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管理模式(精选8篇)
重点:
(1)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过程(2)排程
(3)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
(4)瓶颈资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 难点:
(1)根据负荷率确定瓶颈 疑点:
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
1、不同生产类型下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理解)(1)大批量生产
特征:
生产的品种、数量有限,且相对稳定;
每一品种的产量大,生产的重复性强;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按规定的产量要求设计配置的。
(2)多品种批量生产
特征:
生产的产品种类多,品种变换快;
生产现场同时加工的零件种类繁多;
生产线和生产设备因更换品种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差。
(3)单件小批量生产
特征:
按订单组织生产
生产的是专用产品
生产是不重复的、一次性的2、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熟悉)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作业控制的目标
执行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
有效利用资源
最小化在制品库存
维持客户服务水平
3、生产作业控制的主要过程(熟悉)
PAC(Productive Activity Control)系统的活动可分为计划、执行、控制功能;
(1)计划:
必须对通过每个工作中心的工作流进行计划以满足交货期,这意味着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完成:
确保所需物料、工具、人员和信息在需要时能够生产零部件;
排定每个工作中心每个工厂订单的开始和完工日期,这样就能保证订单计划的完工日期。这包括计划人员制定工作中心负荷文档。
(2)执行
收集车间生产产品需要的信息
将MRP授权的订单下达到车间,派工。
(3)控制
将工作中心的订单根据计划的优先权顺序进行排列
跟踪工作订单的执行情况并对比、调整
监控在制品、提前期和工作中心排队情况
汇报工作中心效率、作业时间、订单量和废品率
4、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具有数据或信息系统以展开工作;
数据库包含的文档有两类:计划和控制。
数据需求——计划文档(熟悉)
部件主文档
产品结构主文档
工艺路线文档
工作中心文档
数据需求——控制文档(熟悉)
工厂订单主文档
工厂订单号
订购量
完成的数量
废品数量
发给订单的物料数量
交货期
优先权
余额
成本信息
工厂订单细目文档
作业编号
准备时间:计划的和实际的加工时间:计划的和实际的每项作业记为完成的数量 每项作业记为废品的数量
剩下的交货期或提前期
5、排程(理解)
排程的目的 满足交货期
最有效地使用生产资源
包括
建立完成产品需要的每项作业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排程方法 描述
前向排程 假定部件的物料采购和作业排程开始于订单接收的时刻,而不管交货期
是什么时候,作业从这一天开始向后安排。
工艺路线上的最后一项作业最先排定,并安排在交货期那天完成。从最后一项作业
开始倒排先前的作业。
假定在任何工作站的产能是无限的。(不考虑产能)
假定任何工作站的可用产能都有明确的限制。(永远不超过产能)
1、前向排程:
(1)特点:产品一般在交货期前完成,通常会产生库存堆积
(2)适用:决定产品的最早交货期。
一般用于为用户确定承诺日期及计算落后于计划的订单能否赶上进度等目的。
2、后向排程:
(1)特点:与MRP逻辑相同,根据产品的需要安排可用性。这会减少在制品库存
(2)缺点:由于系统中缺少松驰时间,顾客服务可能受到影响
(3)适用:确定订单必须于什么时候开始加工。
由于其能够降低库存,在制造业中被广泛使用。 后向排程
无限负荷
有限负荷
6、执行计划(理解)
7、输入输出控制(理解)
(1)生产作业控制必须平衡进入和流出工作中心的工作流;
(2)这就是保证排队、在制品、提前期得到控制;
输入:
(1)通过订单下达到车间进行控制。
(2)如果输入率增加,排队、在制品和提前期就会增加;
输出:
通过增加或减少工作中心的产能进行控制;
8、作业排序(理解)
作业排序
基于产能(如现有人工或机器可用性)和优先权对每个工作中心加工的实际工件的短期计划方法。
派工
对可用工件在各个加工中心加工进行选择和排序的功能。
9、派工规则(考点)
先到先服务(FCFS):工件按其到达的顺序进行加工
最早交货期(EDD):根据工件的交货期进行加工。
最早作业交货期(ODD):根据工作作业时间进行加工
最短加工时间(STP):工件根据加工时间进行排序。
关键比率(CR):它是工作中心一个订单相对于其他订单的优先权指数。
9、关键比率(理解)
CR=(交货期-当前日期)/剩余提前期
=实际剩余时间/剩余提前期
TOC计划系统
10、约束理论的由来及平衡思想(理解)
2.在瓶颈资源上损失一小时,就使整个系统损失一小时;
3.非瓶颈资源的利用程度不由其本身决定,而由瓶颈资源的能力决定;
4.在非瓶颈资源上节省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5.为了提高整个系统的产出,保证瓶颈资源满负荷工作,系统中应设置缓冲环节;
6.对瓶颈工序的前导工序和后续工序应采用不同的计划方法;
7.根据不同的目的分别确定合理的运输批量和加工批量;
8.批量的大小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变化;
9.不采用固定的生产提前期,用有限能力计划法编制生产进度表;
约束理论的基本观点:
(1)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每一个作业都是一系列关联的流程。
(2)每一个流程都有明确的产能去生产给定的明确定义的作业产出;
(3)并且,每种情况都有一个流程限制了整个作业的有效产出。
11、物流平衡与能力平衡(掌握)
瓶颈管理主张在企业内部追求物流的平衡。所谓物流平衡就是使各个工序都与瓶颈机床同步,以求生产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它认为生产能力的平衡实际是做不到的。因为波动是绝对的,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生产能力的稳定只是相对的。所以必须接受市场波动这个现实,并在这种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
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是为了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在设计一个新厂时,自然会追求生产过程各环节的生产能力的平衡。但是对于一个已投产的企业,特别是多品种生产的企业,如果一定要追求生产能力的平衡,那么即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充分利用了,但是产品并非都能恰好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必然有一部分要积压。
12、绳鼓理论(DBR)(理解)
Drum鼓,生产系统中需要一些控制点来控制产品流动,系统的瓶颈或者次瓶颈就是最好的控制点,输出和市场需求以及系统的能力相关。“鼓”是生产计划的驱动,统一步调
Buffer缓冲,为了保证瓶颈的高产出率
时间缓冲:MRP的安全提前期
库存缓冲:MRP的安全库存,JIT的缓冲库存
Rope绳,建立鼓与其上游工序的联系,起传递生产命令的作用,驱动系统按照鼓的节奏进行生产。
在DBR的实施中,“绳”是又一个涉及原材料投料到各车间的详细作业计划来实现的;
绳相当于MRP的指令或JIT的看板
绳应保证库存量或在制品数量最少。
总结:
为了使工件不在瓶颈工序前过多地积压和在瓶颈工序后能迅速成套,对于瓶颈工序前的工序按拉动方式编制计划,而对瓶颈工序后的工序则按推动方式编制计划。
13、根据负荷率确定瓶颈(熟悉)
瓶颈:产能等于或低于对其需求的设备、功能、部门或资源
缓冲环节应设置在瓶颈工序之前,以及与通过瓶颈工序的物流相关的装配工序之前。
凡负荷率等于或十分接近100%的设备就定义为该单元计划区中的关键设备,即瓶颈资源。
14、瓶颈资源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熟悉)(PPT 49—57)
15、非关键件生产作业计划(理解)
目标:满足零件生成齐套性要求
发挥平衡生产负荷与生产能力的作用
1.根据一定的优先规则,确定非关键件的投产顺序
2.确定各计划期内各周投产的零件
3.编制单元生产日程计划
16、生产作业完成情况考核(理解)(PPT 67—71)
第四讲 信息化时代生产管理的综合解决方案
重点:
(1)成组技术
(2)推式生产与拉式生产的特点(3)MES的理念及定位(4)大规模定制 难点:
(1)看板的作用
1、并行工程的概念(理解)
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服务过程、维修过程等)进行并行、集成设计的综合系统工程方法。
2、并行工程的本质特征(理解)
并行工程的本质特征是在任务开始的早期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任务全生命周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要解决好产品的可加工性、可装配性、可检测性、可维修性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方便性和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避免很多问题在产品开发的后期才发现,并因此而不得不修改设计,进行大量的返工。
4、并行工程的四个关键要素
组织变革
满足用户需求与质量保证
必要的支持环境
产品开发过程改进
5、CAPP的概念(理解)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是在工艺过程设计中应用计算机以帮助提高其标准化和自动化的一种技术,它的目的是将产品的设计信息和企业的生产数据归并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使该系统能产生可用的工艺规程。
6、成组技术(熟悉)
目前由于世界消费市场的需求不断萎缩, 各国都加强了对国际贸易的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的订单数量锐减, 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所以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下, 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变化矛盾越来越激烈, 所以需要加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消费者需求为目标, 从而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 加快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建立,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优化, 使企业能够更好的与当前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
1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是以企业各种要素资源为基础, 即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 将这些资源进行高擀质量、低成本及快速及时的转化, 从而形成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项目, 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系统化的指导和控制方法, 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企业的生产进行控制, 并针对市场的需要求来进行产品的生产, 同时提供能够满足顾客满意的各项服务。虽然我国现有的大部分企业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都能够做到这一点, 而且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生产管理模式, 但这种新的生产管理模式还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加快企业的发展。
1.1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企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有健全的生产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 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当中, 企业组织机构还不健全, 没有形成企业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原料采购及产品生产等一系列完善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而且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缺乏有效的配合, 而且权责不明, 这就导致企业生产管理无法达到协调、及时, 极易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 从而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导致企业经济损失的发生。
1.2 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部分企业为了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量, 则一味的追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却较为忽视, 这就导致大规模的进行产品的生产, 但由于质量不过关, 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无法实现。另外还有部分企业缺乏完善的生产管理流程, 企业在采购流程、订单流程和生产线管理流程上都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没有一套健全的体系, 生产管理较为混乱, 对企业的正常运行生产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1.3 质量控制不够到位
质量是企业产品的生命, 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所以在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中, 需要严格对质量进行控制, 通过完善的质量检验制度来确保产品的质量。但在目前仍有部分企业, 只顾眼前利益, 而对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必要的控制, 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由于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从而导致产品滞销或是被退货的情况屡屡发生, 给企业带来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在企业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中, 由于检验人员缺乏质量控制意识, 在检验工作中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 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即出厂, 给企业的信誉带来较大的影响。
2 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2.1 完善生产管理机构
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首先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转型发展以及遇到重大制约瓶颈的企业来说, 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显得更为重要。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首先必须按照“精兵简政”的原则, 聚消、精简和合并不必要或者功能重叠的部门, 优化组织体系, 强化部门职能, 建立联系制度。牢固树立“精益生产”理念,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分布, 将人力资源用在“刀刃上”, 实现人力资源的效利用, 提升生产管理效率。
完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 还必须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由决策层、管理层、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 定期或不定期就企业生产管理计划以及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落实, 强化企业生产管理的“协同性”。
2.2 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 而要落实好制度就必须完善工作流程。改进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 着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大力加强采购、订单评审、库存清理、生产线、质量检验等流程建设, 比如对于质量检验管理, 应当建立原材料采购流程来保证原材料的可靠性, 建立生产环节检验流程来确保质量检验到位, 真正通过建立规范化的生产管理流程, 保证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完善生产管理流程, 还必须根据品质、质量、价格、时间、服务等企业竞争力“五大要素”来完善企业生产管理流程, 将“五大要素”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各个方面, 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流程的科学性。
2.3 完善生产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机制, 是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执行力”、提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管理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 因而现代企业应当建立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切实将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规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让全体员工遵照执行。建立企业生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 对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取得显著成效的部门和员工应当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对于那些破坏管理制度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惩处。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举措, 切实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通过提高员工素质来强化生产管理水平。全力打造一流的企业生产管理队伍,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员工公认的生产管理队伍。
3 结束语
企业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 离不开生产管理, 这是企业的重要基础, 而企业要想实现生产的有效管理, 提供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能力, 则需要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强化企业经济实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 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从传统模式开始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开始转变, 这就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 并以市场为导向, 对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 确保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走向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 加快推动企业发展的步伐,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撑。
摘要:近年来, 经济一体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这给传统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在当前新形势下, 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要求, 所以需要加快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文章对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突出问题,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煜.精准生产模式及其应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3]谭群满.试论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J].企业导报, 2012 (21) .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保证措施
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1.3 对工人和干部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不同
对企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
对企业干部(班组长以上)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1.4 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1.5 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2 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6项:
(1)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2)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3)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4)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5)科学与技术: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6)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3 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3.1 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3 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
(1)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2)技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
(3)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3.4 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同时一要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二要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三是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五是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六是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
4 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作者单位
内乡县机井队 河南省内乡县 474350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2003年,大连港集团政企分开、组建港口企业集团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充分利用东北港口现有条件,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不断加大港口基础建设发展力度。先后建成投用了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矿石码头,大窑湾二期工程、大连汽车码头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深水港区,码头配备了各种先进的大型装卸机械设备和港口安全查验设备,从根本上改善了港口安全生产的基础条件。并成功引进了丹麦马士基、新加坡港务集团、日本邮船、中远、中海、中石油等重要战略合作伙伴。目前,港口已拥有集装箱、油品、粮食、煤炭、散矿、化工产品、客货滚装等现代化专业泊位近80个,港口资产总规模247亿元,所属各类性质企业百余家。
随着港口的建设发展和合资合作企业的日益增多,港口安全生产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给港口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环境,集团领导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省、市关于加强安全生产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下一步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就是: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并以此提高全员安全文化意识,全面提升港口的安全管理水平。
对此,集团上下就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了以下共识:
1、安全文化建设是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国际航运业码头深水化、船舶大型化、货物集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港口用工社会化,投资企业多样化的现状,集团迫切需要一个能够为所有企业与员工共同认同并遵守的安全行为规范,并通过这种规范的引领,实现不同所有制企业与员工的共融,从而实现安全管理的文化提升。
2、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港口安全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传统的安全管理往往简单化,重奖、重罚是其显著的特点,治标不治本。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企业与员工共同一致的安全价值取向,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
3、安全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最直接体现。安全生产是员工的最基本的需求,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把员工的这种需求转化为企业行为的过程,这种位次的转换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保证员工最基本权利的最好体现。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集团的安全文化建设按照“一年推进、两年提高、三年巩固”的总体思路在全港迅速展开。
一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安全工作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集团各级领导都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关注,集团成立了由董事长亲自挂帅的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小组,各二级单位也相继成立了由“一把手”负全责的安全文化的组织领导机构,为安全文化的全面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积极构建安全文化的框架体系。我们在集团企业文化的框架下,提出了“安全生产是企业和员工第一位的工作,第一位的责任,第一位的标准”的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为企业文化的宗旨等安全文化理念。同时,制定下发了《大连港集团安全文化建设指导意见》,《大连港集团2008年安全文化建设实施计划》等,将安全文化建设的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并以集团文件的形式下发,强化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权威性。
三是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保障员工的生产安全,逐步实现安全管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对此,我们把2008年确定为集团的安全文化建设年,重点是加强对员工安全文化的认同感教育。一方面,外请专家加强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文化的培训,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大连港报》、集团内部网站、宣传专栏和宣传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理念,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像铁路公司开展的“安全理念千人签名”活动、客运公司开展的“安全理念宣誓活动”、集装箱公司开展的“现场安全标识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全面实施,整体推进,构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体系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承优创新的过程,而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又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我们把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集团安全文化的总体框架下,规范和完善了集团的安全制度体系建设。一年来,我们针对港口生产经营的新形势、新特点,先后制订和修订了30多项安全管理文件和42项企业安全技术标准,基本实现了安全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集团的安全制度体系很好地承载和体现了安全文化理念,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深深的感到,制度的规范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把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之中,才能保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此我们在规范制度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度的落实上,主要加强了4个体系建设。
一是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集团制定并下发了《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理顺了直接管理、间接管理和监控管理三种安全管理模式,同时对两级安全监管职能进行了划分,较好地解决了职能定位问题。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我们按照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重新修订并完善了集团经营业绩考核中的安全考核标准,加大了安全考核权重,把安全工作好坏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年薪考核的重要指标,奖优罚劣。同时,我们还改进了安全管理的综合检查和评价制度,以日常动态考核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实行月度动态考核、季度综合评价,每半年进行一次安全生产综合大检查,逐步实现了考核评价由定性化到定量化,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三是强化了安全预控体系建设。集团制定了《港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初步建立了集团安全生产、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和港口突发公共事件等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同时加强应急资源建设,制定下发了《大连港集团应急救援资源管理规定》,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救援设备、物资和专业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健全了预案演练、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实战水平作为生产安全事故和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的着力点,创新应急预案演练模式。演练采取事先不通知的“突袭实演”方式,检验有关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真实反应,并现场讲评、总结演练情况,提高了职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范意识。
四是强化安全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几年来,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各项指示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制度,先后开展了“百日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活动,对查出各类的安全隐患和问题通过《大连港报》公示,明确整改责任人、时间和防范措施。同时,认真总结近年来集团隐患排查整治管理经验,制订了《大连港集团安全隐患治理规定》,建立了集团隐患排查整治协调会制度,使排查和整治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有效的促进了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的落实。2008年共查出各类安全隐患和问题共计373项,共投入整改资金 1551万元,对减少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大投入,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保证
安全文化建设既要有软环境的不断创造,更要有安全设施和安全设备的基础保证,要保证安全,对安全隐患整改资金不受预算限制随时发生随时保证,就要舍得投入,这在大连港集团领导中已形成共识。近年来,集团进一步加大了安全设施的投入力度,除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劳动防护用品和应急救援演练等费用外,还投资80万元开发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投资3千多万元购置了消防车和装备,投资3千万元建设了可视化监控系统和安保监控中心,投资360万元购置应急装备等,大大提高了港口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课题,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安全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对安全工作的总体摆布,决定着安全文化的走向;主要领导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离开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安全文化建设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是安全文化建设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基础。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员工,他们对安全文化的认同度决定着安全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安全理念必须要得到员工的高度认同,而绝不是把企业的要求强加给员工。
三是安全文化建设制度规范是保证。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推进安全文化的初始阶段,必须要强化员工的养成教育,习惯成自然,自然成自觉,自觉成文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制度与规范就显得至关重要。
安全性评价工作与危险点预控、分析工作都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闭环管理的方法。安全性评价工作
1.1 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创新并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先进水平接轨的重要体现,以往的安全管理手段在预见事故的水平和超前控制事故的能力上不尽人意。安全性评价是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日常生产工作的安全性进行度量和预测,确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相应的整改和控制措施,达到预防、控制隐患和事故。开展安全性评价是对现有的安全工作进行诊断,做到心中有数,也是提高安全管理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但该项工作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认真开展好这项工作,要求全体职工统一思想,提高对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和应付了事的想法。
1.2 健全组织,制定计划,加强培训
要搞好安全性评价工作,首先是组织落实。安全性评价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各级领导的行政正职必须亲自抓,就是说要在各项工作中摆正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地位,全面协调,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安全性评价工作给予保证。为此,各单位应成立以安全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以主管生产领导为主任的安全性评价办公室,并成立相应的专业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每个科室的管理人员和每个班组的职工明确安全性评价的实施程序和自己在安全性评价中所要做的工作。安全性评价办公室是具体的办事机构,应研究《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和《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查评依据》,并对照近几年所颁发的《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和其它标准、规程以及各电力集团公司、省电力公司、本单位的有关制度和反事故措施补充到查评依据中,编印成本单位的安全性评价查评表。安全性评价办公室要经常了解基层单位评价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并给予指导。
为了顺利开展评价工作,必须制订安全性评价的实施计划。各单位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一般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宣传发动、培训;第2阶段——工区、班组自查、自评、自改;第3阶段——基层单位自查、自评、整改;第4阶段——对基层单位进行复查、汇总材料、总结上报。
开展安全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抓好培训。
各单位和基层单位应分别举办安全性评价培训班,各单位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和各专业组正、副组长、安全性评价办公室成员和各专业组的成员。各基层单位培训班培训的对象是各部门的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和班组安全员。培训的内容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项目、标准和要求。通过培训增强对安全性评价的理解,熟悉查评过程,掌握查评方法,从而使安全性评价工作有目的、科学地开展。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广泛的业务培训,全体职工在参与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各项规程和规章制度,提高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规章制度、各项反事故技术措施及现场设备的状况和性能。
1.3 认真开展查评工作,积极落实整改
安全性评价工作采用定量的方法按设定的项目进行查评,必须发动全体职工参与这一工作,从基层班组查起,科学地、客观地按项目表逐个逐项进行。对生产设备、安全用具,各班组应根据运行、检修等职责分别按各自分工进行查评、填表,对公用设施部分和公用安全用具,要求各基层单位指定部门和班组进行检查、填表,不得遗漏。对于不需要本班组查评的项目或本班组无此项设备、工器具时,在查评相应项目的“评价项目”和“品名、型号、规格”的栏内填写“无”字。各基层单位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时应落实责任制,将评价项目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工区、班组,使各级人员明确各自应查评的项目、依据、标准和方法。单位领导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标准,安全性评价工作要把管理因素作为评价的重点,对有些环节没有到位的,要重新补课,要杜绝突击式、运动式的查评方法。要实事求是、深入细致、科学严谨地开展评价工作,查评是不分主客观原因的,贵在真实。工区、班组只按查评项目检查,不进行评分。各基层单位在工区、班组自查的基础上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自查、自评、整改,这次查评质量要高于工区、班组的查评,仍要检查所有的设备、工器具。然后,抽调各职能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员对各基层单位进行安全性评价复查,复查时按规定的比例抽查设备、工器具,严格按标准要求统一打分。安全性评价结果不与单位的奖金挂钩、不与评比挂钩、不与单位的领导业绩挂钩,单位之间不搞评价得分的横向比较。但对各单位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情况、计划实施、整改完成情况要与单位的奖金、评比和领导业绩挂钩,建立起安全性评价责任考核机制。
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重要的是通过对查出问题的整改,提高设备的健康水
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实现超前发现各种隐患,从而达到减少和消灭事故的目的。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过程中要贯彻“边查评、边整改”的原则,对已查出的缺陷和隐患能整改的就应立即整改,暂时无法整改的,各单位也要制订整改计划,做到项目、资金、工期、责任人四落实,基层单位无法解决或需研究的问题应汇总及时上报上级单位的职能部门。要通过人、物、环境的现象看到管理因素,只要安全管理到位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就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就可以消除,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就可以改变。对查评出来的问题,若危及安全和容易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整改,要求各职能科室按职责划分明确各自的任务,制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分别制订出整改计划。将安全性评价查出的问题列入各单位的“反措”、“安措”和检修计划中,在日常维护、大修、固改工程中整改。对一些得分率较低,即危险度较高的项目应特别关注。在进行安全性评价整改时,要防止边整改边犯的倾向。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
2.1 危险点分析、预控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具体措施
第1,危险点分析预控体现了安全第一的要求。坚持危险点分析、预控是在工作前分析和找出该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危险点查找不准,防范措施没有落实就不能开始工作。第2,危险点分析、预控体现了“预防为主”的主动安全思想。发生事故后吸取教训不再重演类似悲剧,不如预防在先避免事故的发生,把危险点控制在发生事故之前。第3,危险点分析、预控充分体现依靠群众抓安全。危险点分析、预控一是要对设备和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二是要对这些危险点进行事先控制和防范。要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仅靠少数领导和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发动广大职工参与。
危险点是事故的易发点、多发点,设备隐患所在点和人的失误潜伏点等,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就是要根据设备状况和每项工作的内容、方法、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分析、查找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危险点即不安全因素,再根据有关规章制度研究控制和防范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危险点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许多事故的发生一般与对存在的危险点没有分析和发现;或者虽然发现但对其有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或者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相关。
2.2 要做好危险点分析及预控必须反习惯性违章
危险点是引发事故的客观因素,习惯性违章是导致事故的人为因素,两者结
合很容易发生事故。第1,习惯性违章会掩盖工作中危险点的存在。第2,习惯性违章往往会使工作中危险点演变成事故。第3,习惯性违章会使工作中危险点进一步扩大,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要避免事故就要反违章,特别要反习惯性违章。根据资料统计,电力系统82%以上的人身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习惯性违章是指固守旧有的不良做法和工作习惯而违反安全工作规程的行为,习惯性违章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职工之间相互关心、提醒不够;对规程和规章制度不熟悉或学习、理解得不深;以为自己技术熟练盲目自信;贪图省事的侥幸心理。因此,要做好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避免发生事故,必须彻底铲除习惯性违章行为,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2.3 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的做法
进行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首先要分析、预测危险点,就是要对每个岗位的工作及所管辖的设备和即将开始工作的危险点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测,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防范措施,保证设备和工作全过程的安全。一般说危险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明显的危险点;另一类是潜在的危险点。要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预测危险点,对每一项工作、每一台设备、每一条线路、每一件工器具进行全面检查,对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情况进行分析。要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发生的事故教训,对将要开始的工作与以往同类工作相比较,根据地点、环境、工作条件、使用的工器具和人员情况等,预测工作中何时、何处可能出现危险点,这些危险点可能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分析、预测危险点的工作要从班组和每个人做起。
工区对班组查找出的危险点和控制、防范措施要进行确认并加以补充和完善。现在处于电力体制改革阶段,有些职工家属下岗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到职工的情绪,所以要及时做好思想工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另外对持续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的工作,除了对整个工作的危险点作粗略的预测外,还应把整个工作过程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对每个小阶段的危险点进行仔细的预测。阶段分得越细,预测越可靠。在工作之前预测到的危险点还有不确定性,随着工作的展开,新的危险点会随之出现,因此,必须结合工作的进程随时开展危险点分析、预控。
对已查找出来的危险点要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制定危险点分析、预控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规章制度要立即制定或补充,能整改的应限期整改,对动态性的危险点要及时进行修改。由于工作和设备原因形成的危险点,在该项工作和设备工作时,用工作票的安全措施或现场技术安全措施来控制,对工作过程中的危险点一般可用安措票来控制,这些安全措施、现场技术安全措施和安措票的内容也要输入计算机与危险点一起管理,并在开工会上向工作班全体成员讲清工作中存在的危险点和采取的安全措施。
要加强对《安规》的学习,深刻理解其含义,熟练掌握《安规》对分析、预控危险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带有“严禁”、“不应”、“不得”、“不宜”和“必须”、“应”、“宜”等词的语句,严格遵守《安规》能遏制工作中危险点的生成、扩大和发展,从而避免人身事故和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
我国经过24年的深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云南煤炭行业按照省政府对十个行业的整合思路,建立起以后所煤矿为“龙头企业”的云南东源煤业集团公司,完成了云南煤炭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创立。云南煤炭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谋求盈利最大化的目标运作。企业内部过去行使(政府安全监察职能将分离出去。政府部门已经不直接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对企业安全的管理也转换为监督执法,这种监督主要是运用法律手段,查处安全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然而,煤矿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事故易发的行业,在政企分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煤炭企业所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增强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感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立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近年来,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关注安全生产工作,先后作出了i00多条有关指示批示。江泽民明确指出: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企业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日程上,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遏制住事故,减少人民群众生产财产损失,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煤矿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影响正常生产,更为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伤亡家属造成失去亲人的精神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生命安全是职工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对职工权益的最大维护。在煤矿,搞好安全生产是落实“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体现,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二、建立和落实企业内各级管理人员及全体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特征。这里的“权责”包含现代企业制度里的生产、经营、安全各方面,包含着管理人员、技
术人员、普通员工各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只有权责明确了,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消除权责不清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推诿扯皮现象。因此,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将不同的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班组长以及每个岗位工人身上。只有明确安全责任,人人分工负责,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激发员工的安全责任感,遵章守规,搞好安全生产。
三、增强全体员工的法律知识和意识,依法治矿,搞好安全生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工业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保障形成开放的、与世贸成员国接轨的投资与外贸环境,国家正大力健全法律法规,《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相继出台并生效。然而,很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这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者不懂法,或者明知故犯,没有依法为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保护,使从业人员在十分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作业,以至发生事故而铛琅入狱。自从《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出台后,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单位均有人被判刑入狱。因此,增强法制观念, 依法治矿,依法搞好安全生产,这是趋势也是必然。
1 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现存问题
煤矿生产调度管理现存诸多问题, 集中体现在调度能力较为有限、调度系统不够完善、缺乏应急指挥系统、调度工作效率较低等方面。
1.1 调度能力较为有限
调度能力直接制约了煤矿生产调度管理水平。众所周知, 对于煤矿的生产而言, 调度管理工作实际上具有指挥、组织以及监督等多重效果。因此, 如果企业没有较强的调度能力, 实际上对于煤矿生产各个环节的衔接以及协调平衡和生产指挥的工作都难以成为助力。其次, 调度能力较为有限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我国许多煤矿的生产调度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并且矿企调度信息水平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 其结果使得很多矿井调度能力受到了制约。与此同时, 由于部分煤矿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落后, 导致在调度信息等环节的能力依旧处于薄弱状态。举例来说, 在煤矿的某段时间内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和生产事故情况等不能及时统计,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对煤炭生产进行科学的决策分析, 并且也严重的阻碍了调度信息所应当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1.2 调度系统不够完善
调度系统不够完善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通常来说, 调度信息系统的不够完善实际上存在于我国许多煤矿企业中。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调度系统实际上不能和生产自动化相结合, 最终会使煤矿企业出现一种信息孤岛的困境。其次, 调度系统不够完善带来的问题还体现在很多矿企依旧存在人工上报数据的状况, 从而导致很多重要数据依靠人力输入系统之中。也有一些企业引入了先进的调度管理方法, 例如图形管理方法, 但是, 由于这些新型的调度系统所使用的图形很多都是静态的模拟图, 因此, 这意味着其与日常生产的图形信息缺乏足够直接的信息联系, 最终无法较为直观明确的显示出生产信息的变化情况。
1.3 缺乏应急指挥系统
缺乏应急指挥系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矿生产调度的安全性。没有公共应急指挥平台带来的影响是直接而严重的。举例来说, 当前我国的很多煤矿企业中在人员定位和安全监测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漏洞, 因此, 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其次, 缺乏应急指挥系统还会使许多安全事故得不到第一时间的控制和解决, 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统一实施。
1.4 调度工作效率较低
调度工作效率较低还会影响到煤矿的信息化建设效益和后续的投资效益回收。一般而言, 调度工作效率会对于煤矿整体的投资效益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 如果调度工作效率低, 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传输通道的重复投资率, 最终增加了整体的维护费用。其次, 调度工作效率较低还会使得数据库和人员的工作环境都无法得到顺利的提升, 这对于改善煤矿调度工作环境和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有着非常大的阻碍。因此, 采取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极为必要。
2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包括了诸多内容, 以下从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等方面出发, 对于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2.1 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煤矿企业在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着眼于完善煤矿调度信息化的措施, 并且对于其途径也进行相应的优化。其次, 煤矿企业在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的过程中, 应当进一步意识到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整个煤矿企业建设, 尤其是安全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和重要性,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确保有更多的物资和设备, 投入到煤矿生产的调度工作中来。与此同时, 煤矿企业在增强信息化重视程度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积极的打造出一支信息化的队伍,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意识, 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顺利的实现我国煤矿企业的调度信息化管理目标。
2.2 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 需要着眼于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煤矿企业在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全面的使用信息化的方式,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使每一个矿企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联系,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直观并且更为系统地对整个煤矿企业自身的生产或经营的状况进行更加细致的了解, 最终能够为企业的发展与未来的经营提供相对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与此同时, 煤矿企业在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的过程中, 应当进一步实现自身调度过程中的安全生产以及均衡发展, 提升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煤矿企业在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使基层单位或部门所有的安全信息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库和业务数据, 则应当确保包括自动化办公的数据和图像资料的数据以及综合统计的数据在内的数据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得以处理。其次, 矿企业在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综合性的利用, 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体现出煤矿企业新时代所应有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 煤矿企业在优化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实现多功能集成化, 从而进一步减少出现漏项的情况。
2.4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离不开应急指挥系统的有效支持。煤矿企业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过程中, 首先应当更加积极的建立其应急指挥系统。其次, 煤矿企业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煤矿事故的应急预案, 从而能够在出现紧急的状况下更加迅速的实施相应的救灾指挥。与此同时, 煤矿企业在建立应急指挥系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施事前的计划或相应的应急措施, 迅速调动所有的人力以及可能的物力, 从而在煤矿事故发生之后, 能够对事故发生现场进行有效的控制, 并对潜在的危险进行排查, 最终能够对于整个煤矿的安全生产起到重要的助力。
3 结束语
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非常强调安全和高效, 因此, 只有煤矿企业和工作人员不断的对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信息化改革,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煤矿生产调度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渊, 等.煤矿集团公司生产安全调度指挥管理平台的建设构思[J].工矿自动化, 2014, 3 (15) :29-31.
[2]李烨健.综采工作面控制策略及其系统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
[3]陶海英.煤矿生产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 2014.
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最高的产出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达到该目标,就需要企业对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指人、财、物、技术、设备等)进行有效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物资管理部门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抓管理,抓成本。物资供应部门是管物的机构,它的本质却是管钱,物资管理已成为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物资管理以其运行质量、流通速度、有效管理和降低成本成为现代企业增加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
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计划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资管理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从事物资供应和采购,通过降低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合理配置流动资金,来确保企业生产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生产计划的完成。受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意识的影响,一些现代生产型企业尚未认识到物资管理与企业整体工作的紧密相关性,企业物资管理跟不上,供应链难以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针对现代生产型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拟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
一、现代生产型企业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生产型企业物资管理情况的调查了解,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认为,企业在物资供应、物资采购、物资储备、物资定额消耗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影响企业的效益,具体表现如下。
(一)企业物资供应和采购计划不到位
有些企业没有根据营销计划和生产任务来编制企业物资供应计划,导致盲目采购,物资积压或短缺。物资积压使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备成本增加,资金占用过多,资金利用率较低;物资短缺使供不应求,影响生产,两者都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物资采购存在风险
采购过程中合同、价格、质量、供应商延期交货、技术进步、采购意外等方面存在许多风险,如合同欺诈、供应商乱抬价、质量标准达不到要求、供应商延期交货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都有影响。
(三)物资库存管理工作薄弱,清仓工作滞后,致使库存物资积压和浪费严重
1.物资验收入库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手续进行检查验收。
2.物资养护没有根据物资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体积大小等分别加以妥善保管。仓库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管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对库存物资品种、规格不清楚;对每份合同需要的原料品种、数量计算不准,使之原料剩余,长期堆放不用,造成浪费。
3.仓库保管员和会计不能及时对账和盘库。物资明细账出现差错,没有能认真地查找原因与及时处理、长期堆积,造成物资长期账物不符,影响了差异的正常分配,从而影响当期损益的真实性。
4.预验入库物资长期挂账,不开票结算造成虚假成本嫌疑,人为调节利润。
(四)物资消耗定额管理、原始记录不健全,在生产中材料支领、使用无计划,监控无依据,管理上漏洞多,生产用料浪费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五)企业的财务人员观念陈旧,会计参与管理的意识差,不能从记账、算账、报账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对内不了解生产过程,对外不了解市场行情。这种状况导致核算不规范,财务分析滞后,盈亏找不出原因,成本管理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六)经济行为的不规范
企业对物资采购的执行过程缺乏监控,让素质偏低的采购人员盲目采购;违纪、违法进人情货;在采购中捞好处,吃回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造成材料质差价高,又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与安全。
二、现代生产型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建议
企业物资管理工作要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采购、运输、仓储、保管、使用等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其工作环节众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项工作开展的效果将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和企业的效益。现代生产型企业要实现规范与科学的物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物资管理流程(图1)。
针对物资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物资管理流程的复杂性,笔者认为,现代生产型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健全企业物资管理体系。
(一)编制好企业物资供应计划
物资供应计划是控制企业成本的重要环节。物资计划是在参考上年实际完成的基础上, 根据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需要,对企业所需各种物资做出预算,并经计划、生产技术等部门专业审查后编制出的计划,以杜绝盲目采购。物资供应计划主要包括,计划期物资需用量;计划期末的合理储备量;计划期初的库存量;计划期的物资采购量。
物资采购量(申请量) = 物资需要量+ 期末储备量- 期初库存量
通过加强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工作,让生产、管理等部门对仓库物资的储存现状有个全面了解,从而杜绝盲目采购。
(二)按计划做好物资采购工作
物资采购工作是物资管理的关键环节,它不仅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需要,更是堵住企业经营“成本漏洞”和消除利润隐形流失的需要。在实施物资采购过程中,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培养出一批即敬业爱厂,又有责任心、有能力的高素质采购人员,以采购人员的素质来保证物资采购的质量,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损害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
2.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降低采购风险。物资供应部门应建立客户档案,并根据其资信程度、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供货价格、供货质量、售后服务、协作关系等实行分类管理。选择信誉好、配合能力好、价格适宜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及时供应。
3.控制价格。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质比三家、货比三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重大设备、大型配件、生产工艺需要的关键材料,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供应商,实行高质量、 低价格、 讲效率的最佳方案。一般采购制定“比价管理”制度,避免盲目选择供应商造成损失,杜绝暗箱操作。物资采购较多的企业成立价格管理部门,赋予其采购的审批权和付款审批权,有效地将采购的审批和采购的执行、采购的执行和付款的审批等不相容职务分离开来,能够保证物资采购在数量、价格上的合理性,杜绝吃回扣现象。
4.合理确定采购量。采购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严格执行材料采购计划,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5.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建立合同台账、做好合同汇总是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强化物资储备管理,降低材料存储成本
物资储备管理是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的必要手段。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必须做好仓储管理工作, 使企业的物资储备管理科学化、条理化、规范化。其具体措施为:
1.物资验收入库必须严格按采购计划对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严格检查、验收,质量不合格的物资予以退货。
2.仓储物资储存过程中要采取良好的保养手段, 以科学的方法做好物资保养工作。对仓库中的物资要根据物理性能、化学成分、体积大小等进行分类, 分别加以妥善保管,并有相应的保管养护手段, 确保在库物资的质量和价值。
3.严格财务制度,完善物资进出库的各种手续, 建立健全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类存货进行实地清查和盘点, 保证仓库中物资的种类与数量和账目相符。
4.搞好物资储备定额管理。在存货管理上讲效益,需要合理的确定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使存货总成本最低。需要控制的存货成本有: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同时需要正确地制定合理的储备定额。储备过多,会占用大量资金及保管费用;储备过少,会影响生产,带来经济损失。
5.建立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的管理台账。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在财务上采取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对使用周期长的建立领用后续管理台账,提高其使用效率,降低成本。
6.建立健全存货的防火、防潮、防鼠、防盗和防变质等措施,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
(四)加强对生产用料的控制
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数量的多少是影响材料成本的决定因素。为做到生产用料的准确与科学,应强化以下工作。
1.加强物资定额管理,坚持生产技术与物资管理相结合,由生产技术人员依据原有的材料消耗定额标准,结合生产工艺、技术,对材料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
2.要严格执行定额消耗管理。对生产部门的领料要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实施超定额领料层层审批制度,力争把超额领料控制在零,真正体现以销定产,以产定耗的管理原则。
3.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对闲置报废,经鉴定可修复使用的材料,应立项攻关修复,使之再利用到生产上,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4.强化内部制度,杜绝制订定额的人员与生产部门携手舞弊,加强仓库、单位的保安措施,防止多领材料,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建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让物资管理工作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把物资计划、采购、仓储、配送、供应商等的管理纳入网络管理之中,有效地利用共享信息资源,改善企业管理环节,实施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在物资系统内部, 实现物资原始数据的录入、处理、储存和输出,完成物资的计划管理、仓库管理和统计分析; 在物资系统外部,通过接口与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连接,实现数据共享。这些物资管理方面的信息,对协助企业领导决策,加强物资使用监督和财务监督,提高物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六)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认真履行管理职能
1.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主管部门要认真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可操作的物资供应管理考核制度,同时要结合实际,适时修订、完善、健全已有的物流管理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认真检查,重点是查处越权采购、无计划采购和私自处理报废、废旧物资,以及黑库、假出库等问题。
2.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要认真考核,奖优罚劣,促进各项指标的全面完成。同时要加大对物资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培训,解决物资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对物资管理制度缺乏了解、不适应市场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在服务质量上,牢固树立优质服务观念,全程服务理念,充分发挥物资部门管理、监督、检查、指导职能,定时、定点为生产环节服务。
【现代生产管理模式】推荐阅读:
现代时间管理11-08
6s现代企业管理模式06-14
现代管理学答案06-18
现代教育管理论文09-06
语文现代文答题模式09-13
现代家庭生活管理09-23
现代物流管理理论09-28
现代管理科学理论10-29
现代项目投资与管理06-30
现代医院管理经验介绍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