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精选8篇)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1

(一)谈谈自己对职业规划的认识,自己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采取的对策是什么?(20分)

1、对职业规划的认识: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职业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2)职业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3)职业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2、自己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1)对自己认识不够全面,特别是对自己的兴趣所在还比较模糊

(2)对自己能力评估太主观,而且存在过于片面化的倾向

(3)对职业的了解不多,不清楚部分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采取的对策:

(1)通过MBTI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性格类型的特点

(2)了解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如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

(3)上网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技能

(4)收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职业的资料,预测其发展前景

(二)你的目标职业是什么?职场上相关成功人士有哪些?以其中一个为例深层次探寻其成功的原因,对你的启发有哪些?(30分)

我的目标职业是IT技术研究人员,职场上相关成功人士有马云、张朝阳、高燃等。

我以其中张朝阳为例探寻其成功原因:

搜狐CEO张朝阳1981~198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谈到自己的大学时代,张朝阳情绪激动,“每天一大早起来跑步,早早地到教室占座,而且占前排;午休后又去上课,当时并没把苦当回事儿,有种‘自虐’的倾向作祟,追求着更高的理想”。

清华学生读书苦是公认的,学生读书之疯狂,用张朝阳的话来说,就是对科学有着一种近似宗教式的狂热。那时的学生极为单纯,很少看电影、电视,几乎与外界隔绝,晚上自习室里坐满了学生。

和当时很多人一样,清华的五年,对张朝阳来说是极为艰苦且充满竞争的五年。“社会总是把一大堆的优秀年轻人放在一起,24小时里进行着无比激烈的竞争,每个人都满怀同样偏激的思想,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也就是这种无谓的竞争,耗费了我太多精力,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也更大。”

张朝阳不忘这种“炼狱”带给自己的财富。“这五年,我学会了如何在极端的压力下生存。”留学归国后的张朝阳,扎根互联网,投身商海,创业融资,纵横捭阖,比起在清华时的压力显然大多了,但他始终应付自如。他感叹说:“清华的经历是

对我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之所以能够一直在竞争中保持战斗热情,正得益于此。”

不管大学生活是艰辛枯燥还是轻松愉悦,对于张朝阳来说,大学,是他人生的一个起飞点。大学给予他的财富,让他终身受益无穷。张朝阳的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利用好了大学时光,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培养了刻苦精神。

张朝阳的成功事例给我的启发是:要好好利用大学这四年时光,力求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并让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

(三)通过利用SWOT分析方法找出自己在职业准备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大学四年的行动计划(附个人简历)。(30分)

机遇—优势(OS):

1、思维活跃、缜密,数理能力强,学习能力好,具备成为技术研究人员的必备条件

2、与周围同学关系和谐,能与其他人很好的合作与交流

3、参加的社团活动使自己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重要的是责任意识增强了

4、中国信息人才需求很大,为自己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

挑战—劣势(TW):

1、专业课程较多,需要多付出努力才能学好学精

2、从事相关工作的机会不容易取得,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深

3、需考取专业相关证书,现正处于准备初级阶段

大学四年的行动计划:

大一:A、认真学好公共基础课,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B、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与组织策划能力

C、搞好人际关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专业信息

大二:A、学好与专业相关的各门课程,熟悉各类办公软件

B、认真学好英语,为过英语四级做好充分准备

C、多与本专业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交流,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

大三:A、继续学好本专业,对编程有较深的了解与实际操作能力

B、认真学好英语,为过英语六级做好充分准备

C、积极投简历,主动找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做,积累工作经验

大四:A、做到对本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充分准备专业论文

B、观察职场,向一些企业投简历,争取面试与实习机会

C、选择与自己兴趣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四)课程感想。(20分)

我对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这门课程的感想:

1、通过这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职业规划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要及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发展

2、老师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思考,让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做好职业规划

3、老师课上讲的许多成功人士的案例对学生有很好激励作用,还有老师生动鲜明的观点给学生很大的启发

4、老师上课的形式比较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并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如各小组的组长,既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2

当前, 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迫切需要解决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模式之间的矛盾, 必须从把握高职教育本质内涵、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等方面出发, 摆脱仍然占主导地位的学科性课程模式, 构建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从而把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代表了高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是值得探索、应用、推广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

一、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原则

(一)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必须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对职业能力的把握是, 完成职业岗位 (群) 工作任务所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它不仅仅指技能与知识, 还包括态度与情感。职业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分解到课程体系的各部分, 落实到课程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目, 努力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 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个体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结合点。高职教育课程开发, 不仅要重视针对某一岗位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在一定职业领域内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还要关注职业态度和情感,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包括, 尊重学生的基本学习权益,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

(三)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职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的互动, 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 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俄社会需求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及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四) 以工作结构为框架

高职教育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 有其自身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结构体系。它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 其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体系结构为框架。打破沿袭学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的逻辑体系, 创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在课程开发时, 必须立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 真正做到根据工作任务体系结构确定课程体系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

(五) 以工作任务为线索

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 其要点是立足工作任务, 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 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 职业能力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以“职业活动”或“项目模块”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与职业岗位“接轨”, 紧紧围绕行动化学习任务的完成。

(六)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高职教育课程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 除了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 还必须考虑两个方面。其一, 在教学设施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 营造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特点的教学环境。其二, 在课程教学实施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过程特点和教学过程特点两者的有机结合, 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 突出“任务中心”和“情境中心”。

二、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流程

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目标的达成,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开发程序。为此, 笔者总结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程序, 明确了每一开发环节的主体、过程和目标。具体有六个环节:

(一) 社会需求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所对应的人才市场调研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取舍的过程, 是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基础。其开发主体一般是行业、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其开发成果是专业培养目标, 包括专业业务范围和人才规格。

(二) 职业活动 (工作任务) 分析

这一环节是对某一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进行陈述、整理和分类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生产一线的专家和少量课程专家。这一环节以行业专家为主, 课程专家的职责主要是组织、引导作用。其开发成果是工作任务分析表。

(三) 课程结构开发

这一环节主要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 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体系。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开发成果是课程体系。

(四) 课程内容开发

这一环节是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 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 组织课程内容, 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行业专家、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行业专家为主。其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标准。

(五)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目课程标准, 制订教材体例, 编写教材文本以及开展教材辅助资源建设的过程。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课程专家, 以专业教师为主。其主要开发成果是教材。

(六) 教学实施分析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课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和评价办法, 明确教学条件, 如师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等。其开发主体是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其主要开发成果是科目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三、高职教育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

(一) 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

工作任务分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高职教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分析采用DACUM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开展工作任务分析要注意如下三个问题。第一, 要合理选择行业专家。工作任务分析的行业专家, 要选自于所在院校的就业面向区域、与专业业务范围相对应的不同性质、类型、规模、层次的企业。第二, 课程专家要正确引导。由于行业专家来自不同的企业, 其工作性质和内容不尽相同, 因此课程专家要鼓励他们把各种意见表达出来, 然后整合不同的意见, 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第三, 要对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进行逐级划分。工作任务模块一般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模块等。工作任务模块仅仅是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的描述。一级、二级模块一般按工作内容分类, 三级模块一般按工作流程划分和编排。

(二) 课程体系开发的方法

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是用好工作任务分析表, 也就是要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任务模块转换成课程。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是:一是边界划分原则:以工作任务之间的区别为边界划分课程门类;二是课程编排原则:以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依据设置课程顺序;三是学时分配原则:以工作任务的频度和难度为依据分配课程学时。

在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步, 剔除那些几乎不需要专业知识和特别训练的模块。第二步, 对于知识容量恰当、能独立设置课程的一级模块, 直接转换成某一门课程。第三步, 对于知识容量过大的一级模块进行分解, 形成几门课程。分解时要遵循可行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行性是指, 课程不宜太大, 并尽可能考虑教师的教学习惯。相关性是指, 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将工作任务模块分解成几门课程。第四步, 对于知识容量较小的模块进行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合并时要遵循相关性原则、同级性原则。相关性是指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合并工作任务模块。同级性是指, 处于同一等级的任务模块才能合并。第五步, 以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的展开顺序为主要依据, 并兼顾教学规律, 对上述课程进行排序, 从而形成课程体系。

四、亟需澄清的理论性问题

(一)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

课程开发中的任务应当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 (或商业) 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规划、思考、反馈和分析等。

职业教育中优秀的课程, 其学习任务还应当能够反映该职业 (工种) 的“典型工作任务”。所谓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描述的是一项具体的专门工作, 它是由该职业中可以传授的相互联系的综合能力所决定的, 具有该职业的典型意义, 同时具有促进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潜力。按照这一定义, 典型工作任务不是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 (如使用万用表) , 它在一个复杂的职业活动情境中具有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检查评价等步骤。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设计完善的任务还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能呈现出该职业典型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在整个企业的工作 (或经营) 大环境里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三是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二) 工作过程

1. 工作过程的结构。

在各个职业领域中, 完整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相当, 一般可以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和“检查评价与结果记录”四个阶段。

2. 工作过程的要素。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动中, 因此仅仅传授基本的、事实性的和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与真实的工作联系起来。工作过程有四个基本组成元素, 即工作人员、工具、产品和工作行动。每个工作过程, 都是这四个元素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达到所要求的工作成果的过程。

3. 工作过程知识。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3

关键词: 园林规划 应用型人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园林规划》课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程计划安排中置于第七学期,54学时。在开设本课程前,学生学习了《测量学》、《生态学》、《工程制图学》、《城市规划原理》,为学习《园林规划》课程打下了一定基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1],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即“07050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07050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开始,各高校以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基础,调整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新调整的专业名称可以解读为“基于人文地理学科背景的城乡规划管理”,重点是城乡规划管理。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职业为导向,确定城市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新专业的职业方向,并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将就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要点,结合自身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及今后对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中相关类似的课程的教学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1.课程性质

园林规划主要根据实用和审美的需要,应用性很强,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本课程目前按54节课时安排,其中44课时用于课程理论的讲授,10课时用于课内实践。

2.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课的具体教学内容主要有:园林的基础知识,不同类型绿地的方案设计及表达。其中基础部分包括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及艺术特征、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不同类型的绿地包括:公园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等[3]。

3.教学要点

园林的组成要素及艺术分析是《园林规划》的前部分内容,分别介绍园林景观中软质景观及硬质景观,其中软质景观主要包括植物、地形和山水,硬质景观包括园路与铺装、园林小品、园林建筑。同时在结合世界三大造园系统的园林史的基础上,介绍不同风格的古典园林方案和现代园林方案。此外,不同类型绿地的读图与识图是设计的基础,在基础之上,教授不同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并着重公园、居住区及道路绿地讲解,辅以任务书形式给同学们布置方案任务。最后园林植物的配置在不同的绿地设计中应有不同体现,合理布置不同的园林植物及种类。

4.课内实践

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以讲解与案例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讲解:园林造景的基本艺术手法,其中包括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地形地貌、水体、园路与园桥、园林建筑及小品等造园要素的规划应用,城市公园设居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街道与广场绿地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医院、工厂、学校绿地设计。前期的园林基础知识主要通过图片案例的形式进行讲授,在专题规划设计中,以老师教授与同学们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一些方案的制作。主要针对小型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以任务书的形式让同学们完成方案的制订,可以通过手绘或者计算机软件形式进行表达。

二、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非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教材的选择及教学内容

《园林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教材较少。对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同学,其对园林的基本组成要素、园林植物的认知没有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选择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作为教材。基于课时的限制,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笼统,特别在针对各项绿地规划设计时不够全面,教学深度不足,讲课时间有限,只能作为城乡规划设计知识的补充,学生很难与园林专业方向学生或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生相比较,不能独立完成完整的方案。

2.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学习内容相对宽泛,包括地理类课程、环境类课程及规划类课程,《园林规划》开设学期为第7学期,作为选修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目的性认识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仅仅为了学分完成课程的学习,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学模式传统和单一

《园林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整体的配套课程衔接不够,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强,主要通过多媒体口述的形式教授理论知识及案例分析,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优势,达不到教学目的。此外,方案的设计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讨论与协作,目前的教学模式无法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及动手和思考能力。

三、对于教学优化的建议

《园林规划》课程是面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开课时间主要在第7学期,课程之初对园林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课程内容主要为城乡规划设计做补充,鉴于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分为二,其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承接部分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课程的基础上,景观规划为我院该专业的一个方向,所以《园林规划》为其重要课程,在总结该课程的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发挥该课程及相关课程的优势,为该专业同学就业提供一个方向。

针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向学生的《园林规划》课的改革,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包括前期课程的配套学习,如:园林艺术及设计原理、园林植物学、园林植物配置。

(2)结合相关软件,如CAD、Photoshop,Sketchup软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团队合作、讨论形式完成独立方案的设计。

(3)搜集国内外的优秀“园林景观设计方案”,为同学们开阔眼界,为其创新思维提供基础。

(4)与池州市规划设计院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让同学们看到身边的方案。

(5)方案讨论与讲解。不同小组的同学在能独立完成方案任务的同时,还能表达,并对不同方案提出不同见解,增加探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发挥该课程的优势及教学目的,学生的技能培养是我校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基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梅焕,陈秋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2(7-8):80-81.

[2]赵清祝.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1-72.

[3]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回顾与总结 篇4

摘要:当今形势下,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增加了就业的困难。同时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急需培养,以胜任工作的需要。

关键字: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就业形势严峻、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力培养

正文: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和就业成为我们最关心,也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大学培养了我们的能力,但能力的最终应用场所是工作,能不能成功就业,是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三年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一路上了下来,我思考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整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障碍重重。

一、.当今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城镇就业总量远超过提供的岗位数,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在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由于对职业规划、自我包装、面试技巧等基本常识和信息比较陌生或者知之甚少,加之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缺乏择业经验,在择业时面对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不知所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职业选择更加艰难。这不仅对毕业生本人造成了就业障碍,也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于是,上大学可以获得好工作已成为社会共识。同

时,上大学也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以前的东西。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看实践能力,即从学历本位走向能力本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相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

其实,如果仅仅从大学生所占从业人口比例来说,我们不存在什么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而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为26%。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饱和或供大于求。所谓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机关、国营的企事业单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许多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领域和广大的西部地区,人才匮乏的现象仍很明显。为什么不去人才匮乏的地区呢?其实道理同样简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力资源,人才也离不开市场的配置,这种配置是在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进行的。人才匮乏不等于价格就高,换言之,不等于人才的待遇高。而且,作为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看到工作的待遇,更要预测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发展空间,而现在人才匮乏的单位和地区,同样待遇比较匮乏,发展前景也难以预测。这样就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尚待加强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它的含义是第一,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强调社会分工。第二,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与社会论理相关,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第四,与个人生活相关,强调物质生活来源,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职业生涯的设计,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很早就有职业设计辅导这一课程。美国学生在高中时,专家就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

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但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其显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标。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懵懵懂懂时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也很少考虑到其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也不够重视,大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有职业生涯规划这回事,更不用提做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应改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形式,力求使职业辅导重心前移。

考研与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讲,虽然并不是一个去此即彼的二选一,两者可以同时进行,但人的时间、物力、财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考研与就业,应该是我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选择。其选择结果的正确性,在某种情况下决定着人生的质量。因此,它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令我们头疼的两难选择。所以,面对考验与就业,我们应该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出理性的选择。我们应该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

三、大学生应该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而21世纪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大学生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达到个人的职业理想,必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能力通常被认为是人们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的较稳定的本领,或是人们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本领。就大学生而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作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非常有必要在大学期间着重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与基本写作能力 因为将来无论大学生从事什么工作,这两种能力是必备的,是缺一不可的。

(2)交流与协调能力 交流与协调能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大学生能力培养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成功角度来讲,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素质教育角度,能否与人和谐相处关系到人的顺利发展。

(3)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学会独立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4)各种相关的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对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5)创新实践能力 创新与时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多创新,还该重视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得到真正的知识,得到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

(6)组织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中,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人们,事实上人人都在参与管理。大学生如果能够把握时机,积极参与组织管理实践,认真学习和琢磨组织管理知识,必然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5

主讲老师:余源鹏

培训机构:智地网·余源鹏房地产大讲堂

1.专业市场的规划设计并不复杂,可以将每层合理分区或分成几条步行街,商铺沿街布置或商铺按照“岛”型布置。步行街的长度不要超过600米。

2.专业市场的名称要体现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这种名称方式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3.一般专业市场强调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概念。而农贸市场则更强调农副产品的销售。

4.专业市场的名称要体现所在的位置和所经营的商品类型两大要素。这种名称方式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5.专业市场商铺的主要形式为铺位形式,也可以是铺面形式。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6

关键词:思政课新课程;总结经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是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与时俱进的精神,但这并并不影响新旧课程方案之间的联系和延续性。过去好的经验和成功做法,恰恰是新课程方案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认真、事实求是地总结,是有效实施新课程方案的一个前提。为此,近两年,我们对近十年“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总结,并将其汇编成《清华大学“两课”改革与建设10年文集》。

1、领导高度重视 领导的重视,准确说,领导高度的重视,至少领导足够的重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对于形成全校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良好氛围至关重要。我校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 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学校党委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点来抓,并纳入学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切实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负责全校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领导协调工作。

2、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始终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调整。从我校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历程来看,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始终提倡和实践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此而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组织、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3、着眼于实效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批示中,明确要求,经过几年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始终要围绕教学效果、教学实效性做文章。所谓的实效性,主要是指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忘记了这个根本,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就会失去方向。

4、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规律 性的研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更趋 科学 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但不因由此而来就否定它的科学性。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性,出了内容的科学性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必须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规律的认识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改革对路、行之有效。我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课题,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在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实践中,我们逐步总结出一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发生作用的规律,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具科学性,也使我们的教学多了一些自觉,少了一些盲目。

5、“两支队伍”的结合 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 哲学 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要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多年来,我校一直倡导和坚持“两支队伍”相结合。“两支队伍”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

6、“两个课堂”的结合 “两个课堂”相结合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教育大课堂相结合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社会实践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色。我校“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组探索出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7、精品课建设,长抓不懈近10年来,我校精品课建设经过三个步骤:首先,进入学校“一类课”,后进入学校精品课程,再进入北京市高校精品课,最后成为国家精品课。目前,本科生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都成为学校精品课程,所有5门课程都已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中4门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

8、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认为,更新教学理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有效性”的源头,确立新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对时代要求的创新性回应。什么是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就我的理解,抽象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互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项目,2005年9月,获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9、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的教师还走出校门国门了解国情世情,四年来有150多人次赴俄、美、日、朝等国考察、访问。目前,我们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我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共47人,其中教授16人,占34%,副教授27,占57%,高级职称教师占91%。结构很合理,83%为5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二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7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典范, 必须凸显其职业特点, 坚持“产—学”结合, 以就业为根本导向。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中较为突出的特点。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状况

在国外, 为了适应产业化需要,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一种被称之为“双元制”的培养模式, 比较类似于我国的在职培训, 它以“校—企”结合、以企业为主,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 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企业的培训大纲和学校的教学大纲。

双元制模式可以保证有效的职业模式, 但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结合的模式并不适合现阶段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全天在校的特点, 因而必须从微观上找到一种能够兼顾两者的方式。

是否能让构成教学大纲的基本元素的课程作为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基本载体而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课程评价才能保证职业性特点。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 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从而使评价对象不断自我完善, 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课程评价则是教育评价的微观体现。具体而言, 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中课程评价是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反映课程的价值, 并从中更多体现出高职教育特有的职业性特点, 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否科学合理的关键。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式有行为目标模式、表象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行为目标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量化的手段测量课程的进展距离和课程目标的效度, 适用于自然科学类课程;表象模式是站在判定的全面性角度, 尽可能地将评价者更加多元化, 这样能让评价更加全面;而CIPP评价则是从管理决策角度出发, 将评价对象客观化来提供信息。

而国内的课程评价基本集中在建构一门完整课程的各个环节:大纲、资源、过程及效果。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尚处在摸索阶段, 相对机械、教条的课程评价体系压抑了教育主体自然好学的天性, 具体表现在:从知识层面上, 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结构的稳定, 导致新知识、技术与方法难以融入;从评价体系上, 课程评价体系封闭, 远落后于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变革要求;从管理体制上, 过于要求课程教学的统一性、一致性, 忽略了重组与创新。

归纳起来,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延承了传统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评价, 即基于“教师—学生”二元结构的课程评价 (如图1所示) 。

然而单纯的二元评价是专业与封闭体系下的产物, 并不能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理应凸显的职业性、开放性特点。

三、微观角度下对课程评价的一点思考

由于在基于“教师—学生”二元结构的课程评价体系仅仅只能在“专业性”这一个维度上有效, 并不能保证有效地让高职学生被用人单位所接纳, 同时也不能让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从职业的角度上说, 在培养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与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中不可回避的因素。因而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固定评价结构势必被打破, 而将用人单位 (企业) 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中尤显重要。

由此, 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让普通高等教育的单一维度的“专业性”评价向高职教育中的“职业性”、“专业性”两个维度的评价转变。

“教师—学生—企业”三元评价结构 (如图2所示) 有效地解决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性需求与专业性要求的平衡问题, 将包括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引入到了评价结构之中成为了一个直观的解决方法:一方面, 用人单位 (企业) 将代表职场需要与教师代表的学界共同在课程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将用人单位 (企业) 的需求与教师进行交流, 让学界和产业界更好的交流。与此同时, 学生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用人单位 (企业) 作为评价方, 从而对在校学生更好的了解和适应用人单位 (企业) 和职业的不同需求打下很好的基础。

基于“学生—教师—企业”三元评价模式中的课程评价可由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与能力两大块构成 (如表1所示) , 可由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术委员会对学生在课程中所需达到的专业知识、素质进行测评, 同时由以用人单位 (企业) 为代表的职业测评委员会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加以测评。

在由专业评价的一维评价向“专业—职业”二维评价过渡的过程中, 课程评价同时可促进教师教授课程时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和实践的契合中凸显出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从而真正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评价, 让职业因素真正融入到整个课程评价体系之中, 同时也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循序渐进地准备着自己的职业生涯。

以笔者所教授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训练》课程为例, 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如何围绕讲授主题, 符合听众喜好的利用信息合理的进行媒体化表达。如果没有职业需求的参与, 由于课程目的较为宽泛, 很容易让整个教学过程漫无目的且不切实际, 为了让课程更具实用性, 更多地与职场切合, 特别有针对性地修改了传统的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与以往的单纯教师评价有所不同, 首次将评价方划分为授课教师、职业团队和听众三个部分, 由三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权重不一的评价, 其中学习情况由学生到课情况、课件设计报告、课件及讲授视频三大块构成, 评价方法如表2所示。

例如, 如果课件设计中展示针对是低年级儿童, 听众就由低年级儿童构成, 通过学生对低年级儿童的教学展示过程, 由幼儿教师组成的职业团队进行从媒体技术掌握、课件逻辑表达、设计合理及阐述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由低年级儿童组成的听众现场对所展示的主题、表达以及喜好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 而由授课教师对学生课件设计报告在听众特点分析、课件逻辑和媒体化表达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上述课程评价重新构架, 教师在评价中的决定程度有所降低, 但事实上, 由于在职业势力参与评价导致评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受到课程评价效度激的励教师和学生都将会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课程之中, 如此一来职业性就能从微观领域内得到保证, 从而有力地保证了高职课程及课程体系自身的改革也将自发向着职业化迈进, 能够真正达到“产—学”结合在微观角度的保证。

虽然二维评价较一维评价有了一定的优势, 但是却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教育所提倡的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角度去看, 仅仅从“专业—职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是片面的, 因而不拘泥于专业、职业的可塑造性也必须是要在课程评价中强调和保留的, 必须有独立的公权力参与才可以保留学生未来最大的可塑性。因而“教师—学生—企业”三元评价结构将会向“教师—学生—企业—社会”的四元结构甚至是多元结构发展。

多元的课程评价结构将有效的改变单一指标下的人才评价偏颇的问题, 有助于教育主体在与学校、社会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健康发展, 更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人格和心智, 成为对个人、家庭、单位、社会、国家都有利的高级人才。

四、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为用人单位输送了大批的一线人才, 同时也在产业调整和转型中发挥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如何能让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更多地根据自身特点走出一条具有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之路, 这将是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吴箐:浅析我国课程评价模式[J].教育探索, 2004 (10) .

[2]吉静、陈颖颖:高职课程体系重构的一点思考[J].当代经济, 2010 (3) .

[3]李有发:课程评价与课程的改革和创新[J].兰州学刊, 2003 (6) .

[4]赵晓强: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 2006 (3) .

[5]杜国海:国外三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职教时空, 2008 (6) .

[6]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职业规划课程总结 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7

1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几乎没有接触过“职业生涯”这个概念,在选择专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气质类型选择专业,而是听从家长或朋友的建议。因此他们选择专业、职业比较盲目,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他们进入职校后,大多数会表现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不严明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缺乏对自己的合理认知,缺乏对未来和就业前景必要的信心。他们往往自我控制能力不高,凡事得过且过,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分析和发掘自己在职业发展上的优势,也要学会找到自己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帮助他们向自信、自强转化,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增强自身素质和提高职业能力,积极作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2关于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内容的反思

2.1增强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用活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教师不能被教材禁锢,为教教材而用教材,而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发展需求,丰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比如教材中关于“职业理想”这一教学内容,只是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职业理想对于职业选择、职业成功以及对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作用,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生会认为“职业理 想”教条、虚无、不实际。因此,教师必须拓展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创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领悟教学内容。

2.2教学内容要紧扣专业要求,突出公共课综合化

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从所学专业的角度,了解要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的途径;从发展的角度,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了解就业、创业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怎样为成才打好基础,知道自己的起点和目的地,按计划有步骤地向目标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该专业的课程计划,了解该专业所对应的各类职业,了解该行业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了解该行业职业技能等级情况,了解企业文化、管理及对员工的要求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找到各自的职业目标。

3关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3.1大量采用案例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不能仅仅通过理论来教学,应该把抽象的理论用一个个形象的案例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学生容易掌握和接受职业指导。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陶冶道德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自觉性。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固有的原理。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有问题、有引导、有启迪的案例之中,学生在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

3.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现代教学观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每一章节笔者都会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各种方式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

例如讲“职业兴趣”这一章节,笔者设计了“六岛环游”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岛屿,分组讨论“为什么选择这个岛,每个组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讨论后派一位代表到讲台上演讲。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上就能消化知识点。

讲解“团队合作能力”环节,让学生四人一组参与“相互支撑”游戏,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每折一次报纸后这四位同学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彼此是怎么交流的,游戏结束询问体现了什么能力。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是团队合作。然后再讲解如何进行团队合作,这样学生有兴趣听课,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现代职场人要有一定的胆量、学识和口才。积极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活动,能够使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才。学生在讨论、辩论活动中各抒己见、交流切磋,这样既能锻炼口才,也能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笔者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设计了一次课堂辩论。正方观点“爱一行,干一行”;反方观点“干一行,爱一行”。通过辩论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各班都涌现出一些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同学,不仅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也为本课程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尧. 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 杨红.谈《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想和做 [J]. 华章,2012,(1).

[2] 蒋乃平. 德育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十五 [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550字:刺激的急流勇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