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精选8篇)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篇1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学习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是用24时记时法的,哪些地方、哪些部门又是用普通记时法的。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篇2

一、让学生从小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原因

1.有利于数学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就会把知识学得活, 记得牢。如, 教师在教学圆周率及圆周长公式时, 可让学生在课前量出5 分钱硬币、笔筒、茶杯等的直径和周长, 并统计好数据, 让学生独立分析每个物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出各个物体的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从而轻松地得出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 再比如, 学生在生活中多测量和估量物体的长度, 就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和灵活运用。

2.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生活中处处是知识, 对生活的刻意留心, 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如, 小学生自己统计一次成绩, 并分别用分数、百分数、比例进行分析, 就会进一步理解分数、百分数、比例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使知识成为一个网络,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再如, 学习了比例尺, 学生试着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这是测量、计算、绘图各种能力的综合作用。学生随时把身边的现象和数学联系起来, 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起重要作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比较理性的知识, 若不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 如果让学生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使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 其可以为生活服务,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学生自制圆柱体笔筒, 使学生既理解圆柱体面的组成, 面与半径、高的关系以及体积概念的理解, 又体会到知识丰富生活的乐趣。另外, 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人买卖付钱, 计算存款利息, 从地图上测量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等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归根到底有利于培养适合21 世纪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只有热爱生活, 留心生活, 科学地认识生活中的现象, 才能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生活, 而让学生从小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乐于创造的好习惯, 而不是只会接受知识, 生搬硬套的书呆子。

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用数学眼光主动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二、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门自然学科, 数学知识广泛地运用在现实生活。教师应多组织学生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 并主动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2.教师在数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是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生活的前提条件, 如在教学数学公式时, 教师在课前或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解决的方法, 而非单纯地教师讲述推导, 学生单纯地接受,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再如测量长度、度量角等, 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手脑结合起来, 发展学生的能力, 而在解答时, 鼓励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得出多种解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3.教师要提出要求, 让学生有所指向地观察生活。在课堂教学前提出相关问题, 教师在教学三角形之前,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 思考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学习了统计图形后, 让学生到工厂、商店了解生产, 销售情况, 制统计表。也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 如学习元、角、分后, 让学生分角色用规定数量的货币购买东西等。

4.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 做到自觉地认识生活。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怀疑是创造的前提。如学生提出银行的存款利息为什么用百分数表示, 通过思考, 就会充分理解百分数的优越性, 尽管学生可能会提出其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为什么自来水会流到很高的楼层, 而江河里的水却只能往低处流”“福尔摩斯为什么能利用大树的影子计算出大树的高度”等, 但对现实世界的不完全认识会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热情。

从小让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要措施之一, 当然, 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培养, 但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无疑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建设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生活实例, 把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应用,应用资源,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用数学眼光看身边的世界 篇3

一、 为什么选这个课题?

在现实教学中,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二《打包问题》探究活动课被相当多的教师忽略,原因是与高考无直接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对教材内容不能简单依据高考试题要求妄作推断,随性裁剪,舍本逐末。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对自身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所处地位、作用与责任要有相当的自觉。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课程资源意识,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并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省优秀课例展示交流活动是省内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赛事,对教学科研有指导示范的作用。这是我选择《打包问题》作为展示课题的原因,期待能唤醒一线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

二、 如何使用教材?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打包问题》中的问题是一个在小学高年级、初中课堂做过多次的数学建模讨论课。针对高一学生怎么上?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现代建构主义也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

高一学生数学认知能力与小学高年级、初中有很大不同,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具备相当强的动手能力,而高一又是培养数学思维和良好习惯的好时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做了两个调整:

1.在不影响问题解决的情况下,将教材的10个物体打包改为6个物体打包,以易于学生找到实验材料并得到清晰的实验结论。

2.将数学实验内容前置,作为课前导学,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课堂上着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世界,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合作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在模仿、实践中逐步形成探究的意识,发展思维能力,领悟数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恰当的问题设置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关键。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为“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借鉴教师优秀的提问角度、提问方式,在学习中模仿进而创造性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从而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

下面就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四个关键问题逐一阐述。

1.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

设计生活情境:2015年9月25日李鎮西老师来到美丽的上饶走进上饶中学讲学,他非常喜欢我们上饶的特产——野生葛粉,买了六盒,欲将其打包托运。怎样打包可以使外包装材料最省,也就是表面积最小呢?

选择故乡特产设置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李老师欲将所买特产打包托运自然过渡到打包问题,并且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为客人解决问题的使命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对于解决打包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是一个低门槛、开放式的问题,并没有限定解决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激发学生突破性思考的问题

在实验基础上获得了解决“6个物体打包问题”的经验,同学们信心满满认为可以通过实物摆放测量数据的方式解决李镇西先生的问题了。此时,在表扬学生的同时,笔者抛出了新的问题:李先生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张先生(笔者姓张)的问题来了。对不同规格的六件物品打包,总不能都要一次次测量计算吧?有没有一种终极的解决办法呢?

学生顿时一片安静,陷入沉思。不久有学生提出建议:设字母!

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尝试将各种情形的表面积用字母表达。

3.触及学生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都顺利得到了表达式。

从具体到一般性操作:①引入数学符号,设打包小长方体物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可令a ≥b≥c;②学生分组探究出九种模型对应表面积公式,汇总得到

S1=12ab+12bc+2acS2=12ab+2bc+12ac

S3=2ab+12bc+12acS4=12ab+4bc+6ac

S5=12ab+6bc+4acS6=12ab+6bc+4ac

S7=12ab+12bc+2acS8=6ab+4bc+12ac

S9=6ab+12bc+4ac

这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知道含字母的式子谁大谁小呢?学生再次一愣。此时,我启发学生回顾函数单调性证明中是如何比较两个函数值大小的。有学生回答:作差!大家在得到启示后跃跃欲试。

从特殊的给定长宽高的长方体打包问题过渡到一般的六个长方体打包问题,由具体的计算问题升级为一般情况的比较问题,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学原理,而且使学生了解一般的建模过程和思路。

4.引发学生的反思、促进思维模式转换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教师指导,各小组最终均得到了下列结论:

在a ≥b ≥c时,

当3c>b时,S6最小;

当3c

当3c=b时,S6 S3均最小

問题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临近课堂结束,我不依不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1)6个相同长方体打包发现了9种打包模型 ,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解决办法?

(2)10个相同长方体会有几种打包模型?12个呢?

这两个问题,留作课后探究。从而使得本节课从课前延续到课后,让学生思维品质在严谨性和思维深度上进一步得到提高。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的体会,学生认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让自己投入得更多;发现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用字母反而比具体数值方便;数学很有用等等。

课堂教学作为渗透新理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载体,教师应注重设计和认真研究,从而为学生创设合理的学习情景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过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中,特别强调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历经数十年的教学生涯,笔者认为重视“双基”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重视“双基”更不是单纯训练学生做简单题,而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发生、发现、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解决问题过程中合理的处理方法及合理的思考,而不能一味追求技巧的酷炫和结论的完美。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习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世界,要努力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打包问题》是高中阶段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放弃实在是可惜。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愿与致力新课程改革的各位同仁一起努力前行。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中学 )

□责任编辑 喻汉林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篇4

用统计学的眼光看世界

——读《统计与真理》有感

宇宙,与其说是由逻辑,不如说是由统计的概率来支配的。

——题记

1.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浅显认知

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美]C.R.劳

统计学是什么?统计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定义,而是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件或者事物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的事件进行预测。它和事件或事物的本身并无关系,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或者说是媒介来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符合逻辑的数据或者结论。

统计学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存在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其最初的出现形式是在赌博,其中对3颗骰子出现点数概率的计算的过程就是最简单的统计。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经过许多数学家的不断思考和总结,完善这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从概率、大数定律、期望、方差到正态分布曲线、归纳法,演绎法等概念,无一不蕴涵着前人的心血和努力。统计学的出现为人类对不确定或者未知的事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2.应用数理统计理论的应用

在不断进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统计学发挥这巨大的作用,让人类对未来的预测有了一定的数据来依赖和分析,不会再显得盲目和无序。如今统计学已经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中去了。

科学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先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得到一定的假设或理论,进而进行演绎推理获得一定的结果。在数据信息有效的保证下,进行合理的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推理,的大的推论即对假设理论的验证,获得创造性的新思想或一些启发性的工作。这些内容正是我们在学习、研究应该应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快速对完成我们的研究课题。

对一个国家政府来说,统计学是一种为达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目的用于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的工具,比如国家对GDP、CPI的统计;工业生产中,特别简单的统计被用来改良和维持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期望的水平;商业中,统计方法被用来预测商品的未来需求量,制定生产计划以发展有效的管理技术来获得最大的利润;医学中,试验设计的原理被用于药效的鉴定及临床检验;文学中,统计方法被用于测定一个作家的风格。

统计学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实际应用能力仍在不断得发展和壮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有效实用的方法。

3.数理统计的哲学思想

统计学不光有其强大的理论背景,而且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无限次的肯定了这个世界存在的真理,告诫人们去做着对的事,规范着人类的道德行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曾经无限次的证明着,法律不是人类的艺术结晶,它只不过是政府用来达到自己的通知目的所要执行的一些强制性措施,它代表不了全人类的想法。道德则不同,它是在人类学的范畴中,经过统计学的论证得出的结论。只有道德的不断完善,人类的发展才会真正强大,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统计学研究的是不确定的东西,或者可以认为是通过对过去已经存在或者实现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人类根据所统计学研究的结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西方有句话:上帝从来不玩骰子。从神论的角度来想,上帝创造人类,它一定知道人类一切的行为,因为上帝是万能的,但为什么上帝不玩骰子呢?我们无从知道,否则我们就是上帝了。但从统计学的理论出发,骰子的游戏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你很难猜到骰子的下一个点数是多少的,虽然很难,但是有机会。上帝不是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只是这是个极限的问题,上帝是智慧的,它不会在赌博游戏中消磨自己的时光。但我们同样要从中学习,我们要了解的是原理,宇宙万物都是有理可循的,在牛顿时代认为,宇宙就是因果论的产物。但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循着这些不确定性在步步向前。

统计学告诉我们要挑好机遇来完成自己的目标,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机遇会出现,不知道机遇是否会眷顾我们。统计学告诉我们:在机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但我们可以积累自己的基础,装备好自己的东西,就不会在机遇出现的时候手忙脚乱。统计学的数据已经不断警醒着我们,纵然有很多不确定的事件,但总有一件事需要我们来完善的,时不我待,厚积薄发。

俗话说的话:眼见为实。在这里要小小的质疑下,眼见真的就为实么?或许你此刻见到的就是一个假的事件呢?在人类的认知范畴中,没有正确的事实。哲

学的理论中,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同理可知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包括真理。真理只是在符合人类逻辑的情况下,利用统计学原理提出的科学假设,或许有一天这个假设在某一天不成立,也就没有了这个真理。哲学教会我们用本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我认识到世界的唯物性,但哲学的理论并不能推动人类真正的发展。世界是物质的,但人类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中摸爬滚打,需要对整个世界有足够的认知。统计学教会人类了解真正存在的物质事件,教会人类以历史事件为基础推理未来的事情,不光只是相信眼前的事实,更要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以求不断进步。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统计学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数据的总结分析,它更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原理,无论在哪个领域,统计学都是单独的工具,它本身并不会参与到数据中去,我们更关注的是数据背后的事实,更想要了解的是国家GDP背后广大老百姓的民生疾苦。

我们想要的是事实,统计学在尽量的满足着我们的需求,只是人类在这其中有时候会不按套路出牌,统计学抽样的随机性或许会变得毫无意义。人类的发展是顺其自然的,不是拔苗助长。历史的长河中,统计学数据告诉我们,人类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不去更正,必将变得无路可走。

结束语

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 篇5

有一次,主持人给出几个道具场景,让大家看看各自想到的是什么画面:一间房屋,一横房梁,一个人,一挂绳,一只小板凳。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要自杀。他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极度失望,所以才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他把绳子搭在横梁上,双脚踩倒小板凳,当头伸向绳套的刹那,他是否有一丝留恋?

我替他难过,因此不想说出自己的答案。

此时,另一位网友已经发言。他说,这个人是躺在小板凳上睡觉,手里玩弄着绳子……还没说完,就遭到大家的反驳,这是一个小板凳,怎么能容他躺下来呢?

很快,又一位网友猜测:这应该是一间手工作坊,横梁下,这个人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编草绳。这个回答有点意思,但一想到整天单调地劳作,又让人多多少少有点郁闷。

正巧,儿子跑过来玩。我随口拿这个问题来考他:如果有一间房屋,一横房梁,一个人,一挂绳,一只小板凳,你会想到什么画面呢?

儿子不假思索地说,荡秋千啊,梁上垂下来绳子,绳子上挂着凳子,凳子上荡着孩子,多好玩的事。

我震惊了,这是一个绝对想不到的答案。原本似乎是悲剧的事情,一下子变成了诗意浪漫的游戏。成年人往往以经验去评判和分析事件,所以,事件多是枯燥且严肃的;孩子内心澄澈,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美丽而缤纷的。

(北方摘自《羊城晚报》)

素材立意点睛:你是怎样的人,便会看到怎样的风景。世界的模样,其实完全在于你凝视它的目光,你所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所以我们才会说,心灵决定风景;另一方面,面对同一事物,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亦不同;最后,之所以大人给出的答案枯燥严肃,孩子的答案有趣生动,在于孩子拥有一颗干净且诗意的心灵。现实让很多人的内心逐渐干涸,生活了无意趣,亦无视了身边的点滴,如此,我们更要呼吁大家放慢脚步,用澄澈的眼光凝视世界,学会倾听与观察,不要因为成长而丢失了内心的诗意。

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 篇6

暑假,我编排的舞蹈《小小摄影家》是让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照相机把蓝天、草原、大海等一切美的自然风光尽收“机”里的故事,荣获省第二届中小学校园艺术节舞蹈比赛小学甲组一等奖的佳绩,填补了连云区舞蹈史的空白。

我不由得想起创编时的“黔驴技穷”的“艰难”与“灵感”所至的惊喜。一天晚上,我仍然一无所获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不经意地打开电视机央视三套节目,闭上眼睛躺在沙发上,静静地欣赏着那悠扬的小提琴曲,正当我沉浸在音乐高潮中时,突然没声音了!我立刻睁开眼睛,电视上的画面美板了,让我震撼并让我浮想联翩!于是突发灵感,在舞蹈音乐中我也大胆地留了一段“空白”……在学生表演草原之后,全场静音设计几个长短不一的节奏再加上照相机咔嚓的拍照声音,让学生随心所欲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拍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态动作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结果令我大吃一惊:第一、三两组用空六拍的节奏在寻找自己喜欢的目标,每个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咔嚓声中同时做出不同的动作去拍照。她们的样子鲜活、生动极了……第二组、第四组的学生分别用空四拍和空两拍的节奏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去表现她们的思想。有的扮演小交警、有的扮演少先队员搀扶盲人过马路……应有尽有,形态不一,小小的舞台成了生活的缩影,顿时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若能再加上欣赏自己拍的照片时的情景那就更好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即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讨论新的方案:有一个同学率先站起来招呼大家一起来欣赏照片,所有学生都集中在舞台中间目不转睛地看她手中的相机:有的照片用惊讶的表情,同时伴有“啊”这个声音来表现;有的照片用“咦”的声音和表情表现出来;还有的照片用哈哈大笑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她们在一起尽情地欢呼、跳跃,天真、烂漫的笑声在舞台上空荡漾。

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中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空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种品位。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篇7

一、关注热点,开放思想

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将它置入时代的大潮和人文背景下去审视,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要求中学生要具备敏锐的“触角”,把自己的笔和时代紧紧联结在一起,主题才有价值,文章才会有新意。

如四川省一位考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写了一篇《请您不要忘记》的满分作文。他在文中疾声呼吁:

“请您不要忘记,城市的繁荣背后,是无数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的汗与泪:请您不要忘记,城市中的一切脏活、累活、重活,都由农民工来完成:请您不要忘记世间最美丽的人——农民工,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可以说,这一句句如雷贯耳的呐喊,直击了现实中的几个热点问题。作者直面社会和人生,敲得人内心激荡啊!

二、标新立异,张扬个性

深刻的立意,还在于浓烈而个性鲜明的张扬,唯有如此才能使文章有风格、有特色。而浓烈鲜明的个性,往往在于避开俗套,独辟蹊径;在于闪现新思想,挖掘深度,拓展宽度。

如2001年CCTV电视模特大赛中,5位选手角逐冠军。最后一个问题是:“在聪明、富有、美丽三者之中,你选择哪一样?”前四位选手都选择了“聪明”,但来自北京的一位高中生选手龙蕾却选择了“富有”。她是这样解释的:“富有”不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有知识素养的富有、感情的富有等等。这样的“富有”,能使她拥有聪明、美丽,也能使她更好地付出真情,回报社会。答案一出,语惊四座,龙蕾由此击败其余选手,摘取了桂冠。

龙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她超脱而大胆的选择,深刻而新颖的阐释,这就是张扬个性的胜利!

三、托物寓意,言近旨远

有些作文如果用一般手法来写就显得很大众化,人云亦云,那就变换角度,运用“托物寓意”的技法来写,就别有情致了。运用此法写成的文章,具有寓言性和哲理性,含意隽永深刻,耐人思索。

比如一个同学写的《树根的联想》:“我漫步在树林里,这里像搭了天篷,枝叶蔓披,鸟语花香。林中明暗相映,暗的是地上的苔藓地衣,明的是一排排挺拔的树木……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啊,就是这亿万条根,紧紧抓住沃土,默默献出一切,让中华的大树永远繁茂,永远屹立于林海之峰!”

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法,借人们熟知的、常见的树根来传达所抒发的感情。中华儿女不就像这默默无闻的不知疲倦的永远奉献的根么?为了使中华这棵大树永远苍劲挺拔,多少儿女默默奉献,永不言怨言悔。以根寓默默奉献的中华儿女,言深旨远。

四、打破常规,逆向思维

人们写文章多数是顺向思维,即从正面观察事物,顺向谋篇布局。但如果变换一下视角,从反向观察问题,反向构思整篇作品的思路脉络,有时能给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陶渊明摒弃官场,归居园田,洁身守志,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尚行为已成千古佳话,而有位同学在《也说“归田园居”》一文中却力避传统,发表高见:“面对庸俗、污浊的官场,陶渊明胆怯了,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需要人才,国家需要人才。如果人人都像陶渊明那样,还将有谁来拯救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如果都像陶渊明那样,还将由谁来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观点脱俗,立意不凡,说理有力,令人击节。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篇8

关键词:现实问题;教师指导;加工材料;科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83-2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积极开发现实的数学教学资源,让学生去实践、探索,从而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数学实践与应用的意识。

研究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

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周围的一些地方自然环境特色、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

学生的自主选题很多,例如:

帮爸爸参谋买车

如何合理储蓄

猜生日

奇妙的蜂窝

巧测高度

常熟市颜港北村二区绿化面积的调查报告

一组关于减负的调查

怎样选购才优惠

昌华酒家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商家的“战术”

电脑的利弊

交通高峰时段的调查

黄金分割律与生活

让钱用在“刀刃”上

学生视力下降的调查与分析

期待“绿色营销”

机动车流量与空气质量关系的调查报告

让小花园变得更美丽

家庭用水

一盏普通灯的耗电量

数学期望和彩票

关于洗车用水的调查报告

由空调所想到的

装饰材料对人的危害

从鱼摊一日销售情况看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

这些选题中,有的是知识探究型,如:《如何合理储蓄》。这类研究课题层次比较低,是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指定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体验。这种学习研究,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

有的选题是学术研究型,如:《数学期望和彩票》、《黄金分割律与生活》、《奇妙的蜂窝》等。这类研究课题是学生对某一内容发生浓厚兴趣,从而确定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探索,写出学术论文。

有的选题是社会调查型,如:《学生视力下降的调查与分析》、《常熟市颜港北村二区绿化面积的调查报告》、《关于洗车用水的调查报告》等。这类选题需要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通过对社会进行研究调查,然后撰写出调查报告。

有的选题是创造发明型,如:《从鱼摊一日销售情况看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让小花园变得更美丽》、《怎样选购才优惠》等。这类研究课题层次比较高,属科技的创新发明,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认真的科技发明尝试。

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在学生自主选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确定的课题太大,有些学生选的课题研究价值不大,此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在教师指导和学生重新审议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进行选题,找出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最想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的切入口小,研究的问题有价值。

内容确定后,组织学生着手开始进行研究。研究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研究,组成研究小组。但是,不管是一人研究还是几人共同研究,必须先拟订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形成具体完整的活动方案。

例:

课题名称洗车用水的调查报告

研究者

姓名分工

吴苏苏课题负责人

苏丽丽指导开展研究

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1.洗车用水情况

2.探究洗车减少用水的方法

活动研究的

具体步骤第一阶段:先从几个洗车点了解洗车用水量的数据;

第二阶段:到车管所了解常熟市一年共有的汽车辆数,并计算出常熟市每年洗车所用去的水大约吨数;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向大家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洗车业浪费

第四阶段:查找资料

第五阶段:请教专家,提出合理建议。

活动研究的预期目标1.让大家引起注意;

2.让专家改进汽车喷水设备,尽量减少用水量。

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

研究方案大致包括: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名称、指导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方法、具体的实施步骤(研究进度计划)等。

围绕专题去观察、调查,收集、加工材料

方案制定完后,便组织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让他们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可以专门安排一节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指导课,着重对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及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查阅资料等等。随后,各研究小组积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平时课余时间,以极大的热情,走街串巷、跑书店、逛市场,拍照、测量、采访、调查、取证,收集数据,获取信息。

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但如果教师对小学生不认真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何信息也摄取不到,更谈不上储存和提取了。因此,指导学生广泛摄取信息便是进行研究活动必需做的事。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收集数据、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用的比较多的方法是观察、访问、视听、查询,借助的媒体有书籍、网络、电视、社会调查等。

加工广泛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

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后,要指导学生对广泛的信息进行加工,因为提取、加工信息是学生开展数学实践与应用活动的关键环节。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信息发布会”,让每个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收集到的新信息,可以是简短的一句话,可以是一组信息,也可以是收集信息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互相交流信息,增加信息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

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地梳理、归纳,还要指导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案例:《社会用字调查》(常熟市报慈小学六5班全体学生)

上一篇:母爱的力量五年级作文下一篇:民兵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