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离骚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离骚(精选6篇)

课文离骚 篇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声叹息而掩面哭泣啊,哀怜人民生活痛苦多灾多难。①太息:叹息。②民生:百姓的生活。一作“人生”,民生多艰,指人生遭际艰难。)[这两个句子以“哀”字为中心,前面描写哀痛的情状,尽现哀痛之深,后面写哀痛的原因,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①②③④⑤⑥⑦形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只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①虽:唯。②好:hào,爱慕、崇尚。③修姱:修洁而美好。姱,kuā。④鞿羁:jījī,喻指束缚、约束。鞿,马缰绳。羁,马笼头。⑤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无实在意义。⑥谇:suì,谏诤。⑦替:废弃、贬黜。)[这两句上是因,下是果。“朝谇而夕替”,早上还与君王共商国寔,进谏诤言,夕暮却突然身遭废弃。由“谇”而“替”,说明地位变化之剧,从“朝”而“夕”,说明变化之速。屈原品性高洁,才智非凡,又能严格约束自己,本该因此深得君王信任,为什么反而因此获罪,顷刻间雁落云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屈原能承受得住吗,他会有何作为?“朝谇夕替”

①②③四个字激起疑窦,开启下篇。]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④茝。(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再次给我加上罪名。①蕙纕:“纕蕙”的倒文,即以蕙草做佩带。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xiānɡ,佩带,这里用作动词。②申:重复,再三。③揽:采集。④茝:chǎi,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修养高尚的德行,也比喻屈原推行的“美政”。)[申述自己被贬的罪名。以一“替”字承上,说明自己遭受废弃的罪名竟然是因为“蕙纕”“揽茝”,竟然是因为自己“好修姱以鞿羁”,竟然是因为自己追求美政,竟然是因为自己拥有了太多的美德。一个荒唐的罪名,暴露了楚怀王不分贤愚忠奸的愚昧。诗用对偶的形式,节奏鲜明。用香草“蕙”“茝”比喻高洁的品德,比喻他心目中的美政,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对高尚美德和美好政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形

①②象生动。]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为这些心里喜爱的东西啊,我即使九死一生也还是不后悔。①所善:①

②所爱好的东西。指上句“好修姱”“蕙纕”“揽茝”。②九:极言多。)[表白自己虽遭重压,但不改其追求理想、恪守节操的坚定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离骚》中的名句,“虽„„犹”,假设关系的连词,“九死”,数字夸张,极言其为美好理想、为正义事业,义无反顾,至死不渝的决①②③心。]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我那君王实在荒唐啊,他始终不能把人心体察。①灵修:神仙,这里指楚怀王。②浩荡:荒唐,胡涂,没有准则。③不察夫民心:指分不清谁忠

①②③④谁奸、谁贤谁愚。民心,人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⑤谓余以善淫。(那班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造谣诽谤我好做淫荡的事情。①众女:喻指许多小人。②蛾眉:像蚕蛾一样细而长的秀美的眉毛,这是将自己比喻成美女,暗示自己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德行。③谣:造谣,诽谤。④诼:用谗言诬陷。⑤善淫:善于以淫荡之姿取媚于人。淫,淫荡。)[这四句说明自己遭受贬斥的原因,一是楚怀王昏庸胡涂,“终不察夫民心”,二是朝中小人嫉妒而进谗言。赏析这几句诗,要懂得《离骚》常用的表现手法。《离骚》一诗,诗人除了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两情依依,后来因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丈夫“二三其德”,她终于被狠心的丈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①②③④⑤⑥的情韵。]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世俗本来是适合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恣意胡为。①固:本来。②时俗:世俗。③工巧:善长于取巧。工,善于,擅长。④偭:miǎn,背向,“面”的反义词,引申为违背。⑤规矩:圆曰规,方曰矩,喻指国家法度。⑥错:通“措”,施政的举措、措施。“偭规矩”

①②③与“改错”二者同义反复。)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④度。(违背准绳而随顺歪门邪道啊,竞相把苟合取悦奉作法度。①背:违反。②绳墨:木匠划直线用的工具,俗称墨斗,比喻准绳、准则。③周容:苟合取容。④度:法度、准则。)[这四句揭露楚朝政的黑暗。由群小控制的楚国朝政风气败坏,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诗人巧用比喻揭露这些小人的乖戾。“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言今世工匠,自以为乖巧,背弃规矩,更造方圆,必失坚固、败材木,以喻佞臣巧于言语,背违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必乱政治、危君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言百工不循绳墨之直道,随从曲木,屋必倾危而不可居,以喻人臣不修仁义,背弃忠直,随从枉佞,苟合于世,以求容媚,以为常法,国必倾危。屈原以工匠造屋设喻,表达他深感楚国大厦将倾的忧虑。]①②③④⑤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烦闷忧郁我潦倒失意啊,在这个时世我孤独走投无路。①忳:tún,忧闷。②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忳”与“郁邑”同义反复,用以强调忧闷之深切。③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④穷困: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⑤时:时世。)[面对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①诗句,作者似乎欲借此将胸中块垒尽情倾吐出。]宁溘死以流亡②③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突然死去烟消云散啊,也不愿随波逐流,取这种世俗的媚态。①溘死:突然死去。溘,kâ,突然、忽然。②流亡:形体消亡,即死。③此态:指上面所说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两句写诗人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节操和志向。前面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是表明他愿为美好的理想献身;“宁溘死以流亡兮,余

①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声明他绝不与朝廷小人同流合污。]鸷鸟②③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与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原本就是这样的。①鸷鸟:鸷与鸟。鸷,zhì,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是泛指一般的鸟。②不群:不与凡鸟为伍,①②③④特立独行。③固然:本来如此。)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⑤异道而相安?(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而能够相安?①方:即方枘、榫头。②圜:yuán,通“圆”,圆凿,受榫头的穿孔。③周:合。④孰:何。⑤异道:不同道。)[“鸷鸟„„异道而相安”四句,诗人用比喻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鸷”喻自己,“鸟”喻小人,“鸷”执志刚厉,特处不群,不可与凡鸟比翼齐飞。用以喻屈原执分守节,不随俗人。“方”喻自己,“圆”喻小人。方者,正也,端方正直。屈原正道直行,方正廉洁。哪有圜凿受方枘而能合者?用以喻忠贞之人与奸佞圆滑之人不相为谋。“自前世而固然”,说明了屈原的精神源泉。历代圣哲给屈原极大鼓舞,他承继并恢宏先圣遗德,“志洁,行廉”,“濯淖汙泥,蝉蜕浊秽,浮游尘埃,泥而不滓”,而与日月争辉。]

①②③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受着委屈而压抑着心志啊,忍受着责骂和侮辱。①尤:责骂。②攘:忍受。③诟:侮辱。)①②③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重的。①伏:守、保持。②死直:死于直道。③厚:嘉许、推重。)[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诗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因而再一次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照应上文“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的精神来源于前人,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榜样。] 第一段28句,内容为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这一段可分两层,“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上是第一层,以下是第二层。第一层抒写诗人面对“朝谇夕替”这骤然而来的政治打击的心情和态度。诗人一方面怨灵修之浩荡,同时又坚决表示“九死未悔”。第二层写诗人对“时俗工巧”,即朝中小人的态度,诗人凛然声明:宁死也不忍为此态也。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我反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久久伫立而想返回。①相道:观察、选择道路。②察:清楚、明白。③延:久久。④伫:久立。⑤反:通“返”,①②③④返回。)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呀,趁着迷路还不算走远。①朕: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②复路:返回到原路。③及:趁着。④行迷:走迷了道路。)[读这四句诗,首先要注意“悔”字,“悔”字承上文又开启下文。上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①

⑤其犹未悔。”因此,读者不能不问:既“未悔”,为什么又“悔”呢?悔什么?原来这里的“悔”不是“后悔”的意思,而是“反思”的意思,诗人“悔”(反思)自己当初未曾审察明白事君之道,因此愤然离开了朝廷,但是又欲罢不忍,欲去不能,于是长久地站立原地,犹豫彷徨,徘徊不前。他苦苦思索:路在何方?最后似乎又萌生了一个念头:趁着在迷失的道路上走得还不远,①②③掉转我的车头踏上归途,重返朝廷去吧。]步余马于兰皋兮,④⑤⑥⑦⑧驰椒丘且焉止息。(赶着我的马车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啊,又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休息。①步:缓行。②余马:我的马车,即上节的“朕车”。古代车马相连。③兰皋: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④驰:马快跑。⑤椒丘:长着椒树的山冈。⑥且:暂且。⑦焉:于彼,在那里。⑧止息:停下来休息。)[这两句承“回朕车以复路”,写屈原意欲回朝廷“进仕”。诗人缓缓地赶着马车到达兰皋,又登上椒丘,然后驻辔下车,稍事休息。他在干什么?他在观望,他在等待。“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希望有机会重回朝廷。兰皋、椒丘,写诗人身处逆境,但仍然是没有兰草的山岗车儿不经过,不长香椒的山丘不驻足,人穷志不穷,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①②③④⑤⑥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欲入朝廷不被接纳反受指责啊,我于是退出来重新整理当初的衣服。①进:进身于君主之前,即进仕。②不入:不被君王所用。③离:通“罹”,遭受。④尤:过失、指责。⑤退:离去。⑥初服: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这是写屈原再次入朝受挫。愚蠢的楚王“不知忠臣之分”,奸佞的小人容不下方正之人,屈原“进不入”而且又遭受新的诋毁诬陷,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终于拿定了主意:“退将复修吾初服”。虽然不得不退出仕途,但是仍然不改初衷。这是碰壁之后的退让;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①②③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裙。①芰荷:荷叶。芰,jì。②芙蓉:荷花。③裳: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古人以上衣为衣,以下裙为裳。)[言自己因为“进不入”,于是裁制芰荷,集合芙蓉,以为衣裳,用被服香洁比喻自己修身养性,品德愈益高洁。从此句起对“初

①②③④⑤服”进行具体申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心灵确实芳香。①不吾知:即“不知吾”的倒装。②亦已兮:也就算了吧。已,止,罢了。③苟:只要。④信:确实。⑤芳:芳香美好。)[“芳”承“芰荷”“芙蓉”,言君王不了解我,进仕无望,那就算了吧。不在位不谋其

①②政,再不想朝政之事,只求内心确实高洁。]高余冠之岌岌兮,③长余佩之陆离。(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①高:用做动词,使动用法。下句“长”与此用法同。②岌岌:高耸的样子。③陆离:修长的样子。)[言自己虽怀德不用,但仍要高我之冠,长我之佩,尊我之威仪,整我之服饰,以示我①②鹤立鸡群,鸷鸟不群,与众人相异。]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③质其犹未亏。(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①芳:香草的芳香。②泽:佩玉的润泽。③昭质:光明纯洁的本质。)[言我外有芬芳之德,内有玉泽之质,二美杂会,兼于一身,而不得施用,故唯有保明其身,无有亏损而已。所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制芰荷以为衣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里八句,紧扣“初服”二字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作者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

①②③在表明他修身之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观望荒远的地方。①反顾:回头看。②游目:放眼观看。③四荒:四面荒远的地方,形容极其旷远。荒,远。)[“将往观乎四荒”,写屈原既在楚国不能伸志,于是也萌生过出走他国的念头,但就在此时,又忽然反顾游目,翘首以待,求怀王回心转意。此句和前文“回朕车以复路”相应,表明屈原内心的矛盾冲突,他在进仕与退隐,出走他国与留在楚国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而斗争的结果是:虽遭贬弃,幽

①愁忧愤,但仍然“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佩缤纷②③④⑤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戴上缤纷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彰。①佩:用如名词,指佩戴的香草和饰玉。②缤纷:繁多。③繁饰:众多装饰品。④芳菲菲:形容服饰品芳香浓烈。⑤弥章:更加明显。章,通“彰”。)[诗人整饰仪容,佩玉缤纷而众盛,喻自己将更加砥砺意志,品格更高尚,思想更精纯,①赤心更忠诚,不以替废而改其行。]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②③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和爱好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①民:人。②好修:爱好美,比喻修身养性。③以为常:认

《离骚》之于我…… 篇2

这些天我一直在思索加缪的这段话,思索其实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留有的或者说曾经有过的独一无二的源泉。于是有了这篇《(离骚>之于我…一》。

《离骚》,我独一无二的源泉,它确曾干涸过,也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或者三次,但我知道它始终留存在我心灵的深处,滋养着我——连心灰意懒时的那一声长叹“算了罢”,也不过是“已矣哉!”的白话译文。

2009年初夏,女儿以非常的毅力、出色的“答卷”走过“小升初”的艰难历程之后,又多了一份令人心疼却也令人欣慰的自信和成熟。在那个相对来说自由自在的暑假里,女儿小心翼翼地翻开了那本“就像文物”的薄薄的小册子——《离骚今译》。那是三十多年前我的钟爱,上面还留有我用钢笔写下的笔记。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她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学时代的我。

第一次手捧《离骚》,女儿很有些兴奋,随即吟诵起了闻一多讲解《离骚》时那段著名的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并对我说,我也要像你当年一样背诵《离骚》。我说,我接触《离骚》比你晚多了,那是在高中时代——

1979年1月17日(《离骚今译》上记录的购书日期),那天放学回家,母亲照例让我去小镇的大街上买米。我带着《购粮证》和白布做的米袋兴冲冲地出门了。我很乐意承担买米这一家务,因为不仅可以顺道去书店转一下,而且看到喜欢的书,只要价钱不是太贵,还可以“先斩后奏”,用买米的钱先买书。有几次,买米的钱因此不够了,只得折回家中取钱,再跑一趟米店,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每次“先斩后奏”,母亲总会责备几句,有时还希望父亲和她“联手”劝诫我一下,但父亲总是不痛不痒地说我两句,最后又对母亲说,“喜欢读书总是好事”——对此母亲心里也是认同的,因为她自己也常说,她这辈子吃亏就在于小时候没条件多读点书。于是“喜欢读书总是好事”便成了我“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

家里的拮据,这是我从小便知的。父亲虽是八级锻工,月工资八十多元,在那年头也算是高收入了,但那时一家八口人,仅父亲一个人有工作。每到开学,母亲总是特别焦虑,最多的时候一家五个书包,小学学费三元,中学学费六元,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我们家的经济情况,我们原本是可以申请减免学费的,但母亲从来没让我们申请过,在她看来,“再穷,学费也是一定要自己出的。“为此,她不断去居委会申请工作。终于,她去了街道缝纫机厂——女儿给我看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我说,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的地方,和你奶奶当年的工作场所一模一样;去废钢铁厂,日晒雨淋中挑着重重的形状各异的废铁步履艰难地登上高高的铁山;去加固防汛墙的工地,干的活竟是不断地扛水泥大包,直到在工地上被飞来的钢缆击中头部,颅骨骨裂九死一生……

我开始“先斩后奏”的时候,哥哥姐姐都有了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好转了许多。但孩子大了要结婚,家里的钱还是一分一厘算着花的。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父亲一如既往地带饭去上班,用省下的饭票给我们买馒头……前些年的一个夏天,我给父母送去一盒包装精美的咸蛋时,才知道曾经每年自制咸蛋的父亲,已经不愿再看见咸蛋了。父亲从来不愿让孩子为他担心、伤心,这事还是母亲悄悄告诉我的:你父亲说,那时上班带饭,一天一个咸蛋,他都吃怕了。

这本《离骚今译》就是我“先斩后奏”买下来的,我对女儿说。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定价一角五分,当时的米价——我还清楚地记得:籼米,每斤一角四分三;粳米,每斤一角七分一。

听着我的叙说,女儿含泪。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这则轶事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但当时确是闻一多让我结识了屈原,并对《离骚》有了一种奇异的感情。

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离骚今译》的扉页上,有我旧时的笔迹:人民的诗人——屈原闻一多。

闻一多——屈原——《离骚》……1993年的五月天,我曾写过一篇小文,题为“书缘即宿命”:

很久以来,我一直隐隐感到冥冥之中有什么在安排着我的读书生活。

我的第一张借书卡是我初中时的班主任在洗脚时递给我的。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黄昏,当得知班上有两张街道图书馆的借书卡时,我当即赶到学校,当时住校的班主任正在宿舍的走廊上洗脚。夕阳的余辉透过高大的柏树洒在走廊的栏杆上……

街道图书馆是一幢两层小楼,书目卡箱排放在加了雨篷的小院里。借书处是一条很窄的走道,倘若有人在书架前搜寻图书,那你便得紧贴着墙壁而行。但这里的藏书很丰富。有些还是民国时的版本。记得有一本臧克家的《烙印》,薄薄的,黄黄的(他后来的作品便谈不上喜欢了)。但当时借得最多的还是五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因为我曾在一本民国版图书的版权页上看到过一份“中国现代十大作家”名录,一张白纸的我于是便按图索骥。

有一天我开始借阅《闻一多全集》。为什么选闻一多已记不得了,印象中当时很喜欢闻一多先生辑录的一批中国现代诗歌,以及闻一多先生关于屈原的两篇文章,其中有一篇题为《人民的诗人》,由此我对屈原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不久我在书店买到了附有郭沫若译文的《离骚》。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买文学书。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开始背诵《离骚》,搜集各类楚辞集注本。

中学毕业前有报社来学校招聘记者、编辑,面试时我背诵了“帝高阳之苗裔兮……”不久,我这“铁匠之苗裔”便交上了华盖运。

凭着《离骚》,我在高考之前便被一家大报录用了。那个年代,虽然“好儿女志在四方”,但户籍还是人们真正看重的,况且那时新闻工作还是一份非常受人敬重的职业。虽然也有好心的老教师心有余悸地一再提醒我“新闻与政治挨得太近”,对我的选择持反对意见,但父母很高兴我留在了他们身边。从此我开始了与书打交道的职业生涯——

“运交华盖欲何求?”从此夜夜灯下,书入对语。

我常常不禁自问:如果当时班主任不是在洗脚(在黄昏的走廊上洗脚,在我至今还是一个谜),而是外出散步去了,家访去了;如果那图书馆也和现在的许多图书馆一样要借的书偏偏没有;如果那本《离骚》不是单行本、狭长本,可放入口袋随时拿出来诵读;如果那位来校招聘的也是淹了秭归而无动于衷的人……如果是那样,如今的我又会怎样?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所谓有选择的读书常常并不是我们的选择,某本书的出现常常并不是偶然的、全无意志的。在第一次

后来夭折了的商品大潮来临之初,我曾很偶然地又见《离骚》,并在“兮”的回肠荡气中写下了《又见《离骚)》;如今,我“三而竭”地想到了《离骚》……楚天之下,谁人重唱楚声?又有何人应和?我精神上的“帝高阳之苗裔兮……”

昨夜我听到发了疯的尼采抱着那匹被车夫鞭打的马失声痛哭(窗外雨声浙沥);前夜我看见一个老翁正逐一点亮伦敦法学会殿堂内的那一百零二盏煤气灯(我家附近那座饰有煤气灯的旧桥在现代化的大桥通车之后消失了);前夜的前夜我闻到了三岛由纪夫焚烧金阁寺所散发的焦烟味(今天下班回家由于交通拥挤我又徒步走过了一段很脂粉气的美的霓虹灯街道)……

我不知道今夜我将(被)感觉什么,我只知道我将沿着书缘即宿命的漫漫长路,怀着自嘲的自信找寻偶然之书的某种命运般的启示,那个悲剧的波德莱尔眼中的月亮——明亮的毒。

17年过去了,重读这篇旧文,感觉我还是在“沿着书缘即宿命的漫漫长路,怀着自嘲的自信找寻偶然之书的某种命运般的启示,那个悲剧的波德莱尔眼中的月亮——明亮的毒”,只是经历得多了,那“毒”便也愈发明亮,甚至有了某种“通透”感。

但当女儿开始诵读《离骚》的时候,我还是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情绪,不知是喜是忧。我只能这样告诫女儿: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因此在选择之前,你必须要有足够的应对将来可能付出的代价的心理准备。

女儿说“我知道!”

我知道,书缘即宿命。常常,选择也是被选择,或者说是别无选择。

我第一次感叹“已矣哉”,是在1988年岁末。“在‘兮’的回肠荡气中”,我以笔名“虞星”写下了《又见(离骚)》。也是在那个“寒气袭人的冬夜”,钟叔河先生撰文:

读《又见(离骚>》

书评为散文(杂文)文体之一。曾涤生易姚姬传所分文体十三类为十一类,其三即为序跋,定义是“他人之著作序述其意者”,“日序,日跋,日引,日题,日读,日传,日注,日笺,日疏,曰说,曰解皆是”,也就是今天广义的书评了。

我的职业是编书,每天收到报刊,习惯总是先看有没有书评类的文章,当然这和自己爱读散文多少也有关系。也许眼高手低确是文人通病罢,我的感觉,简直跟Montaigne总结他的接吻经验差不多,就是——“并不上算,因为须得亲上五十个丑的才能亲到三个美丽的女子”。(见丹麦Dr.Nyrop著《接吻与其历史》)

接吻的经验我无足称述,看书评的经验则可援“总理遗嘱”,已经“积四十年”。今从《文汇读书周报》上,读到了虞星的《又见(离骚)》这篇文章,不禁拍案叫绝。是的,我把它叫做文章,不叫做书评,因为它的确是一篇好文章,是我认为可以在散文杂文评奖中获一等奖的好文章,当然更是一篇好书评,应该属于Montaigne的五十分之三以内的。

文章不长,全抄如下:

又见《离骚》

夜读《文艺鉴赏大成》,又见《离骚》。

学生时代我曾苦滋滋地享受过一阵《离骚》,屈原的人格、力量透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直至现在我又见《离骚》。

《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却是芬芳无比的。

《离骚》是不朽的,但它的读者却是不会与人口同步增长的——又见《离骚》,我既喜又忧。

一位三年级的文科大学生从未“碰”过《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当知琼瑶的许多诗是译自古典诗词时竟大为惊讶。据熟悉大学生生活的人士透露,这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般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在校园里你随手就可“抓上一大把”。

我说这些并无愤怒或谴责之意,说实在的,让大学生去念《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毕竟是不合时宜的。大学生为了今后的出路,不论是出国之路,还是就业之路,就得读一些有用的书,《离骚》离得太远,即使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此其一。

其二,《离骚》《诗经》之类的经典现正处于“冻结”阶段,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讨论告诉我们什么?《离骚》《诗经》之中是否也包含了精华和糟粕?还是不“碰”为妙,要知道,大学生代表未来,切不可在吸取精华的同时滚上一身糟粕,以至在跨入社会时丧失自己的惟一的资本——思想解放。

又见《离骚》,我自觉不合时宜,好在《离骚》所产生的“气”场依旧围绕着我,清新的芬芳令人陶醉,也令人凛然,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

“乱曰:‘已矣哉!”’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又见(离骚)》是书评,但又不仅仅是书评。他评《离骚》:“是难啃的,但嚼起来是芬芳无比的”,再不用多作分析,只真实地诉说自己的感受:“屈原的人格力量通过那缤纷的诗行向我袭来,一种真实的‘躁动’骚扰了我那年轻而平静的心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正因为“一发而不可收”,他才写《又见(离骚>》。这当然不仅是为了评屈原的作品,恐怕也不仅是为了评《文艺鉴赏大成》这类书。他像张华作《海赋》,“于海之上下四旁言之”,精气神全在“又见”二字上。又见《离骚》,他既喜又忧。大学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值得忧?还是值得喜?大学生“在未来的旅途上也未必会见到一位读过《离骚》的上司或同僚”,是值得喜?还是值得忧?他并没有强迫读者作结论,而且我相信作者自己也还没有结论。他只是在思想,而且希望读者也来思想。

《又见离骚>》,这样的书评,难道真的不合时宜吗?我披衣起坐,面对孤灯,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

一九八九年二月

钟先生的这篇文章刊载于1989年3月1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因此我们报社老总还特批给我五十元奖金,近乎我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对我这个初习写作的人来说,的确是个莫大的鼓励;兴奋,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但当时我更为感触并深受启发的是:“在这寒气袭人的冬夜”,我并不孤单;文章之写作,重在思想(动词),而思想常常比结论更为重要,或者说更有生命力。“我相信作者自己也还没有结论。他只是在思想……”钟先生点穿了我的写作心境,也点明了我思想、写作的路径——至今。

那“寒气袭人的冬夜”之后便是一场倒春寒,紧接着更是一个异常炎炎的夏天

后来,时间也成了金钱……

乱曰:“巳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

……”

再后来,“当这源泉干涸的时候”……我搁笔。

但我终究还是没有“成熟得可以缄默无言或被打入沙龙(那同沉默是一回事儿)”——“打入沙龙”与“沉默”是一回事儿,加缪说得实在精妙。

新世纪的某一天,那股“心灵深处保留着”的“独一无二的源泉”再度喷涌——毅然决然的“告别”式的“转身”之后:我终于又回到了我自己。

于是有了充裕的阅读、写作时间,也不无意外地多了些许生命的曲折……

但我知道,这一生已注定无法躲避那“明亮的毒”—书,在我就是生命的寓言。

生命可以被传奇,但不是传奇;可以被传说,但不是传说。本质上,生命只是寓言。

离骚课文注释 篇3

《离骚》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1、高阳:颛顼之号。

2、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3、朕:我。

4、皇:美。

5、考:已故的父亲。

6、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7、贞:正。

8、孟:开始。

9、陬(zōu):正月。

10、庚寅(gēng yín):指庚寅之日。古以干支相配来纪日。

11、降(hōng):降生。

12、揆(kuí):推理揣度。

13、肇(zhào):开始。

14、锡(xī):赐。

15、名:命名。

16、字:表字,这里活用作动词,起个表字。

17、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18、重(chóng):再。

19、扈(hù):楚方言,披挂。

20、江离、芷:均为香草名。

21、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

22、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23、汨(mì):水疾流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时光飞逝。

24、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25、搴(qiān):拔取。

26、揽(lǎn):采摘。

27、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28、忽:迅速的样子。

29、代序:指不断更迭。

30、惟:思虑。

31、迟暮:衰老。

32、抚:趁。

33、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34、骐骥(qí jì):骏马。

35、道:通“导”,引导。

36、三后:夏禹、商汤、周文王。

37、固:本来。

38、申椒、菌桂:均为香木名。

39、蕙(huì)、茞(chén):均为香草名。

40、耿介:光明正大。

41、遵道:遵循正道。

42、猖披:猖狂。

43、捷径:邪道。

44、偷乐:苟且享乐。

45、幽昧(mèi):黑暗。

46、殃(yāng):灾祸。

47、败绩:喻指君国的倾危。

48、踵武:足迹,即脚印。

49、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50、齌(jì)怒:暴怒。

51、謇謇(jiǎn jiǎn):形容忠贞直言的样子。

52、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故言。

53、正:通“证”。

54、期:约定。

55、羌:楚语,表转折,相当于现在的“却”。

56、成言:诚信之言。

57、既:本来。

58、数化:多次变化。

59、滋:栽种。

60、树:种植。

61、亩(mǔ):二百四十步为亩。

62、畦(qí):五十亩为畦。

63、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64、冀(jì):希望。

65、峻:长。

66、刈(yì):收获。

67、萎:枯萎。

68、绝:落尽。

69、芜(wú):荒芜。

70、秽(huì):污秽。

71、竞:并。

72、羌(qiāng):楚人语气词。

73、兴:生。

74、忽:急。

75、驰骛(wù):乱驰。

76、冉冉(rǎn rǎn):渐渐。

77、英:花。

78、苟:确实。

79、信姱(kuā):诚信而美好。

80、练要:心中简练合于要道。

81、掔(qiān):持取。

82、贯:拾取。

83、矫:举起。

84、索: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此作动词,意为搓绳。

85、纚纚(lí lí):绳索美好貌。

86、法:效法。

87、周:合。

88、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江而死。

89、民生:万民的生存。

90、艰:难。

91、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

92、谇(suì):进谏。

93、替:废。

94、纕(xiāng):佩带。

95、申:重复。

96、悔:怨恨。

97、灵修:指楚怀王。

98、众女:喻群臣。

99、谣:诋毁。

100、诼(zhuó):诽谤。

101、偭(miǎn):违背。

102、改:更改。

103、错: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

104、绳墨:正曲直之具。

105、曲:斜曲。

106、周容:苟合取容,指以求容媚为常法。

107、侘傺(chà chì):失志貌。

108、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109、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课文离骚优秀教案 篇4

《离骚》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2、探海导航:

本文是《离骚》的节选,而《离骚》的阅读向来难度较大且某些语句的理解历来有分岐,因而学习本文应结合有关资料多花功夫。先可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天津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等,了解屈原其人、其文、其时代、其影响等,然后结合课文提示和注解熟读课文,特别要能深入理解诗中作者的处境、心情、理想的表达和花草禽鸟的比喻、象征含义。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领会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及纵横驰骋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风格。

3、思路结构:

屈原《离骚》一诗博大精深,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52句,通过比喻、象征和比较、对照的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运用表现了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的精神。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独善的闪念,表明自己决不变心的爱国热情。结构图:

前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七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节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 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节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4、疑难指津:

⑴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⑵ 《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 “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5、语言揣摩:

【教学设计】《离骚》 篇5

课文《离骚》属于苏教版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专题中的“殉道者之歌”板块,专题要求是文本研读,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熟悉上,包括生字词的熟读、诗文意思的疏通、诗文句子的赏析。而文意部分主要运用讲读法、逐节读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词词义。赏析部分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的感情以及优美的语言表现手法。

﹙一﹚学习任务分析

课文节选部分是《离骚》的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而诗人屈原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个伟人。从最基本的情况开始了解屈原有助于高一学生加深对屈原的了解,并进一步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这对于一批正在建立价值观、人生观的高中生来说是必要的,能够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课时安排:2课时 ﹙1﹚教学重点

①了解《楚辞》、《离骚》以及屈原等文学常识。②反复诵读,熟悉课文生字词,疏通诗句。﹙2﹚教学难点

①学习本文象征手法和对偶手法的运用。

②感受作者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③了解“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二﹚学习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教学进程到达必修三的时候,学生对文言文都有了一定的概念和文言基础,但是难点仍旧存在,比如较难的文言字词,比如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法的赏析,比如需要从文本来理解屈原的爱国之情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所以教师授课时需要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读。同时高一学生正处于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在教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精神,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楚辞》、《离骚》、屈原等文学常识。

2、诵读课文,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4、了解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2﹚过程与方法

讲读文意,讨论屈原的理想追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教学准备

课前分组,布置课前预习工作;准备讲课稿。﹙五﹚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一、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标一、二的这级大标题先写> “内美”(内在美德)、“修能”(优良的才能)

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在《沁园春·雪》中我们曾读到这样一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时说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前半句赞其史学价值,后半句赞其文学价值的同时也高度赞扬了离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都称好的《离骚》。

【新课教学】 第1课时 1.<了解《楚辞》>提起屈原,我们就会想到《离骚》,想到《离骚》,我们就会说那是《楚辞》,一种与《诗经》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那么,什么是“楚辞”呢? 1A.《楚辞》的定义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1B.“楚辞”的来源﹙如时间紧迫,此部分内容不讲﹚

①楚辞的形式,从直接的因素来说,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但歌谣是用来唱的,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于篇幅较长,如《离骚》、《招魂》、《天问》,另一方面,它是“不歌而诵”的,但又不像散文那样的读法,而是用一种“吟唱”式的特别声调来诵读。

②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国巫风盛行,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这使得屈原在创作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给人以神秘的感受。③受《诗经》的影响,如比兴手法的运用。2.<屈原及《离骚》介绍> 2A.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2B.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C.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2D.《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3.<朗读诗歌> 3A.听录音诵读,读准字音

3B.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到四个节拍,随文意划分b.注意重音c.注意延长d.注意感情

3C.学生自读 4.<讲解生字词>

依据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进行翻译。第2课时

5.<疏通课文并赏析> 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5节诗人略述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6~12节写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说:本课虽有详细的注解,但对学生来说仍有阅读障碍,因此学习之前让学生自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要反复诵读)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1、2节(“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字余曰灵均”),教师提问:这两节写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

1、2节,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2>指定一名学生朗读3、4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夕揽洲之宿莽”)。提问1:如何概括3、4节的内容?

明确: 3、4两节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提问2: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明确: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3>学生集体朗读第5节。

提问1:本节内容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本节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想到君王,担心君王如果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提问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4>学生自由诵读。

赏析 同学们,在理解了这一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两节诗歌。提问1:原文中哪些句子表明了屈原的理想? 明确:惟草木之零落兮„„来吾道夫先路

提问2:这些句子表明了他的理想,但他有没有像《氓》中那样把自己的感想直接明白而又清楚地表达出来呢?他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这种方法叫什么?

明确: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政治理想,而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即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除了在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外,另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陂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等都用了象征手法。它源于《诗经》比兴手法,形成了“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兴寄传统。

提问3:课文中除用了象征手法来阐述自己政治理想外,在这一段中,还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纵向对比——用圣君贤臣与昏君奸臣作对比;横向对比——用党人的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作对比﹚

提问4:把自己想象成屈原,再读课文。文章如此动人,除了真情实感,还得益于语言,你认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②比喻手法的运用。最显著的莫过于“香草美人”意象。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时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问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意象香草美人了。那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 明确:《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具体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6.<课外拓展>我们学习《离骚》的第一部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离骚中的其他名句,体会一下它们表现了屈原的什么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现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小结】

在感受了屈原的不凡气度,高洁品质之后,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边课文作为我们这节课的收尾,边读边感受屈原所想要表达的思想。

【形成性练习】

1.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

《离骚》一文两个注释商榷 篇6

其一,“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此句,教材注释如下:“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替,废弃。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纕,佩带。申,重复,再三。揽,采集。茝,香草名,即白芷。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其中,把“蕙纕、揽茝”比喻为“高尚的德行”值得商榷。

按:在屈原的诗中,多以香草、美人等美好的事物比喻美好的德行,或具有美好德行的人。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像“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是神仙,诗中指君王;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做衣裳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芰荷”“芙蓉”比喻诗人自己的美德;像“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以服饰的缤纷多彩、弥漫的芳香比拟诗人自己品德的高洁。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一句中的“蕙”“茝”,均为香草,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高尚美德,当是应有之义。而“蕙纕”即“用香草作佩带”,“揽茝”即“采集白芷”,就词性而言,均为动词性短语,而“高尚的德行”是明显的名词性短语,根据比喻构成的基本原则,本体与喻体的词性必须一致,可以断定把“蕙纕”“揽茝”喻为“高尚的德行”是错误的。是否可以修改成“蕙纕、揽茝,比喻追求高尚的德行”?

其二,“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一句,教材注释为“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虽,唯。”句子的译文把“虽”字译为“虽然”,而嗣后又把“虽”释为“唯”,这是一处明显的矛盾。

按:

“虽”,《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的注释是:①虫名。《说文·虫部》:“虽,似蜥易而大。”②连词。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孟子·梁惠王上》:“吾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史记·高祖本纪》:“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唯”,《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只,只有。《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战国策·赵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②连词。1)虽然。《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各特意:认识看法各不相同。予:赞许。)2)因为。《左传·僖公五年》:“桓庄之族何罪,不唯偪乎?”③句首语气词。1)表示希望。2)表示确定。3)无实义。

根据以上注释,“虽”,可以做连词,表示假设或让步关系,表示假设关系,一般译为“即使”;表示让步关系一般译为“虽然”。如果同“唯”,它能表示三种关系,一是条件关系,释为“只”“只有”;二是让步关系,释为“虽然”;三是因果关系,释为“因为”。原句中的“虽”究竟表示什么关系?它连接的对象是什么?是“好修姱”和“鞿羁”,还是“好修姱以鞿羁兮”和“謇朝谇而夕替”?笔者认为是后者。因为“好修姱以鞿羁兮”中的“而”是连词,它连接的是“好修姱”和“鞿羁”,一是“崇尚美德”,一是“约束自己”,二者构成因果关系,即“因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而“謇朝谇而夕替”,即“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黜”,应该是上句“好修姱而鞿羁兮”的结果,二者构成因果关系,由此,“虽”释为“因为”妥当一些。整个句子可以译为“我因为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所以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黜”。而这,正是抒写诗人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也更能体会诗人内心的愤懑。

上一篇:积极面对人生的正能量句子下一篇:七年级政治试卷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