中医药这把“钥匙”不能丢》的文章,作者认为,“西医看的是病,中医看的是人”。所谓看人,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精心诊切,穷研方脉,尤其是临证省病,至精至微,“把一脉而思全身”。引用古医书的一句话,“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作者用一句玩笑话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地活。病诊断清楚了,人没了,这样的诊断还有什么意义!我的理解是,正如中医书《素问》中所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防重于治”的思想,至今依然有生命力,且可以用于“治国理政”。“上工治未病”,良医也。

“中医药不分家”,字面上理解,系指中医的诊病用药和治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可分开。“望闻”与“问切”即中医的“四诊方法”,自古至今,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主要方法。李时珍曰,“上下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也就是说,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各个方面变现出来。“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有诸内者,形诸外”。“闻其五音别其病”,“望色以润泽为本”,“临病人问所便”,“脉贵有神”……都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之谈。“见病医病,医家大忌”。“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听诊器、X光和CT手段,各有独特作用,只能融合而辩证。

“望闻问切”搞清病因病灶之后,接续的当然是治疗。中医的治疗无外乎是理疗和药疗两种惯用的方法。如果说“脏象学说”、“精神气血”是理论基础,那么“发病原因”、“致病机理”则是因人而异“望闻问切”后得出的结论。于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或对症理疗。其中理疗的方法最为常见并最易见效的不外乎是“经络针灸”和“气功推拿”,目前已然享誉世界,成为中华医药学的瑰宝。

中医药贵在“药”,用药原则十分讲究。“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讲的是谙熟药理;“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说的是精通药性;“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要求的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修而肥者饮剂丰,羸而弱者受药减”。中医真是“攻病如攻敌,用药如用兵,兵在精而不在多”。当下最为时髦的用语是“私人定制”,其实中医药防病治病的信条历来是“私人定制”。这就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中医中药不分家”的最高境界是“辨证医治”,把人视为“完人”,主张系统看待,全面衡量,方可一叶知秋,不是瞎子摸象,以点带面。中医作为整体医学,不仅治疾病,也治未病,拥有独特优势。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简历个人评价下一篇:软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