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中的学问 评课稿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搭配中的学问 评课稿(精选6篇)

搭配中的学问 评课稿 篇1

《搭配中的学问》

翁小红老师指教的是《搭配中的学问》,这部分内容在《课标》中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主要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综合与实践应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作为课程与教学的重点。第二学段主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算法多样化、思考问题的策略化),并对数学进行抽象与概括。

翁老师本节课内容明确,节节相扣。在教学本节课时,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合理地使用教材,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翁老师以美羊羊去游乐场玩前选衣服——吃午餐-——从游乐场回家的路线等这些学生喜爱的素材串联起来,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展示多种摆法,通过比较、开展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衣服搭配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讨论,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科学搭配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

翁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听课后对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考:

1、课上讲解了三个例子,搭配衣服的例子应为讲解的重点。课上一名学生给出4种搭配方法,另一名学生给出6种搭配方法,且按一定的顺序搭配。我认为此时老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总结算法3+3=6。

2、学生均以短袖上装先搭配,再搭长袖上装。可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短裙下装先搭,再用图形连线、列举的方法,最后总结算法2+2+2=6。

3、课上只停留在2-3搭配和2-4搭配,可进行引申,增加数量,让学生明白算法的简便性。

搭配中的学问 评课稿 篇2

一、聊天式引入,产生学习材料

【片段一】

1. 聊天式引入,了解学生起点

师:你都有做过哪些搭配的事情啊?

(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穿衣服、配鞋子等。)

师:你还做过哪些很有意思的搭配要和我们一起分享。(吃饭的时候,主菜配料。)

生:在扎头发的时候,好看的发型配好看的发夹和皮筋之类的。

师:配起来结果怎么样?搭配都要注意些什么?一种和一种搭配都不是乱搭配的。有的搭配是为了好吃,有的搭配为了好看,有的搭配是为了好玩。可见,搭配都是为了做一件自己喜欢的好事。(板书:好)

【我们可以发现,“搭配”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陌生,有着丰富的搭配经验,人人都能说出一二:有配衣服、配鞋子、配餐、配头绳、配老师、配搭档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体会到,搭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行为,只是为了让生活更方便、更美好。同时发现,学生在说这些生活中的搭配时,有较强的随意性,不在乎重复,不在乎遗漏,不讲究有序,只是为了好看、好吃、好玩而已。】

【片段二】

2. 产生学习材料,以供讨论研究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我们数学中的搭配会是怎么样的。(出示一个瓷碗和一双筷子)这是什么?(一个碗)干嘛用?(吃饭)吃饭要配什么?(筷子)碗拿来干嘛用?筷子干嘛用?这是什么?(搭配)今天我走到食堂去了,发现食堂里面不仅有筷子还有勺子,那我吃饭的时候就可以有几种选择?(两种)哪两种?(筷子和勺子)

生:既可以用筷子吃饭还可以用勺子吃饭。

师:我今天中午有两种搭配,你会记录吗?试试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俞老师以餐具入手,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数学中怎样称之为一种搭配:筷子和碗、勺子和碗,同时渗透一个动,另一个不动的有序搭配方法,并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记录。形成学习材料,以供讨论研究,意在告诉学生,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研究吃饭中的搭配问题。】

二、“符号化”的演化建构

【片段三】

1. 在比较中感受“符号化”的价值

师: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记录方法好不好,呈现记录方法。

(生出现如下四种方法:画图法、文字法、符号法、算式法)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数学课?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快?

【通过这两问,意在告诉孩子,虽然四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每一种记录方式都可以表示出两种搭配结果,但数学是为了表示,为了记录,多少种方法的记录方法有助于我们的记录更精确,以此完成一个符号化的改造。】

【片段四】

2. 在引导中抽象“符号化”的方法

师:多了一根叉子后,带来什么后果?(可以变成3种搭配)谁能把第3种搭配表示到这里来呢?你想怎么表达?勺子用什么字母?(C)有没有不同的表示?

生:把C写成K3,然后写到上面。把C写成K3(师重复一遍),同学们,现在黑板上有两种意见了,一种是黑板上写了C连线,一种是K3连线,你支持哪一种?

生:K3(4个学生)、C(1个学生)、K3(1个学生)。

不管你是用筷子、勺子、叉子,都是有什么功能啊?(舀饭的功能)对了,都用什么字母就可以了,是的K3就可以了。同学们,我把这些擦掉好不好,这样行了没,通过没有,是不是比C好一点。

【在此环节中,俞老师并不急于规定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搭配的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创造”符号,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将勺子、叉子、筷子等物理形象改造成K,一个小朋友说叉子用字母C来表示,另一个小朋友说叉子是C,那勺子就应该用S,所以都用K来表示。俞老师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地进行了抽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他们都是吃饭工具),用K3来表示第3种吃饭工具比用C好。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带领着孩子们完成了一次符号化的抽象,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在交流和讨论中,让学生认识到很多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合适的符号,符号的作用在于能够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支撑,从而清楚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

参考文献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篇3

◆ 利用《博比熊穿衣》与《田忌赛马》两个主要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综合性的简单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获得一些解题策略,并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优化。

◆ 有效发挥白板的优势,为师生互动与交流提供更好的平台。

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通过搭配情境活动的逐步深入,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探索、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与实际生活中有效的对策研究。

教学资源及教学环境

教学资源:统计软件(学生把本组猜测的结果输入相对应的数字下面,教师点击“统计”就能马上呈现全班猜测的结果);互动工具软件《博比熊》;田忌赛马课件(下载地址:http://files3.61.fm/imgs/68/1112584351.25.swf);记录纸一张。

教学环境:可供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

师:在动听的音乐中,看着大屏幕,你们发现小熊的心情怎样?

生:小熊很高兴,在跳舞。

师:小熊这么高兴,是因为妈妈给她买了新衣服与新裤子。

2.体验:有顺序地搭配

(1)动手操作,感悟有序

师:小熊会怎样穿新衣服与新裤子呢?从上衣和裤子中各选一种穿,一共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出示《博比熊》互动工具软件,如图1)

师:想一想,把你猜的结果输入电脑中的统计表(如表1)。

(学生在明确了操作方法后,动手操作《博比熊》互动工具软件。)

生:小熊有6种不同的穿法。(学生用白板笔在电子白板展示搭配情况,如图2)

师:刚才她说得怎样?好在哪里?

生1:她说得很清楚,很有顺序,先是一件上衣与裤子搭配有三种,然后另一件上衣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

生2:这样不会重复。

生3:我是先用一条裤子与两件上衣搭配有两种,然后用另两条裤子与上衣搭配分别也有两种,共6种。

师:大家说得真好,能有序地搭配上衣与裤子。

(2)选择方法,体验有序

师:现在把上衣增加到3件。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想一想,把你猜的结果输入电脑中的统计表。

(学生修改代表上衣件数的数字,并动手操作《博比熊》互动工具软件。)

(教师出示学生猜的结果,如表2)

生:一共搭配出9种,先是一件上衣与裤子搭配有三种,然后第二件上衣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再把第三件衣服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学生用白板笔在电子白板展示搭配情况,如图3)

(3)猜测验证,发现规律

师:如果上衣增加到3件,裤子增加到4条时,请猜想一下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穿法?

师:把你猜的结果输入电脑中的统计表。

(教师出示学生猜的结果,如表3)

生:有12种。

师:这么快,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一件上衣与裤子搭配有三种,然后第二件上衣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第三件上衣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第四件上衣与裤子搭配也有三种。

师:请填写表4,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自己填一组数写出搭配种数。

生:我发现只要两个数相乘,它的积就是搭配种数。

(4)求证猜想,验证规律

①菜谱搭配:食堂的黄师傅从菜场买了5种素菜、3种荤菜,如果一荤一素搭配起来烧,食堂的黄师傅可以有多少种菜谱搭配?

答:食堂的黄师傅可以有___种菜谱搭配。

②线路搭配:从学校到少年宫有两条路可走,从少年宫到动物园有3条路,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走法?你会选择哪一条?为什么?(如图4)

答:从学校经过少年宫到动物园一共有___种不同的走法。

③数字搭配:用4、0、8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共有几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写出来。

学生用电子白板笔在白板上用连线法和写数法反馈答案。

师:有顺序地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能够保证计算既明了又不会重复、遗漏。对于两类事物的搭配,求这类题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可以用乘的方法来计算。

3.拓展:妙用规律

(1)播放课件《田忌赛马故事》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听“田忌赛马”的故事。

(2)探索:赛马搭配

师:齐威王与田忌比赛的马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如图5)。

生:9种。齐威王安排上等马的时候,田忌也可以有上、中、下马三种选择;齐威王安排中等马的时候,田忌可以有上、中、下马三种选择;齐威王安排下等马的时候,田忌同样有上、中、下马三种选择。

师:齐威王与田忌的赛马比赛规则:每队每种马必须赛一次,而且只能一次,三局两胜。我们看齐威王与田忌的第一次比赛情况。(看动画)

(结果齐王以3比0取胜。)

(3)操作:孙膑的搭配

师:继续听故事,你们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请同学们在电脑中试一试,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

(学生动手操作《田忌赛马》互动工具软件,并把田忌胜利的那局填在表格里,如图6。)

(结果田忌以2比1取胜。)

(4)组合:唯一的胜利

师:孙膑还有其他方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吗?齐威王与田忌共可能有几种比赛安排?我们利用表格分析一下(如表5)。

(5)探究:“先出”、“后出”

师:在6次对弈中,齐威王胜了几次,田忌胜了几次?

师:齐威王不服气,他说再比一次。我扮齐威王,你们扮田忌,这次你们(田忌)先出,好吗?

(课件演示教师与学生的比赛。)

师:(质疑)为什么你们输了,怎样才能赢?

生:齐威王要先出,田忌后出才能赢。

(6)归纳:赛马策略

师:齐威王先出就一定能赢吗?

生:田忌用最弱的马对齐威王最强的马才能赢。

师:通过体验,你们发现了吗?无论齐威王怎样改变自己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只要巧妙搭配就能获胜。

4.总结: 提炼升华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 篇4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数学广角”的学习中已接触了简单的排列和组合内容,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内容难度稍有提升,而且问题情况也更加复杂,同时给出更简洁、更抽象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的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为此,本课设计了以衣服搭配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体验分类、分步计数、数形结合的方法。

情感与态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突破方法:创设情境、活动实践、合作创新。

难点: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突破方法: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理念与实施:

在几磨课中专家老师多次强调本次示课必须围绕:

1、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

2、把握“民主为基础”的原则,从学生课堂生成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学习任务呈现精细化、自主学习引导精细化、小组展示交流组织精细化。

具体到本课要让学生在写一写、画一画、摆一摆等多种自主活动中展示思维魅力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获得充分释放。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独立思考表达想法、动手实践体验思考、同伴互相分享思维、小组合作相互读懂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个体与小组、团队的思维碰撞中不断感受提升,最终掌握有序、全面的思考方法。

实际磨课中多次凸显出教师总会以预设牵引学生:学习任务呈现不明造成学生自主困难:学生展示交流环节中随意性大问题。所以在每一次试课中专家教师给出了针对性解决策略。

任务呈现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认知规律具体,准确的表达。

教师在巡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二次设计,使展示交流中有层次呈现,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法。

磨课中多次对不足进行了修改。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成长

教学反思:

《剪枝的学问》评课稿 篇5

今天,我听了芳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我觉得本课中,戴亚芳老师用她的智慧、才情和对新课程的深切感悟,诠释出个性化的语文阅读课堂。下面我就简要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与文本充分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拥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文本对话,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戴老师在精读课文时,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例如,在本课中教学一开始,戴老师以“为什么王大伯种的桃子越大越甜?”这个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接下去的教学中,教师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主干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引读;在学完课文后,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文,在读中理解、感悟,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种以“主问题”的形式带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采用了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个性化的阅读还需教师创设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还能及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营造一个创意无限的空间,创设恰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巧妙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桃花的美、香和小蜜蜂的快乐,桃子的多、大、好之后,戴老师通过课件,带领小朋友一起去欣赏桃园的美景。欣赏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桃花的美、香,桃子的大、多、好,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图文并茂,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一个个独特的词语就从学生的口中迸发出来,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得到唤醒与张扬,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

个性化阅读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在教学时,戴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读出来吗?用这样的设计引领学生学习课文,适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自己的说话、朗读表现出来,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剪枝的学问。例如在逛完桃园后,戴老师通过范读,请学生闭眼,你仿佛看见了什么?读王大伯的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小作者又惊又喜,惊什么?喜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验,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所谓“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个性与个性的碰撞与欣赏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

《剪枝的学问》的评课稿 篇6

一、抓主线,释疑解惑。

《剪枝的学问》从标题中看出本文写的是关于“剪枝”方面的学问,但作为小语教材,课文并非纯粹介绍所谓“学问”,而是伴着生动有趣的故事,渗入科学知识,让儿童乐学易懂。课文是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课文中用了这样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抓好情感主线,逐层深入探究。教学时,吴老师紧紧抓住这条线索,引领整堂课的教学。如先让同学们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学生读词句,在我第一次进桃园时出示关键句:去年冬季的一天,我满怀好奇地走进桃园,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满怀好奇的原因,进而转入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遵循文脉,吴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引导王大伯的桃园里有什么“秘密”呀?满怀好奇的“我”进入桃园后,怎么又“一脸疑惑”呢?在感受夏季的桃园时,吴老师巧妙设问小作者的愿望实现了吗?他“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在随“我”的情感变化起伏中,学生“入境始亲”,层层深入,与文本自然对话,内化感悟,共鸣共振。

二、品词句,真情妙悟。

上一篇:学习班会演讲稿下一篇:小学五年级《晏子使楚》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