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精选11篇)
备课时间: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2: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1)齐读要求,提问:现在将这些方格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说说“1:2:3”是什么意思?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再组织交流:这题符合今天的特征吗?那要分配的总数是什么?(引导学生注意隐含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现在你会解决吗?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0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6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6=8:12=10: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
2、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3、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学生思考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学校食堂9月份与10月份用煤量的比7:8,两个月一共用煤3/4吨,这两个月各用煤多少吨?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2、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3,女生有12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估计学生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4、书上第77页上的第7题
(1)学生读题
(2)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3)引导学生分析:1:40是谁与谁的比?第1题中的“400克”是什么?怎样求水?第二题中的“400克”是什么?怎样求药粉?
三、变式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3,那么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将40厘米按比例分配,可让学生检验。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追问:怎么改就可以了?
得到两种方案:(1)先将周长除以2后再按比例分配;(2)先把40厘米按比例分配,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各是多少,再分别除以2,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各是多少?
2、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1)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
(2)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3)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3、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24=2×12=3×8=4×6)。
所以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4、有一块菜地共720平方米,用它的2/5种西红柿,其余的种黄瓜和茄子,黄瓜和茄子占地面积的比是5:7,三种菜地各占地多少平方米?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2/5怎样理解?5:7是谁与谁的比?怎样理解?怎样求黄瓜与茄子的面积?
5、书上第77页上练习十四思考题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高相同,而底又是在同一条底上。
如果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2,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2页
教后记:
1.选择一件童年趣事写下来,能把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2.学会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视频。
2.学生准备:询问家长搜集童年趣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童年趣事。(板书课题:童年趣事)
2.咱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
3.师:看了这组图片,你们都笑了,为什么笑?
二、聊趣
1.师: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我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请看屏幕:
下面这些事是童年趣事吗?先读一读再判断,说出理由。
2.师:看来呀!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精心选材,只有情节丰富、波澜起伏的事才能吸引人,只有亲身经历、有情感的趣事才能打动人。(板书:精心选材)
三、写趣
1.师:选取了有趣的事,怎么把有趣的事说具体呢?前几天,我班上有一个叫栋栋的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件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2.播放视频,播放后讨论:
你们笑了,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深刻?(学生交流,体会有趣)
3.猜结果。
师:就在这时,“咚咚……”敲门声响起了,猜猜看,下面会发生什么?学生想象。
师:把出乎意料的想象写进作文一定会很有趣。
4.师:到底谁来了?后来亮亮把这段有趣的经历记录了下来,谁来读一读。
出示教师的下水文:
星期六早晨,我在写作业。妈妈对我说:“栋栋,妈妈去买菜,你在家抓紧时间写作业,字要写认真。”“嗯。”我随口答应,心里窃喜:“哈哈,自由喽!”
妈妈一走出门,我立刻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拿起桌子上的香蕉,掰开,塞进嘴里,随手把香蕉皮扔在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耶,我玩会儿电脑吧!”我一阵狂喜,该我大显身手了!我打开电脑,进入游戏,一会儿就把“敌人”全消灭了。
“咚咚咚……”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一惊。坏了,老妈回来了。我关掉电脑,急跃而起,猛一转身,不巧踩到我刚才扔的香蕉皮上,摔了个四脚朝天。我一瘸一拐地去开门,心里忐忑不安,这回得挨打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楼上的邻居来串门。唉,做贼心虚可苦了屁股喽!
5.师:品一品,这个片段中哪些细节描写把有趣的地方写得具体生动呢?
【预设一】
生“:站、伸”写出了栋栋的动作。
师:除了这些动作,这里还写了其他动作。(教师圈画)
师:“站、伸、拿、掰、塞、扔”这一连串准确的动词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还写出了小作者的心情。追问:什么心情?
【预设二】
生:“关掉、一跃而起、转身、踩到、摔”写出了小作者紧张的心理。
师: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那么这件事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有趣了。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栋栋在写“贪玩”这个片段时抓住了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进行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写童年趣事时,过程曲折,注重细节,就会吸引人。(板书:描写具体)
6.师:今天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件童年趣事。
出示习作要求:
(1)从生活中选一件有情有趣的事情写下来。
(2)把有趣写具体,用词要准确。
(3)题目自拟。
7.师: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小事,昨天回去和爸爸妈妈聊过吧?说一说你经历过什么有趣的事?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上就写最有趣的那个部分。想一想,你准备写哪个片段呢?准备怎么写具体?(指名交流)
师:(指板书总结)刚才的讲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抓住语言、动作,或者抓住心理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师:下面,请拿出练笔纸,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写下记忆中最有趣的那个片段,力求一气呵成。(时间8分钟)
8.学生写作
四、评趣
1.师: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通过增、删、调、换等方法就能把文章修改好。给你两分钟,请你用学到的方法改一改自己写的片段。怎么发现问题呢?轻声朗读,对感到别扭的地方加以修改。
2.师:现在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习作。(指名读)
差一点闹笑话
今天体育课上,老师要考一分钟跳绳。我因为体育成绩不好,而跳绳却是我最拿手的体育项目。(师:听出问题了吗?关联词不准确,“因为……而……”应该换成“虽然……但是……”)我焦急地等待老师叫我,想让自己好好露一手。(师:这段话写出了小作者急切地想露一手的心情) 终于轮到我了。
“预备,开始!”老师一声令下,我飞快地跳了起来,可是没过多久,就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了。(师:把这句再读读,你会发现啰嗦。把“可是”去掉)又过了一会儿,我才明显感觉到裤子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往下滑。我感觉到同学们都在盯着我,我的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地念叨,一分钟快点到,快点到……(师:心理活动描写真实细腻,比较成功)
“停!”听到老师的命令,我松了口气。好险呀!差点闹笑话。(师:此时小作者是怎样的心情)我伸长舌头,拌了个鬼脸。
3.师: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趣事写完整,把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写清楚,再加上题目,那么一篇精彩的习作就在你手中诞生了。
4.总结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值得我们回忆,这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的童年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充盈着感动的情怀,用心记录它们,我们将收获与众不同的快乐。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 2、 5×80=400……
3、 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 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 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 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 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8--119“住房的变化”
【知识要点】
1、复式统计表。
2、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析。
3、求平均数的应用问题。
4、综合实践--社会调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二、教学建议
【新旧教材差异】.
住房的变化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以现实生活材料为载体,着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及了解自己家庭、同学家庭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19--20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数据,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思考“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意义--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9平方米,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米。在次基础上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19、和20底住宅建筑的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算出这三年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并填写表格。在学生各自调查、统计的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回总在一起,算出这三年全班同学家庭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教材通过“全班的数据怎样汇总可以更快一些”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参与调查统计活动的体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体会成功、升华认识。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的含义,介绍我国在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策略提示】
1、课前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了解自己家庭在年、20和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作相应的记录。
2、适当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启发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验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经历求平均数、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结合数据的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相关事物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家乡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
1、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
2、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复习题。
下面是北京市4月分一周(4--10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北京市204月4~10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年 月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2、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 2) 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3、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年、2006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4、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5、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6、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7、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习 题 精 编
小明一家3口人2006年四月季度用水量如下:
第一季度25吨 第二季度35吨
第三季度50吨 第四季度30吨
(1)根据上面数据把图补充完整。
小明家2006年用水情况统计图
1月
(2)平均每月用水约 吨。(保留整吨数)
(3)发现:
建议:
过 关 测 试
1、利民商场今年1~6月份销售空调的台数如下面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从月到()月,空调销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②从()月到()月上升幅度最大;
③如果每台空调可获利润60元,这家商场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盈利()元;
④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你将决定为7月份进货()台空调。理由是 。
2、银山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两方面的利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银山科技有限公司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利润统计图
(2000年-20)
从图上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红光机床厂2002年机床产量如下:第一季度生产1000台,第二季度生产1500台,第三季度生产2500台,第四季度生产4000台。请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以下填空。
红光机床厂2002年生产机床情况统计图
(1)全年平均每个季度生产( )台。
(2)第( )季度的产量增长最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3.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角等特征的认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关系,画垂线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将对小学里学过的几何初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
今天我们先用“画一画”的方法复习线和角。
二、复习线段、射线和直线
1.用两点画线:根据已知的两点,你能画怎样的线?看看你画的线有什么特点?
(先独立画线,然后互相说一说各自的发现再填在表格里)
指出: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都是无限长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3题。
三、复习角
刚才,我们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知识,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来复习角。
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任意角。
让学生过一点画两条射线,说一说这两条射线组成了什么?(板书:角)
你能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角吗?(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叫做角。)
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画的长短无关。追问: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2.画不同的角:从一点引两条射线画不同的角,并将角分类,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角种类多,并交流各种角的特征。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
4.量角
尝试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量角的方法:顶点与中心对齐,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从0度起读出另一条边指向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每位同学任意画一个角,先判断是锐角还是钝角,再测量,同桌互相检查和指导量角的方法。
四、复习垂线和平行线
我们在画一画的活动中复习了不少知识,画一画的方法还真管用,你能再用画一画的方法来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吗?
1.任意画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并研究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4题。
学生交流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关于图形的认识、测量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7~98页“整理与反思”后半部分, “练习与实践”第的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平面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感受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复习
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围成的平面图形?如果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分为一类,由曲线或由曲线和线段共同围成平面图形分为一类。
学生画出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在画出的圆中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二、复习三角形的知识
1.三角形的概念。
我们已经学过三角形,请同学们自己画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教师巡视。
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一特性?
想一想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怎样画一个三角形的高。
2.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刚才画了几种不同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不同?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两种标准:按角分类,按边分类。)
按照三角形中角的不同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它们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每类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我们学过什么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
3.出示三角形的集合图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上面这个图形的?
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 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9题
第8题让学生先独立选一选,再要求说说选择时是怎样想的。
第9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说计算时的思考过程。
三、四边形的复习
1.四边形的概念。
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自己画-个四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可以用准备好的活动的平行四边形进行演示。正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2.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提醒学生要借助工具规范地作图,再指名说说具体的画图过程。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分割图形的方法,并试着分一分,再通过交流和评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分割方法的特点。
思考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画出相应的线段,再数一数三角形一共有多少个,并说一说这些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五、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92页“整理与反思”和92-93页“练习与实践”1~6。
【知识要点】
1.用字母表示数:(1)表示运算律;(2)表示计算公式;(3)表示一般数量关系。
2.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别: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个等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是一个值)。
解方程: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的过程(是一个过程)。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等式的性质,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渗透初步的代数思想。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的区别、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ax±b=c”、“ax×b=c”、“ax÷b=c”、“ax±bx=c”等形式的方程解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便性。
二、教学建议
复习“式与方程”的知识要抓住四点进行:一是要组织学生讨论92页“整理与反思”中的3个问题。可采用先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时要让学生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二是要加强一些相近知识的比较,如等式与方程的比较,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比较等。三是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方程解好后自觉检验的习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前先分析数量关系后解答的习惯。四是要重视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的训练。注意:新教材里解方程一定要指导学生用等式的性质解。
三、知识链接
1.用字母表示数(教科书四下P106的例题、P108的例题、P110的例题)。
2.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教科书五下P1-7例1-例6)。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五下P8例7)。
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教师指出: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总是有一定范围的。
3.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说式子和数量关系。
(二)方程与等式
1.举例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与等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填一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填入“等式”和“方程”。
3.举例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你怎样理解“同时”、“同一个数”、“0除外”这些词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可以干什么?
4.说一说“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几人板演,后集体订正,并指名说说解方程的依据。教师要强调把方程解好后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养禽场一共养鸡鸭600只。
(2)红花比黄花少25朵。
(3)参加航模组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组的3倍。
(4)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5)单价、数量、总价。
(6)速度、时间、路程。
(7)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6题。
完成第3~5题:学生说数量关系和解法后,集体订正。
完成第6题: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穿的鞋的码数和厘米数,课上完成时出示码数和厘米数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让学生验证这种换算关系正确与否,后引导学生分析知道厘米数求码数与知道码数求厘米数通常应各采用什么方法解,再让学生独立解答填表,最后全班交流。
习 题 精 编
一、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3个x相加的和( ),3个x相乘的积( )。
(2)一批煤有a吨,烧了8天,平均每天烧m吨,还剩( )吨。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它的体积v=( )。
(4)松树高y米,杨树比松树的34 少5米,杨树高( )米。
(5)小明今年a岁,小华今年b岁,经过x年后,两人相差( )岁。
二、解方程。
1.25x÷0.25=4 8.5+65%x=15 34 x - 13 x=59
三、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 )
(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
(3)畜牧场养了600头肉牛,比奶牛的2倍多80头,求奶牛有多少头?可以列式为600÷2+80。( )
四、选择。
1、下面的式子中,( )是方程。
A、25x B、15-3=12 C、6x+1=6 D、4x+7<9
2、x=3是下面方程( )的解。
A、2x+9=15 B、3x=4.5 C、18.8÷x=4 D、3x÷2=18
3、当a=4,b=5,c=6时,bc-ac的值是( )。
A、1 B、10 C、6 D、4
4、五年级种树60棵,比四年级种的2倍少4棵。四年级种树( )。
A、26棵 B、32棵 C、19棵 D、28棵
五、列方程解答下面各题。
(1)养鸡场一共养鸡650只,其中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1.6倍,养鸡场养母鸡多少只?
(2)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书法组的有36人,比美术组的2.5倍少9人,参加美术组的有几人?
(3)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
式 与 方 程
第2课时(总第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教科书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
【知识要点】
1、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2、纳税、折扣等实际问题的逆运算如何用方程解。
【新旧教材比较】
在过去的教材里,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应用题与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在循环中重复多、递升少,浪费了教学资源,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新教材把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安排在一起。六年级下册只编排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实际问题。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和百分数乘法实际问题都在练习里带出,夯实了基础知识与基本的数学思想,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增加了问题的现实性和挑战性。教学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利用题目中最基础、生活中最常见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托,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建议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重点放在数量关系和推理能力上。联系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乘法概念,把实际问题里的各个数量组织起来,构成数量关系式并根据数量关系式确定解题的方法。用线段图直观表现题目中的百分数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是得出数量关系式后的自然选择。游戏要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练习、探究。
三、知识链接
教科书六下P8 例4; P11 例5、P12例6 ; P73例2。
四、教学过程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习 题 精 编
1.一本书打八折后售价是30.4元。这本书原价多少元?比原来便宜多少元?
2.修一段路,已经修了全长的80%,还剩下1.2千米。这段路全长多少千米?
3.图书室的故事书的本书是科技书的75%,科技书和故事书共140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各多少本?
4.王阿姨在商场买了2件上衣。一件上衣打七五折后卖120元。另一件上衣提价25%后卖120元。商场卖这2件上衣是赚了,还是亏本了?赚了,赚多少?亏了,亏多少?
5.按规定稿费收入扣除元后按14%的税率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出版后缴纳个人所得税224元 。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共获得多少元稿费?
6.一次会议的出席率为95%,缺席人数比出席人数少36人。应出席多少人?
7.六(1)班有学生45人,男生是女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用方程和转化方法解)
8.一个书架有上下两层,下层本数是上层本数的40%。如果把上层的书搬15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小红的爸爸编写《数学小故事》本放到下层,那么两层的本数同样多。原来上、下两层各有图书多少本?
9.下表的红框中的5个数的和是60。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5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按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如果框出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
为什么?
“式与方程”过关测试题
一、填空。
1.在(1)8x=96 (2)1.7-x (3)a+b=230 (4)y+5<11.3
(5)0.25+m=0.5 (6)5.4-2.8=2.6 (7)z+0.2>0.52 中,____________是等式,_______________是方程。
2.在( )里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
(1)绿绳长x米,红绳的长度是绿绳的2.4倍,红绳长( )米,两种绳一共长( )米,绿绳比红绳短( )米。
(2)妈妈买8只茶杯,付了100元,找回m元,一只茶杯( )元。
(3)师徒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完成要a小时,徒弟单独完成要b小时,徒弟和师傅工作时间的比是( ),师傅和徒弟工作效率的比是( )。
(4)m与n的差除它们的和( )。
(5)一个圆锥底面直径为 d,高为h,它的体积v=( )。
3. 在( )里填“>”、“<”或“=”。
(1)当x=1.6时,0.58+0.6x( )1.63。
(2)当x=0.6时,x+0.3x( )55%。
二、判断。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2)方程两边同时乘0.5,所得结果仍然是方程。( )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
(4)方程x- 1.2=1.6的解是2.8。 ( )
三、选择。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n°,它的顶角是( )°。
A.n° B.90°-n° C.180°-2n° D.(180°-n°)÷2
2、如果a×75%=75%÷b=c-75%=d+75%。那么a、b、c、d中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
3、5个连续偶数,中间的一个数为m,则最大的数是( )。
A.m+1 B.m+2 C.m+3 D.m+4
四、解方程。
1.25-0.25x=4 8.5+65%x=15 45 x - 34 x=34
五、解决问题。
1.某市规定:乘坐出租车起步价为6元(3千米以内),超过3千米以外每1千米按2.5元计费(不足1千米按1千米收费)。小明的妈妈乘坐出租车行了m千米。
(1)用式子表示小明的妈妈应付的钱数。
(2)当m=11时,求小明的妈妈应付多少钱。
2. 小芳收集的外国邮票比中国邮票少35张,外国邮票的张数是中国邮票的58 ,小芳收集的外国邮票和中国邮票各多少张?
3.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参加书法组的有18人,比美术组的25℅少6人,参加美术组的有几人?
4.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 ,第二天修了500米,两天正好修了全长的40℅。这条路全长多少千米?
5.我国公布了新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标准。个人月收入2000元以下不收税。月收入超过20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如图)。黎明老师这个月缴纳了35元税款,他这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元?
6.小红买了2本一样的练习本和1支钢笔共花去12元。买一本练习本的钱数是买一支钢笔的钱数的10℅。买1支钢笔和1本练习本各要花多少元钱?
(编写单位:溪桥镇南沙小学 责任编辑:李海东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第七课时圆锥的体积(一)总第18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9~30页圆锥的体积计算、例1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等;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教具。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29~30页例5,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2、在课本上完成第30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2、圆锥的体积公式是();
3、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120平方分米,它的高是7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方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6厘米,它的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分厘米?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预习检测可以看出同学们基本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这节课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圆锥的体积。
2.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第29页)
让学生猜想:自己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能猜想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将学生分成5组,合作学习)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还有小组的同学把圆柱里装满黄沙倒进圆锥,正好三次倒光,你们又发现什么规律?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操作)
(5)圆锥和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1/3。
(6)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1/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1/3用字母表示:V=Sh×1/3
3、归纳总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1/3?
4、综合运用。
独立完成“试一试”。
(1)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2)批改讲评。练习时要注意哪些什么问题。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讨论得出要先根据已知条件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强调要乘以1/3。
3)做“练一练”第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
4)分别做练习八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评讲。
5、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你还有哪些困惑?
三、当堂达标检测
1、《补充习题》相关练习;2、反馈纠正。
3、部分同学订正预习检测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
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
(2)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分析
(3)完成第3、4、5题
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
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常见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体会相关体积公式的内在联系,感受探索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一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灵活地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正确选用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引导学生回忆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完善认知结构,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
二、回顾与整理 1.提问:你能说一说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吗?
(板书公式)
2.请大家回忆一下各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3.提问:你认为这些计算公式哪一个是最基础的?为什么?
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表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计算公式
回忆推导过程,
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与实践 1.求下面各立体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
(1)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
(2) 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1.2米
(3) 底面半径3分米、高5分米的圆柱
(4)底面周长12.56厘米,高0.3分米
2.学生解答后提问:
“第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能说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吗?(含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学生独立解答
判断说理
进一步比较表面积和体积
解题以后你还有什么体会?
(认真审题、正确选择方法、细心计算)
3.填一填。
(1)小明用小正方体魔方搭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 )个魔方。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原来小正方体的( )倍。
(2)将1立方分米的大正方体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块,并将这些小块拼成一排,能摆( )米长。
A、10 B、 100 C、1000 D、1
(3)圆锥体的底面积缩小3倍,高扩大3倍,体积( )。
A、缩小3倍 B、不变 C、缩小9倍 D、无法确定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
A、16 B、48 C、32 D、24
4.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长方体沙坑,长5米,宽1.8米。要填40厘米厚的沙,每立方米沙重1.5吨。这个沙坑大约要填沙多少吨?
(2)学校有一个圆柱形状的储水箱,它的侧面由一块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铁皮围成。这个储水箱最多能储水多少升?(接缝略去不计)
(3)一种计算机包装箱,标明的尺寸是380×266×530。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做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用计算器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提问:第1题求需要沙子的重量,先要求出什么?第2题呢? 第3题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解决这些问题,你认为要注意什么问题?
谈谈解题体会
学生填空后说说想的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后,
分组交流解题方法。
四、课堂总结。 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在复习过程中,你觉得还有哪些困难?
五、布置作业。 P.106-107第9、11题 学生独立解答,
【按比例分配(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推荐阅读:
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12-29
西师版六年级数学比例尺教案12-1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01-10
1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07-22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12-22
湛江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施细则10-02
61反比例函数1教案09-20
1 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教案07-10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与反比例练习题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