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保护措施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保护世界遗产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和潮流。平遥古城自 1997 年 12 月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由此获得了一张通向世界的“国际名片”,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使平遥古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带来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面对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新的理念和世界的眼光对平遥古城保护工作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探索符合平遥实际的世界遗产保护的新路子,竭力把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得更好,并传之于后世。
平遥古城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平遥古城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和特殊的社会群体,它的保护与管理远远超过了遗产本身,情况复杂,点多面广,头绪繁多,欠账较大。尽管平遥全县上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压力。
一是基础设施改造的巨大压力。主要是中小街巷的硬化改造,古城内大街小巷达 200 多条,完成改造的仅 80 余条,受资金制约,尚有 110 余条未进行改造,上下供排水系统、绿化、亮化设施不配套,对古城环境的改善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较大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古城四周多为居民建筑所包围,而且多数在古城保护控制范围之内,特别是南城墙外居民和单位达到 1200 余户,建筑面积近110 万平方米,拆迁改造所需资金达亿元以上,加上内马道的贯通和环城路、护城河的整治等古城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尤为复杂艰巨。
二是人口分流搬迁的巨大压力。古城 2.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目前居住人口近4 万余人,人口密度比北京、上海还要大,远远超出了古城的承载力,对古城保护形成种种制约。尽管近年来我们对城内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等进行了搬迁,但古城内尚有棉织厂、柴油机厂、二针、平遥监狱等单位由于资金困难和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迈不出实质性步伐,与古城整体风貌极不协调,同时也给古城管理与环境治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是古城消防安全的巨大压力。古城内多数中小街巷电杆林立,供水管网不配套,居民用电线、路老化,城内建筑多为木结构,火灾隐患比较突出。城内尚无一处专职消防站,街道布设消火栓仅 27 处,远远不能满足消防需求,加上城外消防队离城较远,消防装备比较落后,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按规定时间到达,造成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古城内民居和文物古迹多为数百年以上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安全隐患和自然倒塌的危险。城外多数市县级文保单位防火、防盗设施不配套,文物安全保护存在较大隐患,平遥南城墙突然坍塌事件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力口强古城消防安全建设已成为古城保护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平遥古城长远保护的对策思考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平遥古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更是平遥人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我们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对人类、对历史高度负责的高度,严格遵循有效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责无旁贷地把遗产保护的各项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1、要理顺体制,建立一种科学完善的保护体系。组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文物、城建、房管、交警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世界遗产的发掘、监测、协调、科研、教育、宣传与传承等工作。建立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管委会要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保护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解决。建立专家咨询制度,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遗产保护顾问团,定期对遗产保护进行论证、研讨和监督咨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平遥古城保护详细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古城消防安全建设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根据古城保护形势的变化,积极争取省人大重新修改平遥古城保护条例,对古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实施主体、部门职责及处罚措施等进行具体明确,确保世界遗产保护的法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2、要加大投入,全方位加快古城保护进程。按照取之于世界遗产、用之于世界遗产的原则,设立古城保护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国际援助、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筹集保护资金,加快推进古城全面保护。用 1 — 2 年时间全面完成古城内中小街巷硬化改造,三电线路全部地埋,上下水管网全部配套;对古城内民居建筑、文物古迹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分类挂牌,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根据政府投入与居民出资相结合的办法,制定维修计划,区别轻重缓急,分、分步骤地付诸实施;加大古城周边环境整治力度,完成内马道和护城河、环城路的整治,用 3 — 5 年时间逐步,对古城周围绝对保护区内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并辟为绿地广场;加快城内企业搬迁和人口分流步伐、,加速新城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力争两年内完成城内单位企业搬迁,使古城人口降低到两万人之内;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开发利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走出一条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3、要综合施措,有效解决古城消防安全问题。认真汲取城墙坍塌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切实把古城消防安全摆上突出重要的位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倾斜政府投入,组建成立古城消防中队,配备消防设施与专职队伍,全面负责古城消防工作;用两年时间对古城内中小街巷供水管网进行改造,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栓;按照政府统一组织,居民个人出资的办法,结合城市供电管网改造,对居民个人用电线路进行更新规范;对古城内外文物古迹按规定要求全部配备各种防火设施,配设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建立文物保护预警系统,提高遗产保护的科技含量,全方位构筑古城保护的安全屏障,确保平遥古城的绝对安全。
4、要注重发掘,竭力传承与弘扬古城文化。加强古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是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托现。有文化研究机构,更深层次地对古城文化进行专门研究整理,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制作出版不同类型的文化书籍与宣传光盘,建设古城文化艺术活动基地,打造文化产业布展内容,统一规范导游队伍讲解词,用最直接的言语沟通把古城文化内涵传播给中外游客,聘请国内外文化名人策划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加快平遥牛肉、推光漆器、长山药、剪纸、布鞋等地方特产的深度开发步伐,形成集加工、制作:、销售、展览二条龙服务体系;以古城为题材,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龙头,组织举办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为摄影家、新闻记者、艺术家、文学家创建第二工作室,借他山之石全方位彰显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
5、要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整体素质。积极组织各类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依托各居民社区、行业协会,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群众和商业网点散发,各种宣传材料,以“保护古城、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主题,开展“古城保护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掀起遗产保护宣传高潮。在各类新闻媒体常年开设遗产保护专题栏目,把遗产保护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集体参观减免门票款、提供免费讲解、深入学校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在青少年中宣传普及遗产保护的理念和知识,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市民综合素质和遗产保护意识、文明市民意识。
本文研究的“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是指在武冈地区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2000余年筑城史,融合了武冈地区特有的都梁文化而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人文价值、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根据其形成的原因主要分为四大类:
第一,地方特色型人文景观:武冈古城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改造和利用当地自然景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
第二,历史名人型人文景观:某些历史名人在该城或周边地区进行的一些重要行为而留下来的具有纪念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一些遗址、文物等。
第三,历史事件型人文景观:在该城或周边地区发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尤其是军事战争等,保留至今的一些遗址、证据、痕迹等。
第四,防御设施型人文景观:作为王城、郡城、和市、县中心而保存下来的一些防御设施和行政建筑如:王城、城墙、护城河等。
2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现状
2.1 优势和条件
武冈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历为州、府、路、县治所。2200多年筑城史形成的名胜古迹如珠玑遍地,是邵阳市历史文物古迹最多的城市,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
对武冈古城实施保护性建设和开发,一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制定了相关规划,另一方面,随着与武冈毗邻的崀山风景名胜区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而形成的“张家界—崀山—桂林”旅游经济圈,也为武冈古城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2]。
2.2 保护的紧迫性
武冈古城是湘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共有173处,类型丰富多彩,有古遗址、古窑址、古街道、古民居、古桥梁、古祠堂、革命史迹、近代革命纪念建筑、古井、古树、古水利设施等。但由于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其中更有一部分处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文革时期,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寺庙、佛塔等被打上封建迷信的烙印,遭到了无情的摧毁。一些民居、古井也在人们重建、开发的过程中,逐步消失。曾经风光无限,被誉为“武冈城墙甲天下”,令无数枭雄折戟沉沙,扼腕叹息的古城墙,沦为古城人们的“菜地”,并在人们不断的拓宽“菜地”的过程中,遭受几近毁灭性的破坏。
2.3 保护的必要性
武冈古城是中国古代人们建筑技术、军事理论、政治生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表现和结晶,既是武冈人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眼看着它遭到破坏而无动于衷,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爱护、保护武冈古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3 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的建议
3.1 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
武冈古城大小尺度适中,城墙、护城河、炮台、王城、街道、文庙等设施一应俱全,且基本保存完整,整个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在保护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保护古城周边自然环境,充分尊重古城原有布局结构、街巷格局、传统肌理、历史文化遗产等人工环境:深入挖掘古城的传统文化、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整体性的把握古城人工、人文、自然环境,绝对不能人为的割裂各种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3.2 保护文物的真实性
武冈古城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已经给该地区留下了足够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尊重这些文物,还原历史的真实性,不要随意夸大或曲解其本身涵义。在制定武冈古城保护的规划和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武冈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不要把发达城市的“先进理念”、和“主流思想”强加给武冈人们。切实保护好武冈古城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架、街巷、江河系统。不要随意的去拓宽某些道路,在重建过程中故意放大某些建筑,更不能随意编造历史典故,这样做只能是饮鸩止渴,贻害后人。
3.3 合理开发利用
强调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并不是要把历史文物、古迹等都打包收藏,武冈古城毕竟是一座城市,我们在保护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这座城市的“主人”(武冈市民)的生活习惯和状况。不能因为保护古城、古街、古建,而否认古城市民修建房屋、扩建宅院的基本需求和权利,而应该在合理的规划下,有条不紊的开发古城资源,合理的规划各区用地性质,尽量保持原住民的安定,以保持古城独有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另外,合理的开发古城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爱武冈古城,加入到保护古城的行列中来,这才是古城保护的最佳途径。
摘要:武冈古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2200年前西汉文景之际置县,后封候立郡起,设府置州,历为湘西南地区军事重镇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期间产生和保留了大量极具历史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人文景观素材。本文对武冈古城的历史人文景观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就如何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武冈古城,历史人文景观,保护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湖南省武冈市古城区保护与整治规划[R].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2010年11月,
[2]武冈县志编纂委员.武冈县志[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7
关键词:古城保护;传统文化;发展模式;启示
黔阳古城是历史上南方的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烟银特道”,是湘黔古道的主要支线。它的出现比云南的大研古镇和湘西的凤凰古城都早将近一千年,并且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古城风貌。
一、黔阳古城现状及保护
(一)黔阳古城现状
古城的历史城区面积为0.8平方公里,城内都是青石路面,街里巷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随处可见明清时的建筑。城区一共有四个城门遗址,其中城门及门楼的保存较完好。
主要的南北两条街道形成鱼骨状道路系统状态,被称为“九街十八巷”,南正街是以商业店铺为主的街道;上河街和下河街则以会馆码头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钟鼓楼广场、文庙、武祠、古客栈、祠堂戏院等历史遗迹。
(二)古城保护原则
1.整体性原则。黔阳古城坚持了整体性保护原则:古称九街十八巷,目前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有南正街、上河街和下河街。老城区的县衙、文庙、芙蓉楼、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也都坐落其中,功能齐全。
2.真实性原则。古城的格局,丁字路仍然存在,也有本地的居民在城区里居住,生活和工作,同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城内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一部分住宅在保留外貌的同时,内部设施要现代化,以此来鼓励居民继续居住,维持古城的活力和生气。
3.动态可持续原则。古城在保护物质实体环境的同时,也注重了保持其社区的稳定和居民生活的正常秩序,保证了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所以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动态可持续保护和发展。虽然它有着千年的历史,但它并非只是供给旅游和商业的历史遗存,它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其保护以及开发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日常,服务于本地的居民。规划者对于其建筑及环境的保护,并不单纯的是针对黔阳古城建筑实体的静态保护,而是在尊重其原始面貌的前提情况下规划发展。
二、黔阳古城的发展模式与民俗艺术
(一)古城现存的发展模式
黔阳古城目前是从文化、旅游和地产这三方面结合并序来发展,兼具湘西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地产模式。城中部分区域已经形成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的商业文化,新城区的建筑结构风格也延续了老城区的民居特色,与其周围环境也相当融合。
(二)古城的民俗艺术
黔阳古城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民族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已经成功地申报成为四A级景区,在近两年时间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三月三”大型民俗节会,而且取得了较好的反响,与此相似的还有中秋、春节、面具相亲大会等民俗活动也相继举办成功。除了当地传统习俗的千人吃地荠蛋、放河灯、书画笔会之外,还有踩高跷、篝火晚会等系列活动,当地文化局希望把“三月三”等民俗节会活动做成古城吸引世界关注的最具地域价值的活动品牌。
三、黔阳古城文化形态的发展的体现
(一)古镇文化形态及其软实力
文化形态也是古城的软实力,古城的文化形态,既不是简单的文化保护概念,也并非古城区、街区的风貌改造或者更新,它面向过去、立足现代、向未来的文化,通过某种现象能够感受到的一种知识。例如黔阳古镇,文化形态的规划既包括古城区街道自身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等的传承营造,也包括像“三月三”民俗节之类的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突出古城的文化软实力,形成一个有机的魅力“活体”。
(二)参与性的体验
参与性的体验就是邀请游客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让人们领略到古城的内涵和传统文化。黔阳古城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洪江古商城的旅游发展模式:实施实景再现场景的形式,实现游客与地方风俗文化的互动,当我们进入古城时,那些看见的、听见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都能带给我们强烈的融入感,在游览过程中的多重体验感受。
四、古城开发的不足
黔阳古镇新城的建设在整体规划格局,建筑形态,以及材料色彩上都做的相对较好,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并未做到完善,例如建筑外的空调安置(图1),没有做到隐避修饰处理,直接暴露在外墙表面,影响了建筑整体性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建筑屋顶的处理(图2),由于屋顶面较高,坡度较陡,所以在瓦片的安置上暴露出了问题,呈现的状态是瓦片铺设部分出现凌乱、不整齐的状态,适宜的复杂性和必要的秩序性才是高视觉质量的保证,像这样既在视觉上不美观,在安全问题上也会存在潜在的危险。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建议是:空调的安置在颜色、材质上做到隐蔽处理,使它与建筑融为一体;瓦片不整齐的问题则只需把屋顶的高度降低即可。做好这些细节工作,黔阳古城的建筑在新城创建中将会更完善,也会更有魅力。
五、结语
借鉴黔阳古城的开发经验,保护开发与新城建设互相支撑,要全面看待建设与保护,发展与继承的关系。我们应该在维持古城现状的情况下,结合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从多角度,全方面的丰富古城形象。它是一个历史遗迹和现实生活并存的地方,也是活态保护的范例。
【参考文献】
[1]陈志华.介绍几份关于文物建筑和历史性城市保护的国际性文件(一)[J].世界建筑,1989(02).
[2]张顺,易晗,罗婷.黔阳古城保护利用研究[J].民族论坛,2015(10).
[3]白今,李江林.清波倒映黔阳城,夕阳斜照丁字巷[J].古城,2011(11).
[4]车霞.黔阳古城空间特色研究[J].古城,2014(11).
关键词:丽江古城
古城印象
保护方法
一、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 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二、古城印象
在古城,所有的想象都是幸福,同时又是多余。因为,古城来自于你的想象。走进古城会意外的发现古城的房子并不华丽,不像江南的古城,艳于雕琢,而是很朴素,很随意,甚至趋于简陋。像纳西人的心一样,只是用心去品味生活,而非刻意渲染。就是这样的平静,却让人们无端的感动。
古城没有城墙。在丽江人们不禁会问浅浅流水有多远,也有人会执着青石板路的尽头在哪儿。因为,当你第一步踏入古城,你会带着无数的问题,急切的想追寻答案。古城的一切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勾起你的好奇。悠悠的脚步,和善的面孔,唯美的古城,让人忘记了昨天,甚至忘记了自己,却又不愿醒来,只愿长久的沉醉。在古城,一次次的失去自己,却又一次次的找回自我。如此新鲜,带着浪漫。没有城墙的古城,却没人相信自己的心灵会迷路。
三、保护方法
关于如何保护与开发丽江古城,人们一直不停的在探讨。当地政府如何在经济和文化之间权衡。不管是外来的游客、学者或当地居民,都在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前景高都关切和隐约有一些担忧。下面是丽江古城的一些保护方法:
1、拆除新建的不协调民居
前些年,古城内一些机构和人家盖新房时,选择了高大的钢筋水泥房,它们在成鱼鳞状分布的传统民居中,极不协调。在政府的倡导下,丽江古城先后拆迁3万平方米不协调的民居。
2、根据相关规定对房屋进行修缮 丽江古城内有40多个宅院被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民居,严禁破坏、拆迁。对于大量普通民居,以古城管委会制定的《丽江纳西民居修缮指导手册》为修复标准,工匠基本上是擅长建造土木结构传统民居的当地纳西族或白族艺人,丽江古城民居得以保存自己独特的风格。
3、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丽江古城建造于八百年前,城市基础设施已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近十年来,丽江先后大量资金,改善古城供排水、消防、通讯、垃圾处理系统,排污管安装到了每一个院落、商铺。古城大街小巷,一直流水潺潺。
4、禁止汽车入城。
5、取缔与古城风格大相径庭的商铺。
6、古城城内办公机构另辟新区,迁出古城。
7、禁止在丽江古城内安装太阳能、遮光棚、遮雨棚等影响丽江古城整体风貌的设施。
四、保护效果
在人们不断的努力的情况下,丽江古城的整体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这其间出现的问题也是多了又多。
1、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古城越趋于商业化。
2、当地民族民风的体现越来越少,越来越单一。
3、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一次建好则已,何必整天四处开挖。
其实关于丽江古城的保护人们的意见和各种条例都是对古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的问题是出在了什么地方?毫无疑问——我们的决策者。在金钱的面前往往与最基本的道德观背道而驰,哪怕是一点蝇头小利。
最近古城狮子山附近新建了一座旅馆,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和古城真的是大相径庭,极不协调。这样的建筑难道政府也能审批,即使没有通过审批,这样明显的一座建筑竟然也能存在?人们不禁有了各种疑问。矛头全都指向了决策者。
五、小结
对于丽江古城的保护如果我们沉默了。也许未来某年的某一 天,将不再有“丽江古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过的慢生活,这个地方能偶遇的浪漫,这个地方可以制造的放肆,都没有了!如果我们沉默了,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不保护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么,是不是要等到将来,他国人出来批判和谴责我们?
每一个人,都有温暖的家,家是我们最重要的地方,西安是我们的家,我虽然不是西安人,但是我也要保护这个新家。每一次,我看见烟头落地,想要让古城更美丽,我就不由自主的往地上看一看有没有烟头。每当我看到辛苦的环卫工人,我想对他们说“你们幸苦了,西安因为有你们才更美丽。”
一天,我看见一个人在公园里面吐痰,乱扔烟头,但我又想起我是一位少先队员,要保护环境,要做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然后我拿出一个袋子捡起烟头把他扔进了袋子里。再跑过去和叔叔说:“叔叔下次你不要乱扔垃圾乱吐痰,保护古城西安从我做起。”
在苏州古城内,至今还保存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江南古典园林8处,列入全国、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列入市级控制性保护建筑的有250处,其他还有大量的古井、古桥、古街巷和上百万平方米的古民居。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历届党政领导在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在城市发展中以古城为中心保护区,以“一体二翼”,五组团的型式向周边发展,摒弃了“千城一面”的情况。现在苏州的经济发展已在全国排名第四、五位,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前不久又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但苏州的经济发展越快、名气越大,对苏州古城保护的压力就越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国上下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古城苏州又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GDP每年以二位数的增长,苏州城市的知名度在全国迅速提升和国家户籍制度的改革,苏州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据官方统计,2008年末苏州户籍人口(大市范围)约629.75万人,而外来流动人口也有600万左右。据《苏州日报》2011年5月3日关于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初步汇总公报:苏州全市登记到总人口1176.9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含户口待定人口)637.77万人,外来人口已达539.14万人。同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普查相比,十年户籍人口(同前)共增加59.30万人、居住在苏州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共增加311.61万。
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407.4万。两次普查的10年时间,年平均增长率为
4.93%。这样的增长无疑会给古城保护和城市持续发展带来压力和冲击。
尤其是遍布全市的小巷内的古建筑中租住的外来人员,为了生活尽自己所能经营各种营生。有的在小巷内开小吃店、有的在门口摆菜摊、有的推车在小巷内卖水果、有的回收废品把古建筑作为堆场仓库,幽静的小巷成为了中转站,使原来代表苏州古城特色、秀美幽静的姑苏小巷,蜕变成了农村的小集镇,一到晚间,一些人在客流量大的地段摆出了大排档,电子喇叭高音播放狂歌劲曲,打破了苏州古城固有的安雅。而在这些转租给外来工的古建筑内,有的是用于服务性行业的酒店、足浴、饭店员工集体群租,严重超负。外来人员打工单位的“老板”们更是普遍没有古建筑保护意识,当然更不可能去教育打工者,于是有的就在古建筑厅堂板壁旁烧煤气灶,有的乱拉电线,险象环生,对古建筑的木结构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苏州古城区已发生多起外来民工在古建筑中动用明火,导致房毁人亡的恶性事件,特别是2009年底在平江历史街区箓葭巷有一回收废品的外来人员在古建筑中烧回收来的电线取铜丝,造成一座纱帽厅被焚毁,其本人身亡的恶性案件,教训尤深。城市化进程、城乡一体化的本意应该是把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经济利益逐步扩散、惠及农村,而不是让农村落后的理念、生活方式带到城市。而苏州古城这些具有较高文化历史内涵的古建筑,是千百年来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城市文化资本,应该发挥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历史文化作用,但现在却成了大量外来人员廉价的居住和经营场所,这是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也和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相违背。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化进程,并且贯彻到历史名城的保护中,这是摆在我们
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我们今天进行的城市化建设,要缩小城乡差别、东西差别、贫富差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但是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和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决不能以牺牲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代价。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化进程中,就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安置城市人口,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更是如此。苏州历来是一座包容的城市,苏州能发展到今天,就是几千年来新老苏州人共同奋斗的结晶。但以唯物主义的眼光分析,苏州古城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周边的山水自然资源又是很有限的,她对于人口的承载能力和接纳程度也应是有限的。
在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大趋势下,仅靠地方政府和现有政策体制,已经难以解决,必需有国家高层领导引起重视,实施“顶层设计”,对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现在,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命题已经到了无法回避、刻不容缓加以研究解决的时候了。否则再过几十年,就会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古城保护的关系?这是在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新课题,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不必要偏面地和发达国家比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我们要学习,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没必要重复。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认真研究、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创新思维,改革不利于古建筑保护的体制,统筹兼顾,尽快走出一条在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的新路来。
一、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外来民工进城的全面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这里,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革命前辈吴亮平、匡亚民同志到苏州来为古城保护开展调查的历史:这时“文革”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反映在城市建设、古城保护方面欠帐相当突出,文物古迹损坏严重。国内园林古建陈从周等专家见状忧心如焚,四处呼吁“救救苏州”。在此情况下,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顾问吴亮平和江苏省人大副主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同志不顾年事已高,怀着对苏州古城和历史文化深厚的感情,来苏州开展调研,和苏州地方政府一起写成调查报告,向党中央国务院汇报,同时撰文媒体,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苏州园林名胜亟待抢救》一文,从而引起了当时的中央领导胡耀邦、邓小平、陈云等高度重视,并分别对苏州的古城保护做出了重要的批示。在此后不久,邓小平又来到苏州调研,两度对苏州地委和苏州市委领导重提要保护好苏州古城这件大事。他指出:“要保护好这座古城,不要破坏古城风貌,否则,它的优势就消失了,要处理好保护和改造的关系,做到既保护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设。”其时,国务院其他领导也对苏州的古城保护十分重视,组成由国家经委、建委、计委、城建总局、旅游总局等部门参加的中央调查组,专程来到苏州进行古城保护的专题调研并汇报国务院,国务院对此做出了批复,把苏州列为当时唯一的一个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并和江苏省政府一起,在财政上对苏州给予了大力支持。从而使苏州古城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关心下,在国务院批复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近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苏州古城风貌保护上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大量的文物古迹被保留下来,九处江南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苏州古城保护实际上还有最后一场古建筑保护的攻坚战。如前所述,古城保护又面临新的严峻形势。如果我们现在不引起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那么,当年党中央、国务院对苏州古城保护做出的重要批复及苏州历届党政领导和全市人民上下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就会被渐渐侵蚀。有人说过:“现代人可以复制一百个纽约,却不能复制一个苏州”。
因此,我们必须先摸清情况,了解目前苏州古城区究竟有多少外来人员,和苏州原籍人口占多少比例?在苏州古建筑中住了多少外来人员?他们的就业、生活、医疗、孩子的就学、计划生育状况;对苏州古城造成怎样的压力?根据苏州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规划,对古城区人口做出怎样的控制规划?等等。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制定新政策
二、在《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制定苏州古建筑保护实施规划,加强保护力度和资金的投入。
苏州市政府早在2003年就公布了《苏州古建筑保护条例》等保护古建筑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并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古建筑的保护。现任市长代表苏州市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和苏州市房管局签定了“十一五”期间《文物古建筑抢修保护责任书》,逐年实施。每年投入抢修经费约2000万左右。近5-6年来,苏州的古建筑现状仍不容乐观,每年都有因台风暴雨刮塌、火灾烧毁的报导。民营资本参与也是困难重重、步履艰难。苏州的古建筑保护主要存在着:古建筑面广量大,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古建筑内原居民搬迁难;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高;私房产权过户交易手续繁等几道坎。而政府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原则上对文物保护单位是“维持原状”的维修,对控保建筑局限于“抢险加固”,不能从根本上实施对古建筑恢复原貌性的保护,甚至对古建筑保护带来更不利的效果;由于资金不足,不能对原居民实施搬迁,原有的违章建筑不能拆除反而更合法化;原使用权人的房屋即使自己不住,也不能实施有偿收回,只能任其转租给外来人员,从而住更多的人;这些名为国有资产的古建筑,政府部门却不能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由于维修资金不足,造价低,维修简单,古建筑原有的历史痕迹经过维修只会丧失,等等。
所以,要对苏州这么多优秀的古建筑全面实施保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因为古建筑房产产权大部分属国家所有;保护规划和文物管理规定又由政府掌控,土地使用权属国家所有并收取土地出让金,把古建筑修复保护好了,又是对整个古城来说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所以古建筑保护以政府为主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不能认为发了几个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的文件就解决问题了。政府只有把属于他该解决的问题做好了,民营资本才能顺利地参与。如果政府把该办的事也推给民营资本,那么,要么使民营资本参与成为一纸空文,要么是滋生腐败。政府作为古建筑保护的主体,应该把古建筑保护列为地方政府每年的实事工程,并在立项、文保、规划、搬迁原居民等问题上给予政策的保障,或有地方政府先行实施,然后再把古建筑推向市场,多渠道地鼓励民营资本通过拍卖、招标的形式,公平、公开的参与苏州古建筑的保护,这样民间市场才有广阔的前景。
三、政府要加大对苏州古建筑保护的投入
面临苏州古城区列入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古民居有100多处,控保建筑有250处,还有大量未列入控保的清代、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属于房管局的直管公房大约在100万平方米。据了解,苏州近几年的维修资金投入,在文物局口子列入财政拨款用于维修广州保护单位的资金每年是200万左右,在房管局口子用于控保建筑维修的资金每年是2000万左右,所以管理部门面对面广量大的古民居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能对古民居实施恢复性保护。当然,对这些古民居全部搬迁原居民实施恢复性保护要几十个乙,一下子要全部财政投入也不现实。但实际上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先从财政投入几个亿,作为启动,然后多渠道融资,发行古建筑债券、基金、信托投资等等,带动民间资本投入,滚动式发展,这样有十年二十年时间,苏州这些曾为苏州城市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现在又濒临衰败的古民居定能大为改观,重放异彩。
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强化城市管理和古城保护的执法力度
60年前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进城前还进行了入城政策学习,规定了严明的纪律,如今,在城市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浪潮下,农民自由进城,并无规范训导,给古城古建保护带来的挑战屡见不鲜。这个问题单靠一个部门是难以解决的。只有在政府对古城区居住人口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组织公安、城管、文物、房管、工商、计生等部门联合行动,对古城区及古建筑居住的外来人员进行普查和有计划的外迁,才能见效。比如在房管局的直管公房中的古建筑,要加强使用权房的转让、转租管理,未经房管局的许可,不得转让、转租;对自己有房、现在不居住在古建筑的使用权房,可以实行有偿回收;公安部门对于没有住房、没有固定职业的外来人员,要在发放暂住证上把控;对于无照经营、流动设摊、随便破墙开店、影响古城古街风貌的,工商、食品卫生、城管等部门要依法管理,疏堵结合,对确实来苏参加城市建设和服务性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建议政府在古城区外围开辟新的居住点,而不是无组织地让他们居住在古城区的老街巷的古建筑内。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搞好古城保护行之有效的方法。
2009年来,苏州市政府每年都投入了专项资金进行老街巷和古城风貌持整治维修,但化了大量的资金,还是偏重于“硬件”的整治,老街巷、古建筑、外墙刷新了,往往管理的“软件”没跟上,达不到古城保护的目的。在新形势下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管理和古城保护,是一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又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政策性强、又很精细的工作,我们只有深刻理解、实事求是的运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把她付诸实践,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合作,街道、社区参与。实行条块结合、明确职责、分工包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把执法管理和宣传教育相结合,政府要对古建筑中的居住使用人长期进行宣传教育,落实古建筑保护措施和使用中的保护责任人。
五、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保护修复古建筑,对保护苏州古城、城市发展意义重大,前景看好
苏州的古建筑保护好了,不仅对保护苏州古城风貌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传承优秀的苏州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基因,对我们这一代和后人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即使在当今,修复好的古建筑,也能为现代生活服务。
保护修复好古建筑,要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实行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市场化运作,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如各类博物馆、图书馆、画廊、书场等,作为为广大市民提供精神食粮,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场所。这部分主要应该由政府投资。
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商务会所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客栈、酒店,这部分古建筑经政府做好前期工作后大量推向市场,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推动旅游业向深度发展。
对经过修复、完善生活设施的古建筑,可以继续发挥它的居住功能。可以根
据苏州古建筑路、进式布局,以先进为单位,以市场价出租、出售给有一定经济能力又喜欢古建筑的人们居住,这样既有利于古建筑的保护,政府又增加了收入,可以改变目前低租金、高损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
我们伟大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逐步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当然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也有曲折,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也是逐步在提高,我们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从现在起就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我们要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引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坚持文化和经济同趋、传承和创新并重,在政府规划、政策的引导下,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我们就一定能把苏州古城区的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进一步彰显苏州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
关键词:乌拉泊古城,历史价值,保护困境,保护途径
1乌拉泊古城的历史价值探究
乌拉泊古城, 南北长550米, 东西宽450米, 城垣基本完好, 残高2—7米。城内布局分为三区, 建筑物大多无存, 在若干城角仍保留有方形角楼遗迹, 陆续出土过陶罐、陶瓮、莲缘方砖、钱币等物。乌拉泊古城是乌鲁木齐保存完整, 形成规模的最早城址, 被誉为乌鲁木齐城建史上第一城。
轮台, 因为边塞诗人岑参的“轮台三绝”而流芳百世, 但对于地理上真实的轮台城, 熟知的人却不多。关于唐代轮台城的地理位置之争一度相当激烈。实际上, 唐轮台城位于北疆的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内, 今南疆的轮台县实为西汉时设立的轮台军事戍堡。因此, 唐轮台城的位置之争主要集中在乌拉泊、米泉和昌吉三座古城之间。据史料记载, 轮台城为北庭都护府的征税地所在, 按理说应为西域往来商贾必经之地, 只有处于达坂城峻谷北段咽喉之地的乌拉泊古城, 才是当时天山南北商贾必经之地。此外, 根据岑参在有关轮台的诗歌中的描绘, 如“一川碎石大如斗”“千家尽白榆”等景象, 均符合乌拉泊古城周边的风貌。因此, 如今乌拉泊古城即为唐轮台城的说法已被学术界公认。这个学术理论足足将乌鲁木齐建城史向前推移了1300多年。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困境
乌拉泊古城虽然已经成为乌鲁木齐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人迹罕至的古城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守护, 文物维护围栏多处遭到破坏, 游览路线及基础设施失去维护, 古城保护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条。
2.1乌拉泊古城保护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矛盾
据今年批复的《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20年) 》乌拉泊古城位于中心城区最南部, 距离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一级水源地直线距离只有487米, 并且属于一类环境功能区。从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将乌拉泊古城发展为全市乃至全疆重点景区是极不明智的。
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气候下的严重缺水城市, 根据《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在城市蓝线内进行各项建设, 必须符合经批准的城市规划。为了维护城市基本饮水安全乌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一直未批准乌拉泊古城的景点规划, 但古城保护单单从投资修建围栏和对外承包是无法解决的。
2.2乌拉泊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
2004年, 国家文物局对修改后的《乌拉泊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批复:“原则同意规划。”至此, 新疆首家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民营企业负责实施的文物保护规划启动。
同年, 民营企业承包人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一般保护区设计建设了乌拉泊古城新城门和办公地, 并在政府的支持下, 陆续完善了古城周边的道路、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2005年, 乌拉泊古城遗址陈列馆开门迎客, 随后高票当选由乌鲁木齐市民评出的乌市“新十景”之一。
然而, 乌拉泊古城作为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的城市遗产却只将门票定价为3元, 承包景点维护的民营企业家长期入不敷出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政府缺乏保护意识使得古城在西域的寒风中日渐腐蚀苍老。
2.3古城保护与当地居民保护意识低下的矛盾
乌拉泊村位于古城旁, 由于长期无人看管、保护, 当地居民又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古城的破坏相当严重。十年前老百姓就在城墙上挖土施肥, 遗址中间用来挖菜窖放养牛羊。近几年, 由于保护水源地及城市扩张等复杂原因, 村民被逐渐迁出古城周边, 然而古城再也无法恢复本来的面目。
3乌拉泊古城保护途径探究
在新疆有一处与乌拉泊古城相同性质的交河古城, 中国新晋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是中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笔者根据其保护途径思考可适用于乌拉泊古城的保护途径:
3.1保护工作更加系统综合
目前交河古城采用自治区人民政府、“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合作组以及民营企业家共同合作的模式保护古城。资金充足使得交河古城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抢修和延长寿命, 最大限度地将遗存的文化信息保留下来, 为进一步研究交河故城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 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法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也有极大的帮助。我认为乌拉泊古城目前只有少数民营企业家和政府合力保护, 这在资金力量和管理理念上就形成了瓶颈。
3.2国际化思维和模式
交河古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新规范、新技术的引进, 特别是在新疆申遗过程中, 各相关行业的智力参与支持, 突破了文物保护行业的技术壁垒, 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也有新突破。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项目涉及面广, 管理上需要一个跨区域空间的协调机制保障。在国家文物局的主导下, 新疆、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省区签订了《关于保护丝绸之路遗产的联合协定》。
乌拉泊古城仅凭借乌鲁木齐市政府管理及民营企业管理显得捉襟见肘, 国际化思维和模式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新思路。
3.3公众参与的保护模式
公众参与保护模式是有别于政府主导、市场介入的另一种模式。乌拉泊古城之所以缺乏保护, 主要是由于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古城改造与周边乌拉泊村居住的村民息息相关, 与乌鲁木齐市民息息相关。提升公民保护意识,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群策群力是保护古城的又一途径。
4小结
首先, 能否将乌拉泊古城也加入丝绸之路的跨国申遗项目中是笔者的设想, 如果进入国际平台将有更多组织去监督合作, 技术力量支持也将得到其他省市自治区甚至国家支持;再有, 关于水源与遗产保护地是乌拉泊古城保护的根本矛盾, 用相关技术将古城原址保留, 在城市蓝线以外的区域复原乌拉泊古城, 以此方式不但使得政府和民营承包者获得利益来保护古城而且也让古城得以保存, 水源地得到保护。最后, 城市扩张并没有占据古城的用地也未改变其用地性质, 处在被城市遗忘角落和低调保护中的古城可以避免大规模游客的破坏, 这是否是保护古城的最佳途径?如何将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递给后代可谓相当复杂的辩证问题。
参考文献
[1]焦雯.“乌鲁木齐第一城”保护利用遭遇十年困局[J].中国文化报, 2012.
[2]阚耀平.乌鲁木齐历史地理的若干问题[J].干旱区地理, 1993.
[3]焦雯.何以证明乌拉泊古城即为唐轮台城[J].中国文化报, 2012.
@方振宁:一位建筑师告急:钟鼓楼之间地区四合院将被拆/这不是要申遗的北京中轴线吗?看来北京是奥运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之后,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破旧立新了。北京人是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荫子:人文与经济,何为贵?也许在你们眼中,只有政绩最贵
@王旌羽:拆吧!都特么拆干净算了!现在登上鼓楼看看还有个北京样儿吗?就是不明白这帮土匪们那么迷信,现在竟敢动北京的龙脉!
@王辰翰:梁林故居事件后,北京加快了毁灭的步伐啊,是要赶在2012前先自己毁掉吗?!
@米饭Dreams_LInk:八国联军和日本小鬼子都没破坏的历史建筑,竟然要毁在国人之手。可笑!
@筱慧Elva_Wong:人家并不是文盲,人家只是敛财的败家子。
@阿亮art:培根已经死了,说给外国姥没用,这是自己家了事,要说给管事的人,到中央党校去办班教育干部,从百年前的照片判断,这一片大概是今天保留得最好最有帝都风貌的地区了,据说元大都的中心阁也是在这里我已经把它作为保留节目介绍给多位国外朋友了,有几位还是像埃德蒙·培根那样赫赫有名的人物。
@凤凰周刊:钟鼓楼周边的改造传闻一直不绝于耳,原传要拆掉钟鼓楼脚下的胡同新建庞大的时间文化城,后又要改成在鼓楼外建时间博物馆接着有提案说为中轴线申遗要将钟鼓楼周边整体搬迁;而地安门也经过复建、南移复建,不再复建的讨论……整条中轴线的保护,从雾里逐渐走来,还没清晰又走进大雾深处。
@不掩瑕:城市规划一直都是一种系统性全局性的学科,东挖一瓢西切一刀,只能让北京城变得面目全非,从三朝古都退化到一朝新都。
民国就已经开始拆北京城
关于对北京城的拆不是从49年开始的,在中华民国就开始了。有一本书叫《近代中国建筑》,那本书里讲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拆的。有的是民国时期,比如说正阳门。到了1949年之后就拆的更彻底了,拆城墙是从民国时期就开始的。所以说危机的状态是,原来我们注重的是城墙不能拆,后来就说那些寺庙不能毁坏,然后就说好的四合院不能毁。但是现在,一方面说申请保护北京中轴线,同时又在破坏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大家知道现在的北京是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五个王朝的都城和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新中国已经60多年了,民国时间短。每个阶段都对城市有一个不同的态度,它是一个社会的变革。这个问题就大了,这个轴线是元大都确立的,是蒙古人成吉思汗建元大都的一根轴线,这个轴线的那头是通向的蒙古的那个地方,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那个最开始发源那个地方。轴线不是完全的正南正北,有一点歪。所以查一查轴线是怎么来的,就知道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知道这个城市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文物保护法不能形同虚设
为什么说现在到了危机的时候?现在破坏的面积之大,拆迁力度之强,都是空前的,也都是同时的。北京宣武区成片的中心城建,那还留有遗迹吗?宣武区是近代的遗迹最多的地方,东城区是古代遗迹最多的地方,这都不能随便动。当时宣武区的开发特别难,这里面有好多文物,都不能拆,哪还有地可开发,但现在成什么样子了?有些胡同本身都应该保存。最后说不能拆,就留个康有为故居就完事了,这太简单了。
环罚申字[ ]号
申请人: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电话 被申请人: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电话:
案由: 对被申请人的环境违法行为,我局已于 年 月 日依法对被申请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该案的 环罚字[ ]号《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 环当罚字[ ]号《当场处罚决定书》已于 年
月 日送达被申请人。
迄今,被申请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既未申请行政复议,也未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特申请你院强制执行以下行政处罚:
1、2、此致
人民法院
附件:
1、《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当场处罚决定书》副本 份
2、有关材料 件
古城区环境保护局(印章)
【平遥古城保护措施】推荐阅读:
游平遥古城作文100字06-15
的山西平遥古城导游词07-14
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全文09-09
平遥文化05-25
山西平遥考察报告09-06
描写平遥的作文09-18
山西平遥古镇营销策略分析09-18
平遥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10-07
丽江古城介绍11-07
古城作文400字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