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体系(精选8篇)
由于各区域的情况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及治理建设内容也不同。
从布局上可以分为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跨区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防护林是指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防护林是五大林种之一,它又分为以下次级林种: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草原护牧林、水源涵养林等。
根据配置条件和目的要求,各种防护林发挥着特定的防护功能。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的范围内,依据地形条件,土地利用状况,影响当地生产、生活的灾害的种类、程度以及结合区域内的道路、水利、工程和居民点等,规划配置各具特点的,不同的防护林林种,使它们在配置上互相协调,功能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护林综合体,这样由防护林林种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之为防护林体系。
一、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
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保护、改善、建造以林为主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维护生物多样性,使我国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减少或减轻风沙、旱涝、台风、海潮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危害,防治荒漠化,提高国土保安能力,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则
1、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特点,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各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国土整治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特点出发,考虑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在人、财、物上的承受能力,全面规划各项防护林体系工程;同时每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区域范围内,存在与农、牧、水、工业等如何协调发展问题;从自然条件看,存在气候类型、地质地貌、主要生态灾害差异性大的特点,应依据不同的防护目的和地貌类型,营造各种人工防护林,同时结合其他林种和原有的天然林,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协调共建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特别是江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现有森林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
正确处理好防、治、用的关系,造林绿化与改善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开发利用方式相结合,实行护、造、管相结合,防止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充分认识农、林、水三者的关系,将治山与治水、兴修水利与林业建设、发展农业与振兴林业作为一个整体,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源与治流相结合,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成多层次、多种模式的农林牧水结合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必须遵循工程范围的自然规律,因害设防,因地制宜。
针对工程区内生态经济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别重点,在以防护林为主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多林种结合,同时,做到乔、灌、草搭配,片、网、带齐上,封、造、飞并举,造、管、护相结合,有重点、有步骤按工程区域内不同类型的特点,首先建成一批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适当集中建设资金、劳力、种苗和技术等力量,造育一片,成林一片,逐步推进。
4、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科学技术,大力调整结构,确保工程质量围绕建设防护林体系的目标,走科技兴林之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工程建设中推广配套实用技术成果,重视示范区建设;实行工程造林,集约经营,强化质量意识,落实质量管理制度,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大力改造不合理的林种结构,改变单一的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个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多树种、多功能、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或经济生态型防护林体系。
5、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坚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建设防护林体系实行以群众造林为主,国家、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
贯彻“各负其责、各受其益”,“谁造、谁有、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折价转让”等有关政策,积极发展国家、集体、联户合作、农户个人和集体入股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经营模式。
这项工程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投资于林、造福于民、功在当代、利在千袄。
6、坚持国家投资为辅,地方投入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实行国家专项扶持、多方集资、地方财政配套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办法。
在生态经济原则指导下,逐步开展生态补偿征收试点。
发展多种经营,长短结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加强建立资金管理、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等制度。
7、国土整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挥优势,繁荣经济,兴林致富工程建设是以工程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需要和林业生产的客观现实提出的,因此工程要立足长远,但也必须结合工程区林业基础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的实际,把工程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和开发利用的关系,注重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使防护林体系建设达到总体最优,既起到防护效果又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对林业的态度也由疯狂开采利用转向资源导向型。在这种背景下, 三北防护林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对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监测展开探讨。
一、防护林社会效益的内涵
防护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表面上看, 防护林防风固沙, 改善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但从本质上来说, 防护林对当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的内涵就是, 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 对当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程度。而社会是由个体和不同的群体组成, 因此对一定区域而言, 防护林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效益总和就是防护林的社会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和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 防护林社会效益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状况;2、农村经济发展状况;3、当地社会进步。
二、防护林社会效益的监测
监测是评价的基础, 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重要环节, 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监测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充分, 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合理性和系统性。防护林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建设, 广大农民是防护林工程中最直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因此, 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为基本监测对象, 同时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一) 监测布设。
监测可分为农户监测和项目区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监测。农户监测按目的、内容和方法又可分为典型农户监测和样本农户监测。
1、典型农户监测。
典型农户监测是选取典型, 将监测区域内农户按生活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 每个档次选择典型代表进行监测, 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监测区域内各个层级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好、中、差的标准可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衡量。监测内容有固定资产情况、消费与经营收支情况、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之比、产品分配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等。
2、样本农户监测。
在项目区按随机抽样方法, 对乡、村、户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 组成一个三阶样本。其目的是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 以保证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项目区宏观社会效益监测。
一般以行政县为单位, 对宏观社会效益的监测可以从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转移、义务教育普及率、产业结构变化率、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粮食增产量、林牧业收入所占县域经济比重、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步情况, 等等;潜在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旅游观赏的价值、农民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程度, 等等。
(二) 监测方法
1、典型农户定点监测。
对被选取的典型农户, 进行长期、连续、定点监测。对典型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 定期指导, 按固定表式连续做好记录, 当月汇总记录成果。
2、一次性调查。
采用问卷或表格笔录的形式对项目区样本农户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调查。以年为周期, 每周期内调查一次, 事先拟好调查问卷或表格的内容, 进行逐户调查。
三、防护林社会效益评价
(一) 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 数据的获取要保证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2、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 还要兼顾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指标的可测性, 避免指标浪费的情况出现。
3、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防护林社会效益状况, 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协作, 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 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4、相互独立性原则。
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信息的重叠, 因此在选择指标时, 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 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 又能反映社会价值, 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 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 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区域经济发展良好, 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 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 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长的发展经济的道路要走, 扶贫工作还要大力开展。而防护林工程的开展对于促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 (1) 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 (2) 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 (3)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 (4) 人均纯收入; (5) 人均消费水平; (6) 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 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 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 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 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农业总产量提高, 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 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 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 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 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 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
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 (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 、医疗体系建设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 等的影响。
(3) 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 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 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 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 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 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 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很多, 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 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摘要:我国防护林工程自实施以来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同时也取得了促进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本文对防护林的社会效益进行监测, 以农户监测为基本对象, 同时进行宏观社会调查, 使用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和一次性调查等方法,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相互独立性等原则, 选取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层面的指标, 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9.
[2]龙勤, 支玲, 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 2008.6.
[3]姚军.浅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 2009.3.
[4]付明胜, 马三保, 艾绍周等.韭园沟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 2005.9.
【摘 要】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富裕人类社会经济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生态问题的日渐严峻使得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得不逐渐提高,近几年来,全世界人民都开始关注起生态环境的变化,众多国家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以期利用这一系列的保护和挽救措施力挽狂澜,在防止环境受到再次破坏的基础之上恢复地球原有的绿色面貌。森林系统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保护工作也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就森林系统保护工作中的其中一环—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作主要论述,并对其防护林体系所要求的防护目标作了相关介绍。
【关键词】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合理配置
对防护林的空间对位配置进行研究与探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防护林的功能效用,即发挥其所具备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在小流域的防护林体系中,其空间对位配置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减少水土流失为重要宗旨,根据对防护林中的不同树种、不同植被等可吸收和涵养的水源情况,以及不同小流域水源的生态系统环境,采用不同的防护结构和不同的空间对位配置模式对其体系进行保护,达到最佳的防护效果。
1.空间对位配置的概述
1.1工作研究背景
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研究是目前营林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防护林体系工作中存在的首要难题。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防护林体系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最大的潜力与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主要原因和工作要点在于解决它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树种结构和空间配置情况。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国内林业部门和工作人员对于这一工作问题和工作现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和高度重视,并且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总结出了较多的研究要点,这位林业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进行提供了必然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得出,在目前的森林工作体系中,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护林工作的研究是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要基础,也是对相关林木种类进行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治理目标和树木持续、稳定生长的关键环节。
1.2空间配对研究概述
防护林空间配对工作是研究防护林树木组成和构成体系的核心环节和内容。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为了促进林业生产工作发挥出其应有功能和效益,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采用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对于现有的工作概念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实现了在工作中的全面、科学分配预处理,进而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扎实的基础。防护林工作的空间配置主要指的是在工作中利用应有的土地结构、林木结构以及林木分配作为主要的工作原理,从而针对林业工作中的各环节缺陷进行深入分析,使得森林资源得以充分发挥。而在小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工作中,主要是从各种不同的树种、林种出发去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针对其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入手分析,制定出以防护机制为主、以小流域为核心的单元结构,从而提出防护林空间配对的一体化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1]。
2.空间对位配置
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合理配置主要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作理念将流域防护林结构建立成为一个系统、持续、稳定、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并且使得其在工作中各林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从而发挥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过去的工作中人们通过多个角度去分析和研究了小流域防护科林结构的建设与完善,一般都是以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去分析和总结,从而实现了工作中面临和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结构模式,使得其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适地适树、因害设防和因地制宜的工作模式。
2.1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按立地类型设计造林模式,配置造林树种,避免因树种选择不当造成不成林、难成林的局面。
2.2自然分类与经营分类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立地是自然地理综合体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立地类型划分则属于森林立地自然分类。森林分类区划界定中的林种划分,则是人们根据森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森林主导利用功能的重新定位,属于森林经营分类。防护林的对位配置,既要考虑森林的培育目的,即林种定位,又要考虑造林地段的立地,即造林地的适宜性。
2.3功能最优、效益最大的原则
在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防护工作中,遵守空间对位配置原则可以使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发挥到最大和最优,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可证实这一论点的论据是: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是结合了景观生态学、防护林学、社会经济学等各类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学尅内容,并且以这些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将“自然——社会——经济”三种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针对这一系统的主要特点,综合考虑其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三个方面的特点,对小流域防护林体系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进行科学配置,从而使整个防护林系统的防护功能变得更优,经济效益更佳[2]。
3.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防护目标
对于小流域防护林的防护工作来说,在对其采取具体的防护措施进行防护建设时,前期工作的准备必然是不可缺少的。小流域的防护林在进行防护建设之前,一定要对其流域的地质、土壤结构、地形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等相关部分所组成的空间格局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确定其流域的主要防护内容。一般来说,小流域的生态防护内容和防护功能主要是对其水土进行保持,涵养水源,并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在分析完流域的空间格局以及确定其流域的主要生态防护功能以后,再选择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防护。正式实施防护工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其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原则来对不同树种、不同植被进行配置,并结合上端所讲内容(物元分析得出的小班适宜性和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的各种植被类型和树种的比例)进行配置。需要注意的是,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的空间对位配置一定不能脱离其防护林体系的防护目标,在配置时要充分考虑到防护林林种以及树种的结构、功能、经营目标以及经营价值,以实现最大程度发挥防护林的防护价值为最终目的,对防护林体系中的土地资源和土地结构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对其林种结构和林分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从而在防护林体系中实现分区、分类的林种经营和因地制宜的防护林类型配置。
4.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小流域的防护力体系进行合理、科学的空间对位配置不仅可以提高小流域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适宜性评价精度,还可以对小流域地区的土地进行全方位的具体利用,将土地的科用结构从传统的地表、平地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并落实到对山头、地块的利用中,实现“地尽其利”的最终目的,以便获得更大的防护功能和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王春玲,王鹏.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优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04).
阐述了辽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提出海防林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布局,建设重点是基干林带、湿地保护和恢复、城乡绿化美化、绿色通道.
作 者:徐文君 邢志远 XU Wen-jun XING Zhi-yuan 作者单位:徐文君,XU Wen-jun(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沈阳,110122)
邢志远,XING Zhi-yuan(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沈阳)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办法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是助推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检查、评价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突出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在三北工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加速现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提高林业适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提高项目建设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检查验收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效、质量优先的原则。
第二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时间是按合同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的当年或翌年进行。
第二章组织领导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局”)成立由科技处、计划与资金管理处和核查监测处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科技推广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第四条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负责三北工程建设的三北站(局、办)配合验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
第三章验收依据、标准
第五条验收依据:
1.三北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合同;
2.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工程管理办法》;
3.《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第六条验收技术标准
1.国家林业局《造林技术规程》;
2.国家林业局《全国营造林实绩综合核查办法》。
第四章验收程序
第七条项目建设单位在完成合同要求内容后,进行自查验收和由监理部门组织的预验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三北工程主管部门同意后,向三北局上报《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附项目验收材料,三北局组织正式验收。
第八条项目建设单位提交申请项目验收的材料:
1.项目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投资效益、主要经验、问题与改进措施及今后设想等。技术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成效情况、对科研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措施等情况。
2.档案材料: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项目实施方案或施工设计、苗木的“两证一签”使用情况、各项目进展情况总结以及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方案、各培训的主要内容与培训材料等合同要求内容、财务决算表、影像资料等。
3、其他有关材料。
第九条验收组由5-7名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行业的技术、经济和管理专家组成。项目建设单位的专家不得进入项目验收小组。
第十条外业验收:
1.外业验收内容:合同书要求内容完成情况、造林成活率按合同书要求达到情况、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2.外业验收办法:①根据实施方案或作业设计用GPS进行核实定位;②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含1000亩)以上的项目如不是同一地块(或小班)且距离相隔较远的情况下,对其95%的面积进行核实,如在同一地块则全面核查;③对项目建设面积在1000亩以下且无论地块(或小班)数量多少,均全面逐一核查;④对进行核查的地块(或小班)按面积的1%进行抽样调查其造林成活率(或补植后且未进入林地面积的成活率),对申报推迟验收时间且项目建设达到三年的,验收其保存率;⑤对项目建设地块(或小班)的抚育管护与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一条内业验收
1.验收组听取项目建设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汇报,检查档案资料是否齐全、项目建设内容与实施方案或项目设计是否一致、项目建设资金支出与项目合同内容是否一致,并对项目资金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2.验收组根据项目建设单位陈述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管理问题提出质疑。
3.验收组根据内外业的检查情况,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写出验收评价意见。
4.验收组向项目建设单位反馈验收意见,项目建设单位如有异议,可与验收组协商,经协商后意见仍不一致,则将双方意见
一并报三北局。
第十二条验收结论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第十三条验收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将全套技术文件、验收小组意见报三北局对其进行复核,并核发《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科技推广项目验收表》。
第十四条验收基本合格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尽快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后的情况以书面材料上报三北局。
第十五条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写出详细说明报告,除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必须尽快进行整改,整改后再次提出验收申请。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试行。
防护林冬季施工消防安全专项方案
DK229+567.32~DK245+154.36段,地处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境内,其中DK235+086~DK245+154.36段约6Km的线路上断断续续多处穿过海防林。
海防林的林木密度很大,面积很广,为国家最大的海防林区,同时海防林全部为松树林,松树叶和松木都极易着火,而且本地区经常性刮风,风力较大,特别是进入冬季施工后,施工过程中防火安全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想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森林消防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特编制本方案。
一、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实施细则》、《山东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和《铁路消防管理办法规定》以及上级有关文件。
2.施工设计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3.投标文件以及施工承包合同。4.本分部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5.现场实际情况。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为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强化森林防火责任意识,坚持项目部为主导、架子队参与的原则,动员全体参建人员统一思想、认清形势、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加强组织协调、队伍建设、装备建设和奖惩问责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逐级负责制,项目部经理黄立新为防护林防火第一责任人,项目副经理华磊具体负责各项森林防火工作。项目部还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分管安全的副经理和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及架子队负责人为组员的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
2.1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组 员:
为了保证森林防火安全管理有序展开,确保林区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防止管理与生产脱钩,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项目部除了设置森林防火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外,还指定华磊为林区施工现场专职防火负责人,指定李忠明为专责防火安全员。同时成立专职防火巡查队,施工现场24小时不离专职防火安全员。
专职防火巡查队成员: 2.2 安全管理职责:
2.2.1 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领导和制定森林防火安全管理制度(2)负责组织和落实森林防火安全教育培训(3)负责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森林防火安全检查
(4)负责组织和落实森林防火安全物资、设备以及消防用品的配备(5)负责森林防火安全预案的编制并组织演练(6)负责组织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会议(7)负责组织森林火灾事故抢救(8)参与森林火灾事故调查。2.2.2 专职防火巡查队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消防安全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专制防火负责人领导下负责林区的防火巡查、起初火灾扑救、防火宣传等工作。
(2)参加消防业务培训,提高消防工作能力。
(3)林区防火巡查队员必须24小时对所管辖区域林区火情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并采取措施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发现火情立即报告上级领导。
(4)在巡查过程中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防火灭火基本知识教育;制止现场施工人员一切违章行为。
(5)负责林区消防标志、警示标语、消防设施、器材的日常管理、检查工作,确保完整好用。
(6)林区发生火灾,及时组织疏散周围施工人员,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帮助扑救初起火灾。协助消防部门保护火灾现场,调查火灾原因,核查火灾损失。
(7)每日向专职防火负责人汇报本辖区的巡查情况。
三、施工现场森林防火管理措施
1、广泛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对现场负责人、管理人员、协作单位负责人和作业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教育,签订《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加强《消防法》、《森林防火条例》的学习。同时项目部制定一定数量的横幅标语,在林区路口、林区线路两侧的防火墙上张贴醒目的防火宣传标语,大力宣传森林防火基本法规、基本知识和安全避险常识,使森林防火意识宣传到班组、到个人。真正做到防火禁火深入人心,努力营造林区作业全体参建人员关注、参与、支持森林消防工作的良好氛围。
2、严格火源管理。项目部全面启动岗哨、巡逻制度,死看死守,严禁火源进入林区,项目部除了在所有进入林区的道口设置岗哨进行检查外,还要成立一个火源检查组,对所有已经进入林区作业的人员进行火源检查,一旦发现,立即收缴,必要时采取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每个作业队至少设一名火源管控巡逻员,负责对本队的野外火源进行巡逻管控,实行巡查覆盖,力求做到没有遗漏,使人为火源得到有效控制。
3、修订完善应急预案。项目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扑救处置森林火灾的应急预案,细化防扑火组织指挥、人力调配、机具装备、通信联络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要求,确保责任分工明确,工作措施更加具体、火灾预防更加有力、扑救处置更加科学,增强扑火作战的科学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做到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扑灭森林火灾。
4、速查严处火灾隐患。发生的每一起火灾隐患,项目部坚持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人不追究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参建人员得不到教育不放过“四不放过”的原则,加大对森林火灾隐患的责任追查与整治力度。
5、加强督查问责。在林区作业期间,项目部森林防火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森林防火工作检查督查工作,对违规用火的作业队和人员要进行严厉处罚;对因麻痹大意、工作不落实造成森林火灾隐患频发的队要严格追究责任。项目部专职防火安全员要对林区进行全面检查和督查,对督查情况要做到有文字、有记录,要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切实把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施工现场防火技术保障措施
1、设置防火墙。即在林区范围征地红线两侧设置6m高的防火墙,将施工区和林区隔离开来。防火墙采用φ150mm钢管作为立柱,纵向每4m设置一根,立柱基础采用60x60x70(长X宽X高)的C30混凝土基础埋在地面以下;纵向连接采用φ48mm的钢管,竖向每3m一道,纵向钢管与立柱进行焊接牢固;然后用δ1.0mm厚的薄铁皮与纵向钢管焊接形成全封闭的施工作业区。
2、设置检查岗哨。由于线路穿越林区是不连续的,而且有的段落只是单侧穿越林区边缘,同时很多条村庄道路与线路相交,这使得设置的防火墙也不能连续。因此,必须在防火墙中断位置设置岗哨,以便对进入林区施工作业的所有人员进行检查,禁止任何人员带火种(打火机、火柴等)进入林区。
3、配足消防器材。在林区施工作业点配足消防器材,两侧每100米设置一处消防库房,主要有灭火器、油锯、消防桶、消防铲、高压消防管。每100米沿线两侧交叉打一口水井,配好水泵,以备及时之需。
4、设置安全警示语。在林区设置的防火墙上,到处布置“林区作业,注意防火”、“林区作业,严禁用火”等安全警示语。
5、加强电焊作业管理。所有焊接作业尽量不在林区进行,如果必须在林区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先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后方可操作,并且在焊接过程中,安排专人进行看管,确保焊渣以及电焊火花掉落在安全范围内。
6、加强现场用电管理。现场用电设备、设施在临时用电时必须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不得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照明灯。检查手用电动工具、插座、电线电缆等有无存在缺陷,防止电器火灾。
7、在施工区域内用火必须做到“五不烧”:①防火路不合格不烧;②防火人员及扑火工具未到位不烧;③天气干燥三级风以上不烧;④上山火不烧;⑤四级(含四级)以上天气不烧。
8、进入林区施工必须做到“五不准”:①不准在林区内乱扔烟蒂、火柴梗;②不准在林区内燃放爆竹、烟火;③不准在林区内烧火驱兽;④不准在林区内烧火取暖;⑤不准在林区内玩火取乐。
五、其他保障措施
1、根据相关文件,划拨消防安全专项费用。保证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
2、物资、设备保障 物设部根据项目部森林防火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提前做好物资、设备采购、调配工作。同时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养工作,做到设备不疲劳作业,在森林防火救援中协助领导小组,做好救援物资、设备的调配工作,并做好物资、设备损毁的清理登记工作。
3、后勤保障
项目部综合部提前按照森林防火救援预案设立后勤保障组,在火灾发生后,协助领导小组进行现场的救援工作,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护、通讯联络。情况紧急严峻时要及时拨打“120”,向专门医疗机构救助,同时做好对现场伤员的基本处理,听从医务人员的调配。
六、应急与预防措施 6.1应急准备
(1)项目部成立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包括指挥组、灭火组、救护组、通讯组、保障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由项目部领导班子、各部室负责人、专职安全员以及消防义务队成员组成。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项目部安质部。
(2)设置专门的森林消防安全通道,并设置指路标识。
(3)备注森林消防安全应急屋子、机械设备等。
(4)应急领导小组加强跟地方公安消防部门、急救部门、村组消防队等沟通,掌握联系方式。6.2应急响应
(1)发生突发森林火灾事故时,首先立即组织人员将火情控制,并迅速将信息反馈到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火情进一步扩大。
(2)接到信息后,应急领导小组立即组织指挥组、灭火组、救护组、通讯组、保障组等赶到事发现场,指挥组负责统一指挥现场灭火工作,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与安置,并及时将重伤人员送往当地医院进行救治。通讯组负责跟当地医疗机构、公安消防部门、村组消防队进行联系,以便取得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保障组负责灭火物资、器材、机具等的保障工作。6.3纠正和完善
为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珠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林业局的关心支持下,2001年起江西省以上述珠江流域5县为主体,正式启动实施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珠防林二期工程),2011年起继续实施三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主要建设成效
以实施完成的珠防林二期工程为例。据各工程县统计,国家下达江西省珠防林二期工程建设总任务31 166.9 hm2,实际完成32 547.2 hm2,占计划任务的104.4%,建设内容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而据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成果资料,工程区2001年~2010年共新增森林面积14 831.0 hm2[1],森林覆盖率增加1.62%,林木蓄积量增加101.28万m3,林业“双增”明显;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48.1万hm2减少到31.9万hm2,年固土量65.09万t、年保肥量2.47万t,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1.23万hm2,年增加农作物产量3.57万t,防灾减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144.90万个劳务用工,创造劳务机会收入1 159.20万元,而依托珠防林工程所发展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产值达10.58亿元,农民人均415元,对山区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林业地位也不断提高,部分县的林业经济已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2 工程建设主要经验
2.1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通力协作
江西省、市、县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珠防工程建设,各级均成立了珠防林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系列政策、制度、办法,为珠防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与机制保障;部门之间形成共识,明确珠防工程的生态地位和民生影响,在信息共享、规划统筹、资金整合、责任分担等方面通力协作,为其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全面落实经营主体
实行“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政策,将经营主体落实于山头地块,赋予明确的责、权、利。
2.3 切实保障经营者权益
政府规范土地流转,同步落实经营主体的林权,以法制手段保障经营者权益。
2.4 创新管理机制
引入“合同制、监理制、报账制、质量终身制”等管理机制,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2.5 注重林业科技推广
大力推行营造以乡土树种为主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造林模式,较好地改善了树种结构,使森林防护效益得以大幅提高;强化技能培训,积极推广应用实用林业科研技术成果,增加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提高工程造林成效。
2.6 重视生态产业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鼓励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相结合。如:安远县重视突托腊梅等乡土特色珍贵阔叶树种质资源培育利用,全南县培育多品种桂花,引入红花凹叶厚朴等特色树种发展芳香产业,均取得较好效果。
3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国家计划任务与规划任务差距较大
2001~2012年间,国家下达江西省二期、三期珠防林工程建设任务仅占规划任务的57.5%,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珠防治理区的规模效应。此外,国家未下达过低效防护林改造任务,忽视了现有低效防护林亟需改造的实际问题,与总体规划存在脱节现象。
3.2 投入标准偏低,影响工程建设成效
珠防林工程国家投资标准偏低,而工程区又属贫困山区县,地方配套资金筹措不易、来源不畅,使营造林特别是人工造林的单位面积投资标准降低,既影响了建设进度,也致高标准实施的愿望受到制约,延迟了工程建设成效的早日发挥。特别是抚育及后续的维护管理,因缺乏资金保障,要完全实施实属不易,存在“见绿不见效”进而沦为低效林的隐患。
3.3 缺乏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经费,科技支撑覆盖面难于拓宽
由于科技支撑经费来源缺乏,自筹资金有限,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服务单位开展的科研攻关活动举步维艰,新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覆盖面不宽,技术培训也尚未建立常态化机制。加上个别工程县技术人员少、技术装备落后,难以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影响了工程建设科技含量的提升。
3.4 招标、监理缺乏专项经费,已呈逐渐淡出之势
按规定,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和工程监理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施,一是工程建设中的人工造林国家投入为4 500元/hm2,占造林总投入的30%左右,仍属补助性质,大部分投入属经营主体的自有资金,自主经营;二是招投标和工程监理的工作经费没有专项资金列支,因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致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呈现逐渐淡出之势。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珠防林建设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珠防林长效机制,增加后续人工中幼林和封育中幼林抚育、间伐,以及维护管理方面的资金补助;完善防护林采伐管理制度,明确成熟林主伐更新管理办法;在林地流转、加工利用、税收减免等方面,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精神制定或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建立更有利于珠防工程建设的利益分配制度,维护各方正当权益,确保工程建设成果持久发挥效益。
4.2 以低效林改造为重点,提高森林防护效能
工程区亟需改造的低质低效马尾松中幼纯林达7.46万hm2,该林地源自上世纪80~90年代“灭荒造林”,因长期无力改造,大部分已成长势差的“小老头林”或成林不成材的“甘蔗林”,“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象较为普遍。因其林分仍然是工程县森林的主体,树种单一、优良生态树种(乡土阔叶树种)群落少、生物多样性差、火险等级高、病虫害多等诸多缺陷,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低下,林分改造压力日渐增大,已成为制约当地生态安全的瓶颈。因此,建议在安排工程建设任务时,充分考虑工程区森林资源结构现状特点,将低质低效林改造作为主攻方向纳入项目建设计划,并实行国家全额投资,全程维护,长期监管,以逐步建成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共筑南方地区(赣州)重要生态屏障。
4.3 设立科技专项,提高技术水平
一是开展低质低效林区、立地条件困难区(如紫色页岩裸露区、废弃矿区等生态脆弱地区)树种选择与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以及优良乡土阔叶树繁育与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攻关;二是建立科技示范区,以示范效应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三是添置、更新硬件设备和技术软件,提高工程管理手段与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林业技术培训机制,提高干部职工、技术人员和经营者的科技素质与业务技能。
4.4 提高补助资金比例,扩大项目支出范围
纵观十多年来珠防林工程建设历程,可见珠防工程建设投资补助标准较低,自2011年起,国家虽对珠防林工程补助标准提高至人工造林4 500元/hm2、封山育林1 050元/hm2,但与当前实际建设投资相比仍有较大缺口,此缺口只能依靠经营主体自筹解决,但生态林工程相较于其它商品林工程因其经济效益较弱,社会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较难调动,势必要求其建设投资要以政府为主,建议国家对珠防林工程实行全额预算、全程监管,根据不同的区位、林种、造林树种、营造林方式和维护管理期限另行确定更合理的投资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调整中央投资补助比例,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给予特殊的补助政策,国家投入比例总体达到80%以上,对营造生态林、改造低效林等纯生态公益性项目实行国家全额补助;明确国家投资可以用于规划设计、检查验收、招投标、施工监理、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等必要性支出;在国家投资预算中增加工程后续建设、维护和管理等经费列支,做到“造管并举、前后相续”,以稳定维持项目自身建设的可持续性,保障工程更好地取得和发挥预期效益。
4.5 巩固建设成果,对现行项目增资增量
另行增加国家财政投资,对2001~2010年的新造林分进行1~2次补充性抚育,促进林木生长,巩固建设成效;根据规划任务安排新造林、封山育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建设项目和建设任务,增资增量,以确保“双增”目标如期实现。
4.6 开展效益监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尽快建立珠防林工程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工程绩效监测与评估,及时分析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为工程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提供依据,为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监测服务;尽快制定珠防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按照保护者得利、受益者付费的原则,对珠防林建设主体、经营者等林权业主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维护珠防林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
4.7 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比重
工程县普遍反映在岩石裸露地、废弃矿区、紫色页岩区,以及乔木造林困难地段,由于立地条件较差,种植乔木树种成活率低、生长不良,但有些灌木树种如夹竹桃、紫穗槐、胡枝子,以及葛藤、络石、金银花等藤本植物却可以正常生长。鉴于目前国家在珠防工程造林树种选择上只认定乔木树种,不认可灌藤植物的背景下,建议放宽造林树种限制,顺应适地适树规律、尊重经营者意愿,做到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藤则藤,尽力恢复植被,提高生态功能;建议在珠防林工程体系建设中,适度增加用材林、经济林的比重,兼顾森林三大效益,激励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摘要:以实施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为例分析江西省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成效,总结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经验特点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后期工程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珠防林,建设,经验,对策
参考文献
商标是用来区别一个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和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标记。经国家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受法律保护。商标作为动漫品牌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通过注册等手段来确保企业独家享有该品牌提供相应商品或服务进行获利,以及通过授权许可他人合法使用其专用权以获取报酬。为了解目前我国动漫企业的商标注册情况,笔者以国家认定的500家动漫企业为样本,通过使用中国商标网在线查询,对其商标注册情况进行了逐一查询和统计分析。
动漫企业商标注册意识淡薄
自2009年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先后认定了4批共500家动漫企业,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国内较有影响和实力的动漫企业。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应当全部符合了经营动漫产品的主营收入占企业年度总收入的60%以上、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产品收入占主营收入的50%以上等要求。按照动漫企业名称进行查询,发现共有270家企业申请了商标注册,占总体的54%,有46%的动漫企业未申请注册商标。270家动漫企业共申请注册商标11699件,平均每家企业申请注册43件;若以500家企业计算,平均每家注册23件。
在未申请注册商标的230家国家认定动漫企业当中,其中并不乏在国内较有名气的企业,如:北京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迪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上海张江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城市动漫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广州市天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州卡龙影视动画产业有限公司、安徽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天乐动画影视发展有限公司等。
多数动漫产品未能商品化
近年来,我国动漫产品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达到22万分钟,2000年以来累计产量已经达到了129万分钟,约为21562小时。如果按一家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也需要898天才能全部播完。但在如此之高的产量背后,沉淀形成的动漫品牌不多。以2007年以来跻身全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前十名的制作机构为例,在这32家企业中,有15家未申请注册任何商标,它们是:无锡亿唐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宁波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东莞水木动画衍生品发展有限公司、大连卡秀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平潭水木动画有限公司、沈阳易品动漫有限公司、无锡电视台、苏州卡酷影视动画科技有限公司、福州翰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安徽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天地人传媒有限公司、杭州宏梦卡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录像影视公司、重庆视美动画艺术有限公司。
我国漫画创作和出版企业在商标注册方面也较为薄弱,主要多是在企业名称、书刊名称上面下功夫,而鲜少为漫画作品注册商标。如: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商标22件,主要为企业名称、书刊名称;天津神界漫画有限公司注册7件,均为企业名称“神界”;杭州夏天岛影视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注册7件,主要为企业名称、书刊名称;北京颜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漫唐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京鼎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动画大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易霖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村人(天津)漫画有限公司、三河市茗文化卡通设计有限公司等漫画企业均未申请注册商标。
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动漫产品数量近年来激增,但大多数动漫产品仍停留在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的阶段,尚没有形成商品品牌。
商业化程度决定商标注册范围
从这11699件申请注册的商标统计分析情况来看,商标注册分布情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从省份来看,北京、湖南、上海、广东、福建五省商标注册数量较多,约占总体的78%;排在第六至十位的分别是湖北、江苏、吉林、浙江、陕西,约占总体的16%;其他18个省市区合计占总体的6%。可见,一个地区的动漫产业商业化、品牌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总部企业越集中,商标申请注册数量也就越多。江浙地区虽然动漫制作企业很多,动画片产量在全国所占比例也很大,但这些动漫品牌的商标权却大都归其外埠的企业总部所持有,如无锡亿唐、宁波水木、杭州宏梦、常州江通、江苏山猫、苏州卡酷等企业都属于这种情况。
从商标注册所属分类来看,这11699件商标涉及全部45个商品和服务类别,主要商品类别有:第16类文教用品、第28类游戏玩具、第9类电脑软件、第25类服装鞋帽、第18类箱包皮具、第30类糖茶面食、第29类肉食副食、第32类饮料啤酒,主要服务类别有:第41类文教娱乐、第35类商业经营,其中,以第16类、第28类和第41类注册数量最多。
从注册者情况来看,有21家企业注册数量超过100件,合计注册数量约占总体的71%,其中以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宏梦卡通传播有限公司、广州奥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数量最多。从构成比例来看,商标申请注册数量不超过10件的企业有157家(未计入未注册商标的230家企业),约占500家企业总体的31.4%;注册数量超过10件且小于50件的有78家,约占15.6%;注册数量超过50件且小于100件的有14家,约占2.8%;注册数量超过100件的有21家,约占4.2%。
动漫品牌呼唤产权保护长效机制
随着动漫产业的快速兴起,动漫领域的各类侵权纠纷也与日俱增。从美猴王、蓝猫、虹猫蓝兔、喜羊羊、炮炮兵、张小盒、阿狸等侵权纠纷来看,每一个动漫形象在出名之后都会有侵权者如影随形。面对纷至沓来的“搭便车”式侵权,动漫企业唯有加强知识产权的立体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机制,才能最大可能地压缩遭遇恶意侵权的空间。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动漫企业商标注册保护意识淡薄,就连国家认定的原创型动漫企业,仍有近一半未申请注册任何商标。特别是企业名称是商标保护的基础工作,一旦被人抢先注册使用,很有可能面临被迫改名的风险,多年品牌积累为此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