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建筑设计师介绍(精选6篇)
1、沃尔玛
沃尔玛公司由美国零售业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创建于 1962 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私人雇主和世界上最大的连锁零售商。目前,沃尔玛在全球27个国家开设了超过10,000家商场,下设69个品牌,全球员工总数220多万人,每周光临沃尔玛的顾客达2亿人次。该公司始终坚持“尊重个人、服务顾客、追求卓越、始终诚信”的四大信仰,专注于开好每一家店,服务好每一位顾客,履行公司的核心使命 ——“为顾客省钱,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不断地为广大顾客、会员和员工创造非凡。2014年,沃尔玛公司以4762.94亿美元的销售额力压众多石油公司而再次荣登《财富》世界500强榜首。
2、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由荷兰皇家石油与英国的壳牌两家公司合并组成。荷兰皇家石油于1890年创立,并获得荷兰女王特别授权,因此被命名为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为了与当时最大的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竞争,荷兰皇家石油于1907年与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有限公司合并。壳牌拥有五大核心业务,包括勘探和生产、天然气及电力、煤气化、化工和可再生能源。壳牌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公司或业务。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以年营业收入4595.99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二。
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或“中石化”,成立于2000年2月。中石化是一家巨型能源化工企业,它集石油勘探、开采、炼制、运输、销售和化工产品的生产于一体,涵盖石油生产的上中下游全流程。公司成立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7月先后在香港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公司的产品主要有石油原油、天然气、化纤、化肥、橡胶、成品油等。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石化以年营业收入4572.011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三。
4、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或“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根据英国《金融时报》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中石油当前市值达到3293亿美元,位居全球500强企业榜首,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年营业收入4320.077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四,比2013年排名再升一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5、埃克森美孚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非政府石油天然气生产商,总部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爱文市。在全球拥有生产设施和销售产品,在六大洲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业务,在能源和石化领域的诸多方面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它是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4000亿美元的公司。埃克森美孚见证了世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菲勒于1882年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至今已经跨越了125年的历程。公司已连续85年以上获得3A信用等级,是世界上保持这一记录为数不多的公司之一。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埃克森美孚公司以年营业收入4076.66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五。
6、英国石油公司
英国石油公司由前英国石油、阿莫科、阿科和嘉实多等公司整合重组形成,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集团公司之一,也是世界前十大私营企业集团之一,又是国际石油七姊妹之一。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天然气销售、发电、油品零售、运输、以及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销售。英国石油公司自1973年在华拓展业务以来,在一系列商业项目中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它是中国最大的海上天然气生产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液化石油气进口和营销企业,是石化领域最大的外资投资企业和唯一参与航空燃油服务的外方合作伙伴。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英国石油公司以年营业收入3962.17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六。
7、国家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或“国网”,成立于2002年12月29日,是经过国务院同意进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的试点单位。公司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承担着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电力供应的基本使命,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的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公司员工总量超过186万人。公司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家电网以年营业收入3333.865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七。
8、大众汽车公司
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于1937年,总部设于德国沃尔夫斯堡。是一个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生产工厂的跨国汽车集团,在全球共建106座工厂,其中中国有17座。大众汽车(德语:Volks wagen),意为大众使用的汽车,汽车的标志历经过多次变化。今天的标志中“VW”为全称中头一个字母,就像是由三个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组成,表示大众公司及其产品必胜-必胜-必胜。集团现拥有大众、奥迪、斯柯达、保时捷、兰博基尼、西亚特、布加迪、宾利、斯堪尼亚9大汽车品牌。目前,中国是大众汽车的最大市场,大众汽车计划在2018年之前实现在华汽车年产量达到400万辆,相当于在中国每售出5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是大众汽车品牌。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大众公司以年营业收入2615.391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八。
9、丰田汽车公司
丰田汽车公司简称“丰田”,创始人为丰田喜一郎,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创立于1933年。丰田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公司,在世界汽车生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丰田汽车同时也是日本军用汽车与装甲车的最大生产商,每年负责大量日本装甲车与军用汽车维护。不仅如此,丰田还立足于汽车产业的未来,不断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投资,成为环保汽车的领军者。在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丰田以年营业收入2564.548亿美元位居排行榜第九。
10、嘉能可斯特拉塔股份有限公司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 超限高层不断涌现, 以其新颖、美观的建筑风格和多样繁杂的使用功能, 逐渐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1,2,3]。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但由于其楼层高, 空间跨度大, 设备繁多, 人员密集, 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蔓延迅速, 人员疏散困难, 具有很大的扑救难度。因此超高层建筑应立足于火灾自救[4,5,6], 在火灾初期即扑灭火灾, 将损失降至最低, 这就对超高层建筑的室内消防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设计时就应结合建筑的特点, 制定相应行之有效的设置方案, 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1项目简介
厦门建发国际大厦地处厦门东海岸的会展中心北片区, 于2010年动工, 2013年底交付使用, 目前使用状况良好。总用地面积约2.17万m2, 总建筑面积约17.7万m2, 是一栋超高层办公楼, 高219.55m, 地下室3层, 上部49层。地下室主要是设备用房、汽车库和商业用房。消防水池和消防水泵房设于地下室1层。地上部分主要是办公楼, 其中15层、31层、48层为避难层。整个建筑定性为一类公共建筑。
2消防给水系统的分类与分区
项目采用超限高层建筑中广泛采用的中间水箱转输的水泵串联临时高压供水系统, 分1、2二个区。1区分低区和高区, 1区供地下室至26层, 其中低区供地下室至15层, 高区供16~26层, 低区和高区采用减压阀进行减压分区。1区消防水泵和2区转输水泵设于地下室一层水泵房内, 从消防水池吸水。2区供27~49层, 2区消防水泵和中间转输水箱设于31层泵房内, 转输水箱同时起着2区消防水泵的吸水池和1区消防给水屋顶水箱的作用, 其储水有效容积按15~30min消防设计水量经计算确定, 并不宜小于60m3。2区高位水箱设于48层, 水箱有效容积为18m3。
3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
3.1室外消火栓给水系统
根据规范, 室外消防用水设计秒流量为30L/s。分别从蔡岭路和纵二路市政管网各引一条DN200供水管, 在室外成环状供水管网。在室外环状消防水管网上设7个室外消火栓, 每个消火栓设计水量为15L/s, 满足室外消防的需要。3.2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3.2.1设计参数
根据规范, 室内每层均设消火栓保护。消火栓设置间距保证相邻二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室内任何部位。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 水枪的充实水柱不小于13m。建筑高度大于50m的一类公共建筑的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秒流量为40L/s, 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 应采取减压措施, 减压后压力不小于0.35MPa。当消火栓口的静水压力大于1.00MPa时, 应采取分区给水系统。本工程建筑高度为219.55m, 故给水分区分1区 (低区、高区) 和2区二个区。
3.2.2水泵的选型
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水泵有1区加压泵、2区加压泵和2区转输泵。其中1区消火栓加压泵与2区消火栓转输泵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水泵房内, 从消防水池内吸水, 2区消火栓加压泵设于31层 (避难层) 泵房内, 从转输水箱内吸水, 水泵的型号及参数如下:
1区加压泵:XBD40-170-HY (Q=40L/s, H=170m, N=110 k W) , 一用一备;
2区加压泵:XBD40-120-HY (Q=40L/s, H=20m, N=90k W) , 一用一备;
2区转输泵:XBD40-160-HY (Q=40L/s, H=160m, N=110 k W) , 一用一备。
1区和2区分别设置3套DN150消火栓水泵接合器, 水泵接合器设于室外地面。当1区发生火灾时, 1区加压泵开始工作, 为1区消火栓提供消防用水, 同时消防车也可通过1区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至1区消火栓系统。当2区发生火灾时, 转输泵及2区消火栓加压泵同时工作, 转输泵的作用是满足2区消防时消火栓用水量的补给, 消防车通过2区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至31层转输水箱, 补充2区消火栓用水。同时为确保2区最不利点消火栓静水压力不低于0.15MPa, 在48层泵房内设置额定工作压力为0.15MPa、气压罐的调节水容量为300L的消火栓系统增压设施。
3.2.3系统的减压
1区低区和高区之间采用减压阀进行分区, 减压阀设于15层顶板下, 采用两个可调式减压阀串联的形式, 阀后压力为0.35MPa。消防立管分别在低区和高区单独成环。同时根据规范, 当消火栓栓口处的出水压力大于0.5MPa时, 应采取减压措施, 所以本工程的1~10、16~24、27~44层消火栓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消火栓栓口压力为0.35MPa。室内消火栓系统原理图如图1。
3.3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3.1设计参数
根据规范, 本项目自动喷淋系统设计秒流量为50L/s, 地下室部分按中危险 (Ⅱ) 级设计, 喷水强度8L/min·m, 作用面积160m2。地上部分按中危险 (Ⅰ) 级设计, 喷水强度6L/min·m, 作用面积160m2。规范中关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取分区给水的要求是报警阀处的工作压力大于1.60MPa或喷头处的工作压力大于1.20MPa, 大于消火栓给水系统分区要求的消火栓静水压力的1.00 MPa, 故本项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与消火栓给水系统相同的给水分区。
3.3.2水泵的选型
喷淋给水系统的水泵有1区加压泵、2区加压泵和2区转输泵。其中1区淋加压泵与2区喷淋转输泵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水泵房内, 从消防水池内吸水。2区喷淋加压泵设于31层 (避难层) 泵房内, 从转输水箱内吸水。水泵的型号及参数如下:
1区加压泵:XBD50-180-HY (Q=50L/s, H=180m, N=160k W) , 一用一备;
2区加压泵:XBD50-140-HY (Q=50L/s, H=140m, N=132k W) , 一用一备;
2区转输泵:XBD50-160-HY (Q=50L/s, H=160m, N=160k W) , 一用一备。
1区和2区分别设置4套DN150喷淋水泵接合器, 水泵接合器设于室外地面。当1区发生火灾时, 1区加压泵开始工作, 为1区喷淋系统提供消防用水, 同时消防车也可通过1区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至1区喷淋系统。当2区发生火灾时, 转输泵与2区喷淋加压泵同时工作, 转输泵的作用是满足2区消防时喷淋用水量的补给, 消防车通过2区水泵接合器直接供水至31层转输水箱, 补充2区喷淋用水。同时为确保2区火灾初期最不利点喷头的供水压力不低于0.1MPa, 在48层泵房内设置喷淋气压罐增压设施, 气压罐的总有效调节水容量为150L。
3.3.3湿式报警阀及减压阀、减压孔板的设置
根据规范, 每个湿式报警阀控制的喷头数不超过800个。本工程共设17个湿式报警阀, 1区低区设9个湿式报警阀, 其中地下室6个, 上部1~15层3个, 报警阀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1区高区的3个湿式报警阀设于15层 (避难层) 的报警阀间内, 从1区专用喷淋泵后引二根DN200的喷淋管进行供水。2区于31层 (避难层) 泵房内设置5个湿式报警阀。根据每个报警阀所控制的楼层的高度不同在报警阀前设置不同减压效果的减压阀或减压孔板, 同时根据规范, 各防火分区水流指示器前压力大于0.4MPa时用减压孔板进行减压。喷淋系统原理图如图2。
3.4消防水池、水箱
消防水池设于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消防水池贮水量计算如下:室内消火栓40L/s, 火灾历时3h, 一次灭火用水量432m3;自动喷淋50L/s, 火灾历时1h, 一次灭火用水量180m3;合计消防水池贮水量612m3。根据规范, 当采用消防水泵转输水箱串联时, 转输水箱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应小于60m3, 一类公共建筑高位消防水箱的消防储水量不应小于18m3;所以消防水池、转输水箱及高位消防水箱有效储水容积分别为612m3、60m3、18m3。
4结语
采用中间水箱转输的水泵串联临时高压供水系统, 将消防水池及水泵房设于地下室, 上部建筑仅设置转输水箱及2区加压水泵, 不仅能够有效地利用建筑空间, 减少结构荷载, 同时串联供水还能够减少管道的数量、降低对管道压力的要求, 减少管道的维修,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工程的造价[7~8]。虽然与常高压供水系统相比需要在着火初期采取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启动加压设备, 但对于一个管理完善、且平时安全巡检严格且加压设备设有一用一备的水泵的超限高层建筑综合体来说, 是能够做到安全可靠的[9~10]。
摘要:建筑的消防给水系统主要由消火栓给水系统和喷淋给水系统组成。以超限高层建筑中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厦门建发国际大厦为实例, 结合我国部分超限高层消防给水系统设计的情况和特点, 分析和探讨了系统的选择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消防给水分区、消防水泵的选择, 消防水池、水箱容量的确定, 系统的减压, 水泵接合器的选择等消防给水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务必使整个消防给水系统的设计在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兼顾经济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超限高层,消防给水系统,消火栓,喷淋
参考文献
[1]贾庆良.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研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4, 30 (08) :136-138.
[2]程宏伟, 刘德明.室内消火栓充实水柱与保护半径的分析[J].福建建筑, 2007 (12) :77-79.
[3]陈礼洪, 程宏伟, 蒋柱武.高层建筑消火栓给水系统分区静水压力计算[J].中国给水排水, 2014, 30 (15) :54-56.
[4]李益勤.高层民用建筑消防给水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技术动态, 2000 (1) :54-57.
[5]魏福森.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给水方式的选择[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 (5) :76-79.
[6]MA Qianli.GUO Wei.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scussion on the fire safety design of a high-rise building[J].Sciverse Science Direct, 2012 (45) 685-689
[7]欧阳禧玲.某超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实践[J].江苏建筑, 2014, 4:105-109
[8]王学良, 李洋.超限高层建筑消防给水系统设计特点探讨[J].给水排水, 2007, 33 (10) :97-100.
[9]杨琦.稳高压与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的主要区别[J].中国给水排水, 2003, 19 (10) :71-73.
关键词:柱间支撑,标准图,计算原则
1 编制原则
《柱间支撑》(05G336)的编制是贯彻建设部建标[2002]212号文的要求,尽快使国家建筑标准图集与系列结构规范的有关内容相符合,在(97G336)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的。
(05G336)是以国家规范、规程为主要依据编制的,在构件计算、材料选用、构造措施等方面都严格执行规范的要求,结合使用的实际经验,并考虑了在全国范围内的适用性和选用的方便性,力求使该图集尽量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确保质量”,以便符合当前工程实践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2 基本条件和适用范围
1)支撑形式以十字形交叉支撑为主,少量上柱支撑为人字形,主要适用于6m柱距的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也可供相似类型结构参考。
2)柱距为6.0m、5.4m(用于端开间或伸缩缝处)。
3)柱顶高度分别为5.4~13.2m。
4)抗震设防:非地震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的各类场地及8度Ⅰ~Ⅲ类场地的地区。
5)正常使用环境:一类,二类。
6)当用于露天环境或其它非正常环境时,应由工程设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措施。对于有侵蚀性介质和湿度较大的场所,应按有关规范和规定采用防腐、防锈措施;对于构件表面温度高于150℃环境时,应采用有效隔热、防护措施;对于构件表面温度低于-20℃环境时,不应采用沸腾钢;用于地震区时,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钢材还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 材料的选用及要求
1)普通热轧钢材及型钢(角钢、槽钢):Q235-B抗拉强度设计值f=215N/mm2
2)焊缝:角焊缝。抗拉、抗压、和抗剪强度设计值ftw=160N/mm2。焊条采用E43xx型,焊条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1995的有关规定。
3)单面连接的单角钢,其轴心受力计算强度和连接强度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0.85,高空安装焊缝的强度设计值应再乘以折减系数0.9。
4 柱间支撑的截面形式
4.1 柱间支撑的截面形式
1)当采用单片支撑时,由于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大于平面内的计算长度,所以一般采用单角钢与柱相连,如图1a所示,或采用两个角钢组成的T形截面,如图1b所示。
2)当采用双片支撑时,双片支撑采用不等边角钢的长肢与柱相连,如图2a所示。或采用两个槽钢组成的截面形式,如图2b所示。双片支撑之间采用缀条相连接,当双片支撑的间距≤600mm时采用横杆式,当双片支撑的间距>600mm时采用横斜杆式,连系缀条截面不小于L45×45。
4.2 杆件截面的型号和选用范围
柱间支撑其截面大小由计算确定,并验算其长细比,当吊车起重量及风荷载不大时,一般由长细比来决定支撑的截面。
1)上柱支撑采用单片支撑。
2)下柱支撑采用双片支撑,双片支撑之间的间距,C=300mm;500mm;700mm。
5 柱间支撑的计算原则
1)十字交叉支撑,斜杆按仅承受拉力计算,人字形支撑斜杆按受压和受拉杆计算。
2)上、下柱间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内的计算长度,取节点与交叉点间的距离。即L0=0.5L。
3)上、下柱间单片支撑交叉杆件在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取节点中心间的距离(交叉点不作为节点考虑)。即L0=L。
4)双片支撑的单肢杆件在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取横向连系杆之间的距离。
5)杆件的长细比控制值:
(1)非地震区支撑杆件的最大长细比见表1。
(2)地震区支撑杆件最大长细比见表2。
(3)无吊车厂房的交叉支撑最大长细比取值同上柱交叉支撑。
6)计算支撑端节点预埋板锚筋和节点焊缝时,其斜向拉力设计值,取值如下:
(1)非地震区,取支撑杆件全截面乘以钢材强度设计值的1.1倍;
(2)地震区,取支撑杆件全截面乘以钢材屈服强度的1.2倍。
6 柱间支撑的内力分析和承载力计算
1)作用于柱间支撑的厂房纵向水平荷载,可按下述原则确定:
(1)纵向风荷载:由房屋两端山墙和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集中风荷载W,当房屋有伸缩缝时,则为房屋一端山墙和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集中风荷载W,并应根据山墙结构包括抗风柱和抗风桁架的布置,按现行荷载规范的规定,分别计算作用在屋架下弦端支座处的风荷载W1,作用在吊车梁顶面处的风荷载W2。
(2)吊车的纵向水平荷载标准值T可按下式计算:T=0.1∑Pmax;∑Pmax为在同一柱列吊车梁上由两台起重量最大的吊车所有刹车轮的最大轮压之和。
(3)作用在房屋纵向的其他水平荷载H,如固定于厂房柱列的、管道等纵向推力等,应按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2)十字交叉支撑,按受拉杆件设计,即仅考虑其中一根杆件受拉,其计算见图3。
十字交叉支撑的内力分别按下述情况确定:
N1(即H+W1或F1)=N2cosθ1
N2、N3为斜拉杆件承受的拉力承载力设计值:
式中,W1为山墙、天窗架端壁传来的风荷载;W2为山墙抗风桁架传来的风荷载(若无抗风桁架,则无此项);T为吊车纵向水平荷载(制动力);F1为柱顶处分配得纵向水平地震作用;F2为吊车梁顶标高处分配得纵向水平地震作用。
3)当上段柱的柱间支撑采用人字形支撑时,其杆件内力可近似按图4所示的计算简图计算,并按受压杆件设计。
人字形柱间支撑的内力分别按下述情况确定:
式中,N4为斜压杆承载力设计值;N5为斜压杆承载力设计值;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7 柱间支撑的构造及制作要求
1)支撑与柱的连接,一般采用安装螺栓加工地焊接连接,也可用高强螺栓连接,为安装就位方便,在安装节点处的每一支撑杆件的端部都设有两个安装螺栓,安装螺栓为M16(M14用于角钢肢宽为63mm、70mm时)C级螺栓。
2)钢支撑构件及预埋件的表面,必须彻底除锈,除锈等级宜不低于Sa2或St2。涂装应采用与除锈等级相匹配的防锈底漆。涂层厚度及涂装施工环境等应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规定的要求。
3)设有吊车的厂房,纵向水平力是由吊车梁等纵向构件通过柱传至柱间支撑后再传至基础的。当吊车起重量较大或风荷载很大时,由上部竖向荷载所产生的在柱脚底板下的摩擦力,不能平衡上述荷载所产生的水平力时,应在柱底部采取抗水平剪力的措施,设置埋入基础中的抗剪角钢。
4)支撑构件的制作和安装应符合《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的有关规定。
5)角焊缝的外观质量等级标准不低于三级。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3]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S].
轿车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每年的汽车销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份量。轿车一般是家庭的第一款车,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工作、学习、外出等生活中为大众提供服务。2013年轿车的销量比2009年增长60.9%, 五年间增长额度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对轿车的购买力在上升, 新增购车需求与换购需求的释放, 进一步推动了乘用车市场的增长。不同品牌的轿车和不同价位的轿车在每年的的市场中表现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每年的销售数量和每年的销售排名两个方面。
2009年轿车销量前十名的销售总量为196.68万辆。汽车的总体销量在2009年为1364.48万辆, 其中乘用车的销量为1033.13万辆。通过计算可以得出, 2009年轿车销量排在前十位的车型, 销售总量占2009年汽车销量的14.4%, 占乘用车销量的19%。在整个排名中, 自主品牌的车型有比亚迪F3、奇瑞QQ和夏利, 这三个车型的销量为60.21万辆, 占前十名总量的30.6%。在这十个车型中, 价格在十五万以上的车型有本田雅阁、丰田凯美瑞和部分丰田卡罗拉, 其它车型的价格均在十五万以下。价格在十五万以下的车型的销量在147.9万辆, 在2009年轿车销量前十位总量中占75.2%。价格在十五万以内的车型是大众消费的主要对象。
在2010年中国汽车的总销量1806万辆同比增长3 2.3 7%, 其中乘用车的销量为1389.71万辆, 同比增长33.83%。2010年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型销售总量为204.71万辆, 占同年汽车总销量的11.3, 占乘用车的14.7%。在轿车销售量前十名中, 自主品牌汽车有比亚迪F3和夏利。其它车型主要为德系大众品牌、美系通用品牌、韩系现代品牌和日系的丰田及本田品牌。自主品牌的占比在下降, 德系大众品牌的占比在上升。
在2011年中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型中除夏利品牌外均为合资品牌汽车。合资品牌汽车中凯越、赛欧、福克斯为美系车型, 朗逸、捷达、宝来、桑塔纳均为德系品牌车, 悦动为韩系品牌车型。从中可以看出, 轿车的销量中德系车型和美系车型的销量占到绝大部分的额度, 自主品牌的销量与往年相比处于下滑的趋势。2011年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的销售总量为2 1 2.5 5万辆。在2011年中我国销售汽车1850.51万辆, 同比增长2.5%, 乘用车销量为1447.24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5.2%。2011年销量排名前十名的车型销量占全年汽车销售总量的11.5%,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4.7%。
2012年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已经没有了自主品牌车型的身影, 德系车型、美系车型和韩系车型瓜分前十的区域。2012年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 总销量为245.08万辆。其中福克斯、赛欧、凯越、科鲁兹为美系车型, 这四个车型的总销量为108.58万辆, 占轿车销量前十总量的44.3%。朗逸、捷达、帕萨特和宝来属于德系车型, 这四款车型的总销量为94.52万辆, 占轿车销量前十名总量的38.6%。悦动和瑞纳属于韩系车型, 这两款车型的销售总量为41.98万辆, 占轿车销量前十名总量的44.1%。通过分析可知在2012年中销量前十的轿车中销量最好的车型为美系车型, 其次为德系车型和韩系车型。2012年中全国汽车的总销量为1930.64万辆, 同比增长4.33%, 其中乘用车总销量为1549.52万辆, 同比增长7.07%。轿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车型的销售总量占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12.7%,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5.8%, 这两个数据与2011年相比有所上升。在十个车型中朗逸的部分车型和帕萨特车型的价格处于十五万之上。其它车型的价格均处于十五万之下, 销售数量为197.08万辆, 轿车前十位销售总量的80%。
2013年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总销量为287.17, 与2013年相比增长17%。2013年全国汽车总销量为2198.41万辆, 同比增长13.87%。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792.89万辆, 同比增长15.71%。2012年轿车销售前十名总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的13.1%, 占全国乘用车销量的16%, 这两个数据比2012年分别增长了3.1%和1.3%。2013年轿车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中, 福克斯、凯越、赛欧、科鲁兹属于美系车型, 朗逸、速腾、捷达、桑塔纳和宝来属于德系车型, 二轩逸属于日系车型。其中美系车型的总量为122.3万辆, 德系车型的总量为138.92, 同期增长12.6%和47%。德系车型超越美系车型销量。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中国自主品牌车型的市场空间被压缩, 销量在不断地下滑。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应改变研发和自主创新策略, 增强品牌意识,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汽车自主品牌技术竞争能力, 提高汽车自主品牌服务竞争能力。
合资品牌销量的上升与其重视二三线城市的市场有很大的关系。二三级市场带来机遇, 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开始较快攀升, 而这些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却依然较低, 不断增加的财富效应激发了庞大的二三级市场的消费潜力经济的发展带动我国二、三线城市的消费需求, 若能迅速占领二、三级市场, 那对于我国轿车产业的发展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结语
市场是动态的, 企业即使制订出来看似非常适合的营销战略, 也不能一劳永逸, 要随时管制市场变化, 不断调整战略实施的步骤、方法。任何以往的经验与模式都只能是参考, 不能直接套用, 只有不断的完善,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摘要: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 汽车市场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 不同品牌汽车的竞争加剧。汽车营销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 优势劣汰的市场规律已经显现。合资品牌汽车的销量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显现, 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优势在减弱, 其市场空间被合资品牌压缩。
关键词:轿车,销量排名,市场
参考文献
[1]李佳, 米宏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研究[J].经济师, 2009 (10) :65-66.
[2]李晓燕.关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探讨[J].大众商务:创业版, 2010 (11) :126-127.
[3]胡书宁, 徐正海, 陈甫舟, 等.探寻中国汽车企业在后合资时代的自主之路[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1) :35-36.
[4]周镟.二三级市场将成主战场[J].中国汽车市场, 2009 (1) :14-15.
[5]向寒松.汽车渠道下沉的困惑[J].时代汽车, 2010 (9) :106-10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笔者所在医院病案科抽取2011-2015年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资料。利用医院病历管理系统对该时间段内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进行检索, 获取主诊断为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多次住院及跨年度住院的患者均按照1例患者进行统计, 发病年龄为第1次就诊时的年龄。
1.2 方法
根据ICD-10 (国际疾病分类) 编码原则检索出2011-2015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主诊断为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后, 录入Microsoft Excel软件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患者的疾病构成进行统计, 明确排在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类型, 以及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的年龄分布特征和性别构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中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构成分析
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恶性肿瘤疾病排名为第1位的恶性肿瘤疾病均为肺部恶性肿瘤, 其次为肝部恶性肿瘤疾病, 见表1、表2。
例 (%)
例 (%)
2.2 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的性别构成
2011-2015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中, 男性患者所占比例为44.0%, 明显低于女性患者的5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5.284;P<0.05) , 见表3。
2.3 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的年龄分布
经分析发现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中, 多数患者的发病年龄超过40岁, 见表4。
3 讨论
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经统计发现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构成存在较小差异, 其中2011、2014、2015年排名为前十位的恶性肿瘤疾病为肺部恶性肿瘤、肝部恶性肿瘤、胃部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直肠恶性肿瘤、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泌尿道恶性肿瘤、鼻咽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 2013、2014年肝部恶性肿瘤和胃部恶性肿瘤的排名调换, 其他类型恶性肿瘤疾病排名无变化, 分析原因可能与我国肝部恶性肿瘤疾病防治水平提高有关, 也可能与人群饮食结构改变有关[5]。本次研究统计得出的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与我国临床常见的十大类恶性肿瘤疾病基本一致。
分析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的性别构成发现, 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女性, 总结原因为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中, 有一些恶性肿瘤疾病类型为女性独发疾病或高发疾病, 如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和乳腺恶性肿瘤疾病[6]。分析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 年龄≤40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小于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发病群体多数为劳动力群体。该类人群家庭结构完整, 生活压力较大, 饮食结构不合理, 加之身体机能处于衰退状态, 故为恶性肿瘤的高发群体[7]。
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得出2011-2015年住院前十位恶性肿瘤疾病患者中以肺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最为常见, 且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同时本次研究所得结果也提示医院应加强对住院恶性肿瘤疾病构成的分析, 为肿瘤治疗制定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方案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促进恶性肿瘤疾病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雪.2010年-2014年住院患者恶性肿瘤疾病排名构成分析[J].中国病案, 2016, 17 (1) :51-53.
[2]金海英, 全贞玉, 韩春姬, 等.12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 2013, 30 (3) :393-394.
[3]杨建洲, 李志芳, 郭崇政, 等.2010-2013年山西省东南部地区新农合住院患者恶性肿瘤构成和排名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5, 29 (6) :424-427.
[4]王秀梅, 吴涛, 赵艳, 等.2010-2013年新疆某院住院患者恶性肿瘤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病案, 2014, 15 (9) :60-62.
[5]杨霞, 王学伟, 李吴萍, 等.宁夏2002-2014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病种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病案, 2016, 17 (1) :62-66.
[6]张俊梅, 李梅, 刘丽梅, 等.某肿瘤医院2009年-2013年疾病谱变化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 2015, 11 (6) :479-480.
1 FRAME方法简介
FRAME (Fire Risk Analysis Method for Engineer-ing) 是目前国际风险评估领域最全面深入且能较好结合建筑实际的成熟的建筑火灾风险分析方法。FRAME通过分析建筑内的财物、设施、人员、活动等因素, 综合评定建筑火灾风险, 对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 最后以定量形式计算出火灾风险评估结果, 而不是传统的定性文字描述。不同于传统规范要求, FRAME方法建议设计师在建筑设计之初消防生命安全设计之前, 先审查建筑内是否采取了合理的财产保护措施。通过这种方式, 建筑设计师可以明确是否还需要采取强化消防措施, 以及需要哪些强化措施, 而规范设计往往可能会忽视这些因素。该方法是在满足规范的基础上, 基于建筑实际和火灾风险进行的补充。因此, 在利用FRAME方法时, 还须同时将规范的要求贯彻到设计中。
FRAME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火灾场景假定, 考虑火灾发生概率、火灾危害程度、人员在火灾中的暴露时间等因素, 最后确定整体风险等级。该方法经过30多年几百个项目实例的应用, 证明了其对于建筑火灾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与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商业运营连续性相关的整体火灾分析的主要模块包括:
(1) 可能的火灾风险。该模块综合评价建筑内火灾荷载、可燃物火灾蔓延特征、建筑面积、楼层数、通风口、建筑出入口等因素, 确定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商业运营连续性的潜在火灾风险值。
(2) 可接受的火灾风险。该模块综合评价建筑商业功能、人员疏散时间、建筑内财物种类及其价值、不同商业运营活动的相关性等因素, 确定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商业运营连续性的可接受火灾风险值, 即建筑可抵御的火灾风险。
(3) 消防设施的保护等级。该模块综合评价建筑主动灭火系统设计、被动灭火系统设计、构件抗火及材料装修阻燃及难燃设计、人员疏散系统设计、救助设施等因素, 确定生命安全、财产保护、商业运营连续性的建筑消防设施的综合保护等级。
FRAME方法的核心内容是三级评价体系, 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 17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 如图1所示。三级指标体系涵盖了建筑功能、人员活动、火灾荷载、火灾燃烧反应、防火分隔、结构抗火、疏散设施、通风排烟、火灾探测、灭火系统、消防供水、消防救援、员工培训等消防设计与管理的各个方面。
2 FRAME方法框架及算法
2.1 火灾风险计算方法
在FRAME方法中, 火灾风险最终由可能存在的危险P、可接受的风险A和消防保护水平D三个一级指标确定, 如式 (1) 所示。
初始风险值R0由式 (2) 计算确定。
式中:P为危险的严重度;1/D为危险发生的概率, 根据对建筑消防和消防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利用事件树和事故树分析得出量化结果;A为受火暴露时间和可接受程度的因子。模块P、A、D的具体计算公式可以通过查表计算获得, 结构因子F0是和初始结构设计有关的参数。
通过上述三个模块分析, 确定最终的风险值, 并根据该风险值及不同模块数值对于风险指数的影响, 确定必要和优化的强化消防措施建议。
2.2 火灾风险分析流程
在FRAME方法中, 通过计算机软件编程对火灾财产损失、人员疏散安全、火灾发展进行安全评估。软件制定以详细的流程框图为依据, 通过子系统基础数据输入, 计算中间数据, 再综合评估得到相应的判定结论。
2.3 火灾风险等级和强化消防措施
在FRAME方法火灾风险分析中, 根据初始综合风险值R0, 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措施:
(1) R0<1.0:应增加人工灭火设施, 如灭火器、消火栓、消防队扑救 (假定消防水量充足) 。必要时采取对人员和对活动的保护措施 (根据具体各相关因子确定) 。
(2) 1.0≤R0<1.6:应加强火灾探测系统设置, 早期报警并向当地消防队报警。仍需要充足的消防水量和其他保护措施, 以保证人员和活动的安全。
(3) 1.6≤R0<4.5:应加强喷淋灭火系统;R0>2.7时, 应保证消防供水可靠性, 并采取对活动的保护措施。
(4) R0≥4.5:从源头上采取预防措施减小风险。
FRAME法通过分别控制“可能的火灾危险” (建筑使用功能和布局决定主导的风险类别) 模块各参数、“可接受的火灾危险”模块各参数和“消防保护水平”模块各参数, 可降低整体火灾风险, 提高安全等级, 具体如下:
(1) 可能的火灾危险P。通风因子v大于1.1时, 表明烟气导致的毒性和能见度降低到一定数值, 会阻止消防队员进入施救;若建筑设计为自然排烟方式, 则增加排烟窗面积是可行的方案, 空气动力学排烟面积每增加1%~2%, 则v值将减小10%~20%, 可降低火灾风险。
当出入口因子z大于1时, 特别是对于大型单层建筑, 建议围绕建筑设置消防进入通道;该通道体现在出入口方向值Z中。
(2) 可接受的火灾危险A。通过提高可接受的风险等级来降低火灾风险的方法有:将火灾危险源与可燃物进行分隔、提高人员的疏散能力。通过进行分隔, 缓解和阻止火灾蔓延, 缩短疏散路径, 可提高疏散安全性。同时对下列疏散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需要增加楼梯 (增大疏散路径数量因子x) 、加强应急照明系统设计和疏散导引以减少人员恐慌、制定明确的疏散应急预案。这些措施将减少疏散时间 (疏散因子t) 。
对于高火灾危险作业, 例如加热、喷涂、焊接、木工操作, 应在有甲级防火门的具有耐火等级墙体的独立房间内操作, 通过将这些作业封闭处理, 可以降低活动因子a的大小。
在其他火灾荷载较低的建筑中, 可以通过减少使用可燃构件或可燃装修物来降低火灾风险, 旨在减少火焰蔓延的风险 (体现在因子物品表面和化学反应参数M中) 。这种策略既可以通过减小火灾蔓延因子i来减少可能的火灾风险, 又可通过降低环境因子r来提高可接受的风险等级A1。
对于可接受的危险A、A1、A2, 当其任何一个值小于等于0.2时, 则视为不可接受的危险, 需从源头上检讨并重新设计。
(3) 消防保护水平D。对于财物保护, 由公式D=W×N×S×F可知, 可以通过提高给水因子W 、常规保护因子N、特殊保护因子S、耐火因子F来加强对财物的消防保护。对于人员保护, 由公式D1=N×U, 可以通过提高常规保护因子N、火灾逃生保护因子U来加强对人员的消防保护。对于活动保护, 由公式D2=W ×N×S×Y, 可以通过提高给水因子W 、常规保护因子N、特殊保护因子S、救援因子Y来加强对活动的消防保护。
2.4 案例分析
以某地上商业项目的靠近下沉广场的一个防火区块为例, 分析FRAME方法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强措施。防火分区的条件见表1。
表2为上述防火分区初始设计状态、采取加强措施1、采取加强措施1和2后该防火分区的“消防保护水平”模块各因子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 对于该防火分区, 在火灾风险分析中, 由于其建筑特征、可燃物荷载、可接受风险等已基本确定, 则“可能的火灾危险”模块P、“可接受的火灾危险”模块A均不变;加强措施1提高了常规保护因子N和特殊保护因子S, 该措施对于保护财物、人员生命安全、活动有一定效果;通过采取加强措施2, 大大提高了特殊保护因子S和火灾逃生保护因子U, 对于提高财物、人员生命安全和活动的消防保护等级效果显著。
根据2.3节的建议, 可以深化为有操作性的措施:
(1) 加强措施1:在“常规保护因子N”中, 通过加强人员日常巡检, 对所有员工进行消防培训、演习, 旨在提高发现火灾隐患和火情的能力, 提高员工应对火灾事故的水平, 该措施为源头控制手段之一。
(2) 加强措施2:在“特殊保护因子S”和“火灾逃生保护因子U”中, 通过加强和保证消防供水的可靠性、在适用场所设置气体/泡沫/惰性气体灭火系统, 提高早期控火和灭火能力, 提高人员疏散安全性。
通过采取上述加强措施, 大大提高了消防保护水平, 减小了财物、人员生命安全和经营活动的火灾风险, 可将火灾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另外, 该防火分区靠近下沉广场, 通过FRAME方法对不同因子的分析, 从火灾风险分析的角度阐述加大商业区域机械排烟量的必要性, 评价了加大排烟对减小火灾风险的影响, 旨在减小商业火灾对下沉广场人员疏散的影响。
图2所示为该防火分区内与下沉广场相邻防烟分区不同排烟量下火灾风险对比。由图2可以看出, 由于初始人员火灾风险R1=1.08>1.00, 火灾风险值超出了可接受风险, 加大机械排烟量作为减小火灾风险的控制措施之一, 当排烟量增大到规范要求排烟量的120%时, 人员火灾风险R1降低明显, 达到0.90, 火灾风险可接受, 并可以通过其他措施进一步降低火灾风险。
3 结束语
建筑火灾风险评价是进行性能化消防设计与评估的前提。在笔者介绍的FRAME方法中, 既考虑了实际火灾性能, 又充分体现处方式设计的规范要求, 是一种综合消防工程学、火灾动力学和风险评估理论的方法。FRAME方法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消防生命安全设计之前, 先审查建筑图纸是否采取合理的消防保护措施, 通过这种方式明确是否还需要采取强化消防措施, 以及需要采取哪些强化措施。因此, 该方法适用于在建筑设计早期对建筑进行整体的火灾风险分析。
摘要:介绍一种综合消防工程学、火灾动力学和风险评估理论的建筑整体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FRAME。介绍其方法 框架及算法, 并以某地上商业项目的靠近下沉广场的一个防火区块为例, 分析FRAME方法在火灾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该方法在基于建筑功能、活动和消防设计的基础上, 既考虑实际火灾性能, 亦充分体现处方式设计的规范要求, 可以协助设计师在进行消防与生命安全设计之前发现消防设计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消防措施。
关键词:消防,火灾风险,消防工程学,性能化消防设计
参考文献
[1]范维澄, 孙金华, 陆守香.火灾风险评估方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霍然, 袁宏永.性能化建筑防火分析与设计[M].合肥:安徽科学出版社, 2003.
[3]孙晓乾, 赵华亮.FRAME在大型地下商业建筑中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 32 (1) :93-96.
[4]田玉敏.建筑火灾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 (8) :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