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0篇)
摘要 新时代的教师应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应用,提高教学效率,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我们教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质的飞跃。但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只有当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以学生、教师、教材以及媒体四要素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学生学习效果最佳化。学生的知识面越广,生活积累越多,综合实践的能力就会越强。因此,发挥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创设活动环境,使“活动”主题更生动。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教师的有效指导,首先是创设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教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形、声、光、色”的特性,将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形象、生动、直观、快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自然、社会广泛的兴趣和注意,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催化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关爱,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使他们在有趣的发现和思考中选定活动的主题。
二、发挥功能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的信息结构,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方式(联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的平台。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
三、利用技术手段,突出学生个性。
课堂中,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活动的需要,为他们备好投影机、录音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等,启发他们选择有用的媒体,确定可行的活动方法和方式,使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论著挂名,主编挂名,最低三千,请点击头像找到我)使各自的活动个性得到最充分的显露。如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好自己的主题研究活动。擅长画画的,可通过电脑绘画表达主题;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可把研究的成果写成说明文;喜欢说唱的同学,可借助多媒体进行音响合成,通过表演的形式达到活动的目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以及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知识以及经验十分匮乏,很难理解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具有不稳定性,进而导致学生必须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以及生活环境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感官参与来理解教学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将教学内容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具有立体性的教学空间,并使教学内容变得易理解、易感知、可听、可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习实践过程中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进行主动学习及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资料
1、陆宏 孙月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程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3、程庆梅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4、魏雄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应用将计算机、投影仪、电视、传真、录音录像等硬件设备通过各种网络 (LAN, Internet, Intranet, Extranet) 等连接在一起, 方便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在教室里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能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的教学气氛, 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的结合对多个教室施教 (网络教室) , 通过网络与中心机房的配合, 对上课所需要的图像、声音、资料片断, 大到宇宙的星球演变、小至细菌观察, 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无不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给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直观的世界。按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结果, 学生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 若光凭听觉,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60%;仅凭视觉,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70%;若视听结合,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以后, 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和75%。[1]可见,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手段会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 无纸备课。
传统备课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其他一些参考资料等极其有限的信息来源编写教案, 而且信息不能共享, 因而资源利用率低, 无法利用已有教案, 备课时间长, 教师难以有在原有基础上再创新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之间也缺少讨论机会, 不能互相取长补短。另外, 就是编写讲义和习题占用时间较多, 很少有时间去考虑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问题。运用互联网后, 以上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既解放了老师, 又可提高教学质量。
(三) 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方面的内容, 包括课程表编排、试题库、学科教学质量追踪和分析、学生成绩统计分析、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另外, 还有应用于教职员工的行政管理。[2]
(四)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作用。
一是计算机是学生的多学科“电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练习、辅导、自学等, 教师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使用教学软件配合指导学生自学, 弥补课本上只有文字信息的缺陷, 利于学生自学, 从而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节省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信息源, 以图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为此, 教师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与目标加以比较, 找出差距, 进而制定措施, 适当修正教学过程。计算机普及到家庭之后, 就能使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及时和老师沟通并获得反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 能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解决家庭作业中的困难, 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这将会提高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和兴趣,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对于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 都有很大帮助。广义地说, 自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 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往的教学过程, 一般是用多种信息手段组合的方法, 也就是辅以观察、思考, 辅以图片、电影等各种形象资料, 以及个人之间的讨论,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学会通过使用信息手段获取知识信息、学会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这种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信息, 是经过教师精心研究设计的, 是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知识信息。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现在, “书”的概念已经改变了, 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 而且也将更容易读, 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未来的教育体制。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 各种教学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系列化将会引起整个教学体系的变化, 这将有利于整个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未来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在家里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在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计划中进行学习, 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育更加体现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 而不是局限在校园之内。在这种新体制中, 以教师讲解为主会更多地让位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练习为主。[4]教师将主要是指导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种信息手段, 指导学生做信息处理, 教师更多的时间不是进行重复性劳动而是进行创造性劳动。
(六)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基本手段。通过互联网, 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 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图书也不局限于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各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课程的学习, 或者, 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参加课程培训或者自学。在社会上, 其影响之大和社会效益之显著, 都是过去所不及的。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经过千百万教师的研究和应用后, 方能断定其效果。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 其设计目的在于“辅助”, 而不是软件代替教师教学。因此, 应把软件的应用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辅助自学或者教学测量等软件,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去使用, 因此也要进行如何指导的研究。对计算机软件这种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信息, 软件内的教学程序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自己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软件之间怎么协调, 学生状况等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校园网的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
现在, 充分认识校园网的作用, 注重校园网的建设, 都很重要。通过校园网, 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检索, 完全实现信息共享, 使网络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和授课, 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网络通讯, 如编写和发送E-mail、使用BBS等, 进行学术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 让师生能够在网上完成相关任务。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媒体信息的组织、排版, 如编写学校、班级和个人的主页, 把班级的黑板报办在网上等, 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优势来学习和交流。[5]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创办网络杂志, 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已经越来越重要,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计算机教学技能的培训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过程中, 教师的技术素质将起根本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能够从容地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因此,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身要具备起码的了解和掌握, 能够从教学和学习的角度去面对它们, 这样教师培训显得非常重要。一是要认识到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使用, 学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能从教学需要出发, 了解和确定哪些环节、内容适合用计算机来增强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选择或自行开发合适的教学软件和组件。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 使用计算机推进教学改革, 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常规教学, 要认识到学习不单单是吸收现成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探求、获取、分析、应用新知识, 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特别是实际生活中有一定复杂性的具体问题, 并在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来发现新知识。只有在这些教学和学习的新形势下, 教师才可以设计自己的教学, 并驾驭各种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中展示出巨大的优势。
五、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是为了几年以至几十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所以面向未来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在新形势下, 教学必须现代化。当前, 科研和教学都离不开计算机, 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有较高文化科学素质的、有较强适应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 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师位置的转变等课题的研究, 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练习测试并获得反馈的研究, 以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和指导学生做信息处理的研究。此外, 建设教育资源库在未来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教育资源库, 网络资源就是空白, 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6
[2].刘成新, 黎加厚.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10
[3].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2
[4]. (美) C.K.金泽等编著;张杰夫等译.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M].春秋出版社, 1989, 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运用
一、信息技术分层次课堂教学的实施
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生分“好、中、差”三个等级,然后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进行分层次教学。当然,具体的操作方法则依据其各自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1.将学生分层次
新学期开始,教师通过基础知识测试、谈话等形式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水平,或通过问卷调查,制作《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调查表》,内容是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等,让学生填写。如:
A类:无任何计算机知識基础,要进行系统学习。
B类: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能利用Windows、Office、Internet进行一些简单的信息处理。
C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能熟练进行Windows的基本操作,熟练使用Office软件,熟练利用Internet进行信息查询与浏览。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填写类别,教师根据调查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学生所属的类别。在学生分类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心理因素,对学生划分不同的“等级”,会造成优秀生自负或后进生的自卑。所以,将学生分层次,是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师教学创建教学情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感官接收简单而枯燥的内容,没有趣味可言,更不能谈调动积极性了。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和图像视频的展示,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为例:在课件中设计演示动画,在电路中能看到二极管导通和截止时电流不同的运动过程;另外一个动画:单行线的马路中汽车行驶的画面,一辆辆汽车排队依次朝一个方向驶过马路,正好可以比拟二极管的单向性。通过这种动态效果,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2)运用信息技术中仿真技术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其探究能力。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不再是机械地听,他们在课堂上不是“静”的,而是全身心地“动”起来,他们在老师引导下自主的学、思、做,从一个机械的接收者变为探究者和创造者。
三、合理的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1.课件内容的选择。使用课件的任课老师,在进行课件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吃透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的接受能力等特点,选取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或没有演示实验的内容,如波的传播、地震的再现、星球的运动和有害的化学实验等。可以利用语言或实物等媒体可以讲清楚的问题,就不要用计算机。能用别的工具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工具,不应过分依赖计算机而忽视其它教学媒体。多媒体不等于独媒体,能把计算机跟其它传统媒体结合得好的课,才是真正好的多媒体课。
2、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也只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性教学,而不是教学目的,在教学中也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不能主宰教学课堂,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所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应优势互补.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如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只靠多媒体的演示,也要进行传统教学的板书,把两者充分的结合起来,使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多媒体演示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其变静为动的功能.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看演示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提高足够的兴趣,不能随即把所看到的表象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多媒体演示也只是一幕幕,它的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但黑板可以弥补其不足,板书内容停留的时间比演示时间要长得多,而且对有些知识的讲授,如对数学中的定理、公式的推导,通过板书,配合教师的讲解,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教师的板书重在知识要点和知识的系统整理,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可见,既便是先进的多媒体显示技巧,也不能完全代替最传统的教学方式.
3.优化CAI的组织形式。CAI的设计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的一个过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一个假设的静态情境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进行的设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想法、有个性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即时的交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环节需作适当的调整,这就要求CAI的设计在组织结构上尽可能地留有供教师发挥的余地,内容的设计尽量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每一个知识点设计成可供任意调用的模块,方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进行调用;应记住CAI在课堂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应过多地使用,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赋予了计算机丰富多采的表现,而教学也完全可以因为计算机变得多姿多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多样性可以吸引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一般来说新事物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尤其在课堂上当学生们厌倦了烦燥无味的讲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给讲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但是,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学软件的选择不可忽视,首先是内容,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要能够充分表现本堂课教学内容,切不可为了更多的教学内容,使软件变得杂乱,而冲淡了教学主题,误导学生。成功的辅助教学应当始终将学生牢固地控制在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内涵的进一步展开上,使CAI有鲜明的教学性。比如在计算机课堂上,丰富的软件功能和完美的界面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神奇的计算机世界。
小结: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为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广大学生应积极的行动起来,加强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地探索计算机技术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怀化市中方县泸阳小学
雷传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促进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代乃至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经过我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是集图文、动画、声像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它具有色彩鲜明的图画,栩栩如生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效,能从多种器官刺激呈现信息。在作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的欲望。
如:教学作文《美丽的春天》,根据春天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景象: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桃李绽放、斜风细雨、“草色遥看”、“绝胜烟柳”、蛙声一片……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写作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有了可写之物,下笔也就轻松了,学生也就不会为难而退。
二、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提高表现力。
写作教学中,在学生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安排材料。网络是资源共享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打开网络搜集可以增强自己作文表现力的材料:格言、民谚、警句、歇后语、历史典故或名人故事等。
如:教写《复兴中华在少年,有志不在年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中国由兴盛走向衰败后,搜集引用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引出下文和论点。文中引用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头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和范仲淹“划粥割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励志故事来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和说服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不能在指导时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的励志故事来安排材料,否则,学生就成了“带着镣铐跳舞”,失去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学生习作搭建习作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现在,大多数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语文教师在校园局域网建立一个班级或年级网站,将本班的学生习作上传到网站,教师可以在网站中批阅习作,学生亦可以在网站中欣赏到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学生习作、感悟教师的批注,还可以发表交流自己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上传指导意见、写作材料、注意事项等,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交流,不仅突破了老师单一瓶盖的局限,而且突破了一般课堂上学生之间或背靠背评改的局限。师生一起充分参与,增强了课堂的悬念和学生的期待感,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习作。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那样: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交流协作、积极思索、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好奇心强, 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一、认识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可能性
1. 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得以切身的体会。
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活动的交互化: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 而且受各种互动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
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生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其余如共享、动态、开放性等特性已是众所周知。
2. 生物学科本身的特点: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基本内容就是要: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时代, 生物教学必然有其特殊的特点。
认识问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化度和广度不再限制于书本,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对问题最全面的认识。
分析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门分析问题的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种不同的分析。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将会面临变革。
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生物规律以后就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和相互协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可在认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整合, 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 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为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化、终生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肯定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的优越性
1. 课堂容量大
对于讲究动手能力的生物课程来说, 信息技术的运用, 能增大教学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不但耗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 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如果借助计算机教学, 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有利于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实直观内容, 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能够较彻底地分解知识技能信息的复杂度, 减少信息在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 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转换过程, 充分传达教学意图,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丰富表现手段, 突出教学重点。
3. 增强交互性
交互性是信息技术运用中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 也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 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 以人机对话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规范性、系统性、条理性, 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4.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性刺激信息,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 同时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
三、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扣教学内容
教学课件一般要求整洁、美观、大方, 避免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本人在刚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时, 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课件, 为吸引学生注意力, 我在每个标题后加上悦耳的风铃声, 配有翩翩起舞的蝴蝶, 在反馈习题中加上从网上下载的卡通人物。课堂热热闹闹, 眼花缭乱, 但学生的注意力却被风铃声、蝴蝶和卡通人物分散了, 课堂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却被抛之脑后。这样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且画蛇添足, 错把点缀当主流。
2.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只有使多媒体课件所载的生物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嵌合, 多媒体的功能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但不少老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盲目增加课堂容量, 加快教学进程。在繁忙的教学进程中, 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学生应接不暇, 只会跟着屏幕跑, 难以有阅读、思考、体验、反馈的机会。这样, 怎谈得上对课堂所学知识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呢?
3.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育学表明:教材是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培养道德品质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把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入了“程序”, 上课时, 只需击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有时忘了击键, 就出现图文展示和讲解内容不一的情况, 出现教师完全被课件牵着走的情况, 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计算机课件要融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细腻的教师与学生彼此交流的过程, 尤其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依赖课件,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会形成计算机单调操作, 而导致对学生思维、智力等发展的不利影响, 影响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应用应注重学生参与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案例
有学者认为: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那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课程整合,就应该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促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理解和尝试的。
一、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中学的大多数学科甚至大学的一些专业知识),但知识程度都较为浅显,按教育部的教学定位是点到即止的通识教育范畴。正是基于通用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上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手段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应用。例如,教学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章节课标定为两个课时。教学举措上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课时是在本班教室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则是带学生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自主完成两个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研究课题,并依此写出科技小论文。一个研究课题是“试分析历史学中的时代划分和技术发展的关系”;另一个研究课题是“举例简述技术的双重性”。这种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不但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综合运用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以及专题练习写科技文章,而且刻意加强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使零散呆板的知识得以鲜活的应用。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可以俯拾皆是,这全在乎授课老师不惧组织学生上网过程中的麻烦,愿意去有心地进行相关事宜的联系和策划。
二、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通用技术教学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例如,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的“机械制图与识读基础”。其课本的书面内容和课时都少,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动画模式的投影学原理;机械制图学的原理;三个视图的正投影原理;三视图的平面展开原理和平面三视图的绘图原理。其知识要点展示得清晰生动,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做到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高效突破。
在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可以这样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很多。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适当选用信息手段的观念与自觉。当然,整个过程需要授课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教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要认清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不能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高中学段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教学应用地位大多时候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教育部颁布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环节。而将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的应用是可以无处不在。基本上可以图文并茂地在各种信息设备中“学习或展示”通用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如:在多媒体屏幕上“画”工程图纸;在网络里搜索拷贝粘贴资料来“做产品的设计”;在电脑里“学习各种制作工艺的操作”。类似于这样“纸上谈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确都显得非常轻松和省事,但效果不好。
笔者定性地做过对比实验,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通用技术亲手操作环节的学生,在通用技术课程结束后检测其动手能力,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这与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是极不相符的。因此,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也是双刃剑。整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使用度”,做到合理与恰当,这其实也应该是通用技术从教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备素养。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进程势不可挡。这是国家教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尚属初期。作为课改新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怎样将这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高效科学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所有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有关“电子云”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我们制作了《核外电子的绕核运动》的小课件。首先简介“视觉暂留”现象及其在电影及动画制作中的运用;然后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各种gif动画,从而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
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
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同时在课件中压强对浓度、气体分子数影响的两个gif动画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张修玲
学校:洛河中心小学 电话:***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洛河中心小学
张修玲
摘要:新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要创新首先就要产生问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主动有趣的提问、解问、生问的环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问题能力,促使他们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美术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源把美术知识和图片资料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美术教学,可以借助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在网上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能轻松实现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在教学《标志设计》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教师则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标志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标志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实际操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实用原则
现代信息设施的建设是一项花费大、耗精力的工作。它的目的是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时,要注意趣味性、实效性、典型性。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信息环境的创造要利于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便于引导学生创新、实践。对不利于教和学,不能实现高效率的美术教学,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利用网络等形式实施教学。
2、分层性施教原则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这就注定教学没有一个铸就的模式。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性格、智力上存在差异,施教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应在关注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的差异发展。有的孩子电脑绘画技能强,有的孩子利用网络资源自学能力佳,有的孩子网页展示交流作品水平高,等等。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研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经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向书本、向社会、向生活索取知识。
3、科学创新性原则
美术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群体活动。教师在开展“以问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时,既要遵循学生的智力发展特征,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既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全面性,又要注意探究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教学涉及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大,要让学生经过网上查询、人机互动、实践证明等多种途径得到问题的解决,从而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问题意识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形式要不断丰富、不断更新,让“问”永远充满生机,永远吸引学生。
三、现代信息技术适用于美术教学的几个方面
1、在美术欣赏方面,互联网上有世界各国的著名美术作品,随意打开任何一幅作品来欣赏、下载打印、编辑。还可放大作品仔细欣赏作品局部笔触。同时还有作品情况、画家生平、解说、音乐等,为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的缩短了教师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文字等繁重的劳动。
2、从创新的方面来讲,在电脑绘画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颜色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可以自由创作,驰骋想象。
3、从指导、示范、汇集的方面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美术课,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主机对学生在分机上的作业予以指导、示范,也可以将任意一个学生在分机上的作品示范给全体学生鉴赏进行展评,这一点儿要比传统教学看的接近、更真切。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汇集到一个文件夹里,形成作品集,供全班学生鉴赏,或发布到网上,提供给有上网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在自己家里鉴赏,也可以从网上征集到家长的反馈意见。
4、从整个美术教学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更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的本身就进入了教学现代化的行列,而通过网络传播美术作品则体现了面向世界的要求,对于各种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则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努力与未来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7-26
研究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9-12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11-21
情景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10-17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10-30
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03
信息化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23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