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精选6篇)

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篇1

兖州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资源良好,具有生产无公害小麦的`优越条件.在生产过程中,从立地条件、品种选择、播种质量到栽培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这两个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施用时间及施用次数,确保小麦品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要求.

作 者:付强 Fu Qiang  作者单位:兖州市农业局,山东兖州,272100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14) 分类号:S512.1 关键词:无公害   小麦   生产技术   兖州市  

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篇2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无公害,优质

辽宁地区小麦种植范围非常广, 重视高产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技术的研发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产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技术性比较强, 研究人员应该在明确辽宁地区小麦种植实际状况的前提下, 采用配套标准化先进栽培技术, 满足现代社会对小麦高产、高质量的需求。现代社会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高产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应该充分发挥该原则,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简化种植程序的前提下, 降低人工劳动强度, 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促进辽宁地区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1 播种前准备

1.1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保障。辽宁地区应该结合实际地貌状况, 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省内各地气候不尽相同, 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量集中。小麦品种应该以穗大、粒多、抗病害能力强以及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为主。

1.2 整地质量标准

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后, 种植人员应该注重土地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适宜小麦子种植的土地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第一, 扩大机耕面积, 耕深不能低于25cm;第二, 种植人员应该注重耙地工作的重要性, 减少大块数量;第三, 种植人员应该保证耕地和耙地的质量;第四, 耕地之前和耕地过后都应该保证地面的平实;第五, 耕地表土不能过大, 保持上松下实状态;第六, 表土墒情应该符合小麦种植需求。

2 掌握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

2.1 适时播种

结合辽宁地区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量集中的气候特点, 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冬性和半冬性的小麦品种应该在10月中上旬播种;春性小麦品种应该在10月下旬或者11月初播种。种植人员必须合理确定小麦的播种时间, 为提高小麦质量和产量提供基础保障。

2.2 适量播种

种植人员应该结合辽宁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点, 以品种的实际特征为依据, 合理控制播种数量。通常情况下, 一亩地播冬性和半冬性的小麦品种播种量不低于8kg, 不超过10kg;春性小麦品种播种量不低于12kg, 不超过15kg;如果播种地区土壤以高水肥地为主, 播撒过程中应该尽量稀疏些;如果小麦品种的分蕖能力较强, 应该适当控制播种量, 相反, 分蕖能力较弱应该适当增加播种量。

3 合理施肥

3.1 改进施肥技术

辽宁地区土地对用肥量有严格控制, 通常667m2地底肥不低于3000kg, 不超过5000kg。种植人员应该选用优质小麦专用肥, 667m2地施加优质小麦专用肥70~80kg, 锌肥和硼肥各1kg。

3.2 提高无机氮肥有效性原则

氮素是农作物吸收的大量元素之一, 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小麦种植区需增加氮肥使用量, 种植人员应该意识到长效氮肥的重要性, 采用化合型的脲异丁醛或者草酰胺等, 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3.3 秸秆还田技术

麦秆还田技术的使用在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种植成本, 是现代社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农田有机肥数量越来越少, 严重制约了小麦、产量的提高, 麦秆还田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肥数量, 通常将麦秆粉碎后填入耕深为25cm左右的土层中, 任其腐烂后转化为有机肥。

4 田间管理, 适时收获

4.1 冬季麦田管理措施

冬季麦田管理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种植人员应该高度重视促弱、控旺、稳壮以及培育冬前壮苗等工作的重要性, 强化落实各项管理措施。种植人员应该保证小麦种植土壤底墒充足的前提下, 减少浇水次数;如果播种之前出现干旱天气, 土壤底墒有待提高, 种植人员可以采用浇分蕖水或者越冬水提高土壤的底墒;如果播种期出现刚喊天气, 底肥明显不足, 种植人员应该施加氮素肥料增加土壤的底墒;如果小麦种植地土壤过虚, 种植人员应该在小麦分蕖后浇水, 保证土壤的密实性, 减少小麦苗受冻致死的问题发生。

4.2 春季麦田管理措施

当小麦苗处于返青期时, 春节之后, 种植人员不能进行浇水处理。通常情况下待小麦拔节后, 也就是来年3月份时, 种植人员可以进行肥水促进处理, 667m2地施加尿素12kg左右, 施肥后及时浇水;如果返青期的小麦苗生长状况较差, 群体达不到实际要求, 种植人员也可以进行肥水处理。

4.3 小麦后期管理技术

第一, 审慎早浇灌浆水。土壤墒情符合小麦生长需求才能全面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不同类型小麦对浇灌浆水的要求不一样, 优质小麦在抽穗后不需要浇灌浆水, 如果小麦生长状况较差, 通常在小麦开花前一个星期实施浇灌处理;第二, 病虫害防治处理。小麦抽穗开花期碧玺高度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灌浆期注重叶枯病的防治, 小麦抽随后种植人员应该及时喷施乐果等药物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通常667m2地施加45%左右多菌灵160g。兑水70kg进行喷洒处理。

4.4 适时收获

通常情况下, 优质小麦在腊熟末期即可收获, 这时期小麦籽粒千粒重最大, 营养价值也处于最丰富状态。种植人员在选定收割日期后, 应该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 在提高收割效率的同时, 减少因人工收割过程中小麦的损失量;收获过程中小麦还应该进行单打单储处理。

5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产优质无公害优质小麦种植技术比较系统化。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种植人员应该明确小麦种植前准备、播种期和播种量控制、合理施肥以及田间管理, 适时收获等技术, 为提高我国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新华.无公害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浅析[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1) :14.

[2]曲召军.高产栽培无公害优质小麦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2, (4) :6.

强筋小麦无公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篇3

一、水肥管理

(一)前期管理(播种~返青)

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穗数”,因苗促控。

1.查苗补种,疏稠补稀。出苗后对缺苗断垄(10厘米以上无苗为“缺苗”,17厘米以上无苗为“断垄”)的地方,用同一品种的种子浸种后及早补种,或在小麦三叶期至四叶期补苗,疏稠补稀。

2.水肥管理。一是因苗施肥。底肥不足、麦苗发黄田块,结合冬灌,每亩补施尿素8~13千克。冬前稻茬撒播麦田趁雨、雪或灌水及早撒施肥料,用量同上,同时进行粪草覆盖。二是适时冬灌。冬灌是新乡强筋小麦高产的一项基本经验,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5℃时(常年在12月上旬),对0厘米~20厘米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麦田进行冬灌。最佳冬灌时期是从日均温降到3℃时开始,降到0℃~1℃时结束,即“夜冻日消,浇完正好”,一般在12月中旬前后。冬灌的灌水量要因地而异,以浇水后当天渗完为宜,禁止大水漫灌。

3.因苗控旺。对于亩群体大于80万头、植株高度超过27厘米的旺长麦田,年前进行镇压或深锄断根,控制旺长。

4.及时中耕。降雨或浇水的麦田,在小麦齐苗后,及时划搂松土,促进全苗和分蘖。一般麦田在11月中下旬进行浅中耕,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消灭杂草。

5.严防啃青。严防畜禽啃食麦苗,以防麦苗伤根造成弱苗,甚至死亡,同时病菌侵入加重病害。

(二)中期管理(返青~抽穗)

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增粒数”,促控结合。

1.及时中耕。早春浅中耕,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消灭杂草。

2.肥水管理。对于高水肥田进行“氮肥后移”,拔节末期(常年在3月中下旬)结合灌溉,每亩追施尿素8~10千克。对于弱苗或分蘖不足、干旱严重的麦田,早浇水、早施肥,每亩沟施或穴施尿素10~15千克。

3.预防霜冻和倒伏。对旺长麦田,起身期每亩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30~50克喷洒,进行“蹲苗”;或者深锄7~10厘米断根控长。拔节以后若遇寒流天气,在寒流前立即浇水预防霜冻。

(三)后期管理(抽穗~成熟)

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促粒重”,以促为主。

1.科学灌溉。为提高强筋小麦灌浆强度和籽粒品质,后期干旱时,在小麦扬花后5~10天,小水浇灌,不浇麦黄水。

2.叶面喷肥。后期叶面喷肥也是提高强筋小麦品质的重要措施。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尿素0.5~1千克,或磷酸二氢钾200克,叶面喷洒预防干热风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

二、病虫草害控制

(一)防治病虫

出苗至返青期应注意防治纹枯病、锈病、吸浆虫。中后期应注意防治纹枯病、白粉病、锈病、黑胚病、赤霉病、麦蜘蛛、蚜虫、吸浆虫等。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要求,防止造成药害。

(二)适时化除

分蘖期化学除草常年在11月中下旬进行。以野燕麦、看麦娘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进行防除;以节节麦、碱茅、硬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和甲基碘磺隆进行防除;双子叶杂草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和苯磺隆等进行防除。2月上中旬是麦田杂草防治的补充时期,除草方法相同。

三、分类收贮

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篇4

一、产地环境条件

中药材是临洮县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耕作为传统农业生产习惯, 农药使用极少, 按照无公害中药材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003年经甘肃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检测, 临洮县的空气、土壤、灌溉水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二、生长习性

牛蒡子为深根性植物, 适应性强, 耐寒、耐旱、较耐盐碱、忌积水。除在大田种植外, 也可在房前屋后、沟边、山坡、路旁等地栽培, 喜温暖湿润向阳环境, 低山区和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最适宜生长。

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2℃~25℃, 发芽率70%~90%, 种子寿命2年。播种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 形成叶簇, 第二年才能抽茎开花结籽。

三、栽培技术

㈠茬口选择前茬为非菊科植物的地块为宜, 不易选前茬为麻类、甘草、葵花、玉米等深根性作物地块。

㈡整地施肥牛蒡子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 但栽培时, 宜选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远离污染源的生产区域。耕种前, 深翻土地, 同时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45000kg/hm2, 普通过磷酸钙600~750kg/hm2、尿素150~225kg/hm2、钾肥150~225kg/hm2作为基肥, 深翻入土, 翻耕深度30cm, 耙平整细, 做到地绵墒足, 低洼易涝地周围开好排水沟。

㈢选种、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选择优良地方品种, 小麦品种选用92362、7745和7748等优良品系, 玉米品种选择豫玉22、金穗3号和7号等。

2.选种。选择外观灰褐色, 带紫黑色斑点、无霉变、无虫、籽粒饱满、有光泽的当年种子。

3.种子处理。播种前, 将选好的种子进行处理, 先将种子置于55℃左右温水中浸种10分钟, 使种子充分吸水。紧接着用药剂拌种, 用0.3%的甲霜灵杀菌剂拌种。

㈣适期播种与小麦套种, 春秋两季均能播种, 与玉米套种, 在土壤解冻后与玉米一起播种。

㈤播种与春小麦套种的牛蒡子, 采用种4空1的办法, 即种4行小麦1行牛蒡, 牛蒡按株距70cm~80cm点种1行。与冬小麦套种方法和春小麦套种方法一样, 在3月~4月份土壤解冻后春播, 小麦返青后在空行点种1行牛蒡。与地膜玉米套种时, 在地膜沟内按株距70cm~80cm挖穴点种, 每公顷下粒量一般在3kg~4.5kg, 两种方法每穴均下籽4~5粒, 覆土要浅, 一般以2cm~3cm为宜。

㈥田间管理种植后第一年, 牛蒡子只生成叶簇, 不开花结籽, 以小麦或玉米的管理为主, 但在小麦和玉米收获时, 注意不要割伤和踩踏牛蒡子苗。

1.中耕除草。第二年牛蒡子返青后, 结合定苗, 每穴留1~2株健壮苗, 及时做到中耕除草。

2.追肥。植株生长到30cm~40cm时, 进行第一次追肥, 开沟追施尿素150kg/hm2;植株生长旺盛期, 结合灌水进行二次追肥, 追施尿素150kg/hm2。

㈦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牛蒡子主要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和叶斑病等。发病初期应用20%的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300~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防治。

2.虫害。虫害主要有蚜虫和粘虫。牛蒡终生有蚜虫为害, 严重时可造成绝产, 可用40%的乐果乳剂800倍液或50%抗蚜威2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在三龄以前采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g~150g兑水50kg喷雾或用40.7%毒死稗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㈧采收牛蒡子成熟采收期在7月~8月, 但因果实成熟不一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成熟一批采收一批。但劳动力少时, 果实成熟 (顶部发黑或全田变黄) 后统一收割, 在晒场曝晒, 待充分干燥后, 用木棒反复打击, 脱出果实, 然后扬净杂质, 晒干即为牛蒡子。一般每公顷产牛蒡子3750kg左右。

摘要:作者结合农户多年种植牛蒡子的经验, 总结出一套适宜临洮县牛蒡子套种小麦和玉米的无公害栽培技术, 以便大力推广应用。

林州市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1 问题成因

1.1 重工轻农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林州市十万大军出太行,以修建红旗渠锻造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国各地搞建筑。不但支援了国家建设,而且也富了自己。相形之下,传统农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事实上,仅仅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

1.2 投资大,效益小

以耕种1 hm2地小麦为例:需化肥15 袋1 950 元,犁地1 200 元,耙地600 元,种子1 200 元,除草、打药300 元, 浇地3 遍2 700 元,机械收割1 200 元,共投资9 150 元。以小麦产量5 250 kg/hm2计算,小麦2.2 元/kg,共收入11 550元/hm2,减去投资成本9 150 元/hm2, 忙活一季实收入2 400元/hm2。若加上人工管理用工,基本无钱可赚。干旱地区更是入不敷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投入资金,2014年地粮食直补和综合补助逾1 950 元/hm2,但投入与产出比仍相去甚远。

1.3 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

由于连年耕作,化肥使用过量,造成土壤板结,土地酸化,有机质匮乏,致使土壤严重失衡,有益微生物得不到补充,厌氧微生物拼命繁殖[1]。长此以往,土壤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预防措施不到位,小麦蚜虫、红蜘蛛、吸浆虫几次呈暴发态势;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全蚀病现已成为制约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

1.4 气候影响

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北方旱情愈加趋重。受自然条件限制,除个别乡镇能够正常浇灌外,大部分乡镇耕地依旧靠天吃饭,一些特殊年份甚至绝收,挫伤了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1.5 土地深翻变旋耕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一部分人已不完全依赖农业,种地只为填饱肚子而已。在错误观念影响下,种地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不少农民把多年深翻土地的习惯改为了旋耕,旋耕土层10~15 cm,连年旋耕造成土壤破坏[2]。由于得不到深翻晾晒,土壤有害菌不能有效分解和死亡,致使土传病害越来越严重。

1.6 播种过早

林州市属小气候特点,应根据气候特点安排生产时间。不少人为趁墒抢种和出外务工,提前进行了播种。此时由于气温偏高,出现麦苗冬前旺长,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次年出现倒春寒,不少麦苗主茎会被冻伤或冻死,为小麦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7 播量过大

由于旋耕地块,播种量加大,播种量达300 kg/hm2,高的甚至达450 kg/hm2。由于群体过大,麦苗生长旺盛,形成小麦只长主茎,有效分蘖减少或去无。镇压、中耕、划锄面积减少,跑墒、失墒情况严重,土壤物理性状被改变,精耕细作变成粗放式管理。

2 对策

2.1 政府引导,科技助力

国以农为本,农以粮为先。针对以上出现的反常现象,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安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转变工作方法,创新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多措并举,让农民实实在在从种粮中得到实惠。只有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高农民种麦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科技要助力。筛选推荐适合当地栽培的小麦新品种,从种到收,严格把关。对病虫害做到早检测、早预防、早治疗,努力提高农业科学水平。

2.2 改变施肥习惯,有机无机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施肥习惯,将单施化肥改成有机无机相结合并且含有中微量元素的新型肥料,加大有机肥用量,培肥地力,种养结合,从而为小麦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深翻土地,精耕细作

秋季作物收获后,对土地要深翻深犁,对发现有病害的地块及时进行土壤处理,使播种后的麦田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3]。

2.4 适时播种,适量播种

林州市属小气候盆地,气候影响或决定着生产水平。林州市小麦适宜播种时间为10 月1—10 日。播种过早,容易造成旺长,不利于麦苗越冬;播种过晚,不但需要加大播量,增加投资成本,而且不利于小麦生长。林州市小麦最佳播量为150.0~187.5 kg/hm2。播量过大,群体过大,易造成只长主茎,减少分蘖成穗,不能发挥其自身最大效应,后期极易造成倒伏现象。播量过小,则直接关系到小麦成苗率和成穗率,影响小麦产量[4]。

2.5 预防为主,标本兼治

近年来,小麦病虫害呈发展态势,已制约小麦生产。群尽其能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三喷一防”措施不到位,通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把预防工作做在前,才能防患于未然。二是病虫害产生抗性,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各种病虫害也增强了耐药性,加大了防治难度。三是个体防治孤掌难鸣,尤其是虫害,依靠单打独斗防治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只有群防群治,才能事半功倍。

2.6 实行作物轮作制度

改变常规种植模式,实行作物三年一轮作,破坏小麦有害菌的生存空间。实践证明,作物实行轮换轮作意义非凡,不但消除了病害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属一举多得。

3 结语

兖州市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 篇6

近年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与时俱进,抓住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契机,大力整治环境污染,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忻州市生态农业建设。

1 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的现状

忻州市地处山西北中部,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长,是全省光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复杂的地形气候,加上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不仅造就了忻州农业物产的多样化,而且培育了一大批农副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无污染、营养保健品、品种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忻州市的农副产品只要侧重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管理方式,朝着无公害农业生产方向发展,就很容易拓宽市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加之近年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狠抓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以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依法关停了180多家污染严重的各类小型企业,对多处废水、废气重点污染实行了限期治理,使忻州市百余个工业污染源提前达标排放。所有这些,都为忻州市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忻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工作全面铺开、稳步推进。各级政府成立领导组,每年层层签订责任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先后开发建设了忻州、定襄、五寨优质甜糯玉米,代县、原平优质酥梨,宁武、岢岚圈养舍养牛羊,神池、河曲、保德、偏关小杂粮等一批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在此辐射带动下,忻州市无公害的农业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郊,从种植业到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截至目前,产地认定面积达133.83万hm2,认证产品已有73个。

2 如何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步伐

2.1 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来提高发展无公害生产意识

无公害农业生产、认证工作是一项由政府推进,服务大众的公益事业,也是事关百姓健康的民心事业。“民以食为天,健康是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已由数量向质量发展。然而随着工业“三废”排放量加大,以及农用化肥的不合理利用,致使各种污染物质在农作物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出了标准,严重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发展无公害农业,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增加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调整农业结构的有力措施。

基于上述认识,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积极组织农业、土地、环保等部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深入地开展宣传,同时,在乡(镇)村举办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班,抓示范、树样板,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认识。

2.2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经过忻州市各级共同努力,忻州市工业污染源基本达到排放标准。但是,仅仅实现此目标是不够的,结合山西省淘汰落后产能审核验收工作的深入,下定决心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煤矿、焦化、水泥、钢铁、电力、硅铁等企业,结合生态环境建设,通过联合、兼并、改造、关停一批,转产一批,积极推行农业清洁产业,从源头上控制污染[1]。

2.3 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

一要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结合小城镇建设,搞好村镇环境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二要积极开展无公害生态乡(镇)村的建设;三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考核标准,对未达标的项目要逐项加大整改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创建目标;四要加强农业污染源控制,加大企业环保设施运转监督检查力度,为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生产、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贡献[2]。

2.4 通过狠抓技术培训落实无公害生产措施

1)发展无公害生产,建设生态农业,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一是禁止对工业三废大量地排放,造成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严重污染地区种植农作物;二是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三是科学使用农药,做到安全、经济、有效;四是对农作物尽可能施用生物农药、生物肥料;五是对市场上农副产品定期进行抽检和检疫;六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

2)狠抓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根据忻州市农业委员会2010年“四送一训”文件精神,狠抓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分期分批向农民传授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5 不断提高无公害生产技术质量

首先,本着立足示范、着眼推广的原则,抓好各类无公害作物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带动忻州市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其次,利用生物、物理、化控等综合技术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建设落到实处。主要抓好粮食、水果、蔬菜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扩大生物菌肥的应用面积,同时积极推广蔬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减少和杜绝有害物质的残留量。第三,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在狠抓生产环节的同时积极开展执法监督,严格产地检疫和市场抽检,积极建立农副产品市场准入标准[3]。

参考文献

[1]张斌胜.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J].理论探索,2009(6):98-99.

[2]梁志刚.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特征及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2009(2):48-49.

上一篇:变电工操作规程下一篇:善良是人生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