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测评练习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员测评练习

人员测评练习 篇1

A.稳固性B.可塑性 C.差异性D.基础作用性

2、在面试测评的标准中,揭示所测素质的形式、特征与标志的是A.指标B.标度C.项目D.指数

3、默里和摩根提出了

A.主题统觉测验B.多项个性测验C.智力测验D.人格测验

4、专业能力测验一般是针对被测者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下列哪项知识进行的测评A.非基本知识C.实践知识

5、明尼苏达的多项人格调查的主要方式是A.调查表题目少C.在一般的人员测评中使用广泛D.使用四级效度量表来确定测评对象是否弄虚作假

6、评价中心最常犯的错误是A.评价结果准确性差C.评价中心与现行工作执行之间产生纠纷D.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

7、以下评价中心所遵循的原则中A.采用一种评价技术C.评价人员可以交流

8、对情景模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面谈模拟不属于情景模拟C.常用的练习有小溪练习

9、每种工作职位对其任职者都有一种基本要求,当任职者现有的素质合乎职位要求时,个体的人力资源就能主动发挥作用,测评。()

A.选拔性B.诊断性C.配置性

10、在选拔性测评中所谓差异性原则,被测评者素质的真实差异。A.量化B.水平C.能力D.差异

11、在测评时,把被试假定为接替某管理人员的工作,文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成,这种测试形式是A.无领导小组讨论B.管理游戏

12、将测评要素分解成测评目标,标,这样形成的测评标准体系称之为A.纵向 B.横向C.混合13、同一个体的各种素质、们相互联系,统一作用于行为方式、行为产品与工作绩效中,素质的这种特性是其的表现。()

A.内在性B.综合性

14、个体经历过的事物包括感知过、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恢复,这说明个体具有A.理解B.记忆C.15、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为了保证公平性同时又要象企业一样注重效率,方法测评。

A、面试B、笔试C、心理测验

16、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会出现,表述正确的是,建筑练习创造出高绩效,D.开发性

即要求素质测评既要以()

C.角色扮演D.公文处理在测评目标下设立测评项目,______结构。D.网络

C.相对性 D.表出性思维过、体验过和操作过的事物,D.联想

D、多种测评方式结合“水土不服”的现象,B.专业知识 D.一般知识 C.实行起来省事B.评价结果反馈质量 B.使用相同的工作模拟技术 D.评价人员先预测 B.是一种客观性的技术 D.管理游戏是情景模拟的一种形式在人事配置中经常需要运用______为依据,在其办公桌上堆积一大堆亟待处理的()

再在测评项目下设置测评指()所以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会使用,后观察讨论

______又要能够反映它____________能力。()需要使用()MBTI

因此,同一素质的各种成分作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存在于个体之中,都可以经过识记作为应用

职业性格测量,在根据()等维度的人格人群指数给出分数,进而描述该人员的性格类型。

A、EI、SN、TF、JPB、AN、SN、FT、TPC、IA、SD、WY、OPD、IQ、BN、SN、TF17、微软招聘人才时是怎样对面试者进行面试的()

A、注重信任与诚实B、车轮战C、注重对人品的考察 D、着重考察求职者的悟性

18、民生银行招聘人才是怎样对待面试着的面试的()

A、注重信任与诚实B、车轮战C、注重对人品的考察 D、着重考察求职者的悟性

19、摩托罗拉招聘人才是怎样对待面试者的面试的()

A、注重信任与诚实B、车轮战C、注重对人品的考察 D、着重考察求职者的悟性 20、在招聘软件工程师时,主要应该从()维度对人才进行测评。

A、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立思考能力 B、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C、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D、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21、作为素质测评信息的输出或反馈,人员素质测评活动的最终产品是(A、职位说明书B、工作分析书C、报告 D、招聘简章

22、对于素质与绩效关联性的研究,我国主要始于(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

23、对于素质与绩效关联性的研究,我国研究的比较晚,并且针对的对象主要是(A、一般员工B、中层管理者C、政府职员或者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24、企事业组织应该注意对自身测评与选拔的结果进行性和测评机构的水平,从而改进未来的测评工作与选拔决策。A、分析 B、总结 C、跟踪 D、检查

25、为了能让员工对测评产生信任感,并对自己具有更明确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应该及时()

A、对员工进行培训 B、将结果反馈给员工 C、对员工进行教育

26、频数分布表可以图形化为频数分布图,最常见的是直方图与多边图两种。以()来表示频数的分布的。

A、高度B、宽度C、中值点 D、面积

27、Z分数是一种标准分数,它是百分位数的一种转换。()

A、0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28、Z分数是一种标准分数,它是百分位数的一种转换。应该()

A、0左右 B、1左右 C、2左右 D、2。5左右

29、公司中某部门又25仁,请算出在这个部门中排名第A、45%B、55%C、62%D、70%

30、在面对大量候选者的初步筛选中()作为一种简单只管的分数发挥作用,以根据它很方便第淘汰一定比例的候选者。A、名次 B、百分位数 C、Z分数 D、T分数

31、()是通过转换后等到的分数

A、目标参照性分数 B、常模参照性分数 C、原始分数

32、()是评价中心技术世纪运作中确保可以获得有效评价的关键环节。A、评价者的设计 B、评价者的使用 C、评价者的培训

33、评价中心技术由于评价员的行为不一致,不统一的原因,准,因此美国建立了《评价中心实施标准和道德准则》其目标是(A、对评价人员行为约束 B、对被评价人员行为约束)年代。80年代 D、()其中人员素质为中等时

其中人员素质为优秀水平时10位人的百分位数是多少(D、导出分数 D、评价者的前期排练没有建立明确的、无歧义的标 C、设立了最高专业标准

20世纪90年代 D、所有人都适合D、对员工进行奖惩)))

Z分数应该Z分数)决策者可D、设立最

以检验测评系统运用的合理 其中直方图是左右

低专业标准

34、当被使者即将上任的工作与评价他的主试人员的工作完全不同时,主试人员总是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衡量被使者的优劣。这说明评价中心技术具有()缺点。

A、花费大,代价高。B、应用范围小 C、一般人操作不了 D、主试人员在观察评定中存在的错误和偏见

35、()是指所设计的情景试根据一定工作原型与生活规律经过加工创造的“情景”。A、相似性 B、真实性 C、典型性 D、真实性

36、在调研模拟中,只给考生一个调研任务,而对于调研途径、方法及调研对象不予给定,这样会使考生有一种“现实”感。这体现的是(A、逼真性 B、素质相似性

37、自我洞察的评价中心是(A、卡特尔 B、明尼苏达

38、发展中心这一术语本身历史不长,大约是在(A、20世纪30年代纪90年代 罗杰

39、角色扮演主要是用以测评(A、管理能力 B、人际关系处理能力40、()测评是评价中心使用最多的一种测评形式,使用频率高达A、公文处理 B、无领导小组讨论

41、评价中心主要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能力于绩效的预测,人员的管理素质于潜能,体现的是评价中心技术的(A、整体互动性 B42、评价中心在我过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公元A、先秦 B、奴隶社会

43、()被认为实现代人员测评的一种新方法,选军官的非常先进的测评程序。A、评价中心 B、心理测评

44、在面试过程中在主考官希望进一步挖掘某些信息是,追问,通常是以(A、为什么B、在哪里

45、在面试的整个过程中的89%

A、确认阶段 B、核心阶段

46、考官问:请你介绍一下你的经历,好么?这属于(C、条件相似性 D、内容相似性)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测评方法。C、不恩 D、迈克

B、20世纪40年代 迈克)的情景模拟活动。C、文书处理能力 C、角色扮演 D C、形象逼真21世纪(C、尧对舜D、隋朝

C、能力测评 D、智力测评)开始的C、已经做 D、怎样

()阶段通常主要是收集应聘者核心胜任能力的,展面试过程 C、结苏阶段 D、导入阶段))年代(C、20世纪70

D、形象举止能力

因此他的测评内容主要是管理)特征。D、综合性)德才考察。

一般会在其他类型的问题后在继续)问题)提出

罗杰 D 81%20世不恩年代、、管理游戏、以预测位主要目的 起源于德国心理学家建立的一套用于挑

A、开放性提问B、封闭型提问 C、行为性问题 D、关键胜任能力的行为问题

47、面试不是闲谈,而是基于标准,有关问题应该是基于()收集事实、行为或感觉信息的。

A、工作 B、组织 C、应聘者 D、职位

48、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描述和总结对一个或多个人或事件的行为或表达的系统察觉。为了实现系统聚焦式的观察,实现对()明确界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A、内容设计B、行为标准 C、行为模式 D、特定行为

49、在面试中为了让被测试人员如实的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是面试收到实效,主试人员应该利用机会创造出一种与被试人员相互信任感与亲切感的交谈氛围。中应该注意的()

A、提问应该适当艺术包装 B、面试中要充分发挥应试者的主动性主考人员要掌握问答过程的主动权。

50、面是中对实施的判断不仅仅依赖于主试人员的严谨逻辑推理和辩证思维,大的印象性,情感性与第六感觉特点,这是面试的(A、对象的单一性 B、内容的灵活性 C、信息的复合型

51、下列属于面试好处的是()

A、能更加准确了解求职者的信息 B、能弥补笔试的失误够更专业化

52、用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是A.考核性测评B.诊断性测评C.配置性测评D.开发性测评

53、卡特尔16因素测验实质是一种_________测验。A.才能 B.潜能 C.品德 D.知识

54、在测试中,小组成员各被分配一定的任务,并且相互间必须合作才能较好地完成,购买、供应、装配或搬运等。通过被试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测评被试者的素质,这种方法是()

A.工作模拟B.管理游戏C.角色扮演D.公文处理5556、为面试提供心理学依据的是()A、笔试B、心理测验C、行为测量 D、精神分析

57、美国个性心理学家______首先用他编制的第一套心理测验试题,进行心理测验,从而使心理测验走出实验室直接应用于实际(A.西蒙 B.瑟斯顿C.卡特尔 D.哈特威58、1883年,英国优生学家_________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验”这个术语,并创设了“人类学测量实验室”。(A.卡特尔 B.高尔顿 C.斯特朗 D.比奈)特征。D、判断的直觉性 C、能够使测评效度提高())这是如何文C、提问形式要多样 D、而往往包括很D、能()例如对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测

59、配置性测评的目的是以所配置的______为依据,寻找合适的被配者,整个测评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而展开的()

A.素质要求 B.职位要求C.任职资格 D.能力要求

60、要提高测验问卷的测评效度,应通过增加信息源(问题)数目来增加信息量,最后达到增强______的目的()A.信度 B.效度C.数量 D.质量

61、人们可以依据素质表征行为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趋向对被测评者的素质发展进行某种预测。这种预测的有效性取决于素质特征A.可预测程度B.稳定程度C.代表程度62、KSAO: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个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征。()

A.工作B.项目C.能力D.环境

63、结构化面试又称______,这种面试对整个面试过程的因素都有严格的规定。A.标准化面试B.过程型面试C.规范化面谈64、______是测量被测人脉搏,呼吸频率和皮肤反应等生理变化的一种电子工具。A.心电图谱B.心理测试器 C.测谎器65、1890 年,美国个性心理学家高尔顿发表了(A.《心理测验》 B.《心理测量》C.《心理测验与测量》 D.《心理与实验测量》66、在面试中,主要是想了解被试者的工作经验A.你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职业是什么?C.请谈谈你现在的工作情况 D.你喜欢什么运动67、记忆的()是指对某方面知识的再现没有任何歪曲、遗漏和附会。A.完整性 B.准确性C.公正性 D.合理性68、明尼苏达操作速度测验主要用来测验人的A.文书倾向 B.运动技能倾向C.机械倾向69、同一个体的各种素质、同一素质的各种成分,作为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存在于个体之中,它们相互联系、难分难割,统一作用于行为方式、A.可塑性 B.表出性 C.差异性 D.70、面试中,所谓()原则是指主试人在面试中不带着任何主观意志,一切本着实事求是,从考生实际表现出发进行测评。A.客观性 B.目的性 C.全面性 D.71、记忆广度是指某方面知识所能正确复现的(A.基础 B.程度 C.数量 D.广宽性()D.特征程度

D.整合面试D.情感测试仪)的论文,可以这样问(B.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能力。D.技能技巧行为产品与工作绩效,)。______有关的个人特,介绍了他编制的第一套心理测验).这说明了素质的()().()。

综合性标准性

72、()就是了解人在职业领域中具有某些潜力的有效手段。A、职业能力倾向B、职业能力 C、工作能力 D、职业分析

73、在创造能力测试中()开发主要适用于在校的学生,尤其是儿童。

A、托兰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B、威廉斯的创造力测验系统 C、威廉斯的创造性思维测验D、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测验

74、()测验就是呈现若干形式一律相同或形式各异的木块,使被使者将这些木块放到具有这些木块形状相同的空洞之板里去,然后要根据被使者置放形板的速度或正确程度,评定其机械能力的高低。A、机件配合测验75、在操作能力测验中(A、柏杜插板76、(A、韦克斯勒智力两表测验

77、(垂直的位置。A、身体调解测验78、认知学派认为个体的品德是由品德中认知因素决定的,方面测评品德水平。这方面最具代表形的是(A、明尼苏达测试79、我在——————时候感到幸福。这是属于投射技术中的(A、联想投射80、在投射技术种被测者所意思到的是图形,行为却吧内心的一些隐常的东西表现出来,这体现的是投射技术(A、目的的隐蔽性81、(A、OSL 82、(机辅助分析进行考核行品德测评方法。A、OSL

B、形板置放测验B、克劳福得灵活形测验)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应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B)测验要求被测者坐在一间倾斜的房间的椅子上,要求它调节椅子使其真正达到

B、标尺测验 B、雷斯特测验 B、填空投射 B、呢绒的非结构性)测评是一种以品德素质开发位目的的行为测评法。B、问卷法 C、主管量表测评测评是我国学者B、问卷法 C、主管量表测评 C、工具使用测验)主要适用于测试电器和电子产品装配工的能力倾向。C、奥康纳测验 C、龚耀先成人智力测验 C、框架测验 D、镶嵌图形测验C、韦克斯勒测验C、构造投射 D、完成投射故事或句子等刺激反应,C、内容的开放性 D、FRC

1991年自行设计并进行过试验的一种方法。

D、FRCD、机械理解测验

D、机械能力测验

D、明尼苏达智力

因而它们主张从品德现象的认知

D、瑞文测验)种

人员测评练习 篇2

关键词:人员测评,实践教学,设计

一、《人员测评》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人员测评》课程从内容上讲,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测什么”, 二是“怎么测”。“测什么”主要解决的是测量的对象问题, 人员测评实际上是对人员的素质进行测评, 这里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怎么测”主要解决的是测评方法问题, 现代人员测评技术主要包括三大技术:心理测验、面试和评价中心。其他还有申请表、背景调查、履历分析、工作样本测试等方法。在整个教学体系上, 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测评方法与技术是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人员测评方法与技术是应用技能培养的主要目标。

《人员测评》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 具有应用范围广、操作性强、对技能培养要求高等特点。在应用方面, 人员测评不但可以帮助个人分析自己的心理特征, 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设计和自我开发的目的, 而且还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等方面。人员测评的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三种主要方法都体现操作性非常强的特点。心理测验需要对应试者能力特征进行诊断、发展潜能进行预测以及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定;面试需要“问、听、观和评”的技巧;评价中心需要主试分析解决问题等复杂行为。这些方法的运用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去领会和把握。同时, 测评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测评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提高测评人员的技能水平, 是保证测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要求。

二、《人员测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目标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极大热情。在课程实践环节设计中, 要以学生为中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要密切联系实际, 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寓教于乐, 使学生从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 本身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通过实际行为体验整个测评流程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测评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测评分数的统计解释、测评报告的完成) , 掌握具体的测评方法、技巧,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印证、互化。这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能够深刻体会操作中的关键环节,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环节教学, 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员测评基本理论。同时, 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处于中心地位, 教师主要承担“旁观者、指导者”的角色,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具体设计方案, 执行方案, 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总结, 从而使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方案论证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为学生毕业后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 不但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 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信心和灵活性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往往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互动, 学生参与程度深,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人员测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 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包括认知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两大类。认知能力测验主要是对个人的脑力特征所进行的测试, 它主要包括机械能力测验、心理运动和身体能力测验、视觉能力测验、信息处理能力测验等。而人格测验则包括很多种不同的测试方法, 其中经典的心理测验问卷有MMPI、16PF、EPQ、CPI等。

心理测验作为《人员测评》课程的重点内容,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几种经典心理测验问卷所测项目内容、掌握其操作流程及计分、解释规则方法。在实践教学中, 以16PF为例, 教师作为主试, 施测于学生:教师严格遵照测验操作规范, 以纸笔测验形式的问卷对学生实施测评。测验实施之后, 教师利用投影仪, 现场对个别学生测验结果进行测验分数的计分、解释。通过教师规范的施测行为, 学生观察学习心理测验操作程序, 理解心理测验实施程序的标准化特点及心理测验特有的分数解释模式。另外, 教师可运用分组、重测和提供假设效标的形式, 让学生计算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使学生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质量体系。

(二) 模拟招聘

面试是通过面试者与被面试者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来判断求职者是否具备从事某一工作资格的一种经验性方法。面试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来完成, 模拟招聘的具体实施环节如下:首先, 将学生分成招聘方和应聘者两组, 每个小组约六人左右, 考官组中的主试、记分员角色由学生自定。其次, 给每组布置任务, 考官组需要拟定招聘岗位、设计面试指标、面试题目和面试评分表, 并落实为面试方案;面试结束后, 完成分数的统计和解释, 最终形成面试报告。应聘方需要根据公布的招聘职位, 准备申请表等相关的应聘材料。最后, 按照招聘方拟定的面试方案实施面试。模拟面试完成后, 由招聘小组的学生发表其感受体会, 向其他学生介绍面试的准备工作、面试实施的收获、面试分数的统计解释状况等,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应该注意的是, 在面试过程中, 教师不要越位, 要以“旁观者、指导者”的角色指导、评价招聘小组的表现。

(三) 评价中心

评价中心技术是指让被试在逼真的模拟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下完成对应的各种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主试人采用多种测评技术和方法, 观察和分析被试人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工作绩效, 主要测量评价被试人的管理能力和潜能等素质。其主要测评方法包括: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处理、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等。

评价中心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公文筐测试, 可以直接使用我国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中的公文筐测试试题, 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管理游戏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杀手游戏”、“猜名人”等经典管理游戏进行表演;即兴演讲可以让班里的女同学把拟演讲题目写在小纸条上, 男同学把自己希望上台演讲的同学的学号或名字写在小纸条上, 由老师抽出上台演讲的学生, 被抽到的学生再抽出即兴演讲的题目, 略加准备发表五分钟演讲;角色扮演可以由两个学生模拟一次离职谈话或绩效反馈沟通。在整个评价中心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进行观察, 控制教学进程, 调节课堂气氛, 并进行点评总结。

(四) 仪器操作实验

现在各个高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 一部分高校还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 甚至是人员测评实验室, 从而为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物质保证和环境条件。学生在实验室中, 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方式在线完成心理素质的测评, 实际操作心理学仪器掌握身体素质测量的具体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或观摩教学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生物反馈仪及测谎仪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及注意问题。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需要有规范的实验指导书, 实验目标明确, 实验要求清晰, 并有实验教师的指导, 这样才能保证实验项目的完成和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四、《人员测评》课程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人员测评》教学内容可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大部分。理论课时的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素质测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测评流程以及主要测评方法;实践课时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亲身设计测评方案、实施测评、完成测评报告等操作行为, 以巩固其测评知识、获得测评技能和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应用范围广, 联系实际密切, 操作性强, 能够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非常多, 这就需要处理好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 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

实践教学环节中, 由于学生参与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准备不足等原因, 很容易造成实践教学的失控与失序, 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给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 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书, 做好物质、环境、组织准备工作, 建立合适的学习考核机制。同时, 加强对过程的控制, 营造良好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小组互动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翔, 张亮《.人员素质测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3) .

[2]傅端香.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09 (3) .

[3]覃艳华.试论人员素质测评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财经界, 2009 (3) .

[4]张华初《.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8) .

[5]詹一虹.人员素质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心理测验在人员测评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人事测评 心理测量 人格 兴趣 能力

在全球化的发展前提下,随着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员测评已经有了一个可喜的进展,尽管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然而“如何测好”的问题又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在探索科学、“如何评价”人员选拔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例如,在人员选拔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强调人员的实际能力,以及开始了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大胆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虽然建立了考试机制,但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考试的内容上,多偏重于知识考查,忽视发展潜能的预测,在考试技术上,沿用教育测量是做法多,借助于多种科学,引用新技术的尝试少。尽管考试录用人才的做法已赢得社会的用人部门的认可,但是高分低能的问题仍未能得到解决。总之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要使人员测评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我们有必要对考试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国外的人事测评理论尤其是美国的人事测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首先我们可以据此回顾一下人事测评的历史和发展。

1 人事测评的历史

1.1人事测评的起源

人事测评起源于教育和临床心理学界的心理测量学。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从此以后,心理测验被公认为测量个别差异的有效工具,西方的人才评价领域也从此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了。

1.2西方现代人才测评的发展

刚开始,心理测试还主要是用于教育和临床诊断领域。两次世界大战中,征兵工作极大发展了心理测评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后,评价中心技术发展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应用,由于评价中心技术综合运用了测验、面试和情景模拟技术,使测评效果比原来更加可靠和有效。近几十年来,随着测评工作更加专业化,人才测评技术开始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领域。

1.3我国人事测评的发展

我国的人事测评技术在近二十年内随着应用心理学的发展逐渐起步。1989年1月,中组部、国家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国家行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办法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机关用人制度中开始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人才测评更为企业所关注,它们也开始普遍地重视应用人才测评技术了。根据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1995年4月对全国13个省市470家企业人才测评情况的调查表明,部分企业在考察应聘人员的素质时已经采用心理测试手段。对于“评价中心技术”,虽然当时在企业中还未推广应用,但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在选拔中、高级管理人员中采用这种技术适用且必要的企业高达59%之多。从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对企业选拔干部途径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到1995年,现实中还有大多数企业把领导考察作为选拔干部的主要方法(91.7%),但在期望中,认为选拔干部要采用这种方法的企业比例下降到52.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管理技能测评的应用,却从现实中的40.1%提高到68.6%(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1996)。这也反映出传统的用人办法正在逐渐地被科学的人才测评手段所代替。

2 心理测量在人员测评中的应用意义

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人事测评虽然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刚刚起步,但是它产生的效益却已经被很多人关注。“人事测评在企业中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少许的投入能取得人力资源的重要保证”(王垒,1999,《实用人事测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指在一定的需求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对某些事物的特别偏好。专业兴趣的发展经历了从可塑逐步走向稳定的过程。通过相关研究表明,17岁左右人的相关专业兴趣已经定型。结合个体差异性的理论来说,就提供了心理测评在人员评测中的基本地位。尽管心理测验的方法用于人事选拔上的准确性和社会效果还需要进一步实践证明,事实上,其本身也确实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但是这种方法便于组织人事部门比较直接的,在不牵扯其他人的情况下迅速、客观地掌握用其他方法难以提供的被试者的基本个性特征。心理特征可以更进一步吻合工作的效率要求,增进人岗匹配,加强人的职业适应性,提高职业活动效率和职业培训的效率。

正如本文中所提到的,国外具体的研究结果和统计资料已经表明,人员测评中的心理测验对提高录用员工的素质和增进经济效益有巨大意义。通过心理测验和人员测评,还可以发挥各方面的社会效益。在测评较为充分的条件下求职者和职业岗位都可以各得其所、各尽其责,从而形成畅通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形成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Thurstone L L,Thurstone T G. Factorial studies of intelligence. Psychometric Monographs,1941, No.2.

[2]Guilford J P, Hoepfner R. The Anal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McGraw Hill.

[3]彭剑锋.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萧鸣政. 人员测评与选拔.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5]周智红,王二平.人事心理学中的效标研究. 心理学动态, 1999.

人员测评考试重点 篇4

(不足的请同学们自己补充,选择题复习评讲过的往年试卷和勾画的知识)简答

P6简述素质测评的概念。

答:素质测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员素质及其行为定量描述和评鉴的过程。P11简述绩效评估的目的。

答:绩效评估的目的有:

1、确定员工个体的绩效品质,如工作的质量和数量状况,完成任务的效率,结果对组织的价值等;

2、确认相同岗位或同一职级的员工之间的绩效差异,即对员工工作结果进行比较;

3、试图找出影响员工业绩的因素和提高业绩的方法,从而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帮助。

P14简述人员测评的概念。

答:人员测评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对社会各类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发展潜力、工作技孔子能及绩效,实施测量和评价的管理活动。P21简述孔子的七观法。

答:孔子拟定了七种测试方法,涉及七项内容:忠诚、礼仪、能力、智慧、气节、品性和操守。这七种方法分别是:“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告之以然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委之以利而观其守。” P25简述人员测评基本原理。(有可能是论述题----应详细说明)

答:1,、个体差异原理

2、职位类别差异原理

3、测量与评定原理

4、定性与定量原理

5、静态与动态原理

6、模糊与精确原理

P34简述配置性测评与其他类型的素质测评相比,它具有的特点。

答:

1、针对性特点

2、客观性特点

3、严格性特点

4、准备性特点

P36简述诊断性测评的特点。

答:

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全面广泛。

2、诊断性测评的过程是寻根究底。

3、测评结果不公开。

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P50 简述文化素质的构成答:文化素质是劳动者运用的心理功能,对外界认识活动的结果。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劳动者具有的知识素质,工作经验素质。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主要是指劳动者所接受的知识训练的程度。它包括:

1、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量;

2、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有序性;

3、是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更新程度。劳动者的经验素质,是指劳动者经验积累的强度。P54 简述人员测评指标设计的程序

答:人员岑平指标设计的程序可划分为:

1、职务分析

2、理论构思

3、指标调查与评判

4、预试修订

P175 简述面试法的特点

答:面试和其他人员素质测评的方式相比有它独特的地方。

1、面试对象的单一性;

2、面试内容的灵活性;

3、面试中信息具有复合性;

4、面试中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论述

P27 论述人员测评的基本原则。

答;人员测评的基本原则是指进行测评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良好的测评应满足的基本条件。人员测评的基本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信度与效度原则。正确性是指测评的效度,即测评能够正确地测量到所要测量的能力程度,可靠性是指测评的信度,即同一群个体数次测量的一致性;

2、客观公正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测评必须以人员素质、能力、绩效为客观基础;

3、标准化原则。标准化原则包括:

一、程序的标准化;

二、施测方法的标准化;三:

施测工具的标准化;

四、测量方法的标准化。

4、可行性与适用性原则。所谓可行性是指任何一次测评方案所需时间、人力、财力要

为使用者的客观环境条件所许可。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限制因素分析;

二、目标、效益分析;

三、潜在问题分析。

5、比较性原则。比较性原则包括:

一、单位的等值性;

二、同类互比性;

三、比较的参照性。

P87 论述测评标准体系编制原则。

答;测评标准是人事测量与评价的标尺,而且影响测评期间人员流向及努力方向,所以测评标准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先进合理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评标准在内容上既要复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符合各类被测人员的功能特点,为培养和发现新型的现代化人才提供依据;

二、测评标准在手段和技法上,既要保留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方法和考核途径;

三、测评标准在编制上要及时吸收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吸收国内外同类标准的可取之

处,不断提高编制工作的水平。

2、客观严密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是测评标准编制的原则,也是整个人员测评实践活

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3、实用的原则。于施测人员本来就存在相当大的功能差异,因而,在编制测评标准时,必须从实用的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测评人员的实际水平;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的原则。各种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结合使用,可以针对人员各

种功能的具体特点进行科学的测定;

5、等距的原则。在编制指标标准等级的内容时,必须遵循等距的原则,达到度量等差

均衡,格调一致,比例协调;

6、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编制各类被测人员具有普遍性的功能测评标准

时,必须遵循标准等级、标准要求等项内容基本一致的原则,以便使测评标准具有

通用性和可比性;

7、可调性的原则。无论是哪一类已经编成的测评标准,都不是不可变的,时代在发展,对各类人员的功能要求也应随之而变化。

P96 论述测评量表的编制程序。

答;编制量表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1、确定测评主要内容。根据测评目的,测评类型确定测评的主要内容;

2、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根据被测人员的职位性质和特征,将测评主要内容划分为测评

指标、构建测评指标体系。具体步骤是;首先,确定需要进行调查的职位范围,确定社会调查的提纲和计划。其次,进行职位情况调查。再次。在众多指标中先挑出规定数量的最重要指标,再挑出规定数量的比较重要指标;

3、编制测评指标的评价标准体系。对所编制的测评标准,施测人员应有统一的理解,以便减少测评过程中的认为误差;

4、测评量表的试用与调整。编制好测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校准体系后,可选择相应的测

评对象进行量表的试用,在保证量表施测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订。P186 论述面试的程序。

答: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要解决谁是测评对象,测评对象有无完整的职位说明书,有无对该职位任职人员资格要求的指标说明;

2、要素分析。要素分析解决的是确定正式用于面试报告的测评指标项目,这些项目是可以评分和汇总出具有决策意义的结论的;

3、题目设计。如果没有这一工作基础,则必须针对测评对象的测评要素来设计面试问题,并积累以作为未来试用的储备题库;

4、考官的选择、评估与培训。这是面试成败的关键,考官的个各方面素质、性格特征、工作能力直接影响面试的质量;

5、确定面试方式。面试方式的安排。应视公司规模的大小,组织结构以及应征职位的重要性等因素而定。

6、面试场所的选取。

7、面试的实施。面试的实施本身是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从面试的开场、引入,到正式题目问答阶段;

8、面试结果的处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综合面试结果,面试结果的反馈-以及面试结果的存档。

名词解释

P31 参照校标

参照校标是用以比较被试者的素质、能力、绩效 达到某种标准的要求。

P95 评测量表

评测量表是指在人员测评中根据不同的测评目的,测评对象以及不同的施测环境所编制的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测评工具和方法体系。

P104 测评信度

测评信度即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又称可靠信度。它用于分析一种测评方法所得结果的前后一致性水平,并以这种一致性程度为指标来判断测评量表与测评方法的可靠性。

P110 测评效度

测评效度即测评实际上能够测得所测评对象的真实程度,也就是测评本身能达到的期

望的目标的程度有多大。

P121 自陈量表测定法

自陈量表测定法指研究者利用自陈量表让受试者本人对自己的人格按照自己的意见予以评价,然后根据结果进行人格鉴定的方法。

P159 能力倾向

能力倾向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

P175 面试法

面试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合下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特点,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人员考选技术。

P57 职务分析

就是读各类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性质、责任、环境以及完成这些工作的各类人员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和掌握各类人员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各类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应具备的能力、知识、技能等。

多选

P32 按测评目的与用途划分有

1、选拔性测评;

2、诊断学测评;

3、配置性测评;

4、坚定性与开发性测评。

P75 测评标准三要素:

1、强度和频率;

2、标号;

3、标度构成。

P118 人格的主要特性:

1、整体性和层次性;

人员测评练习 篇5

1、农业的起源有啥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那些重大关系?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关系: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补充)

材料壹: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候

七、医生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抹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关于的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3、为啥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非常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约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以上说法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忙?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关系。

第2课

1、为啥说夏朝是俺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啥说夏朝己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己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从考古资料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己经出现,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己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材料见P8)。特色: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重大意义: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区别10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己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椅遥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有关夏王朝的人物、事绩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非常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第3课

1、第一问略,P9 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解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

七、医生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关于的成语。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缘故: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非常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特别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第4课

1、不同点:

(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谕豕木置姹淮蚱疲饩褪强鬃友壑械摹袄癖览只怠薄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缘故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创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啥?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啥?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

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辨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建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关系,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关系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4.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绝对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1、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材:秦打破宗法制的界线,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材,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缘故,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创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络加强;

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的倾向。到战国时,内政改革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思路基本一致,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缘故: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创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材,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医生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县(令)乡、里

4.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非常大关系。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可是,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关系。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厉害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

郡(守)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敬业中学

郎宇飞)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市八中学

应华)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大同中学

姚军)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读图学史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答:政治上: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第二分册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 第1课

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的性质。农业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影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补充)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3、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够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第2课

1、为什么说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看,夏朝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废“天下为公”而行“天下为家”;变“货力不藏于己”而为“货力为己”,人们“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私有观念深化了。从考古资料看:象征权力和威严的大型宫殿,反映尊卑和贵贱的各类礼器和祭器,表示礼制存在与战争状态的青铜制品等,无不说明国家已经出现,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社会已经步入“小康之世”的文明时代。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见P8)。

特色:夏朝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禽饲养普遍。

重大意义: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门。

探索与争鸣

同意第一种,理由有:一是二里头遗址以夏朝的统治的时间地域基本吻合;二是考古发掘的实物与遗迹与现有的文献记载也能相互印证。

同意第二种,理由有:一是夏朝历史没有确切纪年;二是碳—14测定夏文化文物可以大致确定其年代,存在的误差就达一二百年;三是史书关于夏王朝的人物、事迹的发生地记载的过于简略,后人可以多种理解;第四迄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资料。对夏朝的历史很多不能确定,处于推测阶段。

第3课

1、第一问略,P9 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槐叶冷淘》

材料二:何休注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1)、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2)、鼎是中国青铜文化的象征,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

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

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很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第4课

1、不同点:

(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第5课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

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4.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1、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的倾向。到战国时,内政改革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思路基本一致,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县(令)乡、里

4.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朝与南朝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民族融合 读图学史

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合的景象。练习与测评

1.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替简表。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概况。

东晋和南朝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

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农副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也成为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贡献。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3.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范?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汉姓、汉婚。并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其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皆作出重大贡献。探索与争鸣 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

自上而下——出身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自幼博学善文,具有精深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自下而上——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时期,各民族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相互杂居的局面,随之出现空前的民族大交融,更加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交流和学习,也促使游牧民族的“胡文化”与中原农耕居民的“汉文化”的震荡交汇,使民族间的亲善友好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就为我国重新统一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若仅采用第一种自上而下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可从孝文帝改革政策的强制性和推广的果断性两方面来说明。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读图学史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变化: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行。三是六部的设立使各部门事务的管理更加具体和明确,故而一直延之于清代。练习与测评

1.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置有哪些新的特点?

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统的格局。地位:始于隋,成于唐。隋朝虽国祚短暂,但能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因此在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主要是针对秦汉以来的察举和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而言。隋唐之前是以推荐为主,隋唐以后是以考试为主。政治: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另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社会:改变选举之权被地方世族门阀把持的局面,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文化:考试的常举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其中最重要且真正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帖经,旨在检测应试者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主要考经史和时务策,后改以诗赋为主,较能体现应试者的文才学识。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 文献选读

阅读以上两段文字,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唐太宗与大臣探讨 “百姓造反”的原因以及如何制止的策略,深知“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和“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道理。开元盛世 文献选读

朗读杜甫的《忆昔》。你能描绘一下开元盛事的情景吗?

开元全盛时国富民安的繁荣景象:小城万户,粮仓满溢;出门畅通,路不拾遗;货物流通,男耕女桑的小康社会。练习与测评 1.唐太宗是怎样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之道的?又是如何做的?

企业人员测评的意义 篇6

1.人员测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

雇佣一个不恰当的员工来从事工作,员工难以适应企业环境和职位要求,不仅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益,而且可能破坏团队的和谐性,出现过高的人员离职率。由此可见,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从雇员的招聘征募这一首要环节开始,如何提高招聘的成功率,提高培训的产出效益,减少人员工作适应及培训和能力开发的成本,是人力资源部门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而人员测评是招聘征募环节中的质量检验关。通过对企业各类人员的素质测评,可以广泛而系统地收集各种性格特征的信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作出判断。因此,无论是在收集素质特征信息的过程中,还是在评价的时候,还是在对照职位要求素质标准进行决策的时候,测评者都要涉及到企业文化、素质标准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方方面面。测评质量的好坏,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与效果有决定性影响;通过企业招聘、转正、晋升等各方面的人员测评,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好坏、问题在哪里,均能―目了然,它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与掌握人力资源开发的不足与问题,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开发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为合理使用、培养、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

2.人员测评是企业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要做到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但是,对于如何实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只有了解某个职员能够做什么,以及倾向于做什么,和明确某个职位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基础,和要求从业者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素质,才能判定某个职员与某个职位的符合程度。

通过人员考评,不仅了解其能力与职位要求的符合程度,同时了解其工作动机、性格气质特点等与职位发展的匹配性,实现人与事的科学配置,从而消除这些人事配置中的弊端。有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传统的人事配置,主要是依靠配置者的经验分析与主观判断,如仅仅依据求职者的学业文凭等等,结果往往是事不合人,人不称事,人事内耗。甚至在某些单位有些人把因事配人作为送人情、拉关系、走后门和打击报复的手段,任人唯亲,任人唯权,任人唯利,任人唯钱,以致小才大用,专才偏用,歪才正用,埋才不用,大才小用。而通过人员测评这―形式和方法,实现用人选人制度的自动化与公开化,还有助于杜绝人事配置中的不正之风。

3.人员测评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优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人事选拔和员工发展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重要职责。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员工招聘,从大量的应聘人员中,选出认同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的、符合岗位各项要求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人进入企业;二是从本企业选拔优秀的员工进入管理岗位;三是对员工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指导,

而在管理人员选拔方面,在企业内部发现有管理潜质的人才,加以合理培养和使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建立管理团队的手段,也是世界各大跨国企业普遍采用的做法。内部选拔的管理者在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管理风格的匹配方面,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有助于管理团队成为团结、有战斗力的集体。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为科学选拔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系统化的方法。

人员测评都是建立在对人员技能和素质的历史行为表现的全面了解与概括的基础上,判断人员职业素质的特征和倾向。从而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某种预测,并辅之以规划指导,为企业系统地开发和选拔人才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这种预测的有效性取决于职业素质特征的稳定性程度。

通过人员测评,及时提供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明确人事配置的现状及未来变化的趋势,因而在进行人事管理的近期与长期的规划工作时,可以做到纵观全局,方向明确,能区分优先次序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与方案。

某些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对人力资源基本上是一种物化式的“仓库管理”。管理人员把每个职员物化为档案袋,当做物质,像记录设备―的型号、性能、价格等资料那样建立个人档案。“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变成了“死”的档案保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看得见性别、年龄、职务、工种上的区别,看不出素质上的差异。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员工了解自己,能明确各人长处和短处,优势和缺陷,能明确人员素质与实际工作岗位所担负的责任以及今后期望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使员工在实践中尽量扬长避短,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与此同时,人员测评使企业能够制订员工发展方向和培训计划,使每个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发展方向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为每个人制订培训目标和培养计划提供依据。从而为企业用人所长,避人所短,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提供依据,并根据测评结果指导培训开发人的潜能,系统全面地开展培训工作。

4.人员测评是加强企业竞争能力的保障

21世纪将是高科技竞争的世纪。世界范围内兴起以微电子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生物工程、光导纤维、宇航工程、海洋工程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开发相应用为主体的新技术革命。它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在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技术日益迅速地转变为生产力,人的智力尤其是人在科技上的创造力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员测评练习 篇7

一、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一) 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

在测评实践中, 人员素质测评也被称为人才测评、人事测评、人员测评等。人员素质测评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学科体系的新兴学科之一, 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进行过探讨, 北京大学的肖鸣政教授曾经对人员素质测评做出这样的定义, 他认为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指在短时间内, 测评主体通过各种科学的方法全面收集被测评者在一些主要活动领域内的各方面表征信息, 科学、客观的判断某一个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价值或者量值, 或者从收集到的表征信息内对某些素质特征进行直接的推断或者引发的过程。根据素质测评定义分析, “测”、“评”是素质测评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具, 在企业员工招聘、配置人员、员工薪酬管理、员工绩效考评以及员工培训和开发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都得到广泛应用。企业人员素质测定技术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 大大降低企业的用人风险, 提高企业用人的科学性、准确性。其次, 利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有利于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企业员工配置现状, 使管理者能够掌握全局, 尽可能将人事配置的弊端消除, 避免出现人事配置的一些歪风邪气, 提高企业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 最终确定最佳的人事配置方案。

二、当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

(一)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现状

最早在上世纪美国开始产生人员素质测评这一概念, 后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颁布了相关的立法支持人员素质测评, 现阶段世界500强企业中大部分都建立了一套适应自身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我国国内的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兴起时间相对比较晚, 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也非常重视, 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对人员素质测评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分析, 经过多年的努力的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很多企业应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有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工具仅仅采用纸笔测验, 安装的人员素质测评软件也较为单一, 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和欧美那些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二)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国内很多学者分析并且论述了企业人员素质测评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经过相应的整理、分析后, 得出了共同的观点:目前企业的人员素质测评软件相对贫乏, 而且人员素质测评技术比较落后, 并没有专业的人员素质测评人员, 对于人员素质测评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等。就笔者的个人观点认为, 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员素质测评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然而并不明确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和依据, 不知道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测评方法, 也没有根据测评对象以及测评目的选择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指标。实际上, 企业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过程中, 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三、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设计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是企业素质测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也是整个人员测评工作的中心以及纽带。构建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主要是将测评的对象、岗位、主体以及方法有机结合测评结果, 以此作为整个企业人员测评工作的主要依据以及指向中心, 这对于企业岗位测评以及人员测评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可操作性

构建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开展人员素质测评的过程中能够有理有据, 确定人员素质测评的目标、内容以及指标等。同时,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应该明确具体化人员测评指标的标记、标度以及标准, 从而很好的连接被测评对象以及测评指标体系, 也可以物化连接企业员工和工作岗位。

(二) 有利于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客观性、科学性

企业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是比较复杂、困难的一项工作, 人员素质测评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而且人员素质测评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 这导致人员素质测评工作相对较为复杂。假如企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 测评主体极易导致测评内容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 无法紧紧围绕人员素质测评目的测评人员的自身素质, 这样也更不用谈计分的科学性, 评价的客观性。

四、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主要步骤

(一) 确定测定岗位以及人员素质测评目的

企业想要建立人员素质测评体系, 明确测评指标, 应该建立在某工作岗位基础上, 而且应该确定具体的测评目标。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不是通用的, 不同的岗位应该安排不同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内容。就算是相同的岗位, 假如测评目的不同的话, 也应该制定不同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通常而言, 都属于营销岗位的话, 招聘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与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二) 结合测评岗位以及测评目的明确测评项目或者参考因素

企业确定测评岗位以及测评目的后, 应该找出岗位需要哪些关键的胜任能力, 并且以此确定具体的测评项目, 然后标准化测评内容。想要实现测评内容的标准化, 工作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种手段。通常, 会采用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以及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等相关的分析法选择最合适的测评项目方式及方法。

(三) 划分测评项目结构, 确定初步的指标体系结构

实现测评内容标准化的时候, 应该分层次展开工作分析, 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建立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层次结构。第一个分析层次的项目也被称为测评目标 (也是第一级指标) , 代表着整体的测评对象特征。第二个分析层次项目被称为测评项目 (也是第二级指标) , 主要将一级指标的一些具体特征充分反映出来。第三个分析层次中的每一个项目也就是测评指标 (被称为三级指标) , 进一步说明第二级指标中的一些具体内容。不管是哪级指标, 都是为了体现测评对象的具体特征, 但是反映程度以及说明程度会有一定差异。

(四) 选择可操作性强、代表性较高的测评指标

结合人员素质测评目标以及测评内容, 准确、明确的筛选出可以全面、真实反映出岗位要求的指标, 选择的这些指标一定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以及实际价值。为此, 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每个测评指标, 尽可能让被测评者、测评者以及第三者清楚的知道测评指标的内在含义。

(五) 结合工作分析以及实际的岗位需要确定指标权重

人员素质测评中包括很多种素质要求, 但是并非每一种素质要求的地位以及作用是平等的, 岗位不同的话, 其素质要求的重要性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 管理者应该合理分配指标结构以及项目评价的权重, 每一个测评指标都不应该等量齐观, 尽可能简单的评分每一个测评指标结果。

(六) 人员素质测评系统试运行, 并且不断完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员素质测评系统后, 还应该进行一定时间的检验, 因此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对设计的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测试, 仔细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结果预试后, 不断完善测评指标体系, 提高其操作性以及实用性。试运行人员测评指标体系后, 应该及时修订人员测评指标体系后, 进行增减或者调整, 确保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可行性、准确性以及客观性, 这样可以确保大规模测评的有效性以及可靠性。

综上所述, 人员素质测评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有利于提高人员测评的可靠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帮助企业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 分析了当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现状及主要问题, 结合企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分析了构建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的主要步骤。

关键词:企业人员,素质测评系统

参考文献

[1]李南.中小企业人员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 :254-255.

上一篇:出租车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一篇:四年级作文生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