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推荐14篇)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
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观念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
(1) 学生方面。我们要看到, 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 由于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同, 家庭经济文化背景不同, 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面对学生这个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我们不仅要承认差异, 而且要尊重差异, 不搞“一刀切”。要面向全体, 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 使他们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实现“新课标”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 新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 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125×16, 有的学生用125×4×4, 有的学生用125×2×8, 有的学生用16×5×25等。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思路计算, 不必强求一律, 只要计算简便、合理、正确就可以。
(2) 教师方面, 要转变角色。新的教师观认为,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而且是师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平等”的含义是人格上的平等, 价值上的平等。课堂教学中, 教师靠“满堂灌”的时代已过去。我们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 有一次, 我上公开课“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时, 刚写出课题, 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 你的答字写错了。”我一看, 噢, 我把“答”写成了“苔”, 这是我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当时, 我在讲台上确实有点尴尬, 但我还是笑嘻嘻地对学生说:“谢谢你们给老师指出错误, 这说明我们班的学生语文学得很好, 我想数学也肯定不错, 是吗?”结果那堂公开课上得很成功, 整堂课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性很高。
二、理解教材, 活用教材, 贯彻新课标精神
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 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 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才能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我体会到新教材三大特点: (1) 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让学生在探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极进取等优点, 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上半学期先由动手能力较强的男生担任组长, 协助老师开展活动, 以保证兴趣小组的学习质量。刚开始时, 兴趣小组的目标不必定得过高, 要求每一位同学应边学边干, 先从身边的一些小应用着手, 进行一些简单的制作, 如把自己的普通烙铁改装成调温烙铁, 把工作台灯改为调光灯等等;进而帮助电子实训室维护损坏的仪器、仪表, 维护校广播站的广播器材, 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等。要求学生循序渐进, 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每制作一样东西都要尽力做成功, 切忌半途而废。由于在兴趣小组的教学中老师只起指导作用, 所以参加活动的同学乐此不疲, 加上学习气氛轻松, 期末调查发现很多同学特别是原来谈“电”色变的女同学已经能从容应付许多突发事件了, 完全树立起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的信心,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下半学期兴趣小组的组长可以由有责任心的女同学担任了。要记住, 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她们会学得很好,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2005级的一位女同学入校不久就闹着转专业, 经动员后继续留在电子专业学习, 我们还动员她加入了兴趣小组。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 当第一个自制的电子产品———一台小电视出笼时, 这位女生连连感慨:“实用、看得见, 我还要继续学、继续做……”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倍增。
三、要循序渐进, 合理安排专业技能训练
从第三学期起, 该专业的学生陆陆续续接触到了专业课程的学习, 实践操作的分量越来越重, 是每个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这就要求学校有关教学部门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合理安 (2) 新教材确立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各年级所开设的数学实践活动, 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发现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3) 新教材中题目丰富多彩, 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 答案不唯一,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着眼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1) 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里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是椭圆形的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 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 马上活跃起来, 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悬念, “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 这样找到的结论易于理解, 记忆也很深刻。
(2) 让课堂教学留有“悬念与余味”。一堂数学课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 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内在动力。小学生年龄小, 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 喜欢追根究底, 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之处设置悬念, 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 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米”这节课结束前, 我提出问题:“用我们今天所学的长度单位来计量盐城到永丰的路程有多远, 行不行?”学生回答:“不好量, 计量单位太小, 路太长了。”此时, 我就设下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 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盐城市亭湖区永丰镇永南小学)
排专业技能的训练, 循序渐进, 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 在这当中要多关心女生的进步。随着课程的加重, 学习负担在增加, 会出现两极分化, 有些本来动手能力较差的女生会有放弃的心理。在实训中要注意到难易穿插, 男女生搭配, 相辅相成, 扬长避短。例如针对制冷工种的特殊性, 要求操作人员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情况, 为达到这样的熟练水平, 平时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维护冰箱制冷系统部分时, 查出故障后, 割管、扩管、气焊、检漏、抽真空、充注制冷剂、封管等要一气呵成, 其中扩喇叭口和气焊是女生最头疼的。扩管时由于掌握的力度不好, 扩出的喇叭口要么歪了, 要么裂了, 令人气馁。气焊实习时又是气又是火的, 既有高压阀又有低压阀, 在调节液化气旋钮的同时还要调节氧气旋钮, 真正是手忙脚乱。加上原来的心理作用, 令女生们惶惶然。老师要适时给予帮助, 在讲明必要的安全措施后, 一边指出正确的操作要领一边示范, 让学生认识到, 只要操作得当就不会有危险, 然后给充裕的时间练习。当完成了第一个满意的作品时, 愉悦的心情会激发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四、要持之以恒, 让学生练就过硬本领
随着时间的流逝, 学生专业技能越来越娴熟, 心智也越趋成熟。好多学生已经不满足于小制作, 向自己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有些学生甚至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组中来, 更多的人是要面临就业问题。社会的需求就是同学们奋斗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意识到, 有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才能在社会上有一立足之地, 女生也不例外。我们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走进社会, 进行市场调查、打假期短工, 亲自体会真实的生活, 对自身会有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在二三年级时安排各种考工、考证, 全面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思维;研究性学习;新课标
一、学生的思维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解决好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如非负实数x,y满足x+2y=1,求x2+y2的最大、最小值。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对x、y的范围没有足够的认识(0≤x≤1,0≤y≤1/2),那么就容易产生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用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缺乏对自我思维进程的调控,从而造成障碍。如函数y= f (x)满足f(2+x)=f(2-x)对任意实数x都成立,证明函数y=f(x)的图象关于直线x=2对称.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基础好的同学都不大会做(主要反映写不清楚),我就动员学生看书,在函数这一章节中找相关的内容看,待看完奇、偶函数、反函数与原函数的图象对称性之后,学生也就能较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了。
在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
二、学生的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发现。美国在小学阶段就开展研究性学习了。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论的东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领域,答案不确定、不唯一、丰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课题对学生必须有价值、有意义,符合学生实际。笔者曾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在此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己见,以供同行商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學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使自己的学生都能从我这里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二、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所以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并且向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要利用情境、游戏等形式变的有趣,使学生喜欢。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作业的形式不再单单是书面的形式,而是要走入生活,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到的知识真用的上了,在生活的运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亲身体验,让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六、自主探究,放手探索,把课堂交给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继红小学 梅红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在教育领域中合作学习的研究最初开始于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在中小学设立了许多混合学校, 即不同种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学习, 使不同种族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探讨, 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收效甚微。他们依然是和同种族的儿童交流, 在不同种族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针对这种现象, 当时的一些美国教育者提出, 当这些不同种族的孩子有了相同的目标时, 才会促使这些有差异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样的提议下, 美国各中小学开始在课堂中广泛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我国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进行合作学习的研究。新课改以来, 合作学习成了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新课标理念下最核心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 它能有效地弥补在众多有差异学生的面前教师的教学不足, 为学生的共同发展提供较好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对师生而言都是一种较好的活动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学习主要以个体为主, 学生之间缺乏合作、交流,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不仅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它也是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 合作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第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第三, 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平等性, 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平等, 还有师生之间的平等, 要让学生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让学生相信合作学习, 喜欢上合作学习。
2 合作学习的分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成绩、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组, 使每组总体水平相当;由于组内成员在各方面的能力不同, 为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帮助提供可能;教师在分组之前应对全班同学的能力进行认真分析, 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 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以表现出来;为了确保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的分组方法也可以在各小组整体水平相当的前提下由学生提供方案, 再经民主选择, 选出学生喜欢的分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愿, 在确保各小组能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 进行交换组员;学生也可以以匿名的形式向教师提出建议, 使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活动方式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3 合作技能的培养
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合作技能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 让学生知道真正有效的交流是怎样的。在课堂中, 当老师提出了问题时, 各成员首先应各自思考, 当差不多都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再跟其他成员交流、讨论, 小组所有成员都可以讨论、发言,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能够把大家的思想都汇聚在一起, 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
教师也可以举行趣味数学比赛, 用多样化的方法解题, 增强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如下题:
例1已知x+y+z=xyz,
代数解法:
“双向替换法”:看到x+y+z, 要用xyz去代替, 反之, 看到xyz, 则用x+y+z去代替。
则有
三角解法:
令x=tan A, y=tan B, z=tan C.
由x+y+z=xyz, 即tan A+tan B+tan C=tan Atan Btan C.
根据三角知识
我们可以断定A+B+C=kπ (k为整数)
这样的题目不仅可以体现代数知识与三角知识在解题时可以相互转化, 即代数和三角之间的联系, 也可以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合作目标的确立
小组的目标是共同完成作业, 由于小组成员之间的能力不是均等的, 所以对于每个小组不能只设一个目标, 应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设不同的目标, 体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宗旨。可以把目标分为三个等级, 即分为A、B、C目标, 各目标的难度是依次上升的;其中, A为小组所有成员都要达到的目标, B为小组中中等生要达到的目标, 学生也可以进行合作完成;C为小组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达到的目标, C一般而言难度较高;小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目标;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一次函数时A可以定为掌握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特点, 了解“形如y=kx+b (其中k≠0, b为常数) 的函数称为一次函数。”能独立完成课本上有关一次函数的判断问题;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区分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B可以定为能够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表达式;学生可以合作完成书上的有关例题和课外训练;如下题:
例2已知李大家距离图书馆3km, 图书馆距离市区5km。李大以3km/h速度从家出发, 经过图书馆到达市区。设李大步行时间为x (h) , 离家距离为y (km) 。
(1) 当李大在家和图书馆之间时,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 当李大在图书馆和市区之间时, 求y与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这样的题目对于初学一次函数的学生而言比较难, 学生不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学生可以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这样的题目。C可以定为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特点与解析式的关系, 能进行变式学习, 如课本上练习题第十题有关分段函数的问题, 能从图象中写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理解分段函数表达的意义。
5 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
对合作学习评价的合理与否会影响学生今后合作学习的态度, 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评价方式, 并让学生信任、喜欢这种方式。所以, 对合作学习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自评与互评相互结合, 小组在内部进行自评, 同时还要在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给其他小组以公正地评价;第二, 教师要通过各小组平时在班级的表现情况给予表扬或指出不足, 并对个人表现给予评价, 在评价中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第三, 可以不定期的举行小测试或数学竞赛, 在考试时可采用教师不监考的模式, 让各小组相互监督, 力求公平公正, 改卷时也可以任意两小组交换试卷进行更改;在每次考试结束后, 算出班级平均分和小组平均分, 再进行比较, 算出个各小组平均分与班级平均分的差距, 再与之前的差距进行比较, 以此来判断各小组进步与否;对各小组的分数与平均分定期记录, 在期末时进行汇总、排名, 表现好的组给予奖赏;第四, 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学生正确的引导, 不要一味的批评, 要看到学生的优点, 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6 师生对待合作学习的态度
围绕对合作学习的态度问题进行调查, 对结果进行整理, 具体情况如下:
经研究发现, 合作学习活动方式普遍受到各年龄段中学数学教师的认可。如表:
其中教师不喜欢合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1) 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2) 现在的学生都面对升学压力, 实行合作学习不利于优生发展。3) 它虽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但也增强了学生的依赖性, 学生在考试中都是单独思考, 对于考试合作学习没有优势。
中学生对合作学习也是非常认可, 见下表
调查中学生喜欢合作学习的原因主要是: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可以取长补短, 弥补自己的不足;合作学习能把数学学习变为趣味活动, 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认为多接触别人的思想可以帮助扩展自己的思路等等, 总的来说, 学生承认合作学习对学习有好处。
调查中学生不喜欢合作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是:喜欢自己单独思考问题, 合作学习太浪费自己的时间, 与别人交流不利于发展自我, 交流时太吵没办法专心等等。
7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积极组织, 还要参加, 也要认真监督;教师应对自身进行定位, 指出学生的不足, 并进行引导;例如在以下例题中
例3已知数列{an}和{bn}都是等差数列, Sn和Tn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和, 且, 求。
这两位同学计算的结果都是正确的, 但过程是错误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学生在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错误;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就应该及时的给出指导, 指出学生出现此错误的原因是由于对等差数列和的概念掌握不清晰造成的,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知识的教育。
8 新课标理念下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方式, 但合作学习并不是唯一的, 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所有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模式都是值得提倡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 不要因为合作学习模式的种种优点而排除其他的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提倡合作学习模式, 并不是单纯的只使用这种模式, 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 在使用合作学习模式时, 应该选择适合该模式的课题, 比如说在学习导数时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与学生的生活相关, 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预习了导数的内容, 为学生在以后学习导数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如果教师将“有两个角是45°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作为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 则会适得其反, 这样的课题不仅浪费时间, 还会让学生觉得厌烦, 学生也会逐渐对合作学习感到厌倦, 所以不能为了响应新课标盲目的实行合作学习, 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遇到不同的课题时分析哪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有较大帮助, 使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交织出现。
9 小结
合作学习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创新, 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师生的认可, 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让教师的教学更完善;合作学习的种种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 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所以, 教师要用新课标的理念去理解合作学习, 呈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自我、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朱彩红.透析中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假繁荣”现象[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8:31, 33.
[2]郭德俊, 李原.合作学习的理论与方法[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4, 3:43, 47.
[3]谭兴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合作学习的探究[J].新课程研究, 2007, 12:18, 20.
[4]程华.数学合作学习中师生态度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1:52, 55.
[5]谈祥柏.乐在其中的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85, 87.
[6]张瑞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M].科技创新导, 2012, 23:140, 140.
[7]蒋志良.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J].现代阅读, 2011, 10:191, 191.
[8]邹凌志.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J].镇江高专学报, 2006, 19 (1) :125, 126.
[9]张闫璐.让学生体验快乐数学[J].现代阅读, 2011, 6:44.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观
《数学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下面我通过对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谈一下我个人新的数学教学观。
一、更新观念,把握课标新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师不仅仅教,而且也同时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积极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学生就会怀着求知的欲望和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课堂就会充满朝气和活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每个学生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社会个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要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使后进生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化。
四、注重数感的形成与培养
就像美术有“美感” ,音乐有“乐感” ,语文和英语有“语感”一样,数学要有“数感”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联系起来,例如: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二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例如:估算一页书上有多少字?100万有多大?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五、激发学生潜能,鼓励大胆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使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彼此启发或思考的碰撞,会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又有了新的发现。新教材中的“做一做” 、“议一议”等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中会引发学生去创新。
六、合理使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而枯燥,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来工作,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不轻松,常被大量的重复性学习壓得喘不过气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象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重点、难点不能得到突出和突破,浪费教师的大量精力和体力等。
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展现个人魅力
“亲其师,则信其道。”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也是缓解因学习造成心理压力的关键。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 或“不信任”的判断,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教学科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既要旗帜鲜明地赏识每一个学生,更要以博大的胸怀包容学生的差异和不足。教师要努力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用人格的魅力影响学生,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能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聆听学生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 ,而“信其道” ,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
总之,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师树立了新理念,提出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作为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罗
洼
中
心
小
学
马彦花
2013年9月16日
通过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与2013版二年级数学教材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教材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下面谈一谈本次学习的收获:
先谈谈对课标的学习认识:
一、基本理念的变化
2011版,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明确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11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新增教师的主体地位
2011版新增要求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这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赋予了新的意义。
四、教学活动方面的变化
2011版: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2001版只强调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五、新增学生评价
2001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2011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将更要改成也要,体现学生评价的重要性。
六、新增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这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七、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
(一)课程内容变化
2011版: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2001版,原为“空间与图形”现改为“图形与几何”;原为“实践与综合运用”改为“综合与实践”。
(二)具体的变化
2011版新增的要求:在数与代数中提出推理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进一明确明确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涵义。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三)学生评价的变化
每一学段的目标是该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的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要求。例如,下表是对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
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九、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2011版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教材的学习: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紧密相连,教师应该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经验加入到学习内容中,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还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怀疑、美丽和活泼的特性。数学教师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加思考,如何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里创造一个玩和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这种创新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主动探索学习的共同特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动手,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使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参与鼓励学生的感官练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图纸测量、实验和其他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强动手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感官学习,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征,也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備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关键词:归纳推理,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课标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强调趣味化教学, 重视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本文以详实的数学教学案例, 论述归纳推理教学的方法.
一、多列举特殊事例, 以一般推出特殊
数学本身蕴含着一定的规律, 同时, 规律中包含着相应的数学原理, 然而, 在通常情况下, 学生们往往只关注某一个事物的任何一项特征, 也只是将其看作无足轻重的东西, 只是当同一类现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时候, 学生们才会注意到其中的奥妙.从这里可看出, 只有从偶然的现象中, 找到必然的数学联系, 并能用相应的数学定理和原理来解释, 才可用归纳推理去概括出来.
例如, 学习“奇数和偶数”这一部分时, 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先写一组数字序列:1, 3, 5, 7, 9, …, 29, 接着问大家:能看出什么现象?小学生们会很明显地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相差2, 又是“单数”, 为此, 教师便能顺利引入奇数的概念和一般形式的公式, 学生们今后也会正确地判断和使用奇数.在学习“加法结合律”时, 教师在黑板上连续写了几个等式, 请学生们发现其中的共同点, 大家通过观察“23+45=45+23”和“21.5+1+0.3=0.3+21.5+1”, 会发现被加数和加数相互调换顺序, 但具体数量不变, 和也会相同, 进而也会理解接下来的一般通式———“A+B+C=B+C+A”.在学习分数时, 首先要让大家观察图形, 将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 取其中的2份;将同样的一张饼平均分成6份, 取其中的3份, 学生们会很容易发现取得哪一部分都一样, 通过图形归纳得出24=12=63, 这也使学生们能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进而成功地引入分数的概念.
由此表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通过多列举有规律的实例, 促使学生由“特殊到一般”, 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也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事半功倍.
二、创设可供归纳的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时期, 其好奇心强, 容易对新鲜的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也善于及时钻研新事物, 促使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为此, 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质, 千方百计地创设有利于归纳推理的数学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养成推理的习惯与能力.
例如, 现如今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使多媒体逐渐派上用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特征, 灵活地、形象地展现出要探究的内容, 为课堂增添趣味感的同时,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学习“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时, 教师不妨用多媒体展示出不同形状的四边形, 学生们仍显得无能为力, 不知道该从哪里证明这个定理, 但大家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师要在一旁引导, 看学生们能否通过这个已知条件, 归纳推断出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们会想到做辅助线, 同时, 用幻灯片展示辅助线的连接方法,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善于从多角度观察, 形成归纳推理的逻辑意识
在开展归纳推理教学时, 教师要培养学生们善于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想问题的意识.数学是一门周密的学科, 若一条路走不通, 可能换一条路就能行得通, 这也正好符合小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
例如, 学习完“乘法口诀表”之后, 经常会有这个类型的题目, 有3行3列的正方形方格, 每行每列都是三个数字, 其中, 已经知道第一列的“5, 8, 2”这三个数, 第一行的最后一个数是30, 第二行第三列的数字是56, 第三行的数字依次为2, 3, 6, 请大家将这一个方格补充完整.学生们知道里面暗含规律, 一般的惯性思维就是先考虑同一行的每两个数字相差多少, 但就这三行数字而言, 不符合这个规律.接着再考虑能否使每一行的前两个数相加正好等于第3个数, 第三行也不满足这种情况, 也排除.最后考虑是不是满足乘法口诀, 很显然, 第三行“2×3=6”, 正好是乘积关系, 因而, 上面第二列空出来的数字分别是6和7.以具体的矩阵图形为载体, 能不断地促使学生们提高个人认知, 久而久之, 孩子们也能积累一定的数学推理方法, 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又如, 教师在黑板上写一组数:1, 4, 9, 16, 25, () , () , () , 81, 让学生们推理填空.对数学运算熟悉的学生, 会一目了然地看到这就是1到9这9个自然数的平方形式, 所以, 括号内应该填写“36”, “49”和“64”.
小学数学教学要顺应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灵巧的方式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这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凯成.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归纳推理问题[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10 (Z1) .
[2]李祥兆.数学归纳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12 (04) .
东官中心小学 侯占明
今天,我校数学老师在史校长的带领下,学习了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知识,对于新课标的理解和拓展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生学数学与不学数学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人直观的能力、演绎的能力、逻辑地思考!其实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的核心。近几年来出现的“去数学化”倾向就是忽略了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究其原因是因为过于关注形式,淡化了本质。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理念有机整合,纠正“去数学化”的倾向。
一、追溯数学本源: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优化思想、符号化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概率统计思想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联想与猜想等方法。抓住住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与价值。
二、还数学教学本色
针对具体的数学知识,知道知识本源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学史的学习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过程,知道来龙去脉,也就把握了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教材的编排蕴含了知识的本源和思想方法。
在实践中怎样以数学知识本源与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展开教学设计。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要抓住知识本源,突出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让学生处于需求新知的状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蕴含数学知识的本源。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来阐述是怎样抓住数学知识本源进行教学设计的。这部分知识的本质是位值制、进位法、符号化思想。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新方法,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寒假对《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上好每节课。
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
例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教师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教师再提出要求,如:
找。教师方法。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比大小”时,可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可能会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可能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问:“谁多谁少?”学生可能会说:“一样多”。教师可引导学生:“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从而引导学生回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可能说:“猴子多,香蕉少。”教师再出示3个猴子
和4个梨,学生可能说:“猴子少,梨多。”教师可以引导:“刚才你们说猴子多,现在又说猴子少,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猴子、香蕉、(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而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形式。教师要从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自始至终都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入课题,创设操作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例如:在教学“7的组成”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拿出7根小棒,再让学生把这7根小棒分成两堆。放手让学生自己摆小棒,很快学生马上就得出不同种分法,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很快就得出了7的组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篇二: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越王小学:过福根
通过这次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篇三: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
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学习心得体会06-21
2024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07-25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06-22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感受07-25
学习新课标小学语文2022版的心得07-07
科学新课标学习心得10-20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11-17
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标07-05
小学数学新课标分析07-16
初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