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篇1

考察团一行首先考察了快铁东站、湿地公园、工业园和东部城市新城区,并听取经济开发区建设规划、环境治理、投资环境等相关介绍。

在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与考察团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交换意见。考察团成员对经济开发区的规划和工业经济发展结构高度评价, 认为两地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商机无限,并询问了行政事业收费、税收、设备补贴、海关、进出口业务及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政策与优惠措施,经济开发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作了详细的回答,并征求了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

在座谈中,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表达了对来访企业的欢迎,并表示经济开发区有足够的力量支撑所制定的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于重大项目采取“一厂一策”,针对不同的项目实施差异化优惠。希望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我州投资兴业,促进两地的经济交流。

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表示开发区将以最大的诚意,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和高效、优质的服务,希望两地进一步深化合作空间,建立起长期互利合作的桥梁,携手一道共建美好明天。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篇2

北流市皮件产业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程, 2011年4月取得了“广西皮件生产基地”荣誉称号。四年来, 北流市充分发挥基地品牌效应, 大力发展皮件特色产业, 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2014年皮件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2.05亿元, 比2011增长36.65%, 销售收入39.88亿元, 比2011年增长35.11%, 实现利润2.65亿元, 比2011年增长328.92%, 上缴税金2亿元, 比2011年增长445.22%, 出口创汇6220万美元, 比2011年增长12.76%。刘涛副主任一行分别考察了北流市明华皮革和育祥鞋业两个企业, 刘涛在调研中指出, 北流市皮件产业发展要通过打造地方区域品牌, 发挥品牌效应, 促进北流市皮件产业快速发展, 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经济。

随后, 刘涛一行到容县考察了奇石协会贵妃玉行业。容县贵妃玉石资源主要分布于杨梅、黎村、县底、容厢、灵山等乡镇, 其它乡镇亦有发现主要品种的水料、山料。近年来, 容县玉石水料、山料的采掘量较多, 未加工的山料流入河南、云南、广东等省区及区内南宁、柳州、桂林等地, 目前容县的贵妃玉石及其制品, 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 但是市场零散, 加工规模小, 技术含量较低, 缺乏统一的玉石标准和开采经营整体规划, 品牌和效益拉动有限。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流失和价值损失, 同时还造成了资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贵妃玉开采总体来讲比较混乱, 可控储量尚未完全掌握, 开发程度较低, 开采技术落后, 贵妃玉资源人为破坏严重, 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针对容县贵妃玉开发存在的问题, 刘涛要求, 一要立项勘探, 摸清容县贵妃玉的资源状况;二要加强管理, 严禁滥采滥挖行为;三要规范市场, 提升产品附加值;四要深入研究, 注重人才的挖掘和培育;五要打造品牌, 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关于赴外地等开发区考察报告 篇3

为学习考察外地开发区的经验,推动我区各项工作的快速进行,经区委书记会议定,由区委副书记成龙同志带队,党政办同志参加组成赴外地开发区学习考察组。学习考察组经9月21日至28日历时7天,分别赴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周边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等地学习考察。通过座谈、个别了解、查看资料、实地参观等形式,学习考察组基本达到学习考察目的,完成考察任务,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外地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77平方公里,建成区32平方公里,区内设有出口加工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商务中心、日本工业园等特色工业园区,已有欧美、日韩、港澳台等38个国家和地区1100余家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卫生用品等三大主导产业。XX年全区GDP达182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27亿元,进出口达66亿美元,合同外资达96亿美元,开发区领导设党工委书记1人,管委会主任1人,专职副书记1人,管委会副主任若干人。机构设有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招商局、规划建设局、经济发展局、劳动人事局、城乡社会事业管理局等7个部门定 行政编制103个,机关现有工作人员130余人。

浙江省嘉善经济开发区1993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内设五金机构工业园、生化工业园、家具工业园、化纤工业园、信息产业园及精密机械工业园六个专业园区。1999年被中国开发区协会和中国贸易促进会评为“优秀开发区”。是国务院特区办确定的重点省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领导层设管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下设办公室、工程部、项目部、财务部、企业管理办公室待机构。机关设置相当于我们开发区的初期架构,但招商引资、工业发展成效卓著,XX年开发区GDP达20亿人民币,财政收入2亿元人民币,共有入户企业280余家,其中台资企业占40%达100余家。机关除开发区领导为公务员身份外,其余均为事业编制,工作人员近80人。

通过收集资料,我们对大连开发区的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210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下辖4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XX年开发区GDP达242亿元,财政收入近30多亿元,进出口额突破60亿美元,合同外资额达86亿美元,入户企业1581家。开发区领导层设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人,副主任4人。下设党政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规划建设国土局、经济发展局、社会事业局、财政局、劳动 人事局、招商中心、公安局等机构,在编在岗人员227人,机关现有工作人员300余人。

二、对外地开发区体制运作的看法

1、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体制是基本要求。从学习考察的几个开发区,尤其是较为成熟的开发区看,行政体制都是精简、高效,与我区的机构设置大同小异。在处理开发区党群工作问题,相同之处就是设立党群工作部,党政办公室作为开发区的中枢运转社经独立。同时其他经济管理所涉及的国家、省直单位均为派出机构。

2、专业的劳动人事部门,保证了开发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学习考察的几个开发区均存在编制外人员的问题,采取“一国两制”或“一国多制”,既有行政编制人员,也有事业编制人员,更有聘任、聘用人员。多制式的人力资源机制适应了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劳动人事部门的设立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保证。

3、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从上述几个开发区看,“一站式”服务已真正得到体现均设立的统一的办证大厅,客商只要进了办证大厅的门,投资办企业所需要的一切手续均能办理。再配备商务代理服务,从办暂住证、企业执照、火车票、飞机票,复印、打字、传真均可办理。办证大厅设计为对等开放式,客商可以进入工作间和办证人员对等就座办理手续。更具人性化的是大连 开发区还从欧美客商多的特点出发在办证大厅设立了咖啡小厅,以适应客商的生活习性。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篇4

铁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玖山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五大战略”的要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铁岭经济开发区组成两个考察组,对全省11个市13家的开发区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采取听、看结合的方式。通过考察,学习了外地开发区快速发展的经验,互通了有无,加深了了解,找准了我们的差距,现将有关情况和研究意见报告如下:

一、各开发区发展现状及评析

此次考察的13个开发区包括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园区、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鞍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盘锦经济开发区、辽阳经济开发区、抚顺经济开发区、本溪经济开发区、锦州经济开发区、朝阳经济开发区、阜新经济开发区和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开发区9个,共参观了各开发区大型企业30余家。通过学习考察,考察组成员普遍感到这些开发区求发展、想发展、谋发展的氛围强烈,让大家大开眼界,深受触动,既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也明确了方向和责任,增强了今后加快发展的动力。使每名同志都切身感受到了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对各开发区考察的总体印象可概括为以几方面:一是发展的速度快,经济总量高。此次考察的各开发区GDp、财政收入基本上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幅度,鞍山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开发区的财政收入都在亿元以上,既使原来与铁岭差不多的阜新、朝阳开发区,自身可支配财力也分别达到4000、6000多万元;二是改革的力度大。这些开发区得以快速发展是与其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加大改革力度分不开的。盘锦开发区在与兴隆台区合并后,将原有人员实施分流,将一切社会事务交给兴隆台区,管委会重新组建,公开招聘人员实行年薪制和用车改革,为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制和环境,也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开放水平高。首先,考察的13个开发区园区建设标准普遍较高,大连、丹东等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九通一平”,辽阳、阜新、朝阳等地也都实现了“七通一平”。锦州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到18亿元,旅顺开发区投入7亿元。盘锦开发区对新征的2000亩土地,直接投入1亿元资金实现了“七通一平”,在目前土地政策紧缩的情况下,一举抢得了先机。其次是产业开发科技含量高。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园区、鞍山高新技术园区均有企业孵化器研发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走校企联合的路子。入区企业科技含量普遍较高,盘锦开发区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考察组参观的辽阳钢管有限公司、兴哲板材厂、盘锦的天龙制药厂、丹东的克隆集团、饭山电机、大东线圈等企业,既有规模,有科技含量,有效益,又符合当地的产业开发要求;四是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政策优惠。葫芦岛开发区、旅顺经济开发区、阜新经济开发区在土地出让上采取先交出让金,后从企业税收本级留成部分做为扶持企业发展奖励基金的方式逐年返回的方式,这样既处理了土地出让中政策性问题,又起到了鼓励企业加速发展扩张的作用。税收上,阜新等地开发区对三资企业五年内奖励其缴纳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后五年奖励50%,内资工业企业三年内奖励地方分成部分;五是各地开发区审批权限相对到位。大连高新技术园区位于大连市内七贤岭,虽在市区,但土地规划的审批权限全在园区内,旅顺开发区土地、规划、消防等审批权限也都在开发区。办理土出让手续,土地部门只收取2%的手续费,规划部门规划设计10000平米收费在1万元左右。消防基金免收,本溪开发区由于前段土地审批权上收,经研究,本溪市委、市政府近期将继续下放土地审批权限。

二、各开发区发展的基本经验通过这次考察、座谈、讨论,我们感到这些地区发展较快的基本经验主要是:

1、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是喊了多年,听起来熟悉,做起来很难的问题,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问题。而这些开发区正是因为思想解放到位,才形成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形成了一个声音,一个步调。此次考察座谈中,各地开发区都谈到了开发区发展的艰难,主要在于开发区快速发展所必需的封闭管理与地方部门间权力、利益碰撞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思想解放与不解放,观念更新与不更新,大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红头文件与变通发展之间的碰撞。所有这些开发区的领导干部对此都深有感触,而正是在经历了从“说小话”到无休止的争吵后,逐渐得到了理解和支持,经济才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敢于创新,面对开发区发展的风险性,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勇于变通发展,比如在土地税收政策上,各地都采取了较好的处理办法。

2、发展方向明确,定位准确在座谈考察中了解到,各地开发区发展都经历了领导对开发区认识模糊到清晰再到高度重视的过程,目前各地都已把加快开发区发展做为缩小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再造地区经济新优势的重要因素,并确立了开发区发展应突出园区、产业特色,以工业为主,加速外向型经济发展,使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增长点。阜新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电子工业园区、玻璃工业园区、橡胶工业区和韩国工业园区,园区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辽阳开发区依托资源优势确定了钢管加工、机械制造、汽车内饰件等主导产业;盘锦开发区采取“一区多园”的管理模式;大连高新技术园区确定了以光电、微电子、生物制药、智能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退二进三”的政策,把市区内二产项目退出进入开发区,从而在市区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为开发区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总之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为开发区今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投入到位,基础设施完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增强开发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吸引力和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我们看到各地开发区全部达到了“六通一平”以上的基础设施标准,旅顺开发区是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的。但其基础设施投入已经达到了7亿元。锦州开发区1993年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以来,基础设施总投入达到了18亿元以上,18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实现了“七通一平”,阜新开发区原来经济总量不如铁岭,但近两年市委、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举债1.7亿元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使阜新开发区近两年发展速度大幅提升。鞍山高新区在2003年一年中就通过各种方式运作资金5.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铁岭经济开发区建区10余年来总投入不过3500万元,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于其它开发区的情况可见一斑。

4、没有社会包袱,轻装上阵本次学习考察的13个开发区体制与铁岭相似的是抚顺经济开发区,也是原开发区与高安农场合并的,但其现有体制又与我们不同,高安农场做为一个经济区隶属开发区,但其财政独立,原农场社会事务归农场管理,管委会相对负担较轻。其它开发区大部分也都是与一个行政区或一个建制镇合署办公,但社会事务均由区、镇管理,开发区只是解决了一个载体的问题,没有增加新的包袱,轻装上阵,对开发区发展十分有利。而铁岭经济开发区与市种畜场合并后,面临的是原有农场国有企业后大批职工安置,企业债务纠缠和十几所中小学的纲性支出。几年来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运作亿元以上解决社会问题,每年支出近800万元办教育。可以说,对于一个本来底子就薄的开发区来说,包袱是沉重的。既要忙于经济建设,招商引资,又要接待处理上访问题,解决社会事务,关心人民群众生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开发区发展。

三、几点建议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感到各地开发区发展氛围浓,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经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为消化吸收外地开发区的经验做法,推动铁岭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为铁岭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重视开发区发展我们认为在目前形势下,开发区发展面临着挑战性、风险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能否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开发区能否快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全国上下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决不是限制和束缚开发区的发展,而是正本清源,可以说目前是开发区快速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一步加强对开发区的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开发区存在的问题。同时明确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地位,在全市上下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氛围。

2、加大力度,解决权限和投入不到位的问题为加速开发区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切实充分下放开发区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县级行政管理权。市直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的,要切实把权力下放给分支机构,使分支机构能够独立在开发区行使审批权,没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如果开发区对应部门具备了相应条件,把权力下放给开发区下属对应部门,开发区下属对应部门不具备条件的,市直部门应帮助开发区具备条件,然后下放权限。从目前开发区基础设施现状和发展形势看,加大对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建议尽快完善帽山、桑园两个市级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里应每年列出计划,明确标准、明确项目投入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自身也将积极通过多种方式运作资金,尽快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提升园区的吸引力。

3、抢抓机遇,尽快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此次考察中了解到,各地都纷纷灵活地制订了相关优惠政策,为此我们也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就土地、规划、财政扶持等方面研究制定统一政策,以便于统一标准,统一口径,避免各自为战,造成资源浪费,产业布局零乱。

铁岭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篇5

2011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2位,2004年、2005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昆山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05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四)产业集群化。江苏借助比较优势,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几业甚至一业兴市的格局。如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化工业等,在当地都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浙江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达到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的良好局面。如义乌市

坚持产地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孵化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集群,发展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镇150多个,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乡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

(五)城乡一体化。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发挥了城市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苏州、宁波等地区,很难分清城区和农村的界限,苏州的5个县级市均取消了村级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2005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3:1,在全国最小。浙江省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想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江苏省建立激励机制、考评体系和办法、责任驱动机制,在全省干部中树立起“人家在走,我们就得跑;人家在跑,我们就得奔”的赶超标兵、甩开追兵之势,形成了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人争先、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发展局面。张家港市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明确提出项项工作争第一,近10年来,张家港捧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3 倍多,财政收入是1995年的11.5倍多。浙江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强县强镇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率先实行“省管县”试点,充实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江苏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带“三农”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362亿元,改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960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98家,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各类专合组织6010个,带动农户284万户,实现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浙江省坚持以县域为平台、工业化城镇化为动力、县域经济为支撑,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块状经济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

均增长21.6%,累计改建乡村公路4.3万公里,完成村庄整治5540个,180万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非农人均比重由64%提高到了75%以上,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64个,带动农户599万户,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三)扩大管理权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江苏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撤并了773个乡镇、1.5万个村。浙江省主要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放活县域经济发展权限,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县级财政直接由省管理,这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强县强镇扩权,先后3次出台对县级扩权政策,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县对乡镇的放权强镇政策。(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率先抓住商品短缺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80年代末,乡镇企业达16000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据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仅苏州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80年代初,浙江省就因势利导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使多种所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90年代,实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到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2万家,从业人员达1242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亿元,占全省的47%。二是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苏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办开发区、在江苏第一个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向外商批租土地等,宁波慈溪市也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先机,其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21.77%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三是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资金融资、制度创新、规范服务、提高素质等问题,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波导、雅戈尔等民营企业。浙江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全省占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全省占有23个席位。

(五)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江苏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如象山的针织、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等,实现了县域经济从“配套经济”、“配角经济”向“产品经济”、“品牌经济”的大步跨越,也实现了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二是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江苏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培育了奉化的波导、余姚的鑫高益、舜宇、宁海的天明电子等一

大批龙头企业,创立了“杉杉”、“雅戈尔”、“罗蒙”等服装、“帅康”、“玉立”、“方太”等油烟机知名品牌。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省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两省总的经济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本省内发展也不平衡,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都积极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针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扶持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行省级机关、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苏南市县共同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的“五方挂钩”帮扶;从省市县抽调了1088名优秀干部组成19支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9个经济薄弱县进行帮扶;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扩大扶贫小额贷财政担保资金规模,今年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的贷款规模达6亿元。浙江省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共投入336亿元,年均增长17.7%;抓好“下山移民”重点扶贫工程,“十五”期间共迁移6.3万户、21.3万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议”项目1911个,协议总投资568亿元,到位资金247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苏南农村,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2005年,苏州、无锡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

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到1998年,全省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所有的县级城市和136个中心镇都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提高了县域城市化水平,义乌、温州等县城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横店、柯桥等中心镇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小城市,尤其是苍南县龙港镇,由当初的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三、几点建议

(一)把科学合理规划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

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专业乡镇、河东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在全县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重点镇实力做强、特色做靓、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小城镇规模,同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把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强保障。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市场机制配臵、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县域经济发

赴欧洲考察墙材装备技术侧记 篇6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 考察团先后参观了在慕尼黑举办的欧洲国际陶瓷展览会、三个砖厂及自动化设计装配和墙板生产线, 最后和比利时墙材协会进行了技术交流。通过参观交流,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 欧洲墙材装备技术确实处于当今全球领先水平。

1 智能化程度高

一个砖厂的生产人员约10 人左右, 每天产量450 t, 每周工作5 d, 每天两个班, 每个班5 个人。砖厂的原料处理、产品设备更换、焙烧等环节, 实现了无人操作, 部分员工只做些监控工作, 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管控。

2 工艺先进

尽管砖厂生产的产品规格多, 但通常更换产品设备只需要2 min, 均为全自动电脑程序控制, 精确度和效率相当高。砖厂的外燃一般是用页岩气、天然气或清洁煤气。气体输送管道做到安全可靠, 各种安全阀齐全完整可靠, 设有储气罐以保证气压需要, 喷嘴分布严格按照烧成温度曲线分布, 火量大小都是经过温度传感器自动控制。所有砖厂都安装有脱硫、脱硝、除尘系统, 烟筒高度40多m, 由电脑在线检测, 达到100%达标排放。

3 烧结产品种类多

德国砖厂生产的异形砖、空心砖、保温砖、复保温砌块等产品规格多而全, 一般的砖厂可以生产80 多个品种, 而规模大点的砖厂可以生产150 多个品种, 完全可以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

4 产品合格率高

德国砖厂主要还是采用低层码烧的隧道窑工艺, 采用分层码放, 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干燥非常均匀, 不会造成开裂;采用二次码坯外燃烧结工艺, 方便窑炉温度控制, 能够更好地控制过火断面范围, 保证良好的烧成品质, 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5 烧结产品砌筑快捷

烧结产品通过自动化设备编组, 岩棉填充, 再一层一层的粘接自动砌墙, 制作成墙体, 然后进行高压水枪切割, 经过打磨, 半人工成型和包装, 装车运输到客户所在地。按照设计图要求, 选取所需要的砖的规格, 通常只要一个吊车司机和两个工人, 在一天内就能完成房子的结构组装。

6 注重技术研发

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 都设有砖瓦技术研发部, 研发人员少则上百人, 多则200 余人。研发人员分工明细, 比如研发电气自动化、房屋结构图纸设计及砖瓦新产品的开发等, 为墙材生产提供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

7 烧结产品非常精致

欧洲砖厂均有先进的原料制备和陈化工艺, 在原材料的选择上非常讲究, 原料加工都比较精细, 原料的配比必须符合塑性、颜色等指标要求。搅拌成型挤出设备非常精密, 就算较大的保温砌块, 孔洞分布的非常密, 都能够做到一次成型。砖厂烧结出的产品外观精致, 犹如一件件艺术品。

8 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砖厂的车间内设计有通风系统, 保证有新鲜风流通过。车间内噪音很低, 防尘效果很好, 非常注重车间内环境卫生。皮带等转动部位全都有防护, 洞口平台都有护栏, 危险地方都有警示标志, 安全防护非常到位,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9 管理先进

砖厂都配有标准化仓库, 仓库里的备件是按照客户需求来定制的, 每个客户都有一个二维码, 只有该项目的人才可以进入仓库取货, 实现高效率的精准管理。

10 企业历史悠久

外商赴经济开发区考察 篇7

——赴浙沪苏考察学习的启示

中共××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2011.8.15)

前不久,我随省党政代表团赴浙江、上海、江苏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习考察。一路深受沿海发达城市改革开放、争先发展巨大成果的激荡,深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浓厚氛围的感染,既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学习了经验,又深感我省与沿海城市的诸多差距,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催我深思。

我省民营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民营企业积极转型发展,不少靠煤焦起家的民营企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投资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非资源型产业。但与浙沪苏三省市民营经济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是开放意识与保守意识的差距。沿海发达城市的“海洋文化” “重商文化”,孕育了当地人敢于冒险、眼界开阔、追求财富的精 1

神;发展无止境的开放意识,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而我省的 “山地文化”“重仕文化”,造成了从上至下保守求稳、得过且过、以官为本的心态,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没有真正破除,“所有制情结”比较牢固,对发展民营经济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还存在 “恐私” “惧私”的现象,缺乏发展民营经济的原动力。有些民营企业 “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与外界沟通交流少,容易满足于现状,再投资创业的冲动和热情不高,缺乏晋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更缺乏浙沪苏企业家开放发展、敢闯敢冒的精神。

二是创新驱动与资源驱动的差距。瞄准国内一流、世界一流,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是浙沪苏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不竭的动力源。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加快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创新发展中有了新变化。目前,我省民营经济虽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原来主要依赖资源、靠市场运气转向了依靠技术、人才、创新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仍以煤、焦、铁等能源、资源为主,没有打破资源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一些民营企业仍在追求不切实际的投资回报率,不愿投资不熟悉、回报率低的非资源类项目。新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一直处于投资乏力、增长缓慢状况,新兴产业项目上了一些,但主要是

2几个亮“点”,还没有成群成片,而且大项目不多,市场占有率不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只有1300多家,全省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500多个。

三是 “现代管理”与 “家族管理”的差距。浙沪苏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规模、产业层次的发展上取得更新进步,更重要的是在企业整体素质层面上获得更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节,早期创业的企业家注重知识技术更新,以现代化、全球化的眼界带领企业走向多元化、国际化。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具备高学历、高技能、专业化知识,成为企业家队伍的骨干力量。企业以开阔的胸襟引进四面八方的人才,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我省民营企业的素质这几年也有了新提高,有像安泰、美锦、亚宝等上市公司,出现了陆合集团、海姿焦化、聚义集团与国有企业合股合作的混合经济企业。但整体上管理水平比较粗放,家族式、传统式的管理及组织形式仍占主流,外部的技术、管理、专业人才难以进入。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业主缺乏现代企业家的素质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缺乏创新意识,仍凭自己的胆量和社会关系来维持企业发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优化。

四是钱 “转着”与钱 “攥着”的差距。浙沪苏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不断把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或支持别的企业发展,使钱

3不断转动起来、充分利用起来。经过30年的奋斗与积累,我省积攒了1万亿多元的民间资本,但2010年我省民间投资只有3160.8亿元。一部分拥有财富的老板,不懂得如何投资、运营和转化资本,怕这怕那攥在手里不敢投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怕投资风险大,利益得不到,还赔了本金;怕投资露富,被追究 “原罪”;怕投资给别人,自己用钱时要不到;怕投资量少,“份子”小,没人要。致使我省民间投资的规模、数量与聚集的巨大民间资金很不对称,大量社会富裕资金没有投资实业,而是变成了虚拟资本,游荡在股票、基金等证券市场和买房臵地上;也有不少民间资金投向周边省份。

五是放手与束手的差距。放胆、放手、放权,是浙沪苏发展民营经济的鲜明特点。与此相比,我省仍存在不敢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的现象,治理多于引导,有的甚至对有关 “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持观望态度。尽管各地先后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不公平、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特别是在财税、融资政策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甚至与外来企业相比还不能一视同仁,投资待遇和机会平等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在一些部门的实际工作中,仍对民间资本的合法进入持或明或暗、或间接或直接的限制,有的做法甚至比过去还有倒退。

民营经济率先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前提是转变观念、创优环境、提升素质。正如袁纯清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济转则全局转,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必须把民营企业家的热情调动起来,把民营经济的力量凝聚起来,把民间资本的作用发挥出来。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把思想统一到 “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上,统一到党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上,统一到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精神上来,通过解放思想,彻底破除姓 “社”姓“资”的陈旧观念,形成民间资本具有民创、民营、民享的 “富国利民”的新观念;通过解放思想,解决在各地各部门中存在的国企、外企、民企不同对待、内外资不同对待、国有私有资金不同对待问题;通过解放思想,引导民间投资者克服 “自满自足” “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 “敢为人先” “富而思进”的创业精神。

第二,利用资源资本优势,引进大项目。要利用我省资源禀赋和民间资金丰厚的优势,用资源、资本换项目、换技术,引进浙沪苏大企业到××投资发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处于产业链条高端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相关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加强与浙沪苏的密切合作,优选产业转移承接的好项目。当前,浙沪苏企业都在转型升级,要利用这一机遇,抓住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建设,加强与浙沪苏企业的对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对适宜我省资源禀赋优势的好项目,积极牵线搭桥,动员鼓励民营企业做好产业承接,发展一批新兴企业。

第四,提高民营企业家队伍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家队伍的培养,依托党校、高等院校、社会主义学院等培训基地,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并结合政治教育、社会考察、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提高其政治素质和经营能力,扩大企业家的视野,增强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品牌,提高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跨越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人才支撑转型跨越发展。

赴日本考察报告 篇8

公司名称:北京中兴实强陶瓷轴承有限公司 考察人员:总经理等4人 派赴国家:日本出国时间:报告日期:

2013年10月29日至2013年11月04日 2013年12月14日

目录

一、考察目的

二、考察人员

三、考察的主要内容

1)参观日本东京化工展览会

2)学习、观摩日本三和公司福知山磁力泵工厂

四、考察总结

1)机遇 2)挑战

五、附图

一、考察的目的

近年来,虽然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影响人类基本生活的能源、医药、食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势头始终不减!随着新兴科技的进步,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发展更加迅速。其中,亚洲地区,日本的化学工业一支独秀,在日本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石油冶炼、轻、重化工设备、制药机械、食品加工等行业,高性能、高效率、节能,尤其是对保护自然生态、绿色环保的化工流体机械设备的开发,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了解近邻日本的先进陶瓷轴承及其相关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更好的借鉴和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扩大我们陶瓷轴承产品的出口,让企业发展走向国际化,应日本Sanwa(三和)磁力泵公司的邀请,2013年10月29日至2013年11月04日在王征总经理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对日本进行了为期7天的参观、学习和访问。

二、参加考察人员(略)

三、考查的主要内容

1)、参观东京化工流体机械设备展览会,了解日本化工流 体机械设备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2)、了解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及陶瓷轴承、陶瓷球阀、陶瓷 机械密封等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应用情况,用户群体,及市 场前景。

3)、了解日本磁力泵生产企业Sanwa 公司的磁力泵生产,工艺过程、组织和管理,学习日本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10月末的东京,气温相当于北京的9月,温暖和煦。2013年10月29日13:55,我们一行四人乘坐MU271 次航班从北京途径上海,历时5个半小时多的飞行,东京时间2013年10月29日22:00抵达日本东京成田国际机场。

办理了进关手续,走出海关,乘坐机场大巴,途经一个半小时车程,抵达东京品川王子酒店。

初入日本,我们眼中的一切,俨然德国一般,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干净和宁静。从喧嚣的东京到繁华的大阪,再到清冷的福知山,沿途各种工厂密布,鳞次栉比,但是,映入眼帘中的却到处是青山绿水,宜人景色!城市中除了公园,见不到裸露的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和乡村之间几乎没有差别,狭窄的街道,清晰的斑马线,如雨 后的清晨般清新整洁。不论城市、乡村,大街、小巷,环境都十分的优雅,这种干净是一种全社会的,反映了人心的上 进,对完美的追求;大巴车上、地铁中、新干线、餐厅,公

共场所绝听不到大声喧哗、打手机,只有匆匆的身形和清脆的皮鞋声敲打着石阶,与国人的焦躁不安相比,更让人感觉 到日本人内心的宁静...。

日本在地理上,离我们很近,但是在内心的感觉上我们离日本却很远!

1)参观日本东京化工流体展览会

东京国际化工流体展览会(INCHEM TOKYO 2013),每两年一次在东京最大的展览中心TOKYO BIG SIGN 举行,也是目前日本最大、最专业的化工流体设备、装置、系统集成、检测仪器的汇集展。从展会上,我们了解到,几乎日本所有知名的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环保、能源企业都参加了该展会,以日本企业为主,国外的企业相对数量很少;中国的企业也组团参加了展会,但是规模不大,产品新意不多。

此次展会重点产品是围绕化工流体的生产、制程控制、在线检测、系统装备为主要对象,专门为石油、化工、医药、食品、冶金及核工业领域,解决有毒、有害、腐蚀性、易燃、易爆流体的输送、反应、循环、控制等场所,提供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新产品,特点是:能够显著的提高生产设施 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并能减少污染,保护 环境,造福人类生活。我们在这个展会中,遇到了几乎所有 的用户群体,找到了我们产品真正的卖点和服务市场。

展会上,日本京瓷、日本三井、日本宇部、日本帝国、日本伏虎、日本富士金、日本日机装、日本易威奇、日本尼克尼、日本三和 …..等众多的磁力泵、屏蔽泵、氟塑料泵、计量泵企业、阀门制造企业和机械密封件制造企业,展出了采用氧化锆陶瓷的新型转子泵,碳化硅陶瓷硬密封球阀,碳化硅陶瓷磁力泵隔离罩等富有新意的产品。这些公司拥有一流的产品设计、工艺、加工制造水准,受众产品遍及全世界,需求旺盛,产品性能指标基本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由此可见,先进陶瓷材料及其制品,在日本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亟待我们去提高自身的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企业知名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日本市场的需求。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而又工业发达的国家,对资源的渴望与合理、高效的利用尤为关注!近年来,由于先进陶瓷材料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日臻完善,冷等静压、气氛保护烧结(GPS)、热等静压(HIP)装备的普及,数控加工中心、注射成型工艺的采用,使得先进陶瓷材料的性能大幅提高,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与各种金属材料之间的复合设计、组合设计,使陶瓷材料脱离了性脆、难加工的魔咒,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有着无比广阔的应用前景。

先进结构陶瓷 FINE CERAMIC,又称精细陶瓷,通常

指高性能、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总称,大体上分为:氮化物、碳化物和氧化物三大类。这些材料通常都具有:重量轻、硬 度高、耐磨损、不导磁、电绝缘、耐各种强酸、强碱、盐腐 蚀,线胀系数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这些陶瓷材料目前在 磁力泵、屏蔽泵、转子泵、马格泵、高压柱塞泵,各种流量计、机械密封环,各种阀门中的应用量日益扩大,从陶瓷轴、陶瓷球、陶瓷轴承、陶瓷轴套、陶瓷球阀、陶瓷阀板,陶瓷叶轮到陶瓷密封环等关键零部件,已经部分或全部取代了传统的金属不锈钢、钛合金材等材料,成为未来发展和应用中不可替代的主流产品。

常用的氮化硅、碳化硅、氧化锆、氧化铝等作为先进陶瓷材料的典型代表,过去的二十年间,在日本得到了长足的开发和利用,日本京瓷的注射陶瓷结构件、日本东芝的陶瓷球、日本三井的氮化硅通气转子、日本宇部的陶瓷粉体等产品质量、产业规模均居于全球领先。其中,日本京瓷更是以五十年不败的经营神话,屹立在日本的产业界!日本京瓷的老板,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更被誉为“经营之神”。

整个参观过程中,感受最多的是日本产品的外观造型雅致,色彩选择细腻,加工制作精良,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极高。

2)学习、观摩日本三和公司福知山磁力泵生产工厂

参观具有75年历史的日本三和公司,观摩福知山磁力

泵生产工厂,学习磁力泵生产工艺过程和现场管理,看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经验;更看到了日本企业的长处和 优点,值得借鉴,值得反思。中国企业和日本相比,需要改变的更多是企业发展思路及理念的更新,价值观的改变,尤其是企业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规范:从走进车间机台开始,各作业场所,秩序井然。工装、工位器具、工量具、图纸、工艺文件,合理有序,摆放整齐;

管理:各种看板、规程、规章制度、管理规范车间密 布,全面实行5S管理、标准化作业;

质量:关键零部件几乎100%检验。

环保:操作现场,干净整洁,各种跑、冒、滴、漏,废水、废油一律回收处理,内部循环使用,严禁点滴对外排放,如发现企业违规,即刻收押法人,绝不手软。尽管各种机加:车、铣、刨、磨、镗、焊接工种齐全,但是几千平米 的车间内,无烟、无尘;车间地面、机台下面,无油,无水,令人刮目!

节能环保在日本已经是深入人心,街道上跑的车辆,有近70%的是小型、轻便车,面包车,遇红灯等待时会自动熄 火,绿灯时又重新自动点火,尽可能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 污染。

通过与众多的日本企业客户几年的交流和生意往来,实践证明,先进陶瓷材料及其产品,在日本具有非常大的开发 潜力,日本企业对新兴材料产品的开发应用十分的渴望,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之高!只要坚持长久、不断地创新、开发,保证高品质的产品质量,就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和市 场订单。

四、考察结语

1)机遇

我们目前所生产的氮化硅、无压烧结碳化硅、氧化锆、氧化铝等陶瓷材料与日本京瓷的陶瓷材料产品范围近乎一样。但是,由于我们起步晚,底子薄,资金匮乏,装备落后,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得以借鉴,更加上国人对新兴先进陶瓷材料及产品认识的偏差,企业发展相对缓慢。

从2003年开始,我们以滚雪球的方式,自强不息的发 展,历经十年时间的实践经验累积,在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和开发工作,取得了诸多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 轴承生产体系,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开发的高精密全陶瓷球轴承、陶瓷球、陶瓷圆柱、圆锥滚子轴承;碳化硅滑动轴承、轴套、推力盘组件;碳化硅硬密封陶瓷球阀、长寿命高压泵碳化硅陶瓷柱塞,氮化硅陶瓷升液管、通气转子,机械密封环等,四种材料,十大类,七百多种产品,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士、英国、日本、美国、韩国和台湾 等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陶瓷轴承、陶瓷球阀、陶瓷球等产品,通过日本众多用户的使用证明,质量是优良的,性价比是较高的,完全可以为日本市场所接受。其中,先后向日本三和、日本富士金、日本光洋、日本NSK、日本松下、日立、富士电机等企业提供了高品质的产品。

我们批量生产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轴承产品,经过日本三和公司所做的第三方产品对比检测后确认,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和材料性能,均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FINE CERAMIC);

我们提供给日本富士金公司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球阀产品,经过日方检验,达到了“ 完全零泄漏”,性价比十分优良;

我们的大规格尺寸47.625毫米,G5级高精度氮化硅陶 瓷球,获得了日本第三大轴承公司,光洋(KOYO)公司的高度质量认可,经过日本大阪工业制作研究所检测,表面粗 糙度达到了G3以上的水平。

通过与日本企业的往来和产品销售,使我们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定位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也给我

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日本企业同台竞争。

2)挑战 通过七天的考察,学习、观摩和交流,使我们对日本的企业、产品、社会和人文环境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日本员工对自己产品的质量坚守意识、企业品牌忠诚度、企业信誉十分重视,理念上与中国企业差距甚远。对产品品质的要求——零缺陷!始终如一的精神,与国内企业的凭感觉、差不多,看似接近,实则差距天壤之别!

日本人的稳健、敬业、执着,与国人的焦虑、浮夸、短 视形成了鲜明的比照,是值得我们深思入髓的东西。面对眼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感到有必要做更进一步的扩大市场宣传和产品推广力度,尤其是像日本、德国和美国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强资讯联络,和企业文化的交流。

上一篇:2018学年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乡镇2021年上半年党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