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 篇1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 1 品种来源登海6103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玉米育种中心以自交系DH433(原代号L433)为母本,自交系DH62(原代号8-18-1)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父母本均为自选系.

作 者:张悦 吕俊华 张元景 谷铁实 丛日东 作者单位:张悦,吕俊华,张元景,谷铁实(山东登海种业沈阳玉米育种中心,辽宁,沈阳,110136)

丛日东(辽宁省朝阳县环保局,辽宁,朝阳,12)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 篇2

1 选育背景

临沂市自2000年在水稻生产上所用的品种均为临稻10号类型, 其特点为熟期晚、高产、品质不佳、抗寒性差等。近年来, 这些品种退化现象明显, 病虫害发生频繁, 品质和产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对水稻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此种情况下, 新的多抗、优质、高产、早熟、广适的水稻品种的选育就显得很迫切。

2 技术方法与路线

集中采用品种资源综合征集应用、常规育种、辐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临稻19号水稻新品种, 从配制组合到杂交选育, 遵循了一条高起点、高要求, 优中选优, 突出个体选择, 注重提高效率和多点试验, 综合评价, 高倍繁育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杂交组合的配制和杂交世代的分离选择在所内进行, 高代繁育与系统选择、品比在所内与繁育示范基地同时进行, 品系稳定后采用旱育稀播带蘖壮秧、单株插秧高倍繁殖, 年度间高倍繁殖系数达1 500倍, 为加快示范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临稻19号特征特性

3.1 生育期

临稻19号在临沂市稻区经过2年的品种比较试验, 与当地主栽品种临稻10号相比, 成熟期提前5 d。临稻19号参加2009—2010年2年山东省水稻区域试验, 与对照品种津原45相比, 成熟期平均延迟2 d, 但综合表现好, 对逆境的抗性强、品种质量好、落黄性表现优等。2011年参加山东省水稻生产试验, 与对照品种津原45相比, 成熟期平均要延迟2.3 d (表1) 。在山东省主稻区种植, 表现为平均全生育期为151 d。

3.2 形态特征

临稻19号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和较高的成穗率, 株高约为90 cm, 株形紧凑, 剑叶上冲, 叶片颜色为浅绿, 植株整体表现清秀, 叶片的长度中等、宽窄适宜, 具有发达的根系及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直穗型, 粮草兼收, 芽鞘白色, 叶鞘绿色, 穗长16.0 cm, 穗实粒数101.5粒, 结实率85.4%, 千粒重25.90 g, 谷粒卵圆形, 长宽比约为2∶1, 颖壳茸毛少, 红褐颖尖, 护颖秆黄色, 穗层整齐一致, 脱粒性中等, 后期灌浆较快, 熟相好, 活秆成熟, 落色金黄 (表1) 。

3.3 抗病抗逆性

临稻19号通过参加山东省3年的水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综合表现为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 黑条矮缩病感病轻 (表2) 。临稻19号株矮叶挺、直立、假茎宽、基部节间短、抗倒伏能力较强, 多年观察表明, 其抗冷性很强, 叶色浅绿, 宽长适中、剑叶较短上冲, 群体上下通风透光好, 光合效率高, 表现出较强的耐飞虱螟虫性。

3.4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临稻19号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中早熟组区域试验, 2年平均产量8 197.5 kg/hm2, 比对照津原45增产13.7%, 2011年参加山东省水稻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8 179.910 kg/hm2, 比对照津原45增产11.65% (表2) 。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 临稻19号具有在高肥水条件下产量超过10.5 t/hm2左右的高产潜力。主要是该品种分蘖力较强, 群体大, 成穗率高, 抽穗整齐, 叶色浅绿, 宽长适中、剑叶较短上冲, 群体上下通风透光性好, 抗病耐虫, 光合效率高, 灌浆速度快, 容重高, 落色金黄。

3.5 适应性

经过多年的示范试验, 结果表明, 临稻19号适合在鲁北沿黄稻区、临沂、日照库灌稻区及济宁滨湖稻区作为麦茬稻和机插秧水稻示范推广应用, 适应性强, 适应范围广。

注:小区面积为133.4 m2。

3.6 品质鉴定

2009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杭州) 测试:临稻19号稻谷出糙米率82.5%, 垩白粒率26%, 整精米率70.6%, 垩白度2.8%, 直链淀粉含量15.5%, 胶稠度67 mm, 米质3项达国标优质3级, 6项达国标优质一级。与同类品种相比, 稻米外观晶莹剔透, 食用品质上乘, 软硬适中, 口感好, 食味爽滑清香。

4 栽培技术

4.1 播种育苗

山东省主要的水稻生产区, 临稻19号生产上5月1—5日开始使用咪鲜胺、使百克等药剂进行浸种, 一般5~7 d即可, 可有效地达到预防稻曲病、恶苗病、线虫等病虫害的目的。临稻19号的大田用种量一般为600~750 kg/hm2。秧田及大田应在芽前及时用丁草胺4.5 kg/hm2、噁草酮5.25 kg/hm2等药剂, 对水200倍进行喷雾, 以达到除草的效果, 在土壤较干时, 对水的量应加倍。在稗草1.5~2.0叶时用千金 (10%氰氟草酯) 450~750 m L/hm2 (有效成分45~75 g/hm2) , 对水450~600 L/hm2进行茎叶喷雾, 以达到芽后除草的效果。

4.2 移栽

临稻19号的移栽期以6月15—25日为宜。直播田、移栽田、抛秧田在稗草2~4叶时施千金 (10%氰氟草酯) 750~1 000 m L/hm2, 对水450~600 L/hm2进行茎叶喷雾。大龄稗草的防除上, 施药量应适当加大, 以提高防效。临稻19号大田生产上, 要合理密植, 保证适当的种植密度。一般种植密度以30.0万~33.0万穴/hm2, 基本苗控制在90万~120万根/hm[1,2]。

4.3 肥水运筹

临稻19号生产上, 施肥应合理, 做到控氮增钾。大田管理中的肥料管理坚持前重后轻的原则。施钾肥225 kg/hm2、碳酸氢氨750 kg/hm2作为底肥, 在此基础上, 配施配施锌肥30 kg/hm2、三元复合375~450 kg/hm2;也可配施锌肥30 kg/hm2、磷酸二铵225 kg/hm2。在移栽后5~7 d追施尿素150 kg/hm2作为分蘖肥。整个大田期氮肥的用量不可过多, 控制纯N在262.5 kg/hm2以下。大田中后期氮肥应尽量少施或不施, 以防造成水稻的贪青晚熟, 达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此外, 可在小麦成熟后, 用机械收获, 然后实现秸秆还田, 达到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肥力增加、通风透气性能增加等目的。9月上旬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喷施适合用量的叶面肥, 包括壮多收、磷酸二氢钾、叶霸等, 以达到产量和品质提高的目的。水分管理上, 在水稻返青后, 要适时晾田, 干湿交替管理, 以对无效分蘖进行控制。特别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 坚持浅水管理, 以防病虫害发生, 达到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等目的[3,4]。

4.4 病虫害防治

秧田病虫害防治上, 应喷施3次药[5]。第1次:灰飞虱的防治及条纹叶枯病的预防上, 在水稻3叶后喷施吡虫啉等;第2次:蓟马、灰飞虱及钻心虫的防治上, 可在麦收前1~3 d, 用氟虫腈、吡虫啉等;第3次:越冬代钻心虫的防治上, 可喷插秧前1~2 d用吡虫啉、杀虫双等。

大田病虫害防治上, 应喷施3次药[6]。第1次:在第1代钻心虫、纹枯病的防治上, 可在7月20日前后喷施杀虫双、井冈霉素等;第2、3次:白叶枯病、穗颈瘟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的防治上, 可在8月中下旬喷施甲维盐、康宽、三环异稻等。在某些病虫害发生的特殊年份, 还应结合田间具体的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程度进行防治。

摘要:阐述了水稻新品种临稻19号的选育背景、技术方法及特征特性等, 并从播种育苗、移栽、肥水运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其栽培技术, 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临稻19号,选育,栽培

参考文献

[1]薛应征, 胡秀明, 孙建权, 等.沿黄稻区直播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3 (7) :9-10.

[2]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6) :16.

[3]胡定汉, 潘熙曙, 丁兵, 等.水稻直播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8) :47.

[4]吴春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9) :67.

[5]水稻真菌性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4 (3) :18-20.

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 篇3

一、特征特性

1. 植株性状 幼苗叶鞘和叶缘均为紫色,叶片绿色,苗势中庸。成株叶片数22~24个,株形半紧凑,株高334厘米。花丝红色,雄穗分枝数15~19个,花药黄色,颖壳绿色。

2. 穗粒性状 穗位152厘米,穗长17厘米,果穗锥形,苞叶较长,每穗籽粒18~22行,籽粒黄色、马齿形,百粒重34.1克,出籽率80.7%,籽粒容重701.6克/升。穗轴红色。

3. 品质性状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籽粒品质检测结果显示,含粗蛋白11.36%、粗脂肪4.2%、粗淀粉72.34%、赖氨酸0.25%。品质好,达到优质普通玉米水平。

4. 抗逆性 综合抗性好,经2009~2010年连续两年人工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中抗茎基腐病。植株抗干旱、抗倒伏,耐瘠薄能力较强,保绿度好。

5. 生育期 多年的田间实地观察与调查情况表明,在辽宁省境内春播生育期为129天左右(比对照品种丹玉39早熟3天),约需活动积温2850℃,属于晚熟玉米品种。

二、产量表现

据多年多项多点试验,其高产性较为突出。

1. 院内品比试验 2006~2007年参加院内品种比较试验,两年平均亩产749.6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9.7%,产量差异极显著。

2. 省区试预备试验 2008年参加辽宁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预备试验,平均亩产769.4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19.3%,8个试验点全部增产。

3. 省区域试验 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43.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7.6%,在19个试验点中有17个点增产。

4. 省生产试验 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2千克,比对照品种增产21.7%,在所有的试验点全部增产。

三、栽培技术要点

1. 选地与整地 要选择保水保肥、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地力均匀、地势平坦和灌排方便的微酸性至中性壤土或砂质壤土地块种植。播种前精细整地,耕翻20~25厘米,耙碎土块,整平地面,做到土壤疏松、上虚下实,清除残茬,为播种和保苗创造良好条件。

2. 选种与播种 要选用籽粒饱满整齐、发芽率在95%以上的优良种子,并应充分晾晒。在辽沈地区及其相同生态区,一般应于4月下旬播种。清种、间作、套作均可。行距60厘米,穴距30厘米,播深4厘米,覆土均匀,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以利于土壤保墒和出苗。

3. 间苗与定苗 要适时早间苗、早定苗,以防止幼苗相互拥挤而争光、争肥、争水,为其正常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空间。通常在3~4片叶时就要间苗,在5~6片叶时即可定苗。在中等肥力地块上,每亩要选留生长健壮、整齐一致和无伤无病的优质幼苗3500~3800株。

4. 除草与培土 要以化学除草为主,人工除草为辅。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可用乙草胺或2,4-D异辛酯等化学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在植株封垄前要及时完成2~3次铲耥,每次作业间隔7~10天,最后1次中耕深度为10~15厘米。这样既可铲除杂草又可培土防倒。

5. 施肥与灌水 在整地时每亩要深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5000千克和磷酸二铵10千克做底肥,在播种时要施用三元复合肥10千克做种肥,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要分别追施尿素10~20千克。在生育期间特别是在抽雄期至灌浆期,倘若土壤缺墒而又天旱无雨,则必须及时灌水。

6. 防病与治虫 一定要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这样既能杀灭多种病菌又能防治多种地下害虫。防治蚜虫选用乐果;防治黏虫,应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喷杀,将其消灭在3龄之前;防治螟虫,应在大喇叭口期将3%呋喃丹颗粒剂投入到心叶内。

7. 去雄与扒皮 当雄穗从顶叶抽出40%左右时,每隔1行(或1株)将雄穗割掉(地边的几行和地头的几株暂不去雄),待授粉结束后要及时割除全部雄穗,以利于通风透光,减少虫害,还可增产5%~8%。在蜡熟期要将玉米皮(苞叶)全部扒开,以促进早熟增产和降低籽粒含水量。

8. 收获与晾晒 植株基部叶片干枯凋萎,中、下部叶片变黄下垂,果穗苞叶变为黄白色而又干枯松散,籽粒基部出现黑质层、乳腺完全消失、坚硬而有光泽、用手指甲掐之无凹痕时为完熟期,此时收获最为适宜。收获后要将果穗放置在地势较高和通风向阳的场所进行充分晾晒。

四、适宜种植地区

多年的试验、试种、示范与推广情况表明,辽单481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不仅适宜在辽宁省境内种植,而且也可在无霜期超过130天,活动积温达到2850℃以上的全国各地春玉米产区开发推广。

(作者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84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邮编:110161)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登海6103的选育 篇4

关键词:高产,优质,耐密,龙单51,选育

玉米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作物。2006年以来玉米年播种面积逐年递增, 到2010年达到近520万hm2, 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5%左右, 年产玉米近380亿kg, 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的40%, 占全国总产的12%~15%, 玉米商品化率高达70%。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自然条件较优越, 但玉米平均单产较低[1]。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育种上虽有突破但进展不大, 因此, 选育适应黑龙江省生态类型、籽粒金黄色或橙红色、中齿或中硬类型、籽粒容重高、商品品质好, 抗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耐玉米青枯病、黑粉病, 熟期适宜、高产稳产耐密的玉米新品种是提高玉米产量和生产经济效益的有效途经之一。

龙单5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高产育种室选育的高产、优质、抗倒、抗病玉米杂交种, 该品种以自育系龙系279为母本、改良系H224为父本杂交育成, 2009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黑审玉2009014) 。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1.1 品种来源

母本龙系279是用长3与Mo17杂交, 又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的二环系。在哈尔滨市生育日数119 d左右, 需活动积温2 500℃左右;幼苗生长健壮, 易抓全苗;株高170 cm, 穗位高45 cm。花丝绿色, 雌雄穗开花期协调;叶片绿色;果穗圆柱形, 穗长16 cm、穗粗4.6 cm、16行、中齿类型, 百粒重28 g左右。父本H224是用黄早4作轮回亲本, 与南斯拉夫引入系ZPSC475杂交, 又用黄早4回交2代, 然后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在哈尔滨市生育日数122 d左右, 需活动积温2 550℃左右;幼苗生长健壮, 易抓全苗;株高185 cm, 穗位高75 cm;花丝为粉色、雄穗分枝数较多, 雌雄穗开花期协调;叶色绿色;果穗穗长20 cm、穗粗4.5 cm、14行、硬粒类型, 百粒重30 g左右。

1.2 选育过程

2002年在海南以龙系279为母本、改良系H224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200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和比较试验, 2004年在黑龙江省10个生态点进行异地鉴定试验, 2005~2007年参加黑龙江省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 2008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

2 产量情况

2003~2004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和比较试验, 2 a试验平均产量10 105.3 kg·hm-2, 2 a平均比对照品种东农250增产18.7%。2004年在绥化、鸡东、密山、富裕、齐齐哈尔、双鸭山、勃利等市县进行异地鉴定及小面积示范, 平均产量在10 000 kg·hm-2以上, 比东农250增产12.5%~19.8%。2005年参加全省预备试验, 比对照品种东农250增产12.3%;2006~2007年全省区域试验14点次全部增产, 平均产量9 099.8 kg·hm-2, 比对照品种东农250增产11.5% (见表1) ;2008年全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9 163.2 kg·hm-2, 比对照品种吉单27增产13.3% (见表2) 。

3 特征特性

幼苗期第一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茎绿色;株高255 cm、穗位高80 cm, 果穗圆柱型, 穗轴粉红色, 成株可见叶片数18片, 穗长24 cm、穗粗4.9 cm, 穗行数14~16行, 籽粒中硬型、黄色。在适宜种植区生育日数为122 d左右, 需≥10℃活动积温2 500℃左右。

4 品质及抗性

2007~2008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检测:龙单51籽粒平均含粗蛋白10.54%~10.78%、粗脂肪4.41%~4.99%、粗淀粉69.84%~72.78%、容重785~789 g·L-1。接种鉴定接果:中抗大斑病 (2~3级) , 中抗丝黑穗病 (10.3 %~15.0%) 。

5 适应区域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上限, 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密山、富裕、双鸭山、勃利等地适宜种植龙单51, 吉林省适于种植吉单27中早熟玉米区以及内蒙部分地区都适宜种植该品种。

6 栽培技术要点

龙单51在黑龙江省适应区5月上旬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以4~6 cm为宜。

保苗株数以62 500~67 500株·hm-2为宜, 同时注意平衡施肥, 基肥及种肥225 kg·hm-2磷酸二铵、15 kg·hm-2硫酸锌, 有条件加施40 kg·hm-2硫酸钾;在拔节期追施150~225 kg·hm-2尿素。龙单51幼苗生长健壮、发苗快, 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在生育中后期加强防病防虫, 做到适时晚收[2]。

7 推广及开发

龙单51自育成以来, 黑龙江省各地试种反应较好, 幼苗拱土能力强, 早春播种容易保苗。2009年在鸡西兴凯湖农场高产田地块种植, 在67 500株·hm-2条件下, 达到12 850 kg·hm-2, 表现出产量高、籽粒容重高 (775 g·L-1) 、综合抗性突出的品种特点, 是目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优良品种之一。目前龙单51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与合肥丰乐种业合作开发, 开发潜力与应用前景看好, 可在黑龙江省望奎、齐齐哈尔、佳木斯、鸡西和密山等地大面积推广, 同时可以在吉林省和内蒙部分地区吉单27种植区大面积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建国, 曹靖生, 史桂荣, 等.玉米新品种龙单5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3) :74, 76.

上一篇:瓦斯治理技术方案下一篇:老年大学声乐班级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