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新闻发布会制度的通知(通用7篇)
垦利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新闻发布会制度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单位:
现将《垦利县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印发你们,望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七日
—1—
垦利县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有效实行政务公开,扩大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接受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建立有效、顺畅、快捷的新闻传播和沟通渠道,确保新闻发布主动、及时、准确、权威,为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一、新闻发布会时间、地点
县政府新闻发布会一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每次安排在1个小时左右。如遇重大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也可随时举行。
县政府新闻发布会地点临时设在县政府四楼会议室。
二、新闻发布会内容
新闻发布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县政府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部署、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有关内容;
(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经济指标分析;
(三)县政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及为民办实事工作进展情况;
(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重要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重大突发性事件;
(五)政府各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六)需要发布的其他事项。
县政府新闻发布会内容和主题的确定,可由县政府办公室根据县政府阶段性工作特点和需要直接提出,或由县政府各部门、—2 —
各直属机构主动申报,也可由新闻单位根据自己掌握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提供。最后由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以下简称县政府新闻办)汇总提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报县长审定。
三、新闻发布会的管理和审批
(一)原则上,县政府及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新闻发布会统一归口管理,除县政府新闻办统一组织的新闻发布会外,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不得自行安排新闻发布会。
(二)县政府新闻发布会,由县政府新闻办于发布会的前5天提出意见,经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报县长审批。
四、新闻发言人
(一)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都要确定1—2名新闻发言人(其中必须有1名是本部门负责同志)。新闻发言人由熟悉本系统、本部门情况,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志担任。
(二)一般情况下,新闻发布会由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必要时也可邀请县领导或有关方面负责人发布新闻。
五、新闻发布会组织
县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组织工作包括确定到会新闻单位、协调安排记者现场或会后采访、追踪报道情况和社会舆论的反应等,由县政府新闻办负责。县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会务工作由县政府办公室负责。
六、新闻发布会纪律
(一)新闻发布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同时,严格遵守《保密法》,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发布会的 —3—
内容必须按照确定的口径统一对外发布;对内容涉密或涉及国家安全但又必须对外发布的,须经保密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审核同意。
(二)举办新闻发布会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内容进行,举办者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变更,应重新报批。
七、相关要求
(一)新闻发布会组织者提前一个月通知发布单位新闻发言人及联络员,并确定下一次发布内容;
(二)在政府网站提前预告发布会时间、地点、内容及相关资料链接;
(三)发布会举行前2天,向新闻媒体发出书面或电话邀请;
(四)新闻单位人员一律凭专用“新闻发布会出席证”出席新闻发布会;
(五)组织者应根据宣传工作的重点和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预告排出年度新闻发布计划,并通知相关单位做好准备,一经确定,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
八、垦利县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自2006年4月1日起执行。
主题词:政府工作 新闻发布 通知
抄送:县委有关部门,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法院,县检察
院,县人武部。
党中央有关部门,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全国政协办公厅, 高法院, 高检院, 各民主党派中央, 有关人民团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 局) :
现将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 试行) 》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财政部将根据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 试行) 》制定发布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 ( 试行) 》 和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 ( 试行) 》, 具体指导政府财务报告编制。随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建立完善, 及时修订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相关制度。
二、根据 《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 国发 〔2014〕63 号) 要求, 2016 - 2017 年开展政府财务报告编制试点工作。2016 年工作任务是, 确定试点范围、组织开发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系统、开展培训等, 从2017 年起开始编制2016 年度政府财务报告。试点范围和试点工作安排另行通知。
三、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强、工作任务重, 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扎实做好业务培训、资产负债清查核实等基础工作, 确保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附件: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 试行)
2015 年11 月16 日
附件:
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期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 确保政府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 国发 〔2014〕63 号) 、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 财政部令第78 号) 等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第三条政府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 包括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政府部门编制, 主要反映本部门财务状况、运行情况等, 为加强政府部门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由政府财政部门编制, 主要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等, 可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评估预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以及制定财政中长期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办法所称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是指政府财政部门将各部门和其他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各主体的财务报表进行合并汇总, 并以合并汇总的结果反映的政府整体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第二章政府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一节政府部门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四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务分析等。
第五条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
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 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 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 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
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年度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
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
第六条报表附注重点对财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
( 一) 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
( 二) 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
( 三)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四) 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
( 五) 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
( 六) 部门及所属单位代表政府管理的有关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 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
( 七)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七条政府部门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及趋势分析等。
第二节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内容
第八条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应当包括会计报表、报表附注、财政经济分析、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等。
第九条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及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等。
资产负债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年末财务状况。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分类分项列示。其中, 资产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 包括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等;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类分项列示, 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等。
收入费用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年度运行情况。收入费用表应当按照收入、费用和盈余分类分项列示。
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重点反映政府整体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
第十条报表附注重点对会计报表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一般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披露:
( 一) 报表的编制基础、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声明;
( 二) 报表涵盖的主体范围;
( 三)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
( 四) 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和进一步说明, 包括政府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 重大投资、融资活动等;
( 五) 或有和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重大事项的说明;
( 六) 与政府履职和财务情况密切相关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说明, 包括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政府持有的企业的出资人权益等;
( 七) 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运行情况分析、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等。
政府财务状况分析主要包括: 资产方面, 重点分析政府资产的构成及分布, 对于货币资产、政府对外投资、政府储备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重要项目, 分析各资产比重变化趋势以及对于政府偿债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影响。负债方面, 重点分析政府债务规模大小、债务结构以及发展趋势。通过政府资产负债率、债务率等指标, 分析政府当期及未来中长期债务风险情况。
政府运行情况分析主要包括: 收入方面, 重点分析政府收入规模、结构及来源分布、重点收入项目的比重及变化趋势, 特别是宏观经济运行、相关行业发展、税收政策、非税收入政策等对政府收入变动的影响。费用方面, 重点按照经济分类分析政府费用规模及构成, 特别是政府投融资情况对政府费用变动的影响。通过政府收入费用率等指标, 分析政府运行效率。
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分析主要包括: 基于当前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和运行情况, 结合本地区经济形势、重点产业发展趋势、财政体制、财税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 全面分析政府未来中长期收入支出变化趋势、预测财政收支缺口以及相关负债占GDP比重等。
第十二条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 主要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政策要求、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
第三章政府财务报告编制
第十三条政府财务报告内容应当符合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
对于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尚未作出规定的经济业务或事项, 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相关报告标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政府财务报告按公历年度编制, 即每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
第十五条政府财务报告应当以人民币作为报告币种。采用外币计量的项目, 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
第十六条政府财务报告格式应当符合财政部统一规定。
第一节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
第十七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由本部门所属单位逐级编制。政府各单位应当以经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本单位财务报表。
第十八条政府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 全面清查核实单位的资产负债, 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对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 各单位应全面清查核实, 完善基础资料, 全面、准确、真实、完整地反映。
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 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 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 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十九条政府各部门应当对所属各单位财务报表进行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对部门内部单位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应当经过确认后抵销, 并编制抵销分录, 在此基础上分项合并财务报表项目。
第二十条政府部门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 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 应当相互一致; 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
第二十一条各部门使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变更; 因特殊情形发生较大变更的, 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并陈述相关理由。
第二十二条政府部门财务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 并紧密结合政府部门职能履行、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绩效管理等要求。
第二节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
第二十三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以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第二十四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财政管理制度以及会计制度规定, 全面清查核实财政部门代表政府管理的资产负债等, 做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 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 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 并编制调整分录。
第二十五条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报表、部门财务报表、土地储备资金财务报表、物资储备资金会计报表等进行合并, 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对于未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中反映的政府股权投资、投资收益等, 暂按权益法从国有企业财务会计决算报表中取得相关数据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时, 经确认后, 应当对上述被合并报表之间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抵销, 并编制抵销分录, 在此基础上分项加总财务报表项目。县级以上政府财政部门要合并汇总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和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编制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第二十六条政府综合财务报表之间、财务报表各项目之间, 凡有对应关系的数字, 应当相互一致; 报表中本期与上期有关的数字应当衔接。
第二十七条政府财政经济分析应当基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 结合经济形势状况和趋势、财政管理政策措施, 对政府整体财务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
第四章政府财务报告报送
第二十八条政府各单位按照财务管理关系, 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采取自下而上方式逐级报送财务报告。
第二十九条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应当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同级政府财政部门。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以及本行政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按规定内容和时限报送上级政府财政部门。
第五章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
第三十一条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审核重点是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具体包括:
( 一) 内容真实性: 报表数据与会计账簿数据是否相符, 是否有漏报、虚报和瞒报等现象。
( 二) 数据准确性: 财务报表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是否衔接, 纸质数据与电子数据、分户数据与合并汇总数据是否保持一致。
( 三) 范围完整性: 是否涵盖所有报告主体和事项。
( 四) 格式规范性: 会计报表、报表附注、分析说明的格式等是否符合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制度规定。
第三十二条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部门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复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初审并负责。上级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对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核工作, 确保报告数据资料准确性、完整性、规范性。
第三十三条政府财务报告的审核包括自行审核、集中会审、委托审核等多种形式。
( 一) 自行审核: 各单位在报送财务报告前自行将本单位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 按规定的审核内容进行逐项审核。
( 二) 集中会审: 各地区、各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 按照财政部门的标准及要求集中进行审核。
( 三) 委托审核: 各地区、各部门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可委托中介机构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单位编制的财务报告纸质报表、电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十四条各地区、各部门应当认真做好财务报告审核工作, 凡发现报告编制不符合规定, 存在漏报、重报、虚报、瞒报、错报以及相关数据不衔接等错误和问题, 应当要求有关单位立即纠正, 并限期重新报送。
第三十五条政府财务报告审核应当采取人工审核和计算机审核相结合方式进行, 审核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性审核、规范性审核等。政策性审核主要依据政府会计准则、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规定, 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规范性审核侧重于财务报告编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及勾稽关系等方面的审核。
第三十六条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采取随机抽取与定向选择相结合的方式, 对政府财务报告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或以往年份监督检查不合格单位进行重点核查。
第六章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管理
第三十七条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包括以各种介质存放的政府财务报告及相关工作底稿等。
第三十八条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对部门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 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建库, 并从计算机中传出备份保存。
第三十九条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资料涉及国家秘密的, 应当严格实行密级管理。
第七章职责分工
第四十条财政部是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其职责主要是:
(一) 制定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的制度办法;
(二) 制定全国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报表体系, 明确报表格式要求和填报口径, 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
( 三) 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
( 四) 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
( 五) 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 六) 建立和管理全国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
( 七) 组织和指导全国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
( 八) 审核中央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 合并编制中央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九) 审核省本级和全省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合并汇总编制全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第四十一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
( 一)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
( 二)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
( 三)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
( 四)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 五) 建立和管理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数据库;
( 六) 组织和指导本地区政府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
( 七) 审核本级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 合并编制本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 八) 审核下级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合并汇总编制本地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第四十二条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管理工作, 其职责主要是:
( 一) 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编报及软件使用的布置与培训; ( 二) 组织和指导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的收集、审核、合并汇总和报送工作;
( 三) 组织本部门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利用;
( 四) 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质量监督检查;
( 五) 建立和管理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数据库;
( 六) 组织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告考核评价工作;
( 七) 审核本部门所属单位财务报表, 合并编制本部门财务报表。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三条编制部门或单位未按照政府会计准则、政府相关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政策要求编报, 导致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不完整、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信息质量较差的, 责令重新编报, 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四条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财务信息, 以及严重故意漏报、瞒报等行为的, 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九章附则
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经2007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附件
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促进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以下简称各司局、各单位)依法行政,增强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林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司局、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向管理、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公开相关政府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信息,是指各司局、各单位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和提供公共服务等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纸质、磁介质等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
第四条 坚持“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谁制作谁公开”的原则,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的各类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都要采取方便快捷的方式,及时向社会或者在单位内部公开。
第二章机构与职能
第五条国家林业局成立由局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各司局、有关单位和监察部驻局监察局(以下简称监察局)为成员单位的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负责国家林业局政务公开工作,研究解决政务公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开展政务公开日常事务工作。
第六条各司局、各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成立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加强对本司局、本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承担本司局、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落实政务公开有关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公开方式与时限
第七条主动公开
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公开的事项,均应当及时主动向社会或者在单位内部公开,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公开。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应当自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依申请公开
凡属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事项,可采取依申请公开的方式予以公开,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按程序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对于可以公开的信息。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采取适当形式向申请人公开:对于不能公开或者暂时不宜公开的事项,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应当及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对于可公开的信息,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当场不能答复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需延期答复的应当给予说明,延期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
第四章公开范围与内容
第九条下刊事项属于面向社会公开的信息,由各司局、各单位主动向社会公开。
(一)党和国家关于林业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部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
(三)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复的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文件;
(四)林业综合统计信息;
(五)林业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六)机构设置、职责范围、内设机构分工、管理职能及调整变动情况:
(七)林业重大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程序、审批和实施情况:
(八)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九)森林火灾、禽流感、沙尘暴、林业有害生物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生态建设、公共卫生、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十一)其他需公开的事项。
国家林业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相关信息公开目录。
第十条 下列事项属于内部公开信息,由相关司局主动在国家林业局机关内部公开(各直属单位产生的类似信息在本单位内部公开)。
(一)年度工作目标及执行情况;
(二)机关或者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三)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办法;
(四)大宗物资采购的项目、规模及年终统计信息:
(五)机关重大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情况及工程进展情况:
(六)机关干部交流、公务员考核情况;
(七)机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录用情况:
(八)各类先进、模范评选条件、过程、结果;
(九)职工福利分配情况;
(十)其他需公开的事项。
相关司局、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组织编制相关信息目录。
第十一条 下列事项有关信息不予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
(二)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的事项;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事项。
第五章 公开途径
第十二条 面向社会公开信息应当及时在国家林业局门户网站上公开。也可通过国家林业局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等途径公开。
第十三条 内部公开信息应当通过国家林业局文件、会议、内网、公示栏等途径公开。
第六章公开流程
第十四条主动公开流程
(一)拟稿人拟制公文信息时,应当按照《保密法》、《保密法实施办法》、《林业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对其是否涉密进行审定,如涉密,应当在发文稿纸“密级”一栏选填“绝密”、“机密”、“秘密”或“其他秘密”(包括工作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如有疑义,应当提交局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审核把关。
(二)如拟制的公文信息不涉密,应当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在发文稿纸“公开范围”一栏提出公开意见,选填“向社会公开”或“内部公开”。
(三)如涉及按国家规定需要报批的公文信息时。应当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后方可决定是否公开;对拟公开、但涉及其他部门的公文信息,应当与相关部门沟通、确认后再提出公开意见,确保相关部门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
(四)各司局司秘、各单位核稿人、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及局公文审核部门、局领导在对
公文内容进行审定的同时,也要对所办公文信息的密级、公开范围进行严格把关。
(五)对于符合公开条件、履行相关手续后的公文信息,采取适当方式、途径予以公开。
(六)有关林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除正式发布后予以公开外,在制定过程中也应当采取一定公开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七)按第九条、第十条确定的公开范围与内容,认真填写《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面向社会公开目录》(见附表1)和《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内部公开目录》(见附表2),并于次年1月31日前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八)将当年形成的所有主动公开信息有关材料。与本司局、本单位其他档案材料一并于次年6月底前归档保存。
第十五条依申请公开流程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一般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口头提出,由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代为填写。内容包括: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申请提供与申请者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二)按照职能分工,有关司局、单位受理申请。属主动公开范围内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属于不予公开范围内的或者该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及时作出更改、补充。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予公开的内容,但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受理申请的司局、单位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四)申请获取的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因征求意见而延期答复的时间,不计算在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五)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六)依申请公开信息,可适当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收取标准按国家有关标准确定。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按有关规定可减免相关费用。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申请受理的司局、单位提供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司局、单位予以更正。
(八)按第九条、第十条确定的公开范围与内容,认真填写《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面向社会公开目录》和《国家林业局政府信息内部公开目录》。并于次年1月31日前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九)将当年形成的所有依申请公开信息有关材料。与本司局、本单位其他档案材料一并于次年6月底前归档保存。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领导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将本司局、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具体包括上一年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信息情况,收费及减免情况、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情况,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内容。经司局、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盖章后报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七条局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检查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向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八条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监察局受理服务对象以及社会公众对各司局、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的投诉、举报,向局政务公开领导小组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态度不认真、工作走过场、弄虚作假的单位或者个人,予以批评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并追究相关司局、单位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 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关于印发《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档案管理制度》的通知
本办各科室: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加强机关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服务。现按照市档案局的要求,结合本机关的实际,重新修订了《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档案管理制度》,现予印发,望遵照执行。
二○○三年四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文秘工作 档案 管理 制度 通知 抄送:苏州市档案局,吴江市档案局,存档。
吴江市政府办公室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机关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更好地为机关领导决策和各项工作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是指“档案机构的职责范围”、“档案人员岗位责任”、“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档案保管”、“档案保密”、“档案利用”、“档案统计、鉴定和移交”、“档案安全保卫”等制度。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机关各科室及所属职能部门的档案工作。
第二章 档案机构的职责范围
第四条 本机关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特殊载体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
第五条 制定本机关、本系统和所属单位关于档案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工作计划、管理办法及规定。对本机关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 按规定向市档案局移交应进馆的档案。第七条 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的档案业务工作。
第三章 档案人员岗位责任
第八条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第九条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档案
主管部门的各项规定、办法。
第十条 负责统一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做到平时收集、平时整理、平时鉴定、随办随归。其它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的接收,按有关规定执行,并严格接收手续,把好质量关。
第十一条 严格执行档案工作各项制度,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定期检查并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档案的安全。
第十二条 熟悉室藏档案,编制必要的文件目录和汇编资料,主动了解机关各项工作对利用档案的需要,积极提供利用,做好平时信息反馈的记载和利用效果典型事例的收集、整理、选编工作。
第十三条 按照档案保管期限及档案鉴定工作的规定,定期鉴定档案,做好档案的存毁和向市档案局移交进馆档案的工作。
第十四条 维护本机关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对违反《档案法》和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必须予以制止,直到拒绝提供利用,并提出处理意见,报本机关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十五条 根据档案工作发展需要,对各项制度及档案室设备的添置、维修提出建议、意见、计划和办法。
第十六条 机关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才能离开岗位。
第十七条 本机关档案员的工作纳入本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范围。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成绩显著,由本机关给予奖励。
第四章 文书处理
第十八条 文书工作,就是承办和整理本办正在办理的,或已办毕尚未归档的文件材料的工作。文书处理程序包括发文处理程序和收文处理程序。
第十九条 发文。发文处理程序包括:拟稿、核稿、签发、登记、编号、缮印、校对、用印、装封、发送、归卷等。
(一)机关上报下发的各类文件、材料,根据工作职责或机关领导指示由有关科室负责起草。草拟的文件应观点明确、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文字精炼、标点符号正确,力求简明扼要。拟稿人要在文稿上签名并标明主送、抄送单位,机密等级,缓急程度,分发范围等。文件拟稿要用规定的稿纸,用钢笔书写,字迹清楚。
(二)拟的文件由办公室分管主任核稿签字,送办公室主任签发后方可登记编号打印。所有打印的文件材料,应先打出样纸,由拟稿人负责核对无误后,再印制文件。
(三)凡用印,市政府章须经政府领导审核批准,办公室章须经办公室领导审核批准,否则不予盖章。私用公章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严肃处理。
第二十条 收文。收文处理程序包括:签收、启封、登记、分办、传送、拟办、批办、承办、主办、归档等。
(一)凡寄送本办的各种文件电信函,均由文书统一拆阅,分类登记,并送呈本办领导阅批;凡各类会议下发的文件,参加会议的同志应及时交文书处理。如工作需要可另行办理借阅手续;凡上级重要来电,应作详细记录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
(二)本办领导批办的文件,文书对其负有检查、传递、协调、催办的责任;负责承办的科室和同志应按照文件精神和领导指示的要求,及时办理并将落实情况、处理结果简要填写在文件办文单中。重要事项的办理情况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
(三)各类文件材料由文书负责直接传递,不得自行横传他人;凡属传阅的文件材料,要按规定的范围、对象、时间、方式和要求进行传阅;急件要随传随阅,重要文件当天阅完,一般文件两天阅完,因公外出而不能及时阅完的,文件应交文书保管;文件阅后均应签字,以示负责并备查考;文件不得擅自带回家中,不得擅自外借他人。
第五章 文件材料整理归档
第二十一条 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凡是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具
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以及与本机关业务工作有关的资料均属于归档范围。具体按《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见附件一)》及其它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归档文件的整理应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加以保管和利用。贯彻“强化收集、简化整理、细化检索、深化利用”的工作方针,简便、高效、科学地开展归档工作。
第二十三条 按市档案局核准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确保应归档文件收集齐全完整,价值鉴定准确。
第二十四条 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文件整理归档时要去除易锈蚀的金属物,超大纸张应加以折叠。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字迹模糊或易褪色的文件、热敏传真纸应予复制。文件的修整、复制要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进行。
第二十五条 归档文件整理工作应建立在文档一体化管理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及档案管理软件辅助整理工作。所用档案管理软件符合江苏省地方标准《文书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通格式》(DB32/505—2002)要求。
第二十六条 归档文件的整理程序:确定件、装订、分类、排列、编制归档号、编目、装盒。
第二十七条 归档文件以件为整理单位。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会议纪录以每次会议记录为一件(用记录本记录的,一本为一件);介绍信存根一本为一件;重要文件的正文与历次修改稿可各为一件;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形成的文件,无定稿的,或打印出的定稿上无重要修改手迹、领导批示、定稿不存档的,将正文与发文稿纸为一件,正文与文件处理单为一件;来文与复文(指请示与批复、报告与批示、函与复函)可为一件;经过若干环节、层次办理的来文、复文,超过两件的,则将所有的来文、复文分别作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按其原来装订方式,一册(本)为一件;未装订的式样同一的表格,以一定的单位组合,可装订在一起作为一件。
第二十八条 归档文件应按件用不锈钢订书钉在文件左上角装订,较厚的文件采用三孔一线的方式装订。装订成册不便拆封的,可保持原貌。装订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转发文在前,被转发文在后;复文与来文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中形成的文件,定稿无须保存的,正文在前,发文稿纸在后;不同文字的文本,中文本在前,其它文种版本在后;有文件处理单的,文件处理单在前,正文在后。
第二十九条 本机关档案采用“保管期限————问题”的分类方法。分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跨的文件,以文件签发日期(即落款日期)为准;跨形成的会议材料归入闭幕年;跨办理的文件归入办结年。
第三十条 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排列。同一事由中的文件,按文件形成先后顺序排列,被装订为一件的归档文件排列顺序不变;事由间,按事由办结时间的先后顺序随办随归。因故未及时整理归档的零散文件材料,可排在同一、期限、问题的所有文件的最后,或并入关系密不可分的相关文件中作为一件,并在备考表中加以说明。
第三十一条 归档文件应按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逐件编写归档号,填写在归档章内。归档章采用红色印泥,一般加盖在文件首页上端居中的空白位置上。文件阅办单随同归档的可盖在阅办单上,以保持文件原貌。
第三十二条 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定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编目应做到准确、全面、详细,以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及计算机检索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将归档文件按室编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封面、盒背和备考表项目。不同保管期限的不得装在同一盒内,不同问题不得装在同一盒内。有盒内文件材料的情况说明,都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可说明,应将整理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日期填上。
第三十四条 归档文件整理完毕装盒后,上架排列应按本单位归档文件分类方案,自上而下,自左向右排列。
第三十五条 声像档案、电子文件档案、科技档案应用文字标明内容,并加以编号。
第六章 档案保管
第三十六条 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51年以上)、长期(16年—50年)和短期(15年以下)三种,专门档案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凡是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列为永久保管。它主要包括:本机关制定的属于法规政策性的文件,处理重要问题形成的文件材料,召开重要会议的主要文件材料,重要的请示、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机构演变、机关领导人任免的文件材料;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并要贯彻执行的重要文件材料和非直属上级机关针对本机关主管业务并要贯彻执行的重要文件材料。
第三十八条 凡是反映本机关一般工作活动,在较长时间内对本机关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列为长期保管。它主要包括:本机关一般工作问题文件材料,一般会议的主要文件材料,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文件材料,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并需要贯彻执行的一般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总结、报告和统计报表等文件材料。
第三十九条 凡是在较短时间内对本机关有参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列为短期保管。它主要包括:本机关一般事务性的文件材料,上级机关的同级机关颁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一般工作总结、报告和统计报表等文件材料。
第四十条 档案保管,应根据保存档案资料的数量设置必要的档案专用库房和铁柜。并有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设施。要根据工作需要增置温湿计、复印机、照相机、去湿机、吸尘器、消防设备等必要的保护设备。特殊载体档案要配备专用的管理、保管和利用设备。
第四十一条 库房控制的标准温度为14—24℃之间,相对湿度在
50—60%之间。
第四十二条 档案盒多柜存放的应绘制存放示意图。
第四十三条 建立全宗卷,积累存储本机关档案整理工作方案,分类方案,鉴定报告,交接凭证,销毁清册,检查记录,全宗介绍等材料。
第四十四条 定期组织人员对档案保管的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对破损褪变的档案,要进行修裱、复制和其他技术处理。录音带、录像带,要根据需要,每隔一段时间重新缠绕一次,如出现磁带变形、断裂、磁粉脱落等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救,发现照片、底片发黄、发霉、变质等现象时,要及时进行清洗和技术处理。
第四十五条 本机关档案管理现代化应纳入本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步发展,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第七章 档案保密
第四十六条 建立健全本机关档案保密组织,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对机关的文件材料做到及时登记、及时传阅,及时催(承)办、及时收回,不积压、不错漏、不遗失、不泄密。非本机关档案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开启档案箱柜取档案。
第四十七条 档案人员必须做到:不该说的机密不说,不在非保密本上记录机密;不在私人通信中涉及机密;不在公共场所和家属、子女、亲友面前谈论机密;不在不利于保密的地方存放机密文件和资料;不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局传达机密事宜;不携带机密材料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和出入公共场所。
第四十八条 加强保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密级的变更和解密,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凡是违反保密规定,造成损失的,根据情况轻重,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本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在指定地点监销,并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八章 档案利用
第五十条 本机关档案人员应熟悉室藏档案的情况,主动了解机关各项工作对利用档案的需要,积极做好提供利用工作。
第五十一条 本机关档案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编制《归档文件目录》,并根据利用工作的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编写全宗介绍、组织沿革、大事记、基础数字汇编、发文汇集和专题文件汇集等。
第五十二条 凡利用者都应按规定办理利用手续,并填写《档案借阅登记簿》,在本机关档案阅览室或指定地点阅档。查阅档案时,不准在档案上圈划、批注、污损、涂改、剪裁及拆散档案,不得擅自将档案带出机关或转借他人,违者要追究责任和赔偿损失。
第五十三条 本机关、本系统单位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时,应办理登记手续,外机关、外单位人员查阅档案,需出具单位介绍信,经领导批准,方能查阅。
第五十四条 凡经批准查阅的有关档案,可以摘抄,复制(印),但需经档案管理人员审核,确认无误后加盖证明印章方能生效。
第五十五条 在向利用者提供档案的同时,应根据需要附一张《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利用工作结束后,由利用者如实填写,及时交档案室存查。
第九章 档案统计、鉴定和移交
第五十六条 按规定填写档案收进和移出登记簿,准确统计档案工作情况统计年报,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第五十七条 根据本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附件二)由鉴定小组定期对已经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审查,拣出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加以销毁。
第五十八条 根据市档案局的规定范围,及时移交应上交的档案。
第十章 档案安全保卫制度
第五十九条 本机关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第六十条 对本机关规定的应当立案归档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综合档案室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将档案据为己有,也不得擅自销毁。
第六十一条 综合档案室保管的档案是现行档案,主要供本机关及上级机关使用,不属于开放范围,对外提供利用需要严格按照本机关制订的《档案利用制度》执行。
第六十二条 综合档案室库房基本达到标准,做到办公、阅览、库房三分开。
第六十三条 库房内设有空调器、去湿机、消防设备、防盗门、吸尘器等先进的设备,积极做好“八防”工作,杜绝事故隐患。
第六十四条 工作人员离开档案室时应切断电源,关好门窗。第六十五条 逢五
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日,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第六十六条 对重要的档案,根据需要尽可能编制一些切实可行的资料,以保证档案的安全和方便利用。
第十一章 电子文件整理归档制度
第六十七条 凡是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盘、光盘等载体上依赖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的电子文件均属于归档范围。具体归档范围参照纸质文件材料归档范围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包括相应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
第六十八条 在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时,应对归档电子文件的基本技术条件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的有效性及其信息记录格式、有无病毒感染等。归档的电子文件在检测合格后以件为单位按照时间进行整理,并编制机读目录和纸质目录。
第六十九条 对归档的电子文件应如期移交至本机关档案室集中统一保管。电子文件应拷贝一式3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供查阅读使
用,一套异地保存。
第七十条 归档电子文件保管时应作防写处理,单片载体应装盒并竖立存放,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场、强热源及有害气体,环境温度应在17℃—20℃,相对湿度应在35%—45%。档案室应每年对电子文件的读取、处理设备的更新情况进行检查登记。
第七十一条 归档电子文件利用时应遵守保密规定,利用者对归档电子文件的使用应在权限规定范围之内。
第七十二条 归档电子文件的鉴定销毁,参照纸质档案鉴定销毁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在办理审批手续后实施。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七十三条 本制度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时按上级有关规定执行。第七十四条 本制度从二○○三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附件一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
为了完整、系统地保存本机关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公文、电报、书信、录音、录像等各种门类和各种载体档案,提高归档文件材料的质量,以适应领导决策科学化和机关各项工作的需要,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
1、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
凡是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
1.1 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
1.1.1 上级机关召开的需要贯彻执行的会议的主要文件材料; 1.1.2 上级机关颁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并要执行的文件,以及普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需要贯彻执行的法规性文件;
1.1.3 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代表,上级机关领导等视察、检查本地区机关工作时的重要指示、讲话、题词、照片和有特殊保存价值的录音、录像等材料。
1.1.4 代上级机关草拟并被采用的文件的最后草稿和印本; 1.1.5 上级机关转发本机关的文件(包括报纸、刊物转载)。1.2 本机关的文件材料。
1.2.1 本机关党组、行政领导会议文件材料,本机关召开的工作会议、专业会议材料;
1.2.2 本机关颁发的各种正式文件的签发稿、印制稿,重要文件的修改稿;
1.2.3 本机关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文件,下级机关的请示与本机关的批复文件;
1.2.4 本机关及其内部职能部门活动形成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
1.2.5 反映本机关业务活动和科学技术管理的专业文件材料; 1.2.6 本机关检查下级机关工作,调查研究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 1.2.7 本机关汇总的各种统计报表和统计分析资料;
1.2.8 本机关党、政、工和内部组织机构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文件材料;
1.2.9 内容重要的人民来信、来访材料、领导的指示和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形成的记录、摘要单、调查处理报告、统计分析材料等。
1.2.10 本机关领导人公务活动形成的重要信件、电报、电话记录,从外机关带回的与本机关有关的未经文书处理登记的文件材料;
1.2.11 本机关及本机关批准的有关区域变化和解决边界纠纷、征用土地以及基本建设工程施工、竣工、购置大中型设备的文件材料,本机关直接管理的科研、生产、建设项目的科技文件材料;
1.2.12 本机关成立、合并、撤销、更改名称、启用印信及其组织简则、人员编制等文件材料;
1.2.13 本机关制订的工作条例、章程、制度等文件材料; 1.2.14 本机关的组织沿革、大事记、年鉴,反映本机关重要活动事件的剪报、声像材料,荣誉奖励证书,有纪念意义和凭证性的实物和展览照片、录音、录像等文件材料;
1.2.15 本机关工作人员任免、调配、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聘任、党团员、机关工作人员名册、报表,纪律检查,治安保卫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转正、定级、调资、退职,离退休、复员、转业、病残、抚恤、死亡等工作及机关工作人员奖惩等文件材料;
1.2.16 本机关办理的工作人员的转移工资、行政、党团、工会组织介绍信及存根;
1.2.17 本机关财产、物资、档案等的交接凭证、清册; 1.2.18 本机关编印的情况反映、简报等刊物定稿和印本,编辑出版物的定稿、样本;
1.2.19 本机关与有关机关单位签订的各种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1.2.20 本机关与外国签订的条约、议定书、协定、合同、换文(正本、副本)和机关外事活动中形成的请示、报告、计划、考察总结、重要简报、会议纪要、记录、声像材料、有参考价值的资料、互赠礼品清单、工作来往文件等;
1.2.21 各种普查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1.3 同级机关和非隶属机关的文件材料
1.3.1 同级机关和非隶属机关颁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需要执行的法规性文件;
1.3.2 有关业务机关对本机关工作检查形成的重要文件; 1.3.3 同级机关和非隶属机关与本机关联系、协商工作的重要来往文件。
1.4 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
1.4.1 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的工作计划、报告、典型材料、统计报表、财务预算、决算等文件;
1.4.2 直属单位报送的重要的科技文件材料; 1.4.3 下级机关报送的法规性备案文件。2 不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 2.1 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
2.1.1 上级机关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普发供参阅、不办的文件材料;
2.1.2 上级机关发来供工作参考的抄件; 2.1.3 上级机关征求意见未定稿的文件。2.2 本机关的文件材料; 2.2.1 重份文件
2.2.2 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
2.2.3 未经会议讨论,未经领导审阅、签发的未生效文件、电报草稿,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铅印文件的各次校对稿;
2.2.4 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一般性表态、询问一般性问题、提出一般性建设或意见的人民来信;
2.2.5 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不应履行公文的行文、介绍信等;
2.2.6 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机关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
2.2.7 为参考目的,从各方面收集的文件材料。2.3 同级机关和非隶属机关的文件材料。
2.3.1 参加非主管机关召开的会议不需要贯彻执行和无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
2.3.2 非隶属机关抄送的不需要办理的文件材料。2.4 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
2.4.1 下级机关送来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不应抄送或不必备案的文件材料;
2.4.2 越级抄送的一般的、不需要办理的文件材料; 2.4.3 下级机关抄送备案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附件二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顺序号 条 款 名 称 保管期限 1 上级机关召开的重要会议文件材料
1.1 主要文件材料 [长期] 1.2 其它文件材料 [短期] 2 上级机关颁发的文件材料
2.1 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属本机关主管业务的,和
非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针对本机关主管业务并要执
行的重要指示、批复(包括通报、转发本机关的文件)
等文件材料 [永久] 2.2 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属本机关主管业务并要执行
的重要普发性文件 [长期] 2.3 其它需要执行的文件材料 [短期] 3 代上级机关起草并被采用的文件的最后草稿
3.1 重要的法规性的 [长期] 3.2 一般性的 [短期] 4 党和国家领导人、上级机关视察、检查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时形成的题词、讲话、声像等重要文
件材料 [永久] 5 本机关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记录、纪要、讨论通过的文件 [永久] 6 本机关召开会议的文件材料
6.1 本机关召开的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工作会议和重要的
专业会议文件材料
6.1.1 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决议、决定、纪要、重要的声像材料 [6.1.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简报 [6.1.3 小组会议记录、参考材料 [6.2 一般专业会议文件材料
6.2.1 纪要、通知、总结、讲话、报告、重要的声像
材料 [6.2.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简报 [7 本机关制发的(包括与其他机关联合制发的)文件材料
7.1 方针、政策法规性的,重要业务问题的 [7.2 一般业务问题的 [7.3 事务性有参考价值的 [8 本机关各种普查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
8.1 综合成果、专题成果、方案、总结、报告 [8.2 原始记录 [9 本机关专题、典型的调查报告
9.1 重要的 [9.2 一般的 [10 本机关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下级机关的请示,报告与本机关的批复,批示
永久] 长期] 短期] 长期] 短期] 永久] 长期] 短期] 永久] 长期] 永久] 短期] 10.1 方针政策性的重要问题的 [永久] 10.2 一般事务性问题的 [短期] 11 本机关工作活动的工作总结、报告
11.1 主要职能活动和以上的、重要专题的 [永久] 11.2 半的、季度的、一般专题的 [长期] 12 本机关计划、规划、控制数字
12.1 和以上的 [12.2 季度的、月份的 [13 本机关的统计报告
13.1 汇总的、和以上的、专题的 [13.2 季度、月份的 [14 本机关机构设置、撤并、名称更改、组织简则、工作条例、人员编制、启用印信文件材料 [15 机关工作人员任免的文件材料
15.1 本机关领导人,本机关对直属单位领导人任免的
文件材料 [15.2 本机关内部机构负责人的任免材料 [16 本机关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的文件材料
16.1 省级以上 [16.2 地、县级以下的 [17 本机关对有关人员的处分材料
17.1 影响大、问题严重的 [17.2 一般的 [18 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转正、调资、定级、离退休、职 务聘任、复转、抚恤、死亡等文件材料 [
永久] 短期] 永久] 短期] 永久] 永久] 长期] 永久] 长期] 永久] 长期] 长期] 19 本机关工作人员调动工作的行政、工资、党团组织关
系的介绍信及存根 [长期] 20 本机关工作人员、党员名册 [永久] 21 机关党、工会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报告、计
划、总结、会议文件 [长期] 22 本机关组织沿革、大事记、情况简介、年鉴 [23 本机关及本机关批准的有关区域变化和解决
边界纠纷、征用土地的文件材料 [24 本机关财产、物资、档案等的交接凭证 [25 本机关编辑的并反映主要职能活动的出版
物定稿和样本 [26 本机关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定、协议
书等文件材料
26.1 有历史意义和长远利用价值的 [26.2 重要的 [26.3 一般的 [27 本机关关于出国考察、友好往来、参加会议等外
事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27.1 重大活动的主要文件 [27.2 一般活动的审批手续、考察报告 [27.3 其它文件材料 [28 机关之间协商工作的往来文件材料 [29 同级机关和非隶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
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30 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永久] 永久] 长期] 永久] 永久] 长期] 短期] 永久] 长期] 短期] 短期] 短期] 30.1 有省以上领导重要批示和处理结果的 [永久] 30.2 有上级机关或本机关领导人重要批示和处理
结果的 [长期] 30.3 其它有重要处理结果的和没有处理结果的 [短期] 31 下级机关报送的总结、报告、统计报表 31.1 和以上的总结、统计报表、重大
问题的专题报告 [31.2 以下的总结、统计报表,一般专题的
报告和备案的 [
长期] 短期]
吴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特殊载体档案保管期限表 声像档案 [长期] 2 电子文件档案 [参照文书档案] 3 实物档案 [永久]
(温政发〔2007〕1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
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三月八日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浙政发〔2006〕48号),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财政厅印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浙劳社老〔2006〕14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
办法。
一、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
1.各县(市、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的要求,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落实当地政府负全责的责任,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保发放”的长效机制。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机制,确保做实个人账户后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二、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3.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的范围、对象,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城镇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为参保重点,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4.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统一调整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县(市、区),缴费基数一步到位有困难的,可分3年过渡,2006年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2007年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90%,2008年为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95%,2009年起全部到位。有条件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在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至300%之间确定缴费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5.各地要进一步落实“4050”人员和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他们参保缴费创造条件。
6.要重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用人单位要继续按时足额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7.本省户籍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核准,可适当延长缴费年限,延缴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延缴期间本人必须按月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延缴后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一次性支付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8.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当年应保未保的,经社保经办机构核准,允许一次性补缴,补缴的基数为补缴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补缴的比例为补缴时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补缴的养老保险费按补缴时规定的个人账户记入办法和规模一次性记入补缴时的个人账户,并按补缴时全省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补缴年限的缴费指数。
三、调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
9.从2006年4月1日起,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按本人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目前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尚未达到8%的县(市),从2006年4月1日起要统一提高到8%。
10.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认真做好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记录,清理核实个人账户信息,及时纠正个人账户记账不全、不规范的做法。
11.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转移时,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按浙社险〔1999〕66号文件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的转移手续,其中1998年至2006年3月31日期间个人账户规模按当时记入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2006年4月1日起个人账户规模按8%转移,同时转移参保人员历年缴费工资和实际缴费指数信息。
12.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省内跨统筹范围转移时,各级社保经办机构应
严格按照浙政发〔2006〕48号文件规定办理转移,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应及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不得以各种理由设置转移条件。凡不符合规定的转移政策,应予纠正。
四、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一)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13.“新人”基本养老金的计发。199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即“新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从核准退休的次月起,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用公式表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参保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参保人员本人退休时历年缴费工资指数(含视同缴费年限的替代指数)的平均值。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按《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附后,同下)执行。
14.“中人”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温政〔1998〕7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2011年3月31日前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0年和2011年4月1日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退休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用公式表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其中: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计算公式与上款相同;
(2)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一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997年底前平均缴费工资指数×1997年底前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4%。
式中:1997年底前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参保人员本人1997年底前历年缴费工资指数(含视同缴费年限的替代指数)的平均值。
15.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温政〔1998〕7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的“新人”,温政〔1998〕7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2011年3月31日前缴费年限满10年和2011年4月1日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经县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又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以退职。退职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与退休人员相同。
(二)调整相关养老保险政策。
16.上述公式中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满1年的,计算到月,缴费指数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
17.2006年3月31日以前已经退休(退职)的人员,仍按原办法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正常调整办法。
18.为使基本养老金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设置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办法与老办法进行对比。按老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凡执行温政〔1998〕7号文件规定的,计算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时的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封定在2005年。
19.过渡期内退休(退职)的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少”的原则,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一定比例予以封顶限制,封顶限制的比例逐年增加,具体按省劳动保障厅在每年年底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养老金调整等情况公布次年的封顶限制比例执行。2006年退休(退职)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按浙劳社老〔2006〕154号文件规定执行。2011年4月1日以后退休(退职)的人员不再实行新老办法的对比,退休(退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新办法规定的标准发放。
20.未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中断缴费人员,在退休(退职)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其计算基础养老金中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应计入中断缴费年限的指数,中断缴费年限期间的缴费工资指数为零,其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断缴费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全部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全部缴费年限+中断缴费年限)。
全部缴费年限指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全部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参保人员本人退休(退职)时历年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参保人员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统筹地的替代指数。
21.对1997年12月31 日以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等称号、2006年4月
1日以后退休仍保持荣誉的参保人员和1997年12月31日以前获得科技成果奖等奖项的高级专家、2006年4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以及1987年12月31日以前从事井下、高温、有毒有害工作累计满5年以上、2006年4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继续按浙政〔1997〕15号、浙政办〔1986〕54号、浙政发〔1993〕227号文件规定实行增发一次性补贴,一次性补贴的计算公式为:
劳动模范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80;
从事井下、高温、有毒有害工作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20;
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80。
22.“新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中人”2011年3月31日前缴费年限不满10年和2011年4月1日后缴费年限不满15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3.参保人员在当年尚未公布全省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前达到退休(退职)年龄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先预付一定数额的基本养老金,待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正式公布后再为其核定基本养老金,预付的差额部分予以多退少补。
24.继续执行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保障制度。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按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确定。凡企业退休人员当年计发的月基本养老金数额低于最低标准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予以补足。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参保人员,退休后不能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
(1)中断缴费的人员;
(2)退职人员;
(3)执行“前补后延”的人员;
(4)本办法实施后未按统一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5)上年已按规定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人员。
25.企业职工失业后及个体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死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同等标准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费,其所需费用在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如参保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所需费用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五、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6.根据我市实际,按照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从2006年4月1日起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1)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原则。做实个人账户要实行老中新分开,即:以2006年4月1日为分界点,之前已退休的,退休前已有账户不做实;已经参保尚未退休的人员,以前没有做实的个人账户不再做实,以后缴费逐步做实;之后参保的人员,个人账户从参保缴费开始逐步做实。
(2)做实个人账户的目标。根据各县(市)基金结余和财力状况,对2005年末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上(含12个月)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起步比例为3%-5%,今后逐年提高,最终达到8%;市区做实个人账户起步比例为4%。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下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
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做实个人账户后,当年基金出现缺口的,由当地财政补足。
(3)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做实基金应与社会统筹基金实行分别管理,两项基金不得相互调剂使用。
(4)做实个人账户指导性意见及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
27.根据《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省政府令第188号)的要求,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实行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职工个人按工资收入核定缴费基数,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分核办法,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五费合征”,努力提高征缴率。
28.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报养老保险费的单位,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养老保险费的,地税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要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29.逐步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不得擅自扩大统筹项目和出台调整计发办法的政策。
30.各级社保经办机构要完善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认证办法,建立制度,定期审验,严格查处欺诈冒领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行为。
31.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或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混设。
32.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构建设,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保证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的落实;加强内部监督,制定内控监管办法,防止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维护基金的安全。
33.各县(市、区)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的意见》(浙政发〔2004〕36号)精神,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
七、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34.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各县(市、区)不得擅自出台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的政策。
八、积极发展企业年金
35.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企业人才的竞争,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各县(市、区)要积极推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具有相应经济负担能力的企业,经过集体协商,建立企业年金。
36.企业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20号)、《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动保障部令第23号)规定制定的企业年金方案,应严格按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劳社老〔2006〕22号)规定执行,做好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备案工作。
37.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立的企业年金,其所需费用在不超过本单位工资总额5%范围内列入企业管理费用支出。
38.加强对企业年金受托机构、托管机构、账户管理机构和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管,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工作,实现规范运作,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九、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39.要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加大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力度,基本实现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40.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落实工作条件、充实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推进街道(乡镇)社区的工作平台建设。
41.要不断拓宽社区管理服务内容,建立起规章制度完备、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满足退休人员多层次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十、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能力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
42.要高度重视社保机构和经办能力的建设,规范社保经办机构的名称、性质和职能,切实解决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和工作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抓好社保经办机构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十一、其他
43.各县(市)可依照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44.本办法从2006年4月1日起实施。在此之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关于印发苏州市人民政府
与苏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印发给你们,请切实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五年一月十一日
苏州市人民政府与苏州市总工会
联席会议制度
第一条根据•工会法‣和•江苏省实施†工会法‡办法‣的有关规定,为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工会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作用,密切政府与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增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推动全市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第二条联席会议是政府与工会相互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工会实现高层次参与,从源头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市政府与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如遇紧急问题,可随时举行。
第三条联席会议的指导原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有利于维护政府权威与尊重工会独立性相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联席会议内容:由政府或行政管理部门向工会通报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由工会通报
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及职工队伍的情况。听取工会对制定有关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解决有关工会的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职工的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和其他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认真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第五条联席会议的议题,应在每次会议前的一个月由市政府和市总工会共同商定。联席会议设立联络员,由政府一名副秘书长和市总工会一名副主席担任,具体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关事宜。
第六条联席会议由联系工会工作的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总工会主席、副主席出席。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确定会议参加人员,一般请与议题相关的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市总工会有关方面的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由市政府联系工会工作的副秘书长主持。
第七条联席会议确定的事项,要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室签发,市总工会会签。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市总工会应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确定事项,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总工会分别负责督促检查。落实结果在下一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第八条联席会议视情况可邀请劳动模范、职工代表、基层工会干部、新闻记者列席,并根据需要经过审核发布新闻。
第九条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市政府秘书长或联系工会工作的副秘书长牵头,由市政府办公室和市总工会共同承办。
第十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此页无正文)
主题词:政府工会工作制度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市政协办公室,市
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五年一月十二日印发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3月28日
《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大调整、大变革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迎接全球制造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重大举措,是规划制造业崛起的路线图。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特制定本纲要。
一、重要意义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制造业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试图赢得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再分工体系,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全国各省(区、市)也以落实《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把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强优势、补短板,研究政策、出台措施,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制造业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规模总量较大,但产业结构偏重。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2.5%左右,但轻重产业的比例为33∶67,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二是产业门类齐全,但中高端产业占比较低。我省41个主要产业门类均有涉及,但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32.5%,装备制造业占比仅为28.5%,产业层次偏低。三是省内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我省产品省内、国内和国外销售额比例约为5∶3∶2,国际市场份额较小,外向度较低。四是创新体系较为完善,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全省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居全国前列,但创新成果转化率仅在20%左右,创新引领动力不足。五是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模式粗放。“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1.3倍,但工业增长主要是依赖产能扩大,粗放型特征较为明显。
制造业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主要载体,是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关键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制造业水平的差距,在国际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对于实现省委确定的“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目标要求,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克服自身问题和不足,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制造业由追赶型向引领型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扬长避短、精准施策,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政策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坚持创新引领、内涵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山东省情,发挥制造业特色优势,扬长补短、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利用倒逼机制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4.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5.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增强山东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三)战略目标。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对接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积极打造中国制造“山东版”,努力推进山东制造强省建设。
1.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点。聚焦国家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优势,补强薄弱环节,扩大产业链延伸领域,培植一批代表中国制造先进水平的骨干产业和重点企业,成为国家级战略产业的强有力支撑。
2.打造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瞄准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发挥特长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努力培育产业创新的领先优势。
3.打造两化融合的先导示范区。依托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互联网公用网络平台建设优势,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发挥先进示范引领作用。
4.打造绿色发展的关键空间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节能减排综合措施,争取今后十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实现探高回落,能源消耗强度继续降低,煤炭消费实现明显削减,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社会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5.打造对外开放的深度合作区。进一步发挥山东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对接日韩,紧盯欧美再工业化进程,落实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对外合作,提升山东制造的国际竞争地位。
到2025年,全省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绿色发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产业基础雄厚、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良好、持续发展强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实现制造业强省目标。
到2035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前列,世界制造强国中等以上水平。
到建国100周年,山东制造整体达到国内制造强省领先水平,世界制造强国前列水平。
全省制造业素质提升主要目标如下:
三、战略任务和重点
今后十年,全省以实施山东制造强省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培植提升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八大专项工程,推动制造业实现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一)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确保我省在高端智能制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信设备、高端服务器、云计算设备、操作系统及高端工业软件、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等产品和技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领先优势。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聚焦汽车、军工、航空航天、家电、医药生产、船舶等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围绕汽车、电子、机械、化工、轻工、家政、医疗、商业等产业需求,发展各类工业机器人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
3.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面向海洋资源开发需求,重点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浅海固定采油平台、深水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等海洋油气装备;深水半潜式起重铺管船、大型半潜式运输船、深水高性能物探船、深水勘察船、三用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及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海上后勤补给等装备;绿色节能环保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三大主流船型及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突破发展大型豪华游艇和邮轮。
4.轨道交通装备。突出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城市地铁、快速重载货车,积极发展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产品。
5.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型中高档乘用车、节能高舒适性高附加值轻量化载货汽车、豪华安全可靠型客车、高技术高安全性多功能专用车,大力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各类新能源汽车,以及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
6.电力装备。加快发展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大型风机主轴、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
7.现代农业机械。重点发展智能大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大型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大型喷灌机械、先进植保机械、集约化畜牧养殖装备、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农产品保鲜藏储与加工包装机械设备等产品。
8.工程机械。开发使用节能新技术、卫星定位、数字传输、智能自动操控、远程监控技术等,重点发展先进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旋挖钻机、路面机械、桩基施工机械、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大型盾构机、上架桥设备、隧道掘进机及高端液压基础件等,向现代高端工程机械发展。
9.专用设备。以汽车制造、轻工纺织、医药生产、冶金制造、高效印刷、石化等领域为重点,发展汽车自动焊接涂装生产线、食品加工自动生产线、印染纺织数控生产线、医药生产智能化、冶炼铸造自动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综合采掘输送成套设备、数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成套钻井设备、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装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日用玻璃和造纸成套设备等,提升专用设备开发和生产水平。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发展高端新型医疗设备、医用生物材料及高端耗材产品。
10.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工业炉窑烟气脱硝脱硫除尘、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蜂窝陶瓷尾气净化系列产品和固液分离机械等技术装备;完善水泥窑工艺装备,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及工业污泥、危险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恶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重点发展节能高效循环流化床锅炉、新型高效煤粉工业锅炉、燃油气工业锅炉燃烧系统,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大力发展三相异步电动机、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等高效电机产品,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力争在预混和蓄热结合、蓄热体材料研发、蓄热式燃烧器小型化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培植提升十大特色制造业。围绕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以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为出发点,立足山东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着力提高山东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水平,与装备制造业一起成为制造强省建设的主要支撑力量。
1.新材料。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轻质合金、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2.新医药。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新型疫苗药物、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突出发展海洋糖类创新药物、海洋小分子创新药物、海洋中成药等海洋药物;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现代生产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融合,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发展新型制剂产品,推进缓控释、靶向、透皮、黏膜、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实现微球、脂质体等药物的产业化。
3.纺织服装。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及其产品的开发应用。加快发展高档多种纤维混纺、色纺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等纱线;大力发展高档色织织物、特宽幅印染,建设高端印染产品加工基地;积极发展系列化中高档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提高终端产品比重。
4.食品。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焙烤及方便食品制造、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果蔬加工及饮料制造,提升粮食加工、食用油加工水平,规范发展乳制品、酒类制造业。提升我省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
5.家电。重点发展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电视机、热水器、小家电、健康保健电器等产品,培育配套产业支撑体系,提高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节能、智能化、个性化发展。
6.纸品。进一步开发高得率浆和再生纤维以及秸秆为原料的造纸新产品。重点发展新闻纸、未涂布印刷书写纸、涂布印刷纸、白板纸、生活用纸、箱纸板和瓦楞原纸等包装用纸,开发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大宗和特种功能型纸及纸板,大力拓展纸制品加工应用范围,延长造纸产业链。
7.轮胎。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产能整合,提高轮胎产业集中度。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提升乘用子午线轮胎、载重子午线轮胎和工程子午线轮胎等产品的性能指标,重点发展高性能、绿色、安全轮胎产品。
8.石化。实施重点骨干企业的炼化一体化改造提升,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石化企业。重点攻克推广炼油、清洁汽柴油生产、合成树脂及合成橡胶等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改性、高端化工新材料制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通用级合成材料的特种牌号和专用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橡胶及弹性体等化工新材料;开发生产新型橡塑助剂、新型中间体及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化工,降低生产成本与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毒性,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9.建材。水泥,重点发展核电水泥、高镁低收缩水泥、油井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低碱水泥、海洋工程水泥等特种水泥,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平板玻璃,重点突破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产品生产及深加工技术,大力发展低辐射镀膜玻璃、超白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屏显基板玻璃、航空和车用安全玻璃等高性能产品。建筑陶瓷,重点发展防静电瓷砖、防辐射瓷砖、夜光陶瓷、太阳能瓷砖以及自洁抗菌、耐磨、耐污、防滑、保温等功能型或复合型产品及其相关配套产业。
10.有色。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用铝材、交通运输用铝材、包装印刷用铝箔、电子家电用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铝杆铝线等高端铝材,以及高精度高效换热铜管、电子电器精密铜带箔、高速列车接触铜线等高端铜材。发展黄金深加工业,加强设计研发,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发展黄金珠宝首饰、工艺品及高科技工业用金。
(三)组织实施八大专项工程。加快实施《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22个行业实施方案,围绕自主创新、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小企业成长、军民融合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先进经营理念、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在制造业广泛应用,努力缩小与国际制造业先进水平差距。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重点培植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定期推出全省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择优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科技创新,通过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技术、人才、信息等全方位合作,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搭建一批对全省产业及区域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模式,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等环节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
2.智能制造工程。以建设新型智慧园区和智能工厂为重点,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制定全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抓好标准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加快发展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发展针对关键设计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行业应用等领域软件。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汽车、轻工、纺织、轮胎、冶金等行业为重点,以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为路径,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系统、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划布局,尽快形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络。加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山东省工业云平台和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联动发展。
3.工业强基工程。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发布“四基”攻关指南,建立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开展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建立材料需求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关键基础材料的有效对接。以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成立省级材料研发试验室,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提供保障。
4.标准质量品牌工程。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加强“山东标准”建设,积极开展制造业先进标准试点示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完善提升标准体系,培育打造“山东品牌”发展模式。突出省长质量奖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行业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主体,培育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山东标准”。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国际市场信誉度。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健全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加强严重失信企业的管理,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围绕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制造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地,鼓励建立专业检测技术联盟。积极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打造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山东制造”品牌建设,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进“好品山东”建设。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5.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以钢铁、有色、化工、轻工、印染、建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余热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以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节材等先进加工工艺,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积极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以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石油装备、船舶等产业为重点,积极采用节能低耗发动机、轻量化材料、节能内燃机等节能技术和产品。以电子信息、家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节能电机、低功耗元件、易回收材料等技术工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培育循环经济园区和清洁生产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在机床、发动机、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机电设备行业,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认定和命名一批创业创新学院和创业辅导师,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类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实施国家、省、市、县(市、区)资源共享和服务联动,并把服务延伸到社区和村镇,扩大创业创新服务受众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发展,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更多的技术绝活和专有技术,打造一批“小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利用山东省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引进和运用更多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装备工艺技术水平。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建立小微企业贷款奖补和代偿补偿机制,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撬动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及私募债,在新三板和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中小企业。
7.服务型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依托互联网、物联网跨界融合、衍生升级,实现从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转型,加大服务要素投入,提高服务产品比重。结合不同产业特点,推进制造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远程故障诊断、远程在线运行维护等新型业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服务。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探索开展示范带动,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县和企业开展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工作。
8.军民融合工程。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围绕AP1000核电技术,发展壮大核电装备产业规模。推动军民两用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在军工行业探索开展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工控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以基础配套、零部件、通用分系统领域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民参军”专业化“小巨人”。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民口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在符合国家安全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合力发布武器装备需求任务信息、《“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荐目录》和《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实现技术、产品、项目、企业等信息高度共享。加强军民资源共享,推进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支持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动态调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培育建设一批战略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研究制定船舶配套产业自主化发展推进计划,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加强供需对接,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在军工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依托,创建国家级船舶工业创新中心。
四、保障机制和措施
建设制造强省,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改进完善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循环经济等领域立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方式,提高规划制定、政策研究、标准实施水平,增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积极适应未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发展,探索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新模式,确保特种设备运行安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计划,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推动技术改造相关立法,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体系,强化技术改造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搞好产业集群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公用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
(四)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德、美、韩、日等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合作,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建设对外合作工业园区,吸引外资以合资合作、独资建厂等方式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加大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全球研发机构,推动我省企业与境外企业开展深度技术合作。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大力开发欧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并购投资,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设一批境外制造业合作园区,建立营销及服务体系,拉长全球产业链条,发展国际总承包、总集成,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基地,与境外研发机构和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或直接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加值链条,推动制造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努力打造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五)加大财税用地扶持力度。加大现有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集约集聚发展,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确需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
(六)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协调和推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机构,发挥自身优势,对我省十大装备制造业和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上给予重点倾斜。引导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债权融资等方式为制造业重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加强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合作,积极搞好项目推介,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支持企业上市,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大力发展私募市场,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家培养、选拔、激励、监督和服务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技师培养计划,在高等院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技师工作站建设,大力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瞄准世界技能大赛,建立一批世赛、国赛训练基地。围绕战略任务和重点,在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建设一批优势学科,提高研究能力,加强山东制造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示范,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制造业人才。开展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院士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制造业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
(八)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程序,规范行为。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创新政策扶持方式,支持企业新产品市场开拓。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公正、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九)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领导机制,统筹协调制造强省建设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服务。建立制造业智库,为制造业强省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