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精选7篇)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高教社职高语文(基础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文言文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作为职高高一文言文教学的重点课文,教会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可为今后的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四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三、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

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篇2

唐代自从安史之乱以后,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政局混乱。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六月, 宰相武元衡被谋杀, 京师震动。这时, 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 (东宫属官, 向太子讽过失、赞礼仪。正五品上) , 对这事非常愤慨, 就上书奏论, 主张缉拿惩办凶手。这本是正义的行为。不料他的政敌却加以“越职”的罪名, 并节外生枝, 对他造谣诬陷。因此, 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对于这一次的贬官, 他在精神上是非常苦闷的。这种苦闷的情怀在许多诗中都表现了出来, 《琵琶行》就是其一。

这首诗前面有一个小序, 记录了写这首诗的经过, 可以作为这首诗的说明和注解。诗中突出塑造了琵琶女的艺术形象, 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叙述了她的不幸身世, 联系诗人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抒发了自己的悲愤感情。全诗分三段。

第一段:写会见琵琶女的情况, 主要描绘了琵琶女精妙的演奏艺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上句说明送客的时间和地点。下旬描写送客时的自然环境, 不仅点明季节, 而且寓情于景, 表达了当时的心情。秋风吹动江边的枫叶荻花瑟瑟作响, 一片寂寞荒凉, 给人以冷清悲伤的感觉。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上句是互文见义, 是“主人客人下马, 客人主人在船”的省略, 而不是说主人下马站在河岸上, 只有客人在船上, 否则和下句描写的情景就不符合了。下句是说端起酒杯劝酒, 可是没有音乐伴奏。如果主人没有上船, 如何举杯劝酒?“无管弦”三字, 暗示出处地的荒僻。

以上描写送客时的情景, 用的是直叙法, 从江头送客说到闻琵琶, 有故事, 有人物, 有景有情, 情景交融, 生动凝练, 引人人胜。

“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16句, 集中描写了琵琶的声音, 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在各类事物中, 声音是向称难写的, 因为它无影无形, 看不见摸不着。但在诗人的笔下, 声音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一连串形象鲜明的比喻, 绘声绘色, 写出了琵琶声的抑扬起落、腾挪变化:用“急雨”和“私语”比喻四条弦上发出声音的高低宏细, 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声音的清脆圆润, 用“间关莺语花底滑”比喻乐音的宛转流利, 用“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声音的又滞又涩, 用“银瓶乍破水浆进, 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乐声的激越、高亢, 雄壮铿锵, 最后用“裂帛”比喻乐声的戛然而止。这一系列连珠缀玉般的比喻, 具体优美, 情趣横生, 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有形的物象, 把诉诸听觉的声音, 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成为描写音乐的名篇。

段末“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 形象如画, 耐人寻味。由于琵琶的声音优美, 听的人如醉如痴, 忘记了一切, 仍然沉浸在不绝如缕的乐声之中, 只见江心中浸泡着一轮洁白的秋月。照应了前边“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一段对琵琶乐声的精彩描绘, 是为下面琵琶女自叙身世作铺垫。

第二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 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承上启下, 写琵琶女弹完乐曲之后的表情和动作。

“自言本是京城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12句, 是琵琶女自叙从前在京城时的欢乐生活。“自言”二句, 说自己原来是住在繁华的京城。相比之下, 现在流落荒凉江边是多么寂寞;“十三”二句, 是说自己学琵琶, 学得早, 而且学得好, 专门在国家设立的教练歌舞的机关中学习过, 而且名字还排列在教坊的第一部中;“曲罢”二句, 从侧面述说自己弹奏技艺的高超和容貌的出众;“五陵”二句, 是说长安的富贵子弟争先恐后地给她送钱财, 弹完一支曲子所得的绸缎就不知有多少, 用衬托的手法进一步述说自己技艺和容貌的超群;“钿头”二句, 写自己当年生活的豪华, 不以财物为惜, 也显示自己当年身份的高贵;“今年”二句, 是说自己在欢乐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美好的青春在不知不觉中, 竟然消磨过去了, 对过去欢乐生活的消逝充满了无限惋惜和留恋之情。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叙身世, 在人物的塑造和叙事的方式上浸透着诗的情绪。琵琶女技艺虽好, 但到美人迟暮, 也就生活无着, 孤苦伶仃。诗人通过艺术形象的刻画, 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艺人的悲惨生活, 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第三段:由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联想到个人的迁谪, 抚今追昔, 泪湿青衫。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咱们同是受迫害、受委屈流落在江湖的人, 现在相逢在一起, 何必管他原来认识不认识。诗人从琵琶女的悲剧形象中, 也看到了自己的形象。既同情歌女, 又感伤自己, 表露出他们之间共同的不幸遭遇和悲愤感情。这两句直抒胸臆, 画龙点睛, 是全诗的主题所在。

“感我自言良久立”以下6句, 正面写听者又一次昕到琵琶声的直接反应。前面都是写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引起诗人共鸣。这里写诗人的话引起琵琶女的共鸣。琵琶女也把诗人看作“同是天涯沦落人”, 因此, 感触更多, 感情更深, 弹起琵琶来音调更为凄切, 满座的客人为之掩面哭泣, 其中哭得最伤心的是诗人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感情是沉痛的、真实的。一个人在悲伤的时候, 容易触动感情。江州司马青衫上的斑斑泪痕, 来自琵琶弦上的声声愁思, 也是来自诗人心弦上的迁谪之恨。这青衫泪绝不单是为素不相识的琵琶女而洒的, 更是为自己的天涯沦落之苦而流的。在当时宦官专权, 互相排挤倾轧的政治环境里, 诗人的形象也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

《琵琶行》是一首偏重于抒情的叙事诗, 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 完美统一。诗人很善于叙事。在这首诗中, 无论是琵琶女的身世, 或是自己的身世, 都叙述得有首有尾、曲折生动。就全诗来看, 从“江头送客”到“泪湿青衫”, 有故事, 有情节, 布局完整, 首尾详尽。在叙事的过程中, 先造成萧瑟凄凉的境界, 然后水到渠成, 直抒胸臆,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悲人而又自悲, 哀伤而又气愤, 寓意深远、情韵悠长, 令人一唱三叹, 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精典。

白居易《琵琶行》的创作心态 篇3

(一)从永贞(公元805年)革新的历史影响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时的“无情”。《琵琶行》提到“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看似“无情”。从表面上看,白居易贬官江州,是因为大唐宰相武元衡被刺(笔者按:淮西彰义军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与河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沆瀣一气,他们又勾结朝中宰臣,派刺客行刺主战派领导人物,以减轻宪宗皇帝专心剿杀的淮西节度藩镇的危难,宰相武元衡被刺死,御史中丞裴度受伤。主战的宰相杜黄裳、李吉甫先后辞世,副宰相欲捕刺客,但刺客很嚣张,副宰相见一句“勿急我,急则杀汝”则作罢。温和派和反战派说武元衡任职宰相两年间,使中原及两河连续突发叛乱,责任在武元衡,武元衡咎由自取。甚至有人上疏“请罢(裴)度官,以安二镇(淄青、成德)之心”。但宪宗中兴,时装度眷顾信任之心甚隆,升其为宰相,把求和的宰相李逢吉及其亲信调离朝廷,裴度得以数年专征淮西,最终削掉盘踞多年的淮西重镇),白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却被指责乃至贬官。朝臣认为,即使是宰相被刺杀,“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白居易)何反忧国之甚也”。作为太子属官,白居易也明白不应该越俎代庖,但朝廷大小官员对此“大唐国耻”都保持缄默,于是白居易挺身而出,言辞恳切。岂料居心险恶者竟然捕风捉影地说白居易浮华无行(疑指白居易父母“舅甥联婚”,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执着于男女自由恋爱),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裴度后来查验此诗是白居易在熬压尉任上所作,方信无看花坠井之事,裴度奏任白居易为河南尹刑部侍郎事。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令一出,中书舍人王涯(永贞革新时的中间派,元和三年即公元808年制科案中为翰林学士,审核卷宗时没有回避外甥皇甫浞受宰相李吉甫打击,后死于“甘露之变”)上疏论之,说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理州郡,宪宗追诏授江州司马(由五品赞善大夫降为从九品将佐郎)。

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真正原因是他的直谏,无异于揭穿了上文所提到的藩镇与某些守旧宰臣及宦官相勾结的微妙关系,而这些人还忌讳着永贞革新中白居易对韦(执谊)王(叔文)之党的支持。韦执谊拜相不到十天,九品闲职的校书郎白居易抓紧时机向韦上万言《为人上宰相书》(宋绍兴本《白氏文集》卷四十四),全面地陈说了国家大计、当务之急,并提醒韦应不失时机、赶紧推行新政,以疗救天下人的疾苦。考查永贞革新与白居易的主张,在裁抑宦官、罢免宫市、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等问题上大略相合。

况且,白居易冒犯过众多显贵人物。白居易为左拾遗、翰林学士时,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子孙赎宅,白居易切谏而止;白居易上《论太原事状》抨击了听命于权宦的藩镇严绶、裴均,还谏止宪宗授予河东王锷平章事。对既有拥立宪宗大功又掌大权的宦官李辅光、刘贞亮(即俱文珍)的跋扈,白居易视若嫉仇。白居易谏阻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他还说宪宗皇帝犯下了大错,宪宗皇帝脸色突变,愤愤不平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白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浙西观察使杖死安吉令、河南尹诬杀太学生等十余事,元稹都加以论奏。之后,河南尹房式犯罪,元稹又加以弹劾,按旧例先停止职务,然后对薄公堂,朝廷召元稹回朝,途中,元稹住宿敷水驿,宦官仇士良夜至,元稹礼节不周被宦官打伤脸皮。宰相及朝臣以为元稹年轻,没有树立威信,有失谏臣体统,因而贬为江陵(今属湖北省)士曹参军,后又移官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翰林学士李绛、崔群论稹无罪,对于争驷馆而鞭辱御史元稹的宦官,再三上奏论理。白居易也累疏切谏。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那些权贵,从而为白居易贬江州埋下了祸根。

父母的“舅甥联婚”及白居易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但直到二十九岁才参加进士科考试、白居易反对父母的包办婚姻、三十多岁迟迟未婚、父亲白季庚死后家庭生活的窘困等等情况都加重了白母的病情,白母陈氏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回老家丁忧三年后,这件事仍被人作为乖违名教,可见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不遵守名教的人是不能治理天下的,这无疑剥夺了白居易从政的权利。这是最恶毒也是最具有釜底抽薪意义的攻击办法!

在这样无耻的污蔑和打击下,白居易的济世之志顿时烟消云散。

(二)白居易怎样做到“无情”和“恬然自安”的?江州崔刺史礼待白居易,白居易因此得闲散。白居易在九江,地近陶渊明隐居地,为学陶渊明提供了方便,陶渊明于是成了白居易的人生偶像之一。能诗意地栖息在陶渊明的人生艺术与艺术人生的精神境界里也是一大乐事。白居易将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和生活情趣引人“中隐”的生存方式之中。“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浔阳迁客为居士,身似浮云心似灰。朝餐惟药菜,夜伴只纱灯。除却青衫在,其余便是僧。”《旧唐书·白居易本传》补充道: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悠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早在贞元十九年(803年)他就感到:“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余物尽浮云。”(《初除(京兆)户曹(参军),喜而言志》)早期接收的北宗思想在这时又得以滋长。白居易心中知足不辱、贵生乐生之思渐长,“身着居士衣,手把南华篇”。可以说,在江州的四年多时间正是白居易实现儒释道三教思想交汇的时期,用释、道思想和五柳先生的生活方式来安抚困顿的儒家胸怀是最好的调剂办法。

(三)从白居易与朋友、亲人的情感来看,他又是有情的,有至情的。母亲惨死后,三岁的独生女金銮子夭折,白居易出于名门而无子,至亲亲人的离去使白居易更感孤独。朋友情成了此时慰藉白居易的精神支柱。白官职低

微,生活困难,同科进士、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元稹时常分俸援济。白居易没有钱给母亲买药治病,母亲惨死后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老家,是元稹的关照才使他度过了难关,这份友情是难能可贵的。白居易贬江州时,元稹移官四川通州,元稹正患疟疾,听说白居易也贬官非常吃惊: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人寒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有感于“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报以“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舟中读元九诗》)。不仅如此,由于长时间不见元稹,白居易往往借助梦境会晤好友,白居易《梦微之(即元稹)》感慨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仍津津乐道于这种友情:“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友情是白居易此时驱遣苦痛的安慰剂。在山寒水瘦凄凉地,能有“客”和琵琶女这样的朋友是莫名的快慰。长兄等亲人是元和十二年才来看望他的。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拥有朋友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受连累。白居易与牛党的重要人物牛僧孺、令狐楚相互敬重;白居易在李宗闵的密友杨虞卿牵线下,娶了杨汝士的妹妹为妻,妻从兄杨虞卿后来就被奉为牛党之首。因此白居易与牛党人物关系是密切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他预感有必要和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求避祸。白居易又与李党元稹、裴度过从甚密。元和三年四月,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浞皆指陈时政之失,翰林学士、左拾遗白居易上疏,说:“今陛下明下诏令,证求直言,反以为罪,此臣所以未谕也。”“陛下纵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妒忍罪而斥之乎?此臣所以为陛下流涕而痛惜也。”因此招致宰相李吉甫的不快,终为李党及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剪抑。闻琵琶而心有戚戚焉的朋友成了同悲戚共欢乐的天下士人的写照。

(四)从白居易的爱情观来看他的至情至性。白居易父亲白季庚建中元年授彭城县令,后自彭城令擢拜徐州别驾,白居易居徐州符离,与湘灵互相爱恋。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但父母坚决反对,父母给他包办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因拗不过他而作罢。白居易38岁左右才与杨氏成婚。白、杨夫妻燕婉情深。从《寄湘灵》《冬至夜怀湘灵》等诗中,可以看出这段纯真、自由、平等的恋情在白居易心中仍然是不可磨灭的。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惨遭商人无情地抛弃,强烈地刺激了白居易的愤愤不平之情。二人思想共鸣之处除了出自京都、才华出众而落魄失意外,爱情遭际恐怕也是一个因素。在文人狎妓之风盛行的唐宋时代,白居易也喜欢和歌妓酬和,白居易老年时候仍蓄养多名歌妓。在白居易时代,有的歌妓竟然以会歌唱白学士《长恨歌》来提高身价,但在这场浔阳江边的歌诗会中,与其说白居易和琵琶女是他们指望通过双方的艺术作品彼此提携,倒不如说二人借此以达成感情的共鸣与代偿,暂时弥补彼此身心疲惫的缺憾。白居易完全把琵琶女当成了精神上平等的朋友看待。

[参考资料:]

①据《白居易集卷四十四·与杨虞卿书》,白居易给杨虞卿的信中说:“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且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此足下与崔、李、元、庾辈十余人,为我悒悒郁郁长太息者也。”

②“舅甥联婚”还是“中表结婚”?罗振玉:《贞松老人遗稿》甲集之一《后丁戊稿》,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白乐天先祖及后嗣》。“中表结婚”:岑仲勉《隋唐史》(415)。两说并存: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笔者认为,中表婚不会被世人所诟病,舅甥婚才为世人诟病。

③据高彦休《闽史》记载,白母因“悍妒”得了心疾以及自杀事件京兆尹裴度曾经过问,又据《香山白公年谱》(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刻本《白氏宗谱》卷八)裴度辨识其诬,并对白居易加以保护。

④《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新唐书》卷一一九类同。

⑤张学忠毛妍《白居易诗歌的道教情怀》。

⑥《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白氏乃芈姓白公胜后代,有秦将白起等,据白剑《白氏家族考》:白氏郡望太原,曾祖父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自湟又迁居河南新郑。白季庚任职河南时,白居易就出生在河南新郑东郭官宅,白居易丁忧时回下邦闲居。从李商隐为其撰写的墓碑铭中可知白居易以兄幼文次子景受为嗣子。

⑦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四月十日夜致元稹书信。

⑧(日)渡边孝《牛李党争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认为:在对藩镇、对外问题上李党积极;牛党消极。在科举诗赋取士及座主门生等问题上,关陇地区牛党中小地主热心科举,山东地区李党则重门第。

牛李两党自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因科举问题结恨,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吉甫认定应制科的伊阙尉牛僧孺、陆浑尉皇甫浞和前进士李宗闵攻击自己,结果主持考试的户部侍郎杨於陵、吏部员外郎韦贯之、翰林学士裴珀、王涯被贬。至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死于贬所崖州(海南岛),党争以牛党取胜结束。然而朝臣“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纷转排陷,垂四十年”。以致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旧唐书》卷一七六《李宗闵传》),双方之间斗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在费正清、崔瑞德主编的《剑桥中国隋唐史》中,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被当作牛党的领袖,核心人物有杨汝士、杨虞卿等;相应地,李党的领袖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元稹)。

白居易《琵琶行》评析 篇4

白居易的《琵琶行》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全诗可分作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作三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上第一段,写诗人送客上船时忽然听到琵琶弹奏的声音,于是重新开宴,邀请琵琶女赴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扰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上第二段,具体描述琵琶女演奏琵琶的高超的技巧。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上第三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以上第一部分,先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明的技巧,满座客人都为之倾倒,再写琵琶女自叙身世,由少年时代的花天酒地到老大时的凄凉遭遇。反映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以下为第二部分,分作两段。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上第一段写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所感,从而感到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之人,因此立即发抒自己的感慨。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上第二段写琵琶女重弹琵琶时,其乐音比先前更加凄惨,使得客人们都受感染,一个个哭了起来,而座中泪下最多的就是诗人自己。

第二部分,写诗人借琵琶女的故事发抒自己的感慨,表明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因而将琵琶女的故事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是一首长篇歌行,结构非常严谨,先由送客上船突然听到琵琶演奏的声音而引出琵琶女。对琵琶女的出场写得非常细致,也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观察事物之细,要知道那是在封建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是受限制的。因此当诗人与客人们寻问她的时候,她想要回答却又有所迟疑,想答又不敢立即作答。直至诗人们再三邀请,甚至是“千呼万唤”她才迟疑地出来,但她出来时还是感到害羞,于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当时那种神态真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紧接着具体描绘琵琶女的高超的技巧和琵琶所发出的各种各样的乐音。诗人把那种抽象的乐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出来,因而使得读者一边读诗一边联想,在读者的头脑里将视觉变成了听觉,又从听觉转而形成了视觉的形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一演奏,就立即抓住了听众的心,甚至在她还没有正式演奏的时候,在调弦的时候,听众们就觉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由此全诗突出了一个“情”字,这是本诗的基调,为下面琵琶女的自述埋下了伏笔。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先是“霓裳”,后是“六幺”,这是当时社会上流传最广的音乐,如果没有高明的技巧,没有盖过其他演奏者的本事的话,是很难抓住听众的心的。妙就妙在琵琶女的演奏技巧实在不同一般,紧接着诗人用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比拟,如“急雨”,如“私语”,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如黄莺在花底歌唱,如泉水在冰下流淌,有时琵琶又发出了呜咽之声,于是诗人就说“幽咽泉流冰下难”,有时声音暂时停了下来,诗人却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歇了一会,突然爆发了高音,这种声音极强,于是诗人就说好像打破了装水的银瓶子,水浆从银瓶里迸发出来,又好像是在战场上骑兵突出,短兵相接,刀枪鸣叫……一曲弹完了,琵琶女“当心一画”,收住琵琶,却好像撕裂布帛一样发出了“刹刹”的声音。至此,琵琶女的演奏技巧真正使人佩服,人们简直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只看见江面上映照出的天上的明月。一般来说诗人或是作家描写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反应,有的是纵情欢呼,有的却是屏息静默,现在诗人在这里采用的是后者。因为人们在听到这种高超的音乐以后,不知用什么言词来形容为好,他们只是静下心来回味!

应该说写到这里,诗篇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的目的不在于此,于是引出了琵琶女的自述。琵琶女在年少的时候 本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漂亮的女子,弹奏琵琶的技巧又十分高明,因此吸引了无数的贵族公子,他们不计本钱,为她付出代价,“一曲红绡不知数”,而当时琵琶女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没有考虑到今后的命运,一味的纵情,一味的取悦于他们,“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当时是那样的纵情欢乐,却不知道把美好的光阴,美好的青春给耽误了,其后果是“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那些“五陵年少”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感情,更谈不上什么爱情,因此当琵琶女“颜色故”的时候,他们再也不来问津了,琵琶女的生计也成问题了,所以当她“老大”以后,只得嫁了一个商人。这商人却是一个重利而轻感情的人,经常外出而很少和琵琶女聚在一起,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独自守着这一艘空船。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她自然会回想起原来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两种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没有原来的花天酒地,那么现在也不会形成如此的反差。如果她原来不是那样的轻信那些“五陵年少”,能够谨慎地选择一个如意郎君,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独守空船。但是这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在封建社会里,歌女也好,琵琶女也好,是根本没有什么出路的,她们只是供人玩乐,任人宰割的对象,因此琵琶女的这种命运是必然的。尽管琵琶女对过往的生活有所后悔,于是在梦中落泪,但对于她的悲惨的命运又有何益?限于那种时势,诗人当然意识不到这一点:社会制度不改变,琵琶女们的.命运也就根本不可能改变!

琵琶女的故事写完了,诗也应该结束了。但是,不!诗人还要接着写他自己的故事。

诗人本来是一个京官,由于他主张改革,受到了守旧派的攻击,于是朝廷将他贬到偏僻的江州来做司马。他一方面多病一方面听不到美好的音乐,终日处在悲伤的境地。今天忽然听到了琵琶女的弹奏,诗人觉得像听了天上的仙乐一样开心。但是当他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后,他觉得琵琶女的命运同自己的竟是何等的相似,于是他的流传千古的名句一下喷发了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此,他一口气发抒了自己的感慨,并要求琵琶女再一次弹奏,好给她翻作《琵琶行》的诗篇。琵琶女当然也很受感动,但是,当她再次演奏的却不是原来的乐音了,而是比先前的更加凄惨,更加令人伤心。先前的演奏,使得“东船西舫悄无言”,而现在的演奏却是“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却更其甚也,读者请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难怪诗人要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鉴赏白居易琵琶行 篇5

【琵琶行 鉴赏】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原文】

《琵琶行》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创作背景】

白居易琵琶行古诗教案 篇6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以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交流想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学情分析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了,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诗,在当时就流传极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由于本诗较长,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探讨这两句话怎样概括诗歌的内容,体现诗的立意。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进入到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进一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要将字词的解释与课文的赏析结合起来,来欣赏白居易描写音乐的高超能力。

3重点难点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琵琶行并序

放录音——《十面埋伏》

这是中国名曲《十面埋伏》,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老师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样?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捉摸。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文题)

活动2【讲授】琵琶行并序

二、解题

1、作者简介: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等,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2、“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灵活,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播放课文录音。结合注释,注意字的读音及意义。

四、内容赏析

1、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第1段:写诗人江头夜送客,忽闻琵琶声

第2段:写琵琶女的演奏才能

第3段:写琵琶女自诉不幸的身世

第4段:诗人自叹贬谪之苦

第5段:诗人重闻琵琶声时激动悲切的强烈情感

2、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形象,并谈谈其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琵琶女本是歌女,年轻时色艺双全,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快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她的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欺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3、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结合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

因为琵琶女与白居易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人具体的相同点可见下列板书:

①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女)∥我从去年辞帝京(白居易)

②才华出众:名扬京都女艺人(琵琶女)∥才气横溢大诗人(白居易)

③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嫁商人(琵琶女)∥犯颜直谏贬江州(白居易)

5、诗歌的线索及主题:

全诗有两条线:一是以琵琶女的三次弹奏为线索,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二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两个形象(琵琶女和诗人)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诗人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6、诗人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演奏的是什么曲子,诗人和他的客人并不知道。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赏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是明写,但写得简略。

7、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

基调应是悲凉的。①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②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到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都是烘托它的。

第一次(暗写)  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8、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

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找出八个描写音乐的比喻句,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所在。

诗人写了她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A.第1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来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

如急雨(比喻)            粗重急骤

如私语(比喻)            轻微委婉      →急促—愉悦(变法)

大珠小珠落玉盘(比喻)    清脆圆润

B.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仿佛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

莺语花底(比喻)          婉转流畅

泉流冰下(比喻)          阻塞压抑      →轻快——停顿

冰泉冷涩(比喻)          清冷凝滞

C.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银瓶乍破(比喻)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比喻)          高亢雄壮      →爆发——高昂——戛然而止

如裂帛(比喻)            短促急迫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缭绕”的境界中,衬托出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赏》《六幺》(详)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自述“迁谪意”

9、第三次演奏情景

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戚。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10、总结

琵琶行节选白居易 篇7

白居易《琵琶行》诗画转化方式解读

白居易《琵琶行》作为一首千古名诗,做到了诗中带画,画中有情,情中有景。通过不断的转换也造就了这首诗的与众不同,被世人千古流传,后人常常把《琵琶行》以诗画转换的形式表现出来。诗画转化的表达方法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全译”,另一个是“变译”。而“全译”之中包含“直译”和“意译”。

(1)诗画转化方式直译解读

“直译”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直接翻译,它不是话中套话,也不是依次来翻译,它的根本宗旨是表达作者写作品的意义,重点是在于“形似”。很多人都知道,《琵琶行》是一首长篇的诗歌,要是把全篇诗句逐字逐句的翻译过来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把《琵琶行》中的具体内容,以及人物、情境描述出来就可以了,使人能够一见画就可以指出这是根据《琵琶行》创造出来的绘画就行了。这也是最简单、最直面的诗画转化方式,以诗歌为根本,进而创作绘画。因为作为一幅诗意画,最先要传达的就是诗歌中塑造的环境、形象。例如笔者印象最深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人让他背出《琵琶行》不容易,但是问及能想起几句诗的话,这一定是其中之一。其画中就可以表现出船中,一名婀娜多姿的女子,用琵琶及长长的衣袖挡住自己的半张脸,使女子美丽的面庞若隐若现。更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其也可以用诗画转化的方式来表达出来,秋天散漫着落叶,河边飘落着小船,二人作揖时离别的画面。这个也很容易直译成诗意画,对《琵琶行》熟知的观者也很容易鉴别出这句诗词。

(2)诗画转化方式意译解读

《琵琶行》作为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最重要的是表达其中含义,其中的内部含义是无法直译过来的,诗中许多朦胧和模棱两可的诗句是要通过自身理解才能直译出来,这个曲折的翻译就“意译”。但是意译不是凭借读者主观理解,那会曲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诗意,要通过文章的基本内容以及作者身处的环境,走进作者内心之中,才能真正的意译这首《琵琶行》。直译是作品中的表面现象,而意译是作品之中的内在含义或者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自身的抱负。在许多情况下,直译和意译之间是相互融通的,这样才能使得作品含义或者表达情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内部情感才能得以表达出来,真正的做到画中有情,情中有景。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有很多诗句是直译和意译相互融通的现象。例如明代宋旭创作的《琵琶行图》,其中就描绘了广阔的江水,微风吹拂了落叶,水面也是微微荡漾,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微波的江面上,岸上树叶从树上散落,微微摇曳的芦苇丛,两人望向江面,江中一艘小船随着江水荡漾,船舱内一位长须白发的老人坐在船上听着女子弹琵琶吟唱,虽然画中的人物表现是静止的,但是却画的惟妙惟肖,表演者倾心,聆听者十分专注,岸边的送别二人以及船夫全部都在侧耳倾听,三人的神态描写更是出神入化,让这幅画的赏析者如能听到这美妙的琵琶声,这幅画完美地展现了《琵琶行》中白居易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以及“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其影响力在当时社会是可想而知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经典诗句更是伴随了我们一生。从上述各种诗画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这首诗的喜爱程度,正是因为《琵琶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表现形式,才得以让《琵琶行》成为千古名诗,被后人所流传。

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大多都是以朴实的风格为主,白居易诗作中的《琵琶行》更是作为千古名诗而流传至今,把《琵琶行》作为诗歌中的精品,会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在画中。本文主要通过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解读《琵琶行》的诗画转化方式。

上一篇:让我们与文明同行国旗下讲话稿下一篇:我国感光材料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