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精选9篇)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篇1

档案行政执法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档案法》和其他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对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的档案权利义务的行使和履行情况直接进行监督检查的行政行为。

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包括形成档案的主体和档案客体两部分。形成档案的主体,即各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各种组织和公民;档案客体,即档案形成主体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档案。《档案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法定档案管理的范围,这也就规定了档案行政执法的对象。

二、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档案行政法规、地方性档案法规、档案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档案规章)以及法律、法规中有关档案事务的规定,都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

三、档案行政执法的内容。档案行政执法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档案行政执法仅指查处档案违法案件,而广义上的档案行政执法包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种行政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十种行为:行政规划、行政执法检查、行政指导、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征购、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制裁、行政复议。

档案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走依法治档、依法行政、宏观管理的路子。档案行政执法正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1.档案行政执法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对档案事务的管理是国家管理的一个层次、一个渠道、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国家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进行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国家行政管理的好坏。2.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行政管理活动一般分为事先管理与事后补救两个过程。3.档案行政执法是促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途径。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讲,就要求把过去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档案事务,转变为主要运用法律手段间接控制与调整档案事务,把宏观与微观管理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档,依法行政。4.档案行政执法是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档案行政执法是在依法行政并规范行政管理相对人行为的前提下,对依法该保护的进行保护,该制裁的进行制裁,该禁止的进行禁止。否则,档案违法行为就会滋生,就可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档案合法利益。因此,档案行政执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为了保证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进行正常的工作运行, 首先应该要建立有效的、民主的、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 针对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的改革。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它能够保证事业单位整体运行高效、有序、协调, 因此要建设一定的档案管理制度, 进而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进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就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国家对档案管理工作有明文规定, 制订了《档案管理办法》、《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供相关行政单位进行学习与贯彻, 但是实际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对相关的法律规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工作中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 而且贯彻力度不到位, 这样就导致一些档案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发挥正常的作用, 这样长期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容易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混乱, 影响企业的发展。

2.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业务薄弱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相对基础比较薄弱, 虽然一些单位已经建立了档案的管理制度,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去落实这些制度, 许多档案在整理过程中不够规范, 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档案归整, 这样经常会出现严重的组卷混乱现象。同时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的档案鉴定与监督工作, 许多工作未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定程序进行档案管理, 进而引发一些工作上的问题。

3.档案管理的设施比较落后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对档案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而导致单位内部的档案管理部门的现代化设施不够齐全, 设施趋于落后状态, 比如说, 一些档案管理室空气比较污浊, 库房简陋, 有些储藏室内竟然还堆放着一些易燃物品;办公条件简陋, 未能实现三室 (办公室、接待室、档案室) 分开办公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

4.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还有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 一些管理人员经常会进行变动, 导致档案管理部门即使对员工进行培训, 但出现工作调整时, 都会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5.没有完全开发与利用档案资源

档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但是在行政事业单位中进行档案管理工作时, 单位只是关注了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与整理工作, 对于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还不够完善, 这样就导致档案应有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二、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1.建立比较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明确, 具有创新性, 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制度建立, 同时要确保档案管理制度可操作、实用、简明, 能够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要保证制度在约束的地位上是平等的, 这样能够有效约束领导与职员的工作行为, 使单位上下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工作, 保证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这样能够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员工的工作进行公平的、严肃的管理, 保证制度在执行和管理工作中发挥其重要的制约作用, 保证奖惩分明。

2.加强管理, 使档案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应该要对单位进行一定力度的宣传, 使员工进行相关工作的学习, 进而能够更加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并且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所以,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一支完善的领导队伍, 定期检查和指导档案管理工作, 并且要根据单位发展情况, 制定合适的考核机制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考核,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行动态的管理, 使员工能够加深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进而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确保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引进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有效提高工作质量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各种高科技技术都得到飞速的发展, 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 能够使档案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 同时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使档案管理改革更具创新性。为了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信息化技术管理,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要保证及时与准确, 这样能够保证档案管理的时效性;然后给单位各个部门配置先进的设备, 这样在进行档案资料输入时, 能够更加便捷, 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字、图片与数据资料之间的转化, 进而保存纸质和电子档案两种档案资料;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创新, 可以根据网络技术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档案信息服务, 这样能够保证资料信息共享, 进而能够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和工作质量。

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保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的档案资料十分重要, 因此要对资料进行保密工作, 首先在进行库房选址和建造问题上, 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建筑物设计和施工, 要将库房与阅览室、办公室分开, 为了防止资料被盗窃, 要保证库房的门窗是牢固的;同时加强库房的管理, 安排专业人士进行库房看管和巡视, 无关人员禁止入内;在管理库房档案资料的人员选择上, 要选择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区分开保密档案与保管档案 (认识保管档案是指能够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文化历史的档案, 保密档案是指那些能够影响到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限制级档案) 的人才, 确保档案在保存过程中的完整性。

三、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档案管理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应该要及时发现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执行。

参考文献

[1]任相苏.浅论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8) :171.

[2]吴清越.农业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10, (1) :102-103.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思路

一、档案管理的性质

档案管理包含三个基本性质:第一是管理性;第二是服务性;第三是政治性。首先,档案管理不能直接为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而是对各部门档案信息进行专门管理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其次,档案管理体系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管理体系相互依赖并且相互制约的,其通过信息化向其他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服务,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档案管理在社会发展史中是阶级关系以及阶级利益的主要体现,其为相关统治阶级所操控,为相关阶级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提供服务,由于某些档案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具备较强的机密性,因而对档案管理也有着保密的要求,这也是政治性的主要体现。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第二、档案资料能够便于利用[1]。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缺陷

(一)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许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错误的认识。由于档案管理无法直接为单位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遭到许多单位领导的忽视,无法将档案管理的工作作为重要议事,在日常考核或者年终考核中也没有将档案管理纳入考核的范畴,导致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相关法规的学习以及贯彻方面执行力度普遍偏弱,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也较为薄弱,并且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

(二)缺乏硬件设施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短缺,其相关硬件设施相对较为落后。部分单位并未设置专门的档案室,而有些虽然设置了专门的档案室,但空间较小且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档案文件容易出现霉变的现象,档案的完整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相关硬件设施的缺失,导致单位档案资料无法进行合理的分类,摆放也较为零乱,这对档案的查阅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

部分单位虽已设立单独的档案管理部门,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还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第一、在档案资料的保管方面缺乏规范性,导致档案资料出现混乱的现象;第二、缺乏档案资料鉴定的程序,对档案资料的销毁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第三、在档案信息的管理上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操作的形式,部分单位虽已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但由于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致使信息化档案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四)人员素质偏低

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须保证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高效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相对较低,通常是身兼多职,无法将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档案管理当中。而且大多数管理人员未能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对档案管理相关知识以及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了解,致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对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缺乏准确的把握,进而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相对较为薄弱。

三、创新思路与优化策略

(一)完善管理责任制

首先,单位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且须确保规章制度能够简单实用;其次,确保制度约束的平等性。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既要对员工实行制约,也需对单位领导实行制约,如此一来,能够加强单位领导的重视度,有效提升其监管力度;最后,建立管理考核体系。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各方面的考核,并对表现较好的管理人员给与适当的奖励,促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

(二)加强建设信息化管理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必然走向信息化。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自身相符的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将传统的纸质档案全部录入电子系统当中,实现纸质与信息化的并存,先进的管理设施以及科学技术,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化档案管理,还能有效提升单位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3]。

(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在日常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是主要执行者,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尤为重要。首先,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保证管理人员的稳定性;其次,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与档案管理技能的学习,促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最后,有效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的政治涵养[4]。行政事业单位中部分档案文件具备一定的机密性,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坚持原则、严守机密。

四、结语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档案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部分,科学合理的档案管理工作是单位长效发展的有力保障。为使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形式,创新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措施,并加强档案管理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促使行政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与当前信息化社会相适应。

参考文献:

[1]杨虹.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34:125+127.

[2]张长水.试论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J].办公室业务,2012,05:79+85.

[3]蔡军趁.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188.

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县司法行政系统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在行政执法中的作用,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局行政执法工作的特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行政执法档案资料是指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图表、声像等,主要包括:

(一)执法工作计划、规划及安排步署;

(二)执法活动的总结、汇总材料;

(三)行政执法案卷;

(四)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材料;

(五)执法监督材料;

(六)执法投诉材料。

第三条 行政执法档案资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

第四条 法制股负责对执法机构的行政执法档案资料进行监督并指导开展档案资料的管理。

第五条 法制股负责本部门的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的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一)做好行政执法有关资料的收集、登记;

(二)做好有关资料的鉴定与分类;

(三)对存档资料进行审查、整理、鉴定与统计;

(四)对存档资料进行保管;

(五)对需移交的档案资料进行移交。

第六条 对需存档的资料要及时归档,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归档工作,须移交档案应在归档工作后一个月内办理移交。

第七条 档案资料的销毁须经分管领导核准后方可进行,档案销毁必须有二人以上在场。

第八条 行政执法档案资料的保管期限分为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及永久五种,具体要求如下:

序号 材料 保管年限 1 执法工作计划、规划、安排步骤 永久 2 执法工作总结、汇总材料 永久 3 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发证材料 十年 4 执法监督材料 十年 5 执法投诉材料 三年 6 行政处罚案卷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 篇5

第二条 使用市级财政资金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管理适用本办法。

政府采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依法通过招投标方式达成的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合同,是指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和民事活动中,作为一方当事人和合同相对人签订的契约性法律文件。

第四条 签订合同的主体包括市政府、市政府部门、市政府和市政府部门所属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使用市级财政资金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

禁止临时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内设机构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

第五条 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实行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合同风险评估制度和报告审批制度。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重大合同包括:

(一)标的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合同;

(二)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或重大投资项目合同;

(三)关系重大公共利益,社会影响较大的合同。

第七条 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应当明确具体负责合同谈判、起草、履行等事宜的承办机构和承办人。

以市政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承办机构为具体负责合同承办工作的主办部门;以市政府部门、市政府和市政府部门所属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使用市级财政资金的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承办机构为其负责合同签订具体工作的内设或下属机构。

第八条 承办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负责合同项目的调研、评估,提出初步意见;

(二)审查合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

(三)负责订立合同的协商与谈判,合同文本的拟定与修改;

(四)负责将合同文本等资料报审查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五)根据审查机构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

(六)负责合同的履行;

(七)负责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八)负责保管合同文本及与履行、变更、解除合同有关的文件资料,并按规定整理、移交。

第九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是合同的审查机构。

审查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报送的合同依法进行审查,并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二)指导或参与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三)审查备案合同;

(四)监督合同履行,对合同履行中产生的风险,及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条 提交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的合同,市政府法制机构一般应当在收到合同文本草拟稿以及相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审查完毕,并出具审查意见书。

承办机构应当根据审查意见书的要求对合同内容进行修改、调整。

第十一条 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合同文本一般应包括合同标的、权利义务、履约期限、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主要条款。解决争议的方法选择仲裁的,应当明确具体的仲裁机构。

第十二条 订立合同,应当遵循以下程序:

(一)立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应当经本单位领导集体讨论通过方可立项;属于本办法规定的重大合同的,还应当报市政府审批同意。

(二)谈判、协商。承办机构组织有关人员与合同相对人进行谈判、协商。

(三)合同文本拟定。承办机构根据谈判、协商结果拟定合同文本。

(四)审查。合同签订前,承办机构应当将合同文本及有关合同相对人的资产、资质、信用、履约能力、知识产权状况调查材料,合同谈判、协商材料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机构意见,合同订立依据,批准文件及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等材料报送审查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五)报批。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规范性文件规定应当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合同,由承办机构按照有关程序报请批准。

(六)签字和盖章。合同应当由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授权其他人员签字的,应有法定代表人的书面授权。签字后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第十三条 合同签订后或履行过程中需要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变更、解除合同的,参照本办法第十二条合同订立的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使用的房产、地产以及重要办公设施等需要出租、出借的,由管理、使用该项资产的机关事业单位作为合同的`承办机构报请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批,并履行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至(五)项规定程序后,由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和承办机构共同与合同相对人签订出租、出借合同。

第十五条 重大合同签订前,承办机构应当组织对合同签订的风险评估,重点从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社会稳定等方面对合同签订和履行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

第十六条 承办机构应当在合同签订后7个工作日内将合同文本和相关资料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 合同签订后,承办机构应当全面负责合同的履行,并及时对履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 合同相对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办机构应当提出相应对策或者建议,及时行使不安抗辩权、合同解除权、违约责任追究权等法定权利:

(一)出现不可抗力;

(二)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修改或者废止;

(三)签订合同时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四)合同相对人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丧失商业信誉,以及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五)合同相对人预期违约;

(六)其他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情形。

第十九条 重大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本办法第十八条所列情形的,承办机构应当及时向市政府提交预警报告,并抄送合同审查机构。

第二十条 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纠纷,承办机构应及时与合同相对人进行沟通,查明情况,客观评估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可能对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权益造成重大损害或使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承办机构应及时向签订合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书面报告,并抄送合同审查机构,同时做好风险防范应对工作。

第二十一条 合同纠纷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经协商、调解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经协商或调解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可按合同约定的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二十二条 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合同纠纷,承办机构应当全面收集证据,按照诉讼时效的要求以及仲裁、诉讼规则做好应对工作,防止因应诉不当导致败诉。

第二十三条 合同纠纷处理过程中,承办机构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放弃属于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一方享有的合法权益;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合同履行完毕后,承办机构应及时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整理归档,不得随意处置、销毁。

承办机构应当根据合同的重要程度,设定合同文件资料的保管期限;一般合同的文件资料应当保管以上,重大合同的文件资料应当永久保存。法律、法规、规章对合同文件资料的保管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应当归档保存的合同文件资料主要包括:

(一)正式签订的合同文本原件;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签订的有关补充协议、变更协议;

(三)各种批准文件;

(四)合同前期谈判过程中的背景资料、往来函电、会谈纪要及与合同签订有关的传真、录音、录像等;

(五)其他与合同签订有关的文件资料。

第二十六条 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签订合同的第一责任人,对签订合同承担领导责任。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加强对本办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市级机关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政府法制机构应当督促其纠正;情节严重的,可提请市政府研究并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一)按规定应当报送审查的合同,承办机构未报送的;

(二)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未通过即签订合同的;

(三)不按规定进行合同备案的。

第二十八条 承办机构、审查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或其他有权机关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签订合同的;

(二)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收受贿赂,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利益的;

(三)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超越职权,导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遭受较大经济损失的;

(四)未妥善保管合同资料、档案材料,导致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在诉讼或仲裁中败诉的。

第二十九条 有关部门、单位要同时加强对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签订合同的监管。市属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签订的合同,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报送监管部门备案;主业内的重大投资和非主业投资合同应当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方可签订,其合同文本由签订合同的企业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报送市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第三十条 各市区和高区、经区、工业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签订合同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威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

第三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行政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行政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管理、监督和决策。

行政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行政单位自身和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

第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

第五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行政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

第六条 行政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和月度。会计、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

第七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八条 行政单位会计应当按照业务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第九条 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特殊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第十条 行政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会计记录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

第二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行政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监督和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行政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全部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等。

第十五条 行政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同一行政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不同行政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不同行政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第三章 资产

第十八条 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前款所称占有,是指行政单位对经济资源拥有法律上的占有权。由行政单位直接支配,供社会公众使用的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也属于行政单位核算的资产。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其中,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以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财政应返还额度是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行政单位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

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行政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非货币性资产。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对符合本制度第十八条资产定义的经济资源,应当在取得对其相关的权利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资产定义并确认的资产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

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以及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

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但依法经过资产评估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也未经评估,其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下同)入账。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金额,应当根据无形资产原价和摊销年限确定。

行政单位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是否计提折旧由财政部另行规定;按照规定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折旧金额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原价和折旧年限确定。

第四章 负债

第二十三条 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等偿还的债务。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第二十五条 行政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应缴财政款、应缴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及暂存款项、应付政府补贴款等。

应缴财政款是指行政单位按照规定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

应缴税费是指行政单位按照国家税法等有关规定应当缴纳的各种税费。

应付职工薪酬是指行政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

应付及暂存款项是指行政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应付政府补贴款是指负责发放政府补贴的行政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应付给政府补贴接受者的各种政府补贴款。

第二十六条 行政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

第二十七条 行政单位对符合本制度第二十三条负债定义的债务,应当在确定承担偿债责任并且能够可靠地进行货币计量时确认。

符合负债定义并确认的负债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行政单位承担或有责任(偿债责任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负债,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应当在报表附注中披露。

第二十八条 行政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承担的相关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五章 净资产

第二十九条 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第三十条 行政单位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资产基金、待偿债净资产等。

财政拨款结转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已执行但尚未完成,或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

财政拨款结余是指行政单位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因故终止,剩余的财政拨款滚存资金。

其他资金结转结余是指行政单位除财政拨款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剩余的滚存资金。

资产基金是指行政单位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待偿债净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

第六章 收入

第三十一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三十二条 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第三十三条 行政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七章 支出

第三十四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三十五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

经费支出是指行政单位自身开展业务活动使用各项资金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拨出经费是指行政单位纳入单位预算管理、拨付给所属单位的非同级财政拨款资金。

第三十六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一般应当在支付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进行计量。

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的支出,应当在其发生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

第八章 会计科目

第三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运用会计科目:

一、行政单位应当对有关法律、法规允许进行的经济活动,按照本制度的规定使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行政单位不得以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作为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禁止的经济活动的依据。

二、行政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三、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因没有相关业务不需要使用的总账科目可以不设;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报财务报表的前提下,行政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本制度规定以外的明细科目,或者自行减少、合并本制度规定的明细科目。

四、按照财政部规定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相关折旧的账务处理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执行;按照财政部规定不对固定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计提折旧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科目。

五、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查阅账目、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行政单位不得随意打乱重编本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号。

第三十八条行政单位适用的会计科目

一、本科目核算行政单位的库存现金。

二、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收支现金,并按照本制度规定核算现金的各项收支业务。

三、库存现金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

(一)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取现金,按照实际提取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将现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本科目;将现金退回单位零余额账户,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因支付内部职工出差等原因所借的现金,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本科目;出差人员报销差旅费时,按照应报销的金额,借记有关科目,按照实际借出的现金金额,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

(三)因开展业务或其他事项收到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因购买服务、商品或者其他事项支出现金,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收到受托代理的现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受托代理负债”科目;支付受托代理的现金时,借记“受托代理负债”科目,贷记本科目。

四、行政单位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核对库存现金时发现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属于现金短缺,应当按照实际短缺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现金溢余,应当按照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查明原因后作如下处理:

(一)如为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或向有关人员追回的部分,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二)如为现金溢余,属于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的,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五、行政单位有外币现金的,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外币种类设置“现金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有关外币现金业务的账务处理参见“银行存款”科目的相关规定。

六、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行政单位实际持有的库存现金。

具体科目说明(略)

第九章 财务报表

第四十条 财务报表是反映行政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等的书面文件,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等。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

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全部预算收支执行结果的报表。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收入、支出的构成和结转结余情况分类、分项列示。

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是反映行政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财政拨款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的报表。

附注是指对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会计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会计报表的格式如下: 第四十二条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一、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应当至少按照编制,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编制。

二、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编制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行政单位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编制依据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

三、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四、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第四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编制财务报表:

一、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附注应当至少按照编制,收入支出表应当按照月度和编制。

二、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本制度编制并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报表。行政单位不得违反规定,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格式、编制依据和方法,不得随意改变本制度规定的会计报表有关数据的会计口径。

三、行政单位的财务报表应当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要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四、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第四十三条 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编制说明如下:

一、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年初余额”栏内各项数字,应当根据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内数字填列。如果本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不相一致,应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余额”栏内。

(二)本表“期末余额”栏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资产类项目。

(1)“库存现金”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库存现金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库存现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期末库存现金中有属于受托代理现金的,本项目应当根据“库存现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属于受托代理的现金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2)“银行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银行存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期末银行存款中有属于受托代理存款的,本项目应当根据“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属于受托代理的存款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3)“财政应返还额度”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财政应返还额度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应收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收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预付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预付给物资或者服务提供者款项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预付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其他应收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7)“存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为开展业务活动耗用而储存的存货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8)“固定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9)“固定资产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0)“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折旧”科目中“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1)“在建工程”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除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以外的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在建工程”科目中属于非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期末余额填列。

(12)“无形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3)“无形资产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4)“累计摊销”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各项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摊销”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5)“待处理财产损溢”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待处理财产的价值及处理损溢。本项目应当根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填列;如“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期末为贷方余额,则以“-”号填列。

(16)“政府储备物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储存管理的各种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政府储备物资”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7)“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账面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公共基础设施”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中“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18)“公共基础设施原价”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原价。本项目应当根据“公共基础设施”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19)“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占有并直接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累计折旧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累计折旧”科目中“公共基础设施累计折旧”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0)“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本项目应当根据“在建工程”科目中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工程的 期末余额填列。

(21)“受托代理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受托代理资产的价值。本项目应当根据“受托代理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其中受托储存管理物资的金额)加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中属于受托代理资产的现金余额和银行存款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2.负债类项目。

(1)“应缴财政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按规定应当上缴财政的款项(应缴税费除外)。本项目应当根据“应缴财政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应缴税费”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应缴未缴的各种税费。本项目应当根据“应缴税费”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填列;如“应缴税费”科目期末为借方余额,则以“-”号填列。

(3)“应付职工薪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应付账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偿还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应付账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账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应付政府补贴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应付政府补贴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应付政府补贴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其他应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尚未支付的其他各项应付及暂收款项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承担的1年以内(含1年)到偿还期的非流动负债。本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付款”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8)“长期应付款”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承担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的应付款项。本项目应当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其中1年以内(含1年)到偿还期的长期应付款金额后的余额填列。

(9)“受托代理负债”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受托代理负债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受托代理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扣除其中受托储存管理物资对应的金额)填列。

3.净资产类项目。

(1)“财政拨款结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财政拨款结转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2)“财政拨款结余”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4)“项目结转”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滚存的非财政拨款未完成项目结转资金。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中“项目结转”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5)“资产基金”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资产基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6)“待偿债净资产”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因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等负债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待偿债净资产”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以“-”号填列。

(三)行政单位按月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应当遵照以下规定编制:

1.月度资产负债表应在资产部分“银行存款”项目下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项目。

2.“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期末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3.“财政拨款结转”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财政拨款收入”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财政拨款支出”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4.“其他资金结转结余”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再减去“拨出经费”科目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5.“项目结转”项目。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中“项目结转”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中项目收入的本年累计发生额,减去“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科目中项目支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再减去“拨出经费”科目中项目支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后的余额填列。

6.月度资产负债表其他项目的填列方法与资产负债表的填列方法相同。

二、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本月数”栏反映各项目的本月实际发生数。在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应当将本栏改为“上年数”栏,反映上各项目的实际发生数;如果本收入支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不一致,应对上收入支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本收入支出表的“上年数”栏。

(二)本表“本年累计数”栏反映各项目自年初起至报告期末止的累计实际发生数。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应当将本栏改为“本年数”。

(三)本表“本月数”栏各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初所有资金结转结余的金额。各明细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及其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填列。本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的数额,应当与上收入支出表中“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中各明细项目的数额相等。

2.“各项资金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因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各项资金结转结余的事项,以及本年因调入、上缴或交回等导致各项资金结转结余变动的金额。

(1)“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归集上缴”、“归集调入”明细科目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减去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的差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2)“其他资金结转结余调整及变动”项目,根据“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结余调剂”明细科目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减去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的差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3.“收入合计”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取得的各项收入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加上“其他收入”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1)“财政拨款收入”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其他资金收入”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取得的各类非财政 拨款的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其他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4.“支出合计”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各项资金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和“拨出经费”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1)“财政拨款支出”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财政拨款支出”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填列。

(2)“其他资金支出”项目及其所属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使用各类非财政拨款资金发生的支出金额。本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和“拨出经费”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填列。

5.“本期收支差额”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各项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1)“财政拨款收支差额”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本表中“财政拨款收入”项目金额减去“财政拨款支出”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2)“其他资金收支差额”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期发生的非财政拨款资金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本项目应当根据本表中“其他资金收入”项目金额减去“其他资金支出”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填列;如为负数,以“-”号填列。

6.“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截至本年末的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金额。各明细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其他资金结转结余”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上述“年初各项资金结转结余”、“年末各项资金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只在编制收入支出表时填列。

三、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的编制说明

(一)本表“项目”栏内各项目,应当根据行政单位取得的财政拨款种类分项设置;其中“项目支出”下,根据每个项目设置;行政单位取得除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拨款以外的其他财政拨款的,应当按照财政拨款种类增加相应的资金项目及其明细项目。

(二)本表各栏及其对应项目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1.“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年初各项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及其明细科目的年初余额填列。本栏目中各项目的数额,应当与上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中“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的数额相等。

2.“调整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对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调整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年初余额调整”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如调整减少年初财政拨款结转结余,以“-”号填列。

3.“归集调入或上缴”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和按规定实际上缴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归集上缴”和“归集调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对归集上缴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以“-”号填列。

4.“单位内部调剂”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在内部不同项目之间的调剂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科目中的“单位内部调剂”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对单位内部调剂减少的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项目,以“-”号填列。

5.“本年财政拨款收入”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预算拨款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收入”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

6.“本年财政拨款支出”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本年发生的财政拨款支出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经费支出”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本年发生额填列。

7.“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栏中各项目,反映行政单位年末财政拨款结转结余的金额。各项目应当根据“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科目及其所属明细科目的年末余额填列。

四、附注

行政单位的报表附注应当至少披露下列内容:

(一)遵循《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声明;

(二)单位整体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的说明;

(三)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

(四)重要资产处置、资产重大损失情况的说明;

(五)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理由的说明;

(六)或有负债情况的说明、1年以上到期负债预计偿还时间和数量的说明;

(七)以前结转结余调整情况的说明;

(八)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其他需要说明事项。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行政单位有关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并账的要求和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第四十五条 国家物资储备局及所属行政单位管理的储备物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物资储备资金会计制度》规定执行。

行政单位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配备、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档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规定执行。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行政单位,还应当按照财政部制定的相关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篇7

一、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现状

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档案管理上投入精力不够, 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中有所显现, 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缺乏深度和广度, 监管部门的职责处于松懈状态, 对相关事项并没有履行到位, 档案管理制度只是以一种形式存在, 并没有起到实际性的作用和意义。由于档案管理工作较复杂和粗糙, 一些领导和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政效不明显, 因此就视其为不重要的管理内容。长期下去, 档案管理工作就沦落到被忽略的状态。其次就是资金投入不够, 由于行政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也就影响到了员工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使得档案管理投入资金较少, 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求;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环境简陋, 设备破损不修不换, 而且没有利用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在这种工作环境的影响下, 工作人员的状态不佳, 积极性不强, 极大地降低了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再者, 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而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的专业业水平要求较高, 如果在这方面的财力或人力有所欠佳, 就很难做到完善。现在行政单位都在实行改革和压缩人员编制, 推广人才的聘用制, 这就使各个部门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而一些没有档案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档案管理, 很容易造成档案管理出现失误情况, 也不利于专业人员的素质提升。第四, 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现阶段, 很多档案管理工作虽已经进入了科学化的管理阶段, 但这种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没有得到落实, 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和建立相应的网络化管理系统, 导致当前管理制度和设施混乱, 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 更趋于一种形式。

二、深化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策略研究

针对上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下面提出了具体改进策略:

(一) 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档案信息化的规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需要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进一步加强和重视。计算机技术水平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中心内容, 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与能力是深化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条件。只有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水平能力, 才能顺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同时需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 让管理人员从思想意识上对自己的工作重视起来, 清楚自身责任的重要性, 明白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及自身价值建设的意义, 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各项专业能力的评估和考核, 并实行“奖优罚劣”政策, 建立严格考核制度, 从而使每位工作人员能够自觉遵守, 更有利于提高和培养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加快档案管理的硬件建设档案管理硬件的建设

事业单位要对保存档案的硬件设施进行完善, 做好对设备的清洁和保养, 以及定期查看设备的运行状态, 避免由于设备的性能不稳定或是受到外界破坏而导致保存的档案资料丢失, 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需加大度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资金投资力度, 完善档案管理部门所必备的硬件设施建设, 推进档案工作的管理, 将电子存储和计算机应用的现代化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 使信息的录入和存储等诸多复杂的工作有序、便捷、高效运行, 推进事业单位的卓越发展。

(三) 完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事业单位档案信息化水平和程度, 以及工作效率的基础条件。因此, 我们必须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起来, 对于管理工作所需的硬件设备要进行不断完善和开发管理, 以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跟上时代不断前进和发展, 开发以及选择适合本单位档案管理的应用软件, 进一步促进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

(四) 制定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档案管理信息化总体规划

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系统要有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需要制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才能进一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协调、稳定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实际的人才信息需要, 努力构造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网络管理模式。

结语

现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 为了避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出现误差和漏洞, 以及减少或防止各种缺陷的发生, 就需要将现代化的信息化运输利用起来, 利用信息化的网络管理, 将档案信息有序、高效存储和运作, 以科学化的事业发展观来适应科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 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加大资金的投入,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管理,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目标, 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杰.信息化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31:143.

[2]赵春园.浅谈如何加强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J].珠江水运, 2010, 14:47-48.

[3]斯琴高娃.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办公室业务, 2014, 03:174.

[4]高颖.信息化时代行政事业单位加强档案管理几点建议[J].办公室业务, 2014, 07:159-160.

也谈档案行政管理的特征 篇8

1 档案行政管理模式的条块并存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的深入,改革前那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除少数关系到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命脉的行业实行条化的垂直管理外,大多数行政管理内容实行的是区域化的属地管理。但由于档案工作内部行政事务性的特征,无论是实行条化垂直管理的行业,还是实行区域化属地管理的行业,都存在档案工作。这就使得档案行政管理仍处于条块并存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在《档案法》中有明确的条款给予规定。

对实行区域化属地管理,《档案法》第六条这样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这一条,是对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法律授权,也是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档案工作实行属地管理的法律依据。

对实行条化垂直管理,《档案法》第七条这样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负责保管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这一条,在行政管理的某一层级中,看起来,只是对某一机关单位对其下属机构负有行政管理职责的授权。但从整个行政管理的层级体系来看,就是对条化垂直管理在法律上的认同。

这两条法律条款,使档案行政管理的区域化属地管理与条化垂直管理在同一个单位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但没有说明地方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与上级行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使档案行政管理的条块并存成为合法存在。

2 条块并存性对档案行政管理目标的影响

《档案法》中,使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一词来指明档案行政管理的主体。但并没有明确说明,这里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档案局和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局,还是国务院所属部委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各厅局的档案处、科、室。这就使得一个地方的档案行政管理的最终目标的责任者,可以是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局,也可以是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所属各厅局的档案处、科、室。这种共同责任的目标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条”与“块”彼此都松懈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共同负责又共同不负责的情况出现,使管理责任落空,档案行政管理最终目标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由于在《档案法》中,只有对全国档案行政管理条块并存模式认同的条款,没有对冲突情况下仲裁及仲裁机制的相关规定,在“条”与“块”彼此都认真履责,却又缺乏沟通与协调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条块分割”,最终影响到档案行政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

3 条块并存带来的立法技术问题

按立法技术的要求,《档案法》中对于“条块并存”的认同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同一行政管理对象的管辖权必须明确且不能重复。而《档案法》中,对于“条块并存”的认同是对管辖权授权的重复,会造成行政管理相对人对双重管辖的无所适从。二是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对其行使的行政管辖权负法律责任。而《档案法》中,由于管辖权授权的重复,使行政管理者有在应当负责的情况下,将责任推给另一责任者的可能与机会,从而导致法律责任的无法落实。三是行政管理主体应当具备相同的法律主体资格。而《档案法》中,将档案行政管理权授予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单位的内设部门等多种不同法律资格的主体。四是法律中涉及的概念、专用名词应当给予说明与界定。而《档案法》中,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保管”、“监督”、“指导”等概念、名词没有给予说明与界定。

(刘东斌组稿 作者单位:开封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来稿日期:2011-10-16)

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制度 篇9

财务管理重要环节的现金支付和报销方式,已经落后于现代科技发展,成为制约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方面。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薄弱。目前,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一提起财务,就被认为是一个后勤服务部门。而提供现金被看成是财务部门的一种便利,高效的服务。认为对现金的控制与管理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再适用。因而对现金管理产生抵触情绪,放松管理,有章不循,致使现金大量违规使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低。单位财务从银行提取现金、保管库存现金以及办理预借款和报销等工作,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同时也不卫生。二是审核难。财务审核工作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财务人员很难审核报销人拿来的票据凭证是否真实合法,这也是存在虚假发票抵账等问题的制度和技术原因。三是个人用款不方便。单位工作人员在参加会议、出差之前都要办理预借现金手续,回来后再办理报销,不仅用款不方便,有时候安全性也是很大的问题。

(二)单位现金管理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坐支现金。单位的现金收入不交存银行,直接用于备用金周转,差旅费借款及物品采购;

2、库存现金余额超出银行规定的限额,项目支出范围也超出规定。有些单位为了使用便利,现金支出也不再考虑日常零星开支金额的限制。

3、会计出纳职责不分,有些单位会计、出纳长期由一人担当,导致出现利用职权进行现金挪用,贪污等违法行为;

4、为了逃避财政,税务的监督,设置账外资金,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储蓄。

(三)银行监督力度不强。按照目前《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一个单位只能在一个银行开立基本账户,只能在基本账户提取现金,银行也只向开设基本账户的单位支取现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零余额账户也可提取现金,但现金支出的范围和数额都是有限制的。可是一些银行为了拉客户,拉存款,却违反规定,为单位提现大开绿灯,甚至以提供大额现金作为竞争手段。使现金管理工作大大弱化也给其他银行的现金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导致了其他银行间的无序竞争,影响银行发挥正常的监督作用。

(四)财政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现金管理存在缺陷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资金支付管理办法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可以提取现金。在执行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要求单笔现金提取额超过3万元的要经财政国库批准,但对预算单位现金提取的频率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大量的现金从行政事业单位零余额账户中提出。根据2008国库集中支付数据统计显示,**市民政局全年支出498笔,金额1485.82万元,当中通过提现办理的业务就达119笔,金额287.16万元;**市国土局2008全年支出500笔,3836.2万元,而通过提现办理的188笔,金额50.19万元;**市政府办公室财务科2008全年办理277笔,金额801.91万元,通过提现办理的57笔,金额205万元。二是行政事业单位提取现金,如何存储,如何使用,开户银行、财政部门难以监督,从动态监控情况看,现金管理的漏洞很大,隐藏很大的风险。

二、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是规范现金管理的有效途径

公务卡是一种现代化的支付结算工具,不仅携带方便,使用便捷,而且透明度高,所有的支付行为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寻,是规范现金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市本着积极、稳妥、快速、有效的原则推进此项工作,经市人民政府决定,从2008年4月起在七个预算单位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试点。

(一)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

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是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一系列预算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公共财政逐步建立起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其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通过设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财政资金收支运行机制,使资金支付由“ 中转”变为“ 直达”,财政通过动态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预算单位支付情况,显著提高了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也应当看到,目前预算单位大量提取和使用现金行为仍然存在,2008 年**市区实行国库集中

支付的预算单位中,通过零余额账户现金支出1.45亿元,有的部门现金支出约占其总支出的20%。这不利于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督,也不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已成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银行卡是国际公认的解决现金支付问题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推行公务卡改革,在预算单位公务支出领域引入银行卡管理,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减少现金使用,强化财政监督,是当前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使用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工作人员提前借款;方便了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财务部门还可以监控支付的真实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现金支用方式下存在的问题。例如:公、检、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外出办案,每次外出执行公务都要提前预借现金。使用公务卡后,不需再预借现金,事后持公务消费凭据到财务报销。可以预见,将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卡受理环境的逐步改善,传统的现金报销制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三)推行公务卡改革,是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

政府作为受全体纳税人委托管理国家资产和资源的主体,有责任向纳税人披露履行受托责任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但是目前预算执行中的现金支付行为,透明度差,而且违规问题较多,甚至诱发腐败问题。现行管理制度对流通中的现金支付缺乏有效的事前事中监管手段,管理还不够严格,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改革现金支付是打造“阳光财政”、“阳光政府”和“廉洁政府”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制度创新,在公务支出领域引进具有“雁过留声、消费留痕”特点的公务卡,替代现金结算。由于公务卡直接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联网对接,银行每月提供单位和财政部门的对账单,单位财务人员要通过银行卡系统查询、下载职工公务消费信息,因此每笔钱的去向清晰明了,可以杜绝“公务乱支出”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遏制公款私用、贪污腐败现象。对于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区推行公务卡用卡环境还需改善

近年来,宁夏银行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区所有市县实现了联网通用,银行受卡领域拓展到各行各业。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通过银行卡发放工资,还有的办理过各类银行卡,多数职工对银行卡并不陌生,为推行公务卡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受到地域发展的限制,**市区的经济规模毕竟不能和银川相比,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更是相去甚远,pos机具布设还不是很广泛,遇到想购买物美价廉商品时,商家却不具备刷卡条件,因此刷卡环境还需积极改善。公务卡制度的全面推行,同时会对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以公务卡结算方式取代现行的现金结算方式,是大势所趋,但需要有一个逐步转变和适应的过程。现阶段,受结算手段、用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行政事业单位还不可能做到完全不使用现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1、建立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各预算单位在不违反国务院和政府、部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并完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现金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

2、进一步明确现金管理职责,保障现金规范化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单位负责人和会计、出纳在现金管理中的职责,建立单位负责人事前监督、出纳具体负责以及会计事后监督的体制,以确保现金规范化管理。

上一篇:当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下一篇: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