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推荐4篇)
(一)培养聋童理解语言的能力
聋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在心理、语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听觉障碍,他们没有外界声音的刺激,语言形成较晚,所以在对聋童进行口语训练时,必须让他们理解,单纯的教与训练,是较难掌握的。应通过实物对照,让学生观察,再辅助以语言的教学,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理解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聋童理解语言都是通过视觉和他们的残余听力,因此不联系任何情景或事物的言语刺激,对聋童语言的形成没有多大作用的。聋童掌握一些语言之后,教师要注意变换方式,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如:教学生一种句式,然后就应多训练他们多说一些这样的句式,才能够做到随机应变。
(二)丰富聋童知识,积累词汇
聋童只有积累了较丰富的词汇以后,才能和健全人进行口语交流(但语速较慢)。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意给聋童创设语言环境,帮助他们积累词汇。
首先要给聋童提供多见多识的机会,使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比如:带学生外出活动、旅游等,可以让他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观察一些常见的、直观的事物,并及时告诉他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使他们在实践的进程中加深印象;还应注意的是要随时随地将学过的词汇再现给他们,让他们学得会、记得牢。
其次充分利用聋童各种正常感官,使其积累词汇。从视觉的角度来讲,聋童可以“以目代耳”,所以就可以把一些直观的、形象的词汇教给他们,如:各种颜色、形状之类的词;触觉方面可以通过让他们去感触、去体验;味觉方面的酸、甜、苦、辣等,可以通过让他们去品尝、去理解。
对聋生(聋而不哑的学生)进行口语教学,就是“要从根本上做起,教半途致聋的人巩固说话能力”。可能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确实是以教会聋生说话为主要目的。但是我认为,聋生学习口语的目的不在于“聋生会说话了!”,或者提高聋生的说话能力,而在于让聋生具备基本的唇读能力,能够帮助区分聋人手语与书面语言之间的结构差异(虽然口语与书面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但是基本的语法顺序是一致的,语法关系也是一致的),在聋人手语与书面语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聋生掌握书面知识,它只是促进聋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手段。我不赞成“为教说话而进行的口语学习”,任何言语都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应该是一种工具,口语对聋生而言,它的作用也是如此。既然这样,我认为,对所有的聋生(包括聋哑生、聋而不哑的学生)都可以进行口语学习,目的在于使聋生习惯于与聋人手语语言结构不同的书面语言。
5、纯手语教学更有利于聋生吗?
聋人手语对聋生各方面成长的重要性,甚至是关系着聋生道德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他坚决支持手语教学。手语教学是可以在聋生中产生共鸣,吸引学生学习、做人。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据有关调查显示,聋校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一种反常的退化趋势,先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退化,进而波及到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
①究其原因,之一即受特殊的语言环境影响。聋校里客观都存在“双语环境”,长期生活在其中,虽然教师倾向于使用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但是受到手语影响,造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程度上的退化;之二手语的词汇极为贫乏,教师在遇到不能用手语表达的词时,往往略去不说,加上手语的句法规则不同于现代汉语,“十分”、“很”等程度副词在手语中被省略而代之以表情或夸大手势动作的频率与幅度,长期使用手语,教师受其影响就常常出现说“哑巴话“的现象……(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1996)。
长此以往,如果学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不给予及时干预,教师的水平只能是下滑,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反映在教学中只能是问题解释不清,对聋生的进步还有大的推动作用吗?这样的情形还是发生在“以口语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年代里,如果完全否定口语的作用,只用手语,教师能保证上好课吗?聋生能达到正常学生的发展水平吗?——只怕是个“?”。
二、我看聋生语言教学
在刚开始接触双语教学时,我对双语教学的基本思想不是十分理解,只是觉得可能又是一次盲目地向外引进。借这次机会,我看了许多介绍双语教学的文章,对它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了概要地了解,我觉得双语教学是聋校语言教学法发展进程中一次比较大的飞跃,我认为聋校如果采取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将会对聋生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1、双语教学对聋生使用的语言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⑴手语的必要性。
Bristol大学“聋人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聋孩子在出生后至三岁期间与聋妈妈的生活交往中获得手语的进程,与有听力孩子与有听力的母亲在这段时间交往中获得语言的进程是同步的。另外,“中风”可能导致有听力的人失语,它也同样会导致聋人丧失手语能力,这表明人们语言中枢的左大脑半球同样也指挥着聋人的手语。②可见手语在推动聋人语言、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与口语对正常儿童发展的作用同等重要。
“双语教学”理念充分肯定了聋人语言——手语和聋人文化。它肯定手势语是聋人母语的地位,主张用聋人手语作为聋人必须掌握的第一语言,聋人最好在三岁以前就被教会最适合他们的语言—聋人手语,以便聋人可以用这种语言取得更好的智力发展,也能用它来学好口语与书面语。他们主张有聋人任教师,用聋人手势教聋童,并由健听人任教师教聋生主流语;聋儿父母要学会手语,创造家庭中手语交流的环境……双语教学强调的是现代社会中大教育,融教育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对聋人的重视,真正以聋生为本。
⑵聋生学习口语的必要性
虽然肯定了聋人语言的语言性,但是聋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确实有其局限性。聋人语言词汇量少,没有自己的书面语,无法传递异时异地的信息,无法记录自己的经验;此外,聋人们散居在主流社会中,但却无法同主流社会中不会聋人语言的人进行全面的交流,如果他们不学习主流社会的语言,也就无法受到相应的科学文化的教育等等。(郭熙,1999)正是因为有上述原因,双语教学在强调聋生掌握聋人语言的同时,还要求他们掌握所在社会的语言。
2、我的思考
双语教学法被引进我国已经有好些年头了,但在聋校教育的各种讨论中,大家都关注的是“双语教学”是否真的有利于聋生的发展;在各种报刊杂志上面,刊登的也都是聋教育的各界人士对“双语教学”基本理念的介绍;或者是对哪种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聋生这一类的研究,没有对“双语教学”再做深一步地介绍,如到目前为止,关于“双语教学”的基本实施过程、步骤缺乏介绍。我们只知道“双语教学”有利,但究竟该如何着手,就不知所措了。事实胜于雄辩,我觉得,与其在理论上谈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学法更适合,还不如把“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展示出来,让事实来评判。我在这里把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写出来,也是我此次分析、思考的结果。
⑴聋生语言教学基本过程。
在我看来,聋生学习聋人手语、主流社会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过程,跟我们健听的儿童习得口语、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自然环境中掌握本族语言(聋人的本族语是聋人手语,健听者是口语),然后当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学习另一门语言,并用自己的本族语来促进外语的学习。其中本族语的习得应该是在自然条件下积累、获得的;而“外语”的学习则是要在本族语掌握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尽可能多地创造言语环境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这一点上,聋生对口语的学习比健听者学习外语有更大的优势:他们始终处于口语环境中,更有利于对口语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聋生的语言学习是在一个大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就像正常儿童的言语习得主要依靠周遭的环境一样,聋生的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个人私事,他们的语言老师包括:家长、聋校的聋人老师和健听老师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健听者。从开始做起:
首先,鉴于聋人手语对聋人智力发展的重要作用,聋校和社会中的聋童机构有义务了解所在社区内的聋童情况,并且有责任让聋童父母了解聋童语言教育的新观念,清楚认识到聋人手语对孩子正常发展的重要性,并向家长提供学习聋人手语的机会,给聋童创造一个适合他生长的语言环境,尽量使聋童在入学之前解决手语语言的基本问题,为其在聋校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可以通过创办社区内的“家长学校”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家长学校”的学生不一定是聋生的家长,如果能够动员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来学习的话,聋童习得本族语的条件更加充裕。(重听儿童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决定采取怎样的语言教学。如果家长愿意,也可以让重听儿童学习聋人手语。但我觉得重听儿童既然有条件学习口语,可以不必学习手语,直接进行口语康复即可,不至于使孩子的实际发展滞后于他潜在能力。)
到了学龄期,聋童也要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从录象及观摩语言训练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目前在聋生的课堂上,不论高中低年级,老师总是在刻意地追求让学生“说话”,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念课文段落、律动课中的儿歌或音乐课中的歌篇,让学生讲话。我不太清楚,是不是因为师生之间已经有了很好的默契,所以即使学生的发音在我听来“云里雾里”时,老师们仍能够辨别出学生的正误。但是,我不赞成这种没有区别度的教学方式,普通小学中的语文学习尚且还有高中低年级的差别,聋生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
类比普通小学的教学进程,我认为聋校的语言教学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①1-3年级,这一阶段主要是用来巩固聋人手语,加强与口语、书面语相关的手语练习,这一课程由聋人教师来引导学生,类似于健听儿童在小学1、2年级时逐渐建立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联系。由健听教师创造语言环境,建立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主要是口语)的初步联系,让聋生可以在同一手势与不同汉语词汇之间建立关系,因此,健听教师也应该懂得聋人手语的使用,并逐步引入少量文法手语,对比聋人手语,找到两者差别,熟悉口语的语法规则。②因为有了前三年的基础,在6-9年级的学习中,在课堂里可以加强聋生读话的能力,用聋人手语辅助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其中口语是学习书面语的基础,但重点不在让聋生说话,而是让聋生可以通过读话清楚理解相互交流的信息。这是在语言训练课中的要求,在其它课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硬性要求聋生使用哪种语言表达方式,以聋生能最流畅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为第一准则——语言毕竟只是学习、表达的工具而已,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⑵应当注意的事项。
①教学中必须强调聋人手语的重要性。对聋人而言,聋人手语是其最能流利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聋人在聋人社会中相互交流的基础。在聋人学习过程中,它不是作为次要因素存在的,而是刺激聋人学习书面语的积极因素。我们要尊重这一点。
②我认为“双语教学”中讲口语学习,目的是让聋生更好地学习书面语、扫清与健听人交流的障碍。因此,它的重点是通过练习口语的口型、气流、嗓音运用等,经由亲身的动作感官,了解口语的发音机制,让聋生学会看话,掌握读话的技巧,可以根据对方的嘴形、上下腭位置、喉部运动等判断对方所说的话语。毕竟这个社会是以健听人为主要群体的,而且在我国现有国情来看,我们还达不到人人都会聋人手语的程度,聋人要完成其社会化的过程,就必须依靠读话来了解健听人说话的意思。再者,据香港、台湾有关专家的测试表明:植入电子耳蜗的聋儿,即便经过二三年的康复训练,仍有95%依赖视觉线索作为 主要的信息来源,即需要借助看话来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话语,只有5%可以不借助看话而光靠听来理解会话内容。(陈莹,2000)可见看话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学校应该注意自己的口型、语速等因素,尽一切可能为聋生在聋校里创造无障碍环境。
③双语教学是聋人手语与主流社会语言相互融通的教学方式。我觉得,现在的律动课、音乐课过于牵强地把口语加入其中。由北京一聋的律动课看。整个上课过程中,学生可运用口语进行学习的只有念儿歌,其余时间都是老师在讲如何来表演。一来起不到训练语言的功效;二来也剥夺了聋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聋生认知发展。我觉得由于律动课、音乐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可理解的东西,完全可以让聋生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讲解创作意图。我认为在一聋的律动课中最好的一部分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老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不同动物自由活动的场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得出学生们很喜欢自己扮演的角色,而且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扮演的小动物的动作、形态是和老师教的一样,都是自己创造出来,也远远高出老师所教的内容。如果老师不是为了赶进度,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讲解自己的意图——既训练了语言能力,又增加了想象、思维能力练习,有助于多方面促进聋生认知发展。
④我所列举的这些想法其对象是聋人,不包括重听儿童。对于重听儿童,我和梅老师的看法一样“要区别对待”,但我还是主张尽一切可能让他们学习口语,从口语着手,可避免走“聋人手语→口语→书面语”的弯路,可以一步到位的话,就不要远路,一切以最优发展为准则。
⑤虽然对梅老师的手语教学观点,我不是十分同意,但是我赞成他所说的“不论是口语教育,还是手语及其它聋哑教育的实验工作,应该是审慎的,范围不宜过大。要坚持在成功的基础上逐步地扩大推进的原则,此即以点带面的做法。”①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仅是从理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我们拿不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双语教学一定好”。还需用实验来说明,不宜全国由政府命令统一。但我相信,只要是以 聋人利益为本,我们就能取得聋教育的进步发展,使聋人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梅芙生:《对我国聋人语言教学法的沉思》,《教育科学》,1999年第3期
2、沈玉林:《聋校双语教学简述》,《中国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3、毕玉俭、王琦虹、贾益芹:《聋校教师语言表达能力退化现象浅议》,《现代特殊教育》,1996年第11期
4、吴安安:《双语教学:一种聋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突破》,《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4期
5、郭熙:《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
6、梅芙生:《聋校的语言教学问题》,《现代特殊教育》,1998年第6期
7、陈莹:《影响聋儿看话的因素及应注意的问题》,《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3期
8、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当前至少有些聋校特别是口语、手语相对集中的中、高年级,教师教学语言效率比较低。本次研究选择的是一位平时口形、手语比较好的语文教师作代表,参加测试的有效被试又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其有效率最高约为55.2%,最低约为25.2%,平均大约只有39.87%;如果换成平时口形、手语较差的教师,其教学语言效率可能会更低。此次研究结果基本上与何文明作的问卷调查一致,反映了聋校教师教学语言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应引起注意。
2、研究中发现,教学语言效率不但没有充分发挥,有时学生接受的甚至是错误信息,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知识的学习,也制约了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影响教学语言效率的因素既有教师教学语言本身的问题,也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和学生的语言基础影响,但其中主要因素应该在于教师教学语言本身的不科学,不规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语言效率提出如下意见:
1、聋校教师必须过好口语和手语关。口语(特别是口形)和手语是聋生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桥梁,是帮助学生发展汉语言的重要途径。它应该是聋校教师的重要特殊基本功,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本人要刻苦学好普通话和中国手语。学好普通话重点是掌握好普通话口形,掌握好说话速度,显示清楚每个词语的口形。备课时特别要做到对新授内容每个词语的口形心中有数,即备课要备口形。学好中国手语,要掌握好中国手语的手式,要做到手语清晰、到位和标准,不要晃动太大,不要打半个手式,并且做到该打的手语必须与口语同步,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学校也要采取各种措施,经常加强教师口语和手语基本功的训练和考核。口语和手语不过关的教师,严格来讲是不允许上讲台的。
2、正确处理好口语和手语的关系。口语和手语作为聋生接受教师语言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在看口形有困难时,可以借助手语辅助。如“十一”的口形与“十”、“十四”相同,为了让学生能看成是“十一”而不是“十”、“十四”,可以用手势辅助,说“十一”的同时打“十一”的手势。反之,在学生看手势有歧义时,可借助口形辅助。如为避免把“蚕”看成是“蚕丝”或“蚕虫”,打“蚕”的手势时可用口形辅助,告诉学生是一个字而不是两个字。打“菜”的手势时也可用口形显示,让学生区别是“菜”而不是“花”。
3、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不同语言基础和语言水平的学生,能理解的话语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当教师的语言符合学生的语言接受水平,才能正确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讲话要看对象,要充分了解所任教年级班级学生的语言水平。任何超越学生语言水平的话语,口形和手语再清楚也无效。聋生语言水平一般都比较低,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语言水平是不一样的,要防止教学语言成人化、超水平化。
4、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并不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对教学内容越容易懂。相反,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精炼,教学中要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解释“竹匾”,其实并不需要教师反复讲竹匾是什么,能做什么,只需出示直观教具(如图或实物),名字与实物对上号,学生就可以马上理解,把教师大量的无效的解释语言省下来,让学生去读,去记忆,真正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
总之,教学语言效率问题已成为制约聋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如果课堂上不解决好语言沟通问题,教师知识再丰富,教学方法再好,也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的话学生懂吗?怎样才能不讲废话?
何文明,《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第1期
一、说话能力的初步尝试
(1) 鼓励学生主动登台, 能说即可。在课前的解说中, 我们暂不限制内容, 让其说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的话题, 当然, 做到“敢说即可”, 不要过多“正音”。确定这样的目标主要是由我们的训练对象所决定的, 从生理上来看, 他们已经过了最佳的训练期 (5岁以前是黄金训练期) 。对于这样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孩子, 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说”的习惯。因为只有养成了“说”的习惯, 也就是用口语表达的习惯, 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才可能提高。
(2) 积极准备, 丰富日常用语。充分利用晨会时间和自习时间,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实际和实用为原则来进行训练。内容可以有如下几种: (1) 天气情况与家庭情况。今天星期几?天气怎样?你家在什么地方?家里有谁? (2) 以老师和同学们的外貌和穿着为话题进行说话练习。 (3) 在询问自习情况和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进行口语训练。
(3) 采用触摸法和压舌法。聋儿由于听不清音高的变化, 因此可以利用聋儿触觉的补偿作用, 去感触声带的变化。教四声时, 结合聋儿会说的韵母或音节进行教学, 让聋儿一手触摸自己的喉部, 一手摸老师的喉部, 感觉老师说每个声调时声带的变化, 去模仿说每个声调, 老师的发音要慢而平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只会发简单的b、p、m、f、d、t、l, 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说, 发音基本上都含糊不清。比较普遍的就是孩子们都不会运用前鼻音和后鼻音, 遇到这种音节词, 我就让他们把音控制在唇部, 发音后赶紧抿上嘴, 同时让孩子感受鼻翼的振动, g、k音比较难, 但是我利用压舌法, 控制他们的舌位, 反复训练。
(4) 利用图画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一些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的图画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也是一个简单易行的措施。我曾找过这样一幅图画让学生来贴:有蒙古大草原、山羊、蒙古包、马、蓝天、白云等。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让马儿在天上跑, 还说得头头是道, 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多次发言, 我觉得学生的潜力真大, 这节课上得特别成功。
(5) 变“解说”为“解答”。我对几个表现出色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答问题”。即针对课堂某个单元内容, 由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一个人登台解答。这一阶段, 极大地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生机勃勃、群情激昂,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帮助聋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方法
1. 从灵活运用听觉的立场出发
(1) 使用助听器, 充分利用听觉。
(2) 要用让学生听觉舒适的语言。
(3) 根据交流的内容, 恰当地运用语调、韵律、停顿等。
(4) 在有噪音的环境中要尽可能使学生听到清晰准确的声音。
(5) 对于一下子难以听懂的声音和语言, 要反复使用。
(6) 从学生的整体行为和发音状况, 及时观察听力状况的变化。
(7) 要设法大量传递学生能够听到的声音和语言形象。
(8) 注意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声音和说话的兴趣, 为其创造听声音的机会。
2. 唇读
(1) 在说话时让学生注意看说话人的脸, 说话人要面向光亮, 使学生容易看到, 而光亮不要正对着学生的眼睛。
(2) 学生和说话人的距离要近, 以便看清说话人说话时唇与舌的动作和表情。说话人的嘴不要张得太大或太小。
(3) 唇读要力求浅显易懂, 声调不要过于拉长。
(4) 讲话内容要明白易懂, 语言通畅, 有段落、有间隔。
(5) 为了引导学生发音, 要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说话人舌头的动作。
(6) 说话人要注意表现出与说话内容相符的表情。
3. 综合应用能力
(1) 如果让学生使用助听器+唇读还不能理解语言, 可利用更具体的身体动作 (表情、手指、动作提示) 使之加强理解。
(2) 如果利用助听器+唇读+身体动作还不能充分理解时, 可同时使用图画、文字等手段。
(3) 当使用助听器+唇读后, 学生还不能理解时, 要结合学生理解的能力, 配合使用其他语言方式 (书面语、手指语) 。
(4) 不要回避利用听觉的机会, 要努力坚持下去。
(5) 根据具体情况变换说话的速度, 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
聋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在学校。特殊学校的教育模式是聋生在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九年是最关键的时期。如何让聋生在这关键的九年学习中形成语言呢?作为一名特教教师要充分借用各种渠道与现代化工具,对聋生进行科学的训练与指导,使其形成正确的语言系统。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
一、重视发音器官的训练
1.呼吸训练—利用简单的教具,训练聋生用鼻子吸气,如:吹纸条、吹蜡烛等。这样有利于聋生在学习说话时很好的控制气流。
2.舌体操—舌头的伸缩、上下、左右、旋转、卷舌等运动,训练舌头的灵活性、柔韧性。这样有利于聋生掌握发音部位。
3.唱音练习—通过长、短、缓、急四声练习,训练学生的用气和感受调值。
4.拟声练习—通过模仿聋生熟悉的事物声音,比如猫咪、火车等等,既增强了聋生的学习兴趣,又训练了舌、唇的协调性。
二、词语教学训练
1.名词教学
名词是所有词汇学习教学训练中,聋生比较好掌握、好学习的一类。多采用直观实物教学法,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器官,为聋生理解词意,建立概念,较好的学习有声语言,促进语训效果。
2.动词教学
动词教学聋生也比较好掌握,大都采用动作演示法教学,直观、形象、生动,聋生易学易记易理解,兴趣高参与性强。如:“跑、跳、拍”等以此类推,都可采用动作演示教学法,以此来帮助聋生学习理解,让他们在观察别人动作的同时学习语言,在自己模仿动作中学习语言。
3.形容词教学
形容词教学比名词、动词相对就难一些,教学方法不能归类视词而定。如:“笑、哭、凶”等,这样的形容词要采用动作演示教学法。如:“高、矮、长”等,这样的形容词要采用实物比较法教学。如:“红、黄、绿”等,这样的形容词要采用图片或实物演示法教学。
4.代词教学
人称代词不论在学习中,还是交往中,都是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语。例如:“我、你、他、”等等。要放到句子教学中学习,不能孤立的学习。在教学中,采用一句多读法,教聋生在读句中学习分辨使用。
三、句子教学训练
1.严格要求,重视积累。
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短句起,就要严格要求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聋生做到说写一 一对应,不丢词漏词,不颠三倒四,重视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正确性教学。比如“我吃饭”不能说成、写成“我饭”;等。
2.合理、有效的训练
课前复习检查,贵在坚持。课前五分钟说写,看口型写句子,看手指语写句子,看演示写句子。特别是动宾词组在句中的运用,是聋生句子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比如:Xxx用板擦擦黑板。在手语中“板擦”、“擦黑板”手势一样,聋生很容易混淆分不清楚,必须借助课前的反复训练,聋生才渐渐掌握分清楚。
3.背诵是重点也是难点。
背诵是最简单最笨的教学方法,也是聋生积累学习内容,牢记学习知识必经之路,没有背诵聋生就没有知识的积累,没有量的升华。聋生对于背诵也是使尽了吃奶的劲。虽然是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但也要坚持不能放弃。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抓,形成习惯,一定在低年级把这个底打好,为中高年级学习篇段赢得好的基础。
四、段篇教学训练
1、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
因为聋生都是寄宿制学习,天天生活在学校。日常生活是聋生现成的课堂教学阵地,内容就是现成的教科书。借助聋生熟悉的生活、学习情景,逐步发展聋生的语言。日常生活是聋生学习语言取之不尽的源泉。
2.读写结合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要求也不断上升。聋生到了中高年级,语言教学要求也就提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聋生也是一样的。在这个时期,老师的鼓励就象灵丹妙药一样,满足聋生的心理需求,给聋生传达积极的信息,让聋生树立信心,从而促使聋生对书写的兴趣。
3.图文结合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语言训练材料,而课本中的插图则为语言训练提供了素材和形式。老师先指导聋生会看图,看好图, 再指导聋生把话说好,做到边看边想,边想边说。观察插图和说话结合,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有效的实施了语言训练。
4.阅读
制定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多媒体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师生共同阅读。整个过程老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合理巧妙的穿插其中,带领聋生完成语言学习。老师的参与,积极的鼓励,耐心的指导,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辅助聋生去阅读,培养阅读的习惯,让聋生从心里去喜欢阅读,体味阅读带来的喜悦心情,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结语: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聋生的语言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多变的过程。在聋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要开动脑筋寻找方法,创造情境,多给机会,让聋生勤说多说,正面表扬鼓励,及时评价。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积极探索,不断革新进取改进提高!为了这个目标,甘于奉献,不计得失,勇于创新坚持不懈!
摘 要:聋校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重视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单一的接受型教学改为走进聋生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参与的开放型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聋校数学;课堂教学;转变
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多样化教学方式,大力提倡“以生定教,以学评教”的教学观念,面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对于具有耳聋缺陷的聋生来说,构建知识的过程比正常人困难得多。因此教师应针对聋生的具体实际,选择适合聋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以教师为主导,聋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授者、讲授者,应该是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寻求真知的组织者,独立研究的指导者,而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和学生形成一种参与、民主、开放的和谐式教学氛围。另外,新课程主张知识在互动中生成,不是靠教师讲授而得。聋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动手操作、讨论研究、游戏等活动,自行取得知识,在快乐中学习,从而让每一个聋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树立信心,做学习的主人,努力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长方体、正方体等实物学具,让学生分组亲自动手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并贴出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看看有什么发现,再动手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贴出各个面,看看又有什么发现?从而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在动中玩、乐中学,亲自体验,自由交流。然后带领学生归纳、小结,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触觉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在活动中构建知识,领悟知识。
二、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
聋校数学新课改要求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为此,教师应做到:一是创设情境,引导有法。探究学习注重知识更注重能力,注重认识,也注重情感体验。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根据聋生观察力极强的特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大屏幕:这是什么?(蝴蝶),一共有几只蝴蝶?(2只),(演示)飞走了一只蝴蝶,现在还剩几只蝴蝶?(1只),又飞走了一只,还剩几只?用“0”表示。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从而概括出“0”的概念。二是教学民主,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要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三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时反馈交流算法,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答案,而且鼓励学生独辟蹊径,自主选择算法。
三、高科技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聋生来说,合理使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多媒体不受条件限制地再现日常生活情景,强化视觉效果,使得整个课堂生动、形象、直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目标去搜集信息,例如市场调查,网络查询,查阅图文资料等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现代化技术手段,我们不要盲目的局限在某一方面使用,要同先进的教学经验相结合,要在多环节利用,使它真正发挥优势,为教学服务。
四、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由于聋生听、说方面的缺陷,接收外界信息不完整,导致抽象思维发展缓慢,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选择适合聋生生理特征如运用直观的、形象的、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去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走进聋生的生活中。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先拿出6个桔子让大家数一数,然后找一个同学到前面来,把6个桔子平均分给3个同学,结果每个同学分得了两个,从而得出6÷3=2;又拿出7个苹果再让一个同学把它们平均分给三个同学,结果是每个同学分得了2个,还剩下1个,在和前面整除算式6÷3=2对比中得出:7÷3=2……1,1就是余数。这样的问题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另外,课堂教学还可以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在菜场、广场等现实生活背景中,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聋生的书面语言发展】推荐阅读:
书面表达中考英语06-09
书面报告排版格式09-11
书面辞职申请报告10-31
银行自我介绍书面范文05-23
高考英语真题书面表达06-16
几篇英语书面表达07-18
房屋竣工验收书面申请09-13
撤回书面申请书10-01
书面自我介绍范文大学10-12
标准货物运输书面合同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