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有感

2025-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有感(共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有感 篇1

孙悟空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他可是会七十二变的人啊!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英雄呢,他机灵、善良、聪明、调皮,而且他经常帮助别人,你们别看他调皮,其实他打妖怪的时候可是非常机灵、认真的。全部人物就有:孙悟空、猪八戎、沙悟净,唐僧,四个人一起去西天取经,他们可是经厉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猪八成戒去湖里渴水结果就怀胎了的一小部分内容,猪八戒还问了一句这孩子是从哪来的呀?当时我也笑了,我以为西游记不好看,但是看了它我就改变了我以前的想法了,我就觉得这本书很好笑,但是,里面有一种精神让我非常佩服的是,他们四个人一起去取经的时候,他们不管经厉多么大的困难一直都是勇敢的向前走,就算跌倒了,也会重新站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第一次学自行车我学了一会儿,就和妈妈说我不想学了,妈妈却说你不是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孙悟空不是什么都不怕吗?我一想对啊!我又重新站起来重新学了。

三国演义读后有感 篇2

读了《三国志·武帝纪》之后, 我对这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的乱世豪杰却有了别一番认识。

吕伯奢一案给了多数人厌恨曹操的理由, 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给曹操贴上了“残暴阴险”的标签。读了《三国志》, 我才知道, 有关吕伯奢的插曲并非出自正史, 全来自注释中补充的野史引文, 引文中的原话是“宁我负人, 毋人负我”与小说里的演绎差别甚大。就算此话是曹操说的, 把曹操列入奸诈小人的行列也未免过分。细细体会, 不难发现:曹操拥有政治家的智慧。他知道:人死不能复生, 哭也无用, 只有说句惋惜的话安抚内心的伤痛。这太正常不过了, 我们做错事也会如此。但因为罗贯中的误导, 让这件事成为曹操背上骂名的导火索之一。

曹操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一贯懂得“循序渐进”的谋略:先接下汉献帝, 对其百般呵护;再慢慢对其施加压力, 让汉献帝策划谋杀案, 以此作为废帝之理;接着, 曹操登峰造极, 废三公、自立为相, 接九锡, 当魏王。整个过程都特别小心, 不难看出曹操过人的谋略。当然, 皇帝是早晚要被废的, 至于谁先废帝, 那就看谁沉不住气了。在这点上, 曹操只当魏王, 避免挨骂, 皇上就让儿子当, 真是一举两得。

曹操善权术。征张绣时, 下令“践踏麦子者斩”。由于马受惊, 踩坏大片麦子, 他便要施罪于己, 这让将士们有了三分感动;强行要斩自己, 让将士们有了六分慨叹;被将士们劝下后, 曹操画龙点睛——割发代首, 将士与百姓便有了十分敬佩!

曹操哭祭典韦、长子、侄子、将士、马匹, 让军心大振;曹操带头用沙包填护城河, 让军心大增;曹操孤身一人环绕张绣之城池侦查, 几周后才回来, 让将士感动不已;曹操击鼓前进, 士气如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惨败后, 总结说了一句话:“我好久没和士兵们一起喝汤了!”是呀, 如果老摆大将架子, 首领架子, 只会让首领与部下产生隔阂, 导致军心涣散, 士气低下, 让大家有畏惧感, 不会死心塌地。放下架子, 体贴部下, 体量部下的难处, 与部下打成一片, 这不叫耻辱, 叫做亲密!这样, 大家就把你当朋友, 有一种亲切、敬佩感, 个个都会感激你, 为你死心塌地地效命。曹操与部下极为友好亲密, 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有见识。他笃信“人生在世当有为”。兵荒马乱之际, 百姓皆流离失所, 各路军马粮草都“无终岁之计”, 于是, “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的部队有一阵竟然以桑葚为食。曹操见此情形, 率先“募民屯田许下, 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积谷。征伐四方, 无运粮之劳, 遂兼灭髃贼, 克平天下。”除此之外, 身为文学家的曹操还特别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官渡之战, 曹操击溃了袁绍之后, 在继续与其他诸侯征战的同时, 秋七月, 他颁布了一条特殊的政令, 主要内容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竟然是尽快恢复建设各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为此, 为了保持社会安定, 他免去了原来袁氏治下老百姓一年的租赋。至于“唯才是举”, 得天下贤人助其在乱世中崛起, 平定北部中原, 成就一番伟业, 那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

支持刘备的人很多, 这很正常。刘备看起来也有和曹操一样的能力。但他太深了, 深得像无底洞。另外, 刘皇叔实力不够的时候太会哭, 只会哭, 还爱逃跑, 不爱说话。但他一有实力就开始说了, 说得比谁都多, 他的仁义也渐渐退了, 开始冷落孔明、赵云, 只靠法正获取更多利益。这样看来他哪里比得上曹操的热情、开朗和勇敢?

支持诸葛亮的人很多, 这很正常, 诸葛大名垂宇宙, 但实际上只会运筹帷幄之中, 不会厮杀战场之上, 就算单比文才, 曹操诗文气度之宏大, 魏晋有几人可望其项背?“蓬莱文章建安骨”, 曹操文才风流, 非虚名也。

支持关云长的人也很多, 红脸关公义薄云天、武艺超群, 却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败将, 关公的神勇其实都是后人浓妆重抹、添油加醋的。再说曹操是注释《孙子兵法》第一人, 从军事才能看, 关羽也无法超越曹操。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曹操:“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 阅申、商之法术, 该韩、白之奇策, 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 矫情任算, 不念旧恶, 终能总御皇机, 克成洪业者, 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矣。”对比小说《三国演义》, 二者相差何异千里?但一为正史, 一为演义, 你觉得应该哪一面的可信度更高呢?

无论如何,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虽不是曹操一党, 但无论如何, 总是非常佩服他”。这话掷地有声, 却并非我的评价, 何人点评?大文豪鲁迅!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它让我了解了三国历史之风采、空城计之巧妙、战场之雄浑、军师谋士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重要,更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今天,我就说说从军师谋士身上明白的道理吧。

一说到军师谋士,大家一定会想起蜀国大名鼎鼎的军师诸葛亮吧!

“人有所长就必有所短。”这是我从诸葛亮身上悟出的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别看如此伟人,诸葛亮也有短处和“致命伤”。他虽然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百战百胜的智慧,有稳定军心与民心的宽容,有临危不乱的冷静,却不知如何获得人才。他对人才的选用都过于严格,除了姜维几乎无人让他真心满意。人才可是培养出来的,可他不,他非要“现成”的。由此可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为这缺点,诸葛亮不知浪费了多少人才!要不蜀国为什么无法逃脱灭亡的命运呢?

连诸葛亮都会有缺点,我们怎么会没有缺点?

伸出手,五指有长有短。人就像一只手,有长处也有短处。但是,短处可以弥补,长处可以发扬,所以我们要不断定下目标,战胜自我。

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必须不断进取,弥补自身的不足,这就是我看完《三国演义》的感想:不进步的人,只有失败;不进步的国家,只有灭亡。

三国演义读后有感 篇4

《借东风火烧赤壁》主要讲了周瑜把所有准备做好了,只欠东风,在册顶昏倒后,一病不起,大家都四处求医,诸葛亮知道后,说公瑾的病我能治,见了周瑜,他只写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兵,宜用火功,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很吃惊,就问他竟知他的病情,要怎么医治呢?诸葛亮说他以造坛借三天三夜的东南风,周瑜听了,病立刻就好了。开战时,因为有了庞统的边环计和东南风,火一起,所有的船都起了火,曹军大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诸葛亮能借东风,以少胜多是因为他熟知天文地理,深知人心,有超群的智慧,还能够灵活运用,正是因为这样,他夜观天象,加上对节气的熟知,所以才知道在科至后,风向会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他深知人心,曹操也曾说过,“冬至返阳”的话,但曹操不知道,洞庭湖一带,因为形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刮东南风。曹操不知道而诸葛亮知道,就是国灰他学识渊博,而他所知道的知识,都是他从小勤奋好学,读天文、历史等书,才会拥有知识这永恒的财富,帮刘备在三国称霸一方,成就帝业。

重温《三国演义》有感 篇5

郭天宇

近几日应朋友的请求,接手了一个《赤壁之战》的剧本,由于《三国演义》是很久以前所看的,现在要想写好这个剧本,所以不得不回过头来再次捧起《三国演义》。自从大三结束至现在工作一年多,自己手捧经典的次数可谓少之又少,实在令我惭愧。

之前在当当网网购了一套四大名著,放了很久都没开封,这次借这个机会,终于动了这套经典。拿起书,直接翻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部分。还记得以前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有特别喜欢看诸葛亮出山到蜀国鼎盛之时。从这个点就可以知晓我是一个不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现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越发觉得人生当中好多戏份都是悲剧,那些不完美的,遗憾的,失败的,伤人的,黑暗的等等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难怪有人说,小时候或者年轻的时候喜欢看喜剧,喜欢看英雄,喜欢大团圆,喜欢完美主义,等到成年以后就喜欢看那些不完美的,有缺憾的,反映人性的东西。等到在老了以后,对于一切看平淡的时候,就喜欢那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东西。年少时追求完美,成年后经历挫折,人老后看破红尘。

这让我很直接地想起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写的是人在不同的三个时期听雨所见所闻所听所想,与我甚是契合。

人生必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不一样的变化。如今我再读《三国演义》,我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更愿意去读《三国演义》前面的部分和后面蜀国衰败、诸葛亮去世的部分了。那些曾经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赵云,老将不老的黄忠,足智多谋的孔明……他们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那样完美的英雄,不再是以一敌万,无所不能的英雄,在我心中慢慢变得有血有肉。刘备称帝前的落寞无助,关羽的自傲轻敌,张飞的鲁莽残暴,赵云的愚忠耿直,甚至于诸葛亮也有其无可奈何的遗憾。

现在重读《三国演义》,我渐渐地不再去回避那些缺憾,渐渐地学会去面对那些不完美,就像自己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完美各种缺憾一样。智勇双全,忠义正直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被杀,粗中有细的张飞被人砍头,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而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五丈原陨落,这一切的失败现在我都勇于接受了,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完美,而是在于追求的整个过程。

自己也好,亲朋好友也罢,自己不奢求,不完美的自己去乞求别人的完美,用心地生活,用心去走完这几十年吧!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是在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读《三国演义》有感

五(4)缪子衡

最近我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发现我以前只看见了诸葛亮心胸开阔,雄才大略,动忽略了另一个真正的高手。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陆逊火烧连营》。东吴攻打荆州时,关羽战死了。刘备对这位生死兄弟的死悲愤不已,要招集所有军队攻打东吴,为兄弟报仇雪恨。诸葛亮看刘备太大意了,再三劝阻,刘备却被报仇冲昏了头脑,没有听。几天后,刘备率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南下,势如破竹,无人能敌。孙权眼看老家都要被端了,急得不得了。这时一位年青的文官站了出来,说刘备的账蓬是用绳子连着的,用火攻必可大破敌军。结果不用说,蜀军被烧得屁滚尿流,完败。

陆逊确实很聪明,但他比不过那个真正的高手--司马懿。

司马懿,大家应该知道他是个奸诈狡猾的老狐狸,用卑鄙的手段得了天下。仔细注意一下,他其实既没有赵子龙那样一身是胆,也没有关羽那样有勇有谋,更没有诸葛亮那样雄才大略。那他是如何成功的?只要仔细地看一下书就能找到答案:能把握时机,谨慎。让这个平凡的人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的答案,就是这几个字。

正是会把握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招王濬,练水军,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一举攻下东吴。谨慎这一点,会被聪明人利用。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更多时候会带来好处。如果没有这两点,司马懿根本不可能一统中国。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7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个小故事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的方向;一本好书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耀我们的心房。今年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精彩,耐人寻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篇小故事讲的是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能,给诸葛亮出了个难题: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周瑜明知不可能,可就是要害死诸葛亮。谁知诸葛亮竟说三天造好,而且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派鲁肃去监视他,并随时汇报。诸葛亮向鲁肃借了船,一大早去曹营“借”箭,使周瑜的诡计落了空。

值得我们思索的还是周瑜那嫉妒的心理。有些人为什么会有妒忌之心呢?那就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当别人的努力有了回报,做出点成就的时候,暂时一无所成的他们便会想陷害他人。考试失利了,便想着如何让他人考试也失利;实验搞砸了,便想着永远也不要有人成功,这是正确的态度吗?每当这时,应该想的是,别人考取高分,请他来教教我;别人一定要成功,让他来启发我。

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高士其和周培源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一对好同学,以前都曾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高士其学医,周培源学物理。那时候高士其是学校的高材生,在同学中享有盛名。周培源丝毫没有妒忌他,相反,总是给予支持和鼓励。有一次,高士其翻了许多资料也没有搞懂一道物理题,急得他心急如焚。于是他便拿着题目去找周培源,周培源热情而又耐心地给他讲解,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直到他彻底弄明白为止。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高士其爷爷总是激动不已,啧啧称赞周培源爷爷乐于助人,不嫉妒贤能的高尚品质。

如果换做你,你能否像周培源爷爷那样,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人,我相信会有人说不。这是什么?这就是嫉妒心理,你害怕别人比你成功。其实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你这样想:这道题是我告诉他的,他也有不会的,在这方面,你比他强,他的成功之路上也有你的一份努力,你会不会很高兴?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8

一,先要得民心。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要经常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吃得好,睡得香,穿得暖,还要进入灾区,农田调查庄稼的收成,大力开发农业。经常开采石油等地下珍贵的物品,筹备资金,及时地把资金发放到灾区,贫困地区,让天下百姓都可以过上好日子。也要及时修建战争避难所,让百姓在战争中有安全的保障。

二,训练军队,招兵买马,挑选人才。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国防很重要,我要及时让人打造最好的兵器用于国防,大力开发并兵器,使军队攻击力增强,积极与国外先进武器沟通,造出更加强大的武器。武将要有强壮的身体,和率领兵队的能力,在战斗中,要做到坚强不屈,勇猛无敌,能够很好的率领军队。同时也要挑选智谋过人的文官,要能够积极献策,策略能够充分运用到战斗中,使军队能够百战百胜。还要让军队进行强化训练,让士兵们有着更好的体质面对战斗。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9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拜年的历史风云,再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国群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让我敬佩不已。刘备为了成就大业三顾茅庐,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重情重义,侠肝义胆;诸葛亮巧用“空城计”,足智多谋;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始终有统天下的壮志雄心。

在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决定南下一统天下,他派出了八十万大军来作战。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与孙权联合抗曹,他们知道自己的大军不比曹军多,可他们还是英勇作战。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惯水战的弱点定下火攻之策,巧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听取庞统的建议,将战船连在一起。诸葛亮巧借东风,黄盖帅率军士点燃柴草在赤壁火烧敌船,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展现出的惊人智慧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也同样需要智慧和勇气。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成为强者。去年我去宋城玩,一座铁链桥突然吸引了我的注意。看着在桥上开心地晃动的游人们,我也心痒难耐,禁不住上了桥。谁知我刚走了几步,桥晃动得“翩翩起舞”,吓得我赶紧跑回了爸爸妈妈身边。站在桥头我有点不甘心,难道真的过不去了?我心想,这只不过是一个胆量和技巧的问题。我注意观察在桥上开心地行走的游客们,逐渐悟出了技巧。于是,我壮着胆子再次走上桥,顺利地走过了桥,我的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对于我来说,也是成长中又一次成功的挑战。

一本好书就像一盏指路灯,读《三国演义》,我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华。我要像英雄们那样,敢于战胜困难,挑战自我,做自己生命的强者。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0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最后,司马氏统一了全国。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好汉,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敢作敢为的曹操等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关羽。他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关羽对刘备、国家可谓是忠心耿耿,在他降汉不降曹的故事中能充分体现出来。当下邳失陷后关羽身不由己投降了曹操。他投降后的种种表现都体现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精神,他“辞曹归刘”则更是“忠刘”之壮举。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千里寻兄去了。对于这种去安及危,效忠刘汉王朝的忠诚行为实在是难得。关羽是一个仁义的人,他不仅对兄弟、朋友讲仁义,而且对敌人也讲仁义,这体现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一事上。当初关羽在曹营被厚待,一直对曹操充满感激,而在曹操赤壁之战大败路过华容道时,关羽甘冒杀头之危险,也要放过曹操,这更能突出关羽一一诺千金,知恩必报的品格。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很需要像关羽这样讲仁义、知恩必报的人。每个人的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可真正像关羽这样的朋友却没有几个。有些你眼中所谓的朋友,在遇到困难,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对你百般好,又是讲好话,又是送礼物。可当你真正遇到困难,需要他们帮助时,他们总是找各种理由,编各种谎话,甚至对你不理不睬、冷漠无情,对你就像便利贴一样,用完就扔掉。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吗?不!这不是朋友!想想关羽,永远对兄弟、朋友都是坦诚相待,为人讲义气,这样的人谁不想和他做兄弟,做朋友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对帮助过自己的每一个人都要知恩必报,当他们有困难时,要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同学们那就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一诺千金、知恩必报的人。

观《三国演义》有感 篇11

识人显迟。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谁能以一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谈笑之间,诛千军万马于千里之外,那么不可质疑,孔明当为首选,他一生功绩无限,且以少胜多的案例,便不在少数,更别说在先帝崩殂后,独自领兵北伐,这便是天下孺士之楷模。

但他却在老年之时,存在着一丝遗憾。是!刘备之仁义,天下谁人不识君?但他的人品,在细细品味后,你就会发现,此人虽然胸怀大志,但却有些自卑。这也是和他年少是的经历有关,但是,后来,却演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后来的败仗履现,若孔明早知如此,怕不会出山辅佐刘备吧!

一身虎胆,英雄雪藏。

三国演义中有这一个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这是评判三国时期三个武将的一个说法,可以说,赵云,除了吕布,天下无人能敌,但就这么一个威猛的虎将,却只充当一个保镖的角色,以至于后来,郁郁而终。

孔明虽用兵如神,到却异常谨慎,他怕赵云佣兵自重,所以一直给他的职位总是显得有些无关紧要的,那些武艺不如赵云的却委以重任,为什么呢?因为那些个武将只有勇却胸无点墨,用来冲锋陷阵再好不过了!到赵云却自幼便熟读兵书,可以说,如果赵云有了兵权,他一旦反了,无人可挡。奈何,一代英雄,就此雪藏。

红颜多薄命。

其实就战争看来,是不该有女子的介入的.,到上至商朝,下至周朝,再到三国,总有一些无关的女子为此丧命,这公平吗?当然不。

但他们无可选择,就貂蝉来说,本是王允家中的一歌女,后来王允为了救汉帝,以美人计相实施,便收她义女,再到后来……可以说,貂蝉这一生,凄惨无比,红颜薄命已!

其实,三国中,不管是身份大小之人,细细品味其一生,总有一些别样的意味,如果当初孔明不出山,那将怎样?那根本就不可能,你以为他在南阳躬耕时不会了解天下之事吗?太天真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也告诉我们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才会胜利。

现实中这类事情也非常多,我妈妈的同事想去给她的孩子报个绘画班,经过考察,最终选择了一个名气比较大的绘画班。但是几次去,绘画班的人数都是满的。妈妈的同事认为这个绘画班每次都是满的,太耽误时间了,建议她女儿换一个绘画班比较好。可是她的女儿却不同意,坚持等待,最后终于在那个绘画班报上名了。而且那个小姑娘也因为选择了好的绘画班,绘画水平进步很快。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妈妈身上的事。我妈妈是一名研究生,但她是在工作了一年后才考得研究生。本来妈妈在上大学时就想考研究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妈妈只好忍痛放弃了考研究生。工作以后,妈妈一直都没有放弃考研究生的念头。工作一年后,妈妈终于有机会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虽然当时妈妈的工作环境、居住条件都非常差,但妈妈咬牙坚持,抓紧一切时间复习学习。在妈妈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了研究生,这又一次见证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上一篇:8年级语文作业下一篇:路上的邂逅情感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