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共12篇)
高坝洲镇中心小学
向兰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2、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难点: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图片和生字卡片。2.课件。
3、一块粗糙的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坐的真端正!你的笑容真灿烂!老师刚刚在干什么啊?谁能说说?
2、出示课题“称赞”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3、什么是称赞?谁能给它找个朋友?
4、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已经认识了两个动物朋友,他们是谁呀?出示刺猬和小獾的图片。指明读动物的名字。
5、课文中是谁称赞了谁呢?学生回答后出示互相称赞。6.、大家想知道小刺猬和小獾是怎样互相称赞的吗?要想知道答案就要先进行通关游戏。只有通过了老师的三关,我们就可以去美丽的大森林和小刺猬,小獾见面了。
7、依次让学生过生字关,词语关,句子关。
8、同学们真棒,这么容易就通过了三关,其实小刺猬和小獾也在文中等着大家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课文
1、学习1—4自然段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片说一说小刺猬看见了什么,小獾在做什么,做得怎么样。学生说了之后,出示课文。
(2)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粗糙一词,再结合小獾做的板凳以及粗糙的木板实物理解“粗糙“一词。
(3)小獾做的板凳这么粗糙,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这是为什么呢?
(4)学生回答后出示句子: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就是因为他做得认真得到了小刺猬的称赞。那我们一起读第2自然段,让老师通过你的朗读看出来小獾值得称赞。
(5)小刺猬是怎样称赞小獾的呢?在文中划出称赞的话语。
(6)出示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7)你还会说一个比一个怎么样?
(8)现在我是明白了,“一个比一个好不是说小獾做得好,而是说一个比一个有进步。你们是聪明的小刺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獾的优点。你们的细心,你们的热情打动了我,我被你们说服了。咱们一起来夸夸小刺猬!(9)指名读小刺猬称赞的话。让学生加上动作读。
2、学习第5—10自然段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小獾,在听了小刺猬的鼓励后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出小獾手上拿的椅子。
(2)小獾听了小刺猬的鼓励后都能做椅子了,想一想小獾以后还能做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假如你就是小獾,泄气了,你还想做吗?这时候,小刺猬称赞了你,让你有了自信。正是有了自信,他还做起了小椅子。小獾的这句话可以怎么读呢?带着自信,带着你们成功的快乐,挺起胸膛来读。(4)小刺猬是怎样回答的呢?出示句子。
(5)“不好意思”是什么样子?谁能不好意思的读一读。(6)小獾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出示句子,学生读。
(7)自己读一读小刺猬与小獾的对话,请学生表演小刺猬与小獾的对话。(三)小结
1你们看,相互的称赞让小獾有了自信,让小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称赞的力量是多么的神奇啊!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多称赞别人。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人文性比较强,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低年级孩子对大自然、小动物等充满着无言的爱,在他们内心里世界万物都是美好的象征,真、善、美是他们的全部。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优美,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并学以致用,应该利用课文中的空白,满足学生表达的愿望,让学生在表达中悟情、明理,让学生的情、作者的情与教者的情相互交融,达到一致的境地。
三、设计理念
首先,由小作者的美好愿望入手,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朗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喜读、爱学。接着,通过角色转换,感悟真爱,引导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意识,进行小练笔,学写诗歌,发挥孩子的想象。最后小结,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实中却不能实现太多的愿望,这需要孩子从身边做起,关爱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的大自然会更美,小动物们的生活会更好,一些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疾病也会远离。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良、缩”等9个生字,会写“寻、哭”等8个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感悟。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五、教学重难点
认识9个生字,能背誦课文,渗透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思想。
六、课前准备
收集《神笔马良》的故事。
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有用相机拍过照吗?假如,现在给你一个照相机,你最想拍什么呢?
师:孩子们,虽然只是假如(师板假如),可都是你们美好的心愿呀!
(出示题目:假如)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分节检查课文,正音。教师指导读准“缩着身子”、“遥远”、“寻食”、“哭泣”、“健康”、“操场”等难读的词语。
3.学习最后一段。
4.生自由读课文:书上的小朋友用这枝神笔给谁画什么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愿望用心读一读。
2.交流(以下教学依情况而定):
★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小树在冬天里是怎样的?
现在你就是冬天里的小树,你站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想要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理解“缩”、“缩着身子”并做做动作。
3.说说“缩”的反义词,并积累词语“伸缩”。重点落在: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4.带着自己的感情读第一小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小朋友,小鸟在家里等待,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指名说。
(2)理解“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五个小时过去了,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天黑了,饿呀,怕呀,鸟妈妈还在遥远的地方寻食,小鸟只能呆在家里……
(生: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重点落在: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这上面。
(3)带着感受去读第二小节(自由读、男女生读)。
八、教后反思
1.紧抓训练主线。通过紧抓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有太阳和没太阳、有食物和没食物、健康与不幸的比较,让孩子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从情出发,喷发爱心。诵读课文这一环节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2.重视学生个性培养。通过故事的形式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内心,朗读这首诗时,孩子产生许多共鸣,小鸟挨饿的痛苦,鸟妈妈寻食的艰辛,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为孩子无私奉献的感情。孩子对大自然、对小动物、对自己的朋友有种无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
生齐读:“几千年来……才好。”
师:不低头折节,顶天立地的还有谁?
生:中国人
师: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用记忆的双手,把“他们”这个词打开,这里面会包含许许多多闪光的名字。你会想到谁呢?
生1:我会想到挡住机关枪的黄继光
师:你太会概括了,不仅说出了人的名字,而且还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了他的优秀品质,就像他这样,谁再来?
生2:宁死不屈的雨来。
师:真棒!
生3:百战百胜的毛泽东。
师:一代伟人,你来。
生4:助人为乐的雷锋!
生5: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别人健康的王晶。
生6:宁死不屈的王二小。
师:同学们,当我们想起这些名的时候,我们的心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着。但是我们同样你不能忘记他们。(课件出示)震后坚持79小时等候救援的陈坚、雪灾中吃雪解渴的战士们、保护奥运圣火的残疾人金晶、喜极而泣的奥运冠军、气势雄伟的大阅兵……等等,等等。也许他们的身份不同,年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课件:中国人)
生集体:中国人。
师:正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他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
生集体读: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顶天立地的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同学们,(手指板书:梅花魂)这梅花魂更是我们的中国魂(板书:中国魂)
当老师写下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的内心真是汹涌澎湃,外祖父的一番话让我骄傲自豪,从中我们看出,外祖父爱梅花,其实更爱——
生集体:中国。
师:更爱我们的祖国(板书:祖国 更爱)
我们感受到这位华侨老人深深地眷恋祖国的心,(板书:画心形)
回顾这一整段,我们不难看出外祖父借着赞扬梅花顶天立地的精神实际上更赞扬了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出示卡片:借物喻人)
生集体:借物喻人
师:如此表达呢,梅花的凌寒独放,中国人的顶天立地都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同学们《梅花魂》一课的学习,我们暂且告一段落,如果哪位同学仍然喜欢这篇课文,下课依然可以和老师来交流。
在外祖父的心目当中,梅花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是中国最有名的花,那么,在作者陶铸的眼中松树(课件出示:《松树》)又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呢?请同学们快速拿出拓展文章,依据老师给出的阅读提示进行拓展阅读,开始。
首先请同桌两人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讲了松树的那些精神?第二,松树的那种精神最让你敬佩,画出有关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
生读文,师相机指导,在黑板上写出生不认识的生词(贫瘠、休憩)
师:谁来交流一下,文中主要讲了松树的那些精神?
生1:生命力顽强。
生2:帮助人类
师:用文中一个词来回答。
生3: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师: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自我牺牲的精神。
松树的那种精神最让你敬佩?读一读你画出的语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生:第二自然段的这句:“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师:谈谈你的理解。
生:它生命力非常顽强,不需要人们去管它,它就生长起来了。
师:这一段当中有一个词不太熟悉“贫瘠”,谁知道贫瘠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营养,不够肥沃
师:贫瘠的土地更突出了松树的什么精神?
生:顽强的生命力。
师:继续交流。
生:第三段中这句话:“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它为人类贡献自己的生命。
师:文中有一个词,松树为了人类完全做到了——
生(齐读):粉身碎骨。
师: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奉献给人类。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却甚多。这就是松树。同学们,外祖父看着梅花,他自然地想起我们的祖国。此时,看着这生命力顽强,自己牺牲的松树,你又会想起谁呢?
生:雷锋叔叔。
师:想起他的什么?
生:想起他乐于助人的精神。
师:看来咱们同学对老师的印象深刻。
生:每当看到生命力顽强的松树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辛辛苦苦的交警叔叔,他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每当我过马路的时候,交警叔叔用他那温暖的大手紧紧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
设计说明: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5单元“观察物体”中第69页的例题3和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左右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大镜子一面、小镜子每人一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韵律,习旧引新:
师说口令,生做动作。(生面对面)
我上拍拍,下拍拍,左拍拍,右拍拍,前拍拍,后拍拍。
师:刚才哪些地方不整齐,为什么?
(生:左右拍时,因为面对面,左右是相反的。)
二.谜语激趣,初步感知:
师讲谜语故事: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对会跳舞的山鸡。不久,其中一只山鸡死去了,失去伙伴的另一只山鸡再也没有跳过舞。于是,曹操向众人许诺:谁能让山鸡跳起舞就重重有赏。文武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都失败了,只有一个六,七岁的,名叫苍舒的小男孩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让大臣拿来一个东西放在山鸡的面前。山鸡看了,真的跳起了舞。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猜看。苍舒拿来的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山鸡一看到它就高兴的跳起了舞?(镜子)
师:这是怎么回事?镜子里真的还有一个它吗?
(生:不是,镜子里的是它的影子,那不是真实的它。)
师:哦,镜子里的不是真实的山鸡,而是它的“像”。
那镜子里的像与我们真实的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三.照镜实践,探索特征:
1、设疑: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当我们上下,左右,前后动的时候,镜子中的像会怎样动呢?(生发表自己的猜测。)
2、验证:
师:镜子里的像真的如同学们讲的那样吗?
学生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填好表一,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填表的结果?(生汇报。)
3、归纳特征:
师:照镜子时,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
(板书补充课题“镜面对称”)
四、多种练习,加深感知:
练习1:“镜面对称”课中操。
同学们,镜面对称现象有趣吗?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老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师生一起边表演边对口令。
师:同学们,这个游戏好玩吗?现在同桌之间,一个当镜子外的人,一个当镜子里的像,开始表演吧。(学生站起来自由地表演。)
让动作比较全面的一组来反馈,并请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
练习2:人的变化-→物的变化
师:人在镜子前是这样变化的,那么其他东西呢?
生先猜测,再照镜子验证,填好表二,最后说明理由。
师:请在纸上写一写或画一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小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自由写或画,再用小镜子照,发现特点。然后把你的发现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反馈。)
练习3:还原“镜中汉字,镜中数字、镜中算式、镜中钟面时间”。
让学生想出还原办法:看表三中的镜中汉字、镜中数字,镜中算式镜中钟面时间,先猜测,再照镜子,可以还原出原来的汉字、数字、算式、时间,即两次镜像能把原来的物体还原。
练习4:说一说,看一看。
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镜面对称的现象?
看一看:(观看课件)观察这些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叫做倒影。看到这些图,老师不禁想起一句成语:“水平如镜”。谁能联系这幅图,猜猜这句成语什么意思?(生:就是指水很平静,像镜子一样!)
师:为什么说水平像镜子一样?
(生:因为它能照出影子来!)
五.了解镜子的发展史,感受它的用途与美丽。
1、了解发展史:
师: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不久,人们便发明了青铜镜。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销往日本、朝鲜等国呢。此外,欧洲人曾制造过“铝镜”,而俄国人还制过“钢镜”。然而,青铜镜毕竟太晦暗,银镜太贵,钢镜又太容易生锈。现在,人们所用的镜子,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的镀银的玻璃镜。
2、谈谈用途:
师: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师:现在镜子不仅可以照出我们的像,还慢慢成为一种装饰晶。下面有几张镜子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观看课件)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镜子来起到增大空间的左右。法国有一个著名的宫殿叫凡尔赛宫,宫内有一个著名的镜廊,长73米,宽10米,高13米。镜廊的一面墙上有17扇巨大的拱形落地窗门,另一面墙上镶着17面镜子,由483块镜片镶拼而成。(观看课件)
3、欣赏照片:
师:老师这有几张自己的照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秘密吗?(都是镜面对称)
师;下课前,老师还有一份神秘礼物要送给大家。
执教人:张吉林
第一课时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培养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竖式的写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音,请你们仔细听一听,看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1:海浪声。
生2:海鸥的叫声。
师:你们听的可真准呀,对,这是大海的声音,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齐:喜欢。
师:正巧我们的好朋友小明的学校要组织一次去海边游玩的活动,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和他一起去海边看一看、玩一玩呢?
生齐:想。
师:(课件出示情景图)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玩得多开心呀,他们还捉了很多的虾和螃蟹呢!请你们仔细看看下面这两个篓里放的是什么?
生:虾。
师:你看的真准,好孩子,请坐,那上面这两个篓里放的又是什么?
生:螃蟹。
师:你看的也很准,孩子们,你们眼睛可真亮啊!都快赶上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了,那接下来咱们看看你们的脑筋是不是也和他一样聪明呢?来,想一想,根据图中给出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想第一个说?
生1:一共捉了多少只虾?
生2: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太好了,那咱们今天先来解决“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
生:12+26=
师:还可以怎么列?
生:26+12=
师:好孩子,你真棒!你们前面学过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数的算式,那你们看看今天这个算式是什么样的?26+12=
生:两位数加两位数。
师:对了,你们看的真仔细,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前面咱们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数的算法,那今天这道题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吧。你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你手中的学具帮你。算完后,给你同位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动手,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师:来,孩子们,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大家听听,好,你来。
生:我是先算的20+10=30,6+2=8,30+8=38。
师:好孩子,你说的真好,和他算法一样的请举手。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用的计数器,(演示)先在十位上拨了2个珠子,个位上拨了6个珠子,又在十位上拨了1个珠子,个位上拨了2个珠子,全起来就是38。
师:好孩子,你真棒。谁还有别的算法?好,你来。
生:我是摆的小棒(实物投影展示)先摆了2捆零6根,又摆了1捆零2根,合起来就是3捆零8根,也就是38。
师:你真了不起,孩子,孩子们,咱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摆小棒的过程,2捆零6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26(师板书)
师:1捆零2根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齐:12(师板书)
师:合起来是多少?
生齐:38
师:孩子们,你们真棒!那谁能用一个新的式子把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完整的表示出来?
生板书:
师:你来给同学们说你的想法。
生:把26和12合起来也就是用加法,所以在12前面写了个“+”。
师:好孩子,你太聪明了,前面咱们学过的象这种横着放的式子叫横式,而象这种竖着放的式子叫竖式,是咱们今天学的一种新的算法,来,孩子们,你们看看谁和谁加呢?为什么这样加?好,你说。
生:6和2相加,它俩都在个位上,2和1相加,它俩都在十位上。
师:孩子,你真了不起,那要想不加错,在写竖式的时候就要注意什么?来,你说。
生:个位和个位的数相加,十位和十位上的数相加。师:噢,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也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用一句话说,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用这个竖式算的时候,你会先算谁?
生1:我会先算6+2。
生2:我会先算2+1。
师:老师知道了,你们的想法不一样,先算谁都可以,不过老师觉得不是先算6+2比较好,也就是先从个位算起,下面咱们一起来算一下,(师板书)最后别忘了还要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得数。下面咱再请我们的好朋友用电脑给咱们演示一遍用竖式算的过程。(课件演示)孩子们,今天咱们用新学的算法竖式知道了“一共捉了多少只虾?”这个问题,接下来咱们看“一共捉了多少只螃蟹?”这个问题吧。谁会列式?好,你来。
生:11+23=
师:孩子们,下面用竖式来算一算这个问题吧,谁想上来把你写的竖式给大家欣赏?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请来评价一下她写的这个竖式怎么样?你来。
生1:我觉得很好。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太棒了,下面到了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请你们用坚式算一算你手中纸板上的4道题吧。谁来把你算的给大家看看?好,你来。(实物投影展示:显身手〔用竖式计算〕①42+12=②53+33=③38+21=④65+23=,和他一样的请举手。〔生举手〕)
孩子们,你们今天表现的不但好学而且还很聪明,小明知道你们今天表现的这么好,就想让你们来当回小医生,怎么回事呢?因为小明和他的小伙伴在海玩累了,就走到岸边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抬头一看,他们发现有几根树枝发黄生病了,碰巧啄木鸟医生又不在家,所以小明就让你们来当一回小医生,帮树枝找出病在哪了,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帮大树吗?
生齐:愿意
(课件出示)
师:指第一题,它病在哪了?谁看出来了?好孩子,你来。
生:35+2的2应和个位5对齐,它现在和十位上的3对齐了。
师:同意他的说法的请举手?(课件出示正确的)
教材第58页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了关于乘加、乘减式题,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另外,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可以为今后依据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
3.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到游乐场游玩,瞧,小明玩得多高兴呀!
(课件出示58页旋转木马图片)
【探究新知】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旋转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想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1.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说师板书)
3+3+3+2=11
3+3+3+3-1=11
3×3+2=11
4×3-1=11
2.生根据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前3个座椅上,每个座椅都坐了3个人,最后一个座椅上坐了2人。所以用加法列式为:3+3+3+2=11(人),用乘法列式为3×3+2=11(人)。
生2:一共有4个座椅,每个座椅上有3个座位,前3个座椅都坐满了,但第4个座椅上还空着1个座位。要求一共坐了多少人,用加法列式为:3+3+3+3-1=11(人)
用乘法列式为:3×4-1=11(人)
4×3-1=11(人)
3.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如:3×3+2=11
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指名回答)
(师在3×3下面画上横线)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4×3-1=11
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师在4×3下面画上横线)在图中求的是几个几?为什么要减1?(指名回答)
师:(指算式)这些算式中有连加、连减混合、减法……你们猜这几个算式叫做什么?
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师:(指画面)这个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的方法解决。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4.小结:
在乘加、乘减的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巩固应用】
1.(课件出示做一做第1题)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4×3+2=14 5×3-1=14
3×4+2=14 3×5-1=14
2.口算比赛。
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
【教材分析】
6的乘法口诀编排与2~5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体例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在实物图下面以列表的形式揭示豆荚个数与豆子颗数的对应关系,将相同加数6作为隐蔽条件。这样编排可以突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及累加过程中的得数,为归纳乘法口诀奠定基础,同时渗透了函数、对应思想。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6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中,教材不再给出点子图模型,只是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和编制6的乘法口诀,促使学生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例6中的所有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都是不完整的,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5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运用教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要求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
2.探索并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难点:熟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掌握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口算。
4×5 1×4 4×3 3×5
3×2 2×3 5×3 2×4
2×1 1×3
2.背诵1~5的乘法口诀。
3.同桌对口令。(任意求1~5的乘法口诀)
4.导入,激发学生编口诀的兴趣。
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同学们对编口诀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这次老师想让你们自己试着编口诀,你们愿意吗?
【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出示例6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每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一共有6个豆荚。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颗豆子?
师:同学们可以先数一数,再算一算,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的填写。
豆荚的个数 1 2 3 4 5 6
豆子颗数 6 12
(2)说一说。
一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表示1个6是6;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表示2个6相加是12;3个豆荚呢?4个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看图列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①电脑显示1个豆荚图。
1个豆荚里面有6颗豆子,表示1个6是6,列出乘法算式是:6×1=6或1×6=6,编出口诀:一六得六。
②电脑显示2个豆荚。
2个豆荚里面有12颗豆子,表示2个6是12,列出乘法算式是:6×2=12或2×6=12,编出口诀:二六十二。
③电脑依次显示3个、4个、5个、6个豆荚图。
小组合作,学生边观察电脑图,边在书上完成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小组汇报编口诀。
3个豆荚里面有18颗豆子,表示3个6是18,列出乘法算式是:6×3=18或3×6=18,编出口诀:三六十八。
4个豆荚里面有24颗豆子,表示4个6是24,列出乘法算式是:6×4=24或4×6=24,编出口诀:四六二十四。
5个豆荚里面有30颗豆子,表示5个6是30,列出乘法算式是:6×5=30或5×6=30,编出口诀:五六三十。
6个豆荚里面有36颗豆子,表示6个6是36,列出乘法算式是:6×6=36,编出口诀:六六三十六。
(4)读一读6的乘法口诀,想一想,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几?(相邻两句的积相差6)
(5)自由读6的乘法口诀,同桌互相检查背诵。
2.摆一摆。
(1)小组合作,用小棒摆六边形(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边摆边说。
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表示1个6是6,乘法算式是:6×1=6或1×6=6。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摆2个,3个……依次说出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2)小组活动。
小组长任意提问:摆1、2、3……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然后,组员回答并说出乘法口诀。
【巩固应用】
1.师生对口令(6的乘法口诀),还可以采用组与组对,生与生对。
2.算一算,填一填。
2×6= 4×6= 3×6=
1×6=5×6=
二六( )四六( )三六( )
一六( )五六( )
6×6= ( )×6=24
2×( )=126×( )=30
六六( )( )六二十四
二( )十二( )六三十
【课堂小结】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静夜思》.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图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的朗读《静夜思》,读出韵味.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英英学古诗》.你们还记得这边课文讲了什吗 我们来一起回想一下好吗
多媒体出示:小女孩()学会了一首(),是李白写的《 》.她把这首诗背给了奶奶听,并且还告诉了奶奶这首《 》的意思.2,英英知道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想)那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细细的品一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二)学习《静夜思》.1,多媒体出示诗题 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思念”的意思,静夜思的意思就是说在宁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2,看图.出示投影片《静夜思》.(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这幅图是为《静夜思》配的画,《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3)外面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又圆又大)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这么大(中秋-----)
(4)中秋节的月亮圆又亮,马上中秋节要到了,同学们说说你们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5)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6)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外可以打电话回家,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可以看电视,等等.可是在诗人李白生活的的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的.中秋佳节,和朋友,亲人在一起说话聊天,吃月饼,共赏这明亮的月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李白却远离家乡,窗外的月色那么皎洁.同学们想想看,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 又会想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出示古诗内容:(1)一共几句话(两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丛书中找出英英的答案.(①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英英怎么会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地上霜这里为什么加上的“疑是”这个词 “疑是”这个词英英是怎么解释的
△ “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用“举头” 既然是“举头”,那位什么又要“低头”思故乡啊(无心再看下去,不忍看月,睹月愈发思乡,怕承受不住,可见思乡之情之深沉.)△ 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诗人望月望得好好地,怎么突然思起乡来了 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李白的心里面的想法,能够体会到他的感情的同时,同学们又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李白(王白,张白,孔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①《静夜思》的朗读节奏.②“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③“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四)总结
嘉陵小学:杨爽
教学目标:
1、复习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2、认识9个生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3、体会学好拼音的作用,激发借助拼音识字学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
2、认识9个生字。教学难点:
ang、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教学准备:
部分声母,韵母卡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拯救美羊羊(复习闯关)。
1、复习后鼻韵母音节。
2、看图读音节。(采取多种方式读)
3、拼出老师的名字。
二、拼读短文,记忆生字。
1、谈话激趣:到今天,我们把汉语拼音全部学完了。大家借助拼音可以读更多的诗歌和故事了。这儿有一段话很有趣,想读吗?
2、学习朗读短文
学生自由读短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随机正音。(重点指导朗读第一句)
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赛读。
了解短文意思,问:你读懂了什么?
三、学习儿歌《彩虹》
1、出示情境图,问:小朋友们,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为什
么?相机出示词语:雨过天晴,桥,白云。
2、学习朗读儿歌。
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学生看图听老师范读儿歌。
领读,齐读,表演读。(适当的加上活泼的动作)识记生字:雨,天,桥。
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天”和“桥”是三拼音节;“雨”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准确。
记忆字形。
启发学生自主识记生字“雨”“天”。(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猜谜,编顺口溜,与熟字比较等方法记)如猜字谜:“大”字头上加一横是什么字?(天)
(出示生字卡片:老师文朵鹅条雨天桥)开火车读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识记生字。问:这些生字藏到句子中,大家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句子:
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小朋友们爱老师。
一条条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3、游戏(送小猴子过河)。
四、拓展
画彩虹。
五、课外活动
1、回家把儿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比尾巴》是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这首儿歌通过三问三答的对话方式,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内容极富童真童趣,语言通俗易懂,欢快活泼。
(二)教学目标分析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进行组词、造句,编儿歌。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有一些生活积累,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本班学生差异性比较大,个别学生学习习惯尚未形成,大部分初步形成习惯,但学习交流中随意性明显。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合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教学资源
相关课文的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激趣:昨天陈老师收到了动物们的来信,动物们在信上说想邀请咱们一(3)班的小朋友去参加他们的森林大会。同学们,你们想去吗?(想)那咱们出发吧。
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
过渡:究竟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尾巴大赛呢?他们怎么个比法?想知道吗?那我们就到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问:参加比尾巴大赛的动物有谁呀?(指名回答,并出示动物图片)
老师这有一些小动物的名片,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帮忙贴在对应的动物下,(出示词卡: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读词:咱们一起把小动物的名字响亮地读一读吧,每个名字读两遍!
三、学习课文
过渡:队员都到齐了,老师宣布比尾巴大赛正式开始。
1、学习第一、二节
小朋友你最喜欢谁的尾巴?它的尾巴怎么样?(自由说)
过渡:小裁判给大家提出了几个问题:
出示第一节: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指导朗读。句子中有一个像耳朵的标点符号叫做“问号”,我们要读好问句。
(2)谁来回答三个问题?(学生通过朗读回答第二节)
出示第二节: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出示图片,形象认识猴子、兔子和松鼠的尾巴。
(3)多形式练习朗读一二节:男女生、分小组、师生合作
刚才大家通过观察,然后朗读课文,公布了第一轮的比赛结果。现在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同桌一问一答,自读三、四节,行吗?(同桌练习)
检查自学情况。
过渡:第二组的参赛队员也出场了?出示三、四节。指名两名同学一问一答朗读。
读了三、四节,你知道了什么?公鸡、鸭子、孔雀的尾巴各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感性认识。
多形式朗读三、四节。
(4)全文朗读。
四、写字
这一课我们还要学写“车”字,先读一读,记一记生字的笔顺。教师示范写,生书空。在书本上描2个,写一个。同桌交换互评。
五、课后练习,巩固运用
有一位小小摄影师在比尾巴大赛时帮小动物照了些照片,不过这个小摄影师太粗心了,竟然只照了动物的身体,没照动物的尾巴。同学们,你们能给小动物加上尾巴吗?同学们真能干。
六、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动物的尾巴各有各的样,其实作用也各不相同。在蓝皮书里藏着许多关于动物们有趣的知识,一边读一边准备出题目来考考你的同学,咱们进去读一读吧。(读拓展资料23---27页内容)
读了资料城里的资料相信大家又学了不少知识,那么有没有同学想出几道题目考考大家?
七、扩散思维,打写创作
比尾巴大赛将要结束了,要是让你举行下一次森林大会,你觉得还可以举行什么比赛呢?可以比什么呀?你们有什么好提议?(比耳朵、比眼睛、比谁高谁矮……)
大家的建议非常好,到底怎么比?不如咱们像课文那样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几句诗歌。让小动物们再来一次比赛,好吗?(四人小组讨论,指名汇报,进行打写)
八、小结:动物们的比赛真激烈,一眨眼又到了下课的时间,今天小朋友的收获真不少。今晚大家就把你学到的知识和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消除: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
疲倦:疲乏;困倦。
静悄悄: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
后悔:事后懊悔。
2、近义词
疲倦--疲劳 感谢--感激 关心--关怀
突然--忽然 非常--十分 赞许--赞成
3、反义词
安静--喧哗 沉着--慌张 开始--结束
严寒--酷暑
4、词语积累
ABB式:丁零零 轻飘飘 香喷喷
ABA式:看了看 等一等 要不要
5、词语搭配
(1)画图画 拉二胡 栽花草 做航模 弹钢琴 练书法
喂鸽子 下象棋 唱京剧 学电脑 观天气 养金鱼
(2)高兴地点头 紧紧地握手 沉着的操纵
仔细地看 亲切地问 兴奋地走
【《称赞》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推荐阅读:
称赞第二课时教案11-19
五年级上册《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10-31
《雪儿》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06-04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09-12
项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17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实录10-20
《索溪峪的“野”》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三12-15
猫第二课时名师实录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