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精选11篇)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1

所谓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就是不仅拥有一定的专业管理水平,而且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要具备较快的反应能力、一定的团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根据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市场定位,旅游管理类学生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旅游市场需要的是兼备专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加实践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实训项目

学校在制定年度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删除那些与专业技能操作无关的课程,缩减理论课的课时,增加实践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上完理论课之后,也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实训活动,例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项目设计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入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快地自我纠正,不断提升。

(二)依照实践教学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顺序

在安排教学课程时,应遵循科学合理的顺序:一般来说,在学生刚入校时,大多数课程是专业基础类课程,以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充分了解,为日后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接下来,应该将适当的专业理论课程与相关的实践类课程相结合,并为学生创造适量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该安排专业实习活动和毕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机遇。

(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被划分出三个层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学习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学习可以将旅游管理类专业划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针对每一个专业方向,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方案,合理安排教学工作,从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工作。

(四)建设多层次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习机会,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在校内,学校可以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比如旅游规划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迷你旅行社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等,学校应为其配备专业的配套设施,以提高学生实训实验的顺利进行。在校外,学校可以加强与相关星级酒店、旅行社、景区的合作,为学生争取更多校外实训的就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应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按照实践教学的考核大纲,制定合理的考核表,对全体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六)组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在组建教师团队时,可以考虑“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选派专业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校外的专家到校内进行授课。这种互动协作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校企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学校与专业人士间的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三、结语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2

一、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一) 会计类课程的定位

会计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管理平台课程中的基础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先修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经济学》、《经济法》、《工程项目管理》;后续课程有《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工程造价案例分析》等。

(二) 工程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 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

执业岗位群分析:可在政府机构、业主单位、房地产企业、施工单位、监理和咨询单位、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施工、监理、造价咨询等工作。

应具备的知识: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 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应具备的执业能力: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次晋升岗位分析:我国建筑行业实行执业资格制度。与工程管理密切联系的执业注册师有五种:一级 (二级) 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注册咨询 (投资) 工程师。以建造师为例, 《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建造师注册后, 有权以建造师名义担任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建设工程项目经理执业导则》3.2项目经理执业能力要求3.2.4 (4) 规定: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施工过程, 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 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13.1.1规定:项目经理应将项目成本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项基本目标, 并有效进行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三) 会计类课程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执业能力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上要有所区别:会计学专业学生应掌握较高深的会计专业知识及核算方法, 教学贯穿主线是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三个环节。会计类课程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会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专业人才, 突出和围绕“如何做会计”这一核心来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核算模式, 掌握进行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会计核算和解决相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应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建立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及报酬等财务观念, 掌握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及财务协调和控制的基本方法, 具备将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工程管理实际的基本能力。

二、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资金运动

(一) 会计原理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理论基础

通常工程管理专业所指的工程还是比较传统的“工程”的范围和定义。如:建造房屋、大坝、铁路、桥梁等。建设项目是在预定的时间范围和地点, 使用投资人有限的资金, 旨在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 实现经济、环境或社会发展目标, 有组织地完成不重复 (一次性) 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建设项目的成果是由建筑物与设备所构成的, 由一个经济实体或自然人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或通过运营取得经济效益, 实现社会经济增值。工程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建设项目预期目标的过程。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凭证为依据, 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 对特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 向有关单位提供财务信息, 参与经营管理, 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建设项目投资额巨大, 必然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运用会计的方法,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对建设项目筹建期、项目建设期、项目运营期和项目结束期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如图1所示。

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资金表现的经济活动。建设项目投资是边际意义上的投资活动。建设项目类似于一个微观企业, 建设项目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经济活动均可以进行会计核算, 提供经济信息。利用会计信息资料, 估计或预测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状况, 从而确定其可行性。考察企业的工具即企业财务经营的主要报表如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完全可以用来考察项目。项目投资是投资主体 (建设单位) 的一种投资活动。项目投资通过建设有形的或无形的资产, 建立独立的财务实体 (利润中心) 或非独立的财务实体 (成本中心) , 通过运营取得财务收益, 实现投资增值。

(二) 会计原理在工程管理全寿命周期的运用

参与项目建设的两大市场主体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就是项目投资人, 施工单位是建筑物或设备的实施单位, 建设单位方会计核算的内容就是建设项目投资总额, 包括工程竣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项目运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 其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平常所说的工程造价。施工单位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建筑物或设备的实施费用。包括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用和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对会计知识的需求可分为两部分内容, 一是决策阶段运用财务评价的方法判断项目的可行性, 分析项目的风险。二是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核算和监督。建设项目耗资巨大, 涉及多个部门, 具备一次性和不可逆转的特点, 项目管理是多方面的项目管理, 既有建设单位的核算和预测, 也有施工单位的核算。工程管理专业的会计类课程学习应遵循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 以实务为重点, 站在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两个角度来阐述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本技术和方法。并具备运用会计知识来解决工程管理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前期策划和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保修阶段。在项目前期策划和决策阶段, 建设单位就要通过以往类似工程的会计信息, 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市场预测和确定的依据;技术工艺、主要设备、建设标准;资源、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输、供水等协作配合条件;建设地点、厂区布置方案、占地面积;配套工程等资料实施财务评价。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项目评价的有关规定, 从项目的财务角度, 分析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 编制财务报表, 计算财务评价指标。通过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分析, 考察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 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建设单位运用会计信息参与项目决策, 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从资金来源、建设布局、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合理性、技术政策进行审查。

项目审批后, 建设单位要根据预计的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合理安排各个年度的投资费用, 计算各个年度的投资使用计划, 并根据投资计划筹集资金, 筹集资金太多, 资金闲置增加资金成本;筹集资金太少, 满足不了项目的建设需求。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包括资本金和负债, 同企业成立时的资金筹集, 满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在项目竣工后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负债筹资在项目运营期偿还贷款利息, 计入财务费用, 如图2所示。

进入建设项目实施阶段, 施工单位为了获取合理的利润也要进行成本核算。依据我国财政部在《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等规范性文件中规定:施工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式的各项支出,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是指施工单位企业内部为组织管理工程施工所发生的全部支出, 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资金、职工福利、行政管理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摊销费、水电费、办公费、差旅费、财产保险费、检验实验费、工程保修费、劳动保护费、排污费及其他费用, 如图3所示。

财务评价中所使用的建设项目直接效益和费用的计算来源于会计信息, 工业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及资金循环过程比较典型, 尤其需要对生产性建设项目进行财务评价。大多数会计学课程以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作为一个资金循环过程, 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依次经过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过程, 生产经营过程需要经过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三个阶段。而其他项目如:水利水电项目、交通运输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共设施项目还要进行经济评价, 部分学生感到疑惑, 为什么学习的不是建筑企业会计, 而是选择生产性工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教学, 事实上, 这是与建设项目的财务评价过程保持一致的 (如图4所示) 。

三、研究意义

本文在对工程管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以建设项目为结合点, 建立了会计类课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联系, 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两个角度对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中的会计核算、财务评价进行阐述, 澄清了工程管理专业对会计的模糊概念, 理清了工程管理专业会计类课程学习的主线。这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对会计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提高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建设工程项目经理职业导则 (RISN-TG012-2011)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黎明梅.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6, (10) .

[3].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与实务 (一)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F0-4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开始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创新创业大众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标签越来越深的印刻在大学生的教育层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国际化当成机遇和挑战。所有人都希望完成从“国内高等学府”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转变。

一、高校国际化战略

1、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各国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至少三个方面,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学术交流。教育理念国际化即指高校工作人员要有开放的视野,立足全球化格局,长远发展,与国外的教育互通有无。

2、高校课程体系国际化

课程国际化是我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尤其在进入世贸组织以后,高校教育国际化成为了重要课程。把国际的、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念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中来,有利于完成知识和观念的有效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课程的国际化能够给没有办法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也可以吸引国外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留学。目前,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已非常普遍,呈多种形式,如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在工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内容,把到国外修学旅行与课程教学联系起来等等。[1]加拿大高校近年来在课程国际化方面进展明显,据加拿大大学联合会(AUCC: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Canada)2006年组织的一次调查表明:加拿大61所高校的356个专业中均开设了国际课程,并将课程国际化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2]

二、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性

1、课程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弗朗西斯(A. Francis)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是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国际学生项目,到国外学习/工作及交换项目,国际合作计划,与国外同行院校的密切联系,与各区域的联系。[3]

2、课程国际化是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也迎来了严峻的挑战。国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多数学生都想将自身所学拿出去到世界的舞台上练练兵,保研、考研和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毕业时的模式化选择。

目前,国外知名大学的商学院都在积极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值得借鉴。其课程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从全球化视角来考虑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提出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等财经类人才。(2)教育内容的国际化。通过增设有关国际化方向的专业或在原有课程中增加国际化内容,以实现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教育合作的国际化。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师生互换、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国际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国际化的途径

1、战略规划

“985工程”,也称“世界一流大学”工程。旨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目前我国985高校共有39所,所有大学都有经济管理类学院及专业。这些学院都将国际化办学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可以成为重要抓手。若想将国际化课程体系落到实处,应该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1)从重视到共识。学校领导要重视学校国际化发展道路,学院层面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国际化进程的部署,各方面达成共识。(2)营造国际化氛围。学校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包括学术带头人、留学归国人员、外国留学生、青年教师代表等,要定期召开研讨会,制定国际化课程实施细则,不断营造课程体系国际化的良好氛围。(3)资金扶持。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推进,学校应设立课程国际化的专项资金,从制度上与经费上保证课程国际化工作的顺利开展。经济管理类高校如果希望将自己打造成国际化商学院,还应该通过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 of Business)论证,该论证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院开设的国际化课程的多少。

2、师资队伍的配置

目前,很多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都加入了课程国际化进程。进程的顺利,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的充分参与对实现课程国际化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若想逐步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主要是做好“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工作。

3、合理的课程体系

首先,根据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及专业的特点,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置跨人文与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综合性通识教育类课程。例如增设历史分析和社会分析、文学艺术、外国文化、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强化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建议在保证大学英语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增加英语强化训练课程。同时开设跨文化交流与比较的课程,例如《东西方文化比较》、《外国历史》、《西方思想史》、《西方经济史》等,为双语教学与国际化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在专业课中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适应国内、国外、国际三种环境变换的全球视野,提高对外交流的能力。加强双语教学,推动教材和教辅的国际化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建议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院对国际化程度高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如金融学、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市场、公司理财等课程。对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选修课程则可以选用翻译的国外教材或国内优秀教材,中文授课。在双语教学层次上,建议先从低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始,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逐步过渡到较高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

[1]邱伟芳,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2]加拿大大学联合会文献[DB/OL].[2008-08-06].http://www.aucc.ca.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4

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着许多阻碍.如何使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使专业课双语教学实现专业和语言的双目标,成为双语教学工作者们一心想要解决的`论题.本文以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为例,通过从分析目前该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障碍,引入案例教学,阐述了其对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建立了双语案例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从而提出双语案例教学实践的关键要素,以期提高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作 者:张春霞 Zhang Chunxia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年,卷(期):2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不完全沉浸法 课堂互动

经济管理类商务概论教学分析论文 篇5

一、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

由于电子商务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与理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物流技术、支付技术等。因此,与之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通常包含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工具、电子商务流程、电子商务设计和电子商务模拟创业共6个模块。但据作者了解,大多数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学时通常在8-20个,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想完成所有6个模块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技能和深刻认识所学理论是无法做到的。

(二)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片面关注结课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当前学生只重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电子商务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就已经掌握了整个电子商务,没有必要劳神费力的去做什么实验。于是在电子商务的上机实验中,很多学生利用上机的机会,看电影,打游戏,浏览网站,对待实验过程却只是走马观花,缺乏分析与思考,更谈不上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了。

二、强调仿真模拟,脱离真实商务环境

很多院校通过购买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B2C、B2B、C2C等电子商务流程知识和技能的实验环境。学生体验并操作这些模拟软件的优点是他们可以学习电子商务各种交易模式的.详细流程,并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其中,自主的开展和使用电子商务,从而能够把课本上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电子商务理念,加强了感性认识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由于成本、能力或技术等原因,很多模拟软件提供的场景与真实的商务场景差距较大,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开展电子交易的工具和环境;实验模拟系统模式固定,缺乏创新、灵活机制;不少软件还普遍存在开发水平、版权保护和版本更新等问题;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很难更得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迅速成长的需要;学生只能看到模拟软件的前台实现形式,无法感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的后台运行与处理流程。

三、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弊病的解决办法

面对上述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实验目的,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不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的定位不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设计时,应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实验内容体系。一般来说,电子商务课程实验包含三种类型内容:体验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创业性实验。体验性实验包括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网上购物、网上拍卖、B2B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物流、外贸电子商务、CA认证、电子签名、ERP等9个实验;操作性实验包括网络接入与系统设置、网页制作、网络广告的制作与交换、网络维护、模拟CA认证中心、系统集成等6个实验;创业性实验包括网站总体设计和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两个实验。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掌握电子商务概念性知识;通过操作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和掌握各种开发工具;通过创业性实验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但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依据本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以上众多具体实验内容进行取舍或优化,并采用与之对应的教学形式。

(二)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完善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和兴趣低落,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这就需要强调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客观上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对实验任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方面,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因此,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重点不是仅仅只看学生的最后实验结果,而是要考察学生理解知识点、主动探询知识的能力以及软件工程的素质等情况,为此教师应设计一些知识点在实验中考核。并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提出不同的考核方法。

(三)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6

编号: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刚刚学习了统计学课程,为了了解你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意见,进一步获得你的学习反馈和需求,以改进和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希望你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完成下面的问卷调查,在此对你的参与致以万分的感激!

(问卷中提到的问题,以你所学习的这门课程为依据进行回答。除特别注明外均为单选,请在你所选择的选项序号上画√)

1.你喜欢统计学这门课程吗?

① 很喜欢② 喜欢③ 一般般④ 不喜欢

2.你认为这门课程设置是否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学科特点?

① 很符合② 比较符合③ 基本符合④ 不符合3.你认为要想学好这门课,关键靠什么?

① 逻辑思维能力② 计算能力③ 记忆能力④ 综合能力

4.你认为这门课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① 全面系统② 基础实用③ 重理论多于实践④ 抽象难懂

5.你觉得统计学在将来或以后的工作中有用吗?

① 很有用② 基本有用③ 可能有用④ 基本没用

6.您认为所选用的统计学教材内容质量如何?

① 质量很高② 质量较高③ 质量一般④ 质量很差

7.你认为这门课程还有那些方面需要提升改进?

①教学方法② 课堂互动③ 理论联系实际④ 教学理论

8.你逃过统计学的课吗?

① 从不逃课② 逃过一两节③ 偶尔逃课④ 经常逃课

9.你对这门课程的作业量有什么看法吗?

① 作业量过多② 作业量适中③ 作业量过少④ 无所谓

10.对于这门课程,你总体感觉学习压力大吗?

① 很大压力② 有些压力③ 一般般④ 很轻松

11.你认为统计学教学有无必要根据专业组织教学?

① 有必要② 没必要③ 无所谓效果都一样④ 不知道

12.你认为有无必要再教学过程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

① 有必要② 没必要③ 无所谓效果都一样④ 不知道

13.你认为从哪些方面加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呢?(可多选)

① 多布置作业② 增加统计学软件的教学③ 增加统计学案例的教学④ 加强二手统计资料搜集环节的教学⑤ 其他实践环节

14.你认为统计学课程适合的授课方式是什么?

① 多媒体② 多媒体和板书结合③ 黑板板书④ 其他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 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 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MIS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下转331页)(上接294页)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 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8

关键词:信息管理类专业 关联课程 教学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信息管理类专业是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相融合的一类专业。目前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而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是信息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技术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能力及毕业设计和社会应用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数据库应用等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在培养信息管理类专业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信息系统开发人才培养要求的越来越高,信息系统开设的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因此,我们对全国同类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发现信息管理类专业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①在课程安排的时间顺序上不合理。大部分的课程安排是先经管类课程后技术类课程,由于经管类课程一般偏文性质居多,主要研究宏观现象,技术类课程主要研究和解决微观的、具体的问题,而人们认识世界往往是从微观到宏观,因此,这种课程安排的顺序与人类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不相符。②实践环节薄弱。缺少必要的实践训练,特别是一些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保障,忽略了交叉学科的特点。③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薄弱。学生虽然学了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但由于缺少相关基础理论的支持,学生难以作到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所学技术。

目前,在信息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尤为不合理的是各门课程自成体系,过分追求自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这样虽然使学生对本门学科有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但不可避免地使课程之间存在许多交叉重复。几年来,为适应科技发展,各门课程都在更新知识,增加新内容,但为保证本门课程的完整性又难以放弃一些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希望增加学时,但在教学时数一再减少的今天,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压缩学时与加强各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使得各门课程在保持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浓缩讲课内容,在减少习题课和实践课时上下工夫。这实质上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间的重复,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深入掌握。21世纪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大批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既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要求拓宽基础,以适应多个专业和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类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管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我们深入调查和研究了信息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现状、该领域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为指导原则,在课程体系的重构和各课程内容的衔接与更新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重点在教学实践环节上进行重大变革,启动了与之匹配的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类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关联课程教学是将同一个教学班关联性强的几门课程开设在同一学期,开课的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一套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学生、教师共享各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实践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

目前,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

1.关联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参与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4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减少内容的重复和交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设计理论教学环节时,特别注意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和遗漏。在实践环节设计时,课题组将4门关联课程捆绑在一起,设计、制订了一套统一的关联课程实践教学方案并分别在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各课程共享4门课程的实践课时,来完成该教学方案规定的教学内容。

2.制订了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压缩了过深、过窄和过繁的教学内容学时,加强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并在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作了适当调整,使其支持关联课程教学改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同一个教学班,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系统"4门课程捆绑在一个学期开出。

3.进行系统开发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通过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加大学生MIS系统开发的综合实践,由于关联课程实践课时共享,4四门课共同来完成一个相关的MIS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作,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实践学时。在学生的课程设计实战演练中,无论文档书写的规范性,还是系统开发的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和肯定。

三、实践效果与结论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全面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实践表明:

1.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不仅学到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而且学到了传统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

2.关联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和交叉,使实践课时得到充分的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通过实践教学案例,阐明基于数据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接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信息系统开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4.关联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各相关联课程的教师在授课时更能突出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便于学生对体系课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截至2009年底,我们已经进行了第6轮教学过程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肯定。并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关联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范围,形成多个关联课程教学课程组,进行关联教学实践。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和实践,项目成果在信息管理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鲜明特色,为信息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苟娟琼,关忠良.信息系統专业及其建设的再认识[A].信息系统协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70-673.

[2]杨善林,刘业政,李兴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2):1-3.

[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省特色专业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2010.

[4]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关联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申报书.西安财经学院,2007.

[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5版-2009版),西安财经学院.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9

在经济危机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2009年4月23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2009年在校大学生的签约率总体略低于去年同期,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大体是20%到30%,总体来看就业形势仍比较严峻[1]。对于计算机和通信类专业毕业生来说,虽然就业形势相对总体而言稍好一些,但是仍不容乐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使学生能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作为担任计算机网络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如何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计算机和通信类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教学反映,主要进行了x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这些改革对促进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1.教学过程与专业证书考试相结合目前许多单位招聘往往对有专业证书的毕业生优先考虑,与网络类课程相关的证书有很多,特别是国家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考试中的网络工程师考试。参加这种考试并取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是大多数用人单位聘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工程师系列职务的前提。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网络工程师考试,具有网络工程师资格,在计算机网络类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网络工程师考试的重点,并且将历年试题按知识点区分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问检查,一方面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讲到信号编码时,理论的编码规则和编码效率计算等学生不容易掌握,可在理论知识介绍完后在课件中加入网络工程师中的真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理解。此外,网络工程师考试中还涉及了编码中的汉明码、双极性码和NRZ-1码等,这些内容教材没有涉及,在课堂中补充后对学生参加网络工程师考试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网络工程师考试外,还有思科认证的CCNA、CCNP和CCIE考试,华为3COM的认证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新增的四级网络工程师考试等。教师熟悉这些试题后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对学生通过专业证书考试有极大的帮助。

2.实践教学与提高动手能力相结合许多单位在招聘时希望尽量缩短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员工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马上接手工作。目前的大学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时间多于实践教学时间,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实问题。实际上,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作为本科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教学有着自身的独到特点[2]。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参与,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竞争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大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由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组成,目前多数学校存在着三者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统一体系的问题,无法让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系统的提高,走上工作岗位易与实际脱节。我们在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把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三者结合起来,学生对网络重点知识和各种规模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动手实践,形成一个统一的具体的认识体系。例如,网络中的服务器和重要协议等内容在实验中让学生动手理解和掌握;小型局域网网络组建和设备配置等内容在课程设计中完成;在校外实习中通过参观操作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广域网相关设备配置、运行和维护。学生通过实验室中的实验配置,不但理解了网络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掌握了小型网络的组建,了解到了最新的设备种类、信息和配置方法;通过校外实习的学习,了解到了大型网络运行使用设备情况,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将实验、课程设计和校外实习三者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做好了准备。

3.教学过程与提高综合能力相结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应届毕业生不仅要有专业文化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1世纪需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善于沟通,能够提出构想、更好地适应多种工作岗位的人才。笔者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规规矩矩地做事、答题,甚至出现了不敢贸然作答的谨慎心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3]。为了多方面培养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互动元素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课堂游戏和学生讲述等均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例如,在讲述网络信息传递时,传统的讲授方式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改用游戏方式,把一张纸作为需要传递的信息,学生扮演网络中的节点和层次结构,通过学生之间传递纸张模拟信息的传递,学生在传递的同时讲述自己扮演角色的作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对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讲述局域网组网方式时,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准备自己的组网方案,在课堂上首先互相辩论各自方案的优缺点,最后达成一种统一的方案。这种方式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教学知识点,在课堂上讲述给同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3]。教师有意识地与学生互动,建立交互式的学习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4.教学过程与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书本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飞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学生有“学校学习无用”等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还应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前沿的研究领域等,这样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例如,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材中没有涉及3G、WiFi和蓝牙通信等,但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一些毕业生工作会从事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这些知识点的介绍,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知识。此外,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也可以为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

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使学生尽快完成从被动学习者到主动思考者的转变,为在就业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做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教学论文 篇10

2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教学手段,目前国内外已经普遍将其应用于军事训练、课程教学、运动训练以及医学研究等方方面面。美国是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起源地,现在美国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在这个领域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也是第一个把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国家,目前在感知、用户界面、后台软件和硬件等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虚拟仿真教学仪器架构。如,美国的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利用Java技术建立了基于Web的探索式虚拟物理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个模块:基于JavaApplet的虚拟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相关的实验课程模块、实验结果评价模块、协作模块。在欧洲,英国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的相关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研究出了虚拟仿真软件包,并应用在教学仪器和工业安全培训等方面。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在教育和学术方面对虚拟仿真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其目标主要在于探索桌面虚拟仿真的输入设备应用上。此外,该小组还和其他学校紧密合作,将其仿真系统应用在了特殊学生教育中。在中国,目前各个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场景进行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例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发出第一套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仪器系统――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几何光学实验平台的开发,系统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的智能化仪器、计算机技术、虚拟仿真和物理教学仪器等有机结合,把物理教学仪器系统推进到了新的领域;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北京邮电大学强势的网络、通讯、电子三门学科为基础,采用JavaApplet技术、B/S结构、J2EE框架,为解决高校日趋紧张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等实验教学问题,由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精英力量,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了配套的虚拟实验系统。通过对国内、外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现实教学应用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当前,国外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比国内开发时间早,应用相对成熟,不管是在仿真器材还是仿真软件上都比较丰富、且功能较多;同时,国外很多成熟的仿真实验产品价格普遍偏高,且技术难度也不太适合本科学生,更适合研究所或工程师使用。尽管如此,我国还是有很多现行的成熟的计算机仿真软件供我们选择,这些成熟的仿真软件具有界面友好、可扩充性、支持二次开发等特性,甚至大多实现模块化利于定制化实验的开发,基本上能满足国内高等院校实验教学需要及丰富的仿真实验需求。因此,国内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普遍采用购买成熟的仿真软件产品,基于自身的仿真实验需求进行对应的二次开发,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的基于计算机仿真的虚拟实验平台,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发展。就工业工程类实验课程而言,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仿真软件,如,Flexsim、witness、em-plan等都能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仿真实验平台,供我们在这些平台上进行综合性实践项目的构建和开发。

3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发

在深度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企业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混合式学习理论,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借鉴信息化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出基于实践项目、真实案例和工作任务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实验设计。该模式由“项目导入、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成果展示与评价”4个环节组成,其中,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贯穿了该模式的所有环节。下面简单介绍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1)在“项目导入”环节,专业教师的活动包括:借助选定的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导入项目任务及目标、展示项目结果,让学生对项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当完成的具体任务和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哪些知识以及达到什么样的技能水平;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适当采取分工协作方式,安排具体的任务完成时间及成果的评定方法等。

(2)在“制定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通过自主学习、分工协作等方式,对具体实践项目的目标、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任务所涉及的专业方法和技能手段,充分应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设计出仿真实验模型帮助决策与优化;确定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步骤,为仿真实验任务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3)在“实施计划”环节,学生的活动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按照拟定的计划,逐步完成实践项目的仿真任务;在完成实践项目仿真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自己养成专业素养。

(4)在“展示与评价”环节,学生的工作包括:在计算机仿真实验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实践项目仿真成果;参与讨论和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对自己的实践项目展开进一步的仿真优化处理。

4结语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在显著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的同时,减少了设备消耗,尤其是耗材的使用量,节省了实验经费,而且克服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工业工程综合实验课的开课率和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专业实验教学方面的应用前景广泛,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洪梅,熊建设,石雷.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3(8):88-90.

[2]张祖鹰.浅谈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实训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7X):387.

[3]胡晓波,李琰,王艳芳.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07(2):121-122.

[4]曹旭帆,叶舟,高灵.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J].实验技术与管理,,24(12):99-101.

[5]徐玮玮.仿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科技信息,(34):I0352-I0353.

[6]陈龙,张亚君.Proteus仿真软件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8):73-75.

[7]徐红,刘羽.计算机专业虚拟实验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2):90-92.

[8]张明,李良荣.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9(6):117-119.

[9]刘颖,张东亮,李旺彦.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2):143-144.

[10]白锐,张健.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1):58-59.

[11]张敬南,张谬钟.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30(12):101-104.

[12]王卫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考与建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5-8.

[13]刘扬武.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在高校网络协议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15):76.

[14]宋菲.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路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1):290-290.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摘 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摘 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投标项目具体实施方案下一篇:跑出一片天观后感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