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精选8篇)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的意思。

3、体会语言凝练,含义隽永,讲究形象性和意境美的特点。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的意思。

2、理解把握主题。

3、梳理写作线索。

一、课文导入:

张志和在《渔歌子》中描写了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也一定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在诗人的笔下尽展优美的姿态。确实,白鹭是很美的,美得象一首诗。因此郭沫若写了一篇散文来赞美它。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生平著述很多,诗集《女神》,历史剧作《蔡文姬》、《屈原》等,现有《郭沫若全集》留世。

三、课文朗读

1、学习生字

隽永juàn 绮丽qǐ

睿智ruì

蓑毛suō

喙huì

铿锵kēng qiāng 鸿鹄hóng hú

寥廓liáo kuò

黛色dài

嵌入qiàn

嗜好shì

淳厚chún

恬淡tián 清澄chéng

2、配乐朗读(古筝:高山流水)

四、赏析课文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精致、小巧、美妙。

诗: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肥,减之一分则太瘦;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静态美 色素美:雪白的蓑毛 铁色的长喙 青色的脚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身段美:身段的大小 流线型结构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白鹭:适宜,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常见

白鹤:太大,生硬

朱鹭、苍鹭:大了一些,太不寻常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要善于从自然中发现美。

本文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结合课文学习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图画之美:白鹭钓鱼图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悠然之美:白鹭了望图画面富有诗意:孤独、站在小树的绝顶、看来不大安稳、却很悠然、一种嗜好。白鹭孤独站立在小树绝顶悠然自得的独特的美。

清澄之美:白鹭低飞图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带来无穷乐趣。

含蓄之美:白鹭无声图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7、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实在是:由衷的赞叹。

韵在骨子里:强调含蓄之美

散文诗:内涵更丰富、表现力更强。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8、课文小结:

○1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2晓雪的评论文章从哪些方面谈《白鹭》?学习小组讨论

散文的多样性和随意性;写作特点;引用文字说明阅读时要注重阅读感受。

9、作业:

10、搜集描写白鹭的诗词。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2

敏感化:关注社会热点,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副刊是报纸的一部分, 所以报纸副刊要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传达社会信息, 反映群众关心、感兴趣的问题, 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达到感动人、教育人的良好作用。洛阳日报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 报纸副刊就迅速刊登了《地震时你想到了谁》、《活着真好》、《除了热泪还有热血》、《爱定胜天》等十几篇散文, 以最快的速度描摹与地震有关的生活和事情, 以饱满的激情抒写人们珍爱生命、传递温情的感人场面, 给人以战胜困难的力量, 格调是积极向上的。2009世界邮展在洛阳举行期间, 洛阳日报副刊版开设了《我与邮票的故事》栏目, 刊登了《爱情邮票》、《我集邮从六十年前开始》等散文, 不仅使人们学到了知识, 陶冶了情操, 还从小小邮票的背后感受到亲情, 友情, 爱情等人间真情。这些散文都具有着较强的新闻性、时代性的特色。

当前, 人们喜欢阅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散文, 并从中受益。而那些没有时代特征、不涉及社会生活、缺少鲜活个性的散文受到读者的冷落。所以说, 作者在动笔之前, 需审视要写的文章主题是否大而无当、老生常谈, 如果人云亦云, 是被人写滥的东西, 就要趁早放弃, 不做无用之功。尽量选取一个新的角度, 通过一番新的审视, 写出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新的体验。不管写身边的琐事还是远去的往事, 尽可能把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人生、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去思索。因此说, 注重新闻性、纪实性, 是报纸副刊选择稿件的第一标准。只有坚持这个标准, 才能使副刊不失去广大的读者, 达到与正版新闻的和谐统一。

平民化:以平常心写平常人, 以真诚心写真感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 报纸副刊是以纯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为主, 作者多为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眼下,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写作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行为, 报纸副刊的文学艺术性也在日益淡化。作者群更为广阔, 有农民、个体户、工人、职员等, 他们纷纷拿起笔, 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百态的体悟和经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受。由于这种散文写的是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所以通俗易懂, 有生活实感。或耐人寻味, 给人思想启迪;或轻松活泼, 有种异情别趣。这些大众散文关注世情冷暖, 有感而发, 在寻求精神的理解和沟通、寻求对社会问题及时回应方面, 是杂志散文不可比拟的。

以洛阳日报《生活百味》为例, 该版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 多以第一人称为主, 作者多是平民百姓、业余作者,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或一点感觉, 或一种情境, 或一番滋味, 总之, 是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和遭遇, 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 是当下生活的真实记录。

一篇文章只要真实可信, 言之有理, 折射社会的发展和新与旧的冲撞, 即使写得粗浅, 比不上传统散文语言的华美、思想的深刻, 也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

单一化:形式短小, 内容精练。在编辑工作中, 我们常常接到这样的稿子, 洋洋洒洒两三千字, 但不知所云。有的不知是写人还是写事, 漫无边际, 没有中心;有的拐弯抹角入题太慢, 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写人的方方面面, 唯恐不及其余, 概念多细节少, 枯燥乏味。这些文章往往叙而不清, 说而不明, 议而不足。

要想写好报纸散文, 以千百字的容量状物写意, 首先要明白文章要简短, 内容要精练。要学会放弃, 在成堆的素材里, 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东西, 或写事物的一个侧面, 或写人物的一个特点, 不要枝枝蔓蔓, 不允许过多的背景铺垫和拐弯抹角, 忌堆砌辞藻, 多用白描手法, 要简洁明快, 这样才好把握全局, 写活一件事、一个人物。去掉不需要的, 留下有用的, 这种拣选, 最要功力。如果面面俱到, 就难以掌控, 文章必然拉杂拖沓, 主题也会被淹没。

一旦文章确立了一个中心, 就要单刀直入, 很快进入要写的人或事, 开篇就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吸引他们的阅读欲望。

有人说:“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好的文章结尾为“豹尾”, 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这样不仅可使文章更加完整, 而且可使读者回味无穷。常用的有自然收缩法、总结点题法、抒情议论法和首尾照应法等。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即无论写人或写事, 一定要有几个生动有趣的细节来支撑, 只有这样, 人物才会丰满, 事件才会感人, 文章才会有说服力。

个性化:文中有“我”, 写出“独特”。文章中的“我”, 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这种主观感受是心灵的直白, 是思想的舞蹈。如果一篇散文没有出现“我”在里面, 这篇散文就可以说没有个性。

我们常收到一些作者的游记类稿件, 其中不乏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描写, 它以游历的时间为线, 一个景点接着一个景点地描摹, 自始至终都没有“我”对景观的看法和发现, 没有“我”与当地人的接触和交谈, 更缺少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索, 通篇就像“导游说明书”。好的游记对山水的着墨不应过多, 主要是借助山水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反映自然和世界的关系。

文学作品最忌重复别人, 有的人一看到报上发表了什么题材的文章, 就以为报纸需要这样的题材, 便马上跟风写这种散文。如果人云亦云, 在题材、风格上雷同, 没有创新, 这样的文章采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创新就是“独特”, 对那些还处在萌芽状态, 或很边缘化, 还没有引起读者广泛注意的问题, 如果作者能敏锐地将其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 这样的文章才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浅谈散文教学 篇3

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对散文教学而言,导入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因此,教学时,必须以情感为纽带,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学生带进作品描绘所蕴藏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去领悟,才能以情动情,引导学生,牵引学生走进作品中的情感世界,来正确理解课文,学好课文。

二、要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于教师在授课前充分的课前准备。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散文教学的设计也应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散文的规律;要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散文教学应有清晰生动的教学设计。清晰主要指教师对所讲课文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要胸有成竹。与此同时,教学设计还必须生动有趣。事实表明,只有教师有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带动学生的求知渴求,启发其心智,开动其大脑,促使其钻研。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授课时的情绪基调设计也必不可少,教师要激情满怀,要表现出洋溢四射的激情,学生才会受到感染,随着教师的情感指引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他们的思维才能敏捷起来。研究表明,学生课堂注意力每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松弛,所以在一节课里,教师的设计就要把握这一规律,动静结合,松弛有度,快慢适中。只有“课型新颖、思路清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学有目的、学的积极、学的轻松、学有收获。

三、要让生活与语文融为一体

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确实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别,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

散文也被誉为“美文”,爱美、审美、求美是古今人之本性,以人为本的散文教学必须渗透美育的课授技巧,才能吸引学生对散文的爱。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散文教学的藝术性十分重要,如果没有独到的艺术形式进行,那就无法实现散文给人的美的享受。教师要把美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形体表达都要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把审美意识通过教师点点滴滴渗透输导给学生,对学生的感知体验做到引而不发,对学生的随机审美要适当调节,对学生的不良审美要因势利导,培养其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

我们现在都在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其本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他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诸如: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策略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等。其根本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因此,看一堂课是否有效,我认为关键要看学生的学是否有效,说得通俗些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发展。

散文表现手法教案 篇4

张红梅 【复习目标】

1、梳理常见表现手法

2、指导答题方法 【复习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表现手法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见表现手法

铺垫、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二、归纳方法

(一)铺垫

1、明概念

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的表现手法。一般用于文章开头。

2、示例题

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2009年中考《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

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

3、得方法:为下文写〃〃〃〃〃〃作铺垫。

(二)对比

1、明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表现手法。

2、示例题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2008年中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用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杨木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

3、得方法:用〃〃〃〃〃〃和〃〃〃〃〃〃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三)衬托

1、明概念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来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的表现手法。

2、示例题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遍地黄金》)

用柳芽、菊花、葵花的黄来衬托油菜花的黄,突出油菜花的黄很特别,是一种青春的黄。

3、得方法:用〃〃〃〃〃〃来衬托〃〃〃〃〃, 突出事物的〃〃〃〃〃〃特征。※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

2.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四)托物言志

1、明概念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表现手法。所托的物要与自己的情感(志向)有相通之处。

2、忆课文

《白杨礼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游的精神的赞美。

3、得方法:借〃〃〃〃〃〃来抒发了作者的〃〃〃〃〃〃之情。

(五)欲扬先抑

1、明概念

欲扬先抑就是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2、示例题

文章开篇写我讲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2008年中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不矛盾,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杨木桩由漠视到喜爱的情感变化,更突出了作者对杨木桩的喜爱、赞颂之情。

3、得方法:写出了作者对〃〃〃〃〃由〃〃〃〃〃到〃〃〃〃〃的情感变化,更突出了作者对〃〃〃〃〃之情。

三、中考演练(选做1、2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全品中考网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全品中考网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 2 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全品中考网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全品中考网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四、课堂评讲(学生板书答案,老师点拨、纠正)

散文专题复习教案 篇5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散文专题复习————散文的结构

学习目标:

1、明确散文中特殊段落的作用、线索的作用和作者的思路。

2、通过例题,明确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3、实战演练,提升解题水平。

一、特殊段落作用:(2010全国卷)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教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半年一年久别不见,特别是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后,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唯熟知内情的人才知道每一座的源流、派别和历史。

当然,任何一处黄河渡口都使人激动。而大河家渡,不仅有风景的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般平和与自然,使人可以获得宁静。

几条土巷,攒尖般汇在一起,造成了集。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拳头般粗壮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使船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对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已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远托异国的逆旅归来,仿佛中我

又住进了他那院里。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院角有一个换水沐浴的棚子。

韩三十八今年应是80岁,明年若抱成个孙子名字正巧该叫韩八十三。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50年前他是马仲英的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他们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灭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我在有一年坐飞机去喀什,从舷窗里可以看清烈日下沙漠中的每一丛蓬蓬草。我觉得恐怖,飞机追著逃跑的人打,战争看来确实无美可言。

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不语、他从来不提及当年马仲英的神话,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筏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走过私,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撒拉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人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

怪不得此地也有我们山东人。黄河就是家路,顺着黄河,能到济南,人这样一想,心就安静了。

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学习肮脏,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992·11·北京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段)的作用。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由于是开头三段,自然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引领下文,再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答案:(1)引出本文叙写的对象“大河家”(2)交代了“大河家”重要的交通枢纽(3)表现了作者对“大河家”的依恋,从而深入到对祖国的依恋,为全文奠定了深深的思恋情调。

2.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该句处于文章中间段落,首先考虑其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句,其上下行文紧凑,节奏激荡,而该句叙事和缓,可知该句使文章节奏跌宕起伏,富于变化。

答案:在本文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对“大河家”地理特点等介绍,开启下文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同时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大河家的叙写来引发对人生态度及人世浮沉的深思

知识补充: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是领起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文章开篇是景物描写。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首段连续发问,它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开篇连续感叹,它就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近几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为此类)(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衬(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3.末段的作用

(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末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穿插类句段的作用

散文中的穿插性材料是近年来频繁考查的欣赏点。所谓穿插性材料,就是文中在主体材料之外,经常穿插一些其他的材料,就其类型而言,或是景物描写,或是事件叙述,或是诗词引用,或是细节描写,不一而足;就其位置而言,或开头,或结尾,或中间,视需要而定;就其作用而言,或对比,或铺垫,或象征,或暗示,或烘托,或渲染,或正衬,或反衬,或营造氛围,或表现风格,各尽其妙。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38《藏书忧》第2题

《核按钮》P140《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第1题

二、线索的作用:(2010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陈峻峰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一排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可以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经典。

两只鸟飞来,先在空中盘查了一会,停留在附近的一棵树上,对去年那只的鸟巢进行确认。我不知道上帝赋予它们怎样的心灵提醒和暗示,也不知道它们依循了怎样的信息和气息,能够从浩渺的远方,准确地找到这一排杉树,找到它们的巢穴。现在的情况是,它们在经过确认之后,瞬间两只鸟同时飞起,又同

时落在了那只鸟巢之上。我猜它们一定会检查它们一冬没有人居住的房子,然后进行外墙的修补,更是要把卧室重新装饰一新。它们要在那里缠绵相拥谈论天气和诗歌、生儿育女,当然也要在那里抵御今年的飓风、雷电和大雨。

很快,我发现我错了。那两只鸟并未干这些事情,它们选择了另一棵树,开始建造一个新的巢。循着我的目光从左往右看过去,如果去年的那个巢在第三棵水杉上,那么它们选择的就是第五棵。

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这两只鸟不是去年的那两只鸟,而应该是去年那两只鸟的儿女吧。年轻的一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热爱生活,富于幻想,它们怎肯居住父母的旧巢呢。它们的家族不遗传依赖和懒惰,这是天然的风范;只有人类才会有不肖子孙,好吃懒做,在父辈的财富中坐享其成坐吃山空。鸟类不会。它们担当不起上帝的指责和同类的嘲笑。

当然,建造一个家是复杂的、艰难的。我无法知道那两只鸟整个春天的辛勤和劳苦,我只能通过它们飞向忙碌的身影对它们进行判断和猜想。就这样,有一天,我像是突然出现,它们的家建好了。一只巨大的鸟巢也像是突然从枝头上长出来,和树完美地融成一体。我能感觉到巢的坚固和安稳,也能想象那卧室的簇新和舒适。

那天,让我觉得仿佛整个春天里,我都在向它们仰着脸。年轻人的新巢建在第五棵树上,父母的旧居建在第三棵树上;父母亲不在了;高高树顶的旧居空着,仿佛一个家族的图腾和标志;从我的角度看去,直立的杉树举着那只旧巢,更像是举着一个祖宗的牌位。那么,这两只鸟选择在第五棵树建造自己的新家,是想象诚守着父母的遗址和祖宗的牌位。那么,与之间隔一棵树的距离,是不是想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既不挨得太远,又不挨得太近。它们在生命的繁衍和系统中,需要有自己年轻独立的思想,需要创造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信心、锐气和生活。

而我必须自觉离开了,我要做的不是对两只鸟进行观察和猜测,而是能否进行自身的反省,包括我对待美妙自然和可爱生灵的态度和行为。旧巢和新巢都建在树的高处,那几乎是树的梢顶了。它们未必不知道这要担当多么大的风险,但它们更知道这世上真正的风险,来自人类。因此它们把巢尽可能地建在高处,建在梢顶,那是对人类明白无误的拒绝、痛斥和对峙。

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 类的巨大痛苦。(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析: 梳理文章的思路,首先要理清作者行文的线索,然后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本文的线索,有明(实)暗(虚)两条,明写两只鸟的活动,暗写“我”的观察与思考。其中后者的含义更为深刻、丰富。

答案: 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

知识补充:

(1).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2).抓线索一是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省沭中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阅读)

2013/11/20

主备:郁文

审定:李保国

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的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3).线索不明显的文本,有时直接考查行文思路。理清思路的题型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

实战演练:

《核按钮》P141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第1题

三、梳理思路(2010重庆卷)

瓷器的意味

池莉

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笑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浴,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

1.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解题指导】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两个考点。行文思路往往与作者的立意和构思密切相关,这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考生首先要对文章内容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切分,然后对内容进行概括;可先原文勾画,再进行概括。从行文的层次看①②是第一层提出话题,③④⑤是第二层分析话题,⑥是第三层点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归纳概括就相对容易了

答案(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实战演练:

《单元综合检测》P56《声音的联想》第2题

四、作业布置:

完成《单元综合检测》P55《看麦熟》

散文阅读教案 篇6

(1)理解散文阅读分析的角度(2)能归纳分析散文语句的技巧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文章的阅读,并能达到理解、掌握、应用。

(2)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及判断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重点

归纳分析语句的技能技巧 难点

(1)筛选并整合语言的信息

(2)分析散文语句,把握阅读分析思路

(3)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4)分析概括语句的观点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

浅谈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提高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重要词语, 主要包括: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在内容表达或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的词语。考生应该能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选取这些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或是某些词语含有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或是某些词语在表达作者感情时所起的作用。

二、提高对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三种, 而考生尤其要提高理解抒情散文中句子含义。抒情散文文字优美, 大多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因而语言上往往比较含蓄, 但是这些句子往往对表现中心、表达作者的感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这一点成为阅读和理解抒情散文的重点, 也是高考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

三、提高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明白哪些是关键句 (重要句子) 。关键句主要有三类:一是中心句、主旨句 (包括全文和局部) , 二是结构句 (如总领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等) , 三是特色句 (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 也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 。根据这些句子筛选出与题干要求相符的信息, 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句子。

四、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考生要能够分析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解各部分的内容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哪里写出了作者的情感, 哪里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其他段落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分析文章结构, 可以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 再结合记叙的顺序 (顺序、倒叙、插叙) 来思考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五、学会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考生明白一篇抒情散文是通过什么来抒情的,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或是表达了什么意愿。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考生在阅读时要利用文中的景、物挖掘出散文的“情”和“志”。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 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从内容来看, 主要考查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的归纳。

六、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 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 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 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间, 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抒情散文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者所选择的“景”或“物”上是有作者喜憎好恶感情的, 这方面就能体现作者的态度。

七、提高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要做好思想内容的评价, 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 将作品中描绘的情景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 获得直接的形象感受, 体会特定的思想和情感, 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对形象做出理性判断。对这几种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境界的感受、艺术主旨的理解、艺术语言的熏陶几个方面。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评价和把握的基础之上,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评价。分析和理解是基础, 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进行评价。

八、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形象包括人、物, 是作者重点刻画地用以承载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对象, 对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考查主要是对形象特点的把握。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事物有什么形态特征?作者刻画它们这个特点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重点。语言包括语体风格、句式特点、人物称谓等等。表达技巧包括修辞和表现手法, 对这种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在它们作用的认知上, 常考查的有:比喻、夸张、对比、反衬、排比、反复、拟人、设问、反问、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考生在阅读时对于这些方面也要提起注意。

散文家谈散文教案 篇8

【关键词】高考散文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阅读方法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文学作品阅读选了当代著名作家张承志的散文《大河家》。这篇散文语言优美,意蕴丰厚。紧切时代,读后给人以深刻的人生思考和启迪。

在考场上怎样去解读这一极富人文内涵的作品,很快的抓住作品的内容与主旨,准确的完成文后试题是摆在考生面前的现实问题,而学生对此往往感到很棘手。我通过课堂讲析此题觉得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对快速准确把握散文内容主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一、借用解读诗歌“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内容主旨

在诗歌阅读中有一个解读主旨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是说在理解欣赏诗歌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就是说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内容的真正内涵,然后根据 意象和内容去推测诗歌的主旨。把这个方法借用在散文阅读中就是通过整体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把握散文内容主旨。从写作的角度讲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要求,如何选择组织材料,如何使写进文章的材料条理化、有序化、整体化,这都要作通盘的考虑、妥当的安排和周密的布置,这一思维的过程就表现为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尽可能沿着作者思维的轨迹再走一遍,从而达到更深刻、更有条理地把握文章谋篇布局的目的。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对照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从各段内容的综合归纳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议论性的文章讲究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归纳出每段的要点,从而了解作者思维流程中的每一个凝聚点。

《大河家》这篇散文共十四个自然段,在初读文章后,我们很快能看到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大河家的相关情况和大河家一个已八十岁的老人韩三十八。一到九自然段写了如下内容;大河家这一村镇与黄河的关系;它虽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是年年放浪在大西北黄土高原 之家的必经之地;它在地理上起着枢纽作用,不露痕迹的沟通着中国;我对这儿的依恋;它是大西北一个极其普通的贫穷而又热闹的集镇;它地处甘青两省交界,沟通了回藏两族人民,促进了两族间物资的流通;这儿以摆渡为主的交通方式;这儿人的生存方式和壮美的黄河之景这九个内容。

十到十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韩三十八这一生活在大河家已八十的老人,分别写了韩三十八早年当过护兵,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冒着九死一生回到家中,后来干尽了渡口一切的营生,他一生历经坎坷、四处漂泊。但他把黄河看做他的家路,只要找到黄河,他便能回到他的家。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与黄河的特殊关系,使他爱黄河,对黄河百看不厌,他视黄河为自己生命的安全港湾,人生坐标。因此他对生活就能做到从容不迫,淡定从容。由此我们看到散文抒写了一个中国最底层,最原始的村落,它的偏疏、不为人知,但它又有着重要的地理沟通作用,它朴实、神奇、平静,景色壮美,更有一个最平凡的人对黄河的一种最纯朴、最独特的感悟。

二、“知人论世”关注作者、时代,抓住作者情感,把握作品主旨

对作品内容的准确把握是进入作品的第一步,而这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狭隘片面的认识。而要对作品有一深入的、本质的、全面的认识就要关注作者,把握作者情感倾向,“知人论世”的去解读。诗歌阅读中的“知人论世”是说在吟咏、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朋友。在考场我们不可能对作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把握、了解、感知作者的人生经历、处境、思想情感,进而去把握作品的主旨。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一瞬起,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就实实在在感到了黄河对他听不见却感觉得到的真情呼唤,便迫不及待地与黄河在纸上神交。抓住作者在国外两年的游历,结合作品对大河家地与人的叙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母亲河——黄河的热爱、崇敬之情。在作者眼中黄河不止浇灌了两岸的土地,滋养了两岸人民,提供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不止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见证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她更是中华儿女生命的安全港湾,是人生的指南针,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有了这个根我们就不怕人生的种种磨难,历经坎坷,四处漂泊而能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这样我们就抓住了作品的主旨。

上一篇:鹿泉市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整改工作方案下一篇:致闺蜜结婚的说说