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作文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适应作文(精选8篇)

适应作文 篇1

假如你没有学会去适应社会的能力,你很快就会被人们甩在身后,所以你必须要尽快地适应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而适应生活则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需要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我想大家在刚升上初中的时候小许都会有些迷茫吧,只不过各人不同,时间长短的差异也有所不同罢了。初一的时候突然转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且教室里大部分都是陌生的面孔。好像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陌生的一样,比起小学生活的学习气氛更加严肃了些,随之迎来的便是更大的学习压力。即使是在小学期间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到了初中也跟普通同学相同。在压力山大的学习环境下,只有快速地调整学习心态,才可以让学习成绩逐渐进步。我们没办法去改变如此压抑的学习气氛,所以只能依靠自身的能力去适应这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当时间长了,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一段时间后,走出小学的怀旧情绪,你也就适应了这个陌生的初中环境。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仅仅是学习环境需要适应,这项技能还可以去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当这项适应能力学到手时,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巧妙的去应用在生活上,这样在任何环境下我们才能快人一步。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慢慢磨练。

在学会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磨练自己的身体和内心,积攒更多的阅历和经验,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提升自己。

适应作文 篇2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一) 作文教学要求不严格

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不严格的情况, 教师教学态度有失偏颇,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高考的改革制度理解不深, 当前高考作文试题多数是让学生题目自拟、自由发挥的类型题, 旨在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综合的考核。然而, 部分教师将这种自由视为教学上的自由, 不会集中时间做强化训练, 甚至占用作文教学的时间来进行基础知识训练。其次, 应试教育影响颇深, 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作简单训练, 并且学生在完成写作后, 教师也只是简单的批阅。久而久之, 学生受教师的态度影响也不会对作文训练重视。教师会在考试前夕教授一些写作技巧与捷径, 以得分为主要目的。

(二) 作文教学限制与要求过多

高中作文教学除了重视程度不足外, 还存在要求过多的情况。部分教师在教育改革以后不能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 依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认为只有依照作文规范标准进行教学, 才能教育出“好学生”。这部分教师常常认为学生写的记叙文过于生活化、儿童化, 难以满足自身对作文写作“深度”的要求。因此, 就会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上, 教师通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的提供, 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框架中开展写作。这种教育方法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写作素质的培养, 一旦在考试中遇到其他类型的文章写作, 学生极易陷入手足无措的状态, 从而影响整体成绩。更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与文学素养的养成, 失去了写作教学育人思想的教学本质。

二、高中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

(一) 适应教材的目标导向

教育改革开展以来, 高中语文教材的设置也更加合理化、科学化, 被分为了必修与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课程, 而选修教材则是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导向的。因此, 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教材的特性, 开展适应性策略教学。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不同章节要求, 对学生必要掌握的知识, 以及学生的基本写作兴趣倾向作出总结, 从而制定出有效教学计划。如, 若每节课程结束后都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则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任务量, 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 教师可以将每章节的写作训练作出总结, 将学生的任务量尽量缩短,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 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性。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建设人才, 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作文教学是教育中的重点内容, 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开展适应性策略教学的过程中, 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用现代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便于其发散思维的产生。其次, 多引进社会中的实例作为作文写作素材, 开拓学生学习视野, 便于其认清社会发展趋势。最后, 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提出问题, 并及时对其进行解答。若是遇到好的写作创意, 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当前语文教育中, 作文的写作形式主要以话题作文为主, 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命题。因此, 如何命题, 如何抓住写作重点, 创造出精彩的作文内容, 就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教师应结合教材资源, 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 提高学生的作文技巧, 提升学生整体作文素质。

摘要:语文学科是高考中的重点考试科目, 作文更是占到总分的一大部分, 不仅对学生的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学生的文学素质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但是,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上, 由于对作文作用认识不够深刻, 所以出现一些教学上的问题, 难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标准的要求, 满足学生未来发展需要。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并提出适应性策略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高中作文教学的发展。

适应作文 篇3

迫于经济压力,猴子买了位置偏远点的低价票欣赏心爱的音乐。它入场刚坐下,老牛便过来问是否需望远镜和助听器。猴子问老牛为何不去拉车、犁地,不懂音乐在剧院里多受罪。老牛笑了笑说,现在耕地、拉车大都机械化了,剧场服务虽非本行,但学学也干得来;同时强调自己懂音乐,所谓“对牛弹琴”,那是人类的无知和偏见。

音乐会是喜鹊独唱专场。它说自己感冒了,但必须应约演出,如果唱得不好,希望大家包涵!演唱时,喜鹊果然唱到半场就力不从心了;它向观众施礼致歉,只休息10分钟又登台演出,并以荆棘鸟般的真诚和拼力唱完全场,赢得全体观众由衷的掌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就审题立意上说,该材料的蕴含是多元化的。像这样故事性材料,整体把握是一个角度,故事中每个人物分别观察也是一个角度。为此,本材料作文至少有四个角度可供立意:可从“猴子”的角度来思考,也可从“老牛”的方面去审视,又可从“喜鹊”的角度去琢磨,还可从剧场方面来探究,甚至可以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提炼……但必须准确地挖掘出材料中某一层面的寓意,然后选择立意,进而联系社会生活,发表人生感悟,从而尽显才华,张扬个性。

猴子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改变消费观念,以适应适用为准;(2)人们的思想意识,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羁绊;(3)认识是在发展变化中形成的;(4)社会生活往往受到时代的制约;

老牛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传统说法值得探究;(2)不能唯传统是信;(3)凡事应不受条条框框束缚,敢于开拓;(4)要敢为天下先;(5)不能只求专业对口,要勇于开辟就业的新天地;(6)适应是在学习中获得的;(7)面对发展变化的生活,贵在适应。

喜鹊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要重承诺、讲诚信;(2)遵守行规,是立身处世的根本;(3)要先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4)真诚待人,人也会以诚待之;(5)战胜自我,坚持就是胜利;(6)只要竭诚尽力去做,就会得到大家的认可;(7)学会做人,是从事事业的首要条件。

剧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1)要多给青年人一些学习锻炼的机会;(2)心系他人做善事,其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

整体上把握,可以立意为:(1)世易时移,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2)适应变化,是生命的本能;(3)不变只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重在适应。

由于材料本身是多元的,发散思维做多向解读可有上述多个立意角度,作文要求又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那么,就选你最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的立意角度来写;又因为“自主……确定文体”,那就选择你最擅长的那种文体来写好了。例如,就综合分析把握所得的观点“贵在适应变化”而言,可以有以下多种文体的构思:

(1)写成议论文。谈适应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可以由大及小地讨论:人类要适应自然环境,国家也要适应发展潮流,作为一个青年人,更要学会适应社会。

(2)写成记叙文。记录(可以虚构)“我”在暑期中外出打工,在打工中战胜多少艰难险阻,努力学着适应社会,这段日子令人难忘。通过演绎故事,来反映“适应”的重要意义。

(3)写成哲理散文。可以多方联想,博取材料,分“适应,是智慧,不是妥协”;“适应,是主动改变,不是消极退让”;“适应,是以柔克刚,不是玉石俱焚”等三个方面来构思行文,从而强调、提示“适应能力强”的社会人生意义。

(4)写成应用文。可以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讲述“适应的利与弊”,也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号召人们与时俱进,学会适应;还可以通过网上跟贴的形式,来讨论“适应与否” 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

(5)写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寓言故事,通过假托的事件来反映“贵在适应”的思想内容;也可以编写科幻小说,通过科学与幻想的嫁接,来演绎“适应则存,不适应则亡”的主题。

向珍珠贝和咖啡豆学习

吉林松原市二中 李君文

迫于经济困难,猴子改变了原先花高价、买好位置欣赏音乐的习惯;为了生存,老牛不去拉车、犁地,在剧院里干起了服务性工作。它们都很聪明,这种为适应环境而积极改变自己的作法,不失为生存的智慧之道。

这使我想到了珍珠贝。它原本生活得悠闲、惬意,可腹内突然进入了石子。对贝来说,应该是一场灾难,无奈的它只能接纳石子,还分泌出一种珍珠质的液体,将石子层层包裹起来,并使自己和石子融为一体。贝是极聪慧的,在处境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它以博大的胸襟选择了接纳、包容和适应;贝是明智的,在厄运降临的时候,它并不逃避、巧于抗争,不但改变了石子的命运,也提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真正获得了双赢!

不仅如此,同样聪慧、明智的还有咖啡豆。

有这样一个故事:女儿在学校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麻烦,回家后向父亲抱怨环境的不公,流露出讨厌班集体的情绪。父亲听后,默默地把女儿领到厨房,烧了一锅开水。父亲先把胡萝卜投进沸水,取出后让女儿看——胡萝卜变软了,先前的坚挺已经不复存在;接着又把鸡蛋投进去,取出让女儿看——鸡蛋变硬了,由以前的液体变为相对硬实的固体;最后把一些咖啡豆放进去,再让女儿看——很快,整锅水都变成了棕色,而同时,满屋里也弥满了咖啡的清香——这时,父亲才对女儿意味深长地说:“你看这三种东西,都是放到一样的开水里,可它们的结果却完全不同。你愿意做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这位父亲如何教子有方,单是看看同样面对沸腾的水,胡萝卜、鸡蛋、咖啡豆的不同表现吧:胡萝卜只是向困难投降,它放弃了自己坚挺的个性,最终被环境征服了;鸡蛋一味地选择了抗拒环境,它不知道变通,丧失了原有特征——变硬了。可是,此时的水依然故我;只有小小的咖啡豆,它聪颖、机敏,遇到新的环境,很快地适应,并很好地融入环境,而且还能善假于物、利用环境,不但丰富了水,改变了水,自己的个性也得以飞扬于整个空间,创造出了人我互利、相得益彰的双赢!

哦,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世间万象,适者生存。当环境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做屈服者,那是窝囊;当逃避者,那是怯懦;做硬碰硬的莽汉,那样代价会太大——最好是像猴子、老牛那样,认真形势、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像珍珠贝和咖啡豆一样,努力去找到个性和环境的融合点,不但使自己得以锻炼和提高,也会使环境因为自己个性的张扬而增添魅力。

文章特点有二:

一是立意准确、结构完整。面对可以多角度立意的材料作文,小作者心无旁骛、化宽泛为单一,只选个“灵活变通,积极适应,谋求共存”的观点来构思成文,可谓立意准确,观点鲜明;结构上从概述材料写起,三言两语,引出正文,然后在有叙有议中析事明理,最后归结要点,申述强化意旨,较巧妙地做到了前后一贯、首尾圆合。

二是视觉独特、联想自然。选“珍珠贝”为材料,自然会联想到“珍珠”,但小作者既不歌颂珍珠贝孕育时的种种艰辛,也不盛赞珍珠的如何美丽珍贵,而是选择了其善于“灵活变通、积极适应”来做文章,又联想到与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咖啡豆,并进行概括叙述、分析论证。不仅避免了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还以独特的视角揭示出人所未道的深刻道理。留意生活、思考生活、学会变通、积极适应,由涓滴细流,见骄阳朗月;从蛛丝马迹,看社会人生——小作者堪为生活的有心人。

共生就是共赢

文/军子

史书上记载的“鸟鼠同穴”奇闻,竟然真的在天高地远、人迹罕至的新疆天山被发现了!

那里有一种鸟叫山灵,体形有家雀两倍大,身上长着麻花羽毛。与其同住一穴的鼠叫黄鼠,体形比它小,比田鼠大。

草丛里随处可见一座座拱起的小鼠山,它们就是山灵和黄鼠共有的“家”。这些鼠洞外表平常,可地下却犹如迷宫一般,洞洞相连,四通八达。

天上飞的山灵为什么要入住黄鼠的洞穴?因为这里没有树,山灵找不到安全的地方做窝,就只能与那些在地下的黄鼠争地盘,抢占它们的洞穴为巢。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斗,黄鼠只能由万分不情愿地忍受了这个霸道房客的入住到渐渐适应。然而共同生活之后,黄鼠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山灵可以有效地帮助它们预防天敌的入侵。

菜花蛇是黄鼠的天敌,当黄鼠视力不济,而菜花蛇的保护色又实在难以识别,当黄鼠单独遭遇菜花蛇时,常常会遭到毒手,而山灵的眼力相当不错,反应又快又敏捷,它能及时发现菜花蛇。

每逢天敌来犯,山灵总是凭它出色的眼力,事先像一架预警机一样飞起来喳喳乱叫,以示有变。眼力不济的黄鼠闻讯后,就赶紧招呼亲友们入洞。因而,天敌常常是欢心而来,扫兴而归。

因为山灵的入住,黄鼠洞穴的安全系数比先前有了空前的提高。它们再也不用害怕天敌会在自己的家门口搞一些突然袭击的小动作了。就这样,黄鼠在与山灵那段痛苦的磨合中,惊奇地发现了一个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秘密:容忍别人的存在,也可以与己有利。

于是,一个天上飞的山灵,因为无枝可栖而被迫转入并适应了地下求生;一个地下藏身的黄鼠,为了躲避天敌的偷袭而需要借助山灵的示警,这两种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动物,竟然不可思议地适应于一个洞穴里,从而形成天山脚下一处和平共处、令人感动的奇观。

动物的这种生存方式我们称之为“共生”。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一些动物常常学会适应,采取某种出人意料又耐人寻味的相依相存的生存方式,并因此获得与人方便,于己有利的生机。

其实,现实生活往往也是这样,当你愿意为别人开启一扇方便之门的时候,也是为自己开启了一扇方便之窗,并因此获得共生、共赢、共享的生机。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托物言志、借物遣怀的科学小品。首先,文章所表现的“适应环境,共生共赢”的主题,在材料作文的范围之内,可谓“选准角度,立意明确”。其次,文章从史书记载“‘鸟鼠同穴’奇闻,竟然真的在天高地远、人迹罕至的新疆天山被发现了”谈起,然后描述了山灵与黄鼠同穴而居的情形,并通过对这一事实现象的分析,指出山灵是因无处可栖,才被迫转入了地下,学会适应;黄鼠是因身小力乏,无法抗衡山灵的霸道,才无奈被抢占了地盘,并在适应中获得好处;可谓结构完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又由它们的“同居共生”,联想到社会生活,从而通过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使作品更具有了深广的思想意义。加之语言简洁、叙事说理透彻,本文不仅可以得到内容、表达上基础等级的要求,还具有发展等级中“新颖”、“深刻”的特点。

适应作文 篇4

鱼儿因为适应了海浪的洗礼,才可自由游动海洋之中;鸟儿因为学会适应了天空的变化,才可长久地翱翔于天空;梅花因为适应了寒冬严酷,才可拥有傲骨的节操。那么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唯有适应社会,生命之花才可常开不败。

学会适应,让我们坚守住心中信仰。曾记否?当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应对众人一样的眼光,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适应,最终创造出了“史家之绝唱”——《史记》,与之相反的是,词人屈原,当他应对国家衰亡和百姓的哭声,他没有想办法去适应,而是选择了放弃,当他投身汨罗的那一刻起,他的信仰已不存在。假如没有司马迁的适应,我们怎会有名著《史记》?假如屈原能适应当下,那楚国的兴复何是难事?可见,学会适应,让我们坚守住心中信仰。

学会适应,让我们实现人生梦想。当命运的绳索我请地缚住生命;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旧选择适应当下,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不可改变命运,就去好好适应它。”是的!他就是无臂钢琴师——刘伟,一个勇敢理解并适应命运的人。如果在他明白失去双臂这一事实时,他选择了放弃亦或在一旁埋怨命运的不公,那么,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又将少了一些亮点,那么我们又怎会听到这用生命弹奏的琴音。可见,学会适应,让我们实现人生梦想。

学会适应,我们绽放生命的精彩。曾记否?古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他正是因为不能适应官场的钩心斗角,最终在田园度过无斗志的一生;可是今有“不信命”的史铁生,在应对残酷生活时,他选择了适应,最终使他的文学著作响彻整个文坛。是什么让史铁生的生命如此精彩?是因为应对困苦,他选择了适应。所以学会适应,让我们绽放生命精彩。

学会适应作文高一 篇5

到了高中,学习已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一次次的考试更是接踵而来,这些哪一个不是无形的大山,最终我们不还是要站在高考这座巨峰山脚下,准备奋力一博。谁曾想过,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已经学会了适应,学会了默默承受。

当你步出学校这座大门时,你会发现原本自以为良好的你,站在十字路口,人潮一拨一拨,汽车一辆又一辆,而你是什么?你就像沙漠里的一粒。沙子,可有可无,你的方向在哪里?你不知道,你将何去何从,你无从判断。仿佛一夜之间,上帝把你遗忘了!没有人会上前安慰你,更没有人会伸出双手,无条件的服务于你,因为这就是生活的不公平,你必须适应的生活。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自尊心,若你想要一颗高傲的自尊心,那么请先拥有你引以为傲的资本。没有资本,你什么都不是。不要去想,在家父母多么疼爱你,在校老师多看重你。在外,你只是你,你的一切都是需要自己拼搏出来的。

生活就是如此,“弱肉强食”,这本是动物之间的竞争关系,但现如今,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潜规则”,你的弱小,就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别人就会踩着你往更高处爬去。

适应环境的作文 篇6

记得在初中时整个班都在上晚自习,而我并不想上,然后就对着我妈妈软磨硬泡,妈妈也因为在一次期末考试考得还不错同意了我这个不太合理的请求。之后那时的年级部长突然找我谈了话,时间久了大多也不记得了,唯独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读书,是需要一个环境的。那时的我不觉得这句话有多重要,只是碍于面子还是上了。但后来就发现了在学校老师监督同学的学习氛围是能促使一个人变得上进,少了在家里的想玩的念头,效率就慢慢提高了起来。

孟母三迁孟母最后把家搬到了学堂边,孟子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成为儒家学派地位仅次于孔子教育家亚圣。而处在消极的环境或对人没太大好处的环境,是会有使人堕落的发展分支出现的。记得在初中,一个朋友从乡下考上一中,成绩不错。和一些所谓的兄弟玩久了后,成绩慢慢落后,现在回家种花生了。这可能就是他的命运,他自己选的,旁观者也不能去责怪,只能说感到痛心。

大多数人也包括我自己就像露珠一般,容易被环境所感染,所影响,同时也渴望着成为石子,坚持自我,不那么容易被环境影响,相信着凡是不能杀死你的,都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但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顺境出人才,不良的环境中的人就一定是坏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来的鲁迅先生,不因黑暗消沉,以笔为枪,朝着那个没有生机,全都是无尽的悲凉的社会与世界开火,近墨却出淤泥而不染。同时在逆境中成才也数不胜数,培根说: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我们的生活衣食无忧,不曾为生活上的事操心,没有体验过何为逆境,无非是对着自己不努力的成绩无病呻吟。但是太多太多事例告诉着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只不过是外在因素,真正能获得自我成功的尽是那些石子:能坚守自我的人。

适应作文 篇7

1 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过程

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是一个多步迭代算法, 每次迭代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构造阶段, 产生出可行解;第二阶段为局部搜索阶段, 寻找局部最优解X, 如果X比已经搜索到的最优解Y还要好, 则用X代替Y。

1.1 第一阶段

在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第一阶段 (即构造阶段) , 首先初始化可行解X和候选集C, 判断是否可以进入限制候选列表 (RCL) , 随后从RCL中再随机选取一个元素加到可行解中直到不满足条件, 同时更新候选集。

1.1.1 贪婪函数

影响此算法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贪婪函数g, 该函数的作用是对每一个候选元素的利益进行评价以判断该候选元素是否能进入候选列表。

1.1.2 限制性候选列表 (RCL)

还有一个影响GRASP性能的重要因素就是限制性候选列表 (RCL) 的范围大小, 设置RCL的大小通常采用静态固定法和动态调整法。

1.1.3 设置参数a

影响此算法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设置参数a, 该参数的作用是控制贪婪程度。a=0 相当于完全随机, 而a=1 则代表完全贪婪, 所以一般是在每一次的迭代过程中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地改变a的大小。

1.2 第二阶段

由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第一阶段得到的可行解的质量一般不太高, 所以我们会在该可行解的邻域内进行局部搜索, 目的还是改善可行解的质量。

2 0-1背包问题

2.1 问题描述

背包问题 (Knapsack problem) 是1978 年由Merkel和Hellman提出的, 它属于组合优化的NP问题。

上述中假设物品有N件, 背包容量为V, 第i件物品的信息包括“价值为w[i], 重量为c[i]”, 求解可以把哪几样物品装入背包, 在总重量不超过背包容量的前提下达到价值总和最大。

2.2 基本思路及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为:

约束条件:

该问题可以归结于寻找满足上述约束条件的, 并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解向量X= (x1, x2..., xn) 的问题。

2.3 应用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 (GRASP) 解决0-1 背包问题

2.3.1 0-1 背包问题的三种贪婪准则

分别为以效益为中心准则 (每次选最高价值) 、以重量为中心准则 (每次选重量最小) 、以单位效益最高为中心准则 (每次选Vi/Wi最大) 。

2.3.2 框架设计

2.3.2.1 算法描述如下:

程序参数:迭代参数n

主过程:{

2.3.2.2 第一个阶段的算法框架:

2.3.2.3 第二阶段算法框架:

3 总结

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 (GRASP) 是个新兴的算法框架, 通过此算法, 可快速有效地得到较为满意的解, 在经济、商业、工程、工业和医疗等领域的组合优化问题中, 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摘要: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 (GRASP) 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兴的算法框架, 由Feo和Resend在1989年提出, 分成构造阶段和局部搜索阶段两个部分。首先在第一阶段构造一个初始解, 随后对初始解进行局部搜索。该算法普遍应用于生活、经济、医疗、工业等方面的各种组合优化问题。本文从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算法为出发点, 详细分析了该算法框架的基本内容, 并运用在0-1背包问题上, 加深对此算法框架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RCM,RDLC报表,.NET

参考文献

[1]蔡荣英, 黄健, 林大辉, 等.独立任务分配的贪婪随机自适应搜索过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 27 (21) :4036-4038.

适应作文 篇8

摘要:中国武术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圈的一个“因子”,其发展与其所处的体育文化生态密切相关,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武术文化更好地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法,在生态适应视域下探寻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密切关联,在阐明武术文化和趋同适应的基础上,纵向梳理武术文化的演变历程。认为武术文化是在不断趋同适应所处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

关键词: 武术文化;生态适应;趋同适应;文化生态;社会生态

中图分类号: G 85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10081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As a factor of the world sports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ultural ecology,where the research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is partly beneficial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culture.This paper,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research,explor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social ecology & cultural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adaptation.With a longitudinal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course of martial arts based on the convergent adaptation of martial arts culture,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culture takes place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on to the social ecology and cultural ecology.

Keywords:martial arts culture;ecological adaptation;convergent adaptation;cultural ecology;social ecology

收稿日期:201504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TY04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2014BS0001)。

第一作者简介:王洪珅(1978—),男,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和体育社会学。

通讯作者简介:韩玉姬(1979—),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单位:1.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1137

1.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Sichuan,Chengdu 610041,China;2.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1137,China.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奇葩;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武术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这个大花园中始终缺乏立足之地和绽放空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显,中国武术文化也意图借势走出国门,但始终在“大花园”的周围徘徊。在西方体育文化主宰世界的当下,奥运会的大门却半遮半掩。从文化生态适应的角度来看,武术进军奥运会不失为一种积极的适应性举措,此举即为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体育文化生态中的趋同适应。

1武术文化的趋同适应概述

1.1关于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类型,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中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并积淀为自身的内涵,在历史长河的洗刷和磨砺中形成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次次的社会变革中发生了社会功能的变化而始终保持品格,在一浪一浪文化激流的拍打中自强不息而坚强地立于潮头。上述种种不能不说武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程大力教授所言:“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母体的一个侧面,具有文化母体的核心本质特征,透过它,可以完整地折射文化母体基本精神的全部光芒。”[1]相信这不是对武术文化的褒奖,而只是武术文化厚重底蕴的一种客观陈述。

武术文化的核心概念为“文化”和“武术”,意即武术文化是由武术而生的文化。文化是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的属性标准或基本特征,关于什么是文化无须赘言,而武术,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关键词。《中华文明大辞典》对武术的解释是:“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其内容是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形式。用以锻炼身心,防御自卫,具有丰富的技术内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2]然而,梳理有关资料发现,武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拳勇、手搏、相搏、期门、卡、摔胡、长手、手格、武艺、讲武、武技、打套子、武事、试扑、使拳、拳法、把式、对力、对拳、国术、国技、功夫……,这些说法显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统称的“武术”的界定,当然,对武术的界定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武术何以成为文化?关于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显得无所适从;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武术文化是将武术视为一种具有完整的内在层次和构造、表现出特定功能且服从和实现着某种价值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与外在的文化大环境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交流,并以这种联系和交流为生存前提的系统结构”[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会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景象,武术文化也会被赋予更多的内涵。

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是当前武术的2个主要类型。相比而言,竞技武术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从根本上讲,传统武术更接近武术的原有风貌,而竞技武术则更接近于竞技体育的标准。传统武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讲究“内外双修、形神兼备”,也就是通过“武”来达到“防身、健身、修身”的统一,一种个人修炼行为,比武的胜负判断是主观的、模糊的,没有客观具体的标准;竞技武术可以说是以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重新塑造出来的,适合比赛的一种竞技体育形式,通过严格的规则限制进行对抗,在客观、明确的评判标准下进行比赛,最终以获胜为主要目标,是一种体育化的武术。

1.2关于趋同适应

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在生物学意义上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4]。本文所谓的趋同适应缘起于生物界的名词——生态适应,其原意是指“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5]。生态适应与物种进化的关系是环境导致进化,进化的主要方向是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与其生存环境协调的过程。具体又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2种类型:“长期生活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不同种类生物会形成相同的生活类型和相似的外形、生态特征,这种适应性变化称为趋同适应”[5],例如沙漠地区生长的仙人掌和大戟,它们虽属不同的科,但都有肉质茎;“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的同种生物,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6]。适应的形成是环境条件对生物遗传性变异长期选择的结果,随着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一部分物种消灭,另一部分物种通过产生有利的突变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态适应为我们研究体育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随着各学科研究的交叉发展,各种文化“生态圈”逐渐形成,就体育文化而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体育文化圈”,其中又可从地域、民族等维度划分为多个“亚体育文化圈”,每个体育文化圈里的体育文化就如同生物圈的生物个体,以体育文化因子的形式互相作用、相互依赖、互相影响并共同存在和发展。依据生态适应的分类,本文在文化适应和文化生态适应理论的框架之下,将生态适应类型划分为演变适应、交互适应、策略适应和趋同适应4种类型,而对于趋同适应而言,本文将其界定为:“作为一个文化因子的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与其所处文化圈其他文化因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生物界和文化圈在类型划分、构成方式、作用机理、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相近,文化圈内的不同民族、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各种文化就如同生物界的千百种动植物,共同构成了彼此生存或存在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支应、互为其用,在星转斗移、历史轮回中赓续、演变和发展。

2武术文化趋同适应的具象表述

武术文化的趋同适应现象一方面表现在中国体育文化圈内,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世界文化生态圈内。某一类体育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或存在的各种改变,其中影响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因素可归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3类,对于武术文化的趋同适应而言,主要体现为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2个方面。

2.1社会生态范域的趋同适应

武术文化的产生与人的社会生活和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武术和武术文化从本源上讲是产生于人的社会需要。社会环境对武术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需要也决定着武术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讲,社会环境的改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武术文化,武术就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生态变化的过程中演变和发展的。

2.1.1武术对社会环境的趋同适应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基于生存与野兽搏斗和使用工具为武术的萌芽奠定了基础。随着阶级的出现,部族之间的战争对攻防格斗技术有了一定的要求,经过积累和总结,这些攻防技能开始被有意识地传授。青铜器的发明改进了武器的形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相争对武备更加重视,为满足作战需要,有“拳勇”能“技击”的人才备受重视。春秋中后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和变革,在此社会环境下,出现了“聚士”的社会风气,根据社会地位和特点,“士”被分为“文士、武士和低级官吏”3大部分,其中的“武士”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装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社会现象,“儒”“侠”出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出自《韩非·五蠹》),在战乱的社会环境中,武器也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五兵、五刃、五戎”。可见,在春秋战国以前的这段时期内,武术是在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

秦汉三国时期,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人们较长时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之前服务于战事的武术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为了防止叛乱,秦始皇还“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此时的武术逐步向“竞技”的方向发展,“角抵、手搏”等民间比赛较为盛行,出现了“武艺”并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技术流派。这段时期内,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武术发展的方向,武术为了适应这种稳定的环境而转向民间竞技。

两晋南北朝又是个战乱频繁的历史时期,为武术提供了舞台,此时实行的“府兵制”,选士对武艺要求很高,这一点在《通典·兵典》中有详述。尽管标准很高,但由于此时民间武艺颇盛,竟然“自旦至中,得三千五百人”。加之民族迁徙杂居,促进了武艺的交流,南朝时始见“武术”一词,民间武术活动开展也很好,出现了口诀要术。此阶段武艺重回军事舞台,带动了民间武术蓬勃开展。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武术大兴,尤其是“初唐盛世”,为武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武术器械、套路和集体表演项目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武举制”的实行也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宋、元、明、清是武术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宋代尚武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武艺的发展,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开展打擂比武选锋,并且有了一定的标准,民间练武风气较浓,出现自愿结合的武术组织——“社”,武术被作为防身抗暴和防止外来入侵的工具,繁荣的商业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艺人练武,武艺逐渐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朝代,不提倡民间武艺发展,禁止民间练武及私藏武器,传统武术仅在士兵中有保留。由于戏曲对武艺的需要,武艺登上舞台,与艺术结缘,原来的民间武艺在农民起义中得到一定的发展。

“明代是武艺集大成、大发展的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得到大幅发展”[7],并建立了完整的武术体系;明代建立的庞大军事机构促进了练武的开展,兼顾军事实用和健身表演,套路技术和对抗性攻防格斗技术都趋于成熟和完善,形成了体系和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练武的器械也更加规范,出现了大量的武术著作。清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繁荣景象持续时间较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激发了大量的阶级矛盾,各种斗争和起义层出不穷,危机四伏,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中,民间练武被禁止;但是,在秘密开设的“社、馆”中,武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式多样的拳种在民间广泛开展,出现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挂拳等新拳种,形成了各种武术流派,同时,武术理论也更加完善和成熟,总体上讲,清代武术发展远超前代。新中国成立前,武术发展呈现颓势,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才被有关部门重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军队中还是在民间,不管是在战乱还是太平盛世,社会环境对武术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武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是循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行的,武术发展的每一次转向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态变化,这种现象在生态适应的视角下即为趋同适应。

2.1.2社会发展的需要

武术,本源上是一种生存技能,后来用作军事,之后便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其社会功能的演变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差异。通过上文的梳理也可以看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武术的发展走向,作为生存技能的武术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需要,作为战争中作战技能的武术是动乱社会的发展之需,作为防身、健身、防侵的武术是阶级社会人民表达诉求的社会需要,作为表演、娱乐的武术反映的是社会对于武术演绎功能的需要,作为艺术被搬上舞台的艺术化武术反映的是特殊时期社会特殊需求的满足,作为宝贵文化遗产的武术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生态的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每个时期社会生态的变化轨迹,武术社会功能的一次次变化都是其适应社会生态变化的体现,其中的种种改变或变化都是社会生态变化所导致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武术的每一次适应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态的变化,两者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就是生态适应维度的趋同适应。

2.2文化生态范域的趋同适应

2.2.1武术文化对一般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

文化生态所体现的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整体风貌,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民族文化的类型、社会文化潮流和社会文化需要都曾对武术文化发展所依赖的文化生态产生过重要影响,使武术文化产生了趋同适应,试以几个典型实例说明。

第一,元代的文化繁荣与禁武。元代是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实施的文化政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使其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可以看出元代对儒家文化的看重。儒家文化的重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发展,出现了“严禁百姓习武练艺”,“私藏兵器、出猎”都会被治罪,连寺庙里的仪仗武器也只能用泥土、木头制作,不许用真兵器,甚至连菜刀也要几家共用一把。由此看来,元代武术在文化繁荣的景象下被限制了发展,不能不说是由于文化生态改变造成的结果;但是,元代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戏剧的发展,以至于后来形成了“元曲”这一艺术类型,在上述的文化环境中,“武艺”开始登上舞台与艺术融合,民间被禁止的武艺以这种形式得以流传,武术的基本功和不少武术器械都变成了合法的“行头”,出现了“十八般武艺”。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元代的文化兴盛对武艺产生的重要影响,民间武艺的被压制和搬上舞台2种现象,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武术文化对当时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这种情况在清代再次出现,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在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化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同样对民间练舞予以禁止,不同的是,由于社会的动荡,武艺反而在压制中伴随各种起义蓬勃发展。

第二,近代武术进入学校体育的改造。中国近代是西方文化盛行的时期,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侵入到了每一个领域,武术在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引起关注并逐步引入学校体操课,在武术教法上进行了改革:一是用近代体育运动的原理对传统拳术分门别类说明其锻炼价值和作用。为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的需要,武术在生理学原理的框架下被分为3大类,即“强健筋肉、发展体力”类、“活泼肢体、敏捷思想”类和“流通气血、强健精神”类。二是对传统武术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在传统拳路联系法方面变单人教练为团体教练,再者是“依习拳术当然之顺序,按习它种科学方法排列之”,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即为代表性产物。近代武术的改造可以说是适应学校教育之需,而教育作为文化的风向标也是文化发展状况的体现,武术文化与教育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

2.2.2武术文化对体育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

体育文化生态同文化生态一样,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国内或本土的体育文化生态如此,世界体育文化生态也如此。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上述2种体育文化生态中发生了趋同适应。

就国内体育文化生态而言,变化最大的还是在中国近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进入使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生态变为“二元”结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武术文化也包含其中。

首先,以上文提及的《中华新武术》为例,马良创编的新武术分为“率角”科、拳脚科、棍术科和剑术科,其内容上的素材以传统武术为主,在形式上借用兵式体操的操练特点,配合口令分段分节练习,适合团体教学与操练。“新武术”的创编积极意义有之;但从中可以寻见西方体育的重要影响,从体育文化生态的角度而言,此举也当是对当时体育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

再者,霍元甲创立的中国最早的体育团体——精武体育会(原名精武体操会),以德、智、体三育并重为宗,倡导和发扬精武精神(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起初,精武体育会招收的第一批学员73名,采用的是武术传统教授方法——以师带徒、传授拳术;但1915年以后,增设了兵操、文事、游艺等,其中,兵操主要教授兵式体操,游艺中也包括了足球、网球、标枪、溜冰等西方体育的活动。“精武会还吸取西方体育的经验,改革传统武术的形式和内容,创建了适于团体运动,可以数千人通常演练的技击大会操——‘精武式体操”[8],这种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正是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影响的侧面反映。武术受西方体育的影响而进行的改革还体现在近代的运动会上。1923年举办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进行了传统拳术和器械的单练和对练的表演。1924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将拳术列为表演项目,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5项技法进行评分的简单规则。1934年第18届华北运动会中,武术表演赛改进为分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4项,进行分项比赛评奖。1935 年民国第6届全运会武术表演赛将评分标准修订为按姿势、动作、运动3项进行评分[9]。这一次次的调整也是当时武术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生态趋同适应的有力侧证。

中国武术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在竞技武术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竞技武术产生的初衷是促进中国武术与以西方体育为主导的世界体育的接轨,竞技武术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武术进行改革的产物,“政府发展武术的政策改变了武术的性质,使武术成了一种‘艺术化体操,舞蹈化、去技击化。为此,提出了‘现代武术或‘武术现代化的新概念,不但大力改编传统武术,使之‘套路化、规格化、量化,还为之创造武术的‘新理论、新概念”[10]。在这次的武术改革中,首先出现的是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改革的不断深入使竞技武术逐渐分化,成为以‘争取优胜成绩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竞赛者自身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潜力”[11]的竞技体育项目,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徒手或手执武器搏杀格斗的方法或技艺,本质特征是攻防”的武术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竞技武术为‘申奥所做的改革实质是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妥协和让步”[11]。很明显,竞技武术是以国际奥委会对新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相关规定”为标准对武术进行改革的,执行的标准是 “在思想基础上更吻合奥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在比赛运作、规则制定、评分标准等制度基础方面也更符合奥运习惯”[11] 的西方竞技体育标准;因此,竞技武术的产生是西方体育文化主导下的世界体育文化生态对中国武术文化产生影响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武术文化对世界体育文化生态的趋同适应。

3结束语

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种种曲折和迂回传承至今,“起于易、成于医、附于兵、扬于艺”,其中的每一阶段都依托当时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而存在和发展,其特征、内涵和功能的演变也受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纵向梳理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武术在每个历史节点上因社会变革和文化分化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从生态适应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包括后来衍生出来的竞技武术,都与所处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共生互长。可以说,传统武术的军事分化和后来的转入江湖及竞技武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对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趋同适应的体现和结果。

参考文献:

[1]程大力.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搏击(武术科学),2011,8(1):1.

[2]卢德平,齐鹏飞,徐庶,等.中华文明大辞典[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5.

[3]唐韶军.浅析民俗文化对武术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1):88.

[4]百度文库.趋同适应.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EB/OL].[20151101].http://wenku.baidu.c 20121107.

[5]搜搜百科.生态适应[EB/OL].[20151101].http://baike.soso.com/v8869202.htm.

[6]百度百科.趋异适应[EB/OL].[20151101].http://baike.baidu.com/view/2547234.htm.

[7]习云太.中国古代的武术: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2(2):11.

[8]葛国政,康庆武.精武体育会之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54.

[9]曾天雪,车艳丽,王飞.“文化误读”与武术研究的历史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64.

[10]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11]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28(11):87.

[12]王明建.武术发展的社会生态与社会动因[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上一篇:国画工笔人物画的绘制方法下一篇:医院医保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