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印象作文(精选13篇)
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逢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有些地方还举行划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在公元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绝望、悲愤之下,投入旧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去打捞,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就变成为龙舟比赛。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从家里拿来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以上故事来看,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一种风俗习惯。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平时还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灿烂古代文化。
哪些因素可以建立阅卷人美好的第一印象呢?建立阅卷人良好印象的因素很多, 概括起来, 即形式和内容连个层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个整洁美观的卷面
卷面整洁美观, 是一个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的生动的体现, 它是考试献给阅卷老师的见面礼, 可以使阅卷老师对该考生有一个美好的印象。良好的卷面包含哪些内容呢?卷面平整无污迹, 卷面没有用胶带或擦皮留下的明显印记, 更不得留下破洞。考生在作文过程中, 要考虑成熟再往试卷上写, 尽量不使用擦皮胶带的现象, 更不得使用更正液和订正纸, 因为这两种东西涂去或覆盖原字后, 将留下明显的记号, 在考试中容易被误作作弊论处, 所以, 为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的麻烦, 考生应避免使用更正液和订正纸。
另外, 建议考生在作文考试时要使用草稿纸, 有什么吃不准拿不定的在草稿纸上写, 作文提纲或构思可以在草稿纸上进行, 这样既有利于构思行文, 又能有效的避免因考虑不成熟造成差错, 因差错需要修改, 留下明显的痕迹影响卷面的整洁。遇到不会写的字和词时, 考生应选择自己熟悉的字词替换, 不要硬上蛮干, 人为地写出错误的字词造成可以避免而没有避免的失分现象, 留下可能的难以弥补的遗憾。
二、一笔工整清秀的书写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写好汉字, 是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大事, 是我们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 一手好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高度体现, 更是让阅卷老师建立美好的印象的重要因素。据说, 书法大家颜正卿当年参加科考, 文章并不出奇, 他的字让考卷钦佩不已, 考官不忍心掉下他这个人才, 破格选用了他。可见, 清秀、飘逸的字对阅卷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的考生认为, 要把考试作文的字写好太难了。紧张的心情, 有限的时间, 繁重的任务, 还怎么把字写好?但是, 考试追求的是什么?尽可能高的分数!把字写好了, 在批阅你的文章时, 阅卷老师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且字写得清清爽爽, 工工整整, 很容易给老师一种好感。一有好感, 就会出现“感情加分”。也就是说, 这个阅卷老师因为字喜欢你了, 你想, 这样一来, 你一定会比那些没有得到老师好感的分数高一些, 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关于, 考试作文时怎样把字写好一些, 这里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1. 尽量把字写得稍大一点。
考试作文都印有现成的方格, 考生要尽量撑着格子写, 大小一个字的四分之三为宜, 这样美观大方。有些女同学, 习惯把字写得很小, 像芝麻似的, 一个格子可以装得下四个那样的字, 老师批阅作文时, 要像福尔摩斯似的, 拿个放大镜才行。因此, 格子有多大, 字就写多大, 字大了, 就有了摆布笔画的空间, 字才能些好看。
2. 要用中等粗细的笔写。
有的考生选择的太尖的圆珠笔写字, 写出来的字, 笔划很细, 真是细若蚊足, 看起来若有若无, 这样阅卷时就很费劲, 让老师看得特别累, 这样一累, 自然没有好印象, “感情”就不好了。没有好印象和“感情”, 哪来的好成绩?
3. 我们要适当练一练自己的字, 掌握一些书写汉字的规律, 这样对写好字也大有帮助。
4. 平时多留心一些经常出现的字, 摸索摆布偏旁部首的
规律, 用心揣摩, 用心记忆, 了然于胸, 达到熟练掌握, 把字写得更加漂亮一些。
三、须做好的一些细节
除此以外, 一个吸引人的好标题, 一幅曼妙动人的“身材”, 一个美好的作文开头, 一个耐人寻味式结尾, 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 一些精彩的抒情议论, 一定要注意到点题等, 都是给阅卷老师美好印象的因素, 考生切不可忽视。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好的标题生动形象, 提挈文章的内容, 揭示文章的实质,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要讲究布局, 布局要合理, 布局在文章的外部反映形式体现在分段分节上, 体现在题记、后记等缀饰上, 体现在行文章的小标题上。分节要做到匀称, 600字左右的文章, 分成4-6节比较适宜, 小标题能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如能做到内容上的层递, 格式上的整齐对称, 则更有吸引阅卷者的关注。开头结尾至关重要,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结尾能给人余音缭绕。三日不绝的印象。一个好的故事,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保证, 抒情议论则在叙写的基础上, 抒发情感, 表明态度, 点明和升华主题。以上这些方面, 在考试作文中至关重要, 需要考生做得越精致越好。
一、关于审题
其实这则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与叙述性材料比较起来在立意上相对单一。《2014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中是这样表述的:“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在实际阅卷中,一些关于具有生命特质的诸如文化、艺术、技艺等的传承的作文亦属切题范畴。考生在实际行文中,只谈青春,未谈及朽与不朽的,或只谈朽与不朽,未谈及青春的,得分都较低。
或许部分考生受其他省份模考作文影响,他们从两则材料的对立性出发,认为认知不同,结果不同,从而得出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的观点。其实这种立意足以应付所有的类似的多则材料作文,似乎是一种“万能贴”,这也太轻而易举了。须知,轻易得来的一般不是好东西,此等小儿科之举,在国家级别的选拔性大考中,其最终的评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实,这两则对立的观点性材料作文,应该抓住其中之一,集中笔力叙述或议论。但偏偏有许多考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左右开弓”,似乎“左右逢源”。但面面俱到,也就是面面不到,最后只落得“两头都不讨好”的下场。我们还注意到,部分偏题走题考生,由于行文时开头把作文中的两则材料都引用照搬,这就降低了偏题走题的篇幅,从而多得了几分。但同时我们也留意到,部分切题优秀作文,在开头也这样做,这就显得很啰嗦,势必影响赋分。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关于拟题
作文题目是全文的眼睛,考生的语文素养、文学文化功底在此可能得到一定的体现。考场作文中一个好题目能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从而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但遗憾的是,对于我省今年新材料作文的题目,相当多的考生都用了《青春不朽》或《不朽的青春》,从而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大撞车。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形象的词句来“等量代换”,从而达到让人一见钟情的效果。在阅卷中,一些小众化的作文题目往往让人眼前一亮,如《莫道青春终会老》《永不陨落的青春》《青春不染暮气》《心怀青春,华枝不朽》《流年易逝,心颜不老》《青春的旗帜永远飘扬》《青春长吟,花开不谢》……有的题目则显得颇具匠心,如《拿什么拯救你,速朽的青春》《鬓微霜,又何妨》《荒芜不侵青春心》……有的题目则显得很别致,如《指尖上的青春》《青春的枝头有只蓝蜻蜓》《雕刻青春》……有的题目直接引用古诗句,则显得机智而熨贴,如《一朝春尽红颜老》《朱颜辞镜花辞树》《更持红烛赏残花》。
三、关于素材
阅卷中,我们发现一些共有的热点素材呈现在众多考生的笔下。本人经过爬罗剔抉,现梳理归纳如下:记叙文中,翻老照片、广场舞、老顽童式的学电脑、学单词、偷菜特别盛行。
议论文或散文中,一些颇具青春气息的影片诸如《致我们终将消逝的青春》《小时代》《青春派》《中国合伙人》等纷纷粉墨登场;一些关于青春的歌曲在我们的耳边不时回荡,如林志颖的《十七岁的雨季》、李宇春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了》、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王菲的《红豆》里的“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新疆民歌《青春舞曲》里的“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等等;一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或物诸如陈欧、九把刀、姚贝娜、最强大脑、中国好声音等也让我们目不暇接;一些作为青春反面教材的诸如李天一、郭美美等官二代富二代,变成了被众多考生集体唾弃讨伐的对象;这学年的热门人物爱丽丝·门罗、曼德拉无疑也成了一些作文中的主角;对青春的“且行且珍惜”当仁不让地成了今年高考作文中的热门词句;当然也少不了屈原、司马迁、王勃、李白等古人的热情加盟……
以上这些素材在考场出现的频率颇高,经常“撞衫”,易造成阅卷老师的品之无味,自然影响得分。例如,有考生全文写大家耳熟能详的雷锋青春不朽,虽然切题,但素材太老套,写得再好,也只能在四类卷徘徊。而有极少数考生将全文的目光投向相对来说少为人知,且又有一定影响力的茨维塔耶娃、木心、杜拉斯等的青春不朽,既切题、语言好而且有深度,实际判分均属于一类卷。这就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高考作文中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品位的独家素材来写,考场阅卷中因素材的新与旧而导致实际的赋分差距很大。
当今的高考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似乎正成为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因为这些名句能使得论证更具说服力,也能增强文采美和文化含量。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佳作,因引用别人很少引用的名人名言,而使得其作文得以增色。兹摘录一些优秀作文中的名人名言: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说:“我爱你年轻时的美貌,更爱你被岁月摧残过的容颜。”“你的青春消逝了,但我仰慕你的灵魂。”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有语:“抚平心灵的皱纹,等于青春永驻。”
阿多尼斯说:“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
简媜曾说:“色衰爱弛,是美人心事;尚能饭否,是将相块垒。”
村上春树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总渴望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当我年老的时候,却又用孩子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梁启超说过:“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
阅卷中我们还发现,精短而充满智慧的的佛教哲学小故事,如果恰当地引用,也会成为得分的亮点,因此我们可以平时留意搜集这方面的素材。如一篇优秀作文中这样写道:
“隐者问佛:‘我愿做山林里的一棵树,一生安定,无欲无求。'佛曰:‘我若是你,我愿做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唯有闯过,拼过,笑过,哭过,知过,方能立地成佛。志在千里,有闯劲有奋斗的青春才能收获精彩,成就不朽。”endprint
从这些考生的实际引用中,可以想象出他们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非一般考生所比。不过,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某些名句被不同的考生频繁引用,细究其因,原来是一些学校在备考时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所谓的貌似唬人的万能名句。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引用最多的莫过于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而且一般用于文章的起始部分。且不说这样做易造成的审美疲劳,甚至于有考生为了从这句过渡到论点句颇费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笔墨,直接导致赋分下降,可谓得不偿失。类似的还有《菜根谭》中的一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且这句多出现在文末。
还有引用频率略低的,如李叔同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纪伯伦的“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以及张晓风的“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这几句相对来说比狄更斯说的从阅卷感觉上要稍好一些。
因此,引用名人名言,最好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平时要踏踏实实的准备一些有品位的独家名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嘛。我们说引用名人名言一定要准确,否则会丢三落四,张冠李戴,贻笑大方。如,一考生写道:
汪曾祺说:“见了大海,却因没见过原野依旧遗憾;见了森林,却因没到达无边的荒漠仍然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
看上去引用很精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句话其实是汪国真的:
“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沙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你看,这两者之间的出入有多大。有的考生引用更是南辕北辙:“泰戈尔说过:‘我从天空飞过,留下了我的痕迹。同样的,我们要让自己的青春在人生的天空中飞过,但要留下精神的痕迹。”读罢,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高考作文中引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万事都要有个度,过多地引用名人名言,则显得过犹不及。自己不说,却去拼凑过多的名人名言,那么整篇作文就不是你的了,反而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篇作文中,引用两三句就足矣,多了就会导致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四、关于构思
一篇作文离不开构思,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作文的构思包含很多内容,在此我只想从文章的立意和结构安排这两方面来谈谈。
今年的考场作文中,不少考生选择通过长辈翻阅照片,勾起对青春的回忆,从而表达主题,我称之为照片体。这类作文的高下主要决定于语言的优劣。还有一类作文我称之为个人简历体,亦为不少考生所青睐,这种构思在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所体现,都有点“万能”的意味了。如一些考生在表达“青春不朽”的主题时,分别描写小学、初中、高中时的青春轨迹或小升初、中考、高考时的青春轨迹。个人简历体因为简单易写,但在具体操作中常常流于记流水账,得分往往不高。还有两种我称之为品茶体和赏花体,在平时模考中少数优秀作文中有时也会见其踪迹。考生通过我或爷爷等长辈品茶、赏花的过程中,引发对青春的思索。只要切题,而且语言上档次,这类作文因为其高雅,赋分一般很高。还有为数不少的考生,在作文的后半部分不约而同地出现“反观当下”,然后大篇幅地着重从反面加以论证,我称之为反观当下体。尽管这种写法本无可厚非,但这类作文在阅卷中看多了,我们也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把这些内容的位置调到前半部分,给我们的感觉或许要好一点。此外,众多考生的议论文中,忽视说理,频繁举例,从而陷入“字数不够例子凑”的泥淖。如果叙述事例的成分,超过了全文的三分之一,易造成文体不明,在高考中那就很危险了。
考场议论文易写难工,主要体现在逻辑层次上。众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生硬,思维上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想到哪滑到哪”,造成严重的“断层”。或许今年的一些高分议论文中,在体现其论证思维的语言标志上,能给予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以有益的启迪。现从几篇考场高分议论文中摘录一些体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语句,如:“我们看到的是……忽视的是……关键是……”“蓦地想起了…… 细细想来……”“是啊……或许……不由得我想到……”“忽地想起了一句话……还记得吗……但即使如此,就像(某某)指出的……的确……故曰……”以上这些词句使得行文脉络分明,环环紧扣,流转自如,浑然一体。
即使是为了证明论点的举例,也最好不要“胡同里面赶小猪——直来直去”,可以用一两句有文采的话嫁接一下,如“让我们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透过岁月篇章的瞳孔”,然后举例,这样岂不更好?
五、关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年来,一些高考标杆作文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要注意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完全照搬,否则,一不留神,就有抄袭之嫌。如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这样一句:“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辉,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撷世间最重的——毅力。”此后,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能觅得它的踪影,因为只要把其中的“毅力”换成其他的词语即可。今年的考场作文中当然也发现部分考生背下这句话,只是把“毅力”置换成“青春”了。我们同样看到有的考生,把这句话稍为变通一下,感觉就稍好一点了,如:“于是,在浅浅月光中,我掬一捧最清的;在清清河水中,我取一瓢最净的;在灼灼红叶中,我摘一片最烂漫的;在美好的青春中,我拿一份最重的——信念。”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乃佛家禅语。但有考生化用一下,语句立刻增色不少:“心中若有青春在,何日春光不明媚。”这里就有创造的成分了,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
以上只是关于个别语句的借鉴,就整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文)来说,借鉴别人的文章风格是可以的。然而我们发现一些考生没有自己的内容和思想,他们明目张胆地对一些别人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复制粘贴,于是出现了一幕幕“李鬼杀李逵”的场景。如果考生把借鉴变为抄袭,那么“玩火者必自焚”。
碧绿的粽叶包裹着淡黄色的糯米,里面藏着散发着五香味的肉或是有点粉有点油的咸蛋黄。即使是那什么也不包的淡水粽子,那淡淡的糯米香和粽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依然传到很远很远。这时我总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抽出一双呈棕色的木筷子,插上一个还冒着热气的淡水粽。滚了些白雪的、细细的绵糖。不顾身后外婆的呼喊,穿着塑料凉鞋跑到阳台上,边吃边望着天空,看不时一只飞鸟孤独的掠过。
这时候的外婆会唠唠叨叨地走过来“悦悦,不能在阳台上吃粽子,去到餐厅。”往往,外婆是拗不过我,由着我的小性子坐在阳台上一口口吃着甜甜的糖粽子。等我吃完后,外婆会拎着一大堆菜,抱着墨绿色的艾草回来。房间在一瞬间中充满了艾草淡淡的、清凉、难以形容的香气。
外婆会将两束插在门的两边,她说可以驱邪。煎上一缸艾草水,淡淡的粽黄色散发和六神驱蚊水有点相近的味道,外婆用它为我洗澡。“宝子,这艾草是好东西,可以驱蚊呢”。边说边为我擦身上的水。
洗完澡后的我又想吃粽子,外婆假装皱起眉头说:“不能吃,这些是要投入河里,为了保全爱国诗人屈原的尸骨的。”这令我大吃一惊,生气地说:“人都没吃够,为什么还投入河里,真浪费。”外婆听我这样说传统习俗,总是威胁着我(用今后的口福),让我改了口。
后来的后来,时代加速发展。端午是家人一聚的节日。点上满满一桌的菜,五花八门的祝酒词。从什么广州的莲香楼带回来的粽子,成为节日的主打角色。依然是端午,不变得还是吃粽子,鲜肉蛋黄粽却比不上儿时的淡水粽。门前依旧的艾草,却没有了艾叶澡。
无论是过去,还是过去的过去,端午节的定义不过是有粽子和艾草的香气。真的,有许多因为时代而不时兴的习俗。那些和习俗一起老去的上上辈们落入尘埃。曾经认为艾草是最好的香水,但现在大概不是了。
跨入森林,许多高大挺拔的树木映入眼帘,地上掉满了落叶,宛如铺了一条厚厚的金黄色的毯子。树上的叶子大多都变成浅黄色了,但还两三棵小树的叶子还是墨绿色的,叶子像粘了胶水似的,牢牢地固定在灰棕色的枝条上。
秋姑娘用她那双勤劳的双手把夏天的所有痕迹都褪去,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事物都变了。草丛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油绿惹人爱了,开始慢慢变成褐黄的枯枝,知了在不断地叫着,好像在向人们宣告:秋天来了,快快感受秋天那些五彩斑斓的颜色吧!
走出森林,到处可见皱菊,米白色的嫩花瓣,加上鹅黄色的花蕊,让人忍不住摘上一朵,带回家好好欣赏一番。可惜告示牌上写着:红花喜人,手下留情。不然,雏菊肯定会吸引很多人把它带回家。
再进入校园,到处可见秋天的痕迹。操场上掉落着各种各样的叶子,浅棕色的、金绿色的、褐黄色的……校园里的花也是出奇得多,瞧!几只牵牛花缠绕在长廊上,紫里透白的样子,配上娇小的花瓣,给人的第一感觉准是这种花好漂亮,好小巧,好玲珑精致啊。当然也少不了月季花,重叠的几层花瓣上印着深紫色的细纹,在远处都能一眼看见它,是最能代表秋天的花。
最近,妈妈总是批评我没有好好学习,与此同时,她也给我留下了坏的印象,以至于我都写了一篇日记来发泄,妈妈看了伤心不已。
于是,现在我就想弥补我的错误。其实,要说出妈妈的好易如反掌,可要说出妈妈的坏却要绞尽脑汁,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妈妈的好。
那一次,我打完篮球负伤回来,身上有一些青紫,还有个红块“长”在膝盖上。回家后,妈妈看见了,没有责怪或质问我半句,只是心疼地赶紧帮我擦碘酒,还把我扶上床,叫我好好休息。
还有一次,我又在学校扭到了脚,还擦伤了膝盖,妈妈一看着急地问:“你怎么弄成这个样子?”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神态凝重,一声不吭,默默地帮我把伤口擦干净,并嘱咐我不要动,乖乖躺下等她。然后她又是烧水,又是帮我泡脚,最后又把我扶到床上,妈妈让我穿好睡衣,帮我捏好被角,关切地问:“好些了吗?”接着,还说平时雷打不动的琴,今天也不需要我弹了,只让我好好休息!
印象派是19世纪后半期诞生于法国的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齐约等人。印象派画家的绘画生长在写实主义的土壤之中,但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准确而客观地描绘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视觉感受。印象派画家对瞬间视觉感受,对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历史、宗教伦理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方面,他们与此前的欧洲画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反映出印象派绘画独立的美学观念。印象派在艺术精神上对立于西方古典传统绘画,强调创造新时代的艺术形态;他们对主题性地再现现实不以为然,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他们游离于传统艺术所关注的社会功用与教育职能,离开了艺术表现现实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结构,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注重画家对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
二是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成为印象派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印象派画家采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方法,将红、黄、蓝三原色并列重叠,并把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互补对比,使色彩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和谐。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绘画语言,令人耳目一新。
三是注重绘画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这体现在印象派的艺术与光学的结合之上。在印象派的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要素,也是快速跳动的音乐旋律和慢慢流淌的文化符号,光和色是形、意、美的艺术起始点,形、意、美在光和色中成形、达意、示美。印象派画家最基本的绘画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种有效方法,以突破物体单一的、表面看来一成不变的“固有”色。他们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自然呈现的瞬息色彩,努力研究受一定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印象派绘画在光与色的表现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寻求变化,以光与色讴歌、表现意和美,注重光、色、形、意、美在绘画语言中的辩证关系,把闪烁的阳光和微妙的阴影引入画面,绘画随之变得清新明丽、生机盎然。
四是印象派画家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把画架搬到户外”。这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位移,而是绘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西方传统的绘画方式,他们在阳光下对景写生,捕捉和描绘物体在阳光照耀下色彩变化的微妙效果。这种绘画方式为印象派绘画的崛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印象派绘画通过对西方传统绘画和各种画派的借鉴,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叩开了20世纪现代艺术之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也随着印象派绘画而产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发展和兴盛。印象派绘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绘画特征和文化风采,驰骋于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舞台,显现了自身与众不同的艺术选择和文化取向。
总体来看,印象派画家对艺术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艺术思想的批判性。印象派绘画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叛逆”的,他们被正统沙龙排斥,又因排斥而增强了“叛逆”性,更坚韧地走上了探索之路;二、艺术体系的独创性。印象派代表人物虽然仍保持了绘画的古典形式和一般审美理念,却撼动了传统绘画方式,松动了传承性极强的艺术之链,在美学理念、光色处理、视觉建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创造了新的艺术体系;三、艺术精神的探索性。印象派画家始终处于探索之中,起步于探索,发展于探索,在探索中走到一起,在探索中又留下崭新的艺术轨迹,在探索中冲撞而分手,在探索中从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走来,又向20世纪现代艺术走去;四、艺术珍品的渐显性。当印象派画家作品被正统沙龙拒之门外时,其作品随之遭受冷落,甚至已买走的作品被要求退回。而如今,其作品已被卖到了天文数字,可见,艺术珍品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五、艺术技法的借鉴性。印象派画家借鉴了巴比松派画家和英国画家的技法与审美理念,还从中国、日本等东方艺术中吸取营养,它将中西艺术之长有机融合在一起。
印象派画家在绘画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新方法,并认识到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他们走出画室,走进大自然,在阳光下直接对景写生,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出微妙的色彩变化。印象派画家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主张艺术上的革新。由于印象派绘画很少反映人类生活的主题,使创作题材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
印象主义绘画也影响到当时的音乐艺术。音乐上的印象主义一词是从绘画中借用过来的,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因素,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是提供一种意象式心境。以这种音乐创作理念创作的音乐作品,被称为“印象派音乐”。印象主义音乐所塑造的种种幻境、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
《走向世界》是一本外宣杂志,但其文风却平实近人。从20年前学兄杨学锋约我写稿,这本印刷精美的杂志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时时给我带来发表作品的愉悦和快乐,并影响和帮助我改变了以往的文风和观念,让我从“八股”走向平实。
记得第一次应约写的是一篇关于古代丝绸的短文,但在学兄的严格编辑下,文章反复修改了七八次,而且每一次修改几乎都是大动筋骨,重起炉灶,以至于时为副总编辑的学兄见我为了不足3000字的小文章穿梭往来的时候,有些歉意。学锋所以要我把文章反复修改,其用意是希望我在撰写科普类文章的时候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揭示出深刻本质和价值,并用一种平实的散文风格,使文物考古类的介绍文章更具备可读性,让一般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读懂历史文化,了解其重要价值和特色。应该说,学锋的严格不仅改变了我的写作文风,而且也改变了我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新认识。那就是研究学问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学问应该让公众受益。研究性文章除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论证外,也应该具有可读性。大学问要有大思路,但贴近生活的小题目同样也可以做出大学问。这可是个认识论的大问题,学兄通过指导我改稿子改文风,改变了我认识历史和社会的思想方法。
《走向世界》作为一本外宣杂志,还以其敏锐的新闻视角,发现和推出了众多文化新闻,如齐涛教授的大洪水理论,刘德增教授的秦始皇兵马俑军阵之谜等等均被《新华文摘》所转发。而我写的“齐长城”介绍,也因为揭示了中国最古老的长城的事实,文章几乎被当作了新闻稿由多家媒体转发。山东大学栾丰实教授在邹平发掘的那一片带有刻画符号的龙山文化陶片,也因为首先在《走向世界》上的发表而轰动了学术界。
回首往事,《走向世界》虽然不是一本学术杂志,但却始终保持着学术的敏锐度,其科普类学术短文也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给作者和读者一种务实的影响,给国内外一种平实和厚重的文化印象。
(作者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兼图像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
The Impression of Artless ness
Openings is a foreign-oriented magazine and its writing style is artless. Twenty years ago, my college friend Yang Xuefeng invited me to write an article for this magazine. From then on, Openings has always brought me joy just like my family. This magazine influenced me and helped me change my writing style and concept—from stereotype to artless.
As a foreign-oriented magazine, Openings has an acute visual angle on news and discovered many cultural items such as the Mega-floods Theory of Professor Qi Tao, the Mystery of the Battle Array of Qin Warrior and Horse Figures written by Professor Liu Dezeng, which were both republished in the Xinhua Digest. My article the “Qi Great Wall” was also republished by many media for revealing the facts of the oldest Great Wall of China. The article about Professor Luan Fengshi of Shandong University discovering a broken pottery piece with carved marks of Longshan culture in Zouping, first published in Openings, later created a sensation in academe.
金老师是我暑托班的语文老师。金老师为什么让我印象最深刻,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我喜欢金老师的样子。金老师十分年轻,长长的头发,大又有神的眼睛,中等身材,标准的瓜子脸。从这些描述,你们应该可以看出,我喜欢年轻又漂亮的老师吧。
第二,我喜欢金老师的幽默。有一次,汪哲睿爬到窗台上,金老师做出半生气半玩笑的样子说:“汪哲睿姑娘(他是男的),请您下来吧!”同学们笑成一团,汪哲睿只好不好意思从窗台上下来。记得还有一次,金老师正在念范文,她有时把声音装得粗粗的,有时柔柔的,有时还装出夸张的表情,“哈哈哈”,又是一阵爆笑。
迈开新的步伐,踏入了一家农田,小麦黄的如一大地黄金一样,农民们早已为地面理发呢?看,那一群群摆着人字形的知名演员们已经赶赴南方地区,为南方地区的大家奉上了秋的第一好礼。
稻谷发黄,一只大雁往南方赶到,这意味着着秋仙女的来临,他向地面播撒了丰收的礼物,却让本身悄悄地掩藏了,仿佛它看到了什么。
叶,一片接一片的往降落,草坪上铺满了橙黄色的毛毯,落叶,落叶落了,它是每一棵树在秋季务必做的事。她们悄悄地卸除了夏天的礼服裙,却又悄悄地穿上了秋季的礼服裙,她们要报考报名参加秋天的欢迎晚会而悄悄地化来到淡淡的秋纱!
带着高兴的步伐,再度向前找寻秋意浓浓,看,那峰顶的一排松柏树,给人一种坚毅、钢强的`英勇气魄,它屹立在山冈,像一排排的战士职业岗位一样,传统式花苑。看!在山的半山腰处,有一个当然产生的国旗,靠近一看,哦!是一排排枫叶树,她们都服装秋的婚纱,要去和喜气、好看一起高兴。
恰逢乱世
19世纪下半叶可谓是法国一个混乱异常的时代。共和制和帝制屡经反复,普法战争、巴黎公社起义等,从1870年9月到次年5月底,巴黎人经历了一百三十天的德军围城;熊熊燃烧的战火使豪斯曼伯爵刚刚全面重建的巴黎城再次恢复到了之前的状态。但战乱、饥饿、灾难并不能阻挡浪漫的法兰西民族对艺术的追求。19世纪的巴黎画坛也恰如一个战场:画家、艺术经纪人、批评家、出版商乃至各种艺术爱好者云集于此。既有古典画风与新型画风的对抗,也有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争锋。据说安格尔与德拉克洛瓦曾在法兰西学院门口大打出手,德拉克洛瓦说:“线条是色彩。”安格尔大怒:“色彩是虚拟的,线条万岁。”此外,还有以库尔贝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画派,以柯罗、米勒、迪亚兹为首的巴比松画派等等。
巴黎成为当时的欧洲艺术首府,众多的艺术家来到巴黎跟艺术家学习、切磋。对艺术追求者来说这里即是天堂,也是地狱。美好的是,新的艺术风格可能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为人所接受;不幸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环境,艺术家很容易迷失自己,人云亦云。这印象派画家身处“乱世”,不盲目崇拜权威,坚持自己,关注并表现现代生活中日常景象的个人主观感受。
“在野”天才
19世纪的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古典主义绘画,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只是勉强被接受。沙龙展览作为当时的官方展览,代表主流的艺术态度,展览由40位官方委任的法兰西学院院士组成评委会,对数千件送选作品进行筛选,并对其优秀者授以奖章,获奖的画家名利双收。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梅松尼埃(Meissionnier)都是众人追捧的对象。1863年官方沙龙展览上最享盛名的是卡巴内尔的全裸绘画《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维纳斯以迷人的眼神和风韵曼妙的丰满曲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最终被拿破仑三世以一万五千法郎的价格买走。
同样,拜拿破仑三世所赐,落选官方沙龙展览的作品得以展出,接受观众的评判。即使是不具备艺术素质的观众也可以随意褒贬。“到落选沙龙去”成为法国民众满足好奇心的一件十分有趣的消遣活动。敢于表现现实环境,画身边的普通人,甚至是妓女,无论是技法还是风格都与传统背离,马奈的绘画是对安格尔、梅松尼埃等传统贵族派历史绘画的反叛。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选沙龙展出,引发了轰动;1865年的《奥林比亚》入选官方沙龙,但迎来的是众人的讥笑和辱骂。尽管马奈一直固执地拒绝参加印象派的展览,但因其敢于挑战传统的勇气和特立独行的气质被印象派画家奉为精神领袖。画家德加曾说:“马奈要比我们想象的都伟大。”
1974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莫里索和塞尚等31位青年画家组成了一个团体在摄影师耐达(Nadar)的画廊展出作品,他们大都没有名气,为了抵制官方沙龙,就将展览命名为“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
曲折道路
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上,爱德蒙在编辑作品目录时,发现莫奈几幅作品的标题有些拖沓不清,指着一幅描绘朦胧的海边日出景象的画面,问莫奈是否能起明显一点的标题,莫奈说就叫“日出印象”吧。这些年轻人的作品在当时的观众眼中,迥异于当时的主流标准,笔触清晰,色彩怪异。路易?勒鲁瓦在看了展览之后,写了一篇评论,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例讽刺这一展览,说:“多么自由、简单的手艺,毛坯的糊墙花纸也比这幅海景更完整”。从此印象派的名字不胫而走。众人的讥笑、诋毁,贫困、饥饿,绘画材料的缺乏,成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家常便饭。
文艺主张之间的差异,也没有影响印象派画家对艺术理想的坚持。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领袖左拉曾予以印象派特别的支持,与印象派画家成为朋友,并参加沙龙和聚会。就在印象派逐渐为世人所理解时,左拉的小说《杰作》却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小说以印象派画家为原型,塑造了一个缺乏才气、空有宏伟计划的画家形象,最终只能在自己未完成作品前上吊自尽。故事的主人公,尤其是其结局深深刺伤了印象派画家的内心。包括左拉的挚友塞尚在内的印象派画家都为此与之断交,直到后来的“德雷福斯事件”,紧张的关系才得到缓解。
再怎么艰难的处境也没能阻止印象派画家的脚步,即使大部分印象派画家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他们的都是在成年以后,去学院派画家开办的画室学画。印象派根本上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固定的纲领,但他们热爱艺术又不拘泥于传统,具有相近的艺术主张——注重色彩,描绘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自1874年始,印象派一共举办了八次展览,每一届都出现新的状况,如高更在毕沙罗的推荐下,参加了印象派第六、七次展览;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连续缺席了第五、六次印象派展览。在1882年的第七次展览上,莫奈展示了35幅描绘光与影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深深地吸引了修拉的目光,促使修拉执著于色彩的研究,并创作出《阿尼埃的浴者》、《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等名作。1885年,毕沙罗看到这些作品,十分欣赏修拉的“点彩”、“分色”思想,并邀请修拉参加印象派的第八次展览。莫奈却认为修拉的艺术思想与印象派相去甚远,坚决不赞成修拉加入印象派展览,莫奈甚至为此选择退出展览。受此影响,雷诺阿、西斯莱等印象派主将纷纷退出1886年印象派的第八次展览,新印象主义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上的差别尽显。至此印象派正式解体。
如何去建立一种印象?环境印象是观察者与他的环境之间两向过程的产物。作为物质环境的控制者, 城市规划人员起初感兴趣的是产生环境印象的外部因素。不同的环境或支持或排斥印象的形成。在这时, 团体印象帮助城市规划者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利于他们去创造一种供公共使用的环境。
环境印象可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针对这三方面, 可能识别和结构相对比较直观, 而意义就不那么能说的清楚了。对于识别和结构, 那就是既有实际意义又充分现实, 可以使人在环境中自由行走。
当识别和结构在一个人的心中形成心理印象时, 将其称为“可印象性”。但这种可印象性不是一层不变的, 他是可以接受新的感觉输入而不影响他的基本印象。
印象主要由道路、边沿、标志、结点、区域组成。
道路:沿着他移动, 联系其他要素的方式。特殊的道路可能成为大量道路中的特征, 而习惯性的路程则是具有最强的影响。集中沿街的活动和专门用途会对观察者思想产生显著特征。有特点的空间能加强特定道路的印象。建筑立面、边缘作用的道路有惊喜之感, 不应缺乏特征容易混淆。特征要有连续性, 一条道路变成了两条都比较重要的道路会造成混乱方向性。通过梯度变化产生。终点起点明确, 用标志判断与终点的距离, 用来定位。有方向性不一定是笔直的, 这种曲线让人感到不可捉摸。为有特征的机构提供场地或者变化道路和环境不应隔绝, 从一地步行到另一地高速公路和地铁都是与外界世界的分离, 如何将其结合,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单项限制因为其不可逆而造成心理障碍。
边沿:非道路的线性要素, 面的边界, 如河岸、路堑、围墙、道路。
区域:观察者心理上所能进入的城市较大面积, 并且本身具有某些共同特征, 可以内部认识。一般从内部观察, 外部作为标志。波士顿道路混乱, 但是每一部分都不同, 给人方位感。分区是按族裔阶级分的, 形体差别不明显。主题的连续性决定了区域的形体特征, 包括各种各样的构成因素, 如:纹理、空间、形式、细节、标记、建筑类型和用途、活动、居民、修缮程度、地形。波士顿立面的类似——材料式样装饰色彩轮廓尤其是窗的配合, 使主要区域有同一性的基本因素。一个强烈的印象需要适当的提示。社会内涵对区域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的阶级联想。但许多地区都过分注重此区域构成成分, 但特色还没有形成。一些较强的边沿影响了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过渡, 因而可能加强了这种无组织的形象。有较强的核心, 向外辐射, 有梯度变化的方式比较常见。
结点:进入城市的战略点, 交叉口。某些特征的集中, 中心和缩影——核, 如十字路口、广场、中心区, 因为人们必须在这里做选择, 所以集中注意力, 比平时更清楚的感觉周围的环境。德国的火车站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是结点、中心交通枢纽、商业中心, 有些功能并不重要, 但是外形容易区分, 也有鲜明形象。最成功的结点应是既能以某种方式显得稀有和突出, 而且也能加强周围环境的特色。结点也像区域一样, 有内向和外向的。内向的只有朝向和背离两个基本方向, 之后又找到了这种简单的方向感。外向的可以解释总的方向, 与周围的联系。可以用意大利有名的结点——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来总结这些特性。这一广场既丰富多彩又复杂多变。他与整个城市的特征, 与和他直接联结的狭窄蜿蜒的空间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他又和城市的主要特色——大运河紧密联系。形状有方位感, 人们一进入其中便可以明了。内部构成了两个不同的空间并有许多古迹 (总督府、图书馆、钟楼、主教堂穹顶) , 人们感到与他的关系很清楚, 也很精确的了解自己的方位, 一切似乎都十分自然。这个空间是这样的突出, 以至于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也能从照片中获得难忘的印象。
标志:只能从外部参考观察的外部参考点。对其向导性要求增加, 因此连续性的需求小于特殊性需求。空间的突出使一些构成因素成为标志, 标志物在各个方向都能被看见, 或是与相邻成分形成方向上的对比, 如前后相错高度变化。偶尔有些建筑意义重要, 但是故意用不醒目的外形进行突出。波士顿议院的金穹顶视觉形象统一, 给人节奏感。佛罗伦萨圆顶大教堂是最好的城市远距离标志。
一个熟悉的过程, 是从区域, 到道路, 到小标志, 构成要素的互相影响, 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复合, 许多时候造成心理距离的遥远。
印象深刻的景观应该是可见的, 连贯的, 清晰的。允许市民以各自的意义和联系去体验, 从而他就成为引人瞩目的、明确真实的信息。自然的力量在城市中被冲淡了, 一个特定基地的特点应该是原有地理特点与人类希望和努力的产物。天然的因素随着城市的扩展变得更基本, 这也应该是这个城市最与众不同的东西。现代的高速公路是一个在广阔视野内掌握地形结构的最佳视点。良好的印象性可以使他们很迅速地熟悉环境而不用靠长期体验。当技术和功能的改变引起城市环境本身急剧变化时, 常常扰乱了市民的感情, 瓦解他们的感觉印象。所以, 这里所探讨的设计技巧对维持视觉结构和连续性起很大的作用, 即使是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时, 一些标志和结构可以保存下来, 具有区域特点的主要单元可以带入到新的构成中去, 道路也要尽量的加以利用或暂时维持下去。
如何构建一个印象深刻的城市, 首先静态的分级系统, 三地区一层, 再次统治地位的元素的分法, 最后序列的网络。这些是可以被打乱的, 像爵士乐一般, 而不是古典音乐, 要多重高潮。在设计过程中, 巴黎形体环境的稳定, 巴黎人具有的共同回忆是使他们联系起来和互相交往的潜在力量。我们有了更多组织环境的方式, 反而失去了生动二字。讲的是印象, 所以主观感受很重要。
他,中等身材,胖胖的身体,挺着个啤酒肚,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闪着灵动的光芒。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讲究的眼镜,一副智者模样。别看他相貌平平,但那“大肚子”里可装了许许多多的学问呢!他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盛老师。
第一天,我们互不相识。当他迈着稳健的步伐,郑重地走进教室时,看着他严肃的面孔,我的心好似皮球一般,怦怦地跳着。一种无言的拒绝像股热浪滚滚袭来。我不想让他做我的语文老师,对我而言,严厉是对学生的一种告诫,让我们夹紧“尾巴”,好好做人。我本对他有点反感,可当这位男教师说出的第一句话时,我便立刻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他跟我想的完全相反,简直判若两人。
他很幽默,时不时逗得我们开怀大笑,很快融入了五(1)班这个大家庭。渐渐地,我们跟他之间没有了隔阂,像朋友一样,互相吐露心声。慢慢地,我们跟他不再陌生,取而代之的是熟悉。
闲聊中!他说我们班主任曾是他学生,我的嘴巴立即张成了“O”形,半信半疑,我们余老师怎么会是他的学生呢?真是麦芒掉进针眼里――巧了!这时,他又幽幽地来了一句:“猜猜看你们得称呼我什么?”话音刚落,全班掀起了轩然大波,我们不停揣测,可都以失败告终,大家的脑细胞好像都阵亡了似的,又仿佛用尽了洪荒之力,一个个都耷拉着脑袋,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班级如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波澜”。大家又急切地抬起头,迫切地想从他口中得知答案。他狡黠地笑了笑,脱口而出:“要叫我‘师爷’!”这下好了,气氛全被他的一句话所调动起来,大家都模仿者娘娘腔的口吻,油腻腻地“问候”了一句“师爷”!说完,又相视而笑。
【“端午节”的印象作文】推荐阅读: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的端午节作文06-28
英语作文:家乡的端午节07-08
过端午节的作文参考07-19
不一样的端午节作文09-08
以端午节为题的作文09-17
高中的端午节英语作文09-20
难忘的端午节小学作文11-29
有趣的端午节的初一作文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