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推荐10篇)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1

摘要:外科手术中,患者常常出现多种意外情况,很多都是危急重症患者,所以,外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是一项风险很高的工作。本文分析了产生外科护理风险的因素,论述了利用增强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等手段进行扩理风险管理。

关键词:外科护理;风险;管理随着人们的法制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提供优质服务。外科护理人员一定要具备风险意识,以及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最好将风险处理在萌芽状态,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

1外科护理风险

外科护理风险主要有两类:护理人员风险、护理工作风险,在实际操作当中的表现为,因为环境因素、工作人员本身因素造成的护理人员伤害,护理措施不当、工作疏忽造成的患者伤害。

1.1护理人员风险①器械损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常会接触一些医疗器械,如针、剪刀等,如果人员操作不当、器械放置不合理、个人疏忽等,常常会给护理工作人员造成身体伤害。②感染伤害。护理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各种患者,因为长期从事这种工作,本身会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③环境威胁。医院内部存放有各种挥发性强的药品和消毒剂,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这些药品的挥发物会直接刺激护理人员的皮肤、眼睛、消化道、呼吸道等。还有,医院的各种检查器材也会释放出各种射线,对护理人员的身体也会造成各种伤害。

1.2护理工作风险 ①工作任务繁重。外科患者多,护理人员少,常常会使护理人员加班加点,容易产生身体疲劳,精神不易集中,在护理工作有时会给患者带来伤害。②护理人员年轻化。最近几年,一些90后的护理人员上岗,他们的工作经验尚少,不熟悉护理业务,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存在安全隐患。③风险意识不足。外科患者的情况变化很大,大多都是危重症患者,患者与家属都担心手术不成功,如果护理人员不能及时与家属作好交流工作,常会使患者家属产生误解,发生纠纷,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④风险评估匮乏。有的护理人员没有详细记载患者的病情,所以一旦患者出现紧急情况,拿不出全面的病情证明,影响了医生的判断与治疗,有时也不能发现患者的病情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2外科护理风险管理

2.1增强风险意识①进行安全教育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明确区域划分,设置“预防跌倒”等标识,创造和谐气氛。在进行交接班时要有记录,不断提高管理质量。②尊重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尊重患者的隐私,也要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在大多情况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治疗方法、治疗风险,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患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则要求护理人员应该做好交流记录工作,必要情况下要求患者及家属签字确认,假如出现意外情况双方共同承担,防止出现纠纷。③提高风险意识。医院可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了解国家有关规定和医院的有关制度,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规范,重视护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以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防止出现纠纷。④记录规范化。护理人员在记录患者的病情时,记录内容一定要做到详细、真实、准确,依据医院的有关规定进行记录,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准确全面的病情记录将会成为最有说服力的资料。

2.2预防护理风险因素 ①技能因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护理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针对刚刚进入医院的护理人员,要设置护理经验丰富的人员帮助他们提高护理水平,实行一对一帮扶措施。②素质因素。护理人员本身也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如果出现不了解的病情,要迅速向经验丰富的带班老师请教。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时,要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服务,给患者和家属留下和蔼可亲的印象。③管理因素。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医院的各种药品和设备,防止在患者急需时,设备出现故障,缺少某种治疗药品等现象,要将此类风险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结论

随着人们法治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使护理人员的工作难度更大、技术含量高、风险更大等。外科手术患者的病情变化速度快,一般都是危重症患者,所以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风险更大、护理工作更难。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外科护理工作中,会出现两类风险:①护理人员的风险,②护理工作的风险,而护理人员的风险主要涉及器材伤害、细菌感染、环境威害等。针对上面出现的风险情况,论述了应对各种风险的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有效应用安全教育、预防风险手段、保护患者隐私、提高风险意识、准确记录患者病情等手段提高应对风险能力;②利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定期检查急救药品等方法预防各种风险的出现。

总之,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护理风险工作,提高预防风险意识,可以防止出现各种医疗纠纷,减少医疗事故,有效管理各种护理风险[1~3]。

参考文献: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2

关键词: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医院感染分很多种, 据CDC统计, 泌尿系统感染占33.1%, 肺部感染占15.5%, 切口感染占14.8%, 血液系统感染占13.1%, 其他感染占23.5%。外科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是直接延长住院时间和额外经济损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大增加患者负担, 甚至于给患者造成病残或死亡, 使手术完全失败。因此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在外科具有重要意义。

1 危险因素分析

1.1 患者的身体情况 体质好、抵抗力强, 切口愈合快, 感染风险性小;反之, 切口感染风险性将增大, 如老年患者、体质差、抵抗力弱, 切口愈合慢, 感染几率大大高于年轻患者。

1.2 手术室环境未达到要求

1.3 手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污染类切口手术感染率明显高于清洁类。

1.4 手术视野直接暴露时间的长短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手术视野受手术室环境、手术者及手术人员携带的病原菌污染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据报道, 手术时间的长短与术后感染发生的概率有一定关系, 手术时间>2 h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一个高危因素[1]。据郭翠兰[2]报道, 严格无菌术的基础上, 持续1 h或1 h以下手术的, 切口感染率为1.3%。持续3 h或更长时间切口感染率接近14%。若手术创面大, 术中出血及局部组织损伤严重, 很容易成为术中定植到创面的污染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

1.5 术前住院时间的长短 因为术前住院时间长, 相应接触医院环境中存在的病原菌的机会也增多。邓利平等[3]报道, 54例术后切口感染病例中术前住院时间≥8 d感染率为3.08%, 4~7 d为0.62%, ≤3 d为0.05%。

1.6 科室分布亦与切口感染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胸、泌尿外科切口感染率高, 与胸、泌尿外科手术时间长、手术创面大、泌尿道手术污染多有关。

2 护理对策

2.1 与患者相关的情况

2.1.1 患者的全身状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要增加营养, 以增强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改善术前状态。术后在可以进食的情况下, 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以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和增强机体防御能力, 降低切口感染率。如果不能进食, 可根据病情静脉给予营养, 如输血、白蛋白、脂肪乳等纠正患者营养状况, 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期愈合。

2.1.2 手术前一天应用消毒肥皂沐浴, 以改善术前切口条件, 降低切口的感染率。据调查, 术前没有沐浴的患者, 术后清洁切口的感染率2.3%, 肥皂沐浴者为2.1%, 而以消毒肥皂沐浴者仅为1.3%[4]。

2.2 与手术相关的情况

2.2.1 术前备皮

术前备皮可以降低手术切口被皮肤及毛发本身所携带的细菌污染的几率, 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脱毛剂备皮法、脱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5]。常用的备皮用具有刮胡安全刀片、脱毛剂或电动剃毛器。禹跃海等[6]报道, 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降至20%~60%, 提示清洁皮肤可以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数量, 且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国内对于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发现, 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剃毛备皮组[7,8]。Prigot等[9]对526例患者做术前应用化学脱毛剂效果的观察, 评分为优474例 (占89.50%) , 良45例 (占8.55%) , 差11例 (占2.10%) 。且脱毛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常见的致病菌有抗菌作用。Alexander等[10]对1013例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是, 手术日早晨用刮胡刀片组感染率6.4%, 电动剃毛器备皮的感染率仅为1.8%。因此提倡用电动剃毛器或化学脱毛法备皮。但需注意的是, 无论使用何种备皮用具 (刮胡安全刀或电动剃毛器) 都必须严格消毒。在使用化学脱毛剂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2.2.2 加强监控手术室空气消毒的效果

空气消毒的目的在于清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 以预防由于空气作为媒介引起的各种医院内感染, 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室内物体的间接污染。常规的紫外线照射消毒法, 因其具有杀菌谱广、经济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 是普通病房最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穿透力差。朱文芬等[11]报道, 单用紫外线对空气中自然菌的杀灭率为41.1%, 紫外线加换气法杀灭率为64.1%, 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杀灭率可达到100%。对于外科而言, 对无菌要求很高, 但在院患者往往病情较危重、疾病谱广, 在这种情况下, 单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难以达到理想的消毒质量。为此笔者探索出一种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现状的空气消毒方法, 提倡病区除常规进行紫外线消毒外, 也重视自然通风, 无论在何种季节, 必须坚持每天2次以上的通风换气, 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2.3 强调对手术室的合理的整体布局

手术室非限制区在最外侧, 包括接收室、出入推车交换处等, 半限制区在中间, 包括办公室、洗手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区与区之间分开或设立明显分界标志[12]。推车上的患者进手术室从正门越过消毒液地毯垫到半限制区, 通过二道门进无菌区入手术室。手术间分一般手术、感染手术、无菌手术, 如手术间有限, 先做无菌手术后再做污染手术。

2.2.4 保证无菌物品的灭菌效果

所有高危险物品都必须有包内、包外指示剂。要求供应室每天对压力蒸汽消毒锅进行BD试验, 每月对压力蒸汽锅进行生物监测, 而对环氧乙烷炉必须每炉进行生物监测。消毒员必须持证上岗。

2.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3.1 选择优质的洗手液、洗手刷。对医护人员推荐揉搓洗手法, 减少医护人员手的破损率, 增加医护人员对外科洗手的依从性。

2.3.2 选择高效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必须用高效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由内至外, 消毒面积要超过手术切口周围15 cm, 消毒严密, 不可有盲区。

2.3.3 选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和闭合式戴手套法, 以减少因术中交换位置引起的污染, 尽量采用闭合式的戴手套方法, 进关节的手术必须戴双层手套。

2.4 建立良好的切口屏障

2.4.1 规范手术铺巾, 手术铺巾的尺寸要足够大, 切口周边的铺巾要4~6层, 有大量冲洗或渗出的选用防水铺巾, 污染手术用一次性铺巾, 用后集中焚烧, 避免交叉感染。

2.4.2 选用黏性、透气性良好的手术薄膜, 无菌要求高的手术如关节置换、心脏手术, 尽可能选用抗菌手术薄膜。需要大量冲洗或大量渗出的手术可选用U 型积液袋的薄膜。

2.5 对手术医生的建议

有的医院对手术医生术后切口感染作专项监测与控制, 使切口感染率下降, 医生应重视术前全面检查, 有无感染灶处。术前使用抗生素, 消除体内潜在感染, 术中加强无菌操作技术和手术技巧。尽量减少切口组织损伤和出血, 不留死腔、异物, 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加强手指甲及其周围部位的消毒, 以防止手术者手上的细菌散播到手术区域。

3 与科室相关的情况

3.1 对于手术创伤大、污染切口多时, 特别注意加强科室清洁、空气消毒、通风等, 加强细菌监测, 严格术后患者的管理与教育, 以及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防止二重感染。

3.2 严格控制患者的陪护率, 以减少病房的人流量和空气中的污染菌。

3.3 换药时用具和换药时间也做严格的要求, 为减少“人为的污染”的机会, 采用一个换药包只供一人使用的小包装换药包、拆线包。无菌缸和无菌持物钳选用干缸, 有效期4 h。换药和拆线的时间集中在7: 30~9:30的时间段, 病房消毒后治疗前, 重要在于非探视时间。

3.4 加强对术后切口局部情况的观察, 发现切口敷料渗湿立即通知床位医师及时更换清除含菌敷料及渗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护理切口前洗手、戴手套, 检查和处理开放性创面和引流物、处理不同切口时应洗手, 以避免交叉感染。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产科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5-02

在医院中医院感染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易增加医患矛盾,导致医疗纠纷。产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对医院感染的科学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加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疗安全有效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产科7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产科7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在20-43岁。

1.2 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手术后患者感染部位、患者住院天数、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根据国家卫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生、护士的记录及患者各种化验结果。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产科720例患者中2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5%。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呼吸道感染患者7例,占产科感染的35%;泌尿系统感染3例,占15%;消化系统感染3例占产科感染的17.5%;术后切口感染5例,占0.25%;宫腔感染2例,占10%。

2.3 产科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产科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5.1天,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9天。

2.4 产科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合并症,留置导尿患者,患者住院天数大于平均住院天数,肥胖的患者。其中妊娠合并症感染病例15例,占75%;留置导尿7例,占35%。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产科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占产科感染的35%,多是由于患者分娩后,体制免疫力下降,体制虚弱,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产科患者由于旧习的原因需要关闭窗门,不能开窗通风,再者产妇产后亲戚朋友不断到医院探视,导致病房内空气污浊生成生物气溶胶,也会传染致病菌,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产妇病房的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干净,注意产妇病房的环境改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在产妇病房区要注意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做到每天对地面及桌面的消毒,要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进行拖地及擦拭,注意病房的通风换气,对空气的消毒处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数,防止产妇的呼吸道感染。对于行剖宫产的产妇在术后,由于麻醉、伤口疼痛等原因的因素,产妇在咳嗽受到限制或减弱时,极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要进行雾化吸入从而稀释痰液,要减少空气污染,对陪护制度的实施要加强,减少对产妇的探视。

3.2 泌尿系统感染。产科手术一般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小于24小时。有导尿史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导尿是侵入性操作的一种,产妇手术后留置導尿管会对尿道粘膜造成损伤,导尿管的材料会刺激尿道黏膜在对产妇进行导尿管插入时对无菌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方法进行操作,导尿管留置后护理人员的护理不当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且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对于简单的手术要尽量避免导尿管的留置,在必须要插导尿管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操作,动作要做到轻柔,尽量避免对尿道黏膜的损伤。在对导尿管材质的选择上要选择粗细合适的硅胶导尿管,从而减少对黏膜的刺激损伤。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减小分离和打开密封式导尿系统,对于无禁食、禁水的患者,在导尿管留置期间要鼓励患者多进水,增加尿量从而达到生理冲洗的作用,保持患者尿液引流的畅通,要防止尿液的倒流,要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对产妇要做好阴部护理,对产妇阴部、尿道口和导尿管要每日两次无痛碘棉球消毒,患者大便后要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防止大便细菌对泌尿系统的侵入,加强对产妇的观察护理,要尽可能早的拔导尿管。

3.3 手术切口。产科中另一个主要感染部位是手术切口的感染。产科中常常进行会阴部切开术。由于位置原因,会阴部靠近肛门容易被大便细菌侵入,产后恶露也是造成手术感染的主要诱因之一。所以,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对会阴部行切开术,必须要对会阴部行切开术要对产妇进行严密护理:注意对产妇会阴部的护理清洗。要勤换卫生护垫,在便后要养成有前向后的擦拭习惯;叮嘱产妇家属对产妇进行营养加强,使之尽快回复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后的尽快愈合。

3.4 产科医院感染因素。合并症是孕产妇的多发病,是因为孕产妇在妊娠期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比如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激素治疗等都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妊娠合并症患者,要根据产妇的疾病特点,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摒弃传统习惯。加强对产妇口腔护理,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坚持对产妇会阴部的清洗消毒。

针对我院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加强对手术室、手术器械的消毒,对医务人员及住院病房及时进行卫生学监测。加强对医务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宣讲教育,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加强。认真总结和反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做到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注重对产妇进行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包甘芬.妇产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9-60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4

摘要:分析了普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工作中引发的护理风险,并总结了防范对策。防范对策主要包括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制度落实,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ICU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危重患者急救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意识及专业技术水平,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和管理,以人为本,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建立信任,加强医护交流、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加强ICU的安全防范细节管理等,可以将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并有效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防止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普外科;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01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众对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此引发的医患矛盾和纠纷呈明显增加趋势。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因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由于普外科重症监护室(ICU)是以抢救各种普外科急、危、重症为主的治疗体系,患者病情危急且变化快,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临床风险事件易发生在护理工作中,因此,了解ICU 护理风险事件的常见种类、发生原因、风险事件产生的特点,对提高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患者医疗、护理的安全、预防ICU护理风险事件将起到积极作用。现将我科收治564例ICU患者护理风险事件的种类、发生的原因、防范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福建省连城县医院普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8例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肋骨骨折、肺挫伤183例,占32.44%;血气胸、多发伤28例,占0.05%;全麻术后55例,占9.75%; 急腹症133例,占23.58%;急性中毒30例,占5.32%;胆石症45例,占7.98%;消化道出血 35例,占6.21%; 颅脑外伤10例,占1.77%; 失血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15例,占2.66%;内脏破裂、穿孔30例,占5.32%。死亡4例。平均住ICU时间为4.67天。

2ICU 护理工作中引发风险的原因分析

2.1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护理工作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认识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的相继出台,人们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患者自入院起,就与医院建立了合同关系,就享有平等救治权,知情同意权,安全治疗权,自由选择权等,如何告知,告知的分寸如何掌握都是护士需要掌握的技巧,稍有不慎就易引发冲突。护理工作有多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输血制度等。若管理者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指导、监督机制,就会造成护理行为有章不循。而护理工作是一类高风险的工作,护士面对的更多的是患者及其家属,其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性与患者认知水平的矛盾,就医的高期待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责任和风险也逐渐增多。如果护理人员没有意识或者没有及时处理好种种关系,会使风险加大。

2.2ICU护士应急能力低或工作责任心不够强:(1)有的ICU护士缺乏应变能力、专业理论及基础知识,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低下,遇到突发紧急情况,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变措施、心理素质不强。如多发伤患者合并颅脑外伤,出现喷射性呕吐,全身冷汗淋漓,血压下降,意识由嗜睡转为昏睡或是浅昏迷,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出血量的增加及脑疝形成的可能,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以免耽误治疗时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科业务知识,对病情的复杂性、预见性不足,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导致护理风险事件。(2)由于监护室工作的特殊性,24 h不留陪人,所有的治疗护理工作都由医护人员承担,而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尤其在晚夜班有些护理操作没有按时执行,如雾化吸入,血糖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翻身、吸痰不及时等,以致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该568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气管切开后没有及时进行翻身导致足跟部褥疮。

2.3信任危机的风险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社会舆论与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也有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使他们在看病、治疗中对医护人员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当病情变化出现急救设备、技术不完善。在抢救患者时仪器出现故障,以及护士对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均易引起纠纷。

2.4护理文书方面的风险:护理文书是对护理工作的详细记录,已经成为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在我科这568份病案中,护理记录存在着种种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4.1医护记录不相符:医疗护理记录的不符主要是医护双方在收集患者资料过程中信息来源的误差而产生的。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医护缺乏有效沟通,医护间的记录出现差异,如护士记录患者神志为“嗜睡”,而医生记录为“昏睡”,从而使病历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大打折扣。

2.4.2记录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ICU患者病情重且变化快,常发生危重患者抢救未及时记录或者漏记,事后做回顾性描述,导致事实与记录的出入,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延误治疗。如有的记录“血压低”、“尿量少”、“据血压调节多巴胺速度”等,没有具体的血压、尿量、滴速等的准确记录。生命体征应每小时观察记录,常有2-3小时观察记录一次,记录24 h出入量,有时在记录患者进食量、尿量、各种引流量时没有认真测量而是大概估算予以记录。当向患者实施护理操作遭到拒绝时,不仅需要向其讲明后果,还应签字为证,详细记录。

2.4.3医护记录时间不一致、不及时:如入院、出院、死亡时间不一致,临时医嘱执行时间超过15 min,医生开出医嘱没有及时告知护士导致执行及记录不及时,14:00体温特护单上记录在15:00或更后面的时间里,体温单上的脉搏与特护单上的记录不一致,个别时候由于医生疏忽将时间开错或抢救患者下达口头医嘱、抢救结束后补开医嘱时将时间开错,护士忽视了医嘱开出的具体时间,导致时间不对应。

2.4.4护理记录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 ICU患者外出检查或者行手术时,记录“护送患者行头颅CT检查”、“协助医生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等,而对患者检查完毕返回病房,术毕等缺乏相应记录,使护理记录不连贯。或者从患者入院直至转出ICU,没有对患者的具体病情的观察进行记录,对重点护理内容无记载或内容不连贯,对主要病情变化无记载等。

2.4.5护理记录书写字迹不清晰、涂改、刮痕等现象多见 《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明确规定护理记录书写字迹应清晰可辨,严禁涂改、伪造病历资料。尤其是对一些关键词句或重要数据出现涂改或模糊,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将失去其可信度。

2.5其他方面的护理风险:(1)非计划性拔管 ICU患者的监护仪器多,身上管道多,在翻身或做各种治疗时各种管道可能出现意外脱管或者患者自行拔管,本组568例患者中,9例自拔静脉输液管,10例自拔胃管,4例自拔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占4.22%;(2)护送患者外出检查或转运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的风险;(3)护理人员不注意交谈方式泄漏患者病情及隐私;在实施各种治疗、检查、护理操作及内固定材料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该项目的名称、目的及带来的治疗效果,落实患者知情同意权,“选择治疗方案权”。据报道80%-9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没有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所引起,护患之间的交流对保障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一项定性研究表明,改善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需六个步骤,同样适合急危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告知:(1)坦言相告:医务人员给患者家属传达信息时要诚实和直接,需评估患者是否愿意或能够接受关于预后的信息;(2)表达清楚: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要用患者、家属能够明白的方式;(3)表示关心:医务人员口头或非口头传达信息时要富有同情心,使用移情的方式;(4)给予时间: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应给患者和家属提供足够的时间;(5)调节速度: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在提供信息的量和给予信息的速度上应能让患者和家属完全接受;(6)给予支持: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应表示他们不会抛弃患者及其家属,即使病情恶化,医护人员应抱着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进行100%努力的态度竭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合理满足患者及家属感情、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减少纠纷发生。(4)由于护理人员配备不够,导致许多护理操作没有及时到位,如按时翻身、鼻饲流质、倾倒大小便、呕吐物清理不及时、吸痰不及时、躁动患者意外坠床等。

3ICU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对策

3.1加强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护患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任何对病人合法权益的损害,无论是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侵犯者均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护理管理者要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护士条例》,增强法律意识,使护理人员明确角色责任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每项操作和护理的具体工作当中,即保障患者的需要,同时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减少职业性损伤。要建立风险监控组织,完善各种操作规程。对常见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定相应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ICU患者病情往往较危重,具有突发性、艰巨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提高救护水平,对于减少风险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2树立抢救第一观念:护理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的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大多病情既复杂又危险,特别是来院时间短,病情变化快,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将影响患者生命。如: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护士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迅速有效补充血容量,呼吸衰竭的患者果断地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胸闷、气促的患者立即吸氧、心电监护等,若按常规等医生看过患者后,按医嘱再处理患者,那必然失去有利时机。

专科知识及危重患者急救知识的培训,规范急救护理操作规程,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意识。有针对性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熟练掌握急救药品常规剂量、剂型、用法,各种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针对性地监测生命体征,不断提高观察病情的能力,将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患者的病情科学地结合起来,预见性地发现患者潜在的医疗护理问题,为医生提供第一手临床资料。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加强慎独精神的修养,尤其在晚夜班,严格按医嘱准确及时地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护理危重患者必须手、脚、眼、耳、脑不停顿的运转,动作必须迅速、轻巧、敏捷,且不可拖拉或有丝毫疏漏。

3.3以人为本,建立信任、理解,学习沟通技巧:由于很多患者都是突然发病,病情危重,情况紧急,有的还需要家属立即作出决定,家属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切记在家属面前大喊大叫,手忙脚乱。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对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一项定性研究表明,改善与患者或家属的交流需六个步骤,同样适合急危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告知:(1)坦言相告:医务人员给患者家属传达信息时要诚实和直接,需评估患者是否愿意或能够接受关于预后的信息;(2)表达清楚: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要用患者、家属能够明白的方式;(3)表示关心:医务人员口头或非口头传达信息时要富有同情心,使用移情的方式;(4)给予时间: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应给患者和家属提供足够的时间;(5)调节速度: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在提供信息的量和给予信息的速度上应能让患者和家属完全接受;(6)给予支持:医务人员传达信息时应表示他们不会抛弃患者及其家属,即使病情恶化,医护人员应抱着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进行100%努力的态度竭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合理满足患者及家属感情、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从而减少纠纷发生。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5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 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1]。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一、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 :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的环节 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2]。

二、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的新生儿室过于密集

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 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的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与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三、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 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和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其管理及护理措施。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品,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3]

四、严格执行

无菌技术操作,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五、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六、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严格感使感染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6

****工段建于****年4月,于****年5月试车并投产运行,其间经过两次大的改造:****年6月在原有三台自动卸料式离心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台三足式离心机;同年12月在干燥室北墙又扩建增设了一台EX—300型沸腾床及配套设施。至此;****工段已具备了30吨的月生产能力。该工

段共有工作人员54人,其中工段长、副工段长(兼技术员)各一人,材料员一人,班长4人。按工艺流程分布,二楼走廊南面(从东到西)为:合成裂解岗位,占地约48㎡,内设两台容积为10m3搅拌式裂解罐、一个1m3三甲基计量罐、一个1.5m3苯胺计量储罐和一个5m3甲醇预冷储罐,为独立操作间;西墙开一人流门,通往水解、结晶岗位,占地约135㎡,设有一台容积为12m3水解罐、四台8m3结晶罐、一个2m3甲醇计量罐、一个2m3氨水计量罐和一个2m3纯化水计量罐,南露天平台设一个2m3盐酸计量罐。室内北墙正中设有一间6㎡的操作观察室,左右各设一个室内消防栓,西门口设有四个8㎏干粉灭火器;沿室内楼梯间通往一楼离心岗位,占地约180㎡,设有三台容积为200㎏自动卸料式离心机、三台容积为180㎏三足式离心机、两台板框压滤机和两台快开压滤机、两台水解磁力泵和两台裂解磁力泵;北墙西面开一东西过道直通厂房西路,过道北面为合成干燥岗位,分为6㎡干燥控制室和130㎡操作间,设有两台GFG—200型和一台FG—300型沸腾床及控制器、三台引风机、一台颗粒剂及粉尘收集器;干燥操作间东临真空泵房,内有三台真空泵和三个真空缓冲罐;过道内及离心岗位共设有16具8㎏干粉灭火器和两个室内消火栓。

整个二楼走廊北面(从东到西)为:合成物料储存间(其中存放五氯化磷500㎏/日)、男女更衣室、配电室、回收控制室、****工段办公室、实验室、空调房,走廊内设有16具8㎏干粉灭火器和两个室内消火栓,走廊宽2.5米,长35米,东西两头各设安全门沿楼梯直通楼外;三楼为一个10㎡淋浴室和一个80㎡会议室。一楼南楼檐下为合成罐区(从东到西)设有:一个2m3三甲基储罐、一个16m3液氮储罐、二个15m3甲醇成品储罐、一个8m3氨水储罐、一个10m3苯胺成品储罐、三个15m3二氯甲烷成品储罐、一个15m3废二氯甲烷储罐、一个25m3甲醇粗品罐、一个5m3液碱储罐、一个25m3甲醇成品罐、一个40m3废甲醇母液储罐、二个40m3苯胺废液储罐、一个5m3苯胺成品储罐;露天存放着二个10m3卧式甲醇半成品储罐和一个2m3浓盐酸储罐、一个5m3稀盐酸储罐;厂房西头为四个合成回收蒸馏塔。

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然后经检验入库。

根据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的事故分类,****工段作业场所危险、危害因素如下:

序号

作业场所

危险、危害因素

1合成裂解岗位

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腐蚀、机械伤害、触电

2水解、结晶岗位

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腐蚀、机械伤害、触电

3离心岗位

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机械伤害、触电

4合成干燥岗位

火灾、爆炸、粉尘、机械伤害、噪声、触电

5真空泵房

火灾、机械伤害、噪声、触电

6合成物料储存间

火灾、中毒窒息、7办公区、配电室

火灾、中毒窒息、触电

8合成罐区

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腐蚀、高处坠落

9建(构)筑物

作业场所不良:通风不良、作业环境乱、安全通道缺陷、有害光照

针对以上作业场所危险、危害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后果,可采取如下整改措施:

一、合成裂解岗位;水解、结晶岗位;离心岗位;合成干燥岗位等生产场所的安全对策措施:

1、在操作间安装可燃气体浓度监测器,有效控制合成岗位有机溶媒在空气中的浓度。监测器必须24小时有人监护。

2、设备静电接地安全可靠,管道阀门、法兰静电连接安全可靠,不得缺失,防止静电积聚、静电火花。严禁外来人员在生产区穿钉子鞋、化纤服装流动及拨打手机。防爆电器密闭可靠,严禁使用非防爆电器。

3、在裂解罐上安装安全泄压装制或排气管道,消除或减低爆炸威力;修复风机,增大风机功率,增加排送风口;加强员工安全、工艺操作规程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患者2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0例, 其中男69例, 女51例, 年龄16~78 (45.1±5.1) 岁;急性阑尾炎42例, 肠梗阻6例、急性胰腺炎4例、胆石症26例, 胆道感染34例、胃穿孔3例, 其他5例。对照组120例, 其中男65例, 女性55例, 年龄在17~76 (44.3±4.8) 岁;急性阑尾炎44例, 肠梗阻4例、急性胰腺炎3例、胆石症27例, 胆道感染34例、胃穿孔2例, 其他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即仅靠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 根据临床护理中的危险因素, 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及实践能力; (2)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 对护理人员进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3) 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树立起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 热情主动的聆听患者的感受, 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 同时制定相应考核条例, 降低工作失误; (5) 适当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的搭配, 将年资较高与年资较浅的护理人员安排为一组, 尽量保持安全执行护理工作,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临床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患者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护理差错事件2例 (1.67%) , 对照组出现护理差错事件9例 (7.5%)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日趋增强, 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不断增多, 特别是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 在法律上对医疗护理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普外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 手术多, 存在较多危险因素[3]。大量临床分析表明, 普外科临床护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危险因素[4]: (1)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欠缺, 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业务水平不足, 使得临床护理工作只是机械性的执行医嘱, 缺乏针对性的护理, 易发生护理差错; (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 临床护理中常出现护理人员不按相关规定进行护理操作, 工作不严谨的现象, 导致出现发错药、打错针等错误,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危害, 同时激化护患矛盾, 导致发生医疗纠纷的; (3) 医患之间缺乏沟通, 患者入院后易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 家属对治疗的期望值也较高, 这时如护理人员态度差, 致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厌烦心理, 致护患矛盾进一步加重; (4)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缺少认识, 从而不能按相关规定来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不能正确法律应用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5) 护理人员缺乏, 致护理人员工作量大, 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从而使得护理质量下降。

为预防及处理医疗护理中的风险, 我院普外科采用风险管理, 以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其中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不断发现存在的风险, 并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 使得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查找安全隐患及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并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如护士常执行口头医嘱, 这不仅违反护理常规, 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经过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后, 护士能自觉抵制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操作, 从而改善护患关系。另外在常规医学检查及用药中, 护士告知患者检查目的, 客观告诉患者可能存在的风险, 如用药则告知药物名称及用药目的,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使得患者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临床护理是一项细致, 复杂的工作, 在其过程中涉及的程序、环节和人员较多, 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的同时, 交接工作中也需认真仔细[5]。

因风险护理的长期性, 临床中需不断对护士进行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及能力的培训, 同时健全护理管理机制, 推进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护理管理工作。本文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说明在普外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 可有效降低临床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的患者24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风险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在普外科护理中采用风险管理, 可有效降低临床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普通外科,危险因素,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罗洁贞.探讨普外科不安全因素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2 (9) :65-66.

[2]潘玉霞.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J].外科护理, 2011, 7 (27) :57-58.

[3]陆新玲.改进护理流程, 防范护理风险[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 :69-70.

[4]李晓惠, 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75-377.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8

关键词:普外科护理;危险因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62-02

普外科为临床重要科室,收治的患者多为急诊病例,病种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术后患者所需引流多,护理任务繁重,护士稍有不慎便可引起给药差错、针刺伤、输液反应等不良事件,影响患者康复效果[1]。本文将总结我院普外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风险,并探讨应对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3年01月~2013年12月我院普外科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将此时期作为对照组;2014年01月~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应用风险防范措施,将此时期作为实验组。分别抽取两组100例患者参与此次研究,实验组:男女比例55:45,年龄25~77岁不等,平均(50.32±3.21)岁;手术类型:肝胆手术55例,胃肠手术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56:44,年龄29~79岁不等,平均(50.36±3.62)岁;手术类型:肝胆手术57例,胃肠手术43例。两组普外科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对比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了解我院2013年01月~2013年12月普外科护理风险事件,2014年01月~2014年12月制定并应用风险防范措施。

1.2.1护理风险事件 普外科发生的护理风险较多,包括导管松脱、血液凝集、输液管内气泡等。经汇总、分析,我院普外科2013年01月~2013年12月常见护理风险主要为皮肤压疮、给药差错、跌倒、针刺伤。

1.2.2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①普外科患者需接受灌肠、禁食、皮试等数钱准备工作,大部分患者缺乏临床治疗及护理知识,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时患者多无意识。②近年来,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抗生素品种也日益增多,护士很容易将药物看错。③普外科护理工作繁重,低年资护士不断涌入,可导致诸多制度执行不到位,引发护理风险。④普外科患者病情危急,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要求高,此种氛围下,护理人员难以时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⑤普外科患者需留置T管、胃管、尿管等多种管道,发生受压、松脱、堵塞的风险较高。

1.2.3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①合理运用安全标识:我科自行制作健康处方单、温馨提示卡等护理标识,提高护理人员警惕性,继而减少护理差错发生风险;为做皮试患者在手腕上缠绕皮试时间卡,提示患者20min内不能离开;在各个引流管的管道上粘贴管道条码纸,为医护人员辨析引流量提供方便;为输液患者挂温馨提示牌,提示患者10点以后不要进食进水,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提示牌后,会提高警觉性;②细节管理:不断完善细节流程,发现科室护理工作缺陷后,及时改进。护士接换输液时,往往与患者口头核对姓名,容易出错,基于此,我科为患者制定身份标识,并將其佩戴在手腕上,这样,除口头核对外,护理人员还需对药物执行但进行核对;手术接受后,患者引流管放置较多,为方便医师查询各管道引流量,对各引流管的引流量进行分开记录,同时改进护理交班记录,多空格记录引流量,让医护人员一目了然。③不良事件报表:准备不良事件报表,科室发生药物执行错误、灌肠准备错误等护理不良事件后,应立即在报表上填写,并对报表进行归档管理。科室每月以不良事件报表为依据,探讨整改措施,并对科室相关管理规定做出整改。④安全意识培养:科室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安全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及护理责任感。

1.3效果观察

统计两组纳入病例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调查入选病例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并进行临床对比。

1.4数据处理

借助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普外科患者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统计 应用风险防范措施后,我院普外科患者皮肤压疮、给药差错、跌倒、针刺伤等护理风险事件明显减少,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由之前的6.0%降低至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普外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统计 应用风险防范措施后,普外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由83.0%提升至97.0%,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水平有所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发生医疗事故后,医院面临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2]。任何医疗活动都有风险,普外科手术多,病情进展迅速存在诸多危险因素,为规避护理风险,普外科应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升自身护理质量,提升护士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

风险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风险预防措施能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调动护士主观能动性,提升护士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护士在进行护理活动时,应主动查找安全隐患,并采取应对措施。护理安全是普外科重点工作内容,有学者[4]探讨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实施风险管理后,普外科护士风险意识明显提高,患者病历书书写更加规范,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也显著提升,提示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风险防范措施后,普外科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由之前的6.0%降低至1.0%,患者护理满意度由83.0%提升至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6]。

给药时,护士应向患者告知药物名称、用药目的、用药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尊重患者知情权,取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理解、配合,让患者做好思想准备;安全标识的应用能对普外科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起到警示提醒作用,能减少看错药物、灌肠遗漏等护理风险事件细节管理的运用能不断细化流程,促使护理工作合理、有序进行,继而规避护理缺陷[7-8];不良事件报表的应用可促使科室整改相关管理规定,提升护理质量;安全防范意识培训能提高护士责任感,促使护士细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继而降低护换纠纷发生率。

风险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普外科应用风险预防措施,有利于提升自身护理服务水平,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还有利于缩短疾病康复进程,收获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措施在普外科护理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普外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06(30):341-342.

[2] 张艳红.普外科护理风险的分析与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14,11(09):1964-1964.

[3] 周仕丽,张萍.普外科护理中的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探索[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2(06):290-290.

[4] 黄殷,庞永艳,谢芳.普外科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措施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2(08):1919-1920.

[5] 刘淑.浅析神经外科护理潜在的风险与对策[J].北方药学,2014,06(07):97-97.

[6] 高静.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措施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13):115-116.

[7] 虢英荣.普外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03):809-809.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9

2.2.1 制度执行力不够 从手术室回到病房,在搬运中没有重点保护好管道再过病床,导致管道过度牵拉,导致管道与引流袋脱节分离;病房护士在交接班时未每班观察记录引流管置入的深度,因缝合线松动致引流管逐渐滑脱。

2.2.2 健康宣教落实不到位 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忽视了对患者和家属的有关管道方面知识的宣教,或缺乏有效的沟通,患者和家属对留置管道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常常因缺乏心理准备而自行拔管或活动时不慎意外脱出。

2.2.3 对特殊患者如麻醉未醒、烦躁不安、老年、言语表达不清的患者未采取预见性的肢体约束措施,致使患者意外拔管或脱管。

2.2.4 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镇静和止痛 对烦躁不安或术后疼痛难忍的患者未能及时使用镇静剂和止痛剂,也容易致使患者自行拔管或脱管。

2.2.5 管道留置后固定不牢 本组2例次深静脉置管,因颈部频繁活动、缝线的材质原因而脱出部分导管;胃肠减压固定绳断裂后用丝绸胶布固定,由于患者鼻部汗迹而固定不牢,患者咳嗽而致胃管脱出3例;导尿管气囊内注入空气,量不够而致尿管自行脱出2例次。

2.2.6 低年资护士经验及知识不足 低资护士缺乏管道管理的经验,没有充分评估个体化患者的情况,在操作中对管道的保护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在特殊时段巡视病房的频次不够,未能及时发现拔管或脱管的倾向,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意外拔(脱)管。预见性护理措施

3.1 重视健康教育,做好专科指导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后放置各种管道的目的及意义缺乏相关知识,责任护士在术前置管时就应向患者及家属对放置各种管道的目的及管道护理知识进行宣教,使他们能真正理解配合;术后再次强调管道放置的位置及意义,对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及理解能力差的患者,更要耐心地反复告知,并请同病种的患者现身说法,使之尽快掌握保护管道的要领,以免发生拔管或脱管,造成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影响治疗效果。

3.2 落实交接班制度 患者从手术室回病房后,要严格执行手术室与病房交接流程,病房护士、手术室医生与手术室护士一起到病房对患者进行交接。搬动时要先妥善固定好引流管,禁止手术室护工送手术患者[3];主管医生换药时处理了管道,要及时告知管床护士,护士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引流管拔出的情况,并做好每班交接引流管置入的深度,发现往外移出或脱出迹象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将意外控制到最小程度。3.3 选择最佳的方法妥善固定 术后患者回到病房要检查并妥善固定好每条管道,输氧管、胃管使用配套的固定绳比用胶布固定牢固;导尿管气囊注入灭菌蒸馏水较注入气体牢固;腹腔引流管固定的高度要低于入口20~30cm,不能高于腋中线,并保持适当的长度,防止因翻身活动时造成牵拉、滑脱。

3.4 合理用药,使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状态 对于术后烦躁不安、疼痛剧烈以及不能耐受插管的患者,根据医嘱有效的使用镇静剂、止痛剂,并严密观察其效果,随时进行评估。

3.5 适当的约束 对麻醉未清醒、躁动不安、言语表达不清、老年患者选择适当的约束方法,约束期间要严密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和肢体的血运情况,做好记录和交接班。

3.6 加强专科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的专业素质 对年资低的护士通过本专科护士的带教、参加专题讲课学习、安排到ICU短期培训,提高对术后重病患者、多管道患者的护理技能水平。小结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 篇10

天水市中心血站体采科

刘向阳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和总结采血护士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比率为0.3%,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比率是3.0%~6.0%,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1】。针刺伤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会给护士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科室群体性恐慌,严重影响护士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结论长时间的强工作量、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不当的工作行为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原因。需改善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业务学习,完善防护制度,规范操作技术,加强锐器管理是避免职业伤害、保证职业安全,杜绝针刺伤发生的关键。

Study on the risk factors of getting infection among blood collecting nurses

for being stabbed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getting infection among blood collecting nurses for being stabbed.Methods To observe, sum up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blood draw and analyze the causes.Results If stabbed, people could be infected by a small amount of HBV virus;what’s more, when stabbed, the HIV prevalence is from 0.2% to 0.4%, as a result, the chances of HIV infection is 19% to 40%, and the stabbed infection ratio by HIV virus is from 0.2% to 0.6%.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being stabbed are due to long lasting working hours, crowded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inappropriate operation.In order to prevent against stab and virus infec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nurses to improve their working environment, urge

them to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study and personal qualities, and develop their individual theoretical level, operational proficiency and working responsibilities,Key words: blood collecting vehicle;blood collecting nurse;needle puncture injury;risk factors 【关键词】 采血车 采血护士 针刺伤

危害因素

采血车护士是血站进行医疗服务的窗口,是血站医疗工作的第一线,针刺伤是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护士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在繁忙的采血、化验过程中,尤其在采血过程中,针刺的伤害在工作中经常发生。这种事故由于受到了被污染的血液针刺伤,是导致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疾病的首要因素。而且在献血者中既有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也有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更甚者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一旦被这些献血者的血液感染,将对采血护士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针刺的伤害及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保护工作在第一线的采血护士。

1、针刺伤的危害

针刺造成的血液感染疾病已知的就有几十种病毒,较常见的有甲感、乙肝、丙肝以及梅毒螺旋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被刺伤时,微量的HBV病毒足以使伤者感染,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被HIV病毒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0.3%,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比率为3.0%~6.0%,被HCV感染的针刺伤比率为1.8%。在针刺事故发生后,被感染者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容易有悲观、恐惧的心理。尤其是被乙肝和艾滋病病毒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心理障碍,情绪激动者会大喊大叫,嘶声竭力;有的又会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身为一线工作的采血车医护人员很难稳定情

绪,更不能将精力用于采血服务中去,而且会对工作技能的发挥产生不稳定性。同时对采血车上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传播,使得整个部门在重要的采血工作中出现差错,严重时导致群体性的工作恐慌!

2、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2·1长时间的强工作量

献血者人数不稳定,特别在集中大采时(部队、大专院校、厂矿、周边县城及重大节日和集会等),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在采血车上,由于采血部门人员集中而且献血者众多,工作压力较大,采血车上体检、化验、采血、热合等岗位人手缺乏且工作量大。噪杂的环境和拥挤的空间以及较大的工作量是针刺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献血者集中大采时,献血车上每天的献血者要高达一二百人,这些献血者需要餐后采血,并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健康体检表的填写、身份核查和采血前的健康咨询和体检,工作量明显加大,对此应对采血工作采取灵活的调整方式,如合理安排人员编制,分散工作场所,采用换班制等手段来缓解这种高负荷工作量。

2·2不当的工作行为

针刺伤的发生往往是与采血护士工作粗心、技术不过硬及不良工作习惯息息相关。

2·2·1投机撒懒:采血后将针头重新上针帽,嫌麻烦不按规定在固定试管器上打样、带针帽,而直接徒手操作,很容易被刺。

2·2·2无菌观念差,自我防护意识薄弱:采血打样后,将污染针头不及时消毒处理,采血针头不按规定放入特制的消毒容器内;将没有带针帽的针头随意放置在工作台面上,在采血车狭小的空间里,很容易使护士在工作中意外碰触而刺伤。2·2·3工作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工作中漫不经心,在采血过程中接打电话、闲聊、注意力分散,而被刺伤者。

2·2·4技术不过关:表现在操作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由于采血车上采血时间集中,如果护士的操作技能不过关,一旦出现献血员献血反应,常常会手忙脚乱,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自然要高。因此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流程,可降低事故发生率。

2·3采血环境

采血车工作场所比较狭窄,人员拥挤会造成采血护士注意力分散,再加上长时间操作,疲惫和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因此采血的空间要进行合理分配,同时要控制采血车人员流动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采血现场。给每一位献血者在采血前准备一块75%酒精浸泡过的消毒纱布,对采血器械和止血带及护士手进行消毒,减少操作台面的污染,并且结合工作中实际情况给护士相关防护措施,比如在采血台面设置隔离挡板,避免在静脉穿刺时因血管压力大,导致血液外溅入眼的发生。

2·4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缺乏防护技能。采血车护士因为是血站服务的窗口,大多选用年轻漂亮的低年资护士,但她们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及防护知识薄弱,技术操作不熟练,临床工作中更易发生针刺伤。许多护士对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不熟悉,仅限于常规的简单处理,从而可能成为血源性疾病传播的受害者[3]。

2·5血站缺乏完整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后无完善的紧急处理预案。

4防护

4·1加强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与宣教,血站应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锐器伤的概念、标准预防、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特点、预防锐器伤的原则、针刺伤后的处理、针刺伤上报制度等。加强护士职

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特别是加强标准预防的理念[4],平时要加强护士的个人技能的锻炼,护士也要认真的学习和巩固专业技能。

4·2 加强护士责任心,在操作中不谈笑,不打、接电话,而应该将注意力放在献血者身上,多询问,多微笑,多核对;尤其在贴条码、打样时,更要注意力集中,心猿意马的工作态度,会使护士在这一环节中贴错条码,在打样时容易发生针刺伤。只有严格按照“三查七对”和“血站采血护士标准操作规程”,这样才会避免差错和事故的发生,对血站、献血者和自己都负责。

4·3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提高护士的紧急应变能力,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合理利用防御机制,强化自我调控,适当发泄负面情绪,缓解思想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4·4合理安排班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4·5 护士本人应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针刺伤的危害,寻找受损伤后的心理支持,维护和推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减轻心理紧张,放松情绪,将心理性针刺危害降到最低。

4·6 建立健全血站针刺伤报告制度,完善针刺伤上报流程,采血护士一但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到血站质量管理科填写相关资料及进行认定评估。质量管理科应建立职工职业暴露健康档案,由专人记录血清学检测结果,督促当事人按时进行免疫接种及病源学基线追踪监测。由专家组为暴露人员提供检查和治疗方案指导用药,Varghese 等 [5] 5发生针刺伤的处理原则

5·1伤口的处理: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用力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使

部分血液排出,然后用流动的肥皂液冲洗伤口5min,禁止局部挤压,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碘酒、75%酒精、0.5%碘伏等)消毒,必要时行伤口包扎,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5·2及时安抚受伤者:单位领导应第一时间对受伤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放下包袱,不要胡思乱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单位的同事和主管更要多加关心和安慰,以免造成被感染工作人员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包袱,为此想不开而有轻生念头,更有甚者产生报复社会和单位的不良后果[3],给自己及周围工作人员引起恐慌,使得采血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5·3组织专家提供治疗方案指导用药。发生针刺伤应及时报告,疑为 HBV、HCV、HIV 等病毒暴露者, 还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应在24h内抽血查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 抗—HIV 抗体,必要时抽取献血者血液进行比对。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 按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如需服药则越早越好[6]。对于受到HI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者,应在伤后几小时内在腋窝淋巴组织注射叠氮胸苷,同时口服拉米呋定,每日一片。同时还要在在被刺伤后的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HIV抗体,并在血站质控科进行登记、上报和追访。建立一个完整的报告制度,进一步分析针刺伤的各种危险因素,保证人员配备和各种医疗防护用品的供应,提高防护意识。对减少针刺伤、减少采血护士职业性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

1、孔云,赵秀梅. 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护[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7): 31.

2.易宜芳,李映兰. 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低报告现象的原因综述[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 182 - 184 3.钟文津,蔡素玲. 护士针刺伤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 79 - 805.4.吴安华,任南,吕一欣,等. 护士面临针刺伤的危害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 526.

上一篇:大学社团拉赞助下一篇:天津作文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