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共12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篇1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着重揣摩对动物的细节描写和直抒胸臆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3.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树立不主观臆断的意识。(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的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污涩(sè)怂恿(sǒngyǒng)虐待(nüè)

蜷伏(quán)惩戒(chéng)怅然(chàng)

诅骂(zǔ)红绫(líng)

2.理解词义

(1)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3)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4)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5)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6)妄下断语:不经考虑,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轻易、随便地下结论。

3.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4.背景链接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面对不会说话的猫,“我”因“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找出起止段落,并划分文章结构。

【点拨】第一部分(第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3—14段):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难过自责。

2.文中写了“我”几次养猫的经历?结局怎样?

【点拨】三次;失踪或死亡。

3.找出描写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的词语、句子。

【点拨】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来历隔壁要来的舅舅家抱来的张妈捡来的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后来吃胖了

性情活泼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宠物宠物若有若无,不大喜欢

结局病死被一个路人捉去了被我打伤致死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第一只猫的故事

猫第二部分(第3—14段):介绍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讲解,我们对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的第二课时,相信大家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一)品读第一部分

1.作者是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具体怎样?

【点拨】作者从“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2.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点拨】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家里人的态度又是怎样?

【点拨】这只猫最终病死了。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二)品评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点拨】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出它的性情;“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等表现出它的本领。

2.这只猫的结局怎样?大家持什么感情?

【点拨】这只猫最终亡失了。对于这只猫的“亡失”,三妹“很不高兴”,作者也是“怅然”“愤恨”“诅骂”。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点拨】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如:“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哪些词语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点拨】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此次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所以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点拨】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猫都是主人因喜爱而要来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游玩,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被全家视若珍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受的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点拨】养第一只猫时,三妹追小猫玩,“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养第二只猫时,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地,愤恨地”。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地难过”“难过得多”。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对“我”一系列复杂感情变化的细节描写来不断升华的。

(五)主题探讨

这篇散文描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抒发了“我”的不同情感,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被冤枉的一方没有机会辩解,那更会让自己良心难安。

三、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

难过(首次养猫)

猫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拒绝主观臆断

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难过、

愧疚(永不养猫)

四、拓展延伸

关于误解的格言警句

1.以不变应万变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误解而放弃。——曾仕强

2.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钱钟书《围城》

3.起支配作用的自私欲常常被误解为一个人投身人类事业的神圣热忱。——埃哈伯特

4.承认自己也许会弄错,就能避免争论,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有错。——戴尔卡耐基

5.人遇误解休怨恨,物过严冬即回春。——《格言集锦》

6.误解,圣解也!——钱钟书《围城》

7.对于诗人来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由于误解而受到钦佩。——科克托

8.谁要是选择吝啬鬼做朋友或信赖自私和怯懦者的虚假友谊,谁就有被误解的可能。——托布朗

9.即使是最神圣的友谊里也可能潜藏着秘密,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不能猜测出朋友的秘密而误解了他。——贝多芬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篇2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篇3

关键词:部编辑 ;语文 ;注释; 通假字

2016年审定的“部编本”初中教材,伴随着新一轮的教改于2016年秋季开学正式使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语文教材,已经使用在广大师生中受到很高的评价。从人教社到各地教育局、教研室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课下注释于前几套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此我本将其中两处拿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同否

“部编本”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下注释⑦注解“尊君在不”句时,解释“不”为“不,同‘否。”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将“不”解释为“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两套教材分别用“同”和“通”两种不同的说法。

“同”和“通”是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分别表示异体字和通假字 。下面我们试着从字形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个字的关系。

“不”《说文解字》载“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段玉裁注释为“像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结合说文和段注来看,“不”是从地面仰视角度看到的鸟飞行的形象,假借为当否定词用的“不”字。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检索更高的字形《甲骨文编》中收录“”,《金文编》中收录“”等字形。从字形看像“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应该为:萼足。例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音近假借来表示“不”的含义。

“否”《说文解字》载“,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释为“会意。不亦声。”即从口从不得意的一个会意字,也就是徐锴所说的:“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就其产生的年代来看,检索字形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否”字形,金文中可见到几个字形如“”。可见其产生年代应该晚于“不”字形。

从音韵角度上看“不”为“帮母尤韵”,“否”也为“帮母尤韵”,可见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同音的。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这种变化应该产生在中古以后。

由上可推知,“不”字形的造字义为花蒂的子房的象形造字,因为字音相同假借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不”;然后又新造专门用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会意字“否”。这两个字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使用,随着语音的演变在中古以后“不”字形分化为二:一为表不会、不是等含义的“不”;一为表示“不然,不是这样”含义的“否”。在此基础上意义虚化为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两个字在语音上相同,意义上相近,且有同源关系,因此不应该将两者归为通假字,在表示“否定”这一含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否”字形产生之后,“不”字形很少用来表示这一含义,只是在文献中出现,因此两个字形之间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不”为“否”的古字,“否”为今字。

二、说,同“悦”,愉快

“部编本”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④注释“不亦说乎”时将“说”解释为“说,同‘悦,愉快。”而在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又先后两种说法:第一版解释为“说,‘悦的古字”;第三版解释为“‘说通‘悦,愉快。”

“说”《说文解字》载“,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释“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此从言兑会意”。检索暂无更早的字形。

“悦”《说文解字》未收录,为从心,说省声的形声字。

“兑”《说文解字》载“兑,說也。从儿聲”,甲骨文、金文中可见“兑”字形,如 。从时间上来说“兑”字形产生时间最早,然后是“说”字形,在之后是“悦”字形。

从意义角度来看,“说”为“此从言兑会意”的会意字,从“兑”字中得到一部分意义,从儿,从口,八象气之舒散。从儿从口即“兄”字。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长兄即长子,是带领子弟们向上天、向祖先祷告的人。“兑”为长兄祷告时口中说话、出气的形状。祷告要说话,要把事情告诉给上天或者鬼神,取悦于鬼神,并希望鬼神能够赐福于人。所以将其与“言语”的“言”组合会意出新字形“说”。“说”字形自产生之初,就有了祷告的过程“说话”和祷告的结果“愉悦”两个方向,也就同时兼有两种含义,再加上“说”字形还肩负着“说服”这一含义,身兼数职。

为了表意明确在“说”的基础上增加“心”表示心情方面,也就是祷告的结果,使鬼神“愉悦”。从自行演变角度看“说”与“悦”存在着先后的产生顺序,而且在“悦”字形产生之后,“说”字形基本上不在表示“愉悦”的含义,只在文献中存在。

因此“说”与“悦”两个字形在表示“愉悦”这一含义的义项上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为“悦”的古字,“悦”为今字。

由此来看几套教材中关于“说”的解释2001年审定的第一版应该是更准确的,后几版以及“部编本”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三、结语

“不”与“否”,“说”与“悦”两组字在产生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在特定义项上新字形产生之后,旧字形的这个义项逐步消失,最后只保留在传世文献之中,因此这两组字均应该为古今字关系。“部编本”教材对这两组字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语文(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二、三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 猫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尽职”“屏息凝视”“折花落”等词语。

2.利用工具书,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读通课文并理解其大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工具书,结合搜集的资料,初步读通课文并理解其大意,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体悟重点词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前三个自然段中猫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和这些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

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爱猫,猫爱人”的和谐情趣,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有较多的了解;准备课件。

2.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扼要的整理;

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观察猫。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分钟:把你观察过的一种动物介绍给同学。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揭题:同学们你们养过的猫,或者见过的猫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

师:猫有时候贪吃、调皮,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字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3、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你们想知道吗? 我想你学了课文,一定会喜欢猫的。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一)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打开课本,带着两个要求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有读不通的多读几遍)、把预习时不认识的词语注意一下

2、再读一下课文画住的生字和词语,应该掌握好,多读几遍。

3、检查词语。(出示课件2)

尽职、抓痒、稿纸、咕噜、闭息凝神、遭殃、彼此、任凭、逐渐、无忧无虑、性格古怪、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下面我们先来检查词语,我请一个同学能把它们读一遍,——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遍,读不通的多读几遍—齐读词语。

4、开火车读文。

5、再读文我相信一定能读准确。

师:同学们,又到了我们熟悉的语文课时间了,今天的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位动物朋友,想不想看?

(二)播放课件(猫活动的可爱画面)

(三)请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刚才所看的课件,谈谈对猫的感受。

(课件4出示要求)

阅读提示:

1.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时候的猫?

(长大的猫和小时候的猫)

2.哪些段落在写长大的猫?

(第一至三自然段)

3.哪些段落在写小时候的猫?

(第四自然段)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浏览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

(板书:古怪、可爱)

(五)再读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三、自读自悟。提出要求。

1、猫有哪些特点,具体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2、把你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把体会和感受批注在旁边。

四、小组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一、理解大猫古怪和小猫淘气。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大猫到底古怪在哪里?小猫又淘气在哪里?

(一)、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文中看到了几种猫的不同形象?(出示课件5)

1、请你用“—”找描写大猫“古怪性格”的三个重点句。

2、交流:老实、贪玩、尽职(什么叫尽职?)

3、为什么这三个词语能表现出大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呢?

4、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转折关联词或“不但„„而且„„”这个递进的关联词把这三个或其中两个词语连起来说说大猫的古怪吗?

(大猫虽然很贪玩,但是有时也很老实,而且也很尽职。)

(大猫虽然老实,而且尽职,但是有时候也很贪玩。大猫不但老实,而且尽职,但是又很贪玩。)

5、你能把“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加在这些句子开头或结尾吗?

同学们真聪明,你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丰富啊!同一种意思我们能用这么多不同的句子来说,大家刚才的句子都说出了大猫的变化无常,令人捉摸不定的古怪性格。这下你理解古怪的意思了吧?——解释“古怪”。

6、课文第二、三两节也写出了大猫性格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 交流:温柔可亲、一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练习:用“虽然„„但是„„”的句式练说,体会大猫的古怪。

能不能用书上的词语概括猫的特点?

带着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二)、请同学们按找出重点词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找出写小猫淘气的重点词语—默读、找。

1、交流:没完没了。

2、你能不能在其他写小猫淘气的句子中也加上“没完没了”来说说。

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再跑再跌(没完没了)地玩。

它们的头撞在门上;„„不哭,还是没完没了地玩。

它们没完没了地玩,所过之处枝折花落。

你看,这真是一群淘气调皮的小猫啊!对“淘气”这个问题你们也自己解决了,可以擦去问号了。

我们读懂了课文主要写大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作者写大猫古怪、小猫淘气是讨厌它们吗?——为什么?

理解“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大猫可爱,小猫更可爱。(板书:)

3、明目标

所以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读懂课文是怎样写猫可爱的?、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体会大猫之可爱。

1、下面我们要自己来分析理解大猫可爱在哪里,而不是由老师来讲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

要求自由朗读第一段。

(出示课件6):挑:你最喜欢、感受最深、最能体现作者喜爱之情的一个句子,划下来;、找这句话中的重点词。、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读: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范例教学:为了帮助大家讨论好,老师先和大家来学习一句话:(出示课件7:“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老师对这一句是这样理解的:

A、我们已完成了第一步挑出句子。

B、下面我们完成第二步,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的确,乖)。

C、第三步,想这些重点词的特别含义:乖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老实、听话。)

我们什么时候用“乖”?(老舍把猫写成了小孩子,对猫多亲昵啊!)那再加上“的确”呢?(更加深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所以第三步“乖”和“的确”重点词的特别含义是什么?(生连起来说一遍。)

D、初步体会:这一句虽然不长,用词不多,但深刻地写出了大猫的可爱,强烈地表现

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这句话。

谁能把刚才我们四步学习过程具体地说一遍。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按刚才的过程,完成笔头练习:

3、自主学习:

如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读课文,选自己最爱读的一句话,细细体会、学习课文。

(准备好)。谁能最早主动的站起来,说说自己的学习情况)

4、交流:

例:、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重点词:闭息凝视:写了大猫捉老鼠的专心负责、全神贯注,一定要把老鼠等出

来的样子,作者对大猫尽职精神的赞扬。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你抓痒。”

重点词:蹭:摩擦(你在什么时候谁那儿也蹭几下?)

用蹭表现了猫对作者的亲近,作者对猫的喜爱,在作者眼里猫像一个撒娇的小孩。

5、作者为什么要把猫的脚印描写成“梅花印”?

跳下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重点词:小梅花。

(课件出示8)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脚印.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梅花印”.把稿纸上脏乎乎的脚印比作美丽的小梅花,足见作者对猫的宠爱喜欢。

(生交流一处,朗读体会一处)——课文写猫可爱的地方很多,可以说课文每一句都写出了猫的可爱,每一处都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请同学们一齐读课文,读出你的这种感受来。齐读第一段。

三、体会小猫之更可爱。

1、大猫已是如此可爱,而小猫更是可爱,请同学们按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写出了小猫更可爱,作者更喜欢?

2、交流:

3、是啊,满月的小猫是多么的淘气调皮、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所以更可爱,令人更喜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自由读第二段,读出你更喜欢小猫的感受来。

4、同学们,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读懂了大猫古怪得可爱,小猫是淘气得更可爱。在老舍爷

爷笔下,猫是多么活泼可爱啊!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优美迷人啊!同学们,我们想不想也拿起来写一写?——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写一段描写小动物的话。(出示课件9)

5、交流。

四:课文总结:

课文总结板书。(出示课件10)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掌握“稿纸”等词。理解“古怪、尽职、屏息凝视”等词语,积累“生机勃勃”等词语。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猫的特点。

3.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4.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激发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猫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动物,你眼中的猫是怎样的呢? 2.师:猫是我们喜欢的动物,也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一篇篇关于猫的文章,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中都有哪几位作家写了猫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笔下的猫。

板书:15 猫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想一想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认读词语

3.找出多音字:折 屏 4.指导写字:凭 踩

5.说说老舍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

1.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这只猫的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师板书。古怪 淘气和可爱

3.古怪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淘气可爱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它们是什么句?(中心句也叫总起句)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描写猫性格古怪的段落(1---3自然段)三.学习(1-3自然段)

1.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猫的古怪,请读一读,再来说一说。2.在你读的句子中有这样一句话

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课件出示)

师: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任凭......也)体会到了什么?再用(任凭......也)来说一句话

生:贪玩

师:这只猫真的很贪玩呀。板书:贪玩 师:齐读这句话

师:对这只猫老舍先生是什么态度呢?请在书上找出来画一画说一说。

生: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课件出示)

师:老舍先生写这句话的时候用词有什么特点?(吧、呀、呢)你们来读一读看发现了什么?

生:一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吧、呀、呢)

师:如果把这些语气词去掉,两句话比较你能体会到什么?(课件出示两句话)

生:能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那带着你的喜爱之情来读一读吧。

师:这只猫出去好几天,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爱怜的抱起了猫,这时一位邻居来了,他对邻居说:“说它贪玩吧,......”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了,老舍先生对朋友说:“ ”老舍先生对所有的读者说:“ ”(课件配乐情景朗读)师:这只猫总是这样贪玩吗?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它还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课件出示)师:“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屏息凝视,一小时过去了猫在(生说:“屏息凝视”),两小时过去了猫在(),几个钟头过去了猫还在()。师: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猫的尽职 板书:尽职

师:还从哪儿能体会到猫的尽职?(非不可)谁能用非不可来说一句话?

师:读一读猫的尽职

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这可真是一只古怪的猫呀。这只猫古怪的地方还很多请你来找一找说一说。生:它什么都怕的时候......师板书:胆小 勇猛

师:其实这些都是一副副美好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这幅画面(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蹭、印

师:是呀一个印字就把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了。师: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生:猫的叫声长短不一......师:那么单调的猫叫声,在老舍先生听来却那么的悦耳动听,看来老舍先生真的喜爱这只猫呀。

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四.总结

1.看来这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他高兴时温柔客亲,老实的时候却一声不出,胆小的时候什么都怕,什么都不怕的时候又显得那么勇猛。难怪老舍先生说是一只性格古怪的猫呀!

2.那老舍先生家的这只猫小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下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猫》。板书:

老舍

老实 贪玩 古怪

温柔可亲 胆小

尽职

一声不出 勇猛 淘气和可爱

《猫》教案设计

莫旗民族实验小学

柳雅琴

《猫》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分析

老舍先生写的《猫》有许多独到之处,细细品来有以下几点: 1.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来突出了小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至始至终贯穿于文章当中,我仿佛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踏入涓涓细流陪我们走入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3.老舍先生语言平实,有时竟与我们面对面的话家常,全凭思想和情感牵着笔头,化技巧与无形。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4.猫一课有着总分式的构段方式,结构严谨,学有特色。另外,本组第一次提出了比较阅读,所以就猫这课而言,不谨要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还要结合阅读链接落实本组的教学目标,我们之所以要落实这些特点,就是要清清楚楚的教,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主要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作者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而难点是学习作者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从描写中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法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语文教学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在备课设计当中试图找到一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思路。

首先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你想怎么学,结果学生说出了许多建议,有的说能不能把家里的猫抱来学,有的说能不能配上音乐学,有的说要抓住中心句学......通过调查我似乎触摸到了教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脉搏,我不断的改进设计,这节课我所呈现的就有许多采纳了学生的建议。

其次,我就挣了学生理解上的错误,他们认为猫是通过各种活动来表现古怪的,其实是通过猫性格的对立来表现猫的古怪的。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让我体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真正含义。2.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我也曾经对此苦恼困惑过。而这次我要通过这一主题给我自己搭建平台,而在这节课上我也力求有所突破。如:在学习“说它贪玩吧,......”一句时,借助语气词功过反复读来体会老舍先生朴实的口语化风格蕴藏在文字之后的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再如以

小梅花为切入点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等,我想这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方块点能在老舍先生笔下如此鲜活那作为语文教师也要让他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充满情趣,只有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才能落实这一点,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的内涵和魅力。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学法指导,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与上述教法相配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默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再通过反复诵读(个别读,接读,小组分句、段读)使感情进一步升华,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达到提高兴趣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趣

猫是孩子们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几乎每个同学都见过猫,还有很多同学家里养过猫,所以开头就问孩子们,“你印象中的猫是怎么样儿的?”孩子们当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问题不难,人人都能回答,所以就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而且差生或者内向的学生因为也能回答问题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

2、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给课文分段,锻炼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孩子们一般情况下能把段分好,这篇课文脉络十分清晰,所以在分段的时候没有费一点劲。

3、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以后就接下来就是走进文本,细细咀嚼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大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里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从哪里看出大猫实在有些古怪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学生说到哪里我们就学到哪里。因为不同的学生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可能喜欢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的可能喜欢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还有的可能喜欢第三自然段的描写。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住“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词来学习,从三个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一只猫身上,可见实在是古怪,同时在学习的时候,要学生用“说它……的吧,的确是呀,可是……”来说话,意在让学生把握这段话的内容,更深刻体会古怪,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妙,把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第二自然段主要是写猫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不同的表现,主要把握这两句

(1)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个小脚印。

让学生明白小梅花表现了老舍对猫无比喜爱之情。

猫的长短不一的叫声可采用让学生学着叫各种腔调的声音,然 后再让学生读,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高涨,教室里一定洋溢着

欢乐的叫声。

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是采用的对比手法,更显猫的勇猛。主要让学生说说看到蛇以后有什么感觉,猫看到蛇以后却很勇敢,让学生更佩服猫。这时候再读,就可以达到高潮了。

4、要求学生仿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运用本课抓住特点,真实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注意要表达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

六、说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十分喜爱的感情。我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老实”、“贪玩”、“尽职”等重点词,通过反复诵读,从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同时,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以及“猫和人”的和谐情趣。如学习第二节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通过朗读并结合生活体验,深化对“蹭”的感受,体会“人和猫”的和谐情趣。接下来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自由朗读第四节,让学生感受小猫满月时的“可爱”,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把猫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在这节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学语言不精炼,情绪也不够到位。如果能尽量做到自然

巧妙地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其次,读的还少。应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熏陶,朗读指导还需要加强。

《猫》说课材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猫》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独立认识本课生字10个,理解词语:侥幸。

2.了解文中讲述的故事内容,并能发挥想象力把故事说生动。

3.了解猫教老虎学本领,因没教它爬树而保护了自己的故事,知道善良的人对坏人要小心防备。

4.初步认识鲁迅,激发阅读名家名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能初步领会课文的内在含义:知道善良的人对坏人要小心防备。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收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猫 师:在你的眼中,猫是怎样的? 2.出示:老虎 师:那么老虎呢?

3.知道吗?猫曾经可是大老虎的师傅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猫是老虎的先生(齐读课题)

什么叫“先生”?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解释“先生”意思的这个词语吗?(指名交流、出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导读长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并能借助填空,简单说说这个故事。

老虎本来,猫教给它。学完本领,老虎想,猫赶紧,老虎不会,只能。2.交流,填空。

3.学习生字新词。(注意:部分字的翘舌音,“搔”的右上部分的书写,理解:“侥幸”)4.练读长句。

师:文章语言精炼,有些句子很难读,我们先来练一练。出示:

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

三、精读重点小节,学习讲故事

1.师:课文的哪一小节具体写了祖母讲的“猫是老虎的先生”这个故事呢? 指名读第二小节,理清脉络。(注意正音,如:多音字“角”)2.师:你从哪里看出猫是老虎的师傅?

交流并出示: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指名读句子。3.想象说话

师:是呀,森林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本领,而老虎什么也不会,心里是多么迫切地要学一些本领啊!于是,它拜猫为师傅,请你想象一下,老虎在拜师时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出示:老虎听说猫有许多本领,想拜猫为师,它就__________。

(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交流(教师从语言、动作、神态方面加以指导。)师:猫见老虎这样诚恳就答应收老虎为徒说——

出示:猫见老虎这样诚恳就答应收老虎为徒说:“__________。” 指名交流

4.引读:猫先生答应了老虎的请求,就教给了它哪些本领?——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

5.老虎学完了这些本领后,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默读第二节用直线划出老虎的想法,用曲线划出它的做法。(默读要求)交流出示。

6.师:自己读一读画线的句子,想一想,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老虎?(指名回答)

交流,出示:阴险狡诈、忘恩负义、自尊自大、称王称霸

师:你们能把老虎的阴险狡诈,狡猾,忘恩负义的性格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指名读,齐读 7.引读,想象说话: 师引:这是一只多么可怕的老虎呀!幸而,我们的猫先生是早就知道它的来意,所以(引读)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因为)猫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师:“来意”在文中指什么? 8.想象说话:

师:望着树下的老虎,猫会怎么想呢? 出示:

望着树下的老虎,猫心中暗暗窃喜,它想:如果,老虎就。9.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生动

师:你们讲得真好,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把这个故事说得更生动些。看看提示,或许你会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出示:

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老虎(请你想像老虎像猫拜师时,它的态度是怎样的,会怎么说怎么做?)于是,猫就交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做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角色了。它打定主意,只见它(请你想像此时老虎的神态、动作)。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猫想,如果,老虎就。幸亏猫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啊!师:小组合作准备一下,待会儿来说给我们听。指名交流

四 学习第三小节,领会课文的内在含义,了解鲁迅

1.过渡:听了祖母的这个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齐读最后一节。2.猫“侥幸”在哪里? 指名交流

3.对呀,如果树上真的跳下一只老虎,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 指名交流

4.所以本文的作者----大文学家鲁迅就是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防止像老虎这样心术不正的人。鲁迅还写了很多精彩的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出示:鲁迅相关资料)。图书馆就有他写得很多佳作,在课余是我们可以去借阅。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1、通过本次习作指导,教会学生“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初步掌握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方法。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特殊表达效果,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写出人物个性。

【教法学法】启示法、讨论法 学练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图引入

猜猜他是谁? 通过展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名著片段,激起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分析:我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猜出任务,引出作者抓住任务鲜明的特征,写出人物个性。

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一描写小孩肖像,就用“像苹果一样红”来形容脸,就用“小酒窝”来标明特征,常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笑话。那么,如何让我们所写的人物鲜活起来呢?出示课题《写人要抓住特点》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

2、他有三头八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

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

4、本单元课内人物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

(二)走进描写

1、肖像描写

出示鲁迅图片《一面》中关于鲁迅外貌的文字,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几方面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体现了什么个性?

指导: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打扮等进行的描写.

写作之前要细心观察,要善于发现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们之处。先筛选,选出最有特点之处,再放大,将这一细节扩大化,运用点夸张手法也未尝不可。

强调:切忌面面俱到,从头到脚泛泛而谈,而应该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强化“特点”。服务写作主题。

牛刀小试: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身边的一个人,先仔细观察,然后抓住对方的特点进行有主题的肖像描写。描写过程中不能出现对方姓名。让同学们猜猜你写的是谁?”

评一评:指名人选读作品,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1)特征描写是否突出,让人一看就能猜出写的是谁。 (2)语言是否准确、精练,描写是具体生动。

2、动作描写

通过欣赏经典动作描写文段,从而归纳动作描写要紧紧围绕人物的心理动态,围绕个性写,要重视细微的举止。可以例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精彩描写

3、语言描写

学生通过诊治句子语病归纳: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

心情、性格。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

精彩的短信欣赏:

(1)妈妈回给女儿

你哥哥说他已经三十岁,不再回家吃晚饭。你二十八岁了,却为了下面条,叫我千里迢迢去示范!我命苦啊!怎么出生两个这样奇怪的小孩!(妈妈的责备与烦恼)

(2)妈妈写给爸爸

儿子无情,不肯回家吃晚饭。女儿无能,连下个面条都不会,看来今后只能和你相依为命了。早上买了一条黄鱼,你想怎么吃?红烧?还是干煎?(一来诉苦,二来表贴心,却撒娇提问,让人啼笑皆非)

(3)爸爸回给妈妈

别无聊了!自己做决定吧!我几分钟后得开会,这可是关系到几百万的生意!万一生意泡汤,到时候,我们就真的只能吃炒鱿鱼了。(爸爸的身份?爸爸的职业?)

(4)心理描写

欣赏学过的文本中的心理描写,归纳心理描写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结:细心观察:观察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各方面的特点,找出人物在思想品质、言谈举止、着装打扮、身高体态、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

筛选特征:选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与性格的特征,不求面面俱到。

捕捉瞬间:捕捉最能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个性特征的瞬间画面,做细节描写。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全面观察

人物 写出个性

运用描写

【作业布置】以“我的同学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人为主的文章。

1.补全题目, 紧扣个性,写一篇记叙文.2.运用描写, 突出个性,力求形象生动.3.字迹端庄, 文面清洁, 不少于 600字.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篇8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

教学重难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一:“一一对应”。

周恩来 弃医从文

鲁 迅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游戏二:“我说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②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③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④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

二、初读课文

1.游戏三:“快快参与”——“积少成多”,出示游戏内容:

①你听过毛泽东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②你认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会是什么样呢? 。

2.走进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①放课文朗读录音。

听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读出词语并理解词义。

②检查听读效果。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

词语: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 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分析课文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的取材范围: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提问: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与书。提问:

①毛泽东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他读什么书?他自己偷偷读了哪些书?

②这些书是坏书吗?它们对毛泽东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拓展

提示:少年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你听说过吗?你想读吗?

简介《岳飞简历》、《三国演义》、《水浒传》。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运用三个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文中重点词语并理解词义。温故知新,结合《鲁迅自传》进一步学习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对书的渴望及他所喜爱的书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辐射阅读材料,熟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并积累课外知识。

第二课时

一、旧知新学

运用以下词语造句

慷慨 接济 把柄 耸听 青黄不接 怒不可遏

二、诱思导学

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身边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少年毛泽东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②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影响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物写到了毛泽东的哪些经历?

2.分析人物性格,提问:

(1)父亲的粮食被扣,“我”为什么不同情他?

(2)“我”为什么钦佩那个“激进派”教师,赞成他的主张?

(3)“我”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当学徒,而不顾父亲反对到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去读书?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关键语句。出示下列语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我的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②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4.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辐射阅读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

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

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9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4分)

8、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释词:(4分)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10、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分)

11、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4分)

12、“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4分)

答案:

1、刘义庆

2、⑴俄而:不久,一会儿⑵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丢下,舍弃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4、“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5、略

6、略

7、元方,语言和行为

8、守信用、讲礼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

10、“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11、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 篇10

【学习内容】图书:《猫》《小麻雀》《鹦鹉流浪汉》

【学习目标】

1.默读选文,摘录细节。

2.把握文意,概括中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郑振铎的《猫》这篇文章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打开图书,继续品读人与动物的情缘,感受生命之美。

二、默读感知

1.默读《猫》(靳以)《小麻雀》《鹦鹉流浪汉》。

要求:以每分钟400字的速度快速默读文本,要求不发声、不唇读、不指读。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小组内交流。

答案示例:

《猫》:在对猫生动有趣的描写中,抒写了自己凄清落寞的心境,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小麻雀》:一只受伤的小麻雀被猫蹂躏,最后被“我”救下。

《鹦鹉流浪汉》:一只冻僵的鹦鹉在“我”精心照料下恢复了生机,然后逃走飞向了蓝天。

三、品读细节

1.默读文章《猫》《小麻雀》《鹦鹉流浪汉》,圈点勾画摘录出描写猫、小麻雀、鹦鹉细节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猫》:

(1)呵,她是一个活着的小动物,时时会在我的腿上蠕动的。我轻轻地拍着她,她不叫也不闹,只静静地卧在那里,像一个十分懂事的东西。

答案示例: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地写出猫可爱、懂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得到第一只猫的满心欢喜之情。

(2)她从来也不曾抓伤过人,也不到厨房里偷一片鱼。她欢喜蹲在窗台上,眯着眼睛,像哲学家一样的沉思着。那时候阳光正照了她,她还要安详地用前爪在脸上抹一次又一次的。

答案示例:

运用细节描写,写出第一只猫温和、安详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第一只猫的喜爱之情。

(3)突然她会为一件小小的物件吸引住了,用前爪轻轻地拨着,惊奇地注视着被转动的物件,就退回了身子,伏在那里,还是一小步一小步地退缩着——终于是猛地向前一蹿,那物件落在地上,她也随着跳下去。

答案示例: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地写出小猫可爱、顽皮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小麻雀》:

(1)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

答案示例:

外形描写,写出了小麻雀受伤后的情形,表达了作者的同情之情。

(2)小鸟几乎是蹲着,胸离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它身上并没血,身子可似乎是蜷在一块儿,非常的短。头低着,小嘴指着地。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愣着。

答案示例:

细节描写,尤其是对小麻雀“黑眼珠”细致传神的刻画,极力地写出了小麻雀的恐惧、柔弱,表达了作者对小麻雀的.同情和怜悯。

《鹦鹉流浪汉》:

(1)一只绿颈黄翅的虎皮鹦鹉,身子小小的,半死不活地耷拉着脑袋,微微有一丝气息。两只脚爪,一个只剩下两枚脚趾,另一个,一枚脚趾也没有,只留一坨光秃秃的脚掌,立在桌上,站都站不稳。

答案示例:

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极力表现鹦鹉受伤后奄奄一息的可怜模样,表达作者同情怜悯的感情。

(2)就在我接近笼子的那一刻,它猛地钻出了笼子,拼命地扇动着翅膀,嘟的一声,像粒子弹似的,往天空射去。

答案示例:

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致准确地描写了鹦鹉迅疾的动作,表达了它急切盼望回归大自然的心情。

四、概括中心

默读《猫》《小麻雀》《鹦鹉流浪汉》,摘录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概括中心。

1.《猫》

语句:

中心:

2.《小麻雀》

语句:

中心:

3.《鹦鹉流浪汉》

语句:

中心:

答案示例:

1.《猫》:因为被母亲生前所钟爱,它们已经成为我自己悲哀的种子了。

中心:表达了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对人对事都别存偏见私心,宽容仁爱,同情帮助弱小,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2.《小麻雀》:又不动了,可是身子长出来一些,还低头看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中心:表达了作者同情弱小生命,关心被损害者命运的思想感情。

3.《鹦鹉流浪汉》:但重要的是,它宁可被冻死,也不愿囚于一室一檐之下。于是,寻找和回归自然,就成为它一生中不断重复的主题。

中心:作者借鹦鹉抒发了对追求自由者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三篇文章都表达了关爱动物,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生命之美

细细品细节

自然明中心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七教案 篇11

石新路小学 白瑞

学习目标

1.口语交际与习作:通过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深入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和成长中的问题。

2.我的发现:通过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体会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前布置学生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资料)

一、引入学习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四、引导总结

1.请你来总结这次口语交际活动。

可从同学表现、老师表现、交际内容、交际方式等进行总结。

2.请你为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提建议。

教学后记: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交流了难忘的成长经历。听过之后,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习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习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习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四、学生独立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六、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习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习作。

七、拓展活动

话题一:编成短剧演一演。

话题二:开展读书心得展示活动。

话题三:自学信封写法,把回信寄给老师。

教学后记:

第四、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一、我的发现

1.自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

2.归纳小结阅读方法:一边读一边想。

3.交流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自己读书时是怎样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以及发现问题后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二、日积月累

1.自由阅读,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默读,从中选择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谈谈体会。

4.背名句竞赛。

5.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成长的名言?交流。

三、展示台

1.谈话: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别人的成长故事。你打算怎样展示这些成果呢?(自由说)

2.个人或分组汇报自己展示成果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安排展示程序。

3.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2.分析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2.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分析故事情节。2.多角度概括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二、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语句。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4.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三、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四、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五、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2.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二、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1.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2.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三、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1.续编寓言情节练习。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2.自编寓言练习。

四、总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五、布置作业

(1)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2)推荐阅读

上一篇:卫生院宣传活动总结下一篇:道德讲堂经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