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精选8篇)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篇1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师,自然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研究和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相关问题,切实践行素质教育。

一、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含:

1.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抽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设置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活动是必要的环节,让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渐形成归纳总结、合理猜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说理和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逻辑规则推出一个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是体现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要从建构知识框架、论据的充分性、表述的条理性入手。

3.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架构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

4.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5.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基本形式,通过运算能更好地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6.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数学应用的主要方法。在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从而依托数据探索事物的本质。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明确认识,统一思想。

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落实到教学当中,但是很多教师仍然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挨个谈话,沟通思想,统一认识。那段时间,基本上是逢会必讲课改、逢人必谈课改;紧接着,学校通过处室、年级、班级召开各个层次的会议,并安排教师代表外出学习。经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迷雾基本被廓清,大家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全面的认识,形成了统一的思想认识。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面对高一新生,首先要做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数学组同仁合力编写了衔接教材和数学思想专题。比如:(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以及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加强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训练,为后续的集合、函数奠定扎实的基础。(2)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分组因式分解法、立方差公式、立方和公式等。数学思想专题有: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换思想、方程思想、不等式思想、数据处理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等。利用开学前两周时间处理好衔接教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与初中截然不同。高中数学的抽象性,决定了学生必须要用成熟的数学思想、思维和具体的方法来驾驭知识。

3.注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数学文化试题的研究。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十项基本理念之一,强调“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把数学文化“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课标给出了高考复习建议,逐渐由“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过渡到“以素养立意命题”。2017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有关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数学文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是一种理性思维方法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数学史、数学精神及其应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挖掘教材,多开展数学文化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4.以定时训练为突破口,提升学生数学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例题、习题和课时作业。我们充分利用编写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案》中的课时作业,每天定时训练一节课,坚持不懈地训练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篇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的学科。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地理学知识内容广博,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 因此, 它有着不同于一般基础学科的学科特点:即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人地相关性等特点。正是由于地理学独特的学科特点, 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普遍的学习困难。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有一套科学而有效的训练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习惯要求。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

地图语言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地理教学中要首先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地图技能也是高考考查的基本技能之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看图, 做到“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学习地理事物务必落实到地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做到脑中有图, 建立一种对地图的敏感度。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其在地图上对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轮廓特征、重要地理事物分布等方面的认知与识记, 并使其掌握常规的读图方法, 如识记图例、量算距离、判断地形、读图步骤等。高中地理对图表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加强图表训练, 一方面可将地理图表进行分类, 以便在读图、析图中找准图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画图, 学会图图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 如多角度光照图的转换以及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

其次, 地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一要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二要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善于总结归纳, 梳理知识结构, 把握地理专业名词和术语, 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 语言要简明、扼要, 用词妥帖, 能否正确使用地理术语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心理过程。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在头脑中的概括反应。地理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整理知识和应用知识的问题, 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 并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渐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能力。

1. 比较的思维方法

比较法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石。根据不同的地理知识要列出不同的比较要点:

(1) 相近地理概念的区分比较:如天气与气候、气候类型与气候特征、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地形与地形区、水资源与水能资源、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等。通过比较, 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 并能灵活运用概念。

(2) 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 要善于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人文经济特征上的异同点, 深化认识。如日本和英国同属岛国, 它们的自然环境与经济方面有何异同;我国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差异很大, 但却存在着相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 它们的成因和治理措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 同种地理事物之间差异与联系的比较:如黄河与长江水文特征的差异、气团与锋面的联系。

2.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把地理事物从各方面进行分解, 是从整体到局部, 综合是把地理事物各组成要素相结合, 是从局部到整体。两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只分析, 不综合, 好比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反之, 只综合, 不分析, 又会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因此, 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地理思维的整个过程。如说明气候特征时, 可对其组成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 综合在一起即为气候特征。再如学习区域特征时, 应先分析其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的特征, 各要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而气候要素是关键要素, 它影响其他要素特征的形成。在了解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再分析其人文状况包括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等, 即得出区域的综合特征。

3. 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是指从个性的地理事象归纳出具备普遍性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再用其解释特殊的地理事象的思维方法。如从学习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入手, 归纳总结出等值线判读的基本原理, 再举一反三去解读其他的等值线图。

三、建立清晰的时空概念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点, 空间性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就是区域性。地理学是在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的基础上, 再去阐明其空间联系, 并进一步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因此, 空间定位是基础, 认识地理事物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 即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有了空间定位才能有空间联系、空间想象思维。

地理教学中要通过经纬网来构建空间概念的骨架, 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板块构造图、洋流分布图、气候分布图、自然带分布图等, 心中有了这张综合地图, 进行空间联系便游刃有余。

空间和时间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范畴, 地理现象是随时间而发生、发展、演变的。这种变化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进行时空转换, 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不同时间段里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

四、关注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 形成地理观点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 篇3

那么,应该如何培育高中学生的英语素养呢?

一、课程的设置

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及规范性

1.教师知晓、理解学科教学大纲与国家课程标准,其为教学行动的基础。

(1)理解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课程执行力的基础是对课程标准的正确理解。课程顶层设计总体看是在素质教育轨道上的,而课程实施上的问题首先是理解上的问题。对课程不合理地扩充内容,不科学地拔高要求,都是由于对课程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的。所以,重要的一点是要教师们要“认同”课标。

(2)理解学科性质。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英语学科的本质特征。其知识性涵盖了陈述性知识(语法、词汇)、程序性知识(技能的获得)及策略性知识(对英语学习的感悟、总结、迁移)。其人文性体现在英语学科教育人、培养人的道德教育过程。由于英语是现代信息的重要载体,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所以英语必定是一个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一定具有实践性,因此一定要在学中用,用中学。

(3)理解教材内涵。教材应该是课程标准及要求的载体,在理解了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透彻的分析,是教师用好教材的基础。

(4)了解学生情况。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比以前优越,怕吃苦;父母事业比较成功,对子女学业的要求不高,怕孩子吃苦;社会日趋多元,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对幸福的追求方式日趋多元,不让孩子吃苦;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个现象给出一个信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除了学科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即古语讲的“亲其师,信其道”。就像黄琳老师感悟的“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就要对你所教的书,所育的人很了解,认真研究了教材才能把握重点难点,认真研究学生,才能因材施教。”

(5)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遵循科学的学习原则,要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知识背景上,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逐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建立起个人的策略性知识,既所谓的“元认知”。

2.以“知”为前提,规范教学过程,上好每一堂课。

(1)课前备好课。每次备课前考虑两个问题: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层面整体把握学科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過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出发,注重接受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有机结合,从学科框架体系的纵向衔接以及学科间的横向衔接两个角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并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备方法”,是直接演绎,还是任务驱动?是个体思考,同桌互助,小组合作?无论什么方法,都要有助于教学流程的流畅,教学目标的达成。

(2)课堂上上好课。精良的备课绝不能一股脑儿地在课堂上倾倒而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课堂的听者与讲者之间有思维对话。要注重教学内容呈现的逻辑性、教学环节过渡的衔接性、教学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是一个“自我陶醉”的讲者,而应该是娓娓道来、随时调整的观察者、引导者、讲解者,时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与分寸。

(3)课后要做反思与改进。一堂好课要有精心的备课,优良的教学设计,还要有随堂的来自师生双方的出色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而这并不全来自天赋,而是来自后天的积累与提高。课后反思或叫教学后记就是开发教学智慧、提升教学艺术的最佳方式。

(4)课外要布置适切的作业。控制作业量,提高作业实效。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加强作业批改、分析与反馈。在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可实行分层选择性或叫开放性作业。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书面作业与口头作业相结合,操作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学生独立作业与教师指导作业、团队合作作业相结合。

(5)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师生都需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诊断、矫正功能,强化过程性评价,评价真正为改善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服务。

(6)教师的“元认知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策略性知识”或“元认知技能”的培植,教师也要通过“元认知技能”的锻炼与开发,逐步提升课程执行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4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现代公民。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是良好素养形成的启蒙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我们要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素养的种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身为人师的班主任就要心有智慧、心中有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感化学生。

一、用爱和宽容,播下友善的种子

友善是核心素养的道德基础。《荀子·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友善包括对父母友善、对朋友友善、对动物友善、对社会和自然友善等。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是责任,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出于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心。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否。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平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平等、愉快的生命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心中向善的种子。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教师要诚心理解、耐心引导。给学生爱和宽容,孩子就会一步步走向友善。

记得新学期伊始,我们班转来了一名新同学。第一次跟家长接触,家长就说:“孩子很调皮,以前在学校经常违反纪律。”听了家长的话,我心里想: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能调皮成什么样子?果不其然,仅仅过了两天,这个孩子就惹了大麻烦:在一次中午排队就餐的时候,他不排队,要插队。班长对他的行为进行了制止,他非常不服气,竟然动手把班长的脸给抓破了。班长的脸上留下了五道深深的抓痕,这一事件引起的后果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不给这个孩子爱和宽容,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他就会一步步走向更糟糕的地步。这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也是教育的失败。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莫非是家庭出了什么问题?经过冷静的思考,我决定先从学生的家庭情况入手,寻找形成他这种行为的根源。经过深入了解,验证了我的判断。这个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刚刚离异,很显然,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几乎没有什么朋友。这样的孩子更需要爱、宽容和引导。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经常找他谈心,教给他和同学相处的方法。经过我和他耐心细致的思想沟通,他和老师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了。

这个孩子数学素养很高,我鼓励他去帮助那些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没想到他竟然愉快地答应了。通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很喜欢读书,就亲自去书店挑选了一些适合他的书籍送给他看。经过我的关心、引导,他身上的坏习惯越来越少了,他学会了跟同学相处、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友善。看着他在一天天进步,老师们都在感叹:一个不听话的“野”孩子,竟变成了一个追求上进的好学生。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能力”是解决问题的素养。信息化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教学的奥秘就在于如何激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要引领学生思考,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首先要挖掘教材中创新思维的因素,要善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几个小朋友在分梨,怎么分最合理?把生活中的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马上想到要平均分,从而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那怎么平均分呢?随着学生思考的深入,他们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在后来的探究平均数的算法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不断碰撞,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要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通过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创新的灵感。只要我们给学生留下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会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三、以班级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负责、担当等优良品质

班级文化,是根基于班级中的文化,是班集体活动的产物。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

新学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制定了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规和班训,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我们健全了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来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我们建立了班级值日班长制度,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我们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还充分利用班级的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上述班级活动的展开,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班级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篇6

一、在演示实验中寻找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以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一般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没有参与到实验当中,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力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律”时,将老师的课上演示实验布置为课前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准备一只激光笔、一个反射面、一个白屏,上课时请同学到讲台上,用自己的光反射仪演示课本上的实验,学生边演示,老师边指导,师生共同交流,以“点带面”把知识点的教学落实到全体学生,最后全班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仪器做实验。既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习能力和兴趣,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活动能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分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渠道。只有学生独立使用仪器,亲手做实验,才能培养和提高实验能力,在上分组实验课时,我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做实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完成实验,例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光具座上有什么,怎样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它们的前后顺序如何放置、高度怎样调整。让学生思考、交流、得出结论。老师适时指导,及时点评。然后由学生完成实验。完成课本上的试验目的后,又给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光具座,这个实验该怎样完成?需要哪些仪器?怎样做?在前面成功完成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献计献策,然后要求学生课后用自己准备的仪器,探究光路是否可逆,凸透镜被挡住一部分,是否能成完整的像等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课外实验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探究能力都是很有效的。比如,讲光的色散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课前完成色散实验,没有三棱镜怎么办?学生会想出:在透明水杯中,放一些水,在一张纸上移动,观察现象;或在水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让阳光照射平面镜,在墙上观察现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想弄清一个现象,探究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只要肯动脑筋,多实践,知识的大门总是向我们敞开着的。再如:为了探究阳光透过树荫所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以及形成的原因,学生们首先作出猜想,设计实验,然后用硬纸板作出不同形状的小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观察光斑形状;再作出不同形状的大孔(圆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再观察光斑形状;用学过的理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前面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步步深入地进行自主探究,更好地领会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英语与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篇7

1.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为体现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了情景教学、愉快教学等方法, 并通过小组讨论、比赛、表演、动手操练等方式渗透科学教育。如在操练水果名词“apple, pear, orange, banana”等时, 我先采取让学生“Touch and guess” (摸一摸, 猜一猜) , 把学生的眼睛蒙起来, 让学生用舌头亲自品尝以上水果, 体会不同的味道, 通过实践猜出是哪种水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个个踊跃参加活动, 从而把英语课推向了高潮。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勇于创新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 敢于推陈出新, 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意识。对此, 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避免用否定和批评抑制学生的不同思维,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创新。如在教人体部位“ear”时, 我将“hear”与其联系起来, 并渗透到“We can hear because we have ears.”的科学常识中去。有的学生立刻提出了“But how animalshear”的问题, 我当时没有作过多的回答, 而是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家庭作业, 让学生通过上网或是《十万个为什么》一书来查询它的正确答案, 老师和同学们都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如:“The fish can hear by the lateral lin (侧线) .The cobra (眼镜蛇) can hear by the facial pit (颊窝) .”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欣赏、肯定和支持,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逐步形成。

3.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创新素质要求学生有协同合作、探究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可有效地做到合作沟通, 信息互补, 大幅度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 我们制定了组长轮流制、学习内容登记制、讨论交流等制度, 要求人人平等参与。如在学Asking the way的内容时, 小组成员相互配合, 完成了“Find the best way”的竞赛, 锻炼了学生敏捷的思维;在学plus (加) 、minus (减) 词时, 我们进行了数学抢答题 , 如Nine plus five is ____._____minus three iseight.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锻炼了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4.设计灵活有趣的作业, 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设计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中玩, 在作业中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找一找、画一画、演一演、唱一唱。在字母教学阶段, 我布置的课外作业就是回家找一找英语字母, 并读一读认识的字母。当26个字母全都学完后, 孩子们也都能按字母一个个拼读找到的词, 他们有的在电视机上找到了“Panda”, 有的在洗衣机上找到了“Little Swan”, 有的在白猫洗洁精上找到了“White Cat”, 学生觉得自己挺棒的, 有一种成就感, 而成功的情绪是学习的最好的心理准备。课本知识向课外知识迁移运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渗透自然环境教育,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素质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在各学科中渗透自然环境教育, 培养儿童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在向学生渗透自然环境教育的过程中, 我注意加强课外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开展动手试一试活动

在植树节种花种树时, 我通过课外活动形式教给学生们植物的名称, 如“seeds (种子) , seeding (幼苗) , plant (植物) , flower (花) , fruit (果实) ”等, 要求学生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并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写成观察日记“Lifeof plant”。在试一试活动中, 学生们还亲手操作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 如利用“a white carnation , a knife, some ink, a glass of clean water”材料做实验, 观察“Doplants really drink water?” (植物真的喝水吗?) 又如, 练习册上有两种颜色相加后是什么颜色的题目, 有的学生只凭猜测或是用彩色铅笔把两种颜色涂在一起, 答案不一。我先是通过课堂师生亲自实验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回家动手用水彩做实验, 得出更多颜色混合的结果。在动手做实验中, 学生们增长了自然科学知识, 提高了英语水平, 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组织动脑写一写活动

春天是旅游的季节, 在走出户外, 欣赏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景, 观察自然现象后, 学生们发挥想象, 用英语颂扬中国的自然美。如“Blue is the sea.Green is thegrass.White are the clouds...”把四个季节编成小诗:“The spring is green.The summer is bright.The autumnis golden.The winter is white.”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课外所学的知识来写一写祖国和家乡的美景,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3.进行议一议、演一演活动

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们相互配合, 完成了如“How long do animals live?” (动物们可活多久?) “How can we make our school clean?” (怎样使我们的校园洁净?) “Love animals, love yourself”“Make a newhouse”等英语小品。学生的英语水平、自然环境知识、创新思维能力在实践中都得到了提高。

三、渗透艺术教育, 激发创作灵感

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综合体现。课堂教学通过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展开, 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作用, 丰富学生的知识, 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1.运用联想, 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英语也要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下联想。教学中, 我有时要求学生运用想象力去完成未完成的故事, 或从实际生活出发, 创设某种语言环境, 让学生设计出与课文教授内容相关的语言知识。如在教学动物名词时, 我通过让学生进行玩具展示, 以“The toys we have”为主题, 让学生们用各种句式描述自己喜欢的玩具, 结合“funny, happy, clever, lovely, angry, brave, sleepy”等词语描述玩具, 赋予了玩具生命的活力。

2.运用音乐, 激发学生创造力

轻快激昂的节奏, 婉转悠扬的旋律, 引人入胜的音乐意境, 会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活动,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唤起心灵的振奋和灵感的迸发。在课堂上, 我将问候语、小诗、课堂口令等编成富有韵律的歌曲, 配上节奏明快的乐曲, 让学生整节课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数字后, 学生们诵读了“one, two, three”的数字歌;学习What’s this?句型时, 学生们手执图片, 唱起了What’sthis的歌曲;学习职业名词时, 学生们手拍手, 将各种职业与动作形象地结合起来, 在音乐的配合下, 欢快地唱起They sing happily之歌。音乐的运用调整了学生的心态, 提高了学生记忆单词和课文的速度,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运用美术,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美术是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生动直观的图片能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所学内容。在图片、照片等工具的帮助下, 我侧重让学生动手, 通过制作教具、编排英语版画、做画图解释单词或短语含义等练习,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习介绍My family课文后, 学生们制作了“Family tree”“Mybedroom”等系列画图, 配以精练的英文解释, 让人一目了然。在表演小品对话时, 学生们戴上自制的头饰, 惟妙惟肖的表演给课堂增加了活力。

四、渗透德育教育, 奠定创新人才思维基础

在教A birthday party时, 我以问学生的生日“Whenis your birthday”为契机, 引入对中国国庆节的认识“When is our country’s birthday”, 通过简单了解历史, 加深学生对国庆节的认识, 并教唱Happy National Day的歌曲, 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国旗的情感。

在学习“购物”shopping时, 我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 “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乐意效劳”等语言, 委婉客气请求或谦让的英语语言让人感动, 如:“Excuse me.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you? Thank you all for coming...”文明礼貌的优良风气在课堂内外得到了延伸。

五、渗透信息技术, 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 计算机已进入了家庭, 丰富多彩的软件、网络资源共享, 有利于学生拓展视野。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尤其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一项技能也需要反复练习, 但在传统的教学中, 很难保证大量的学习时间, 技能的反复练习学生也很难做到。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在课外使用多媒体软件, 如牛津英语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教材光盘、网络上的课文卡通、复读机等, 学生开口就说英语, 进行自我练习。通过提供纯正的语言材料,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地道的语言, 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将自己的发音与多媒体材料的发音进行对比来矫正自己的发音, 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

如何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学科素养不仅关系着学生本科目的学习,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果。思想品德作为一项综合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教学科目,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较大,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教育引导,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打好基础。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科素养(自信、自学)

新课改以来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教育,以便能更好地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学习任务量大,加上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安排相对有限,科目的理论性、抽象性相对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效率较低、兴趣不高。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信、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比如,在教学“扬起自信的风帆”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尊、自信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尊、自信的良好习惯,在遇到阻碍的时候不怕挫折、不怕困难,唱响自信之歌,养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良好品质。

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技能,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的学习理念,认识自主学习对自身学习发展的重要意义。毕竟学习知识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发展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应付教师的检查或考试。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下复习,做好“学”,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与自我运用,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积极开展“习”,将学与习相结合,加深学习认知。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学生的课堂学习感知,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航者、鼓励者、启发者角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学科素养(交流、合作)

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是一个学生基础知识不断积累、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学习体验不断拓展的过程。由于每个人思维的局限性、认知能力的差异,对于知识的理解感悟各有不同,在学习过程中也就会出现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学生成绩差的现象。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通过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分层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赢的良好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的青春期,学生的自我意识相对较强,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人际交往、相处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困惑,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由于学习效率不高而产生厌学、倦学等现象。教学中,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换之后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想法”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相互分享、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受新型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要善于运用课本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交往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技巧,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交流合作、竞争学习对于各自学习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平等尊重你我他、诚信做人到永远的良好品质。

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培养。毕竟创新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方法、不断创新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主动而愉快地投入学习中,这也是创新学习的前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另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科目知识的综合联系,比如,在教学“做情绪的主人”这节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就联系了大诗人杜甫不同时期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诗人在不同的情绪下的不同心态,让学生认识情绪对于人的重要影响,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另外也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生物知识,向大家介绍了“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的古训,这些内容很好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了学生对情绪的认识。让他们树立做情绪主人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良好品质。

另外,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巧,鼓励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创新,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善于记笔记,将课本内容用列提纲的形式进行总结,之后再根据提纲内容进行填充,实现了“将书读厚再读薄”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好地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认知技能,加深他们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上成立“心理互动”平台,让大家结合所学知识,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困惑进行表述,通过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的方式能很好地解决大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心中的烦闷、疑惑烟消云散,让他们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为知识内化的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他们的学习感知。

四、培养学生实践运用的学科素养(生活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运用技能培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口号喊得亮,但是在学习生活中依然一切照旧。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思想品德知识对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指导价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运用习惯,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拓展学习范围,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科学、艺术小组或者社会调查等,都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学习,鼓励学生在课下抽时间开展相关的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运用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思想品德知识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与我们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工具书”“引导者”,鼓励学生遵循课本的教学内容,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让学科知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重视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通过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公民的重要载体,成为学生养成健康品质、高尚道德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泥石流下一篇:我的家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