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推荐8篇)
关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
情况汇报
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对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市场运作的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繁荣农村市场,大力推进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加大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的培育,加快农产品流通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强化农产品营销推介力度,使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康发展。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
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领导,我区成立了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分管领导担任,区农工办、农委、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工商局、商务局、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供销总社,建立了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组织保障。同时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任务层层分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全面加快华东农业大市场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明确各乡镇分管农业农村工作负责人负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今年曾4次召集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产品经纪人就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行情等情况进行座谈研究,有
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
为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市场,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交易有形市场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华东农业大市场为龙头,城区珠江路农贸市场、城东农贸市场为重点,各乡镇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体系。华东农业大市场是市、区重点工程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总规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将建成市场交易、农产品物流配送、农产品检验、电子结算、深加工、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等八大中心,成为上海曹安市场、常州凌家塘市场等国内知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供应基地。为扩大市场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区供销总社今年多次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嘉兴、常州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联系,为华东农业大市场牵线搭桥,先后组织4批人员到上述各地进行考察,建立合作关系,并多次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为华东农业大市场争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资金。其中区供销总社为其争取100万元,文件已到。华东农业大市场已于11月21日正式开业运营,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营业还不够繁荣。为进一步提高农贸市场承载能力,改变小城镇面貌,各乡镇均把乡镇集贸市场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一加四”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先后有6个乡镇新建了集贸市场,7个乡镇进行了扩建、改造。到目前为止,全区各类农产品市场共有23家,2011年全区农产品市场交易额已超过16亿元。
三、加大无形市场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平台
在抓好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我们认真抓好农产品无形市场建设,着力构建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我们先后成立了肉鸡、蔬菜、瓜果等农业十大产业协会。各协会均把组织农产品销售作为协会重要工作抓实抓好,除主动与各地龙头企业、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加强联系外,还将协会网站当成农产品准则的重要渠道,定期在网站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动态,组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确保我区农产品产得出、销得掉,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扩大影响面。同时,加强业务培训,重点是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培训工作,尝试农产品网上销售流通方式。
四、注重实效,实现“农超对接”,取得了积极成效
农超对接,就是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与鲜活农产品产地的生产经营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发展农产品从基地到超市的直接流通方式。这种对接方式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消费者在超市能够买到新鲜实惠的蔬菜,既方便又卫生,质量安全得到保证,购物环境干净、整洁,也不烦心。我们宿豫区是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比较快、面积比较大的县区,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不少基地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特别是一些大的超市,如:蔡集、丁嘴、曹集、顺河以及黄墩等乡镇基地的蔬菜、水产品相继和大的超市对接,把农产品输送到超市,如苏果、华诚等,就苏果而言,全年销售各类鲜活农产品可达700余万元。
五、积极组织和引介与外地农产品市场对接、洽谈合作
2011年,我们积极邀请省内外知名农产品企业到我区考察,组织区内农产品经纪人、基地负责人外出参观,洽谈签订农产品产销合作协议,推动双向合作,促进双盈互利。先后邀请南京众
彩市场、常州凌家塘市场、苏州南环桥市场、无锡朝阳市场、河南商丘市场、上海曹安市场、山东寿光市场以及嘉兴果品市场负责人到宿豫考察,并组织部分生产基地负责人和经纪人到南京、常州凌家塘、嘉兴等地市场考察,与当地的农贸市场进行了对接,并签订了常年产销合同,同时学习他们先进的市场管理经验,为市场运行奠定了基础。
六、加大扶持力度,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重点加大对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扶持力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要及分管领导多次研究会办项目建设工作,明确区交通局、供销总社为招商引资服务单位全程帮办服务,并且安排工商、质监、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全力以赴为市场建设提供帮扶,确保项目建设无障碍推进。7月14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华东农业大市场会办会,决定成立华东农业大市场市场管理办公室,由工商、农委、供销、商务、公安等部门专门派人进驻华东农业大市场,进行现场帮办。华东农业大市场项目建设过程中,免收区权范围内的一切行政规费,建筑营业税按规定征收后,按实际征收额的60%奖励给投资方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项目建成运营后,市场经营主体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营业税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五免五减半”奖励。除区政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扶持措施外,区有关部门还积极加强项目对接,向上争取“农超对接工程”、“新网工程”等项目资金,加快我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升级改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河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流通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一大批鲜活农产品基地相继建成并投产,农产品产量和种类日益丰富,商品交流日趋活跃,全省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主体参与,国家、集体、企业、个体一起进行市场建设的热潮,建成了一大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和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华中棉花交易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郑州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知名全国,初步形成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多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全省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任务,发挥着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7个,年总交易额482.74亿元;其中产地型市场29个,占33.3%;销地型市场15个,占17.2%;集散型市场43个,占49.4%;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11个,占12.6%。
2 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国家级的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河南省是粮、棉、油的生产和调出大省。2006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突破千亿斤大关,其中小麦总产量达571亿斤,占全国的1/4强,商品量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总产量75万吨,占全国的11.8%,居全国第二位。目前,河南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加工基地和纺织工业基地,每年都要向国家及外省调出大量的粮、棉、油初级产品;在地理位置上,河南省居全国之中,陇海、京广铁路交汇境内,极有利于我国各省份间粮、棉、油的调销交流,具有建设大型国家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客观需要和良好条件。特别是国家放开棉花价格之后,建设国家级棉花批发交易市场的需要就更为迫切。但目前,该省仅有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一家国家级批发市场,造成了生产与流通的脱节,制约了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
2.2 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发育不足
由于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起点低,经验少,投入和积累不足,使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批发市场数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地市场较少,发展滞后;市场设施都还比较简陋,大多数市场缺乏配套的储藏设施;市场交易还停留在对手交易的层次,交易缺乏透明度;市场经济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管理比较松散,服务手段落后,很多市场只是简单地提供交易场地,收取管理费,不重视市场的管理和服务。
2.3 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缺乏必要的规划和政策法规
由于缺乏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也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够合理,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重复建设、盲目发展、恶性竞争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市场税费负担过重;批发市场的性质、地位不明确,没有相应的行业协会或自律组织,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问题大多是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完善。
2.4 批发市场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滞后
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农药残留超标而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菜篮子”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普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农药残留检测,既要在源头把关,也要抓住批发市场这个中心环节,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零售市场。但由于我省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行业管理,指定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来负责,从而导致了工作的被动局面。目前,河南省仅有郑州市出台了无公害蔬菜的管理办法,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3 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因为河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较多,层次不一,现代化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可将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为现代化的产销集散中心,远期和电子交易中心。
产销集散中心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大量农产品集中交易的有形市场。要完善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包括仓储设施、配送系统、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尤其要对比较薄弱的市场信息服务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批发市场代理制度,促使其通过协商、拍卖、代理等交易方式,实现农产品大量、快速交易;并创建独立于批发市场的配货中心、仓储中心,全面提高交易效率;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电脑统一结算,这将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活动,革除现金交易不安全、扯皮纠纷、滋生腐败等诸多弊端,从根本上杜绝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和假币流通,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管理的层次;逐步试验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分级分类与规格化包装,与农产品市场国际化接轨;促其形成公开、合理的价格,并通过对市场供求信息、交易信息、价格信息等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传递,成为指导和调控农产品流通的中心之一。
远期和电子交易中心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大量农产品集中交易的无形市场。通过引进合约交易和网络平台,将农产品贫乏市场转型为虚拟的远期和电子交易中心,避免即期交易引发的农产价格波动风险;通过在批发市场全面推行信息应用技术,突破有形批发市场现货交易的时空限制,扩大农产品交割的活动半径;发展远程和远期交易,促使农产品批发价格成为大宗交易的价格和众多寡头竞争后的均衡价格,对农产品市场价格产生引导效应。
3.2 打造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根据河南省农业的布局规划、农产品流量与流向、农产品物流交通条件,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一是建设从事农产品流通专业的大型产供销一体化的专项多品种配送中心,一些大中型批发企业、储运企业、中转库都可以发挥场地、设施、组织网络等优势,利用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的聚焦与辐射能力,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展和整合收购、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与上下线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单位及零售商建立稳定的订单购销和配送业务关系,实行共同配送;二是以农产品流通业务为主,并利用其剩余生产能力代理其他业务的社会化的综合性多品种配送中心;三是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城市,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四是引导交通枢纽货运站、批发市场中心、集货中心、加工配送中心、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等与物流配送中心分工协作,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辐射功能的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
3.3 打造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
根据农产品流通需要,打造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一是整合原有农产品流通系统资源,要进一步加大改造力度,促进传统的农产品运输、仓储、港口、批发等企业加快向第三方流通组织转变;二是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的支持;三是提升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核心能力,引导其知识技能的积累、技术体系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信息体系的培育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等;四是与加强第三方农产品流通组织与劳务的供需双方形成紧密的战略合作,确立竞争优势。
3.4 打造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
重点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信息网,包括网络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信息通道建设、农产品的信息接收与发布设备等;健全农产品信息收集、分析、交换、发布制度,使信息采集、传输和发布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在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的同时,应加快市场“公共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发挥政府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体现政府部门在市场信息收集和发布方面的权威性、公正性、公益性;建设农产品公共的市场信息收信和发布系统,要坚持区域系统和全国中心相结合,在鼓励各地建设本地区的信息中心和信息采集发布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河南统一的农产品信息中心和采集发布系统,并且实现各区域分中心与全国中心的信息互联共享,最终形成能够覆盖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信息网络;该网的信息应当综合农业生产、库存、产区和销区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国际市场和进出口,以及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变化预测、气候变化预测等各方情况。通过此网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提供信息及规避损失。
4 总结
完善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有助于加强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极大促进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物流链中的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有助于落实与贯彻中央“惠农政策”的精神,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切实解决农民的增产创收问题。
参考文献
[1]俞菊生,王勇.构建世界级城市上海的农产品市场体系[J].上海农业学报,2004,3:45-48.
[2]祁春节,荷劲.武汉市农产品流通及其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4,8:25-27.
一、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
健全的物流管理体制是保证物流效率和行政管理效率的前提条件。日本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从农产品生产到流通一整套的理论和体制。归纳起来,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支撑
以法律来规范市场建设和管理,培育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取得成功的保障。早在1921年日本就发布了第一部《中央批发市场法》,将中央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交易等纳入了法治轨道,并于1923年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批发市场地位的日益提高,日本又于1971年修订了该法,将《中央批发市场法》改为《批发市场法》,将地方批发市场也纳入了法治轨道,进一步确立了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以后每隔5年修订一次,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依照该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市场运行规则。经过几次修订的《批发市场法》更加严格了交易原则,使交易活动更具公共、公开、公正性,很少发生违法现象。
另外,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也保证了行政职能的高效发挥。日本将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安全卫生、上市运销、零售消费等生产和流透诸环节的行政管理职能,统一归口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层面上由农林水产省流通局负责农产品的流通行政管理,在省、市级层面上由地方农林行政部门的流通室负责行使职能。
2.有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农民协会
日本法律规定,中央批发市场必须由政府开办,但地方批发市场可以由农协、商社等法人团体开办。农协是组织日本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关键组织,日本农协是根据1974年国会通过的《农业协同组织法》,由农户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群众经济组织,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力量的、遍及全国的民办官助农民经济团体。在农产品流通的各环节,如组建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组织物流、商流、信息流及组织结账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农协一般都建有农产品集贸所,负责本农协成员产品的售种、挑选、包装或冷藏,然后组织上市。目前,全国农协系统共有集货所近3000个。此外,农协系统还有全国运输联合会,下设众多运输组织,充分保证了农产品以高保鲜度迅速运到批发市场。
3.有高效运行的竞争机制
对于批发市场的交易参加者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特别是作为交易主体的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等都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才能进场交易。为了保证竞争适度,每个批发市场对进场的代理批发商、中间批发商的数量都有严格限制。在日本,通常每个批发市场内的代理商被控制在2-6人。这些人要靠恪守法规、诚实、有实力、有信誉,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以赢得生产者的信任,使其可以稳定、多渠道、多品种地获得委托销售货源。另外,在价格的形成上主要采用拍卖制,经纪批发商或参加买卖者进行激烈的竟买,以出价最高者买取某一物品。激烈的竞争使得少数有实力、经营得法的批发商发展成为批发株式会社,有的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4.有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鲜活农产品的供应,直接关系国民生活的质量与食品安全。日本在这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从分级包装入手,建立农产品产地追溯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建立农产品品牌和信誉;通过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实施快速检测与化学分析检测结合的一系列检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体系健全,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由财政投入。
5.有现代化的交易方式和手段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进行拍卖交易,迅速、准确地处理贷款结算。在日本,买卖双方要把货款结算业务委托给第三者处理。一般来说,买方在3-7天之内要通过银行向批发商付款,批发商在1-4天内通过银行向供货人付款,从而完成结算过程。
二、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和其它零售网点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到4500多家,承担着约70%的商品农产品流通任务。
目前,我国的批发市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工商局或农民集体兴建;另一类是经过政府批准正式建立。国家级的批发市场,较规范但活力不足从而未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发形成于市的批发市场,有活力而规范性差,二者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纵观日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其高效运作主要取决于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规体系。因此,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
1.加快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法规体系建设
要确立以批发市场流通为主的农产品物流地位,规范批发市场的开设、管理与经营制度。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管理规范化程度都比较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批发市场法规建设严重滞后。由于缺乏市场法规,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另外,我国现行的市场行政管理体制滞后,有关职能部门责权范围不明,职能交叉,使得批发市场管理上、政策上不统一、不规范,遇事相互推诿,行政效率低下。
因此,借鉴日本建立批发市场法规体系的经验,应尽快制定一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法,以保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运作,达到公平、公正、效率的目的,使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物流的枢纽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2.培育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批发商,激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目前,我国规范化的批发市场经营主体都是计划购销体制下形成的国营公司或企业,而自发形成于市的批发市场,任何交易主体都能进场交易。真正的中间商或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批发业者没有很好地培育起来。未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应该是个体摊位的集合,而应该是批发企业的集合。市场竞争必然走向集中,优胜劣汰的规律首先表现在经营者规模经济效益上,竞争必将导致许多小规模经营者无法支持而退出市场,批发业最终将是集中与规模经营。因此,一方面政府和批发市场管理者要引导现有经营主体按照现代流通方式转换经营业态,做大、做优、做强,朝着现代企业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大生产商、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入场经营,尤其是那些在国际和国内都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入市,通过他们的规范化经营带动批发市场整体素质的提高。
3.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农产品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发展,特别是应重视从农业生产者中培育成熟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产品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能力,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上规模。在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上,由于种种限制,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各地各种农协组织多偏重于农产品生产,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农产品分散地参与市场流通,一方面增加了物流和交易费用,造成规模不经济;另一方面,农户之间缺乏整合,大大削弱了其讨价还价的能力,难以保护自身利益。当前,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决定农民收入高低的主要场所。培育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不但有利于农民增收,而且能带动我国农业的结构性调整,促进农产品流通新模式的建立。日本农协以及美国和欧共体国家销售合作社的发展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4.积极稳妥地推行拍卖制,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拍卖制是国际上规范批发市场价格机制较为普遍运用的方式。日本的中央、地方批发市场都以拍卖制为主。通过买方的竞价购买,使价格的形成过程公开透明,能明显提高信息的集散传播效率,有利于理性的交易决策。另外,拍卖能使同一批产品卖出最高价格。买方投标竞价在公开场合短时间决策,依据的是经营效率和预期利润的约束,这既符合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又有利于利润分割的公平、公开。但是,目前我国批发市场由于交易主体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大、数量众多、交易分散等特点,使得拍卖制的产生与发育受到制约。因此,一方面要催育大型的批发商组织,以扩大交易规模;另一方面要促进委托代理批发贸易的发展,以提高交易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从而为拍卖制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实施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010年9月20日
尊敬的检查组领导:
我代表华电高培训中心(党校)全体干部职工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就华电高培中心(党校)惩防体系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华电高培中心(党校)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华电高培中心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七届中纪委四次、五次会议和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有关会议精神,落实“大纪检、大监督”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培训教学、酒店服务和经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服务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实施创建华电企业培训大学校工作思路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领导重视,完善机制,认真部署惩防体系建设工作 2008年,集团公司印发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实施办法》,全面系统部署开展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华电高培中心(党校)党委高度重视,依据《实施办法》,将惩防体系工作纳入总体工作计划,紧密 结合实际,制定了《中国华电集团高级培训中心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措施》,成立了惩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由党委成员组成;党委书记、主任担任组长,纪委书记担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综合管理部(监察审计部)主任兼任,成员由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相关人员组成。为把“惩防体系”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党委制定了《惩防体系五年规划任务分解表》,将工作目标分解至相关部门。
2009年,在开展惩防体系建设促进活动中,各相关部门对照责任分解目标要求,逐项落实具体措施,惩防体系办公室逐项认真梳理,形成工作有检查、有反馈,进一步完善了经营制度、监督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夯实了惩防体系基础工作,使惩防体系构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坚持教育为先,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 党委在抓惩防体系建设中,始终把反腐倡廉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教育为先、防范在前”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教育在拒腐防变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一是抓班子,带队伍。党委坚持在中心组学习会和党课教育中宣贯反腐倡廉教育内容。组织安排专题座谈会,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第三次会议上的“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弘扬良好作风,继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讲话精神,由党委成员主讲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以“转变干部作风,强化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创品牌工作”为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中心组坚持每年举办两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学习中央和集团公司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2009年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委领导班子和各党支部党员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前,认真组织学习中纪委“八条禁令”,国有企业党员领导干部“七不准”等廉政建设文件精神,并结合岗位实际和个人实际工作,努力查找不足,制定加强部室建设实施方案。
二是反腐倡廉教育注重形式多样化,经常化。2009年以来,组织开展了中层以上干部学习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百题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专题廉政教育党课3次;组织党员干部和有业务处置权的重要岗位人员参观反腐倡廉图片展;举办管理人员学习征集反腐倡廉警句格言活动;聘请县检查院领导进行反职务犯罪法制讲座;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党员、重要岗位人员观看反腐倡廉警示片《沉重的代价》、《慎独慎微》,组织参观北京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北京监狱;举办党风廉政监督员培训班等。
三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流动红旗党支部”考核评比办法。组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坚持每月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制度,坚持每季度一次党课制度,落实党支部月度学习教育计划,把党员教育与党支部标准化考核工作及创建“三型”(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校区工作相结合,党委书记在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带头宣讲解读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2 月8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坚持每季对各党支部各项工作进行一次考评,坚持每季度一次政治工作例会,并把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与其他政治工作同部署,同检查。通过形式多样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党员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廉洁从业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反腐倡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独特作用,有效推动公司系统“大纪检”和廉洁文化建设
华电高培中心(党校)在扎实做好本单位纪检监察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校在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基地的作用,针对党校培训教学,在多个企业领导人培训班中,聘请集团公司领导及国家部委办有关领导安排党风廉政、审计监察工作课程,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典型案例教学研讨,针对工程基建、项目前期、经营管理等关键领域,从廉洁从业理论到业务操作、规范流程等方面深入剖析近几年来集团公司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用以促进公司系统领导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带头做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工作。
四、抓好制度建设,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坚持把制度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形成了全面规范、有机结合、运转协调的制度体系,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一是组织人力对近年来形成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改立废”工作,重新修订行政、经营等管理制度约170多项,建立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相关制度11项,党、工、团、纪检等管理制度约50多项。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经营监督、民主监督制度建设,针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增强了成本控制管理水平和预警防控能力。去年7月,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开展了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自查工作,对查出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教育、制度、监督长效机制,加强了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加强了重点环节惩防体系建设。
二是党委始终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按规定要求每年定期召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认真征求职工意见,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进行述职、述学、述廉,接受广大职工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
三是党委高度重视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凡是涉及到企业发展中较重大问题,涉及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问题都注意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把民主管理、企务公开落到实处,2009—2010年8月份,共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四次。
五、强化监督制约,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力度 发挥专业部门监督职能,注重从源头治理,对关键环节加大监督力度,积极探索开展“大纪检”、“大监督”,从而提高惩防体系在反腐倡廉中的保障作用。
一是认真开展 “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效能监察,进一步增强科学决策水平。按照集团公司“三重一大”效能监察工作的要求,我单位及时成立由综合管理部(监察审计部)、人力 资源部和财务计划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企业“三重一大”效能监察工作小组,制定印发了《华电高培中心“三重一大”工作分解责任目标》,领导班子和主要管理部门针对涉及“三重一大”事项逐一进行自查。2009-2010年9月份,华电高培中心召开党委会或党政联席会44次,发生重大决策34项,重要人事任免19人次,重要项目安排1次,涉及金额287万元。经过认真自查,我们认为华电高培中心(党校)“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基本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有民主有集中,注意听取各方面意见,决策程序及决策方式规范,监督主体、监督职责和监督流程明确。领导班子成员都能够坚持党委会议事规则和主任办公会议事规则,凡是重大问题党委成员能够事前沟通,形成会议决定,有效地增强了“三重一大” 决策事项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认真开展“防范经营风险自查自纠活动”和“一改三查”活动,确保资金、资产安全。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在京企业开展防范经营风险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在公司系统开展“一改三查”依法经营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华电高培中心(党校)对2007-2008年所有涉及“防范经营风险”和“一改三查”的36个项目认真进行了自查。通过防范经营风险自查自纠和“一改三查”活动,各级干部进一步增强了防范经营风险意识。虽然本单位未发现存在严重问题,但由于酒店服务业存在日常现金收支频繁,资产类别较杂、个体较小,收银员流动性较大等不利因素,对资金管理安全产生较多影 响。我们以“一改三查”活动为契机,狠抓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了对员工培训,通过定期轮岗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将不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确保了华电高培中心(党校)资金、资产安全。
三是注重日常监察,实行对所属部门定期轮流审计监察和纪检效能监察,严格按计划落实,取得了预期效果。
对重点岗位和重点环节加大监督力度。监察审计部深入市场调查,掌握监察第一手资料;财务部门认真执行内控制度,保证资金安全;采购实行网站公示,接受干部职工监督;食堂物价实行公开公示,每月进行职工满意度测评打分。
认真进行效能监察和审计监察。在对每个部门进行监察审计前,监察审计人员认真学习相关部门业务制度和业务流程,制定监察方案,明确监察重点,本着促进管理,提升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为目的,帮助各部门认真梳理存在问题,从制度上和工作流程上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和措施,有效堵塞管理漏洞。2008-2009年纪检效能监察立项4个,立项完成率100%,检查、发现工作漏洞7项,针对问题及时提出纪检监察整改建议9项。对8个部门逐一进行审计监察,发现工作漏洞29项,提出整改审计建议29项,为推动科学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几年来,监察审计部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通过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和群众监督等形式,初步形成了“大 纪检”“大监督”工作格局,加强了惩防体系建设,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我县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审批流程为主线,按照“谁主管、谁发布”的原则,要求项目管理部门做好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办公室做好后台及技术的支持工作,同时我县将专栏建设工作和动态监测工作相结合,优化信息采集流程,由项目管理部门上传项目手续办理信息,便于动态了解项目手续办理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到了信息一次发布多处共享,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了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流程,制定《从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制度》,确定了各部门专人负责信息公开工作,并组织成员单位的具体承办人开展专项培训工作,规范信息采集、发布程序,落实部门和相关人员责任,即项目管理部门定期上报,分管领导把关审查,确保了专栏信息的更新和维护。
四、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开展,我县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部门发布的部分信息材料不全;对信息的审核把握不太准确,所涉及的机密和隐私的尺度拿不准;信息公开标准不够详细。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工程建设项目、信用信息公开。按照县工治办统一部署,扩大项目公开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充实完善信息平台相关信息,力争做到覆盖全县工程建设各个领域,并注意及时更新维护,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真实、有效。
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坚持检查从严、监督从严,以检查信息内容完整性、内容规范性及内容更新及时性等方面情况为重点,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不断推进,不断有新突破。
三是加强部门工程建设领域项目档案资料的整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按照工作要求,尽快督促相关部门完成建设项目信用信息公开录入工作。
四是加强工作沟通协调和指导,实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积极做好信息反馈和材料上报工作。
五是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工作实际,立足长远,积极完善制度,努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建立、完善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采集、整理、审核、发布机制,使项目信息公开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推动出台诚信体系建设相关制度,以信用信息为基础,建立企业
XX区近年来认真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大力促进信用城镇建设,现将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重抓干部认识,从思想根源上解决为什么要搞信用工程和创建信用镇的问题。
1、抓信用镇创建是为群众争利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因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最核心的东西是农民没有钱,钱从哪里来?项目毕竟太少,外来投资也有限,亲戚朋友不可能借太多,只能从银行来,而农民接触最多的是信用社,信用镇创建成功,群众每年可节约仅利息支出就是100余万。减支就是增收。
2、抓信用镇创建是向群众争信任,抓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之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是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到底如何着手抓服务,抓发展,改进党群干群关系?一直是困绕基层组织和干部的一大难题。而信用工程的开展恰好可以说是给基层组织和干部一把钥匙。通过评级授信,阳光信贷、利息减少,贷款面、额度增加等。解决了群众无原始积累或积累少无钱发展的投资资本金问题,也解决了以前贷款要凭关系、吃回扣等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不良现象。
二、狠抓宣传发动,解决群众认识,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发展区群众进一步认识“信用工程”创建的重要意义和目的,自觉参与到“信用工程”创建工作中来,每个村分别召开群众大会,由发展区班子成员亲自作动员,讲政策,说道理,变政府要求群众创建为群众主动要求创建信用户、组、村、发展区。同时,发展区还采取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宣传喷绘、横幅、广播、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充分发挥信贷员和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广泛传播创建“信用工程”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和可享受的优惠政策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把道理讲明、意义讲透,使社会各界群众真正认识到良好的信用就是一种资源,“信用工程”对于农户的好处,创造更好的信用环境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同时,政府在各种会议上,提出“讲信用就是改善投资环境”、“信用也是生产力”、“富可贷,穷可贷,没有信用不能贷”、“信用是金”、“要致富先当信用户”、“大信用大发展,小信用小发展,不信用难发展”等观念,广泛宣传依靠诚信求发展的事例,帮助农民群众理清思路,脱贫致富。
三、强化措施,解决“不良”贷款催收问题,促进存贷款保持良性发展。为了进一步优化农户信贷结构,营造诚信氛围,彻底根除农户拖欠意识,把不良贷款清收当做核心工作来抓。
一是把“信用工程”工作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镇、村、信用社定期开工作调度会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二是任务分解,把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分解落实到村、组、和干部个人,迅速形成了全民动员促信用,人人参与抓不良的工作态势。
三是政府从自身做起,打造诚信政府,针对公职人员拖欠贷款问题,支持信用社清收公职人员拖欠的不良贷款,解决了一名公职人员欠下多年的贷款问题。下一步,XX区将继续开展信用体系建设,争取为XX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服务。
自本世纪初以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是农村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到2009年末,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207元,比2000年的2148.2元增加142.4%;二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需求方式、消费总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生活质量开始有明显提升,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为31.4,比2000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
但是,如果从农民收入构成来分析,就会发现农民的收入远远没有达到农业产出应该带来的水平(见下表):
单位:元
从农民纯收入和现金收入的资料分析:一是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现金收入增长幅度小于全部现金收入增长幅度。2009年全省农村人均现金收入比2000年增加230.7%,其中,出售产品的收入增加220%,低于总的增长幅度10.7个百分点。二是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增长142.4%,但其中的家庭经营收入仅增长95.8%,比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低46.6个百分点。三是出售产品所获现金收入占总的现金收入比重下降。从现金收入看,2009年农民出售产品所获现金占总的现金收入的比重为73.7%,比2000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从纯收入看,家庭经营收入占比2009年是63.89%,比2000年降低了15.2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说明,黑龙江省的农民并非完全是由于农业丰收而使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同时也说明黑龙江省并不是农业强省,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相矛盾的问题,并不是该省农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在于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
(一)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
目前,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在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尚未做到紧密结合,还未完全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特别是在大宗农副产品生产和营销方面还没有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仍然是以农户为单位参与市场经营,不能很好地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规模小,产品无标准,缺少信息指导,交易方式落后。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未能很好对接,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新的卖难开始凸显,什么时间卖、什么价格卖在困扰着农民,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变现速度慢,往往越是丰收,价格低以及优质不优价等问题就愈明显,使得本应该得到更多的收入而没有得到。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严重阻碍农产品商品化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小企业多大企业少、总体能力大先进产能小、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副产物量大合理利用比重小,产品结构单一、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开工率低,效益普遍不高,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的真实写照。2009年全省产粮4353万吨,其中玉米1920万吨,但全省以玉米为原料的12户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深加工能力仅达400万吨。2009年全省生猪出栏头数为1512.6万头,经过像金锣集团(大庆、齐齐哈尔)、大众雨润、北大荒等肉业品牌企业屠宰的生猪仅达几百万头,冷却肉年生产仅20万吨左右,肉制品不到10万吨。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玉米大量外销,却大量购进省外饲料;盛产小麦,却吃着外省生产的饼干和面粉;肉类产品虽然不从省外购进,却始终是白条酮体统治着肉类柜台。
(三)围绕农产品经营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尚未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在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和大多数农户之间基本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即使是建立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也因为缺少良好地利益机制,往往当市场发生变化后则出现各类违规违责问题。就全省而言,更多的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主要依赖游商。正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缺少能把双方稳定联系在一起的利益机制,才导致了产加销各环节间不能紧密合作。
综上所述,目前农产品流通市场以及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市场化初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更是确保黑龙江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黑龙江省“黑白产业”产业对于我们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启示
建设与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人人认可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操作的问题。2010年通过对黑龙江省《黑白特色产品》—-黑木耳和白瓜子进行专题调研,从中发现,这两种产品之所以能够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关键是这些地方建设了产品批发市场,完善了产品流通体系,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引领广大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黑白产业”依托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把产供销各环节、种养加各领域、贸工农各部门有机联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现代农业再生产流程,从而解决了传统农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模式由单家独户向有组织的联合与合作转变,推动了农业生产要素由分散占有向统筹应用和集中投入转变,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了农业多渠道、多环节、多领域的增值空间,进而形成了规模化、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东宁县的黑木耳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产业,创建绥阳黑木耳市场是决定性因素。市场创建之初的2002年,其销量只有1000多万斤,交易额只有2亿元。到2010年交易量已经突破12万吨,交易额达50亿元。目前,绥阳黑木耳大市场除集聚了当地的木耳资源以外,还大量的吸引了周边及邻省的资源;其销售网络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并远销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俄罗斯、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和销售中心,初步形成了专业加工集聚、产业链条完善、循环配套发展的强势格局。
在大市场的强势带动,上下游产业不断延伸拓展,衍生了一批锯末、麦麸、菌用器械、编织袋等菌用物资专业经纪人,关联发展77个锯末加工厂、19家菌需商店、16个草帘编织厂、2个专业从事黑木耳运输的空车配货站和15家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在配套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上有了较好起步,促进整个东北三省的柞树锯末都向东宁聚集,构建了分工协作、衔接配套的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格局,区域产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宝清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宝清大白板白瓜系列产品之乡”。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伙伴,做大市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了白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紧密配合的产业化格局。白瓜种植专业村发展到28个,1500户农民从事白瓜种植,种植面积达26万亩,年产白瓜子2万吨,销售收入逾2亿多元。现有白瓜子购销企业92家,加工专业户24户,户均日生产能力2.5吨。由于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因而聚集了周边县、场的白瓜子资源,为白瓜子销售提供了有效的市场载体。“宝清大白板”品牌辐射力逐年增强,出口额由2003年的2.14万美元猛增至2009年的约1300万美元,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强劲动力。
(二)促进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一是农民从产品销售中直接获得利益。市场为农民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在种、养、加环节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中的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紧密合作,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不仅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还由于有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从而大幅度的增加附加值。这些附加值的一部分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从“加工车间”返还到“第一车间”,使农民得以分享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后续收益,实现稳定增收。
二是农民从广泛就业中获得收益。健全完善有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大收益。宝清县白瓜子大市场仅生产、运营环节就为县内外农民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每年都要吸纳穆棱、宁安等周边地区富余劳动力万人以上。仅剥仁一项带来直接经济收入就达1.5亿元。东宁县绥阳镇98%的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每天在市场内外从事木耳挑选、加工的农村家庭主妇达到了千余人,月工资达到800至900元,年收入可达6000元以上。2009年绥阳林业局黑木耳栽培量从2000年的不足800万袋增加到1.5亿袋,实现产值1.8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黑木耳产业收入占全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绥阳镇22个村,超千万袋的村达到2个,300万袋的村13个,占总村数的54%以上;食用菌生产户达到3500户,占总户数的60%;全镇农民仅黑木耳所获得的人均收入就实现9760元,占全部收入的71%;2009年全县生产达到8亿袋,为农民创造人均收入7026元。
三是市场促进了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如黑木耳大市场,吸引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客商常年驻绥阳洽谈、采购,直接推动了餐饮、宾馆、运输、仓储等行业发展,全镇从事黑木耳贩运车辆由最初的40余辆发展到目前的700多辆,旅店宾馆入住率达70%以上。宝清县白瓜子市场带动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运输业户的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
(三)是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
调查发现,这两个市场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培育农民,把向农民传输技术、对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市场信息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引导农民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程从事生产,使农民的知识素质和农业生产技能得到显著提升。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越来越多的农民就近转移务工,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学到了工业管理理念和技术知识,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一大批勤劳聪慧的优秀农民在各个领域奋力打拼、脱颖而出,逐步发展为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企业家,成为增收致富的示范户、带头人。他们将新的发展理念、生活习惯和经营方式逐渐渗透到广大农村,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和农村的面貌。如东宁县北域良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福,在黑木耳市场刚刚创建时还是一个单干的木耳经纪人,现在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公司,还开发了30多个深加工品种,其产品销价达到300/kg,销售市场远达京、沪、兰州、西安。
(四)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原料供给足、吸纳就业多、环境污染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的特征,符合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必将推进工业化;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必将促进三个产业的良性互动,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各种要素的集聚,自然会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东宁县和宝清县城镇发展的事实都充分证明: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建设并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交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城乡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的途径
(一)将农产品市场作为龙头企业来发展
黑木耳和白瓜子市场的实践证明:政府部门把市场视为龙头企业,并指导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同契约为载体,把相关企业和农民联合起来,真正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才是市场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
过去,我们很多地方下力气建设的市场之所以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的功能甚至不长时间都夭折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政府部门没有把市场作为一个龙头企业来看待,没有对市场进行精心呵护和培育,没有把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品牌的培育、市场的开拓、产品的营销放在首位。
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深入探索符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和特色产品优势要求的农产品市场管理模式,依托市场加快流通体系建设。向市场要规模、要效益,形成在国内外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效应,形成竞争能力,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二)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灵魂,参与到这个体系中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企业+基地+农户”,还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组织形式,都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荣的关系。这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帮助企业建立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要求企业做到:(1)加工及营销环节要让利于生产环节,弥补农户因其自身经营规模过小造成的利润损失。(2)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建立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关系。(3)企业建立风险基金。利益各方按照一定比例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以备在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遭受自然灾害时提供自我保护,避免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
(三)大力帮助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
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流通体系为纽带,把农民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联合体,是提高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实现这一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有很大难度。政府部门要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在农业资金、科技、农资的投入上加强协调和服务,在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四)加大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劳动生产率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不时出现的餐桌污染,更凸显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建设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最大可能地开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要特别注意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以及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既做到防止二次污染,又做到可追溯。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引进和开发新技术,并要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导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为企业加工销售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五)以品牌化强化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
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要按照市场导向、科技带动、质量第一的原则,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增收带动力为目标,通过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动企业整合品牌资源,开展原产地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集聚品牌效应,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化流通体系。
(六)以标准化建设巩固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
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的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的保障线,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农产品流通体系标准化建设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市场信息搜集发布的标准化;二是销售服务的标准化;三是产品质量要求以及宣传的标准化。
(七)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流通问题摆上位置
1. 全面提高对建设与完善农产品市场及流通体系的认识
黑龙江省“黑白产业”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关系,对农业产业化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把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和大需求联系了起来,把城市和乡村、现代工业和落后农业联结了起来。在发展过程中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以调整品种、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升级,由数量扩张型增长到质量优化型增长的转变。所以,各级政府部门都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农产品流通体系作用的认识,把标准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摆上位置,发挥其特有的先导性作用,带动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综合竞争力还会产生正外部效应,如带动餐饮业、房地产业、旅馆业等其它产业的发展。
2. 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是把农产品流通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来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
二是为农产品流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
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要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正常运行。
3. 充分利用各种展会的推介功能
每年国家及各省举办的全国性农产品展销会议都应该成为黑龙江省推介、展示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平台。当地政府和商务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展会,并帮助企业全力做好产品推介、销售工作。“十二五”期间应该在省市两级政府分别设立优质、绿色农产品销售基金,对向省外、国外销售农产品的企业给予必要的广告费用补助。
摘要: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大省尚未成为农业强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并非来自于农业的丰收,相反,在农民现金收入中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以及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所占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并不是黑龙江省的农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在于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突出表现是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缺少大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产品经营的各利益主体之间尚未真正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黑龙江省应从黑木耳、白瓜子这两个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以市场拉动产业,以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商务部在东莞召开“双百市场工程”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2006年“双百市场工程”进展情况,交流各地工作经验,部署2007年的工作。昨天,一些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企业交流了各自的经验,大家还参观考察了东莞信立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感到很受启发,很有收获。下面,我就“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讲两点意见:
一、“双百市场工程”取得积极进展
为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过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双百市场工程”开局良好,取得初步成效。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仅一年,就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央2007年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合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也明确:要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切实解决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通过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促进农民增收。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还亲自视察了吉林东福米业公司和长春皓月清真肉业公司这两个“双百市场工程”企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关怀。
(二)各级商务部门努力工作
一年来,商务部重点从五个方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工作。一是核定示范项目。在各地择优推荐的基础上,按照扶优扶强,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行倾斜的原则,确定了重点支持的市场、企业及项目。二是出台扶持政策。从中央贸易发展基金中安排5亿元,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环保等准公益设施和仓储、配送等经营设施建设;重点扶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农产品流通产业化和规模化。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会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资金支持原则、方式和标准等做出了规定。四是保证项目质量。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2006年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与验收规范》,下发了《关于加强2006年度“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国内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两个国家级专项规划,以及《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双百市场工程”。24个省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37个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门会议213次,下发工作文件203份。按照商务部的总体部署,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地区“双百市场工程”实施规划,向商务部择优推荐市场、企业和项目,会同当地财政部门拟定了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督促指导项目建设与改造,协助试点单位落实贷款13.3亿元(2006年11.1亿元,2007年2.2亿元),组织开展项目验收等。截至2007年4月16日,商务部2006年核准的414个建设或改造项目,已经建成了386个,其中批发市场准公益性项目161个,基础设施项目74个,流通企业冷链系统项目85个,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66个。35个省市完成了 “双百市场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累计向企业拨付补助资金3.47亿元。为了交流推广各地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经验,商务部于2006年10月在河南商丘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现场会, 在湖南常德召开了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工作会议。昨天上午会议又安排湖北省等4家商务主管部门介绍他们推进“双百市场工程”的工作情况,安排东莞信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东家家悦超市有限公司等4家市场和企业,介绍其承担“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建设改造的情况以及实施效果。这些经验都很好,请大家认真学习和借鉴。
(三)地方党政部门大力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天津、山西、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海南、重庆、贵州、西藏、新疆、大连、宁波和新疆兵团,将“双百市场工程”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25个省市将“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十一五”规划。16个省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双百市场工程”做出了重要批示。海南召开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双百市场工程”工作。2007年,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指导和支持力度。
在配套政策方面,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大连、厦门、深圳等16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配套资金7958万元。其中,北京安排2748万元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天津安排400万元,对总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的“双百市场工程”项目给予直接补助;陕西安排1000万元配套支持“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河北安排了400万元、山西安排450万元、黑龙江安排180万元、吉林、安徽各安排500万元、福建安排200万元、湖南和厦门各安排300万元、甘肃安排800万元、重庆安排80万元。江苏对重点批发市场冷藏、冷冻、中央空调等动力用电按工业用电价格执行。2007年各地落实配套资金8450万元,其中上海、新疆和大连各2000万元,陕西1000万元,厦门350万元,吉林、湖南、四川各300万元,天津200万元。
不少省市的领导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了考察指导:重庆市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洪举,山西省省长于幼军、副省长宋北杉,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副省长赵德全,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主席马启智,河北省副省长付双建、福建省副省长叶双瑜、湖南省副省长贺同新、新疆自治区副主席胡伟等。安徽、湖北、海南、西藏、青海等省区,也有两位以上省级领导同志考察了“双百市场工程”。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广泛关注
“双百市场工程”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中农办、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对“双百市场工程”很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其中,财政部积极帮助商务部出主意、想办法,在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的同时,主动提出改进资金拨付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作进度。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国家开发银行刘克崮副行长亲自考察“双百市场工程”项目,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落实试点企业贷款并予以利率优惠,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改造工作。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一年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也多次对“双百市场工程”进行报道。各地省级新闻单位也普遍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五)积极作用初步显现
“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据统计,纳入“双百市场工程”的100家市场主要是全国性和跨区域市场。2006年累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占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市场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100家农产品流通企业,2006年食用农产品销售425亿元,新增交易额41亿元。
二是提高了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后,农产品批发市场按照国家标准实施改造升级,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农产品流通环境得到改善,食品安全系数增加,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三是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试点单位普遍取得了“兴一个市场,富一方农民,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的良好效果。商丘市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2006年实现交易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45%。该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190多万亩,与11.5万余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户年均增收600多元。
四是增加了就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有效增加了就业。截至2006年底,列入“双百工程”的100家批发市场累计带动新增就业81万人,其中直接就业人数为20万人。上海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从业人数1万多人,带动相关人员就业近6万人。
五是承担了稳定市场的社会责任。2007年3月,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遭受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积极组织蔬菜和肉类等农产品供应,在维护市场秩序、平抑物价、稳定人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双百市场工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进度参差不齐。由于一些省市未能及时制定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影响了整个“双百市场工程”的进度。我在商丘会上已经讲过这个问题,但现在类似问题依然存在。目前,仍有个别省市还没有向商务部和财政部报送验收工作总结报告。二是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承办单位不按商务部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实施项目建设改造工作,以至造成部分项目达不到规定要求,无法通过验收。这其中既有企业的问题,也有商务主管部门的因素。三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增强。一些市场和企业还存在着“等、靠、要”思想,非要等到商务部下达项目核准文件后才开工,导致部分项目不能如期完成。四是部分省市对信息报送工作不够重视,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
二、努力做好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工作
根据中央2007年1号文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的总体部署,商务部将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深化“双百市场工程”试点
在着力巩固现有试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改善200家试点单位的经营环境和设施设备,完善服务功能。要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为主要任务,重点加强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直接向城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农产品;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紧密联系,促进订单生产,建立并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组织“双百市场工程”试点单位,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维护农产品消费安全,搞好产需衔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二)搞好2007年项目申报及核准工作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推荐那些经营规模较大、有改造提升计划,且自筹资金落实的单位,力争做到优中选优。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可以对2006年确定的市场和企业作适当调整。对2007年没有新建项目或所报项目不符合支持方向的承办单位,停止资金支持,同时将部分具备申报资格,条件较好的市场和企业,纳入2007年度“双百市场工程”试点范围。需要强调的是,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得重复申报。市场建设司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严格把关,认真做好项目核准工作。
(三)协调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将继续采取投资补助与贴息相结合方式,全额预拨补助资金,以支持“双百市场工程”建设。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协调,帮助各地积极争取政策性贷款,对“双百市场工程”项目提供融资便利并给予利率下浮优惠。协调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规划、用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切实把“双百市场工程”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为了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我在这里再强调几点要求:
一是要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双百市场工程”是一项重大惠农、利民工程,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也是商务系统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积极推进“双百市场工程”。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努力为试点单位排忧解难。各试点单位要格外珍惜大好机遇,抓紧进行改造升级,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要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规范运作水平,积极维护“双百市场工程”形象。
二是要大力加强组织领导。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主动向地方政府报告工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力争把“双百市场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加强领导和协调,统筹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会同财政、工商等部门,形成部门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工作责任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把“双百市场工程”实施情况作为有关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双百市场工程”顺利推进。
三是要切实保障项目质量。要严格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督促承办单位认真做好项目落实工作,保证项目达到基本的功能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搞好项目验收工作。验收时要积极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要大力加强后续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四是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首先,要严格禁止已经取得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重复申报,防止出现利用同一个项目向多个部门伸手要钱的情况。其次,各地商务、财政部门和承办单位,都要严格遵守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双百市场工程”资金使用管理的规定,严禁任何单位骗取、挪用或截留资金。第三,要严格按照资金审核和拨付程序规范操作。项目竣工和验收前,不得拨付补贴资金;未经商务部同意,不得擅自改变资金支持方向、支持方式和支持单位。
同志们,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搞好“双百市场工程”,不仅需要商务主管部门、有关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志们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共同做好今年的“双百市场工程”工作,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农产品市场问卷调查报告07-11
金塔县工商局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11-29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汇报11-21
农产品上行及品牌建设07-20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调研汇报06-12
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启动仪式上的表态发言稿10-25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10-11
重要产品溯源体系建设12-01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