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精选8篇)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1

一、现状分析及规划原则

(一)现状分析

本规划区跨度较大,景观类型丰富,涉及到山、水、村、城,景观绿地资源还没有形成系统,各种绿化资源之间呈零散、无序的分布状态,景观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自然资源和人文有待整合、完善、提升,为休闲旅游服务

规划拟通过山体植被规划、道路及河流岸线绿化、景点及建筑群周边绿化,将现有的绿化体系进行梳理,形成系统,为将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的、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提供保障。

(二)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保护利用原则

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

2.合理布局、满足功能原则

景观的总体设计要服从于区域的总体规划,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园林环境在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3.远近结合,经济实用原则

植物的生长周期有长有短,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植物的近期功能与远期目标,以及随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征。规划区域的开发也有缓有急,景观设计应根据开发的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发掘更多的乡土树种,包括原生树种或长期栽培适生的地带性树种,以及外来的归化树种,作为栽植的基本树种。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丰富度,可有节制地引进纬度相仿、海拔相近、土壤性质又类似地区的植物。

二、景观系统规划

(一)景观构成

1.绿化景观

整个景区的绿化以现有的山体为基础,尽量保护已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山体、水系、绿带、建筑群落绿化、田园风光等共同形成旅游区的生态绿色网络,且在各景点的植物配置上注重可观赏性。

2.水景观

规划区内有河流、温泉和湿地三类水景观。静态水体和动态水体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水环境,通过河流的水上游线游客可以游览各个功能区的特色景观。

3.建筑风貌

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度假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扩大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景观资源的内涵和层次,规划区内的建筑设施和景点建设都必须文化背景及整体环境相协调,以汉唐风格为主,建筑物的高度、体量、形式,以及色彩材料等都要和整体环境相协调。

(二)景观结构

1.景观结构

整体构筑“一核、两带、三廊、多节点”的景观结构。一核由武侯墓和以开发的定军山景区组成,两带分别为滨水城市休闲带和漾河风光带,三廊由从天荡山——勉县城区——定军山——虎头山景观主轴,两大主题廊道:三国文化景观廊道和山水文化廊道构成。

图10-1 定军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景观结构图

2.四大景观组团

根据景观结构,结合分区功能分为四大景观组团。

天荡山郊野区——规划任务主要是生态景观和乡村整合和改造。结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形成各种采摘园。城市休闲区——规划任务是古城区和一江两岸。

古城区主要是建筑风貌的控制和街道改造。一江两岸要根据规划建设,同时控制区域的生态景观建设。

定军山景区——规划任务是武侯墓及定军山。

武侯墓主要是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的培育。定军山现状植被主要以矮小灌木为主,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应培育一些观赏性强树种,如杜鹃属、荚迷属、凤仙花属和铁线莲属的乔灌木,以及各种彩叶林,供游客观赏。此外应大力栽植竹子。景观处理手法上要注意虚实结合将度假区与大众游客分离,保证康体养生度假区的高度私密性。

虎头山西北自驾车区——规划任务是营地、旅游服务中心景观美化。此区域建筑形式多样,标志性建筑酒店以汉式风格为主。因此景观塑造上不能过于呆板,用多样的植物色彩来装点建筑,更会让此处呈现一片异域、别样的风情。多样的色彩通过紫色来统一,选用紫色系树种(紫叶李、紫叶小檗、紫叶矮樱、紫荆)为基调树种。同时栽植金桂、香樟、元宝枫、火炬等香、色树种。同时建议引种和驯化世界同纬度地区或海拔相近区域的一些彩色花卉和树种,并用时令花卉配合,共同营造花海田园的人居环境。

三、绿地系统规划

结合景观系统,以创造重要景观节点为核心,加强道路绿化和水畔绿化,强化园地、林地的绿化美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完善的绿化系统。在树种规划上坚持因地制宜,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的原则。

(一)节点绿化

根据每个景观组团的规划意境,对各个景点周围植被作重点梳理。与山林野趣相得益彰,同时在绿化景观创造上要注意绿化林相的变换和树种配搭,使其呈现出自然美景观。主要节点有:

1.定军山西门入口区域

定军山西门入口区域现状有大块山体破坏和滑坡,需通过护坡绿化,用生态护坡,通过植物色彩和种类的搭配形成大地景观。

2.黄家沟区域

由于山体的坡度较大以及石材的开采,山体遭到很大的破坏,同时加上周边一些农家乐的开发使得本区域的景观尤其是绿地,需要通过乡土树种的栽种,绿地和绿植培育,优化节点绿化。

3.定军山十二山系之卧牛山区域

卧牛山区域因主要是石材开采和道路开通山体破坏也非常大,急需生态修复,现状主要是农田和矮小的灌木层为主,通过高大树种和花卉的培育,丰富林相和色彩打造适宜休闲度假的环境。

4.月亮湾凤凰山区域

现状凤凰山上因山上有些工业工程设施,影响了未来温泉休闲度假的品质开发,结合温泉,建设温泉园林景观。

(二)绿线规划 1.道路绿化

沿重要的主次干道、支路和游步道两侧种植遮荫的乔木,形成林荫路的景观,或有序,或壮观。选择香樟、水杉、黄杉、银杏、桦木、鹅耳枥、槭树、光叶水青冈、盐肤木等作为主要绿化树种。种植上乔、灌、草相结合,形成规划区内西汉高速引道、108国道、武侯大道、定军大道、南环路、汉江北路、汉江南路等几条重要的景观带。

2.河流岸线绿化

汉江和漾河两侧或者周边是水陆交界点,本身已具有较好的景观基础,绿化上结合岸上分区的功能特点与地形进行种植。特别对因采石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破坏的地段重点进行绿化建设。

(三)绿面规划

水田、园地和林地是度假区绿地系统的基础。山地带的田园风光,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是大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在保护现有树林植被资源的基础上,发展乡土树种并引进新的植物品种,注重乔、灌、草多层次和多色彩搭配,来丰富林相层次和季相景观。重点规划区域为定军山十二连山系。

定军山十二连山景区的绿地系统结构是以最具自然、生态特点的定军山十二连山为景观核,并以发散状的方式对周边的环境进行绿地渗透,逐渐的过渡到各个主题绿地结构。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2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 用以改善城市环境, 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的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 是唯一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 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城市绿地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具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

17、18世纪法国人维腊斯, 提出了环境绿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欧文的劳动公社则集中了城市和农村的主要优点, 提出了集城市的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和谐村“。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 从布局上看, 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 完全依附于城市设计的需要, 从内容上看, 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 缺少科学的依据;从功能上看, 只是为了满足人的游赏欲望, 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前, 城市规模普遍较小, 人比较容易接触自然, 同时, 由于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 城市内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 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因此, 虽然许多理想城市设计中都蕴含着田野风光, 充满着绿树花香, 但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和地位没有涉及, 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这个时期出现的著名的规划理论或方法有:英国大伦敦为限制城市膨胀、防止与邻里街区毗连、保护农业、保存自然美和游憩而提出并实施的环形绿带规划模式, 英国哈罗新城和印度昌迪加尔的城市绿带网络 (系统) 模式。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 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 规划师往往认为城市绿地是城市或建筑物的陪衬, 是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设的, 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 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 只是人类在无法摆脱环境恶化的影响和为满足游憩的需求才不得不去保护和建设绿地。因此, 这个时期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表现在城市规划中, 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 绿地的功能和地位的不完整性, 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 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不错的自然系统。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 使城市贴近自然, 融入自然, 日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景观生态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Carl Troll在利用航片研究东非土地问题时首先提出的。景观生态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吸收地理学、系统科学等内容, 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 具有综合整体性与宏观区域性特色, 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在景观生态学中有以下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定义:一是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 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Naveh) ;二是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Haber) ;三是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空间镶嵌组成的异质区域 (Forman) 。肖笃宁将景观的定义修订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上地单元镶嵌而成, 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 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F.Lomsted在1863年提出的, 他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中而形成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Landseape Architecture在中国被翻译成“园林”, 而景观生态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不同的是, 它将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水平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 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集中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应用价值。尽管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报告在不断增加, 但很多城市规划仍按照传统的规划思路和方法进行, 由政府领导, 按照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用来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罕见报道。城市规划对景观现状分析不足, 缺乏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和评价的研究, 这就使得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依据并不十分充分。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中, 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 研究的方面包括城市绿地中景观廊道的研究、城市绿地空间结构的研究、城市中某个绿地的研究等。由于景观生态学注重景观空间布局研究,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被吸收到城市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中, 成为解决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的有力工具, 它与城市生态规划一起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强调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如为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而非常强调廊道的设置以及廊道的连接度、廊道的生态效能, 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 不仅注意到满足一般园林规划中人们游憩、观赏的需要, 而且, 还兼顾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减少热岛、提高城市景观的环境质量等功能。

景观生态学注重研究景观结构单元的空间格局、类型组成及其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建立纵横有致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 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基因流, 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这些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景观规划方法, 正在各种层面的城市规划实践中逐渐得到认同和应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斑块动态和复合种群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景观连接度及渗透理论, 更为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因此,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虽然刚刚开始, 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摘要: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原理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谈谈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3

摘要:本文介绍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和景观要素在城市绿地中的涵义,并论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具体应用,探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应用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城市生态功能的核心,也是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主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带来极大物质财富和享受的同时,也给区域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生态失衡、人居环境恶化、城市绿地缺乏、景观多样性丧失、城市生物匮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障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城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大多是由于城市景观的组成、结构和格局不合理以及景观要素在结构、功能和空间关系等方面不协调造成的。本文通过将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来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重建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

1 景观生态学及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1.1 景观生态学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态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它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空间格局)、功能(生态过程)和演化(空间动态),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的资源、环境经营管理。

1.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基本理论

1.2.1“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指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非限性地表区域,其大小、形状及边缘效应等理论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公园、广场、小游园的定位、定规、定形提供生态学依据。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开,对被隔开的景观是一个障碍物;另一方面又将景观中不同部分连接起来,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地带提供科学依据;基质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接线最大的背景结构,作为背景,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1.2.2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在景观生态学中,景观连通性是区分本底与斑块的标准之一,是组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的交互频率和有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得到反映;而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它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1.2.3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构成了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的存在促进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而景观多样性是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1.2.4景观个性化与生态关系协调化。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

2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2.1坚持整体优化原则,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城市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嵌块体)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应把城市景观视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首先,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当与城市建设同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填补空白式的进行规划。其次,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要通过水系、道路、建设防护林带、林荫大道,形成绿色廊道,把各个孤立的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绿岛”连接成绿色立体网络结构。再次,应将城郊的自然环境与城内的绿地景观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2.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创造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

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空间环境的设计都应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城市景观建设实质上是对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其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景观效益”是从改善人的心理机能和精神状态上服务于人类;“社会效益”和“游憩效益”则是从改善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质量上服务于人类;“经济效益”是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服务于人类。

2.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绿地系统地规划设计,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循环过程作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应将认为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道路。

2.4 坚持地方特色原则,凸显城市园林的文化魅力

每个城市绿地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景观规划设计不能简单套用、沿袭旧模式,否则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应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脉,使城市绿地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与周围的环境融合,符合人们的审美及心理需要。

3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3.1 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景观结构是景观要素(地形、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动物)和组分(森林、草地、农田、果园、水体、道路等)的种类、大小、形状、轮廓、数目和它们的空间配置。景观的功能是指要素和组分的相互作用,即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组分之间的流动[1]。故景观结构决定着景观功能。现以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其结构是:公园、花园、小游园、广场相当于“斑块”,街道绿化、城市滨水绿带相当于“廊道”;城市的其它部分,如: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为“基质”[2]。希望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来最大地体现其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构造应是: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立体化的种植方

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目标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景观生态[3]。

3.1.1斑块的合理分布。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4]。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塊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4

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间的差异、建设主体的意愿、建设材料和建设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景观绿地建设呈现了“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无论是新城区开发,还是老城区改造,景观绿地建设总是会暴露一些问题。

1 城市景观绿地结构单一,层次性不够。很多的绿地建设只是通过单纯的种植花草树木来完成景观建设,造成景观的生态性和观赏性很差,往往是达不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而且景观绿地的层次性不高,绿地景观建设不仅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也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城市景观而忽视更加有益于人们生活的街头小块绿地等。

2 城市绿地景观缺乏生态性、自然性的规划设计。自然美的事物才具有真实的感情色彩,也更能够使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但是在现代的城市景观绿化规划设计中,人造的景观往往占多数,缺乏人性化的考虑,很难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使身在其中的人们有情感的触发。

3 城市景观绿地缺乏生态经济效益。景观绿地规划设计要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但是往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严重破坏后,才认识到景观系统的重要性,这时人们就会希望通过绿化建设来弥补这种自然的缺陷,

这种事后补救的办法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场地的生态活力,而且也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同时绿地景观应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流行的“草坪热”,不仅造成事后管理的难度,而且草坪的持续时间短,可能要经常更换,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4 城市景观绿地与历史文脉脱节。良好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体现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但是在现代的城市建设发展中,为了盲目的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一些具有历史特色的景观被摧毁,传统的文脉、自然的景观给野蛮的手法打乱。这些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宝物在机器的轰鸣下被掩埋。

5 城市景观绿地缺乏地方性色彩。“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特性对于事物的影响。每座城市都有适于其地域性的景观建设,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景观的观赏性,例如强行把只适合南方气候的植物移栽到北方,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植物的观赏性和可实用性肯定也大大折扣。

绿地系统规划资料总结 篇5

1.人于自然的关系经历的5 大阶段:

人类依附于自然(原始氏族社会及聚落时代)

人类依赖于自然(渔猎时代由聚群而定居)

人类开始离开自然(农耕时代及城邑的建立)

人类破坏自然(工业化时代及大规模的建设)

人于自然的和谐相处(后工业化及信息化时代)

2.当今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

3.城市与园林的关系

城市规划中“绿色的理想”的五大规划概念:

1)城市公园运动(19世纪初)

2)田园城市的构想(1989年)

领导人: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思想: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规划用宽阔的农田地带环抱城市,把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左右,城乡结合首先是城市本身为农业土地所包围,农田面积比城市大5倍,田园城市的直径不超过2公里。全部外围绿化带步行可达,便于老人和小孩进行日常散步,规划区有很大的公共绿地,除外围森林公园带以外,城市里业充满了花木茂密的绿地,市区内有宽阔的林荫环道、住宅庭院、菜园和沿放射形街道布置的林间小径等。

3)雅典宪章(1933年)

领导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的帕提农神庙签署了《雅典宪章》

思想:现代建筑的特征就是要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而现代城市要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问题,并明确提出要在城市中建造公园、运动场和儿童游戏场等户外空间,并要求把城市附近的河流、海滩、森林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优美之地段开辟为大众使用的公共绿地。

4)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5)世界环境宣言(1992年)

4.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发展与特色

1)中国传统园林的不同时期的功能

A古典园林的萌芽——“囿”:最早见于史载的园林形式为周文王的“灵囿”;

B皇家园林的形式——秦汉宫苑:模拟还说仙山,有林苑、未央宫、建章宫和甘泉宫; C自然山水园得兴起——魏晋南北朝的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的主流;

D自然山水园的发展——唐宋园林:气势博大,豪华壮丽的皇家园林,后至宋代则更注重生活环境的优化,全民都热衷于园林,宋代山水画、花鸟画兴盛,诗词入画,直接影响了园林的风格,确立了中国园林史上特殊的地位;

E古典园林的辉煌时期——明清园林:《园治》在理论上总结了江南私家造园的技法,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精湛的艺术水平;

2)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A效法自然的布局

B诗情画意的构思

C园中有园得手法

D建筑为主的主景

E因地制宜的处理

5.日本园林的特色和中国园林的相互关系

日本庭园:日本庭园深受中国唐宋写意山水造园艺术的影响,他们经过自身长期实践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主要有林泉山水庭园(包括枯山水)、茶庭以及缩景园。

日本大量的绿化和用低级植物及草地的方法显出日本人比较谦和谨慎,枯山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且极具日本特色的造园手法,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采用苔藓等植物,总体感觉内心沉静。

6.对中国园林的认识

1)古典园林(1840年以前)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巧妙的布置,独具匠心的空间安排,借

用景。特点:可行。可塑。可游。可居的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

2)近现代园林(1840年以后)以绿化为主,辅以建筑布置于城市或市郊,并为广大人

民提供娱乐、游憩的公园,真正姓公,并得到迅速发展,那是解放后的事。

3)单纯的实用居住功能具有深厚的抒情表意性,成了中国极具民族特色的自然文化景

观。

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宫苑——壮丽精巧私家园林——简朴淡雅寺庙园林——突然幽致

第二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是什么?

1)依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

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6)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建设的措施。

7)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

8)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9)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措施。

10)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2.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

地。

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包

括城市中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

2)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是城市绿化

材料的重要来源,对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的作用。

3)防护绿地,对城市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城市卫生隔离带、道路

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城市建设用地中的附属绿化作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

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设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住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

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3.城市绿地系统的三大指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 / 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包括综合公园(含市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含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等其他公园),带状公园以及街旁绿地等。

2)人均绿地面积=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 / 城市人口数量

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之和。

3)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内全部绿化种植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的用地面积)·100%。

4)城市绿地率(%)=(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之和 / 城市的用地面积)·100%。城市建成区内绿地面积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之和。

4.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布局模式: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形绿地布局、混合式

绿地布局。

1)块状绿地布局,将绿地成块状均匀的分布在城市中,方便居民使用,多用于旧城区的改

造。灵活布局(见缝插针)。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和佛山。

2)带状绿地布局,以线性为主的自然生态景观,很好的分割不同的区域。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众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带状绿地布局有利于改善和表现城市的环境艺术风貌。

3)楔形绿地布局,从郊区伸入市中心由宽到窄的楔形绿地。楔形绿地布局有利于将新鲜空

气源源不断的引入市区,能较好的改善城市的通风条件,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体现。

4)混合式绿地布局,是前三种的综合利用,可以做到城市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合。组

成较完整的体系。优点是能够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憩,有利于就近地区气候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艺术面貌。

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文件编制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则和规划基础资料。

1)规划文本:

A总则,包括规划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模等; B规划目标与指标

C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D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

E城市绿地分类规划,简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要点和规划指标。

F树种规划,规划绿化植物数量与技术经济指标。

G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包括规划目标与指标、保护措施与对策。

H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

I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J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制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

K附录。

2)规划说明书

A概况及现状分析,概况: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绿地现状分析: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B规划原则:规划编制的意义、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C规划目标:规划目标、规划指标

D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E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结构、规划布局、规划分区;

F城市绿地分类规划:公园绿地规划、生产绿地规划、防护绿地规划、附属绿地规划、其他

绿地规划;

G树种规划;

H生物(以植物为重点)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I古树名木保护

J分期建设规划:近、中、远期

K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方面的实施措施。L附录、附件。

3)规划图则

A城市区位关系图(1:10000—1:50000)

B现状图(1:5000—1:25000)包括城市综合现状图、建成区现状图和各类绿地现状图以及古树木和文物古迹分布图等;

C城市绿地现在分析图(1:5000—1:25000)

D规划总图(1:5000—1:25000)

E市域大环境绿化规划图(1:5000—1:25000)

F绿地分类规划图,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规划图等;(1:2000—1:10000)

G近期绿地建设规划图(1:5000—1:25000)

4)规划基础资料

A城市概况,自然条件、经济及社会条件、环境保护资料、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料。B

c管理资料,管理机构、人员状况、园林科研、资金与设备、城市绿地养护与管理情况。

第三章 园林中的自然要素

1.园林植物的分类(依外部形态):乔木、灌木、攀藤植物、竹类、花卉、水生植物、草皮植物。

2.水生植物类型: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移植物。

3.水的基本设计形态:静水、落水、流水、喷水。

水的形态、水的光影特质、水的声音、水的变化(声、形、色、光影)

第四章 组成园林的人工要素

1.园林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

(1)观景:游人能在园林建筑中小憩、活动时能够欣赏或感受到周围如画的美景。

(2)景观:建筑本身特定的形象意识一种景观,甚至还成为控制园景,凝聚实现的焦点。

与周围山水花木配合,能是园景增色。

(3)分化园林空间、组织游览路线:利用前后建筑的参差错落可以分化园林空间,丰富

空间层次,对园林空间进行有序分隔,使园林形成不同景区。

(4)利用建筑的主次用途,配合园内造景处理,可以对游人造成一种无形的引力,用相

应的造园要素可以形成游览路线,使人们在游览时不仅可以抵达要到的地方,也可以将山水美景尽收眼底。

第七章 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

1.中国传统赏景方式:框景、借景、分景、对景、夹景、漏景、添景等。

框景:利用门框、窗框、树干树枝所形成的框、山洞的洞门框等,有选择的摄取灵一空间的景色,恰似一幅嵌于镜框中的图画。

借景:就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将其纳入观赏视线之中的构景处

理。

第八章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1.现代城市公园的基本类型包括:

综合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公园、郊野公园

第九章带状公园与绿地

1.道路绿化的基本类型:

一版两带式

两板三带式

三板四带式

四板五带式

其它形式:在两路之间布置林荫游憩路、两街夹一条河等。

2.防护林带(n):防护林带主要是指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

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通常是城市、工业区或工厂周边的环形绿

地以及伸入城市的楔型绿地。

3.防护林分类:透风林、半透风林、不透风林

4.防护林的作用:防风林可以减轻风袭击造成的危害及沙尘对空气的污染;

在工厂及工业区的周围布置卫生防护林带,对于保护环境,净化城市空气具

有积极的意义。

第十一章风景名胜区

1.风景名胜区:(n)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习报告 篇6

一、实习目的

为了对本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起来,我们去上海、苏州、杭州三个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

二、实习介绍

1、实习时间:2014年6月24日---2014年6月29日

2、实习地点:上海(中华文化宫、世纪公园、后滩公园)---苏州(留园、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杭州(西湖、西溪湿地公园)

三、实习内容

我们于6月25日中午到达上海,然后在导游的带领下马不停蹄的赶到了中华艺术馆。临近艺术馆,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华”字建筑造型,大家照相留念。随即我们开始了中华艺术宫的艺术之旅。中华艺术宫是具有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示、普及教育和对外交流为基本职能的艺术博物馆,将收藏、展示和陈列反映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艺术珍品。

中华艺术宫将以上海国有艺术单位的收藏为基础,常年陈列反映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的艺术珍品,并联手全国美术界,收藏和展示代表中国艺术创作水平的艺术作品,联手世界艺术博物馆合作展示各国近现代艺术珍品。通过向公众提供普及性的艺术讲座、艺术教学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普及民族艺术、传承文化精神,使中华艺术宫成为公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举办、承办各种高层次、高水准的艺术、学术交流活动,建立上海与海内外优秀艺术家、艺术机构间的交流机制,使中华艺术宫成为世界艺术网络的重要枢纽、国内外优秀艺术人才的集聚地和国际高层次文化艺术交流的综合平台,为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经典艺术传播、东西方文化交流展示的中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馆中,我看到了大量的艺术画和摄影作品,还有很多的雕塑,最让我喜欢的是“镇馆之宝”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和动画一样,栩栩如生,整幅画分为白天和夜晚,每一个人都演绎的生动形象。我们在里面看了好久,我对《清明上河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记忆。

第二天,我们冒雨到达了世纪公园。世纪公园是上海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城市公园,占地140.3公顷,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园林风格。

世纪公园位于浦东新区花木行政文化区,东邻芳甸路,南临花木路,北靠锦绣路,占地面积140.3公顷,是上海市中心区域内最大的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建有乡土田园区、湖滨区、疏林草坪区、鸟类保护区、异国园区和迷你高尔夫球场等七个景区,以及世纪花钟、镜天湖、高柱喷泉、南国风情、东方虹珠盆景园、绿色世界浮雕、音乐喷泉、音乐广场、缘池、鸟岛、奥尔梅加头像和蒙特利尔园等四十五个景点。园内乔灌相拥、四季花开,湖水荡漾、溪水蜿蜒,竹影斑驳、草木葱郁,是大都市中的一片绿洲,繁华中的一片宁静,是休闲、度假的怡人佳境。乡土田园区内洋溢着清新与纯净的自然气息:东方虹珠盆景园的160余株盆景,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缘池景色幽雅,环境宜人。湖滨区的世纪花钟是公园的标志性景点,既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音乐喷泉极具观赏性,合着音乐的节拍,魔幻般水体呈三维立体的变化,给人以乐起水腾、音变水舞、音停水息的动感境界;疏林草坪区按照四季更迭有氛围了春、夏、秋、冬四个园。每个园区都拥有该季节的代表花卉,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异国园区内,硕大的奥尔梅加头像向人展示着古老的奥尔梅加民族精湛的雕刻技术,奥尔梅加民族雕刻技艺出众,头像雕塑更是其文明成就的集中体现。该“奥尔梅加头像8号”的复制品,系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州政府赠于上海市政府的礼物,是两地人民友谊的象征。

随即我们到达了上海后滩公园,它是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场地为污染严重工业棕地。设计将景观作为生命系统,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防洪、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传承文明、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完成了六大设计问题的挑战: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其植物景观设计紧扣世博主题,以呼应公园总体方案框架为设计目标,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对植物景观进行总体优化、详细设计,建立合理的植物群落、恢复公园生态系统,用植物材料、造景手法巧妙地构成公园总体方案“扇骨”与“滩”的形式,为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新的设计思路,用植物景观营造出世博会所需的生态景观,凸现了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域特色,为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园“绿色城市”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升上海大都市的生态形象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宝钢大舞台,它是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改建的,厂房原有的建筑体系得以保存,身处其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在这里大家进行了T台走秀,玩得非常开心,也为我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一份回忆。

在后面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游览了苏州四大园林:留园,狮子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

曾有“吴中第一名园”之誉的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留园由四部分组成,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西区环境僻静,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富有野趣。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整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建筑又将其内部空间划分,形成园中之园。院与院子、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又富于变化的整体。如

留园后庭湖面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民居多进的格局。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盛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园的代表作品。它位于苏州药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园址原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万卷堂”旧址,亦称“渔隐”。清时由光禄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叶(约公元1770年)购其地筑园。因园毗邻王思巷,谐其间喻渔隐之义,称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网师园全园占地约8亩余,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

在苏州的两天,我们发现每个园子里都有许多外国人。听导游讲解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美国的大都博物馆以1:1的比例修建了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外国人看到非常喜欢,从此苏州园林名声大噪,很多外国人都来苏州旅游观赏。

上有天堂,下游苏杭,经过两天的实习,我对苏州这个城市,对苏州园林有了深刻的认识。苏州山水秀丽,园林典雅,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苏州园林更是吸收了中国私家园林的精华,一步一景,美妙绝伦。园林虽小但很精致,每个园林的韵味与意境也各有特色。

最后两天我们到达了杭州,游览了西湖十景和西溪湿地公园。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南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并被世人赋予“人间天堂”的美誉。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西湖位于杭州城西,三面环山,东面濒临市区,是一个湖泊型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有十景(南宋):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西湖新十景: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湖中有三岛: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云山秀水是西湖的底色;山水与人文交融是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格调。西湖之妙,在于湖裹山中,山屏湖外,湖和山相得益彰。西湖的美,在于晴中见潋滟,雨中显空蒙,无论雨雪晴阴都能成景。湖区以苏堤和白堤的优美风光见称。苏堤和白堤横贯于西湖,把西湖分隔为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外湖和里湖五部分。每当晨光初启,宿雾如烟,湖面腾起薄雾时,便出现“六桥烟柳”的优美风景,是钱塘十景之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之胜,独在于水。水是西溪的灵魂,园区约70%的面积为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正所谓“一曲溪流一曲烟”,整个园区六条河流纵横交汇,其间分布着众多的港汊和鱼鳞状鱼塘,形成了西溪独特的湿地景致。

西溪之重,重在生态。为加强生态保护,在湿地内设置了费家搪、虾龙滩、朝天暮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园区内有三个生物修复池和一块湿地生态观赏区。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湿地内河流众多,水渚密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繁多,大面积的芦荡,众多飞禽走兽,到处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龙滩、朝天暮漾、包家埭和合建港五大生态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入口处设湿地科普展示馆,西溪还是鸟的天堂,园区设有多处观鸟去及观鸟亭,给游客呈现出群鸟欢飞的壮丽景观。

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深谭口百年老樟树下的古戏台,据考证那一带还是越剧北派艺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风,淳厚质朴。每年端午节在深谭口举行的龙舟胜会,历史悠久,形式独特,被誉为“花样龙舟”。烟水渔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蚕·丝·绸故事”重现西溪原居民的农家生活劳动场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水乡典型的民俗。

花溪湿地公园,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涵盖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和大将山景区。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天然的河流湿地、河漫滩,也有人工的水稻田、池塘、沟渠等。多样的湿地公园,为各种生物营造了安全的觅食、栖息、繁殖场所,同时也为开展湿地公园的科普、科研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按照原生态的理念,进一步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把花溪的文化历史符号渗透到十里河滩的建设中,以湿地休闲游、湿地生态游、湿地民俗游为主线,打造生态、文化、休闲相统一的高品质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让三类景观尽显山水。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花溪河为纽带,涵盖十里河滩、花溪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和大将山景区。

十里河滩:十里河滩景区南起牛角岛,北至龙王村,西临花溪大道,东抵大将山山脉,长6.5千米,面积2.19平方千米。十里河滩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农田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河滩湿地、湿草甸、沟渠等多种类型,具有蓄水及消减洪峰的功能,能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香樟、榉树、青檀、沉水海菜花、银杏、牡丹、杜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大鲵(俗称娃娃鱼)、游隼、红隼、岩原鲤、多斑金线鲃。十里河滩景区秀峰环抱,竹木夹岸,洲岛错落,跌水潺潺,鱼游碧水,鹭戏浅滩,还有水车、碾房、粮仓等人文景观。陈毅元帅曾赞叹“十里河滩明如镜,几步花圃几农田”。

花溪公园:花溪公园作为风景区建设,始于民国28年(1939年)4月,公园原名“中正公园”,1940年3月,公园建设基本完工,由时任黔省政府主席的吴鼎昌亲自主持落成典礼。次年,何应钦为公园大门坊额题写了“中正公园”四个字。1949年,正式命名为花溪公园。2009年12月,花溪公园纳入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洛平至平桥观光农业带:包括花溪平桥、黄金大道、阳光水乡观光农业带。

大将山景区:大将山脉位于花溪大道东侧,于花溪河相依相偎,3.9平方千米。山势雄伟峻峭,植被良好,山下村庄农舍,溪水蜿蜒,山上松林浓郁,山间多为林间台地,形成开敞的林窗,建有观景亭可俯瞰十里河滩的优美景色。

在西溪湿地公园,我感受到最深刻的就是洪氏文化,感受到了这个家族当时的强盛,对国家的忠贞,对民族的责任。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对洪氏家族有了大概的认识。西溪湿地公园分为两期,我们参观的是第一期,可以乘船,乘电车。西溪集生态湿地、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身,堪称中国湿地第一园,西溪湿地以独特的风光和生态,形成了极富吸引力的一种湿地景观旅游资源。

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城市湿地,具有河流、农田和库塘等多类型湿地,生物多样,生态良好。在环境上它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高原岩溶丘陵区,是以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城市湿地公园,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形成丰富多样的风景地貌资源。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主要的游览方式为自行车,提倡生态低碳的方式游览湿地公园。

四、实习总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我们实习过程中看到的上海,苏州,杭州的绿地规划的确要好很多,大面积的公园绿地,为其赋予文化内涵,通过合理的安排,形成了一定的布局形式。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所以只有布局合理,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服务这个城市,服务市民,更好地维护城市的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实习给了我们一次开眼界,接触外界的机会,多了一次亲身接近景观的机会,所有看到的,听到的都让我们感叹不已。经过这次实习,我才发现,我对我们专业还有太多没有掌握的知识。因此,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最后一年的时光,多学一些本专业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现在大学生的要求。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7

景观是指在特定地域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 在平方公里尺度上的镶嵌体。景观生态学简单的说就是把景观 (即镶嵌体) 作为研究对象的的生态学。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 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组成景观的结构单位可以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 可以认为景观都是由这三种元素组成。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 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的桥梁;基质是在景观中最广泛和最有连续性的元素类型对景观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2 景观生态学分析内涵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 区域部分的绿地系统规划更主要的是基于生态方面的规划与控制;而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则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思考同时也必须对现有的所有相关规划作整理以确定可用用地。

2.1 绿地斑块

城区景观中一切非线性的绿地, 根据其类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城区绿地斑块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易接触到的类型, 其功能、规模、布局对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有最重要的影响。

2.2 绿地廊道

城区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绿地, 河流两侧自然林带、道路两侧绿化带等都可视作绿地廊道。

2.3 基质

城区景观中的基质是指城区中城市绿地以外的区域, 主要是人工的元素, 包括建筑、道路、广场等组成。

2.4 其它非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分析工作

中心城区绿地的规划必须更多的考虑居民使用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在现状分析的时候应该同时对现有已编制的控规、地块征用批准情况、具备改造可能的地块、相关政策等各方面相关规划、计划进行全面仔细的分析, 分析出可能调整为绿地的“准绿地地块”, 为合理规划做好前期准备。

3 景观生态学在规划中的应用

3.1 优化整合现状斑块

3.1.1 扩大斑块面积

一般来说, 斑块中能量和矿物营养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 大斑块比小斑块拥有更多的动植物和更完整的食物链, 其生态价值也更高。在规划中, 应将相邻的各个小斑块尽量整合为较少数量的大斑块。

3.1.2 优化斑块边界形状

斑块的边界形状一般都不是平滑的, 而是弯曲凹凸的, 具有最小周长面积比的形状 (例如圆形) 不利于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相反周长面积比越大越有利。在规划中, 应尽可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扩大周长面积比。

理论上, 最佳斑块形状应该具有多种生态学效益, 通常与“太空船”形态类似, 即具有一个近圆形的核心区, 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在规划中, 结合周边用地状况与地块划分, 在易于管理的前提下, 应该有意识的将规划绿地 (绿地斑块) 形状与最佳斑块形状靠拢, 即在核心区域外争加边界长度和边缘突出部分。

3.2 拓展和新建生态廊道

3.2.1 拓展廊道宽度

廊道宽度与其能够发挥的功能紧密相关, 根据研究, 12m是一个关键值, 廊道宽度在3m~12m时, 物种多样性较低;如果廊道宽度大于12m, 则有内部种开始出现, 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根据研究, 廊道宽度在12m~600m宽度范围内, 其生态学意义可分4级定义 (如表1) 。

在规划中,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 融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提出以下规划思路。

(1) 城市绿地中沿道路景观绿地、绿地通廊等较窄的绿地廊道应尽量大于12m; (2) 沿重要交通设施廊道的绿地 (例如铁路、高速公路等防护林地) , 以及次级河流两侧防护林地、自然林地, 规划应不小于30m, 尽量大于60m, 使其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3) 重要河流 (如本规划中长江、乌江) 两侧防护

表1廊道宽度与生态学意义林地、自然林地, 以及主要山体廊道, 在非城市规划建成区部分应超过100m, 并尽可能的拓宽, 创造自然化、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3.2.2 新建生态廊道与踏脚石原理的应用

踏脚石原理简单来说, 即是在斑块间没有廊道或难以靠廊道连接的地方, 加设一行踏脚石 (小斑块) 来增加景观连接度, 并可增加内部种在斑块间的运动。换而言之, 踏脚石原理就是通过连续的小斑块达成廊道的作用。

在旧城区中, 由于建设现状和改造难度的原因, 要想在绿地结构上形成联系各主要斑块的生态廊道往往非常困难, 这种情形下可以有意识将“踏脚石”以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形式布置, 替代廊道的作用, 形成联系度较好的绿地网络结构。

4 结语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涪陵区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可以总结出, 在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主要应用于三方面。

在规划目标上, 区域层次以区域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评价基础上, 建立优化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区层次上, 通过优化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 而调整或构建良好的景观生态结构, 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规划分析上, 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帮助分析, 区域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是较为宏观和大规模的生态因子, 城区层次的“斑块—廊道—基质”则是由我们平常所及的绿地、道路绿化等因子所组成。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篇8

1、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结构

城市园林绿地景观是由形状、功能存在差异且相互作用的斑块( patch) 、廊道( corr idor ) 和基质( matrix ) 等景观要素构成的, 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是内部具有相对匀质性( homogeneity) 、外部具有相对异质( heterogeneity) 的景观要素, 如城市公园、花园、庭园、小游园等。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 如道路绿化带、环城绿化带、防护林带以及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廊道建设可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增加斑块连通性, 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和通道。基质是指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 如城市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构建

2.1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1)城市公园系统。主要是人工景观, 在环境资源斑块和残存斑块的基础上引进新的斑块, 长时间高强度的人为干扰使残存景观逐渐消亡而形成以引进斑块为特色的人为干扰景观。这种景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 它们的存在源于人类的大量引进斑块和努力维护, 依赖于持续而有目的的经营管理,但人类的设计、经营却使之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如公园中人工植物群落的营造。近年来,造园更加注重植物材料的应用, 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原理进行造景, 形成多种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也正因此, 公园系统调节改善环境质量的功能才得以进一步增强, 同时美化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城市绿地系统。包括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湖塘绿地、道路绿化带和河、湖、渠流的绿化带等。在景观分析中, 一般绿地仍归为干扰斑块。有些湖塘绿地可能是残存斑块, 分布着破碎的自然景观。道路绿化带及河流绿化带属于人类塑造的一种特殊的绿廊, 直观地看,绿化带的树冠阻挡了阳光和风,造成了微环境条件,实际上承担着城市的人流、物流、能流的运输通道。绿化改造形成绿廊后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环境,这在景观生态学中可视作是绿廊特有的分割、屏障过滤、连通性能的反映。而绿廊交织构成的网络具有更重要的生态意义, 为彻底地改变城市环境实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提供了可能。

3) 城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防护林带、观光农业园等。这是城市园林绿地中的另一类景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这些景观的形成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干扰的因素, 有引进斑块又有残留斑塊,具有镶嵌度高、景观元素类型多种多样、异质性大的特点。这类景观把自然伸入到城市之中,为改善生态环境服务,是一种开放空间,极大地满足了人类向往绿色世界, 享受大自然的渴望和需求。

2.2景观生态建设

1) 斑块建设。城市公园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的斑块, 其形状、大小、面积将影响邻接斑块间的相互作用、交流程度。公园应位于所谓的节点位置。节点是指廊道的交接地区和运动物体的源或汇, 对“流”有重要意义,其环线或供选择的路线能提高运动的有效性。公园规划必须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 在注意提高整体效能的同时要考虑其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及作用边界的合理交接,以覆盖整个景观区域。同时必须注重景观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如林地、疏林草地、灌丛、草地和水生植物群落等。

2) 绿色廊道建设。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市区外缘, 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比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郊县的农田防护林网相连接。在市区内, 要在生产区与居住区或商业区之间营造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特殊地区还要设置防风林带和防火林带。城市园林绿化中需注意绿色廊道的相互连通, 增加连通性。以绿色廊道的连通作用为必备基础条件,夏天可以利用绿色廊道引风入城, 消除热岛效应, 冬季利用防风林带阻挡寒风侵袭城市。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 直接影响着城市园林绿化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

3)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是由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保护地斑块和生态廊道所组成的城市生态基础结构,由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缓冲区、生态廊道功能单元组成。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可以与城市有机协调起来。保护地可呈斑块状环绕城市周围, 也可与城市并列,或呈楔形穿插市区。生态廊道可穿越市区,也可从城市边缘通过,这几种形式同时存在,可形成较为复杂的绿地生态网络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0 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 40%, 10 m2, 6 m2 以上。单个的环式系统、楔形系统、廊道系统、点线面系统不能有效地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绿地空间, 不能达到绿地总量适宜、分布合理规划的要求。

城市园林绿化的景观生态理论主张以自然条件为依托, 倡导生态园林, 一方面城市绿化规划要求规划城市开发空间和加强自然保护, 适度降低中心区建筑容积率,还绿于民,提高中心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另一方面要求建设“环带、楔块、廊道、公园、森林”系统和城乡一体化的绿化网络体系, 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将城市放在较大的自然环境中加以规划, 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自然景观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 与生态区( 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防护隔离带、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 结合起来, 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之中, 使人的生活环境同自然成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李艳,孙青丽.浅析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系统建设[J].山西建筑,2011年28期

[2]魏左平,魏金平,李青丰.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园林绿化[J].北方园艺,2007年04期

上一篇:党徽故事下一篇:高校后勤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