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1

食品安全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最近,我市工商局开展了全市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培训班。我所人员通过培训班的学习结合本县及本辖区经济发展情况,发现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民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农村消费者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都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农村离申诉、投诉地点远,仅仅是为了几元钱的食品,要搭上往返费用加上检测、鉴定费用,维权成本高,也是农村群众不愿主张权益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都为低成本、低价格的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进一步扰乱了农村食品市场的消费环境。

(二)农村食品检测设施匮乏

工商机关尤其是基层县区工商局,食品检测相关设备严重匮乏。以我县局及我所为例,县局不具备农业部门农产品检测手段,也不具备质监部门的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工商所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缺乏资金用于专项食品抽样检测。目前检测手段较为简单,监管人员主要还是仅凭眼观、手模对经营者进行检查,对简单的食品标志不清、不齐,过期变质,相关证照不齐或无证等可以检查识别。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由于检测设备原因却无法检测。

(三)农村监管区域广,监管力量薄弱

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户分布比较分散,以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现有的基层监管人员数量相对缺乏,要实现对所有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的常态化,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很多位于乡镇村的食品经营门店,现有执法监管力量按照正常的成本来实现辖区内的食品经营户的全覆盖监管巡查,只能够保证一月巡查两至三次,那些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域,保证一月巡查一次。根据我们所现状,通常是一两个人管理着一个乡镇,很多食品经营店也没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和联系电话,驾车巡查成本很高。监管人员力量薄弱导致监管周期拉长,致使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乡镇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等等缺乏有效监管,这也是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部分农村小摊贩属于农村弱势群体,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还要考虑这部分农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针对以上问题,我所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加强对农村重点地区和重点产品的监管,联合各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大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查处力度,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工作的力度,依法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摊贩和个体工商户,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要落实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许可证发放条件,明确违规发证的法律责任,并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食品经营许可证清理和整顿工作,凡不具备食品安全经营条件的,一律要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收回食品经营许可证。

(二)转变监督管理模式,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量化管理制度。

积极吸纳先进科所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类指导、逐步推广的原则,按照食品加工经营中存在的污染因素,确定危险性程度,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定量考核,动态管理,促进企业改造或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方面加大投入,食品经营业户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三)联合各有关部门,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进一步深入开展食品专项打假斗争。

虽然食品专项打假斗争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仍然存在,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顶风作案的现象时有发生。我所将正确分析食品安全形势,进一步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形成高压打击态势,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采取综合治理和长效管理的措施,把食品专项打假斗争进一步引向深人。从源头、经营环节及消费者参与上控制食品污染,共同培育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市场环境。

(四)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

消费者不仅是各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和消费对象,同时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已经得到法律的授权和保护。《食品卫生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保护社会团体、个人对食品卫生的社会监督”,也规定了对违法行为任何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在今后的食品安全管理中,我们也将继续扩大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途径和内容,进一步完善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让消费者更多地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

(五)继续加强农村食品卫生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我所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提倡、鼓励、引导市场主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律规定的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并对非法经营活动及时予以曝光,使其在社会上无法立足、无处藏身。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重要性的认识,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结合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大案要案进行公开揭露和警示教育。定时主动公布当地食品经营状况,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营造良好食品安全管理舆论氛围。

我所将按照省、市局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实现监管工作和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法治化。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局面。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2

一、城市部分行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空白区

(一) 交通行业安全监管没有牵头单位

按照职责分工, 在交通行业安全监管上, 公安部门负责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交通部门负责道路运输行业管理, 农业部门负责农机安全管理, 地铁公司负责地铁建设及运营的安全管理, 铁路部门负责铁路运行安全管理等。在实际业务管理过程中, 交通与公安部门的职责存在重叠, 其中公安部门负责对城市道路交通及民用爆炸、剧毒物品公共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交通部门同样负责全市道路运输行业 (包括民用爆炸物品、剧毒物品等危险化学品的运输)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工作。然而, 正是由于这种职责上的重叠, 造成了日常监管过程及事故发生后的相互推诿, 导致监管上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 小商贸行业的安全监管不到位

目前, 城市小商贸行业发展迅速, 已由过去的单独、分散经营, 转变为规模经营或设立在沿街高层住宅楼和人员密集区内。这些营业场所点多、面广、量大、从业人员较少, 且流动性强, 作业条件极其简陋, 经营成本低, 位置隐蔽, 特别是使用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 石油、液化气行业, 通常由于监管不到位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小型商贸行业的监管, 工商、税务部门仅对该类场所的工商执照办理、税收缴纳方面进行监督, 主管该行业的商贸局主要职责为超大型商贸行业如超市、大型购物商场的安全监管工作, 再加之商贸局的人力、物力有限, 导致该类小商贸企业监管不到位, 继而造成了小型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处于监管空白区。

(三) 建筑行业安全监管职能不清, 缺乏专业人才

建筑行业监管过程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建筑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分工与协调等系列问题一直未得到明确的界限, 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往往只对取得合法建设手续的建设项目进行质量安全监管, 而对非法建设项目监管缺失;二是建设工程安全管理与专业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职能不清, 如一个建筑工程设有工程勘察、设计、建设、监理、总承包、劳务施工、专业分包等单位, 单位之间各司其职, 无建设综合安全管理机构进行统一协调监管, 导致安全管理职责交叉不清。三是建筑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对专业性较强的建筑行业 (地铁、市政等) 缺乏专业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及人才, 存在外行管内行的现象。

(四) 城中村违章建设安全监管缺失

对于城中村乱建房的问题, 因各地对村民拆迁房屋赔付标准和政策的不统一, 拆迁补偿的利益导向村民在拆迁前未突击加建房屋, 规划、建设、执法部门往往是“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尽量采取回避态度。因为城中村违法建房确实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强制拆除肯定会引发村民与政府的集体对峙, 甚至会出现集体上访, 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导致城中村违章建设存在安全监管缺失现象, 这就造成了建设过程往往存在无证建筑队无行业规范监管, 工地在用人制度、脚手架搭设等方面存在严重漏洞, 包工头和分包人施工中基本上没有安全措施, 从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五) 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漏洞

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 各类宾馆、饭店、商场、市场、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不断增多, 规模越来越大, 消防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 各职能部门之间不能互相把关, 部分公众聚集场所未办理任何消防审批手续, 但其它行业部门的证照齐全, 给消防监管带来很大障碍。此外, 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打击不力, 以及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中检查不全面, 是导致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存在漏洞的原因。

(六) 燃气经营站点委托执法不到位

目前, 燃气充装站行政许可, 省质监局发《气体充装许可证》, 市政公用局发《燃气安全经营许可证》, 对充装企业都有监管职责。液化气气瓶监管缺失, 气瓶销售无法律制约, 气瓶数量多、分布广、流动性强, 涉及充装站、经营点及用户个人;充装与经营环节脱节, 气瓶到期检验与报废气瓶回收无主体监管单位承担;有的换气点私自倒气, 气瓶检验与报废情况充装站无法具体掌握等。

二、改善行业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及盲区建议

(一) 进一步划清行业监管部门的安全职责

根据行业监管部门承担的职能, 建议明确其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范围, 对于存在交叉管理或重叠管理的现象, 应坚决予以消除, 彻底根治“都不管、都来管”的现象,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进一步强化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完善城市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协调、激励约束、联合执法、事故查处与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此外, 有关部门和地方要进一步畅通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渠道, 设立举报箱, 公布举报电话, 接受人民群众的公开监督。

(二) 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政府应设立专业的质量安全监督站, 如地铁、市政、燃气等, 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区 (县) 、乡镇、街道办各级的安全监管机构, 将安全生产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明确街道办安全机构职责, 加大街道办安全生产检查力度, 明确安全监管责任, 着力推动安全监管横向到边, 执法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应当借鉴我国部分先进城市的立法经验, 生产经营单位设立安全总监这一安全管理的创新制度, 进行推广。

(三) 理顺关系, 创造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工作良好环境

综合监管工作涉及行业多, 职能交叉重叠, 情况错综复杂, 矛盾问题较多。在实际工作中, 应妥善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二是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的关系。三是上级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与下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在理好上述几个关系的基础上, 努力去营造好的工作氛围, 以促进综合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四) 相关职能部门的相互配合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协调, 前期审批的部门应把好审批手续, 生产经营许可颁发部门在颁发许可证时, 应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 对安全生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 不予授予经营许可证。负责日常检查的有关部门, 不但要检查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 同时还应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对于生产经营场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单位, 应联合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坚决予以查封、取缔。在交通运输行业应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把“五整顿”、“三加强”作为各部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主要内容, 逐项、逐级分解并落实到各区县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 形成抓道路交通安全的合力。

(五) 相关地方性法规的尽快出台

建议应尽快出台《关于明确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划分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等相关支持性文件, 明确某个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牵头单位, 给予部分行业监管部门一定的执法权, 进一步明确各行业安全监管的职责, 并严格予以执行。

(六) 加强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综合监管联合行业监管采取全方位、拉网式的检查方式, 特别是针对交通、小型商贸行业、建筑、城中村违章建设、消防等重要项目进行重点检查。对检查情况认真记录并及时整改, 落实检查的长效机制, 做到安全检查常抓不懈, 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七) 严格液化石油气经营许可证制度

如何加强通航作业安全与监管 篇3

作业安全”的概念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以下简称《民航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组织实施作业飞行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飞行安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对环境、居民、作物或者牲畜等造成损害。其中,“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对环境、居民、作物或者牲畜等造成损害”的要求超出了一般飞行安全的概念,属于作业安全的范畴。

作业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内容:一是作业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即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有效完成了作业任务,作业质量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等:二是作业过程是否对第三方(包括执行作业的人员、周边环境、居民、作物、牲畜等)权益造成侵害。

作业安全与飞行安全既密不可分,又存在一定差异。从某种程度上看,飞行安全是作业安全的前提条件,作业安全是飞行安全的最终目标。

按照不同作业的属性及服务领域,通用航空的作业类型大致可分为生产建设类、航空消费类、社会与公共服务类、飞行培训等类型。对于生产建设类作业而言,飞行的目的是完成特定的作业,如牧业播种、农林喷洒、农林撒播、森林灭火等、电力巡线等,飞行过程只是作业的载体或方式,除飞行安全外,作业安全才是此类业务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对于航空消费类飞行而言,其作业过程就是飞行过程,作业安全与飞行安全无法有效区分;社会与公共服务类飞行一般承担紧急情况下的救援飞行,因而其作业飞行过程的安全性往往采用特殊的考核标准。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对通用航空作业安全的监管还比较粗放,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行业,工业作业方面仅针对航空物探制定了技术规范,而作业量更大的海上石油作业、航空摄影、电力巡线等目前尚无作业安全规范。

此外,当前我国通航的作业安全涉及的责任主体的权责也不明确。通用航空作业过程涉及的责任主体包括三方:行业管理部门(主要为地区管理局和监管局)、作业的执行方(通用航空企业)和作业的委托方(客户)。其中,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对通用航空企业的准入条件、人员资质、航空器、运营信息等方面的监管保障企业满足安全作业的条件,作业执行方和作业委托方一般通过合同或协议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作业委托方和行业管理部门一般不直接产生关联,除非在作业委托方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行业管理部门将接受委托方投诉并依法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笔者以为,以上三方对于作业安全都负有重要责任,但是作业的执行方,也就是通航企业,应该承担主体责任。通用航空作业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服务过程,其作业结果与作业质量往往需借助专业的检测设备才能评价,一般的作业委托方难以准确衡量,行业管理部门对此也难以具体控制。例如,根据《飞机喷雾飘移现场测量方法(MH/T1050-2012)》,农业喷洒作业的喷雾飘移量需要根据荧光剂读数、校准曲线、采样器表面面积、喷液浓度、喷雾飘移沉积量等多个参数计算,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借助专业仪器和测量人员,一般的作业委托方很难自行测定作业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只有执行方有这个能力。因此,作业企业必须加强对作业安全的主体责任意识,主动提升内部管理,这对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行业管理部门作为监管者,对于作业安全也扮演重要角色。没有有效的监管,将造成安全隐患不断,但是过度的监管又会打消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主管部门需要不断优化作业安全监管的制度设计:当然,更要加强自身的监管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对监察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监察人员熟悉通用航空作业安全检查的标准,明确作业安全监管重点,提升监察员的专业水平,此外,还要不断引进先进的监管检测设备,提高作业安全监管效率。

总之,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安全监管的目标是提升作业质量、保护消费者及第三方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笔者以为,作业安全监管一方面应科学界定不同主体的权责,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通航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还要区分不同监管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手段。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科学界定行业管理部门与市场的事权边界。“十八大”以来的深化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业安全监管应聚焦于隶属管理部门职责的内容上,对不涉及作业安全的外围服务和特色服务的监管应交予市场。

二是要充分发挥通航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在当前我国通用航空监管人员普遍缺乏的形势下,行业管理部门可考虑进一步充分发挥企业的一线主体责任,降低监管的制度成本和行政成本。

三是作业安全监管应与飞行安全监管相区分。作业安全监管的重点在于作业过程及结果的安全性,飞行安全监管的重点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二者的具体监管部门不同,前者为民航局及地区管理局的通航处,后者为飞标、适航,航安等部门。

加强监管 着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篇4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食品药品行业也逐渐趋于繁荣,为满足我国人民对生活生平不断增长的迫切要求提供了切实的保障。然而,速度是一把双刃剑,在食品药品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建设完善、企业责任意识的提高、各级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等诸多事项的滞后发展造成了我国食品药品行业中“毒胶囊”、“皮鞋果冻”、“皮鞋酸奶”等种种怪象的出现。

我国食品药品行业怪象丛生,究其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从制度上说,我国药监行政问责制度、药品招标制度等相关制度不够健全,亟待完善。比如说,有药企披露,国家层面一直没有GMP认证,容易出现以次充好。在制度存质疑、监管有缺陷的情况下,让公众对中国食品药品安全恢复信心确实很难。从企业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角度上看,同样不能给公众信心。“毒胶囊”涉事药企被爆9家,目前没有一家公开道歉,企业家连最基本的态度都没有,更不要说社会责任。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能完全靠企业自觉,需要制度、监管、监督等手段共同倒逼企业提升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政府监管不力和滞后现状也是造就今天行业局面的原因之一。

食品是延续生命的必须物,药品是挽回健康的救命物。食品和药品的安全保障是监管和执法部门的首要工作。打击食品和药品安全犯罪,不只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正义,更是在打一场形势严峻的公众健康保卫战。针对食品药品行业安全监管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完善行业标准制定机制,制定科学、符合公众利益的行业标准。由于我国的标准制定机制并不完善,一些标准甚至于是行业内的企业主导制定的。为了迎合已经是一团劣质企业挤占行业的局面,一些行业形成的已有标准持续走低,开始无标准或低标准的恶性循环。

其次,主动严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有关部门要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为保民众健康,严格执法,不遗余力。我们食品药品为何难绝隐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门在食品药品管理中,瞻前顾后,总害怕执法太严太重,会损害地方经济,危及行业利益,因此,一些堪称地方经济支柱和产业龙头的企业被卷入食品药品丑闻时,有的地方监管部门往往“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敢主动出击,严查严办,造成那些不法企业违法成本低,不用担心倒闭关门,有恃无恐的局面。

最后,依法惩治,让食品药品企业对安全事件担起应有的法律责任。对那些为了商业利润而至民众健康于不顾,视国家法律为无物的不法商贩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查办。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5

和职能部门刻不容缓任务,就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结合食品药品监管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农村食品市场现状

为进一步摸清农村食品市场现状,我们利用一个月时间,先后深入我市17个乡(镇)和42个行政村进行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在农村我们发现食品市场仍然存在“三多三少”现象。“三多”:一是“三无”食品多。在农村,商店及小卖部是农民主要生活用品的来源地,这些占据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主流的小卖部虽然经营地点不同,但其所售的商品都大同小异。他们的进货渠道基本是相同的,大都选择一些价格便宜而且送货上门的货,而其中有很多食品是那些在城市中失去市场的劣质、将要过期“三无”食品,尤其是针对儿童消费群体的桔子水、饼干、方便面、棒冰等许多小食品随处可见。这些食品有的加入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添加剂,做工简单,卫生指标严重超标,极大地危害农民的身心健康。二是卫生环境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多。在农村,农民食品安全意识普遍较差,农村食品企业业主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卫生改造资金,在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前提下,农村食品企业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愿投入资金改造食品企业环境,造成农村食品企业卫生环境较差,尤其是小型食品生产加工厂,小食杂店和小餐馆卫生环境令人担忧,这些食品企业由于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有的食品企业属季节性开工开业企业,小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厂房和居住区不分;食杂店商品、食品混放与生活用品存放不分,小餐饮企业无消毒灭菌设备,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餐饮区和灶房不分;极易使生产、经营和消费的食品产生二次污染,造成新的污染源。三是食品安全知识匮乏的农民多。

在农村,由于受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除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外,农民关注食品安全的并不多,部分农民不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农村人买食品往往只看重价格,忽略质量,更很少有人考虑食品安全等因素,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部分农民抱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心理,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劣食品在农村的泛滥。“三少”:一是食品企业从业人员拥有健康证的少。在调研中,我们随机对农村餐饮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健康证抽查,发现农村一些餐饮企业从业人员根本拿不出健康证。尤其是直接接触食品的从业人员健康证也很少,一旦这些人患有传染病,就餐的农民将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制约健康证办理和发放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尤其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给农民到卫生防疫部门体检造成不便,加之农村的经济状况不好,农民获得健康证检查又需一定费用,农民不愿意办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的办理。二是职能监管部门监管频次少。在农村除工商部门在基层有工商所外,卫生部门在农村有兼职的防疫大夫外,其余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在乡(镇)级基本没有人员和机构。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多数职能部门由于农村监管成本高等诸多原因,使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检查次数远远少于城市的监管次数。三是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少。农村是最大的食品市场,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虽然各职能部门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农村进行了阶段性的宣传,但总体看,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力度较小、覆盖面不足,还未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宣传氛围。

二、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民以食为天”,目前我国的国情是农民占多数,农村仍是最大的食品市场,保证农民饮食安全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实现农村的全面奔小康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是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践行“三个代表”的直接体现,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应整合监管资源,形成长效监管体系。按着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决定》的要求,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则,各职能部门按分段监管的原则监管。这就要求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指导,在纵向上应建立市、县、乡、村层级领导的工作体系,保证食品安全监管政合畅通。在横上向应建立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平台的各职能部门工作体系,在动态上应建立行业组织、协会、农村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纵向齐动、横向联动、动态互动的监管网络,有利于增强监管效能,保证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到位。

2、应建立“四个模式”,构筑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质量是食品的生命,要加强食品产品质量监管,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上应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保证农民饮食安全。一是应推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综合督导考评模式。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应建立食品安全重点工作的政府督导机制,由各级政府专门机构对食品安全工作跟踪督办;建立日常工作部门交流机制,由各职能部门专项推进;建立上门服务机制,对农村食品企业所需的健康证等,可上门体检、发证,减少农民开支。建立现场推进机制,对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由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组织各职能部门现场指导、规范和推进。建立年终考核机制,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应由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达标验收。二是应推行统一规范的管理模式。在农村食品企业规范管理上,可结合农村实际,综合考虑农村生产力水平,从业人员文化知识,自身素质等因素,简化农村食品各环节各链条管理规范,突出重点规范指标,形成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的农村食品企业统一管理规范,便于农村食品企业实现规范管理。三是应推行电子动态监管模式。由于农村食品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为降低监管成本、增强行政效能,可充分利用消费者网络、卫生监督网络等资源收集农村食品市场信息,倡导各职能部门建立农村食品企业电子监管档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动态监管。四是应推行培育基地和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农村食品市场混乱的重点环节是流通环节,从源头抓起,培育基地和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是保证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国家“绿标”食品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培育绿色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有利于规范源头,保证食品安全。在农村食品流通环节上,应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规范、市场运作”的方针,把城市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农村,在乡(镇)建立连锁超市,加快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改造进程,切实规范农村食品流通秩序。

3、应完善“三个体系”,构筑农村食品安全宣传网络。针对农民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农村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管理意识不高等问题,应重点探索农村食品安全宣传长效机制建设,营造浓厚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氛围。在构建农村食品安全宣传网络上,应因地制宜,从宣传、培训和活动三个方面协调推进。一是应完善新闻媒体宣传体系。在宣传上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知识讲座,开辟食品安全专栏,专访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知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二是应完善长效培训体系。在农村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应坚持边监管、边培训的原则,采取集中办班为主,各职能部门分散办班培训为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协助培训为补充的农村食品安全培训方式,针对农村实际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统一培训培训、统一师资队伍、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试发证。同时,还应积极发挥“两员”作用,在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乡(镇)卫生院防疫大夫和学校教师中聘请协管员;在村委会、种植养殖户中选聘信息员,利用“两员”资源在农村开展动态宣传。三是应完善有效活动的宣传体系。在农村宣传中,应充分利用农村围墙、乡(镇)政府公示板,通过悬挂条幅,刷写标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宣传,并可针对农闲季节、集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聘请专业人员讲解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6

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曾泛滥猖獗的制假、售假在城镇已渐失市场,但一些铤而走险者则把触角伸向了边远的乡村,坑农、害农事件频频发生。这成就为工商机关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一、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的原因

通过近年来食品监管,以及涉及食品安全所查处案件的综合调查分析,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的原因:一是农村、特别是地处边远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绝大部分农民收入低、购买力弱、消费水平不高,而假冒伪劣食品恰好以其便宜的价格迎合了购买力极为低下的广大农民群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大量假冒伪劣食品的泛滥。二是农村地域广阔,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检测设备、专业人员匮乏,信息闭塞,食品违法案件处理率低,从而给违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许多违法经营者心存侥幸,将假冒伪劣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场所设在风险较低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大肆制假贩假牟取暴利。三是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影响和制约农村食品安全形势的根本改观。只有当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得以切实改变,他们才有信心和勇气在自己遭受侵害时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也才有助于在整个农民群体中形成“人人拒假防劣,共保食品安全”的合力。四是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消费观念落后,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寻求自身保护能力弱,以至于常常成为食品 安全事故的直接受害者。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消费意识低下,维权意识淡薄,很多时候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加以保护,而是怨天尤人,自认倒霉。五是农民法律常识低,缺乏自我主动保护能力。由于文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了农村消费者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

二、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7

1 落实好月巡查制度

乡镇安监中心应该以企业安全隐患月月清为原则, 相关执法人员坚持做到对全镇每个化学危险品生产经营场所每月轮回巡查一次, 一旦发现隐患立即指出, 可以马上整改的要求企业马上整改, 不能立即整改的下达限期责令整改意见书, 要求企业按时限做出整改, 同时做好详细的检查记录, 并做好相关企业的建档备案制度, 确保一企一档。同时, 乡镇安监中心执法人员应该特别以没有仓储许可的化学危险品经营单位作为重点巡查对象, 着重检查他们是否存在违规贮存危险化学品的行为, 一旦发现, 便依法对企业进行相关的行政处理, 并辅以安全教育, 规范企业做到依法生产经营。同时, 建立定期例会制度。通过每季度召开一次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会议, 落实季度工作重点;及时向危化品从业单位传达市县重要通知精神;宣讲安全生产事故案例, 吸取事故教训;企业间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 观摩安全生产管理现场,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使监管部门和企业形成安全监管合力, 强化了对企业的监管和指导。

2 建立安全生产工作约谈制度

对安全生产存在较大问题的企业, 如:动火作业及受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未明确或未制定作业人、监护人、审批人职责的;安全例会制度落实不到位的, 安全教育培训不落实的;在下达整改指令的同时, 对现场负责同志进行专题约谈;对企业领导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检查中重复出现较多安全隐患的, 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以促使其思想上进一步引起重视, 从而改进工作。同时, 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对存在安全生产重大隐患的企业, 如:安全间距不足, 重大危险源安全设施未定期检测检验的, 易燃易爆场所设备防爆等级不足等问题, 坚决采取挂牌督办的措施, 明确隐患整改工作任务, 制定隐患整改和应急处置措施, 规定隐患整改的完成时限, 落实隐患整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实行谁检查、谁把关、谁跟踪、谁复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 要求检查人员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要求自己, 对检查出来的隐患必须提出整改措施, 以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对存在问题、隐患整改不到位的单位依法进行处理。

3 发挥基层安全办作用

乡镇安监中心应该和社区、村委会安全办加大巡查力度, 以使用贮存化学危险品量大的企业为重点对象, 坚持每月巡查一次, 建立一企一档的档案制度, 发现违规使用贮存的情况, 可以当场解决的现场解决, 安全办解决不妥的迅速上报县局请求解决。同时, 完善信息上报制度, 让基层的工作情况和经验能逐渐得到反映和交流, 进一步巩固巡查化学危险品企业工作的成果。同时, 还应该根据工作实际, 充分利用乡镇安监中心协调职能, 积极主动组织公安、质检、交通、工商、环保等部门, 开展联合安全执法检查行动, 做到各司其职、分兵把关、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共同做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

4 加强化学危险品监管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第一, 强化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针对企业管理人员数量多、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安全生产专业知识等情况, 通过开展专业性的安全生产培训。乡镇安监中心应该对全乡镇涉及化学危险品企业进行摸底调查, 全面了解全镇企业相关人员的数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第二, 强化应急演练交流活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一季度为周期开展一次大型演练。选择一家生产经营企业作为演练单位, 邀请所有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处理交流, 从而全面提升全镇生产经营企业的整体水平。第三, 建立专家定期检查制度。每年根据需要不定期组织重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特别是已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的安全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 对经各级检查, 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化企业, 均由专家组进行全面检查"会诊", 帮助制定整治方案, 指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限期消除重大隐患。同时, 落实每年一次对企业生产作业场所进行安全检查, 解决化工生产企业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的问题。

5 打击无牌无证生产经营

首先加强对群众投诉的及时处理。乡镇安监中心应该坚持迅速处理、迅速反馈, 保证2个工作日能处理完毕并回复投诉人, 消除投诉中存在的隐患, 取缔一切无牌无证生产经营化学危险品场所, 消除投诉人的疑虑, 并做好相关材料和相片归档工作。2009年以来, 我镇安监中心总共接收到投诉4宗, 投诉处理率达到100%。同时, 乡镇安监中心还应该充分发挥综合股人员与社区安全办人员的协同巡查作用。加强对辖区范围内的巡查, 对非法生产经营的场所, 做到发现一家, 取缔一家, 坚决消除相关方面的安全隐患

摘要:随着我国对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越来越重视, 对于危险品 (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爆炸物品、易制爆化学品等) 的安全监管也是越来越严格。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情况, 就如何有效加强危险品的安全监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危险品,安全监管,工作约谈

参考文献

[1]王云飞.化学危险品的安全对策[J].化学工程师, 2005, (12) .

[2]赵庆林, 卜进豫, 柴国鹏.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使用及防护[J].川化, 2005, (03) .

[3]罗一新.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J].中国工程科学, 2006, (02) .

[4]刘小春, 周荣义.国内化学危险品重特大典型事故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06) .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重要性;监督;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206-1

1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随着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被爆出,食品安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也抱以越来越谨慎的态度。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抗生素滥用到瘦肉精问题,即使政府和企业从未停止过他们在食品安全和防止食源性疾病上所做的努力,食品安全问题却似乎从未消失。

食品安全有三方面问题尤为重要:

第一,食品原材料安全控制。过去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究其源头往往是采购的原材料所含的有害物质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如何检验和消除农产品原材料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以及非法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生产厂商关注的首要问题。

第二,食品添加剂问题。我国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尚在发展阶段,一些标准仍需完善。作为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如何在研发和生产中选择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进口中确保食品所含添加剂符合国内标准,都是国内食品厂商目前希望了解的问题。

第三,从整个供应链角度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如今,控制食品安全已不仅仅停留在生产过程中,食品的物流环节(包括包装、储藏和运输等)越来越受到食品生产和零售企业的重视。只有真正实现食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提高食品物流(尤其是对冷链)的管理水平,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与质量,提高顾客满意度,为企业建立良好的口碑。

2 制约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因素

2.1 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

一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受利益驱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抢占市场,采取不良竞争手段,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标准,非法添加和超范围使用食用添加剂。

2.2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不明晰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存在着某些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容易造成各别环节监管缺失,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出现职能交叉和执法空白的问题,在发生食品安全案件时,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情况。

2.3 食品安全检验监测条件不健全不完备

从目前,县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来看,普遍存在着办公条件和检验检测设备落后的突出问题,不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有效地开展正常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业务。

2.4 食品安全监管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

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但由于还没有出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地方在人员编制安排、业务经费保障等方面难于落实。

2.5 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县级以及县级以下从事的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基本是混岗兼职,而且偏重的是农业技术推广,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着业务不熟、技术不精、执法能力不强的问题。

3 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上述问题,结合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实要求和国家“十二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规划部署,我们认为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细化监管责任,完善地方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各级负责综合协调职能的机构的作用;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强基层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使其切实担负起法律要求的“负总责”的责任;三是强化源头管理,加强综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研究。要加大在食品安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推进食品市场的现代化和标准化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的研究,加强科学有效的检验检测;四是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基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施建设。可考虑在三个层次上配备检验检测资源:快速检测,用于监管人员日常的监督抽检。专业检验检测机构,独立对食品特别是对日常监督中发现问题的食品作进一步检测,并出具检验数据和结论。风险监测和评估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设置和运行;五是抓好配套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监测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尽快解决有些食品无标准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六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七是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监管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也要加大惩处力度。

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篇9

修水县质监局 易林波

一、背景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强调的是食品安全关乎国之根本、民之根本。但近期国内外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故,都将食品安全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地步,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严抓的时刻了。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上,我们质监部门作为主体监管部门,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开展了多项专项行动加以整顿,呈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隐患,有待于我们加强监管。特别是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由于多重原因,监管仍是十分薄弱,问题非常突出,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二、目前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现状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县,修水县纵横数百公里,辖36个乡镇(合并前为54个乡镇),其82万人口中,有60多万人口在农村,与发达地方不同的是,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滞后,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在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安全上,存在很多不容乐观的状况,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生产场所简陋,卫生条件较差。我县包括企业和小作坊在内,大大小小有食品生产加工点300家,而其中有200家位处农村。而这200多家中,除了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外,几乎同时为简陋的小作坊,地方狭小,设施不足,卫生 条件差,这样的场所所生产出来的食品无疑是安全的一大隐患,但由于其经济和条件的限制,却难以一时加以改善。例如,我们溪口镇的一个糕点作坊,就前后两间,面积不足15平米,就是这么个地方,以前还将内间堆放杂物,而将外间作为生产场所,无任何防护措施。我们多次要求业主改善,由于其地方限制,难以整改,虽最终将生产车间移至内间,但物品仍是杂乱,存在交叉污染,安全堪忧。

2、原料较为劣质,包装粗糙,裸装食品普遍。在我们检查的过程中,农村生产加工点的原料总是要比县城内同行的便宜,例如,在油炸食品中,所使用的油在市场上销售有很多种价格,从4元到6元多不等,但是在县城使用的油,一般都在5元多到6元多,而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生产加工点,往往就是4元到5元多的,甚至有的黑窝点还掺入更为便宜的劣质油,这样,其成本明显低于县城区域。另一方面,在包装上,在农村生产加工的食品,往往包装粗糙,其小作坊的产品大多都是裸装销售的,防护措施不足或是根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很容易被外界环境所污染,致使食品不安全。

3、标识不规范,存在过期产品仍在销售的情况。在农村生产和销售的食品,不说是无包装的食品,就是有包装的食品,也是未能明确标明厂名、厂址和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这样,对于食品安全来说,无疑是一大安全隐患。记得以前在乡镇也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故:有几个人皆出现肚痛、腹泻的症状,后经调查,都曾吃过某个糕点店销售的散装面包,再询问糕点店老板面包是何时生产的,当事人却支 吾了半天,没说个具体。当时是夏天,此类产品最多保质期为2天,如此情况,应该是早过保质期,关键是连销售者也不明就里,食品安全事故就更难避免的了。

4、假冒伪劣食品较多,甚至有毒有害食品都难免存在。在农村,由于其偏僻性和隐蔽性,成了很多不法分子首选的地段,他们利用监管人员难以找到或是监管频次不高的优势,在食品中掺假掺杂,从而达到他们增加利润的目的。前期,我们就从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差异,一路摸排,从而在某乡镇的偏僻处一举端掉一个利用“烤鸭油”油炸麻花的黑窝点,其现场确实让人触目惊心。

三、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以上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现状,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一大根源,其实也早被政府和监管部门熟知,但多年来,为何却一直难以有好的改观,关键还是在农村这块土壤上,具有其滋生的营养:

1、消费水平低下,消费观念滞后。农村消费者由于其经济和传统的消费观念的原因,其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什么东西便宜,什么东西量多、什么东西好吃,他们就选择这种食品,反之,即使再安全的食品,他们也不会考虑。这种情况,在我们检查的过程就亲眼见过:一妇女抱着个小孩来到糕点店购买蛋糕,首先问过价格是7元每斤,感觉很贵,但是还是要求老板称了两元钱的蛋糕,结果发现两元钱仅仅能买到小小的两个蛋糕(直径为2cm)时,称好的物品都还是放下来慢慢地走了。而这边老板也在摇头:真没办法,生意难做,县城里的这类蛋糕都卖8—10元每斤,而我们的原料都是相当好的。农村群众购买食品,确实专挑便宜的买,如此,想把生产成本价格压低,成了农村生产加工点业主之能事了!

2、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购买食品根本不注重安全要素。农村消费者对购买的食品是否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不重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识别。其实,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后,国家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框架的规定,首先是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都有很多限制性的要求,必须严格执行产品标准的规定;其次是生产场所的规定,要求设施齐全,措施有效,卫生良好;再次是人员的要求,《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从业人员必须体检,持有效的健康证上岗,同时,在服饰、装饰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另外在包装上也有相应的规定,必须明确标明所有的配料成份、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以及执行标准等等。但是,在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点内,由于消费者根本就不要求这些,或者说是不懂得要求,因此,给他们以降低标准要求生产加工食品、不按要求标注产品内容提供了方便,安全隐患便也凸显出来了。

3、农村群众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差。农村消费者在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有的地方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加上检测、鉴定费用,为了几元钱的小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由此给假冒伪劣食品者提供了生存温床。

4、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质量意识不强。在农村生产加工食品的业主,首先是文化程度不高,本身素质较低,没有考虑他人是否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其次是在食品加工方面业务知识少,大多没有经过什么培训,仅是为了生计需求,在其他地方学习了几天,加上经济困难,就落脚于农村,他们根本就不知道生产食品时什么物质可以加入,什么物质不可以加入,仅是一味追求卖相和利润,而考虑安全的问题甚少。

5、监管力量薄弱,安全隐患难以及时排除。面对广阔的地域,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仅有3人,执法车辆和其他稽查队共用,一个星期最多用到三天,少的时候一天都难得用得上。所以说,如果我们平时接到一个投诉,可能根本难以派出人员和车辆及时处理,再等我们另外安排时间的话,什么违规行为都隐蔽起来了,根本就难以做到有效监管。而且如果生产者如果真正要造假,必将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光靠我们监管部门的几个人,那更是难以查找并进行铲除了,因此,便给制假售假人员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了。

四、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可以说,“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因为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同样重要的。同时,“食品安全也细如毫发”,需要所有人的细心呵护,共同关注,也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细致排查,认真履职,方有成效。因此,针对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农村群众的健康水平,笔者作为基层监管人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强化宣传,让食品安全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车辆下乡、农村板报等形式,让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到千家万户中去,并集大家之力,来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管上来。

2、完善举报投诉机制,及时受理食品安全投诉。对于农村消费者,我们要利用各种载体,公布投诉电话,并认真落实好举报有奖制度和保密制度。对于他们的投诉,要认真对待,及时受理,并根据实际,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让他们切实感觉到政府和部门对他们的重视,让他们有兴趣维权,有信心维权。

3、强化培训,让农村食品加工人员深入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对于从业人员素质低,食品安全知识不足的现状,我们质监部门可以配合政府部门举行每年至少一次的业务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让他们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生产的一些知识以及违规生产不安全食品的严重法律后果,让他们能够畏惧法律,安全生产。

4、健全监管网络,建立乡、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制度。在乡、村以及选择一些责任性强、具有一定食品安全知识的人员作为食品安全协管员,并通过政府给付一定的工作经费,让他们在最基层掌握食品安全动态,并对一些违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比起我们不定期去监管要好得多。

5、完善机制,确保监管部门有效开展工作。目前,我们部门还是“找钱吃饭”的政策,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趋利意识”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基层机构上表现尤为突出,致使“有利的便做,无利的不管”,这样,无疑给安全隐患提供了温床。如果在体制上,首先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的经费、车辆和设备等,再在督察体制和责任追究体制上加以完善的话,基层在农村的监管频次必将增加,安全水平将也会得到提高。

6、加大惩处力度,完善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在农村办案,总有一种难以执行到位的感觉,首先很多地方村民团结性很强,虽然我们发现某作坊存在严重问题,但是要处罚他们时,左邻右舍一哄而上,却把我们给团团围住,致使执法难以开展;其次是后续工作难以到位,即使我们当时关掉了,他们明天又开始生产了,或是白天不做,晚上又开工了,如此,执法部门很难有效遏制。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对食品安全隐患问题组织多部门进行查处,特别是一些涉及严重的违法行为,政府、公安、质监、工商等部门应该配合办案,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给违法违规者以严惩;地方政府人员、公安部门在对村户排查时,应结合食品安全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7、完善法规,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作坊门槛。《食品安全法》出台后,要求地方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小作坊管理实施细则”到目前为止,仍未出台,虽然县级政府由于创卫等要求,把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委托我们监管,但具体的要求和 处罚措施并未明确,这样无疑给我们监管带来了挑战。因此,建议上级部门提请省人大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食品小作坊的开业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将给予取缔,这样,我们对食品小作坊监管将有依据,特别是对农村的小作坊,我们监管起来将也更为有效。

农村群众,到目前为止,尚还是弱势群体,也受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重视,本文也正是由于政协委员的提案,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而写,望能为我们质监部门关注农村食品安全提供些许帮助,让农村群众有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总之,质监部门作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主体部门,我们必须尽己之责,切实加大农村生产加工点的巡查力度,排除安全隐患,并指导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点规范生产,确保食品安全,还农村群众一个和谐健康的消费环境。

上一篇:公司管理建议报告下一篇:迈向成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