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推荐6篇)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1

工作中,教师们会出现一个普遍性问题:工作近十多年了,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一些成绩,本身还有继续发展的愿望,可是却无法突破现有的教学现状,为此很是苦恼。也常有领导会说:“某某学校有很多教师原来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这些教师现在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后退了呢?”其实,这种现象很正常,这就是教师们在专业化发展过程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好像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被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许多经受着 “高原期” 现象的困扰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克服高原现象,将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高原现象”,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有教育专家将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适应阶段。从教的1—2年内,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实践技能和技巧,适应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需要。第二,成长阶段。从教3—8年之间,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已有较多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已获得初步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三,称职阶段或熟手型教师,又称为高原阶段。进入这一阶段,一般是35岁以后。在这一阶段,教师已基本上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能驾驭班级、课堂。业务水平、自信心、外部的评价都达到较高水平。但是,相当多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发展在这一时期开始缓慢下来,一部分教师甚至出现了停滞,定型为教书匠。第四,成熟阶段(也称专家型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将经历重大改造,认知、情感、人格等全面升华,形成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独特风格和特色,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对教育教学理论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然而,能顺利成长为专家型的教师不多,大部份教师发展到了“熟手型”阶段就很难突破了,而是把积累的固有的、模式化的教育经验一年又一年的重复。

一、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原因

1.“高原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规律性表现。中小学校部分教师在经历了起步探索期的“学徒”阶段,随着时光的流转,漫步于“奔3”、“奔4”年龄轨道的骨干教师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工作激情,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工作越来越重复,日复一日的原地踏步让人心情烦躁,这时的他们容易迷失自己,很难实现再成长,也就难以成为名师。同时,对教师职业角色缺乏认同,把教书当作谋生手段,没有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不能正确对待价值观念的冲突,就会“心有旁骛”,不安心职守,专业成长的内部动机减弱。

2.经验至上和思维定势,对教育教学业务缺乏更新和反思。

大部份教师专业成长到了熟手型教师阶段后,他们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到同事的尊敬,同时还可能取得了更多的社会荣誉(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之后,部分教师就产生了自满心理,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与此同时,这些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固定了下来, 在逐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倾向。对新的教学理念缺乏敏感和认同,不寻求教学创新。“穿新鞋、走老路”的这种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倾向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地发展,“高原现象”随之出现。

3.面临的社会压力是教师产生“高原现象”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对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对教师的要求更是步步攀升。过去教师所面临的压力,如来自学校、学生和家庭的压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而且现代社会不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这些压力的强度,并且又给予了教师这一职业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有些通过努力不能够胜任工作的教师丧失信心,为了缓解压力,某些教师可能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懒惰态度,“混沌”度日,成长中出现“高原现象”也就不难想象了。

二、突破教师专业成长“高原现象”,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升教育理念和敬业精神,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调适。克服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对教师而言, 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师要善于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而在工作上取得新的成绩, 走出职业发展的停滞阶段。

首先,“高原现象”是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是由于自己错误归因、压力过大、有疲惫、厌倦等消极因素造成的。当出现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寻找产生问题的根本所在。其次,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同伴互助。教师在这里交往、备课、批改作业、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教研组体现着教师们直接的人际关系,它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情绪和心境。另外,倡导课堂行动研究,增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意识, 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现代教师发展的研究也表明,经验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自主实践活动,通过撰写教后记,自我反思,记录自己认为对专业成长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为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再如做一些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如改变一下教学风格, 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开展教学研究, 寻找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等,都将成为职业生涯发展的突破点。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进行在职培训, 开发职业潜能。

二、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 帮助教师走出专业成长高原期。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民主的管理作风。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成长氛围。学校要在感情上关心教师,事业上支持教师,为教师克服“高原现象”在情绪、情感上做了保证。学校领导民主的管理作可以给职业挫折期和成长高原期的教师以积极的影响。如吸收和组织教师参与学校目标的实现, 让教师参与共同决策、问题解决和实验研究等, 当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学校政策实施时,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

教师的隔离感和无权感, 从而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另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千差万别,学校应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教师克服“高原现象”。

2.帮助教师做好专业成长规划, 促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的发展规划, 帮助教师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 就教师的专业、学历、兴趣、性格、技能、能力、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制约因素与发展结果, 进行认真分析, 制订职业目标, 设计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工作过程中对教师进行适当的培养、升迁、轮岗与激励, 使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其实现职业目标,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比如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熟手型教师),通常情况下都是经过了数年的打拼,高级职称教师职务,大有“功成名就、职称到顶”之感!这时,他们往往会一边充“老资格”一边让贤,主动将再发展的机会让给年轻人,自己则“维持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骨干教师日渐成为“老骨干”并为后起之秀所替代。因此,要走出“高原期”,每一位骨干教师都要有自己的三年、五年发展规划,并通过自身努力逐步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持续发展。

3.学校领导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从教师长远发展及学校未来发展的角度上看, 定期的进修学习会使教师的适应和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有利于学校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此外, 学校还应该给予教师工作上的支持,如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采取合作教学设计, 同行指导或带教等方式, 通过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高原的突破和防止教师的职业倦怠。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2

大部分小学高级教师经过多年的成长后已经站稳了讲台, 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事业也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帮助他们实现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由稳步提升步入停滞和退缩阶段, 表现出长时间的“高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新奇感在慢慢地消失, 拥有的热情在渐渐地退去, 对教科研、教学基本功评比等持冷漠态度。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持续下来将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针对小学高级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 应该如何予以克服?

观念转换是基础

第一, 要确立终身学习观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 已经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 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的教师, 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比其他人群显得更为重要。而小学高级教师走上岗位已经多年, 他们在学生时代中习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他们原来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而不适用, 必须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作为小学高级教师, 要有计划地、认真地选读一些教育科学与教学技术方面的理论著作, 使自己在加深加厚理论底蕴的过程中逐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以开拓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培养自己的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 这不仅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更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第二, 要确立由“匠”到“家”的职业理想。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师就首先要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往往会墨守成规, 人云亦云, 缺乏个性和创新, 在“高原”上迷途忘返。这要求我们不能甘愿做“匠”, 而要追求做“家”——做一个教育教学中独立思考, 对理想执著攀登的具有科研能力的“教育家”。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小学高级教师, 应该树立“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的观念, 在职业生涯中勇于质疑自己、挑战自己, 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向科研型转变、成为“教育家”的职业理想, 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和教师唤醒自我价值的需要, 也是教师突破“高原现象”,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自主实践是关键

教师要积极参与自主实践, 在行动中积累逐步完成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 成为一名“学有进展”“教有特色”“研有成效”的教师。

1.在研训中收益。教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 过去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技能培养不可能受用终生,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还必须接受各种培训。教师要发挥协作互助精神, 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共同钻研教材;积极参与“听、说、上、评”系列研训活动, 在研训活动中学习同行成功的教育实践, 研究其中所蕴含的先进观念, 学习同行思考、实践现代教育观念的思想方法。“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善于向同行学习, 从某种程度上是充实自己、完善自我的一条捷径。事实上, 我们现在所经历的, 往往是别人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 学习、借鉴他人实践经验, 或许会使我们在黑暗中的摸索变得豁然开朗。

2.在反思中提升。自己或别人成功的经验, 尤其是失败的教训, 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留心积累, 勤于反思, 善于反思, 不仅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效率, 还是帮助我们突破“高原现象”的良方。一方面, 要反思成功处, 对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恰当的教学设计、敏锐的教学机智、成功的教学个例进行梳理, 写成教后记、案例分析等, 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扬长。另一方面, 要反思失败处,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 因而影响教学的动态因素很多, 教师很难把握每一个细节, 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我们要客观地面对失败, 及时记录、思考, 寻找问题的根源,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补短。反思记录写好后, 不能束之高阁, 要与他人共同探讨, 在探讨中更好地得到提升。

3.在科研中收获。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要把教育理论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教学实践之中, 使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得以充分的交融。只有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研究的实践中, 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和运用一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在科研过程中, 要把低层的经验升华为高层的理论, 就一定要勤于动笔, 把在工作中的思考和探索提炼出来, 写教研案例、教学随笔、教育故事、教学评析、教学反思录、经验总结、论文等都是实现这种升华的好形式。这些写作看似事小, 如果贵在坚持, 日积月累就会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获得不小的收获。

4.在博客中交流。“博客”这个网络新兴宠儿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教师的生活。借助教育博客,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教育文章, 传播自己的教育思想, 它促使教师自觉地进行网络阅读, 从而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使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自我更新成为现实可能。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日常教学的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 并坚持通过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课题成果等形式, 将教学中的得与失写下来, 在博客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自己的教学潜力, 形成属于自己的资源积淀, 而这个积淀的过程, 也正是专业发展的过程。

机制激励是保障

1.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急需改革。在我国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系列中仅设有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 小学高级教师为中级职务, 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为初级职务, 另外小学教师可以通过评选 (小学) 中学高级教师 (一般称之为小中高) 取得高级职称。但这种高级职务在小学设置比例少得可怜, 如目前我省的小中高的设置比例仅为1.5%, 远远落后于中学中高级职务的设置比例, 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并且评定须由省级层面操作。这种现象对小学教师而言很不公平, 也很不利于小学高级教师的专业发展。试想一个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 通过自己的努力, 顺利的话, 6年便可评上小学高级, 可能因为再向上评高级职称条件的苛刻而望而却步。在今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 难免会处于得过且过、混日子的状态, 在“高原”上迷失努力的方向。因此改革现行的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制度刻不容缓, 去年上海市把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调整为10%~15%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例子。

2.完善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机制是激励教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是学校为了及时掌握每个教师的思想状况、业务水平, 找出他们的个人优势与不足, 甄别他们的工作效能和个人才能。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规范和强化进入“高原”状态的小学高级教师的职责行为, 增强其责任感, 调动他们履行现职职责的积极性,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以“促进发展, 体验成功”为目的, 通过教代会不断完善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运用“发展记录袋”为每个教师记载一学期来的工作足迹, 举行发展档案展评, 既让教师看到自己的工作业绩, 体验成功的乐趣, 又让他们看到同事的发展进步, 激励自己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 身边的榜样”, 使教师时刻保持专业发展的冲动和欲望。

3.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过去, 我国学校分配制度中劳资管理仍是以身份管理为主。职称、职务到了哪一级, 工资也就到了哪一档, 即教师的工资跟职称、职务挂钩, 其收入单调地随着年龄和参加工作的时间增长而缓慢地增加, 从而失去了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而无助于小学高级教师“高原现象”的解决。自2006年7月实施的工资制度改革, 在教师职务结构层次固定不变的情况下, 为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在每一个职务岗位上的工作积极性, 还将每一职务岗位分成若干等级 (例如, 设置了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二级岗位……) , 同一职务不同的岗位级别所达到的工作目标及享受的工资待遇不同。这种岗位收入差距激励教师的做法, 是避免教师“高原现象”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急需加大力度予以落实。同时学校也要根据实际完善校内结构工资制度,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以有效克服“高原现象”。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3

一、内部因素

兴趣和抱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中学中年教师本来就不喜欢做教师,不过由于当初专业选择的阴差阳错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再加上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没有成为一名名师的抱负,所以在获得中高级职称后也就得过且过,不愿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能力局限。部分教师当他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由于个人能力的欠缺,不能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感觉到诸多的、宏大的理论难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教育科研人员产生一种排斥心理。于是,教学中感到困惑的地方依然困惑,天长日久,对身边的问题失去敏感性,视问题如不见,视教学如奴役,影响了教师的发展。

疏于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对自己工作经验的反思,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事实上,反思的质量与教师个人的归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当取得成就时,归因于个人努力,而远离感恩;当遇到挫折时则归因于学校或相关的他人,而充满抱怨,这种归因习惯容易让教师的专业成长停滞不前。正确的反思应该是反省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技能和技术的有效性,反省自己应用教育理论解决课堂存在问题决策的正确性,反省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伦理道德行为方面的规范性。

二、外部因素

超负荷的工作,使得教师无遐顾及专业发展而造成了高原现象。目前中学教师常常满负荷工作,周课时达到十七八节甚至二十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试卷、自习辅导、还要充电,这让中学教师疲于应付。一般人在正常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而据统计中学教师的平均工作时间是9.67小时。在一些重点学校或寄宿制的学校,教师的工作时间甚至超过了10小时,甚至有的达到12、 13个小时。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至少教师工作时间的20%要用于专业发展,但是这样的工作强度使得教师没有多少心思去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对于专业发展失去兴趣。教师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手段,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等同于学生的分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不闻不问,不重视教师的业务学习,这样的教师评价难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它的重视,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好的教师评价一般有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大相互配合的类型。终结性评价的具体内容力求全面,应该包括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教辅工作、教育科研、工作负荷、业务进修情况等几方面综合考查。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注重过程、与奖惩制度脱钩,具有发展性、导向性、合作性和保密性的特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为目的。

流于形式、走过场的教师培训使得中年教师专业发展出现高原现象。目前,部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较多的教师培训时间不合理,这些培训活动往往安排在开学前、放学后或寒暑假,教师对这种以牺牲个人时间和影响个人生活为代价参与的专业发展活动往往表现出不满和抱怨。而且中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培训模式,不少学校简单地以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教师在培训前也只是知道培训的时间地点和主题,而对培训的计划、目标、方案、师资等问题一无所知,受训教师更无培训的选择权,愿不愿意都必须参加。这样的培训由于教师事先不清楚,目标、内容不明确,导致教师缺乏学习上的需求,形成心理上的抵触,大多数教师抱着应付的态度参与培训。

部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内容过分强调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把一堆堆的概念、术语、理论交给教师,很少考虑教师真正缺少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更有一些培训者不深入中学实际,不熟悉中学的教学改革动态,更不了解中学教师的困惑和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推断和猜测来决定讲什么。很多受训教师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后,感觉学不学一个样,学了也没有用,学习的内容都是以前学过的等想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缺乏专家的引领。教师自身的学习,良好的学校管理制度并不能确保教师顺利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鉴于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自身研究的局限性,某些教学问题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教师才能顺利地通过专业发展中的障碍。而有些学校因为经费不足,学校不给教师比赛和外出学习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仍是纸上谈兵。也有些教学资源匮乏,专业发展得不到专家支持,很多教师觉得再努力都是徒劳。

教师间的互动合作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之间要有较多的沟通与交流,要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教师间互助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听评课,听评课不仅能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更是对教师心灵的唤醒,激发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热情,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施的校本教研活动,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老师对它提不起兴趣,更缺乏热情和冲动,许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往往对听课的关注停留在完成所谓的任务指标上。至于评课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客套话、好话、奉承话充斥于耳,平淡无味,起不到学习、交流、促进、提高的作用。如此的听评课制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起不到保证和促进作用,反而是一种妨碍。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4

突破成长高原期――反思型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

作者/ 朱 敏

在语文教学上,如果教师能经常反思自己,可以让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反思精神,并将反思的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

一、反思目的需明确

教学反思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而近期目标却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上完一节漂亮的课之后,总结其中的闪光点,好好地表扬自己一下,也许会在原有基础上,想出好方法更上一层楼,也许会受到启发想出别一种方法,获得一个新的思路;也可以是上完一节有些瑕疵的课之后,归纳优点和缺点,以便于今后扬长避短;还可以是上了一节很不成功的课之后,追寻自己发生错误的根源,以及今后避免的方法等。总之,反思目的要明确,反思才有价值。

我有一段时间曾经很努力地学习各位大家的教学方法,在网上疯狂地搜索他们的教案或教学实录,打印过厚厚一本,每上一课,都要认真地思考原装设计,然后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对它进行修修补补,改编成自己的教案。慢慢地发现,大家们的想法也并不是无懈可击,从他们文字版和视频版的教案及实录中,我每每都能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的实录中,曾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小说末句的两个词语“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看似矛盾的词语,是文章分析的一个要点。李老师借机启发学生,将孔乙己的死归结于他的遭遇和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当时我就觉得这个说法有失妥当,孔乙己的死因背后隐藏着的正是本文的中心。我综合了各家的`说法之后,归纳出两大点: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又包括:科举制度的毒害,封建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的残害,他周围的百姓的麻木与冷酷,以丁举人为首的统治阶级的残忍;个人则主要是鄙夷体力劳动,好喝懒做,小偷小摸等。因此我在借用完这篇教学实录之后,兴奋地写下了课后反思:“教案源自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与我所搜集到的材料相比较后,我对分析文章篇末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词语的分析做了修订,我认为李老师的观点的是不够全面的,或许是由于口语上的表达有所失误,李老师没能将它引导周全,”在反思中,我找李老师的“茬”,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教学的提升,边学习边挑刺,这是我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在行动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成长很有效。

现在回头看我那一段时间的教学反思,其中充满了对自己的褒奖,兴奋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我是一个乐于在受鼓励中激发强烈兴趣,进而刻苦钻研的人,由于深知这一点,在写作反思的时候,我给自己的努力以诸多的奖励。

二、反思视角要清楚

反思的角度应包括:大师的角度、自我的角度、同事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和理论的角度等。每一次反思是从哪一个角度进行省视,或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省视,它们共同指向或分别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哪些方面、哪些问题,这给予教者的是一种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建议。清晰的视角针对性极强,教者因此清楚了如何改变教法、改变指导学法,抑或改变双方的观念认识等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前几年在做《社戏》公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步骤有导人、作者介绍、自由读、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寻找本文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合作探究(称为“乐土”的理由)、总结、拓展(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设计时,自我感觉虽然教学环节比较保守,但是讲课的过程中语言幽默、分析到位、问答清晰,应该是比较圆满的。但是在评课的时候,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出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问题:“你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只是你认为的生字词,虽然多媒体做得很漂亮,但是缺点有两个:(教学论文 )首先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过于繁杂,我坐在下面就觉得被这些背景干扰得厉害,心思不能完全集中在认字上,教学手段是吸引了学生,但却是副作用相当大的吸引;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你展示的生字词,只是你自己认为的生字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生字词,你是强加给学生的,你看在读完、拼完之后,学生又提了一些,那才是他们认为的生字词,你不觉得那几个才真正叫做生字词吗?所以有人说教师有三种:一是学生懂了你还在教,二是学生没懂你教还是不懂,三是学生没懂你教懂了。”我一下觉得茅塞顿开,一直在东学西学,学的都是表面,别人使用的这些套路,其实我并没有完全真正明白每一环节起什么作用,只知道借用过来,照着葫芦画瓢,今天听了这位老师的话举一反三,顿时知道怎么去做了,于是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上,我写下了如下的文字:“很感谢我的前辈兼同事,她今天的点评让我清楚了,我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为了方便我自己的教学,方便把公开课上得漂亮,就放弃最根本的学生的立场。”自此以后,我的课堂变得朴实而实用,因为在反思的过程中,我认识了教学的本质。

三、写作反思应及时

教学反思与其他的教学活动一样,都具有及时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及时完成,学生作业要及时改,学生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样,教学也要及时反思,对于刚完成的教学实践,立刻反思,不仅可以想到课前的设计思路,而且能想到设计和实施时的许多微妙细节,这对于下一次教学活动的准备、执行以及自己教学思维模式的修正,都具有意义,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忘记很多细节,使反思效果大打折扣。有一段时间学校忙于迎检,工作特别多,我既要忙于填写各种各样的表格,还要记得备课,因为开会的时候说,检查组来的时候,会随机听课,虽然没说上得好怎样,上不好怎样,但是自己作为一个多年从教的语文老师,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尤其是万一犯了低级错误,该如何是好?结果真还是怕什么来什么,检查组果然听了我的一节《背影》,课后点评的时候,领导说:最后拓展时,你要求的是回忆自己心目中的父母最美的形象,结果有一个学生举例,爸爸妈妈长期外出打工,自己很少见到他们,只是每年打几个电话,自己很想念他们,说着就留下了眼泪,引来师生的唏嘘。当时我没感觉到什么,还表扬了他,说这个事例并没能说明亲情。但是因为事情太多,我没能及时反思,直到现在,都无法想起当时自己为什么会在拓展延伸部分,没听出学生所举的事例是不应题的,我只记得是有一个特殊原因的,但是一直没能想起来。虽然不能说缺了这一次反思,我的教学就会停滞不前,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遗憾。

教学反思是一把梯子,架起来爬上去,就能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快上升,甚至可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5

泾川一中 李晓华(2011年12月19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就泾川一中“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实践和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校教师队伍现状

泾川一中现有教师235人,近五年吸收大学毕业生107人,从外单位调入27人。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了近三分之二,青年教师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近年来,我校始终重视全体教职工的专业成长,坚持把加强对教职工的培养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日益迫切。为此,我们按照“压担子、结对子、交方子、厚底子、铺路子”的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理念上给予熏陶

一是抓新教师的转化和适应性培训工作。我们为新分配和新调入的教师办短期培训班,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学习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定和要求,如学习《泾川一中关于常规教学的要求》、《泾川一中备课要求》、《泾川一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意见》等材料。二是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教育教学大讲坛”50多期,主讲教师160多人,让教师明确了成功的课应该具备什么。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全体教职工通过学习使教学实践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促进了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二)知识上给予渗透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我们对全体教职工反复强调要把学习作为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到底要他们学些什么呢?我们觉得主要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是学科内容知识,主要指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情境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三是文化性知识。

通过学习我校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审视:即审视传统,审视自我,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熟悉教材,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七年成带头人,十年成名师专家。二是提升:提升环节质量,提升过程质量,在具体教学中重基础、重过程、重细节、重课堂。用细节保证环节,用环节保证过程,用过程保证结果。三是提高: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所带班级要保证或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二 本上线任务。四是转变:由个人备课向集体备课,由单节备课向整体备课,由传统模式向合作、探究转变。五是研究:具体为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情景与教学手段。

(三)方法上给予帮助

在新教师工作的第一学期分别由县教育局和学校统一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听新来教师的汇报课三次,并进行定性定量评比分析,以后,连续两年,每学期都由学校安排听他们的课一至两次,目的是促使其适应高中教学的节奏,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一是抓好集体备课。以年级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要求。要求教师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采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方式。要求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我校骨干教师的讲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的公开课(包括新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学科组的观摩课、教研教改公开课)都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到目前为止,90%的教师能制作课件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不断得到改进。

三是各教研组开展“一对一帮扶”工程,即一个中老年教师和一个青年教师结成教学帮扶对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用制度将骨干教师和其帮扶对象捆绑在一起,通过“一支独秀”,带动“满园春色”。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推荐人 选上全校示范汇报课,以反应各学科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水平,促进各教研组协调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近年来,学校安排所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人至少上一节校级示范课。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听课、评课,既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又促进了青年教师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五是“挂牌”上课,促使良性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针对人教版新编选修教材,我们实行“挂牌”上课制度,让部分受学生欢迎的、在专业上有独到造诣的教师“挂起牌”来,带动其他教师踊跃参与,促进教师的迅速进步,促使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六是鼓励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近几年,我们安排音体美组成立了各自的社团,如体育组的高考特长对、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音乐组的学校文艺队,美术特长班等等,这些活动“社团”的成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展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也促使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七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与之相适的评价机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限制教师、打击教师,而是激励教师、解放教师,使教师能够更加自由自觉的工作,努力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前进。因此,改进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建设科学积极的人性化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我们尝试 4 着改变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建立工作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随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的评价更要着眼于发展,要敢于让“有心人”脱颖而出,要善于为“有志者”铺路搭桥,想方设法让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能力强、教育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

(四)生活上给予照顾

近年来,我们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一是为各处室、各年级组安排了新办公室、配置了新办公桌和新电脑,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是校园的绿化美化为师生创造了较好的校园环境。三是学校工会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篮球、乒乓球比赛,购置健身器材,倡导“阳光体育”工程,让教师以校为家,安心愉快地工作。

三、几点体会

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我校新教师有成长,老教师有进步,教育教学有成果。

首先是达成一种较高共识

——听课让自己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听课明确了合格教师的评价标准,从而把握自己的初级奋斗目标。评价一名教师是否合格,最基本的,一要看是否出成绩,二要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前者决定教师是否在学校站稳脚跟,是饭碗问题,是经济问题,是能力问题;后者决定教师工作情绪能否愉快,是否顺心,是精神问题,是情感问题,更是技巧经验问题和教学艺术问题。

——反思让自己更加聪明。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我校要求青年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合作让自己热爱生活。我们要求三个年级的备课组开展合作,例如同课头老师每人准备好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教学内容,然后在全级各班上课,这样教师的备课量大为减轻,学生享受到的是本单元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让全体教职工一要尽快熟悉新教材,二要采用恰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三要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通过新老合作,让所有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学,享受生活,享受自己劳动创造的教学成绩。

——研究让生命更有意义。作为一名教师,若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浓厚的教科研兴趣,教学会变得更有意义,他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当不少教师困惑于教学之路漫漫激情不再涌动时,我会从心底说,为什么不试一试从教研中突围呢?这的确是一件让工作变得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我校不少青年教师认为教研与自己的教学相去甚远,是唯有专家 才能做的事。我们反复给他们讲教研远没有那么神秘,教研就是对教育的研究,说简单点就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思想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教研的乐趣,在教研中享受到身为师者的幸福感。试想单调的重复性工作能带来永久的乐趣吗?唯有全身心将精力投注于研究中才能敲响生命的和弦。

其次,形成一种优良风气

多年来,“三风”培养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努力开展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活动。领导带头学,教师学生跟着学。倡导学生早晚读,尤其是晚读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建学习型班集体,学习型宿舍活动使学习型校园创建开展的有声有色。

再次,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滋兰树蕙溢清香,陶冶性情伴君长。古人云:“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觉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就会在这里安心地工作,学生就会愉快地学习。关心师生生活,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师生在我校工作感到工作幸福,学习愉快,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做法。同时我们注重用制度激励,重人性化管理,充分肯定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

最后,形成一个优秀团队

为了形成一个优秀团队,我们注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重师德培养和师能的锤炼,特别注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在加强年级组职能作用的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团结协作、合作交流,注重凝聚力的培养,使大 家心往一处想,事情大家干,拧成一股绳,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我们要切实把握教师的职业心理和工作特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也就是说,要在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

谈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原现象”及对策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公共英语教师;“高原现象”;成因

一、高职院校中的职业“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原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用来描述在学习中尤其是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退步现象的一个概念。“职业高原”(Career plateau)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费伦斯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职业高原是指个体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某个阶段,获得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一旦进入“职业高原”期,个体容易对职业生涯发展产生认同危机。“职业高原”如果长期不能突破,个体职业生涯的成长和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

不同于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具有诸多特殊性。如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学术科研为辅,社会认可度不高,高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职称职务晋升困难、个人成就感低等。这种“教书匠”式的定位使高职教师更易产生“职业高原”现象。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高原现象”成因及表现

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从事公共英语的教师尤为感到无所适从,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产生迷茫、不确定感。其“高原现象”成因及表现如下:

1.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着职教新形势,压力过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在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高职教师们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高职院经过十年快速发展,学校数量、规模均有长足发展,已经逐渐获得与高等教育平等的地位和待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特色化道路,对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即要与专业相结合,这让公共英语课教师产生了严峻“生存”压力。多数英语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学的是纯理论性的英语,对其他专业一窍不通。公共英语如何和专业相结合,成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沉重的心理负担。新课程改革的强劲势头,改革道路上的迷茫和困惑,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过重的精神负担,使他们感到疲惫、厌烦,工作热情下降,创造激情在消失,进取精神在退却。即使改革,也是迫于学院的压力,盲目跟风,毫无建树。

2.成就感低也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源与本科生源相比要复杂得多,有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由于中职、中专、技校的教学目标定位有很大的差异,给高职高专阶段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困难。众所周知,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很强,高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延续。一个班中有那么几类学生组成,其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入学掌握词汇要求为1000个,A级为1600个,可是,不少学生入学时实际掌握的词汇远没达到此标准。词汇量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影响了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提高和后续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厌学情绪严重,让教师毫无成就感。诸多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进而产生厌教情绪,出现自身发展的“高原现象”。

(三)职称也是引起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高原反应”的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职称对教师具有重要意义,职称水平的提高会给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教学质量、领导认可、人际关系、外部支持等各方面带来一定影响。虽然职称并不代表教学能力的高低,却对教师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使其职业生涯出现高原现象。

三、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高原反应”应对措施

如何应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高原反应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要消除其高原反应,诱发其工作的热情和潜能,仅靠教师个人是无法达到的,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去解决。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高原现象”不仅受到外部大环境和高职院校定位的影响,而且也与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性格特征、价值观、心理需要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

各高职院校除了注重专业改革之外,也要重视公共英语教师的培训学习,不能对公共英语教师提各方面的改革要求,却不给其进修成长提供条件。高职院校提供机会让公共英语的教师也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建设基础课教师的双师素质,为今后课程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高原现象”,它只是发展过程的暂时停顿,并非终止,是一种创造性的间歇,是新的飞跃的起点。要正视职业“高原现象”,通过心态调整,通过自身努力顺利渡过“职业高原期”。其次要转变职业态度。公共英语教师要认识到高职改革的大趋势,要懂得顺势而行,不要固守着语言教学的传统思想,要转变职业态度,正确对待公共英语课程改革,不要一味的抵制。通过自我进修,自我学习,加深对课改的认识,从而对课程改革提出自己独特的思路,打破自身发展瓶颈。再次要积极寻求机会,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观点,满足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另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心理平衡,对于职称的竞争,考核的评比等,不要产生紧张、忧虑自卑的消极情绪,看到自身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之,“高原现象”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个人、学校和社会等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这种现象的克服,也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以促进教师职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寇冬泉,张大均.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J]中国教育学刊 2006年4月 第4期

2.Ference T.P.Stoner J.A., Warren E.K. Managing the career plateau.[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7,2 (4):602-612.

3.连榕,张明珠.教师成长中的“职业高原”现象之有效应对[J].教育评论,2005(3):25-27. NU1DA20100519

上一篇:共青团与德育教育课题下一篇:没想到我如此幸运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