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精选8篇)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制约因素;完善措施

【引言】:野生动物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内容则是其栖息地的保护。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我国的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减少,濒危动物的种类也在逐渐的增加。而栖息地就是它们赖以生长和繁衍的原生态环境。栖息地的种类或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种数的主要因子。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仅造成了野生动物数量的剧减,也严重的影响了它们的栖息地环境,乃至整个生态环境也受到不可避免的破坏。

1、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野生动物栖息地面临着面积减少、破碎化问题严重、生态质量下降等问题,动物在此环境下也无法保持稳定和平衡,越来越多的物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对此,政府颁布并出台了多种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并逐渐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在立法中曾提出过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论断,直至的修订案中首次将栖息地的保护摆在了桌面上,明确了立法、目的、原则、框架和方向,从而填补了该项内容在立法中的空白,这是我国法律逐渐完善的重要标志。而各地方政府也以此为依据,纷纷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了让理论成为实践,我国在给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保护地,将15%的国土面积建成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禁猎区等,形成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些频临灭绝的生物物种。

2、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的制约因素

2.1存在法律漏洞。我国的现行法律中还存在一些立法目的不合理、法律价值冲突多、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而这些法律文献之间却没有更深层次的法律原则予以调整和平衡。其次,《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地方上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相衔接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就使得保护法成了空头理论。再次,在保护过程中社会群众的力量被摒除在外,法律条款中也没有关于社会公众保护的相关规定,个人的保护能力受限。

2.2保护方式不当。在栖息地的保护上我国基本采取的都是建立各种形式的保护区。但这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有些动物们的栖息地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被纳入到这些保护区中,造成栖息地的破碎化。那些存在在一定区域的野生动物由于无法与其他物种融合,为了繁殖会选择近亲,种群衰退、遗传资源丧失也接踵而至。其次,有些地区的社会观念较为落后,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管理能力和投入十分有限,虽有国家下发的保护文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完全的贯彻和落实。

2.3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不平衡。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分布在较为偏远、落后的地区。若是对该地区进行全方位的原生态保护,就要对资源的开发予以限制或禁止,势必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再次,野生动物伤人事件、破坏村庄、庄稼等事件层出不穷,政府却未制定相应的防范、生态补偿机制,周边居民也会以此而利益受损。这都说明了经济发展与栖息地保护之间存在在由来已久却又激烈的矛盾。

3、新时期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完善对策

3.1遵循立法原则。在保护中要始终以生态为先,合理的处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栖息地的保护举措。其次,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再生性,它是经过千万年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旦破坏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修改各项法律。再次,我们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维护,在国家机关的带动下,社会公众要积极参与到保护行列中,用法律来规定公民在这方面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3.2建立多元保护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用生物学原理来规划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种类。通过不同层次的规定来对资源予以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便于满足人们个人需求和当地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将保护区划分为绝对型、相对型型。在绝对区,不允许有任何的开发行为,以此保护物种的完整性;在相对区可以适当的开发旅游资源、伐木资源等行为,消除经济发展和保护行为的矛盾,但也要秉承着适度原则。

3.3完善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栖息地的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不能有任何的排污、破坏保护区域的行为,当地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许可证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评估制度。其次,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我们应当以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现状为基础,明确保护区的外延,將野生动物的生存范围纳入到保护区域,扩大保护范围,另外,应定期对该区域进行巡查,全面掌握该区域的环境特点、物种特点、分布特点和天气特点等,提高保护行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确保执法行为的深入。

结语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核心部分,只有维持好它们的生存环境,才会保障它们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推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故而,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要转变思想,从自我做起,全民参与,深入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尹凤英《论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2】王媛《论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2

1.1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现状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核心本科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该专业始建于1959年, 是在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需求, 几经更名, 1998年更名为目前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多年来, 培养和输送的2 100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1.2 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 它历来为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2 000多年前,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1,2,3]。

近年来,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针对自身实际需求, 还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教学也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 使所有学生在学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2]。

2 分类教学设计

2.1 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将来有志于从事理论研究和知识创造的专门人才, 这类人才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解决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许多关键问题, 研究型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 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 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对于这类型人才, 在教学方法上, 可采取专题式与研讨式教学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和选择上应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 通过对概念、原理的学习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技能训练上, 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通过科研任务, 训练学生的基本研究技能[3]。

2.2 实践型人才

实践型人才又称应用类人才, 目前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机构。应用型毕业生不仅可以在以上机构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还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从事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和科研监测等工作。为此, 可通过以下方法达到此目的:一是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二是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三是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4]。

3 分类教学的实施保障

3.1 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的学分制度。学分制是需要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凭个人喜好选择任意课程, 以修满专业规定的学分即可。学分制管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二是多元化的评价制度[5,6,7]。分类培养能够使学生在个性塑造、知识认知、技能训练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 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分类培养模式下, 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必须多元化。三是实行导师制度。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 实行跟踪辅导制, 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防止其在学业中走弯路。

3.2 师资保障

一是确立教师专业分类发展思路[4]。学术型教师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要足够雄厚, 实践型教师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的,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将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分类。二是根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 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积极引进人才, 充实教师队伍[8]。同时, 为确保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精力的投入, 可建立教授对本科生直接授课和对青年教师授课质量督导制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合格导师制度。

3.3 教学设施保障

为了确保应用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贯彻实施, 实行分类教学的院校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设施保证分类教学的需要[9]。其中, 最主要的是要有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和满足研究性教学需要的研究基地等。

分类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分类教学进行研究, 确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类别及相应的课程体系, 是每一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工作, 只有这样,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20 (3) :203-205.

[2]盛群力.分类教学设计论:罗米索斯基论知能结构、学习模型与教学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28 (1) :27-37.

[3]刘丙万.高校理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27 (1) :216-218.

[4]HATTINGH A, KOCK D M.Perceptions of teacher roles in an experiencerich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2008, 45 (4) :321-332.

[5]杨红朝.农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75-178.

[6]高向平.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J].黑河学刊, 2009 (2) :102-104.

[7]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1) :150-152.

[8]刘德汞, 李广洲.“分类教学”: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16) :42-45.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3

装围栏的目的,一来是为了划分区域,二来就是为了防止动物(包括野的和家的)跑进去吃草,“保护”草场,这叫围栏封育。有篇论文还定量分析过围栏封育对草场的保护作用。围栏划区是轮牧的一种实现形式。把草场划成一片一片的,并物理隔开,可以防止放牧的时候家畜进去。另外完全隔开以后,也比较方便检查轮牧的实施。

但围栏这个东西,不是自古以来就有啊。草原上的動物不一定适应得了。有了围栏,牛羊就直接过不去了。但必须要迁徙的野生动物可能就惨了。普氏原羚、藏原羚肯定是一定要过去,要过去就得跳,强壮的个体跳得过去就过去了,弱一些、小一些的个体就哦豁挂住了,挂住了缠紧了跑也跑不了,然后就便宜了草原里的狼。被围栏挂住的动物,很多都是幼年个体。有新闻还提到,“牧场网围栏是普氏原羚生存的最大威胁”。不要觉得一个围栏就能让普氏原羚更濒危是危言耸听,也不要觉得是它们傻。它们在演化中并没有获得对付围栏的能力。

最近,青海林业局把普氏原羚分布区的围栏的高度下调到1.1米,并且不允许上刺。归根结底,要解决这个问题,考验施政者、行政者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平衡农业部门和林业部门的诉求。围栏封育是不是解决过度放牧的唯一方法,有没有别的低成本的替代方式,这都需要再研究。毕竟,让牧民们减少放牧的牲口数量来解决过度放牧并不可能,他们也需要生活得更好,野生动物也需要好好保护,两者不可偏废。(解答人花落成蚀:果壳谣言粉碎机编辑)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4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国家林业局各有关司局、有关直属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项目经费的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根据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7〕38号)等文件规定,我局制定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2012年10月25日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项目经费的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确保濒危物种野外救护及繁育、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等财政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根据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7‟38号)等文件规定,结合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经费是指通过中央部门预算安排,用于濒危物种野外救护及人工繁育、濒危物种调查监管与行业规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中央财政专项经费。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使用承担濒危物种野外救护及人工繁育、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专项任务,并相应安排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经费的所有项目单位。

第四条 国家林业局每年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部门预算中统筹安排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资金。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根据部门预算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并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对所承担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接受监督检查,按要求报送项目相关材料。

第二章 资金使用范围和支出内容

第五条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主要用于珍稀濒危物种及其分布区的栖息地恢复、野外巡护、反盗猎和收容救护、繁育及放归自然等工作。具体包括:

1.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恢复和改造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遭到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的野外巡护,防止及遏制盗猎野生动物或盗采野生植物等违法活动,对发现、收容的野生动物伤病个体进行治疗、养护和放归自然,对生境变化导致生存受到威胁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个体进行移植和迁地保护,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遭受自然灾害时采取拯救措施,建立社区共管保护机制,促进周边社区参与、支持保护,开展上述野外保护拯救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和试点示范,编制相关技术指南和工作手册等。

2.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引进和调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源,补助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源人工繁育所需食物、药品、养护和设施维护等,补助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放归自然的栖息地恢复及改善、运输、检疫等,补助人工培植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重引入的种源培育、生境恢复及改善、移植、运输、检疫等,收集与保存野生动植物标本和种质基因资源样本,补助野生动植物繁育试点及规范化示范,建立野生动植物种源档案记录及其管理等。

3.大熊猫保护。开展野外大熊猫救护、巡护,圈养大熊猫种群管理、个体标记、疾病防控、饲养补助、野化培训放归研究等,收集保存大熊猫种质基因等。

(二)濒危物种调查监管。主要用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及繁育利用等状况调查、生境评估和贸易监管工作。具体包括:

1.开展区域性野生动植物生境监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繁育利用等状况等方面的专项调查、数据汇总和分析评价,建立资源管理档案和相关信息数据库。

2.加强鸟类保护环志网络建设,增加全国鸟类环志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现有鸟类保护环志站的技术装备和环志水平,规范环志活动,维护全国鸟类环志数据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环志信息资源的共享。

3.运用法律、行政手段,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行为,规范管理;统计分析破坏野生动物资源非法活动信息及动态,指导基层执法。

4.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日常管理,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繁育利用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调查研究及监督检查其组织实施标识试点、科学评审论证等实施情况。

5.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6.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业务培训,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

7.编制保护规划和行动方案,切实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主要用于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政策法律制定、重大问题研究、能力建设、国际合作、调研和检查评估等工作,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各类规划、文件的编制、审查;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技术规程规范及标准研究制定;关键技术及重要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咨询;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培训及会议;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晋升、范围及功能区调整评审及会议;自然保护区管理数据统计及维护;国内外有关自然保护区交流合作,以及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政府间协议;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和自然保护区专业委员会活动;直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其他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活动。

(四)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主要用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日常监测补助、专项监测与调查、样品检测、监测防控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及更新、监测防控预警信息系统维护及升级、监测防控与检测技术研究及推广、防控药品研发与推广、专业技术培训、科普宣传、国际合作、应急物资的购置及更新,以及监测防控工作管理、— 5 —

督查和应急准备金等领域。

第六条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经费须用于为完成项目工作内容所必须的种源及物资采购、仪器设施维护、交通运输、差旅、技术检测及咨询、劳务、会议、培训、资料购买及整理、证书印制、数据库建设及维护等事项。项目经费支出内容包括:

(一)印刷费:用于调查、监测、信息、评估等工作成果报告的印刷出版支出。

(二)咨询费:用于业务咨询和聘请咨询专家方面的支出。

(三)邮电费:用于信函、包裹、货物等物品的邮寄费及电话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支出。

(四)交通费:用于车船等各类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等。

(五)差旅费:用于开展项目监测、调查等活动所发生的住宿费、旅费、伙食补助费、杂费等支出。

(六)维修(护)费:用于项目相关的固定资产(不包括车船等交通工具)修理和维护费用,网络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费用。

(七)会议费:用于项目审定、经验交流会等会议中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会议场地租用费等。

(八)培训费:用于培训所需的师资、教材、场地和交通工具租用等方面支出以及按规定开支的房租费、伙食补助费以及文件资料的印刷费等。

(九)专用材料费:用于项目购买日常专用材料的支出。具体— 6 —

包括实验室用品、专用服装、专用工具和仪器等方面的支出。

(十)专用燃料费:用于项目开展所使用车辆油料支出等。

(十一)劳务费:用于项目临时聘用人员的劳务支出。

(十二)委托业务费:用于项目单位因委托外单位承担业务而支付的委托业务费。

(十三)其他支出:上述支出内容中未包含的与项目直接相关的相关支出。

第三章

项目申报与管理

第七条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发布项目重点内容,并对属于项目重点内容的子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项目执行单位按要求提出申请和附具相应材料,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汇总,不得由上级主管部门代编代报。

第八条 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本区域内相关单位项目申报工作,并对拟在本区域实施的申报项目和项目执行单位的能力进行初审和提出初审意见。

国家林业局有关直属单位组织本单位项目申报工作,并对项目执行者的能力进行初审和提出初审意见。

有关民间团体、大专院校、非局所属科研院所等单位直接向国家林业局申报相关项目的,由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对其申报项目和项

目执行者的能力进行审核。

第九条 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科学评审,提出下一年度项目经费总需求。国家林业局计财司根据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工作开展的需要,在对项目资金申报材料和项目资金支出合理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按部门预算管理程序和要求编制申请项目支出预算。

(一)“一上”申请。保护司在审核项目单位申报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项目支出预算初步方案和细化分配意见,报送计财司审核后,由计财司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上”项目支出预算,各预算单位编制报送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在内的部门预算“一上”,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一上”报送财政部审核。

(二)“一下”控制数。根据财政部审核下达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一下”控制数,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 “一下”控制数下达保护司提出项目细化分配建议数,报计财司审核同意后向各预算单位下达“一下”控制数。

(三)“二上”细化。各预算单位根据 “一下”控制数,调整编制细化的“二上”预算。计财司审核汇总后纳入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二上”报送财政部审核批复。

第十条 国家林业局在财政部批复部门预算的15日内,及时批复下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各预算单位应当按照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及时组织实施项目,严格执行项目— 8 —

资金计划和项目资金支出预算。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发生项目变更、终止、调整预算等情况,必须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并报送财政部审批后执行。

第四章

资金监督与管理

第十一条

各单位项目和资金的申请必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主管领导和行政一把手签字同意后上报。单位负责人要对本单位上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对下达资金运行的及时性、合法性、安全性负全责。

第十二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批复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支出预算,并将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相关项目承担单位,保证项目的及时开展和实施。

第十三条 各单位申报项目获批复后,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批复的预算情况,研究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落实人员力量,建立专门的工作制度,确保项目实施。

对明确要求实行《任务书》管理制度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要及时编制《任务书》,报国家林业局保护司确认后,严格按《任务书》组织力量实施,确保达到预定目标。

第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需按规定向国家林业局上报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任务完成后要及时总结,并报送工作总结报告、成果和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等,必要时还需对

项目实施情况组织评审、验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成效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第十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情况、总结材料或成果报告时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任务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实现情况,以及资源变化、技术突破、经验总结等成果。实行《任务书》管理的项目,其任务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实现情况,应对照项目《任务书》逐项说明。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上级监管部门检查意见。

(三)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管理机构出具的证明。

(四)其他成效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等。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不得擅自变更或调整项目实施任务、地点、规模和技术指标等内容,确需变更或调整的,由项目承担单位主管部门审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书面申请,由国家林业局按规定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七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并主动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对经检查发现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等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行为,国家林业局将采取停止拨付剩余项目资金、追回被截留挪用资金,以及取消相关单位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进行相应处罚,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追究有关单位及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八条

项目结转结余资金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 10 —

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0‟7号)规定管理和使用。在编制申请下年度项目预算时,项目单位要主动提出统筹使用结转资金计划,结转资金不足以安排时再申请增加财政拨款。

第五章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抄送:财政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5

(1986年7月7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6年7月19日发布,1997年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我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根据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订本细则。

第二条凡森林和野生动物(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均按《管理办法》和本细则管理。

第三条我省下列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植被);

(二)珍贵稀有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的主要生存地、繁殖地和原生地及其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第四条市(地)、县应将热带、亚热带原始(次生)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名胜古迹风景林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划为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严禁砍伐捕猎和毁林开荒,防止自然资源遭受破坏。

第五条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和地方自然保护区。

(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市(地)、县林业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六条在我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和省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管理;市(地)、县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同级的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省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

第七条建立自然保护区要注意保护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综合体,以保护热带、亚热带珍稀动植物为重点,为科研、教学提供实验研究基地。

规划自然保护区时,在国有林区应避开正在采伐的地区;在集体林区应避开区、乡群众自留山、责任山的土地和山林,并严格控制范围。国家计划进行重大经济建设的地区,以及有山林权属争端的地方,不宜划为自然保护区。

第八条省内各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区界,由有关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所在县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按第五条规定报批。

自然保护区范围一经划定,即应与当地区(乡)政府签订区界协议,并树立明显界标。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不得任意变动区界和改变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及隶属关系。

第九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为事业单位,其人员编制、基建投资、事业经费等相应纳入国家、省、市(地)、县的计划,分别由有关部门给予安排,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加强保护管理,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途径,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以及引种或驯化工作,保护和发展珍贵稀有野生动植物资源;

(三)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四)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活动,以搞活自然保护区的经济。第十一条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资源情况划分为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

(一)核心区:只供经批准的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观测活动。

(二)实验区:经批准可进行科学实验、参观考察、教学实习、引种、驯化和培育珍稀动植物等活动。

(三)缓冲区:经批准可进行因地制宜的多种经营和开展旅游等活动。

第十二条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未经林业部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进入自然保护区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

第十三条凡需进入我省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实习、考察、拍摄影(视、相)片、登山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所属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任何部门、团体、单位等与国外或港澳地区签署涉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到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及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并按规定交纳保护管理费。

第十四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会同所在地和毗邻县、区、乡人民政府及有关单位,组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制订保护公约,共同做好保护管理工作。自然保护区内的居民,必须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在划定的生产生活区内从事种养业,协助管理机构做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第十五条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经林业部或省

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二)国内外有关部门、个人投资或与自然保护区联合投资兴办的旅游建筑物和设施等,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规定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的隶属关系。

(三)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旅游接待计划,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按隶属关系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采取有效的防火、卫生等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自然资源。

第十六条根据需要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可在自然保护区设立公安派出所或配备公安特派员,行政上受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当地治安,依法查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七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要按规定编制配备人员,未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安排超编人员。已经超编的,由当地县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调整。

第十八条对下列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应给予奖励:

(一)保护、管理和发展自然资源成绩显著者;

(二)开展科学研究、探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途径和生物资源自然演变规律,成绩显著者;

(三)热爱自然保护区,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成绩显著者;

(四)模范执行《管理办法》和本细则,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功者。

第十九条违反本细则规定,由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第二十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纵容或伙同外来人员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自然保护区财产或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造成严重损失者予以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根据本细则规定具体管理制度和规定。

第二十二条市(地)、县建立的自然保护经营所、禁伐(猎)区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市(地)、县人民政府参照本细则自行制定。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6

广西花贡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步调查

8月采用路线调查法对广西花贡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17种,隶属11属5科1目;区系组成以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种为主;生态类型以陆栖静水型和流水型种类占优势.该保护区与同样地处桂西的澄碧河自然保护区、大王岭自然保护区、龙滩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较大,而与桂东北地区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桂林漓江风景区的两栖动物群落相似系数最小.

作 者:曾小飚 苏仕林 黄珂  作者单位:百色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广西,百色,533000 刊 名:福建林业科技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37(1) 分类号:Q959.5 关键词:两栖动物   物种组成   区系特征   生态类型   花贡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 篇7

1 陕西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陕西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宜君县西北部, 属子午岭山系桥山余脉,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55′40″~109°12′20″, 北纬35°19′40″~35°35′20″之间。总面积25 872 hm2, 其中核心区面积6 187 hm2, 缓冲区面积9 453 hm2, 实验区面积10 232 hm2。该地区处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区位独特, 地形地貌多样, 生物资源丰富。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保护区在植被性质上带有过渡的特色, 呈现出森林和森林灌丛景观。其地带性植被———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是渭北黄土高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区域之一。华北成分为该地区的建群种和优势种, 东北成分、蒙古成分、华中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等多种植被区系成分并存, 同时在植被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黄土高原特有成分。华北成分代表种有辽东栎、山杨、油松、侧柏;蒙古成分代表种有柠条、针茅;华中成分代表种有漆树、山棉花;东北成分代表种有小叶杨、白桦;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代表种有甘肃山楂、刺五加;黄土高原特有成分为山杏、山桃、文冠果、黄蔷薇、甘草等。保护区内现存高等植物101科逾800种。经初步调查, 现有野生药用植物和经济植物逾170种, 其中根茎类55种, 花草叶类48种, 种实和其他69种。有宜君党参、柴胡、黄芩、连翘、核桃等名优特产。

保护区动物地理分布以古北界为主, 兼有东洋界和广布种, 拥有较丰富的动物种类。区内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5种。

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构成了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 是渭北地区最大的一片“绿洲”, 对维护生态安全、发展景观旅游业、增加当地的旅游业收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2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2.1 交通迅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构成严重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综合国力日益强盛,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也不断加大, 在公路交通方面, 更是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保护区, 公路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但是对野生动物而言, 则意味着生活和取食范围的缩小和破碎, 在很大程度上对动物的迁徙、繁殖和活动带了不良影响。

2.2 人为活动的干扰

一方面, 由于群众法制观念和保护意识的淡泊, 在传统行为习惯的影响下, 用私制“电猫”等工具滥捕滥猎野猪、獾等野生动物, 也对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乱采、乱挖野生植物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另一方面, 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 存在偷猎、偷采等隐患, 给资源安全造成了威胁。另外, 森林火灾也对保护区管护工作的首要大敌。

2.3 保护资金短缺

省级自然保护没有专项建设资金,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而保护区的管护工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护, 由于资金的缺乏和限制, 使保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

2.4 队伍建设滞后

保护队伍专业水平低, 培训学习机会少, 没有一定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 跟不上现代保护工作的步伐。

2.5 科学技术应用含量低

现代高科技设备应用少, 如缺少GPS和GIS设备及系统, 监测、保护工作不能科学量化, 无法与现代监测、保护工作接轨, 保护工作在管理上技术含量有待于提高。

3 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对策

3.1 合理区划保护站

根据工作需要, 区划保护站点, 落实管理区域, 建立制度, 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 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动植物资源的变化, 并针对意外、突发险情及时开展救治工作[4]。

3.2 加强队伍建设

从提高职工建设入手, 确立合理的培训和学习计划, 有目的地对职工进行进行培训, 大力提高职工工作能力, 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单位所交办的巡护任务, 遇到突发情况能够采取及时、得力的保护和营救措施。

3.3 加大资金投入

应千万百计保障资金的投入, 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 同时吸纳各方投入, 尽量扩大建设资金, 以支持保护区的建设, 发挥其应用作用。

3.4 加强执法力度和防火工作

从重、从严打击一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活动, 做到依法保护, 从根本上让违法犯罪分子认识到高压线的作用, 形成全社会保护的社会环境。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减少森林火灾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积极开展防火宣传, 强化火源管理, 尽可能消灭一切火源隐患, 杜绝保护区内火灾的发生, 保障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安全。

3.5 强化宣传

建立保护区宣传网站、科普知识博物馆、设立标志牌、开通彩信宣传服务功能, 进行全方位宣传,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形成热爱保护区的良好风气。在教育方法和渠道上, 应实现多样性, 对区域内群众以法律、法规为主, 对参观和学习的其他群体以护林防火知识和科普教育为主。

3.6 充实科研力量, 提高科研水平

稳定现有科研队伍, 逐步扩大科研队伍人员数量, 加强与科研院所、学校的合作交流, 全面提高保护区的科研能力。在队伍建设方面, 要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训规划, 定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培养能主持课题研究的技术人员, 奠定保护区的技术基础[5]。

参考文献

[1]朱振华, 毋其爱, 杨礼攀.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J].林业科技, 2003 (6) :63-65.

[2]龙万.巴东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及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 2004 (2) :59-62.

[3]黄凯道, 广海星.太安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初探[J].陕西林业, 2009 (2) :30.

[4]蒙惠理, 兰洪波.茂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 :54-56, 64.

动物园,根在自然 篇8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说一家动物园闭关自守.靠着自身的能力就可以维持动物展览需要。好的动物园能有25%的动物繁殖以维持种群的自身发展,比如5只老虎,可以维持几十年繁殖下去,但是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讲,血缘会越来越近,只能跟其他动物园进行交换。另外,从展览的角度看,也需要互通有无。比如这家的东北虎比较多.需要狮子;另一家则是狮子比较多,需要东北虎,因此动物交换就成为必然。

虽然现在动物来源不直接依赖野外了,但动物园还是无法脱离自然。如果动物园只是站在自己小小的范围里,不到野外去,就不能从根本上了解动物,想要进一步提高是做不到的。可以说,动物园的根在野外。要把动物养活,养好,必须向野外学习。过去在叶猴的饲养上有过不少失败的教训,原因是我们对叶猴的食性认识不够,喂了和其他猴子一样的水果和蔬菜,还有大量精料。后来通过野外的观察,才发现了它们需要进食大量含粗纤维的树叶。当时的动物搜集站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动物在当地的环境和食性,那时我们的很多经验都是这样来的。

80年代之后动物饲养基本过关了,但是我们衡量动物是否养好了有3个标准,第一就是养活了;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寿命,人工饲养的寿命应该不低于野外:第三就是能达到繁殖。最早我们解决的是成活问题,能否成功繁殖就要对生态学等进一步了解。但动物园很少参与野外工作,这就阻碍了我们技术业务水平的提高。受到国外同行的启发,最近几年我们以专业技术人员研修班或者专业考察的形式到野外去,了解动物的栖息地、习性、食物等等,这样获得的知识与在动物园里得到的不一样。

每年10月到3月,我都要到鄱阳湖去;另外还有北京的野鸭湖,我去年一个冬天就跑了43次,主要是考察灰鹤。结果发现,它们不是像我们原先以为的那样吃残留的农作物籽实,而是以草根为主,然后还要长途跋涉飞到中俄边境去。这段时间它们体力消耗很大,几乎把皮下和卵巢储存的脂肪都耗光了。我们还发现,如果鹤把卵巢脂肪消耗没了,来年产卵和受精的质量会大大升高。特别是公鹤,并不是说膘肥体壮的就好。在野外认识到的这个规律对我们是个启发,也可以应用于动物园所有的动物。

由于打算建立高山动物区,研修班去年还去了贺兰山考察岩羊。在野外,我们看到岩羊在近乎垂直的崖壁上都能攀援上去,而且跳跃能力非常强,这就启发我们,回来给岩羊建立一些人工峭壁。以前我们担心,这种环境是不是会让羊磕着碰着,甚至掉下来摔坏了,现在看来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研修会持续下去的,比如今年会在扎龙召开鹤类研讨会,会议结束后组织大家野外考察。

除了有目的地组织员工到野外考察和交流.我们还要加强与保护区之间的业务来往。无论是从工作的关系,还是将来的协同发展,比如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动物园和保护区之间多增加一些交流和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但这种交流才刚刚开了个头,以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动物园要依靠野外获取知识,但另外一方面又要进行移地保护并且支持就地保护。随着动物园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将来我们在人工状态下饲养的种群,尤其是野外濒临灭绝的,应该能给保护区或者保护地提供支持。我们的目标是把这些动物放在曾经有分布的地区、曾经的栖息地。当然,人工饲养动物要放归野外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野生状态下动物数量越来越稀少,总有一天,动物园会对野外种群的恢复有一定的支持。

上一篇: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制度下一篇:民族团结思想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