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推荐8篇)
庾信小园赋
竹杖赋
庾信伤心赋
哀江南赋背景:
《哀江南赋》是作者伤悼梁朝灭亡和哀叹个人身世,以其独特格局,陈述梁朝的`成败兴亡、梁朝腐朽无能,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的前因后果。文字真实、凄婉而深刻。其格律严整而略带疏放,文笔流畅而亲切感人, 并如实地记录了历史的真相,有“赋史”之称。
哀江南赋原文:
粤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华阳奔命,有去无归,中兴道销,穷于甲戌,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天道周星,物极不反。傅燮之但悲身世,无处求生;袁安之每念王室,自然流涕。
昔桓君山之志事,杜元凯之平生,并有著书,咸能自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信年始二毛,即逢丧乱,藐是流离,至于暮齿。《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高桥羁旅;楚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芟夷斩伐,如草木焉!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O篱之固。头会箕敛者合从缔交;锄i棘矜者因利乘便。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是知并吞六合,不免轵道之灾;混一车书,无救平阳之祸。呜呼!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禀嵩华之玉石,润河洛之波澜。居负洛而重世,邑临河而宴安。逮永嘉之艰虞,始中原之乏主。民枕倚于墙壁,路交横于豺虎。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彼凌江而建国,始播迁于吾祖。分南阳而赐田,裂东岳而胙土。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水木交运,山川崩竭。家有直道,人多全节。训子见于纯深,事君彰于义烈。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况乃少微真人,天山逸民,阶庭空谷,门巷蒲轮。移谈讲树,就简书筠。降生世德,载诞贞臣。文词高于甲观,楷模盛于漳滨。嗟有道而无凤,叹非时而有麟。既奸回之`逆,终不悦于仁人。
王子滨洛之岁,兰成射策之年。始含香于建礼,仍矫翼于崇贤;游雷之讲肆,齿明离之胄筵。既倾蠡而酌海,遂测管而窥天。方塘水白,钓渚池圆。侍戎韬于武帐,听雅曲于文弦。乃解悬而通籍,遂崇文而会武。居笠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论兵于江汉之君,拭玉于西河之主。
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冠盖,门成邹鲁。连茂苑于海陵,跨横塘于江浦。东门则鞭石成桥,南极则铸铜为柱。橘则园植万株,竹则家封千户。西赆浮玉,南琛没羽。吴Q越吟,荆艳楚舞。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五十年中,江表无事。王歙为和亲之侯,班超为定远之使。马武无预于甲兵,冯唐不论于将帅。岂知山岳然,江湖潜沸,渔阳有闾左戍卒,离石有将兵都尉。
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设重云之讲,开士林之学;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地平鱼齿,城危兽角;卧刁 斗于荥阳,绊龙媒于平乐。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乘渍水以胶船,驭奔驹以朽索。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敝u不能救盐池之咸,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既而鲂鱼W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湛庐去国,失水。见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矣。
彼奸逆之炽盛,久游魂而放命。大则有鲸有鲵,小则为枭为獍。负其牛羊之力,肆其水草之性;非玉烛之能调,岂璇玑之可正。值天下之无为,尚有欲于羁縻。饮其琉璃之酒,赏其虎豹之皮;见胡柯于大夏,识鸟卵于条枝。豺牙密厉,虺毒潜吹。轻九鼎而欲问,闻三川而遂窥。
始则王子召戎,奸臣介胄。既官政而离P,遂师言而泄漏。望廷尉之逋囚,反淮南之穷寇。出狄泉之苍鸟,起横江之困兽。地则石鼓鸣山,天则金精动宿。北阙龙吟,东陵麟斗。
尔乃桀黠构扇,冯陵畿甸。拥狼望于黄图,填卢山于赤县。青袍如草,白马如练。天子履端废朝,单于长围高宴。两观当戟,千门受箭;白虹贯日,苍鹰击殿;竟遭夏台之祸,终视尧城之变。官守无奔问之人,干戚非平戎之战。陶侃空争米船,顾荣虚摇羽扇。
将军死绥,路绝重围。烽随星落,书逐鸢飞。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猛士婴城,谋臣卷舌。昆阳之战象走林,常山之阵蛇奔穴。五郡则兄弟相悲,三州则父子离别。
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三世为将,终于此灭。济阳忠壮,身参末将,兄弟三人,义声俱唱。主辱臣死,名存身丧。敌人归元,三军凄怆。尚书多算,守备是长。云梯可拒,地道能防。有齐将之闭壁,无燕师之卧墙。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申子奋发,勇气咆勃。实总元戎,身先士卒。胄落鱼门,兵填马窟。屡犯通中,频遭刮骨。功业夭枉,身名埋没。或以隼翼`披,虎威狐假。沾渍锋镝,脂膏原野。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
于是桂林颠覆,长洲麋鹿。溃溃沸腾,茫茫}黩。天地离阻,神人惨酷。晋郑靡依,鲁卫不睦。竞动天关,争回地轴。探雀d而未饱,待熊蹯而讵熟?乃有车侧郭门,筋悬庙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尔乃假刻玺于关塞,称使者之酬对。逢鄂坂之讥嫌,值Y门之征税。乘白马而不前,策青骡而转碍。吹落叶之扁舟,飘长风于上游。彼锯牙而钩爪,又循江而习流。排青龙之战舰,斗飞燕之船楼。张辽临于赤壁,王F下于巴丘。乍风惊而射火,或箭重而沉舟。未辨声于黄盖,已先沉于杜侯。落帆黄鹤之浦,藏船鹦鹉之洲。路已分于湘汉,星犹看于斗牛。
若乃阴陵失路,钓台斜趣。望赤壁而沾衣,舣乌江而不渡。雷池栅浦,鹊陵焚戍。旅舍无烟,巢禽无树。谓荆、衡之杞梓,庶江、汉之可恃。淮海维扬,三千馀里。过漂渚而寄食,托芦中而渡水。届于七泽,滨于十死。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本不达于危行,又无情于禄仕。谬掌卫于中军,滥尸丞于御史。
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奉立身之遗训,受成书之顾托。昔三世而无惭,今七叶而始落。泣风雨于《梁山》,惟枯鱼之衔索。入欹斜之小径,掩蓬y之荒扉。就汀洲之杜若,待芦苇之单衣。
于是西楚霸王,剑及繁阳。鏖兵金匮,校战玉堂。苍鹰赤雀,铁舳牙樯。沉白马而誓众,负黄龙而渡江,海潮迎舰,江萍送王。戎军屯于石城,戈船掩于淮泗。诸侯则郑伯前驱,盟主则荀暮至。剖巢熏穴,奔魑走魅。埋长狄于驹门,斩蚩尤于中冀。燃腹为灯,饮头为器。直虹贯垒,长星属地。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莫不随狐兔而窟穴,与风尘而殄瘁。
西瞻博望,北临玄圃,月榭风台,池平树古。倚弓于玉女窗扉,系马于凤皇楼柱。仁寿之镜徒悬,茂陵之书空聚。若夫立德立言,谟明寅亮;声超于系表,道高于河上。更不遇于浮丘,遂无言于师旷。以爱子而托人,知西陵而谁望?非无北阙之兵,犹有云台之仗。
司徒之表里经纶,狐偃之惟王实勤 。横h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平吴之功,壮于杜元凯;王室是赖,深于温太真。始则地名全节,终则山称枉人。南阳校书,去之已远;上蔡逐猎,知之何晚?镇北之负誉矜前,风飙凛然。水神遭箭,山灵见鞭。是以蛰熊伤马,浮蛟没船。才子并命,俱非百年。
中宗之夷凶靖乱,大雪冤耻,去代邸而承基,迁唐郊而纂祀。反旧章于司隶,归馀风于正始。沉猜则方逞其欲,藏疾则自矜于己。天下之事没焉,诸侯之心摇矣。既而齐交北绝,秦患西起。况背关而怀楚,异端委而开吴。驱绿林之散卒,拒骊山之叛徒。营军梁眩L乘巴渝。问诸淫昏之鬼,求诸厌劾之符。荆门遭廪延之戮,夏口滥逵泉之诛。蔑因亲以致爱,忍和乐于弯弧。既无谋于肉食,非所望于《论都》。未深思于五难,先自擅于三端。登阳城而避险,卧砥柱而求安。既言多于忌刻,实志勇而形残。但坐观于时变,本无情于急难。地惟黑子,城犹弹丸。其怨则黩,其盟则寒。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况以l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朝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亡吴之岁既穷,入郢之年斯尽。
周含郑怒,楚结秦冤。有南风之不竞,值西邻之责言。俄而梯冲乱舞,冀马云屯。k秦车于畅毂,沓汉鼓于雷门。下陈仓而连弩,渡临晋而横船。虽复楚有七泽,人称三户;箭不丽于六麋,雷无惊于九虎。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乃使玉轴扬灰,龙文折柱。下江余城,长林故营。徒思马之秣,未见烧牛之兵。章曼支以毂走,宫之奇以族行。河无冰而马渡,关未晓而鸡鸣。忠臣解骨,君子吞声。章华望祭之所,云梦伪游之地。荒谷缢于莫敖,冶父囚于群帅。硎折拉,鹰r批 。冤霜夏零,愤泉秋沸。城崩杞妇之哭,竹染湘妃之泪。
水毒秦泾,山高赵
备课时就明确了授课的目标与方向、方法, 即课堂上充分体现出学生这个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再配合我校八环节教学, 以学生讨论展示为主, 贯彻学生“朗读—品读—赏读—背读”的悟读流程, 达到学案型教学“初读—感悟—鉴赏—交流”的研讨性学习目的。
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反应是强烈而积极的。品读一环节设置的四个问题很好, 难度适中, 又锻炼了学生对文章整体的领悟思路,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很自信, 说得有理有据, 展示时不断从文章中找出词句加以佐证, 我没有多加指点。可赏读环节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 学生只是对某一曲子的艺术手法指点到位, 如以实写虚、以景衬情、对偶、排比等, 而对其中的情感意蕴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其二, 对某些赏读法无所适从, 不知如何下手, 有时我就代为演练, 表演一下。其三, 答案繁杂, 无从评价指点, 而学生却极其认真, 煞有介事, 争论不止, 我只好旁观不语, 不置可否。各组形成的答案能随曲附文, 大多很有见地, 第三种赏读法就勉为其难了, 很虚, 不好把握。还有就是费时不少, 声音嘈杂, 个别学生直接奔背读而去。背读环节只有五分钟, 而学生却利用充分, 多数能背下一、两首曲词。但部分学生挑简短的曲词去背, 如《北新水令》《沽美酒》《太平令》, 而我的意图是让他们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不过, 这也就可以了, 课堂上的效果, 还要苛求他们什么。下课时要求他们齐声背诵《离亭宴带歇指煞》, 有的学生还不时瞄上一眼。
课后再反思这节课, 其实教法很简单, 点明学习任务, 放手发动群众。学生很放松, 有兴趣, 放得开, 教师很紧张, 手心有汗, 心里没底。交流展示中, 满黑板的白花花的文字展示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审视呢。
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去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去感悟优美的文辞、感受深沉的意蕴。把握语言, 重视阅读, 进行多层次阅读, 是学生循序渐进学好语文的最基础的做法。语言, 从来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所以, 教学中, 一方面, 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 分层次阅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 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曲词表达的历史沧桑、故国哀思, 然后共赏交流, 分享成果。
患者是一个60 开外的老年男性,面色灰白,口唇青紫,呼吸急促,平躺在床上,不断咳嗽和咳痰,并烦躁不安地说:“我太难受了,你们有什么用!”边上,他的老伴和儿子忙不迭地为他擦汗,并阻止他:“你不要起来,躺着好。”听家属说,老人有高血压病,前两天感冒了,今天突然加重。经检查,这是典型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老年人本来就心肌细胞减少和收缩力下降,长期患高血压病可加重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可以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目前,患者心脏已处于衰竭状态,无力将心腔内的血液泵出,肺组织内的血液就不能流至心脏,结果造成肺淤血,使大量渗入液涌入肺泡,形成肺水肿,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因此,当务之急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患者心脏的负担和肺部淤血程度。其实,有些急救措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就可做起来。
据我多年的院前急救经验,对心脏病发作的患者,给予及时、适当的精神安慰,可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病情的稳定。事实上,一个已处于心力衰竭的患者,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均可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病情。
急救时,先给患者披上棉衣保暖,然后移至床边扶其端坐,让其两下肢下垂。由于地心引力,血液得到重新分配,大量血液留在下肢的血管中,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必然减少,这样就减轻了心脏的负担,让原来已奄奄一息的心脏得到喘息的机会。随着回心血量的减少,肺组织淤血得到了改善,从而使肺泡可以获得较多氧气。当我将患者扶起,并讲了为什么要其端坐的道理后,患者家属顿有所悟:“我们刚才不该让他平躺在床上。”同时,我从急救箱内取出三根30厘米长、直径3厘米的橡皮管,轮流结扎患者四肢之中的三个肢体,平均扎15分钟左右,然后轮流放松5分钟,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少回心血流的方法。如果家中一时找不到橡皮管,也可用带子代替,不过结扎不宜过紧,以免损伤软组织。经过以上紧张而及时的现场急救,由于回心血量明显减少,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呼吸开始平稳,但咳嗽仍然剧烈。
我又让患者的头向后仰,然后用毛巾不断地清除其口鼻腔内的分泌物、黏液和血性痰液,使患者的气道充分畅通,有利于呼吸的恢复。同时,让家属解开病人颈、胸、腰部比较紧的衣服,使其呼吸时不受任何约束。在通畅气道以后,我还给患者吸上了氧气,病人的咳嗽明显好转。
为了进一步改善病情,我还从静脉给患者用了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的药物。经过一场紧张、高效的现场急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被送入医院进一步监护和治疗。
一、说教材
《哀江南》是戏曲,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是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其作者孔尚任和同时代的洪升,被并称为“南洪北孔”。本文是本剧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地层的裂变,总是让人们体会到自然的伟大,而历史的巨变,容易让人们产生盛衰无常的感慨。尤其是那些亲眼目睹了历史巨变的人,对此更是有切身体会。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和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以此抒发亡国之痛。曲词可以用三册的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读。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二、教学目标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据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点:
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透彻领悟了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亡国之痛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本文的重点就是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其中的一至六首曲词,都是借景抒情。学生在分析情景关系上有一定基础,所以,六首,课堂上重点赏析一首,其余的让学生同桌间配合,选取一首,鉴赏情景交融的写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这样,做到了在教师导读之下,学生的真正的自读。同时,应该看到,七首曲词是一个整体,特别是前六首,应该是一个具体描写南京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到,这些地方对南京具有的代表性。六首曲子唱尽了南京的方方面面,而且,宫殿、秦淮河这样的昔日繁华、热闹的场景,如今的凄凉、冷落,自然包含了今非昔比、感时伤世的情感。所以,应该指导学生看到六个景点其实上是一个协调、有机的整体寄怀了作者“兴亡之感”。
三、教学步骤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让学生课前自读全篇,以获得对本篇的总的感受。
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先是在同桌间,然后是在全体学生间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互作点评。其中,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有两块,前六首有许多相似处,所以重在求同,便于“举一反六”,前六首和第七首在抒情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应注重求异鉴赏。
第三步,让学生联系以往的怀古题材的诗词,品评他们的主题。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这本篇的主题。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的分析和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上的设想,所以,如此来制定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是按“理解·鉴赏·巩固”三大块来组织的。
第一块理解阶段:这部分包含了课前的预习、课堂导入和剧情的简介。课前的预习要求通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实际上是为要求学生熟悉文本,为课堂上的鉴赏预热。采用“清代戏曲双璧”导入,是因为作品的特殊的文学价值,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自然衔接到作者和剧情的简要介绍。我们对文中的“兴亡之感”的理解,应当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第二块鉴赏阶段: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我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共同来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其中,教师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应该说是对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应该像“有经验的演员”那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关键、最能激发学生想像创造的部位。第二步,是学生自由鉴赏的阶段。具体作法是先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同桌之间选取一首曲词交流,探讨。探讨的问题围绕本文的教学重点——借景抒情的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然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同学之间互作点评。学生是这部分课堂的主要角色,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关注者,教师的关注,或是及时纠正学生思维上的的偏差,或是提醒学生向深处探究。语言文字是我们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一座桥梁,在这部分的鉴赏中,学生可以水到渠成地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第三块巩固阶段:这既包括课内的比较:《哀江南》一曲和以往所学过的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有何异同,也包括了课后的背诵。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从容说课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孔尚任的代表作。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受到康熙赏识,授为国子监博士,踏入仕途。在江淮治水期间游历了扬州、南京的一些古迹,结识了一些廉洁之士、明末遗民。写成《桃花扇》,上演之后引起了明朝故臣遗老的亡国之痛和康熙的不满,第二年因文字祸罢官。
《桃花扇》写的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主要内容是,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见钟情,侯方域以一把宫扇赠香君。阉党余孽阮大铖辗转资助香君妆奁之费,想以此结纳侯方域及复社之士,以解自己为正直知识分子所不齿的困境。香君怒斥阮大铖,退还妆奁,阮大铖怀恨在心伺机诬陷侯方域,侯方域连夜逃出南京,投奔史可法。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缢。奸臣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迎立福王。昏君奸臣不理朝政,沉醉于腐化享乐的生活,并伺机报私仇,强逼香君嫁与他们的亲信为妾。香君不从,撞破头颅,血溅宫扇。友人杨龙友在宫扇上略加勾画,画成一枝桃花。李香君将此扇寄与侯方域。福王贪恋声色,香君亦被选入宫中,她在筵前痛骂奸佞,被幽闭宫中。侯方域也被阮大铖捕入牢中。清兵南下,扬州城破,史可法殉难,南明颠覆,侯李出狱相遇栖霞山,取出桃花扇共叙旧情,张道士以国恨家仇喝断爱情,两人分别入道。
这部历史剧集中地反映当时民族的、阶级的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谴责了弄权误国的权奸。歌颂了民族英雄和维持民族气节的人民,总结了一代兴亡的历史教训。《哀江南》选自该剧的最后一出《余韵》。明代宗室苏昆生目睹南明的兴亡。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哀江南》由七支曲子组成。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中间六支曲子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学习的重点,欣赏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难点。可组织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反复诵读课文,结合重点曲子、重点语句进行课堂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课外阅读《桃花扇》全剧,或观看影片《桃花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吟诵,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有关知识,为自行欣赏戏曲打下良好基础。能力目标
1.品味准确、形象、生动的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2.认识超现实的联想和想象、借景抒情等中国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对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深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2.领略中国戏曲文化那感人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
1.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2.揣摩、体会蕴藏在曲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的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4)请找出曲词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简要说明其效果。
提示:曲词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对偶和排比。如对偶句“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排比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等。这些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曲词抒情浓郁,节奏优美,声韵铿锵。
(5)曲词第二部分依次写了孝陵、故宫、秦淮、板桥、旧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寓情于景。这几支曲子随着作者行踪依次写来,集中笔墨写景,一气呵成,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为第七支曲子的抒情蓄势。
(解说: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在阅读中的“困惑”提出质疑,在多向交流、探究中解决问题。这种课堂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主体性教学的精神和“以生为本”的思想。)
2.自然点拨
重点: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1)“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此句的重点是“猛抬头”,这三个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与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2)“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这是苏昆生第一眼看到的景象,四个修饰词“残、废、瘦、空”非常形象,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躺在空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战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3)“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4)“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5)“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6)“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莩。”苏昆生一路行来,早又到宫院门前,此时的苏昆生虽是樵夫打扮,直入宫门,再也不会有禁军前来喝问,一个“直”字写出了苏昆生当
用心
爱心
专心
中国人的欣赏观念,与孔尚任同时代的顾彩就把本剧的结尾改为大团圆。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剧作家欧阳予倩又改为侯方域做了清朝的官,穿着清朝官服去庵中寻找香君,被香君斥骂而走的结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明确:悲剧性的结局,打破了古代戏剧大团圆的程式,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同时又把个人的情爱同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更有力地突出了“借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
改为大团圆的结局,虽符合人民的愿望,但流于俗见,缺乏艺术力,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深刻性。
欧阳予倩所改的结局,符合历史真实,同时也适应当时抗战的大背景,弘扬民族气节,批判汉奸行为,和原剧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桃花扇》一剧表现了很强的民族气节,但在清王朝却屡演不禁,广为传唱,你如何理解清政府这一做法呢?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你又是如何理解文中的爱国思想的?
(解说:以上三题的设计在于拓展学生思维,把学习引向深入,答案不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尤其是最后一题,学生回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只要思想上不出现偏差,皆可加以肯定。)
五、课堂小结
这套北曲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且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感情充沛,真正为全剧留下了不绝如缕、耐人寻味的“余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曲。
2.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评析文章。●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延伸阅读
读元杂剧《墙头马上》第一折中女主角李千金的一段唱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哪吒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縻①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②里。蹙③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由槛之西。
【鹊踏枝】怎肯道负花期,惜芳菲;粉悴胭憔,他绿暗红稀④,九十日春光如过隙⑤,怕春归又早春归。
【寄生草】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滴。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娥眉⑥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⑦不管人憔悴。
【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⑧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蜓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2.作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来表达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
1.这四支曲子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象,表现了主人公渴望获得幸福爱情的心情。2.作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用心
爱心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①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②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
昭阳殿③里第一人④,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⑤黄金勒⑥。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⑦。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释】
①江头宫殿:《杜臆》云:“曲江,帝妃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后来毁坏了,所以到唐文宗时,读了杜甫这首诗,“乃知天宝以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宫台殿,百司署,思复升平故事,故为楼殿以壮之。”(《旧唐书·文宗纪》)
②霓旌:皇帝仪仗中一种旌旗,缀有五色羽毛,望之如虹霓。南苑,即芙蓉苑,因在曲江东南,故名。
③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燕姊妹所居,唐人诗中多以燕喻杨贵妃。
④第一人:最得宠的人。
⑤啮:咬,衔。
⑥勒:马衔的嚼口。
⑦清渭两句:马嵬南滨渭水,是杨贵妃死处,剑阁在蜀,是玄宗入蜀所经。借喻二人一生一死,了无消息。剑阁,注见卷三《长恨歌》。去住:去指唐玄宗,住指杨贵妃,意即死生。
【简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禄山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虏至长安。次年写此诗。诗旨在哀悼贵妃之死。因不敢直言,故借当年行幸江头以为题。
诗的开首先写作者潜行曲江,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上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
全诗以“哀”字为核心。开篇第一句“吞声哭”,就创造出强烈的艺术氛围,接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为题,以“哀”统领全面,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诗人在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同时,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因此,我们说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 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1 苔丝凄凉的人生经历
从本质上而言, 苔丝的悲剧是凄凉的人生悲剧。苔丝出身卑微, 家境贫寒,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家庭状况的贫困和父母教育责任的缺失决定了她悲惨命运的必然性;与此同时, 作为一名青春靓丽但地位卑微的女人, 在维多利亚那个特定的年代, 女性的出身与家境的窘迫给这个单纯幼稚、坚强勇敢, 对幸福生活有着无限向往的姑娘带来的唯有厄运。然而哈代似乎就是为了凸显苔丝这种不可逆转的悲惨命运, 因而在其作品中总是蕴藉着大量偶然性的因子。在作品中, 苔丝是出身极为贫寒的农家子弟, 她淳朴、天真、善良, 心灵手巧, 从小就承担了家庭的责任, 凡是能干的家务活她都争着干, 并且干得很好。这样勤劳善良的女孩按理来说生活应该是极为幸福的, 可是上天却故意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故事从苔丝单纯、善良、强烈的责任心开始, 她对嗜酒如命的父亲体贴入微, 主动提出在深夜为父亲赶车运送蜂蜜, 可是却在极为疲惫的状态下让马车与一辆邮车相撞, 从而让家中唯一的谋生工具老马“王子”死于非命, 这件事情让苔丝极为自责, 并产生了难以排遣的愧疚感。此外, 苔丝的父亲偶然获知:苔丝家族原本出身名门, 是显赫望族德伯世家的后代。然而牧师告诉其父, 德伯家族已经完全没落, 对此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了, 可是却在踌躇中没有明白地告诉他:亚雷·德伯家族是假冒伪劣的, 并非正统德伯世家。在这种情况下, 虚荣心极强的德伯坚持要让女儿苔丝去亚雷家认亲, 从而攀上权贵亲戚, 改变家族命运。品行纯洁的苔丝毫无攀附权贵之念, 但却因为撞死老马“王子”而对父亲有极大的愧疚感, 只好违心地去亚雷.德伯家认亲。结果却在这个假冒的德伯世家遭受到人世间最大的不幸, 也正是从踏入亚雷.德伯家开始, 苔丝的悲剧人生正式拉开了序幕。进入德伯家后, 德伯老太的儿子亚雷看上了苔丝, 并趁机奸污了他。苔丝失身后, 痛不欲生, 愤然离开德伯家来到牛奶厂做工, 在牛奶厂苔丝与26岁的安玑·克莱一见钟情, 对于这份迟来的爱情, 苔丝因为自己的失身也曾想过拒绝, 但苔丝最终在爱情面前妥协了, 两人如胶似漆地交往起来, 感情日渐深厚, 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最后苔丝与安玑·克莱喜结良缘, 在洞房花烛之夜, 苔丝鼓起勇气将自己被亚雷奸污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安玑·克莱。但是当她讲完自己的悲惨遭遇后, 表面上通情达理的安玑·克莱并没有用一个男人应有的豁达去看待这一切, 反而只身抛弃苔丝来到遥远的巴西。从此以后苔丝的人生经历更为凄凉, 生活更加窘迫, 加上父亲的去世, 赡养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苔丝的肩膀上,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 苔丝又重回亚雷身边, 沦为他的情妇。但世事弄人, 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了戏剧化的一幕, 离家出走的安玑·克莱又回来找苔丝, 并且是带着十二万分的歉意回来的, 他希望苔丝能够原谅自己当年的冲动, 可是却得知苔丝已经沦为亚雷的情妇。而此时的苔丝追悔莫及, 认为自己的悲惨遭遇都是亚雷一手造成的, 在极度的愤怒中苔丝结束了亚雷的生命, 然而最终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被判处绞刑。
苔丝悲惨的人生经历, 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人物命运的不可逆, 苔丝是宿命论的殉葬品。[2]同时哈代在小说中也过于夸大了偶然因素的作用, 譬如老马“王子”的意外身亡;亚雷与苔丝的偶然相遇成为苔丝悲惨命运的起点;苔丝在新婚之夜对安玑·克莱坦白失身之事;安玑·克莱对苔丝的回心转意等等。可是这种戏剧化的命运描写是客观存在的,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所说:“哈代的情感世界、他的感官、他的创作思维、他对创作审美的感悟……都是隽永与深刻的。”
2 社会环境的不公
托马斯.哈代曾说过:“人类悲惨的境遇源于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对立, 更为明确地说, 就是势单力薄的人类与残酷环境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根本无法解决。”在哈代众多作品中爱情与传统理念、世俗观念的冲突往往是以悲剧收场。纵然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爱情在道德范围内是成熟的, 可是在当时那种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却是幼稚、缺乏道德情感的。
《苔丝》这部悲剧性的小说发行后, 曾被毁谤为“伤风败俗、缺乏忠贞、充满淫秽”, 因为在苔丝所生活的年代, 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放置同一起跑线的;然而三角恋情、婚外情、离婚等事情更是被认为是违反人伦道德的行为。单纯善良的苔丝正是这种缺乏公正性的道德伦常的殉葬品, 观其一生皆是在逼迫与暴力下苟且偷生, 丧失了一个人应有的尊严与人格, 而当时的社会舆论与法律体系都认为对苔丝的逼迫与侮辱是极为合理的, 如此一来苔丝无法对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在小说中, 作者尝试让苔丝与安玑·克莱处于同等地位:他们在风华正茂之时陷入了罪恶的漩涡。可是就是这个有思想、有涵养、对苔丝信誓旦旦的安玑·克莱在最关键的时候暴露出自私狭隘的小市民本性。因为在维多利亚时代, 道德舆论中有不成文的规矩, 男人侵犯女人的人权并非犯罪行为, 只有地位卑微的女人才会吃亏。苔丝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中, 面对悲惨的命运, 苔丝在最后也进行了殊死的抗争, 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亚雷的生命。对苔丝而言, 亚雷是其噩梦的开始, 不但夺取了苔丝的贞操, 更是长期霸占其身体, 因此苔丝杀死亚雷并非是报复, 而是抗争悲惨命运的自卫行为。但是苔丝的自卫在当时那个年代不论是从法律角度, 还是道德舆论角度对其都是否定排斥的。在世俗的眼中都认为一个纯洁、善良的女人在一念之间变成了罪犯, 法律不会轻饶她, 社会舆论谴责她, 最终她被判处绞刑。究其原因皆是因为苔丝不属于资产阶级, 从她出生之日起, 社会就剥夺了她的基本人权, 而当她自卫时, 社会又夺取了她的生命, 命运在无情地嘲弄她, 最终将其逼至死角, 用“生不逢时”来描绘苔丝悲惨的一生也许最为恰当不过。[3]
3 人物个性的缺陷
托马斯.哈代曾说过:“人生经历的悲凉性是一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状态, 她的个性以及本能欲望最终导致无法挽回的悲惨结局。”苔丝是托马斯.哈代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人物。她漂亮、纯洁、善良、真诚、坚毅, 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农家女孩。作者正是怀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 在哈代的眼中苔丝“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是一个纯厚清白的女人, 在小说的序言中哈代写道:“这是一个心地善良、坦白纯碎的女人。”可见在哈代心中苔丝是冰清玉洁的。然而, 这样一个善良、优秀的女人, 她的悲惨人生也正是那种凸显他性格力量的一系列事件导致她无法挽回的颓废与堕落。她的纯洁善良导致了她的稚嫩与轻信;她的责任心导致她在无意中撞死老马王子后而心存愧疚, 而这种愧疚感又让她违心地听从父命去亚雷.德伯家认亲, 虽然在初次见面时, 苔丝就感受到亚雷的不怀好意, 可是她却对亚雷失去了必要的防备, 表现出单纯的特点。对于亚雷的无事献殷勤 (教她吹口哨) 甚至还心怀感谢之意。在失身的那一晚, 只因想避开别人的闲言碎语, 竟然毫无芥蒂地上了亚雷的马车,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苔丝竟然在马车上挨着亚雷睡着了;她明明知道亚雷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可是并没有果断的离开;此外对于亚雷送给她家人的礼物还产生愧疚感, 凡此种种皆是苔丝的单纯天真所致, 给了亚雷使坏的机会, 从而让自己的命运陷入悲哀之中。试想一个如此轻信、如此单纯的女孩, 在维多利亚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定然会在名誉与爱情上一无所获。而这一切也正是苔丝始终无法理解的, 她的恋人安玑·克莱为何不能无私地爱着她。然而, 如果苔丝不是如此单纯、如此天真, 她断然不会这样爱着安玑·克莱, 她完全能预料到她的爱情会如何结局, 她不会有深深的愧疚感, 更不会说出失贞一事, 爱情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 倘若这样的话, 苔丝就不是苔丝了, 也决然不会引发广大读者的怜悯之情。
苔丝的个性中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抗争性, 这也是她身上唯一的亮点, 苔丝也正是因此成为当时社会上典型的叛逆女性。[4]可是苔丝身上的抗争性是不够彻底的, 一直被局限于她所生活的环境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幸福生活, 对亚雷的无比憎恨, 对安玑·克莱的真挚爱情,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苔丝对旧礼教的抗争。她对宗教嗤之以鼻, 可是当传统的宗教束缚与自然本性对立时, 她毫不踌躇地对此发出了质疑, 她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 像“飞蛾扑火”般付之一击。虽然苔丝用尽全力去抗争命运, 终究无法摆脱维多利亚时代普通女性的最终结局。在这种情况下, 她自发地从宗教角度寻找答案, 她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她固守着维多利亚时代普通女性固有的准则, 在其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无法排遣的愧疚感。[5]当她的孩子夭折时, 蔑视宗教的她又极为担心孩子因为没有受到宗教的洗礼而坠入地狱, 因而自己隐秘地给孩子做了洗礼;当她获知安玑·克莱也曾犯过错误, 她的心里倍感欣慰, 仿佛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可是安玑·克莱出乎意料的反映又将她那原始纯洁的感情碾压得粉碎;她敢于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对于亚雷的污秽行为, 她敢于抗争, 并没后屈从命运的安排, 可是当生活压力接踵而至, 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又回到亚雷的身边;她认为自己对安玑·克莱的爱是有缺陷的, 是一个不干净的女人, 在临死之前, 她将妹妹的终生幸福托付给安玑·克莱, 在她的眼中妹妹和自己一样美丽, 更为重要的是妹妹有着纯洁的身体, “我的优点她都有, 我的缺点她全无”。[6]她始终无法走出传统道德的局限, 在苔丝这种反抗与妥协中, 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人性被无法抗拒的力量撕裂, 表现出无尽的悲凉之美。
4 结束语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坛的经典名著, 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充满凄哀意蕴的人物形象苔丝。因为各种缘由, 苔丝犯下种种错误, 最终导致悲哀的结局。她是一个至诚至善之人, 却不是一个完美之人;她有着不屈的个性与品质, 同时也有普通人所具有的缺陷与不足;她的家庭出身、思维方式、感情世界以及凄凉的结局充分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悲哀, 引发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托马斯.哈代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时代女性形象, 她悲惨的命运、不羁的个性、对爱情的向往最终被这个时代所吞噬。苔丝的悲惨结局并非偶然因素所致, 这样的悲剧也并非苔丝一人, 造成悲剧的深层因素应是时代使然。
参考文献
[1]胡敏琦.自然与命运[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58-59.
[2]李小青.行者之殇[D].湖南大学, 2009:67-68.
[3]郭爱云.无法摆脱的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4) :71-72.
[4]戴军.勇敢的叛逆者[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101-102.
[5]何晔.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Mighty Tragedy[D].安徽大学, 2003 (2) :34-35.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浦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麛州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着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端,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门,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些可供游人欣赏的美丽景象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而且是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待時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是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在。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为“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